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精华笔记- -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

更新时间:2024-06-09 20: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的总目标是确保企业各类工作岗位在适当的时机,获得适当的人员(包括数量、质量、层次和结构等),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潜力,有效地激励员工,保持智力资本的竞争优势。

第一节 企业组织信息的采集与处理

第一单元 组织信息的采集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概述 (一) 人力资源的内涵

(广义)是企业所有的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是战略规划与战术计划,即具体的实施计划的统一; (狭义)是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

长期规划(五年及以上的计划)、短期计划(一年以内的计划)、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期计划。 (二)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1、战略规划。是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

2、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计,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组织结构图的绘制,组织调查、诊断和评价,组织设计与调整,以及组织机构的设置等。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是人力资源总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的程序、制度化管理等。

4、人员规划。是对企业人员总量、构成、流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企业定员、人员需求与供给预测、人员供需平衡等。

5、人力资源费用计划。费用计划是对企业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费用预算、核算、审核、结算,以及人力资源费用控制等。 二、企业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基本原则。

1、准确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针对性原则 4、及时性原则 5、适用性原则 6、经济性原则 【能力要求】

一、 企业组织信息采集的程序 (一) 调研准备阶段

1、 初步情况分析。了解情况,提出假设的调研主题。

2、 非正式调研。发现新问题,淘汰旧问题,探求真正问题所在。

3、 确定调研目标。逐步缩小调查范围,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项目的重点。 (二) 正式调研阶段

1、 相关信息的来源。 a、原始资料b、二手资料 2、 选择抽样方法,设计调查问卷。 3、 实地调查

二、企业组织信息采集的方法 (一)档案记录法

这种方法可以用语采集组织过去的决策机构效果、决策效率、决策效果、执行效率、文件审批效率和文件传递效率。

1、 决策机构的效果。指从接到一项要求或一项情报,到开始正式研究的时间。 2、 决策效率。指接到相关情报后到做出决策的时间。 3、 决策效果。指因采取该项决策而给企业带来的收益。

- 1 -

4、 执行效率。指在某个问题决定后,从开始执行到取得执行结果的时间。 5、 文件审批效率。指一项报告或其他文件从转到负责人手中到批复的时间。

6、 文件传递效率。指文件从发出单位至到达接收单位的时间,主要是企业内部的传递效率。

(三) 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与档案记录法的主要区别:调查研究法这种方法可以用语采集组织过去和现在的决策机构效果、决策效率、决策效果、执行效率、文件审批效率和文件传递效率、各横向机构之间的协调程度、各组织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程度,以及信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传递的速度和质量等

具体方法: 1、 询问法

(1)当面询问法

优点:机动灵活,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调查者可以直接、深入地了解与被调查者的真实观点,采

集到的资料比较全面、可靠。

缺点:耗时长;成本高;调查结果易受调查者的主观因素影响,对调查者的素质要求较高;调查范围较窄,采集到的信息不具代表性。

适用:采集内容比较复杂,要求比较细致的信息。 (2)电话调查法

优点:成本底,速度快,调查面广,量大,还能设置统一的调查询问表格,采集的数据便于统计处理。 适用:适用于要及时采集的一些简单信息,尤其是在只要了解被调查者对某种情况的看法,如是与非、

好与坏、正确与错误、要与不要等 (3)会议调查询问法

优点:调查者可以直接倾听被调查者的观点;调研双方有互动的机会;与当面询问法相比,花费的时

间和费用较底,效率较高。

缺点: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与会人员较多,被调查者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互动过程中,被调

查者易受他人影响。

适用:学者、专家或企业高层人士 (4)邮寄调查法

优点:成本低;不受行业和区域的限制,调查面广、量大,采集到的信息广泛、全面;不受时间限制,

被调查者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

缺点:邮寄往返麻烦,耗时长,回收率低,有时甚至会影响调查样本的代表性,给统计、分析和归纳

造成很大的困难。

适用:采集内容比较简单,答题要求不高,时限较长的调查。 (5)问卷调查法

适用:费用适中,回收率较高,效果良好。 2、 观察法

优点: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者不知道自己正受到观察,他们的行为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采集

到的信息可信度较高。

缺点:被调查者往往只能观察到被调查者的表面行为,难以把握其心理变化,了解其思想,因此需要

较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但时间延长,费用也会随之增加。 具体方法:

(1) 直接观察法。

优点:能较客观地获得高准确性的第一手资料。

缺点:调查面窄;耗时长;有时会被被观察者觉察,引起误解。

适用:采集内容复杂多变,被调查者比较集中,被调查内容固定但调查地点可变的调查。 (2) 行为记录法

适用:采集内容复杂多变,被调查者比较集中,调查地点固定的调查。

- 2 -

第二单元 组织信息的处理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企业组织机构信息处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能力要求】

企业组织信息的处理是指对调查研究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并对资料进行科学统计和综合分析的过程,包括企业组织信息的分析,调研报告的撰写,企业组织信息的传输、存储和检索。

一、 企业组织信息的分析 (一) 可靠性分析 (二) 数理统计分析 (三) 经济学分析

对企业组织信息进行经济学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是S W O T分析法。S表示组织优势;W表示 组织劣势;O表示组织面临的机会;T表示组织面临的威胁

组织面临的是计划还是威胁,拥有有多少优势、多少劣势,主要取决于组织实力。

二、调研报告的撰写

撰写调研报告必须坚持真实、完整、客观和适用的原则,具体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必须说明调研资料的来源,以示可靠性

2. 必须说明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以示资料的科学性 3. 必须说明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以示资料的可信性 4. 必须对企业组织信息进行分类 三、企业组织信息的应用 (一)企业组织信息的传输 (二)企业组织信息的存储 (三)企业组织信息的检索

第二节 组织结构图的绘制 一、现代企业组织的概念P8 二、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

(一)直线型(军队式结构)

优点:结构简单,指挥系统清晰、统一;责权关系明确;横向联系少,内部协调容易;信息沟通迅速,

解决问题及时,管理效率高。

缺点:组织结构缺乏弹性;组织内部缺乏横向交流;缺乏专业划分工,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经营管

理事务仅依赖于少数几个人,要求企业领导人必须是经营管理全才,但这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在企业规模扩大时,管理工作会超过个人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不利于集中精力研究企业管理的重大问题。

适用:规模较小或业务活动简单、稳定的企业。 (二)职能制

优点:1)提高了企业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2)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对下级的工作提供详细的业务指导 3)可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考虑组织的重大战略问题

4)提高各职能专家自身的业务水平;各职能管理者的选拔、培训和考核的实施 缺点:1)不利于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造成管理混乱,令下属无所适从;

2)直线人员和职能部门责权不清,彼此之间易产生意见分歧,在、互相争名夺利,争功诿过,

难以协调,最终必然导致功过不明,赏罚不公,责、权、利不能很好地统一起来; 3)机构复杂,增加管理费用,加重企业负担;

4)由于过分强调按职能进行专业分工,各职能人员的知识面和经验较狭窄,不利于培养全面型

- 3 -

的管理人才;

5)决策慢,不够灵活,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适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必须经过改造才能应用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

(三)直线职能制 适用:现代企业 (四)事业部制

总原则:集中决策,分散经营。

优势: 1、有利与最高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集中精力于外部环境的研究,制定长远的全局的发展战略。 2、 有利于增强事业部管理者的责任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 3、 实现高度专业化。

缺点:1)容易造成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的现象。

2)各事业部独立性强,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企业整体利益。

适用:经营规模大、生产经营业务多元化、市场环境差异大、要求较强适应性的企业。 (五)超事业部制

优点:1、联合几个事业部的力量研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形成拳头优势。 2、 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3、使总经理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企业重大的战略性决策上。 缺点:1、管理层次增加,企业内部的横、纵向沟通问题更加紧迫。 2、管理人员增多,企业费用增加。

适用:适用于规模巨大,产品(服务)种类较多的企业。 (六)矩阵制

优点:1、有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和配合,及时解决问题。

2、能在不增加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前提下,将不同的人员集中在一起,组建方便。 3、能使一些临时性的、跨部门工作的执行变得不再困难。 4、为企业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的结合提供了组织结构形式。 缺点:组织关系比较复杂。

三、组织结构设计的实施要则 (一)管理系统一元化原则

一般来说,从事正常日常工作,可管辖15—30人;从事内容多变、经常需要做出决定的工作,可管辖3—7人。

(二)明确责任和权限的原则

责任:指必须完成与职务相称的工作的义务

权限:是在完成职责时可以在一定限度内(有时未经上级允许)自由行使的权力。 (三)优先组建管理机构和配备人员的原则 (四)分配职责的原则 【能力要求】

一、组织结构的绘制

(一)组织结构图绘制的基本图式

1、组织结构图:说明公司各个部门及职能科室、业务部门设置以及管理层次、相互关系的图。 2、组织职务图:表示歌机构中所设立的各种职务的名称、种类的图。 3、组织职能图:表示各级行政负责人或员工主要职责范围的图。 4、组织功能图:表示某个机构或岗位主要功能的图。 二、组织结构图绘制的实例p17

第三节 工作岗位调查 第一单元 工作岗位调查方式

一、工作岗位研究概述

- 4 -

(一)、工作岗位研究的概念

工作岗位研究是岗位调查、岗位分析、岗位设计、岗位评价和岗位分级等项活动的总称。更确切地说,他是以企业单位各类劳动者的工作岗位为对象,采用多种科学方法,经过岗位调查、岗位分析、岗位设计、岗位评价和岗位分类等多个环节,制定出工说明书等人事文件,为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招聘配置、绩效考评、培训开发、薪酬福利、劳动关系等项管理提供规范和标准的过程。 (二)工作岗位研究的特点

1、对象性 2、系统性 3、综合性 4、应用性 5、科学性 (三)工作岗位研究的相关概念P19

职位亦即岗位,特指国家行政机关中的工作岗位。 工作是构成岗位的前提和基础。 二、工作岗位研究的原则 (一)系统的原则

任何一贯系统都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 整体性 2、目的性 3、相关性 4、环境适应性 (二)能级的原则

工作岗位能级从高到底,可区分四大层次: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操作层。 (三)标准化原则

标准化表现为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系统化等多中形式和方法。 (四)最优化原则

从中优选出成本费用底、效用信度较高的方法。 三、工作岗位调查

(一)工作岗位调查的意义

工作岗位调查是以工作岗位为对象,其目的是:

1、 收集各种相关的数据、资料,以便系统、全面、深入地对岗位进行描述。 2、 为改进工作岗位的设计提供信息。

3、 为制定各种人事文件、进行岗位分析提供资料。 4、 为工作岗位评价与工作岗位分类提供必要 【能力要求】

工作岗位调查的方式 (一)面谈 注意事项:

1、 尊重被调查人。

2、 根据调查目的布置面谈环境。

3、 面谈中,应允许被调查人长篇大论,直到他自己认为无话可说为止。

4、 调查人对重大原则问题,应避免发表个人的意见和观点,做到“引而不发”。 5、 面谈中,应避免命令式提问,而采取启发式提问。 (二)现场观测

如测时、工作日写实、工作抽样等。 注意事项: 1、 对调查的工作事项要多提几个为什么。

2、 调查人应在不引人的地方进行观察记录,以防干预员工的正常工作。 3、 应选择多处场地对同类岗位进行观察。 (三)书面调查

影响因素:一调查表本身设计的合理性。二是被调查人文化水平的高低及填写时的诚意、兴趣和态度。

第二单元 工作岗位调查方法

一、使用调查表的要求。 注意问题P24 二、工作岗位写实

- 5 -

第四单元 招聘申请表的设计

一、招聘申请表的特点

1、节省时间 2、 准确了解 3、提供了后续选择的参考 【能力要求】

一、招聘申请表的设计 应注意的问题P91

二、其他招聘申请表的设计 1、加权招聘申请表的设计

方法:将过去企业通过某种渠道招聘的某类员工,按照工作绩效的优秀与一般分成两个样本,并计算出优

秀绩效组人数占样本总人数的百分比,再将该百分比四舍五入换算成一位的加权数。 2、自传式调查表的设计 3、应聘者推荐表的设计

第五单元 公司简介的编写

一、公司简介的功能

1、公司传达其价值观,展示真实的公司概况和工作情景可以使应聘者首先进行一次自我筛选,判断自己与这家公司的要求是否匹配。

2、可以使应聘者清楚知道什么是可以在这个组织中期待的,什么是不可以期待的。 3、会使应聘者感到公司是真诚的,值得信赖的。

4、可以使应聘者对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即使将来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他们也不致退缩和回避,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 二、编写公司简介的原则

1、感召性 2、真实性 3、详细性 4、全面性 5、可信性 6、重点性 【能力要求】

编写公司简介的步骤:

(一)正确选择公司简介的形式。 (二)收集整理公司的相关资料。 (三)确定公司简介的基本内容。 (四)公司简介的制作。

第二节 企业应聘人员的选拔 第一单元 人员初步先吧的步骤和方法

一、应聘人员选拔的意义

1、保证组织得到高额的回报。 2、降低员工的辞退率与辞职率。 3、为员工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二、简历与申请表的差异性 招聘申请表 个人简历 优点 直截了当 结构完整 限制了不必要的内容 易与评估 限制创造性 设计、印刷、分发费用教贵 体现应聘者的个性 允许应聘者强调自认为重要的东西 允许应聘者点缀自己 费用较小 允许应聘者略去某些东西 难以评估 缺点 三、材料筛选法

- 11 -

1、招聘申请表 2、个人简历分析 3、应聘者的推荐材料

第二单元 应聘者的背景调查与体检

一、背景调查的内容

聘者的背景调查包括四个方面:

1、学历调查 2、个人资质调查 3、个人资信调查 4、员工忠诚调查 二、背景调查的原则

1、只调查与工作有关的情况,并以书面形式记录,以证明将来的录用或拒绝是有依据的。 2、重视客观内容的调查核实,忽视应聘者的性格等方面的主观评价内容。 3、慎重选择“第三者”。

4、估计调查材料的可靠程度。

5、利用结构化的表格,确保不会遗漏重要问题。 【能力要求】

一、背景调查的方法

1、学校学籍管理部门。 2、曾经就职过的公司。 3、档案管理部门, 二、假文凭的识别

1、观察法。 2、提问法。 3、核实法。 4、网上查询

第三节 校园招聘的准备与实施

一、校园招聘的概念

校园招聘是指企业直接从应届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也包括少数专科生)中招聘企业所需的人才。它是一种两点式招聘,即在学校与企业两点间进行。 二、选择学校的考虑因素 三、校园招聘的方式

1、企业到校园招聘。 2、学生提前到企业实习。 3、企业和学校联手培养。 四、校园招聘的特点

1、优点: ①针对性强 ②选择面大 ③层次清晰 ④战略性强 ⑤人才单纯 ⑥成功率高 ⑦认可度高 2、不足:P111

五、校园招聘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1、组织时应处理的问题:(1)领导不重视。(2)招聘人员的错误观念。(3)招聘人员素质不高。 2、筛选时要避免问题:(1)淘汰太多数投档者(2)过分着重专业、分数及学历(3)可能出现的某种歧视 3、笔试时要解决问题:(1)简单地把笔试成绩作为筛选依据。(2)笔试题目的难度把握不准。 4、面试时防止的问题:(1)招聘人员无法胜任面试工作。(2)面试内容不确定。(3)滥用压力式面试。

(4)不切实际地自跨。

【能力要求】

校园招聘小组人员的组成应包括: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需求人才部门的主管人员、了解学校情况的人。

第四节 员工录用管理 第一单元 新员工的录用与培训

人员录用原则:(一)因事择人原则 (二)任人唯贤原则 (三)用人不疑原则 (四)严爱相济原则 【能力要求】

一、一般试用期是3—6个月 二、新员工的培训

(一)上岗前的集中训练

1、帮助员工了解企业,培养新员工的认同感。

- 12 -

2、提供有关员工常识的宣传册,使新员工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3、了解新员工的 思想状况和新员工对于企业的期望。 (二)上岗后的集中训练

1、基础知识教育 2、教育重点

第二单元 员工信息管理

一、员工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

一般来说,一套典型的员工信息管理系统,从功能结构上应分为三个层面:基础数据层、业务处理层和决策支持层。

基础数据层,他是整个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主要有两大类:1、是员工个人属性数据。2是单位数据。 ﹡员工信息管理具有的作用:

1、是单位全方位考察员工的必要手段,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2、为单位处理员工的有关问题提供了依据和凭证。

3、为了单位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等政策,以及人才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原始资料。 二、员工信息管理的内容

1、反映员工历史状况的信息。 2、反映员工现状的信息。 3、反映员工个性与潜能的信息。 【能力要求】

一、新招聘人员信息的收集

1、新员工的历史材料。 2、新员工的招聘材料 3、新员工进入单位后的材料 二、员工信息管理

员工信息管理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员工材料的收集;2、员工材料的整理(使其达到“完整、真实、精确、实用”的要求); 3、员工材料的保管;

第三章 培训与开发 第一节 培训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一、员工培训的基本理论 (一)员工培训的定义:

员工培训指组织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满足培养人才、提升员工职业素质的需要,采用各种方法对员工进行有计划的教育、培养和训练的活动的过程。 (二)员工培训的功能 1、从组织全局的角度看:

(1)培养人才,造就队伍,促进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2)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为客户提供最满足的服务; 2、从员工个人角度看:

(1)改变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提升员工自身的素质; (2)确认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员工培训的特点

1、员工培训是一个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他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针对性,与绩效管理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员工培训是创造智力资本的基本途径,是企业赢得智力资本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智力资本有专业知识、基本技能、高级技能和自我激发的创造力等项目组成的。

3、员工培训是持续的学习过程,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的基础。 (四)员工培训的原则

1、战略性原则 2、长期性原则 3、按需培训原则 4、实践培训原则 5、多样性培训原则 6、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原则 7、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结合原则 8、反馈与强化培训效果的原则 9、注重投入提高效益的原则

- 13 -

全员培训是对所有员工进行的培训,以提高企业全员素质;重点培训是对企业技术中坚、管理骨干(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加大培训粒度,进行重点培训。

反馈的作用在于巩固学习技能、及时纠正错误和偏差。 (五)员工培训的要求

1、高层管理者的支持 2、培训机构的设置 3、合格的培训师资 4、足额的培训经费 5、齐备的培训设备设施 6、完整的培训工作记录

培训规划的实施程度依赖于高层管理者对培训的支持度。 二、流程的基本概念

企业流程主要包括以下要素: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承担者和工作连接方式。根据企业所有人员的工作性质来划分,可分为营运活动和管理活动两大类,即营运流程和管理流程。 三、企业员工培训系统的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认为,“员工培训是企业对付经济与技术变化的第一道防线”。企业提供员工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改善自身的竞争优势。

培训的系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将培训作为一种培训系统;二是培训系统总是与组织的其他系统发生相互作用。 【能力要求】

一、企业员工培训系统的结构设计

现代企业员工的培训系统应当由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规划、培训组织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估等四个子系统组成

企业员工培训系统的四个子系统的基本功能:

(一)培训需求分析。 功能:1、明确培训对象。 2、制定培训标准 (二)培训规划。

即首先要确认培训内容,再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培训的方式方法,进行培训课程的设计,确定培训的时间和培训教师;最后,编制出培训预算和培训计划。 (三)培训组织实施。 (四)培训效果评估。

功能:1、收集与培训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组织评估和教学评估所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 2、对培训实施情况进行反馈和总结。

3、对培训总体系统及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多级评估。 二、企业员工培训系统的有效运行

(一)合理划分部门职责,将子系统功能落到实处。 (二)后勤保障部门对员工培训的支持。 (三)培训人员及相关资源的配置。

培训需求管理是对培训需求分析全过程的管理,主要包括需求意向和申报、需求分析和需求确认。 培训教师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企业内部人员,另一部分是企业外部特约或特聘人员。 三、企业员工培训系统的作业流程

培训项目的全过程,按时间顺序应包含:需求确认、制定培训计划、教学计划、实施培训计划、培训反馈五个部分。

第二节 员工培训的分类与设计

第一单元 岗前培训

一、员工培训的分类 P136 (一)岗前培训

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开办讲座等方法进行,他不适合于技术性很强、对操作经验要求很高的岗位。 (二)在岗培训

优点:简单易行、成本低、不需要另外添加设备、场所,也不需要专职的教员,而是利用现有的人力、物

力来培训,培训对象不用脱离工作岗位,可以不影响生产和工作。

- 14 -

缺点:缺乏良好的组织,较不规范,不易较快地取得效果。

方法:工作指导法、工作轮换法、计划的提升、设立“助理”职位、建立“委员会”、特殊任务委派等。 (三)脱产培训

适用:费用较高,不适合全员培训。主要用来培养企业紧缺人员,或为企业未来培养高层技术人才、管理

人才,或为了引进新设备、新工艺,由工厂选送员工去国内外对口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修。 方法:电视录象、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研究等 二、岗前培训的基本理论 (一)岗前培训的特点

1、基础性培训 2适应性培训 3、非个性化培训 (二)岗前培训的意义

岗前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让员工尽快熟悉企业,适应环境和形势。 岗前培训的作用:

1、新员工进入群体过程的需要。

2、打消新员工对新的工作环境不切实际的期望。 3、满足新员工需要的专门信息。 4、降低文化冲击的影响。

5、避免企业管理人员过多地行使权威。 三、岗前培训的内容

(一)岗前培训内容的影响因素

1、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 2、企业文化。 3、新员工的素质。 (二)岗前培训的常规内容

岗前培训内容主要有规章制度、企业概况、产品知识、行为规范和共同价值观,其中行为规范和共同价值观同属于企业文化。 (三)岗前培训的专业内容

1、业务知识 2、技能 3、管理实务 四、员工手册的构成

员工手册是新员工获得企业信息的基本来源。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概括介绍本公司。 2、企业文化。 3、组织结构。 4、部门职责。 5、政策规定 6、行为规范。 【能力要求】

一、岗前培训的实施方法

企业可以采用二阶段与三阶段两种岗前培训方法。 (一)二阶段培训

一般分为全公司培训和工作现场培训。 (二)三阶段培训

一般由总部培训、分支机构或部门培训、工作现场培训组成。 二、岗前培训的步骤

(一)岗前培训的设计 (二)岗前培训的实施 (三)岗前培训内容与效果的跟踪 调查的内容包括:1、岗前培训活动是否适当 2、培训内容是否容易理解 3、岗前培训是否有激励作用 4、岗前培训活动的成本大小

第二单元 在岗培训

一、在岗培训的类别

按照培训的目的,在岗培训可以划分以下四类: (一)、转岗培训

原因:1、组织原因 2、个人原因 (二)晋升培训

特点:1、以员工发展规划为依据。 2、培训时间长、内容广。 3多种培训方法并用。

- 15 -

(三)以改善绩效为目的的培训

特点:1、以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为依据。 2、以一对一指导为主要方法。 3、任职前培训的延续。 (四)岗位资格培训 二、在岗培训的内容

(一)在岗人员管理技能的培训。 (二)在岗人员专业性技能培训。 (三)培训迁移的有效性促进。

培训迁移是指一种培训中习得的经验对其技能的影响。 【能力要求】

一、在岗培训计划的制定

(一)调查企业目前从业员工现状。 目的是为了确当企业中哪些员工需要培训。 (二)确定培训的项目和内容。 可采用直接记录或组织分析等方法。 (三)培训的准备工作。 (四)确定培训指导负责人。 (五)培训计划制订的责任。 (六)在岗培训费用管理。 二、在岗培训的设计 P150

在岗培训与岗前培训在内容上的差别是,转岗培训更偏重专业知识、技能、管理事务的培训。 (一)、转岗培训的方式

1、与新员工一起参加拟转换岗位的岗前培训。 2、接受一对一指导。 3、外出参加培训。

4、接受企业的定向培训。 (二)晋升培训的设计

晋升培训的两个阶段:1、任职前的训练阶段 2、任职后的训练阶段。 时间一般为认真比后的1—2年。

第三单元 脱产培训

脱产培训的类型:

1、从实践上看,可分为短期脱产培训(几天至三个月)和长期脱产培训(三个月以上)。 2、从安排培训的主体看,可分为组织安排的培训和个人选择的培训。 3、从培训的内容看,分为学历培训和更新技能培训。 4、从受训阶层看,分为分阶层脱产培训和分专业培训。 分阶层脱产培训的特点:

(1)强调培训对象的职务地位、等级和阶层。

(2)强调教育培训的综合性,既提高受训员工扮演新角色时必要的综合能力。

(3)强调标准化、规范化教育培训,即按职务工作及担当职务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职能和态度的要求,按事先规定的、且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标准化教学方法;按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按规定的授课时数和日程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集中脱产培训。 (4)具有定期轮训的特性。

分专业脱产培训的特点;强调培训的专业性,即对专业部门、专业员工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 (2)强调培训内容的单一性。

(3)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层次,适应各专业、各职务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专业人员的需要。 【能力要求】

一、培训效果的评估:

(1)根据受训者是否获得证书进行评估。 (2)通过调查表或报告书进行评估。

- 16 -

第三节 员工培训的形式与选择 第一单元 课堂培训

一、有效课堂培训效果的因素

1、教师的教学水平;2、培训内容是否充实,是否符合学员的需要;3、教学方法;4、学院的学习态度; 二、教室布置的决定因素

1、参训的人数;2、不同的培训活动形式;3、课程的正式程度;4、培训者希望对课程的控制程度。 三、讲授法

讲授法指教师按照准备好的讲稿,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的培训方法, (一)优点:1、易于操作。 2、经济高效。 3、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发挥

(二)缺点:1、单向式教学。 2、缺乏实际的直观体验。 3、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四、研讨法

研讨法是在教师遇到下,学员围绕某一个或几个主题进行交流,互相启发的培训方法。 (二)优点:1、多向式信息交流。2、要求学员积极参与。 3、加深学员对知识的理解。 4、研讨法形式多样,适应性强,可针对不同的培训目的选择适当的方法。

五、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指针对特定案例进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法案的方法,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研讨方法。分析的内容是分析型案例;讲授的内容是说明型案例; 特点;

1、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在课外去完成案例的知识准备。 2、主体是学生;

3、方式是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从中总结出某些规律,即由案例引出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归纳学习方法。

4、揭示了人的行为的动因。

5、案例分析法他本身并不产生迁移的作用。 6、案例分析法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7、案例分析法可以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程序。

六、专题讲座法

优点:培训不占用大量的时间,形式比较灵活;可随时满足员工某一方面的培训要求;讲授内容集中于某

一专题,培训对象易于加深理解。

缺点:讲座中传授的知识相对集中,内容可能不具备较好的系统。 【能力要求】

课堂培训的主要方法包括:讲授法;研讨法;模拟练习法;演示法;案例法;其中讲授法、研讨法和案例法最常用。

一、课堂培训的准备

选择和培养培训教师:一、聘请高等院校教师;二、企业的业务骨干;三、企业内部培训机构的教师 二、教室布置 (一)传统布置法 (二)臂章型布置法

(三)环型布置法: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布置方法。适用于应用研讨或案例法的教学。 (四)圆桌会议和圆桌分组布置法:人数在15人以下,

优势:是比较适合大型的团队培训;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可以在桌与桌之间进行沟通,不离开位

置就能组成新的小组,培训师可以在各桌之间巡视,并且加入任何一组。

不足:学员们不容易看到培训师,并且在观看投影时都得转动一个角度;在演讲时,这种布置方式

- 17 -

鼓励了私下的谈话,削弱效果。

(五)U型布置法:适用于摸拟练习法

(六)V型布置法:可以为培训师和学员提供最佳视角,也最便于沟通,但参加培训的人数不宜于太多。 三、讲授法的应用 (一)讲授法的方式 1、灌输式讲授 2、启发式讲授 3、画龙点睛式讲授 四、研讨法的应用 (一)研讨的形式 1、集体讨论 2、分组讨论 3、对立式讨论 (二)研讨的方法 1、演讲讨论法 2、管理原理贯彻法(最早产生于日本)3、强调理解讨论法 (三)研讨法的实施要点 1、对研讨题目和内容的要求。

题目具有代表性、启发性、难度适当、应事先提供给学员,以便做好研讨准备。 2、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1)明确讨论要求(2)引导讨论过程(3)创造讨论气氛(4)总结讨论结果 3、指导老师制订讨论计划。 五、案例分析法的应用

(一)案例分析法的实施要点P166 (二)案例编写的步骤 1、确定培训的目的。 2、搜集信息。

(信息来源:1、公开出版发行的报刊书籍,2、内部的文件资料,3、有关人员的叙述,4、自己的亲历) 3、写作。 4、检测。 5、定稿。

第二单元 现场培训

一、现场培训的内容

企业概况、企业文化、企业的行为规范、企业的规章制度、产品知识、岗位专业知识、岗位具体的能力、岗位具备的技能、管理实务、思想道德。 二、现场培训的对象

1、从学校毕业的新员工。 2、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新聘用人员。

3、与现在从事的工作完全不同的员工。 4、企业的后备人才。 5、需要改善绩效的员工。 三、现场培训的方法

现场培训方法有称实践法,优点:一是经济。二是实用、有效。具体形式有:工作指导法、工作轮换法、特别任务法和个别指导法。

(一)工作指导法(又称教练法、实习法)

优点是应用广泛。培训的要点:一是关键工作环节的要求;二是做好工作的原则和技巧;三是须避免、防止的问题和错误。 (二)工作轮换法 优点:1、能丰富受训者的工作经验,增加对企业工作的了解。

2、使受训者明确自己 的长处和短处,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 3、改善部门间的合作,使管理者能更好地立即相互间的问题。 不足:适合于一般直线管理人员的培训,不适用于职能管理人员。 (三)特别任务法

- 18 -

此法常用于管理培训。 1、委员会或初级董事会。10—12名。2、行动学习。4—5人 (四)个别指导法 特点在于通过资历较深的员工的指导,使新员工能够迅速掌握岗位技能。 优点:1、可以避免盲目摸索。

2、有利于新员工尽快融入团队。

3、可以消除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进入工作的紧张感。 4、有利于企业传统优良工作作风的传递。 5、新员工可从指导人处获取丰富的经验。

缺点:1、为防止新员工对自己构成威胁,指导者可能会有意保留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从而使指导浮于形式。 2、指导者本身水平对新员工的学习效果有极大影响。 3、指导者不良的工作习惯会影响新员工。 4、不利于新员工的工作创新。 【能力要求】

企业现场培训分为两种:一是以让员工适应新岗位为目的的现场培训。二是以培养人才、改善绩效为目的的现场培训。

一、适应性现场培训的程序。

(一)确定培训项目。方法:1、工作说明查阅法。 2、培训需求调查法。 (二)编写现场培训指导书。 (三)确定现场培训的指导者。

(四)培训结束后对受训者进行考试或考核。 (五)颁发上岗证。

二、以培养人才、改善绩效为目的的现场培训 (一)确定培训需求。

根据员工的发展规划、绩效改进计划和自我申报来确定培训需求。 (二)制定个别指导计划书。 (三)实施培训。

台湾李汉雄博士的现场培训六大战术法:说明、见习、实习、分担、代理、承办。 (四)培训评价。

工作轮换法的实施要点:

1、工作轮换计划应将企业的需求与受训者的兴趣、能力倾向和职业爱好相结合。 2、配备有经验的指导者。

第三单元 自学

一、自学的适用范围

1、从培训内容上看,自学适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

2、从培训体系看,自学既适用于岗前培训,有适用于在岗培训。 二、自学的优缺点

优点:1、费用底。 2、不影响工作。 3、学习者自主性强。

4、可体现学习的个别差异。 5、培养员工的自学能力。 缺点:1、学习的内容受到限制 2、学习效果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3、学习中遇到疑问和难题往往得不到解答。 4、容易使自学者感到单调乏味。 【能力要求】

一、自学的组织方式与步骤 (一)指定学习资料。 (二)网上学习。

优点:可以在自己选定的时间和空间学习;便于指导者交流;信息量大、选择性强;

学习内容易保存;学费低。

- 19 -

缺点:不够灵活;只适合进行知识方面的培训;完法对学习过程进行控制;个人易产生单调感和孤独感。 (三)电视教育。

第四节 培训经费的核算与控制

一、培训成本的含义

培训成本是指企业在员工培训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包括培训之前的准备工作,培训的实施过程,以及培训结束之后的效果评估等各项活动的各种费用。

直接培训成本是指在培训组织实施过程之中,直接用于培训者与受训者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间接费用是指在培训组织实施过程之后企业所制支付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二、培训成本的构成

员工的培训成本被定义为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从本质上来看,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是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的投资,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投资。

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主要包括人员定向成本、在职培训成本和脱产培训成本。 三、掌握培训成本信息的意义和作用

1、可以了解培训的总成本的构成,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情况。 2、有利于对不同的培训项目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做出正确的选择。

3、有利于合理确定培训项目在设计、实施、评估和管理上资金的分配比例。 4、用于分析比较不同小组员工的培训资金分配的情况。 5、便于进行成本控制,进行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 【能力要求】

一、培训成本信息的采集

1、收集需要参加公司外部培训的员工的数据资料。

2、收集企业及其各个下属部门在企业内部组织培训可能发生的各项费用资料。

3、收集企业培训培训所需要新建场地设施,新增设备器材器具的购置等方面的数据资料。 这些数据资料主要涉及以下两大类费用:1、有形资本费用 2、无形资本费用 二、培训成本项目的核算

(一)利用会计方法计算培训成本。 (二)利用资源需求模型计算培训成本 三、培训经费预算方案的编制P182 四、培训成本收益的分析

企业培训经费的投入,可能带来的收益、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任职者可以提高完成本职工作的质量。 2、任职者可完成超过本职位技能要求的工作。 3、任职者可以从事以前无法胜任的工作。 4、为企业中长期的人才需求做好了储备。

5、提高了企业整体任职人员的工作素质,指教了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益和质量,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带来的收益、效益的分析方法:1、运用专业技术2、通过实验性培训3、通过对成功的工作者的观察。 五、培训项目收费标准的核定

方法:1、上级拨款实报实销。2、上级核算一个收费标准。3、精确计算培训成本。 * 预算简报内容应真实、简洁、明确。一定要包含培训目标及财务分析报告。

第四章 绩效管理

第一节 绩效管理系统的确立 第一单元 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

一、绩效的性质和特点 1、绩效的多因性。(内因:激励、技能。外因:环境、机会) 2、绩效的多维性 3、绩效的动态性 二、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

指为了实现组织发展战略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对员工个人或组织的综合素质、态度行

- 20 -

为和工作业绩的全面监测分析与考核评定,不断激励员工,改善组织行为,提高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其潜力的活动过程。

特点:1.它的目标是不断改善组织氛围,优化作业环境,持续激励员工,提高组织效率。 2.它是企事业单位全员、全面和全过程的立体性动态管理。 3.它是由一系列具体的工作环节组成的。

4.它通过一系列考评指标和标准,来考察员工的实际绩效,了解可能的潜力,以期获得共同发展。 5.它的基础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子系统。 三、绩效管理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的关系 四、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公开与开放原则:注意的问题P191

开放式首先,应体现在评价上的公开、公正、公平性;其次,评价标准必须是十分明确的。 (二)反馈与修改的原则 (三)定期化与制度化原则 (四)可靠性与有效性原则 (五)可行性与实用性原则: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限制因素分析。2.目标效益分析。3.潜在问题分析。 【能力要求】

一、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的四阶段法

(一)四阶段法设计方案之一:是由定义绩效、绩效考评、绩效反馈和绩效改善组成。

定义绩效即界定绩效的具体维度及各维度的内容和权重,这是进行绩效考评的基础,也是绩效管理的关键。

绩效考评是绩效管理系统的主体部分。选择合适的考评方法、设计出可行的考评表格是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工作。

(二)四阶段法设计方案之二

由决定绩效考评内容、选择绩效考评方法、绩效考评方法反馈和检讨绩效考评系统组成。

二、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的五阶段法

由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绩效考评、绩效诊断和绩效总结组成。

绩效沟通与指导是绩效管理体系的灵魂。绩效考评是绩效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

绩效诊断的具体内容: 1、对管理制度的诊断。2、对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诊断3、对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诊断 4、对考评者全面、全过程的诊断。5、对被考评者全面、全过程的诊断。

绩效不佳的原因:一是个体原因,二是组织或系统的原因。 #绩效管理系统工作内容P198

第二单元 绩效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一、绩效管理的功能

(一)绩效管理对企业的贡献 1、诊断功能 2、监测功能 3、导向功能 4、竞争功能 (二)绩效管理对员工个人的贡献

1、激励功能 2、规范功能 3、发展功能 4、控制功能 5、沟通功能 (三)绩效管理的其他功能 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系统可以为建立各类人力资源的接替模型提供准确的依据;绩效管理数据在评价一个员工的优缺点和确定其潜能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绩效管理制度的基本结构的基本内容P201 三、起草绩效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

1、全面性与完整性(由多维性要求) 2、相关性与有效性 3、明确性与具体性

4、可操作性与精确性 5、原则一致性与可靠性 6、公正性与客观性 7、民主性与透明性

- 21 -

第三单元 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责任

人力资源部门绩效管理的内容有:

1、设计、试验、改进和完善绩效管理湿度,并向有关部门建议推广。 2、在本部门认真执行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以起到示范作用。 3、宣传企业员工的绩效管理制度。

4、督促、检查、帮助企业各部门贯彻现有绩效管理制度,培训实施绩效管理的人员。 5、收集反馈信息。

6、根据绩效管理的结果,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并提出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

第二节 绩效考评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单元 绩效考评的程序和方法

一、绩效考评的类型

1、按照绩效考评的对象不同分为:上级考评、同级考评、下级考评、自我考评、外人考评。 2、根据绩效考评的内容不同分为:品质主导型、行为主导型、效果主导型。 3、根据绩效考评的时限不同分为:月度考评、季度考评、半年考评和年度考评。 二、绩效考评的内容

包括能力、态度和业绩考评等具体内容 。 【能力要求】

一、员工绩效考评的基本程序 P214

1、以基层为起点,由基层部门的领导对其直属下级进行考评。 2、在基层考评的基础上,对各个中层部门进行考评。

3、最后,完成逐级考评之后,由企业的上级机构或董事会对企业高层领导进行考评,其内容主要是经营效果方面硬指标的完成情况如总产值、总收益、市场占有率、成本利润率等。 二、员工绩效考评的基本步骤 1、科学地确定考评的基础。(1)确定工作要项,一般不超过4—8个要项。(2)确定绩效标准。 2、评价实施。3、绩效面谈。4、制订绩效改进计划 5、改进绩效的指导。 三、员工绩效考评的方法

(一)按具体形式区分的考评方法。特点是采用了不同的测量和评鉴方式。

1、量表评定法。 2、混合标准尺度法。 优点:简便实用。缺点:很容易受考评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由此需要对评价标准和尺度精确定义。 混合标准尺度法是对员工各个行为特征进行三个层面(优、一般、差)的描述后,形成多重标准尺度,他使用的量表是为了降低光环效应和过宽偏见而特别设计的。它分为混合标准计数法和混合标准说明法。

3、书面法 优点:可以提供一些其他方法所不能提供的描述性信息,使考评者有机会指出员工独有的特征。书面法常与其他方法一起使用。

缺点:费时费力、描述受到考评者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的影响,书面还带有主观性。 (二)行为导向型的考评方法

优点:考评官可以比较容易地考评员工在工作范围内的成就。

1、关键事件法 2、行为观察量表法 3、行为定点量表法 4、硬性分配法 5、排队法 关键事件法中有效或无效的工作行为被称为“关键事件”。缺点是记录和观察费时费力;只能作定性分析,不能作定量分析;不能区分工作行为的重要性程度;很难使用该方法比较员工。

行为观察量表法:优点是克服了关键事件法不能量化、不可比,以及不能区分工作行为重要性的缺点。 其缺点是编制一份行为观察表也费时费力,从行为发生的频率来考评会使考评者和员工双方都忽略工作的意义和本质内容。

- 22 -

行为定点量表法可以描述有效、平均和无效的工作行为。 硬性分配法假设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整体呈正态分布。 (三)按照员工的工作成果进行考评的方法

这种比较客观,容易为员工接受,能够减少产生偏见的可能性,同时,结果考评法促使员工对其行为负责,可以促使员工认真谨慎地选择完成任务。

1、生产能力衡量法

优点:可以直接将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连接。

缺点:有时员工所不能控制的某些外部原因导致的结果往往要由员工自己承担责任;在无意中回引起员工的短期行为而忽视长期结果。

2、目标管理法

个人目标依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及相应的部门目标确定,并与它们尽可能一致;目标的数量不宜过多,应有针对性;目标应做到可量化,可测量,且长期与短期并存。

优点:能使员工个人的努力目标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能够减少管理者将精力放到组织目标无关的工作上的可能性。结果易于观测,所以很少出现评价失误,也适合对员工提供建议反馈和辅导。

缺点:没有在不同部门、不同员工之间设立统一目标,难以对绩效作横向比较,不能为以后晋升决策提供依据。

第二单元 绩效考评数据的处理

考评数据的处理就是对所采集到的绩效考评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分类、统计、保存的过程。考评数据的处理可以采用两种形式,即手工处理和计算机处理。

所有的考评表格都应该考评要素和考评指标体系,以及考评应达到的标准。 为确保考评资料的保密性,应设立密码。 一、考评数据的统计

在对数据进行统计之前进行以下的检验:

1、识别信息检验。2、考评程序与方法合理性的检验。3、考评数据的信度检验。4、考评数据的效度检验。 二、文档的保管

(一)集中归档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1、可以避免考评资料的重复;2、只需一种存档程序;3、工作人员能提供质量更好的服务。 4、不会出现积压、等待归档的考评资料。

缺点:1、不同部门可能会需要某些考评记录,导致这些记录必须复制。 2、一种归档制度不能满足各部门的需求。 #考评文档的安全P222

第三单元 考评数据分析与工作总结

绩效考评的基本特点:

1、绩效考评不是孤立的事件。2、绩效考评具有指向性,他的出发点和终点就是企业的整体绩效。 3、绩效考评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4、绩效考评具有时限性。5、绩效考评是一个过程。 6、对员工的绩效考评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 通过绩效考评可以发挥的作用:

1、上级主管不必介入所有具体的事务中。

2、通过赋予员工必要的知识来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决策,从而节省管理者的时间。

3、减少员工之间因职责不明而产生的误解,减少出现当上级主管需要信息时没有信息的局面。 4、通过帮助员工找到效率底下的原因,减少错误和偏差。

5、激发员工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扬长避短,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能力要求】

一、考评数据的分析方法

- 23 -

1、顺序法。2、能级分析法。3、对比分析法。4、综合分析法。5、常摸分析法。 二、绩效管理的总结

绩效管理应围绕以下重点展开:

1、为企业提供薪酬方面的相关信息。

2、为员工的晋升、调动等人事计划的制订提供依据。

3、对企业员工士气和工作氛围进行评估,完善企业文化建设。 4、对部门及员工的业绩做出评估,提出改进的方针和措施。

5、不断挖掘企业员工的潜力,探索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6、分析员工总体素质状况,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提出员工技能开发的改进措施和计划。

第五章 薪酬管理 第一节 企业薪酬管理

一、薪酬的基本概念 (一)薪酬的含义

薪酬是员工为企业提供劳动而得到的各种货币与实物报酬的总和,可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提成工资、劳动分红、福利等。 二、薪酬的实质

薪酬是组织对员工的贡献包括员工的行为,态度及其业绩等所做出的各种回报。从广义讲,薪酬包括工资、奖金、休假等外部回报,也包括参与决策、承担更大的责任等内部回报。

外部回报指员工因为雇佣关系从自身以外所获得的各种形式的汇报,也称外部薪酬。它包括直接薪酬和间接薪酬。直接薪酬是员工薪酬的主体组成部分,它包括员工的基本薪酬和激励薪酬。间接薪酬即福利。

内部回报指员工自身心理上感受到的回报措施,主要体现为一些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回报,一般包括参与企业决策、获得更大的工作空间或权限、更大的责任、更有趣的工作、个人成长的机会和活动的多样化等。

三、薪酬管理的目标、原则和内容 (一)企业员工薪酬管理的基本内容

1、保证薪酬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竞争性,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 2、对各类员工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使员工及时得到相应的回报。

3、合理控制企业人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4、通过薪酬激励机制的确立,促使公司与员工结成利益关系的共同体,谋求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四)企业员工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

原则:对外具有竞争力原则;对内具有公正性原则;对员工具有激励性原则;对成本具有控制性原则。 (五)企业员工薪酬管理的内容

1、企业员工工资总额管理;2、企业员工薪酬水平的控制; 3、企业薪酬制度设计与完善。4、日常薪酬管理工作

工资总额=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支付的工资

工资总额的管理方法,首先考虑确定合理的工资总额所需考虑的因素,如企业的支付能力、员工的生活费用、市场薪酬水平以及员工现有薪酬状况等,然后计算合理的工资总额,可以采用工资总额与销售额的方法或盈亏平衡点的方法推算合理的工资总额,还可以采用工资总额占附加值比例的方法来推算合理的工资总额。

企业薪酬制度设计与完善包括工资结构设计与完善,还包括工作等级标准设计、薪酬支付形式设计。 #日常薪酬管理工作具体内容:

1、开展薪酬的市场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写出调查分析的报告。 2、制定年度员工薪酬激励计划,对薪酬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3、深入调查了解各类员工的薪酬状况,进行必要的员工满意调查。 4、对报告期内人工成本进行核算,检查人工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

5、根据公司薪酬制度的要求,结合各部门绩效目标的实际情况,对员工的薪酬进行必要调整。

- 24 -

四、薪酬管理的相关法规 (一)最底工资

国家实行最底工资保障制度。最底工资率的确定实行政府、工会、企业三方民主协商原则。最底工资率应参考政府统计部门提供的当地就业者及其赡养人口的最底生活费用、员工的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城镇就业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定,高于当地的社会救济金、失业保险金标准,低于平均工资。

最底工资率应以货币按时支付,下列各项不作为最底工资的组成部分:加班加点工资;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法律规定的劳动者保险、福利待遇。

欠付一个月以内的向劳动者支付所欠工资20%的赔偿金;欠付三个月以内的向劳动者支付所欠工资50%的赔偿金;欠付三个月以上的向劳动者支付所欠工资100%的赔偿金。 (二)工资指导线

工资指导线制度是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办法办法改革的一项举措。

1、工资指导线的制定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两底于”原则;实行分级管理、分类调控的原则;实现协商原则。主要依据:本地区年度经济增长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2、工资指导线的基本内容:一是经济形势,二是工资指导线意见。

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应严格执行政府颁布的工资指导线。非国有企业应依据工作指导线进行集体协商确定工资。企业的工资增长不应低于工资指导线所规定的基准线水平。工资指导线在每年三月底以前颁布,执行时间为一个日历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 (三)工效挂钩

做法:企业根据工资总额基数、经济效益基数和挂钩浮动比例,并按以丰补歉、留有结余的原则合理发放工资。

(四)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微观调控)

作用:1、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工资分配的基础性调控作用,促进市场均衡工资率的形成;

2、有利于指导企业根据劳动力供求状况和市场价格,形成企业内部科学合理的工资分配关系; 3、有利于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

五、企业薪酬制度的分析 1、企业薪酬总额分析。 2、企业各员工的薪酬分析。 3、企业薪酬制度分析。

4、员工薪酬意识分析(方法:问卷调查法、面谈法)。 5、企业薪酬策略分析

企业薪酬策略分析依据是企业战略规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企业财务支付能力、市场薪酬水平、企业的用工制度等。 六、常见的几种企业工资制度

常见的有制计件工资制、销售提成制、技术等级工资制、岗位或职务等级工资制、结构工资制、岗位技能工资制和薪点工资。

技术等级工资制是由工资等级表、技术等级标准和工资标准三项组成。在技术等级工资制中,用来确定各工种起点等级。最高等级的等级线叫工种等级线。其适用对象是技术复杂程度高、劳动熟练程度差别大、工作物等级不同的工种。

岗位或职务等级工资制是根据各岗位或职务的重要性、责任大小、技术复杂程度等,它由岗位或职务等级表、工资标准等组成。其适用对象是企业中的各类生产技能人员、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

结构工资制又称多元化工资、组合工资、分解工资。它是由基本工资、职务工资、技能工资、年功工资、奖励工资组成。其适用对象是企业生产、管理、技术等各类员工。

岗位技能工资制是以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等为基础,以岗位和技能工资为主的企业基本工资制度。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制的条件一是必须建立健全并完善企业的工作岗位分析与评价的制度;二是必须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或行业特有岗位职业标准,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的鉴定和分级。技能工资的优点是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缺点是岗位工资与技能工资所占的比例难以确定。

薪点工资是用点数和点值来确定员工的工资,点值取决于企业、所在部门的经济效益。

- 25 -

目前,企业工资制度的改革热点是劳动分红、员工持股计划、年薪制、股票期权等。 【能力要求】

一、企业薪酬管理的基本程序

(一)明确企业的薪酬政策与目标。(二)工作岗位分析与评价。(三)不同地区、行业和不同类型企业的薪酬。(四)企业工资制度结构的确定。(五)设定工资等级与工资标准。(六)工资制度的贯彻和实施。

工作岗位分析与评价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工资制度的前提和依据。其目标在于明确每个岗位的相对价值。 工资结构线越陡,各等级之间工资差距越大,表示企业对于贡献价值不同的岗位,采用的是拉大企业工资差距的薪酬策略。

工资制度的贯彻实施:1、建立工作标准与工资的计算方式。2、建立员工绩效管理体系,对全员进行工作业绩的动态考评。3、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薪酬即或鞭策员工对企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在执行工资制度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薪酬的调整和薪酬总水平的控制问题。 我国企业工资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级别多、级差小、水平底 二、企业奖金的分配

确定企业奖金总额应本着保证股东回报的原则,一般来说,非关键岗位重保障,中高档管理岗位重激励。 某员工奖金=企业实际效益状况×(某员工的工资标准÷企业所有员工工资标准之和)×(某员工的考

核分数÷所有员工考核分数之和)

第二节 员工工资的统计分析 第一单元 工资形式和计算方法

一、工资形式

(一)工资形式的含义

工资形式是指劳动计量和工资支付的方法。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员工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提供最终支付工资的劳动数量依据。工资形式主要体现劳动者实际支出的劳动量或实际取得的劳动成果的差别。 (二)工资形式的内容

1、劳动计量。反映劳动者的劳动数量。

2、工资支付。全部工资既包括按劳分配的工资,也包括非按劳分配的工资,前者带有变动工资成本的性质,对劳动者有明显的刺激性;后者带有准固定成本的性质,具有福利性。 (三)选择工资形式的原则

1、选择的具体工资形式要与岗位的特点相吻合。 2、员工收入与本人的工作效率直接成正比关系。 3、计划简明易懂,便于计算。 4、工资的发放要及时。

5、工资实施计划一经制订出来,就应当比较稳定。 二、工资形式的种类 (一)计时工资制 具体形式:月工资制、日工资制、小时工资制

优点:1、其基础是按照一定质量劳动的直接持续时间支付工资。有两点鼓励作用,一是能够鼓励和促进劳

动者从物质上关心自己业务技术水平的提高,二是能够鼓励和促使员工提高出勤率。

2、简单易行、适应性强、适用范围广。 缺点:1、劳动的强度不能准确反映。

2、难以准确反映其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与质量。

3、就同等的各个劳动者来说,对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 (二)计件工资制 优点和缺点P249

计件工资制的组成:1、工作物等级。2、劳动定额。3、计件单价。 工作物等级又称“工作等级”,它是计算计件单价的基础。劳动定额是工作物等级关键。计件单价是完成某

- 26 -

种产品或作业的单位产量的工资支付标准,计件单价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工作等级和劳动定额确定得是否合理。

具体形式:直接无限计件工资制、直接有限计件工资制、累计计件工资制、超额计件工资制、包工工资制、

提成工资制、间接计件工资制、综合计件工资制。

(三)奖金 1、奖金的概念

奖金是给予付出超额劳动的劳动者的现金奖励。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劳动者提供了超额的劳动,叫生产性奖金或工资性奖励;二是创造发明奖或合理化建议等。 2、奖金的特点: 1、单一性2、灵活性3、及时性4、政治荣誉性、 (四)津贴和补贴 一般来说,将生产性质的补偿称作“津贴”,而生活支出方面的补偿称作“补贴”。 特点:补偿性、单一性、灵活性 三、国家有关规定 (一)工资支付

支付形式: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及有价证券代替货币支付。 对象:劳动者本人。

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视同其提供了正常劳动而支付工资。 劳动者依法享受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期间,用人单位应按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 非因劳动者原因造成单位停工、停产在一个工资支付期间内的,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若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则支付劳动者的报酬不得低于当地的最底工资标准。

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工资项目: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费用、抚养费、赡养费、法律规定的其他代扣费用。

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的;底于当地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每月制度工日数为20.917天。

第二单元 工资总额与平均工资的统计分析

工资统计主要包括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两项指标。岗位评价的结果是确定岗位工资的基本依据。

第四节 福利费用管理 第一单元 社会保险缴费办法

一、员工福利

广义福利是指支付工资、奖金之外,企业员工的所有待遇,包括社会保险在内。狭义的福利是指在工资、奖金以及保险之外,企业员工享受的其他待遇。

法定福利包括:社会保险、法定带薪日、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工资性津贴、工资总额外补贴项目。 非经济性福利包括:咨询性服务、保护性服务、工作环境保护。 二、员工福利的作用

1、吸引优秀员工。 2、提高员工的士气。 3、降低员工的辞职率。 4、激励员工。 5、凝聚员工。 6、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社会保险的基本内容

我过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安置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在就业等方面。其中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养老保险的特点:1、有国家立法,强制实行,企业单位和个人必须参加,符合养老条件的人,可向社会保险部门领取养老金。2、养老保险费用一般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面和个人三方面负担。养老保险必须设置专门机构,实行现代化、专门化、社会化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养老保险构成:1、基本养老保险2企业补充养老保险3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

- 27 -

失业保险的特点:1、普遍性2、强制性3、互济性。失业保险来源:1、失业保险费。2、财政补贴3、基金利息4、其他资金。

生育保险测算的出发点:1、保持收支基本平衡。2、尽量减轻企业负担,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3、员工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第一节 劳动关系调整与确立 第一单元 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

一、劳动关系的含义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在运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所发生的关系。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特定的,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就业或雇佣而产生的关系。劳动关系所反映的是一种特定的经济关系,即劳动给付与工资的交换关系。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

(一)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

(二)劳动关系具有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相结合的特点。 (三)劳动关系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的特点。

劳动是劳动关系的基础,也是他的实质和内容,劳动关系以劳动力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核心。劳动关系是人们各种社会关系中最为普遍的关系。

三、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他与劳动关系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 四、劳动法律关系的特点

(一)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 (四)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 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的现实基础,而劳动法律关系则是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 【能力要求】

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依据调节手段的不同,主要分为七种:1、通过劳动法律、法规对劳动关系的调整;2、劳动合同规范的调整;3、集体合同规范的调整;4、民主管理制度的调整;5、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调整;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调整;7、国家劳动监督检查制度。

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没有成立工会组织的,由职工代表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 集体协商、订立集体合同是劳动关系调整的核心内容。 #集体协商比个别协商更重要P290

企业内部劳动规则以企业为制定的主体,以企业公开、正式的行政文件为代表形式,只在本企业范围内适用。企业内部劳动规则所调整的行为是作为劳动过程组成部分的用工行为和劳动行为,是企业经营权与职工民主管理权相结合的产物。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特点:1、群众性2、自治性3、非强制性。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贯彻自愿原则,既申请调解自愿、调解过程自愿、达成协议自愿,履行协议自愿。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同级工会代表、用人单位的代表三方组成,是劳动关系协调中贯彻“三方原则”在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中的具体表现。劳动争议仲裁是兼有司法性特征的劳动行政执法行为,其基本特点是对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调整。

劳动监督检查制度具有保证劳动法体系全面实施的功能。

第二单元 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一、劳动合同的含义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订立劳动合同的目的是为了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劳动法律关系,规定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 28 -

二、专项协议的含义

专项协议,是劳动关系当事人为明确劳动关系中特定权利义务,在平等自愿、协调一致的基础上所达成的契约。

三、事实劳动关系

事实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没有签定劳动合同,但劳动者在事实上为用人单位提供有偿劳动的一种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赔偿劳动者损失”,赔偿范围包括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劳动保护待遇损失和工伤医疗待遇损失等。 四、劳动合同的特点

1、劳动合同的主体具有特定性:一方是自然人,即劳动者。另一方是法人或非法人经济组织,即用人单位。 2、劳动合同属于双务合同:合同主体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 3、劳动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

4、劳动合同属于法定要式合同。要式合同是指必须具备特定的形式或履行一定手续方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五、劳动合同的内容 (一)法定条款 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的条款:

1、劳动合同期限。 2、工作内容。 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4、劳动报酬。 5、社会保险。 6、劳动纪律。 7、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8、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劳动合同期限分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工作内容即承当何种工作或职务,包括工种和岗位、工作地点和场所。 (二)约定条款 1、试用期限 2、保守商业秘密条款 3、培训 4、保密事项 5、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 6、第二职业条款 7、变更、解除合同 8、当事人协商约定的其他条款

试用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对于两年期以下的短期劳动合同,试用期基本按照合同期限的1/2确定;半年期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十五天,一年期劳动合同试用期限不得超过一个月。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的期限之内。

七、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

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合法原则 八、劳动合同履行的原则

实际、全面、亲自、协作履行原则 九、劳动合同履行的特殊规则

1、履行不明确条款的规则;2、向第三人履行的规则;3、履行约定之外劳动给付的规则。 【能力要求】

一、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

1、要约和承诺。2、相互协商 3、双方签约。

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向对方提出订立劳动合同的建议称为要约,提出要求的一方为要约方,与之相对的一方为被要约方。被要约方接受要约方的建议并表示完全同意称为承诺。 二、法人授权书

委托代理授权为要式行为授权,代理证书是委托授权的书面形式,在劳动合同管理的实践中通常称为法人授权书。 三、无效合同

下列为无效合同:1、劳动合同的主体不合法; 2、劳动合同的内容不合法;3、劳动合同的形式不合法;

4、劳动合同的订立程序不完备;5、意思表示不真实;

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确认。 四、劳动合同的续订

劳动合同期满前30日,用人单位应将《续订(终止)劳动合同意向通知书》送达劳动者。续订劳动合同不得约定试用期。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工作满十年,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

- 29 -

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与之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既未终止有未续订,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仍存在劳动关系的,视为续延劳动合同。

第二节 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与管理 第一单元 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与终止

劳动合同变更的条件:

1、订立劳动合同所依据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度发生变化,应变更相关的内容。

2、订立劳动合同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应变更相关的内廷。 提出劳动的变更 一方应提前书面通知对方,并要平等协商一致方能变更合同。 【能力要求】

一、劳动合同的解除

(一)劳动合同的协议解除(约定解除) 应以书面提前通知对方。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作为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放。 (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1、随时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不承担经济补偿的条件 (1)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3)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4)劳动者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2、提前30天书面形式通知、承担经济补偿责任的条件

(1)劳动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 (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远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达

成一致协议的。

补偿金的发放按照“就高不就底的原则”确定。

第一种情形还要视病情和劳动能力状况,发给一定的医疗补助费。被鉴定为一至四级的,应当退出劳动岗位,解除劳动关系,并办理退休、退职手续,享受退休、退职待遇。 3、经济性裁员的条件

(1)用人单位频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的;(2)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 (三)劳动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1、随时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1)在试用期间,劳动者可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且无须说明理由或者承当赔偿责任; (2)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劳动者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 (3)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 2、提前30天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辞职) 应当赔偿用人单位的下列损失:(1)用人单位招收录用所支付的费用;(2)用人单位支付的培训费用; (3)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4)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另外,第三方招用未与原来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除了劳动者承担直接赔偿责任外,该用人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四)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 1、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2、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3、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劳动合同的终止 (一)自然终止

- 30 -

属于自然终止的情形分别是:1、定期劳动合同到期2、劳动者退休3、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规定的工作任务,合同即为终止。

在实际中,习惯上应提前30天通知。 (二)因故终止 属于因故终止的情形:1、终止条件的出现2、一方依法解除劳动关系3、主体一方消灭4、不可抗力的因素。

5、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仲裁、人民法院判决。

第二单元 劳动合同管理

一、劳动合同管理的概念

(狭义)劳动合同的管理仅指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及违约责任承当等一系列活动进行统一化、专门化的管理。 (广义)P320

二、劳动合同鉴证的内容:

1、双方当事人是否具备鉴订合同的资格。

2、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合同条款是否完备、权利义务是否明确;若雇佣外籍员工,中外合同文本是否一致。 3、劳动合同签订程序的合法性。 三、职业分类的一般知识 (一)职业的特征:

目的性、社会性、稳定性、规范性、群体性 (二)职业的分类

我国职业分类按照4个层次进行,即职业大类、中类、小类和细类,分8个大类、66个小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 四、企业特殊岗位的种类

1、高低压电力设备安装、运行、检修,以及配电、变电、输电、供电设备安装、运行操作、维修。 2、电梯设备维修、操作。 3、金属焊接、气割设备操作。

4、场地运输机械设备操作(叉车、电瓶车) 5、起重机设备操作。 6、制冷系统设备操作。 【能力要求】

一、劳动合同管理台帐一般包括:

员工登记表、劳动合同台帐、员工统计表、岗位协议台帐、医疗期台帐、终止或接触劳动合同去向台帐、其他必要的台帐。

二、特殊岗位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特殊岗位资格证书制度。

第三节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

一、企业劳动安全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一)工厂安全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P324 (二)矿山安全规范

1、矿山设计的安全要求 2、矿山开采的安全要求 3、作业场所的安全要求。 (三)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 二、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企业法定代表人对本单位安全卫生负全面责任,分管安全卫生的负责人和专职人员对安全卫生负直接责任。

(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管理制度。其计划项目包括安全技术措施、劳动卫生措施、辅助性设施建设、改善措施以及劳动安全卫生宣传教育措施等。

- 31 -

(三)安全生产教育制度 (四)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五)重大事故隐患管理制度。要点:1、重大事故隐患分类;2、重大事故隐患报告;3、重大事故隐患预

防与整改措施;4、劳动行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对重大隐患整改的完成情况的检查验收。

(六)安全卫生认证制度。要点:1、有关人员资格认证;2、有关单位机构的劳动安全卫生资格认证;3、

与劳动安全卫生联系特别密切的物质技术产品的质量认证等。

(七)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内容包括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2、伤亡事故报告;3、伤亡事故调

查;4、伤亡事故处理;

(八)个人劳动卫生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九)劳动者健康检查制度。1、员工招聘健康检查2、企业员工的定期体检 二、劳动卫生规程

1.防止有毒有害物质为危害;2.防止粉尘危害;3.防止噪音和强光刺激;4.防止电磁辐射危害; 5.防暑降温和防冻取暖;6通风和照明;7.个人防护用品和生产辅助设施;8.职业病防治; 三、女职工与未成年的特殊保护制度P327

(完)

- 32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jw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