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典型研究

更新时间:2023-05-20 15:5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典型研究

一、更新观念,树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想

过去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最广为人知的概念是 “四有人才”、“三好学生”、“三个面向”,

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的提法等。

1953年6月毛泽东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的谈话中,号召青年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简称“三好”。从此以后,各类学校根据毛泽东的这一讲话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每学年都开展评选“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的活动。政治思想好,是指学生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自觉遵守社会主义的道德、纪律和法制等;学习好,是指具有明确学习目的,积极学习,努力掌握各门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成绩优秀等;身体好,是指身体健康。被评为“三

好”学生者,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授予“三好”学生证书,予以表彰。

1982年7月4日,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后来简称为“四有”。1986年4月12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动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培养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1983年9月9日,邓小平同志给景山小学题词,正式提出了“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求教育要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适应,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足够数量的合格人才,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求教育要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吸取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特别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和管理的成功经验;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要求教育必须从自身的特点和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

标出发,使今日的教育能够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过去我们的教育方针突出的是政治可靠、进取精神、业务能力等,重视的是适应需要的“有用人才”和“合格人才”。这是按需分配观念的产物,没有强调创新精神。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投资于人力资源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我国政府在这方面也给予了高度重视,1999年党和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国家正式把培养创新能力纳入到培养目标之中,突破了按需分配的人才观念,适应了世界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

明确指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要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做出贡献,该政策对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一个直接的教育者,我们首先就应该更新观念,树立培养创新能力的思想。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发展的潜质,培养学生学习和创造的主动性和可能性。因此,“以学生为本”,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应该是我们学校教学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应该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

下,创造适宜于培养创造能力的思想政治环境。

二、加强对创新教育内涵的理解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或技能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学校创新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但鉴于“创新思维”在创新活动中的突出地位及其培养形成过程的特点,有必要把它纳入学校创新教育的

内涵。创新教育的内涵包括:

1. 创新精神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和想法,它是创新能力的动力因素。

2. 创新能力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基本技能,这是创新精神的结果和体现。创新能力要求把创新思想变为现实,这种能力必须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宽泛的知

识面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做基础。

3. 创新思维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新颖、流畅、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它是创新能力的最初体现,也是创新成果的先源。这种思维的培养尤其强调教育思想的民主

性和教育环境的开放性。

4. 创新素质教育,即创新人格教育。创新人格主要表现在人的责任心、进取心和自信心三个方面。有责任心,才会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集体、对自己有高度负责的精神,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有进取心,就会不断确立新的目标,并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有自信心的人,对社会、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他会扬长避短,始终保持乐观向上、

志在必得的精神状态。

三、挖掘、继承和发扬学院创新传统,弘扬创新精神

我院是全国最早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汉语言专业,1949年成立汉语教研室,汉语专业成立于1955年,2000年改为汉语言文化学院。培养对象是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朝鲜

族学生,目标是培养朝鲜族中学第二语言汉语教师和翻译及其他双语双文化人才。

从50年代初到现在,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和研究一直是这个领域的学科代表。这中间从学科定位到教学大纲的制定,再到课程的设计和教材的编写,所有的一切都是开创性的。半个世纪以来,我院的几代诗省为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总结50年的教学和科研的经验,2004年我们完成了教育部重大课题《少数民族师范学院汉语教学改革与实践》,2005年获得国家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这是我院50年来创新成果的总结,是50年创新精神的充分体

现。

几十年来汉语学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风格,核心就是:团结,创新。其中,创新是汉语学院发展的关键所在。汉语学院50年的历史可以证明,创新精神是汉语学院的灵魂。只

有创新才有学院和个人的发展。

在科学研究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的成绩,在科研方面,自“九五”以来,学院已承担国家级课题11项;省级课题10项;出版教材、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学院主办的《汉语学习》杂志在2000年被中国社科院和教育部等权威机构评选为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并名列16种语言类核心期刊的第5名。入选CSSCI。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这些成绩使我们成为国内外公认的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与研究的

知名院校之一。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要在回顾学院发展的历史同时,在我们中间努力挖掘和树立起有自己独特个性和专业特色的创新传统,勾勒出创新的历史脉络和代表人物,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学习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品质。有目的地宣传创新人物和创新成果,奖励

创新人才,张扬创新精神,在学院构筑创新氛围。

四、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形成活跃、自由的创新氛围

1.创新氛围的建设

首先,结合平安校园活动,在学习生活上为学生提供安全保障。深入进行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这要求学校的各种布置有利于学生感到自由和安全。其次,创造更好的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为形成创新风气提供硬件保障。学生活动场所有利于学生创新;有必备的设备供学生创新;同时学校的陈设和校园建设还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等等。第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创造民主的气氛。大学校园应该有容纳百川的气度,容许不同的思想和观念在这里碰撞、交汇,融会新知,淘汰旧识,张扬真理,批判谬误。

2.兴趣化、社团化的管理机制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多元的学生创新观。学生的创新不仅表现在我们普遍关注的学术性和表演才能方面,而且广泛地表现在非学术性和非表演性方面,如管理、组织、人际交往等等。树立多元的创新观,不仅是创新教育的要求,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以兴趣化出发,熔铸创新精神,成立学生文化科技兴趣小组,建立社团化的管理机制。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我们追溯历史不难发现,很多成功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是由对所从事专业的兴趣而走上了成功之路。培养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兴趣小组无疑是一种好形式。社团化管理是自主管理,是学生按照所喜爱的专业、科目的规

律,组织活动,主动和合规律最适宜于培养创新能力。

(2)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可使学生更早地接触科研创新活动,并受到教师更多的直接指导。教师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关键,教师本身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和创新思想的具体实现者。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善于吸取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基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创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创新型教师要具备如下条件:有创造能力;强烈的求知欲;敬业乐业;设法形成创新性的班级;创立民主、宽容、温暖的班级气氛;能与学生共同学习;评价以激发或促进学生

创新为主。

(3)不断举办多种形式的专家报告会。这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启示作用,同时也是让学生更多、更广地了解掌握国际科技和经济、文化

发展前沿信息的有效方法。

3.建立健全开放化、社会化、创新化的实践环节

(1)贯彻创新精神,组织好社会实践和三下乡工作。设立必要的“大学生教学实习与社会实验基地”。大学生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

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2)结合专业设置综合性的实践课题。综合学生所学的多方面知识,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入社会实际,调查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少数民族汉

语教育调查、社会语言学调查、双语语用调查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k4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