广东省中考文言文篇目复习资料23篇全(精品)

更新时间:2023-10-02 04: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7年广东省中考语文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全)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 则》

一、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择善而从。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二、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④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⑤讲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的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⑥孔子认为可以终生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把这个字阐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中考链接 1.文学常识。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2.注音。

论(lún)语 陬(zōu)邑(yì) 愠(yùn) 殆(dài) 3.翻译句子,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译: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学过的功课,不也高兴吗?“说”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

译: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三:泛指多次。三省:多次检查,反省。 (3)温故而知新。 .

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故:旧的知识。 (4)士不可以不弘毅。 ..

译:士大夫不能够不宽恕坚毅。弘毅:宽宏坚毅。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译: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欲:要。施:施加。

4.“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顺接:指用“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转接:指用“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一、内容概述(主题)

本文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地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二、结构简析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第三部分(第4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三、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缘溪行(沿,沿着) .

落英缤纷(花) .

落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

欲穷其林(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

初极狭,才通人(仅仅) .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 ..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悉如外人(全,都) .

并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见渔人,乃大惊(竟,竟然) .

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咸来问讯(都,全) .

无问津者(渡口)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乃不知有汉(竟,竟然) .

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用说)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说)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此中人语云(告诉) .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 .处处志之(做标记) .便扶向路(沿,沿着) .便扶向路(原先) .欣然规往(计划,打算) .咸来问讯(询问消息)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率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他们)问现在是哪一朝,(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 ⑤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长叹惋惜。 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其他的人又一一邀请(渔人)到家里,都拿出酒和饭菜(招待他)。 ⑦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便沿着原先的路(往回走),(并)处处做了标记。 ⑧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渔人)到了郡城,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3.后世把“世外桃源”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细读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答:(示例)环境优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

4.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的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意图是什么?

答: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写桃花源的无迹可寻,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5.试分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透露出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答:担心外人知道后,打破他们平静的生活。 6.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

(4)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与其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热情好客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8.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

答: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 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9.在我国四大名著中,各有一处所谓的“世外桃源”,请列举出两处来,并说说是何人所居。

答:诸葛亮居住的南阳;一百零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10.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答: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来回答即可。

11.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答:围绕本文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即可。

1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欲穷其乐”。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怡然自乐”。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还是“不复得路”。

13.从文章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

答:提示,可以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

八年级上册:《陋室铭》 刘禹锡

一、作者及相关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屡遭贬谪,本文即作于此间。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是作者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通常用韵文写成。

二、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起首四句,以正衬发端,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自然引出正题:颂扬陋室。点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再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交友及室主人所做之事的叙述,表现了作者的情怀,后又以诸荀、扬雄自比,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中考链接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有仙则名:出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

惟吾德馨: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上。 .草色入帘青:映入。 .

谈笑有鸿儒:大儒,学识渊博的人。 ..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k5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