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现代化
更新时间:2024-03-25 17:17: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绪论
一、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的内涵 广义上可将“政治发展”界定为“:政治体系顺应或推动经济-社会变革而所作的结构优化与效能提升过程。”
狭义上可将“政治发展”界定为政治现代化,即由前现代政治向现代政治迈进的过程。
? “政治发展”从单纯的名词上讲,可以宽泛地适用于人类整个政治进程;而“政治现代
化”则仅仅意味着从前现代/非现代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迈进,是现代化过程的政治面向。 ? 广义的“政治现代化”包含了先发国家现代性政治的建立过程,狭义的“政治现代化”
多倾向于指称后发国家的政治转型过程。
政治变迁的基本类型
?(1)积极:激烈——良性革命
? 温和——政治改良 ?(2)消极:激烈——恶性革命(暴民政治) ? 温和——贪污腐化
二、作为学科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
?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可实证化 ?比较政治的研究分支:比较视野
三、关注的主要问题
?广义上:人类政治演进的基本线索与逻辑
?次广义:现代民族国家的演进逻辑:强制-资本-劳动/大众
?狭义上:后发国家政治转型的逻辑:转型起点,动力系统-影响因素(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政治精英,社会动员,政治危机,等),转型路径,转型阶段,转型结果,治理绩效
?核心问题:如何实现政治转型,社会稳定,如何克服政治腐化,化解政治危机,完成政治文化的革新,完成自由民主宪政法治政体的建立与巩固。
?主要争论:政治转型是外生的还是内生?是自发演进还是精英/民众推动的?政治转型是一元路径还是多元路径?自由化优先还是政治秩序优先?
四、政治现代化的基本理论 (一)现代化政治的标准
G. A. Almond——发展政治学鼻祖 《Politics of Developing Area》
政治现代化的标准
政治结构的分殊化:权力结构分散化
各子系统的自主性: 分工精细,发挥各自功能,如政府各部门 文化的世俗化:非神权国家
唐可沃特·鲁斯托和罗伯特·华尔 他们认为:政治现代化有两种形式:西方民主式和苏联集权式;比较强调技术层面,忽视人民参与 。
政治机构高度分殊化和功能特定化 政府结构内部的高度整合 政府决策的理性化和世俗化
政府行政决策的高效率 民众对政府的高度认同 政府代表人民的最大利益 任人唯贤,依才论职 高度的法制化
鲁西恩·派伊(Lucian Pye)
政治现代化没有绝对的单一尺度 个人的平等
政治系统的功能优化 制度和结构的分化
亨廷顿
权力的理性化 合理化,科学化,世俗化
政治功能的专门化 形成专门机构,行使专门职能
社会各集团高度参与政治 政治现代化必须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王沪宁 政治一体化 政治结构化 政治功能化 政治民主化
政治发展综合体系(燕继荣,2006)
?[1] 国家与政府:政府在体系、过程和政策方面政治能力的全面提高 ? 政治权威的理性化 ? 政治体系的民主化 ? 政治制度的合理化 ? 政治行为的文明化 ? 政治决策的科学化
?[2] 市民社会:社会组织和团体以及公民个体政治能力的提高和行为的合理规制 ? 社会组织的多元化 ? 社会组织的自治化 ? 社会行为的规范化 ? 公平合理的政治参与 ? 公民权利的切实保障
(二)政治现代化的阶段 孙中山的\三段论
? 军政 ? 训政 ? 宪政
亨廷顿的阶段论
? 传统政治稳定 阶段
? 权威政治阶段 ? 现代政治稳定 阶段
中国\新权威主义\
? 萧功秦的论断 ? 张炳九的论断
(三)政治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 西方的观点
? 奥尔干斯基 :政治发展先于经济发展;
? 丹尼尔·勒纳,亨廷顿:经济增长先于政治发展; ? 艾森斯塔德:两者相互矛盾;
? 另: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条件。 中国的观点
经济现代化优先:(新权威主义者的讨论)
? 实现民主的条件不成熟 ; ? 社会结构基础条件不具备; ? 历史经验的证明
(四)政治现代化的动力 社会群体
先锋:知识阶层 中坚:实业家阶层 宗教势力 社会民众
媒体(第四权力) 开明的军政精英
(五)政治现代化理论存在的问题 ? 以目的论的方式解释政治变迁。
? 传统-现代的简单二分倾向:忽视了传统内部的区别,也假定了现代的统一特征,使相关问题简单化。
? 对具体转型过程缺乏令人信服的深刻研究,只是粗线条地概括出传统与现代的两端。 ? 西方中心主义的单线论。 ? 蒂利的批评:这类观点“不仅消除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道路的差异,模糊了它们的起源,而且暗示着:那些走着与当今世界主流国家不同路线的国家是不太发达的,而且他们最终或者重演西方国家的经历,或者永远落在后面。”(2007)
超越政治现代化理论的诸多理论
?[1] 依附/赖理论:弗兰克,卡多索,巴兰,费尔南德斯 ? 发达国家也经历过不发达的阶段
? 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在于它们与发达国家间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社会-政治全面的不平等关系,发展中国处于依附地位,处处被剥削被控制。
? 因此,要脱离这种不平等的依附关系。
?[2] 世界体系论:沃勒斯坦
? 世界体系形成的必然性:世界分工和结构化安排的不平等事实,脱钩不现实 ? 核心国-边缘国可以改变 ? 边缘国可努力移向中心
?[3] 发展型国家:东亚模式
? 发展中国家在现有世界体系下可以通过有效的发展策略取得成功 ? 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之间没有必然的正相关
? 对东亚经济奇迹的政治概括:经济发展的优先性,产业政策的策略性,官僚的有效性,公
私合作的紧密性,绩效为主的政治合法性。
?[4] 民主化理论:亨廷顿,林茨
? 非民主政权,尤其是形形色色的权威主义政权必然走向崩溃 ? 自由民主体制的普适性和必然性 ? 民主转型大都已变成自主选择 ? 不同国家的转型之路不同 ? 转型之后的巩固需要条件
五,研究状况
1,开始于二战,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鼎盛,随后衰落;研究中心始终在美国。 2,两个基本视角:
结构主义:条件与因果链 能动主义:精英-民众策略 3,主流研究范式:
国家与社会研究范式 新制度主义研究范式 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
4,具体研究进路(陈鸿瑜,2009) ? 制度分析 ? 经济分析 ? 结构-功能 ? 领导研究 ? 社会过程 ? 政治文化 ? 比较历史
第一讲 英美法的政治现代化:一种概述 讲授人:胡勇
一、政治现代化的价值
(一)经济持久发展的动力 (二)巩固政治稳定与国家统一
(三)国家崛起的先决条件 (四)人的发展的政治基础
二、政治现代化的模式:(1)关于政治现代化模式的经典论述 (一)巴林顿·摩尔 :世界各国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1、以美英法为代表 ;2、以德日为代表 ;3、以前苏联和中国为代表 ;4、印度模式 ? (二)塞缪尔·亨廷顿 : 1、西方国家的政治现代化:(1)欧洲大陆模式 ;(2)英国模式; (3)美国模式 2、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化:(1)自由模式 ;(2)中产阶级模式 ;(3)专制模式;(4)大众模式;(5)技术统治的模式 二、政治现代化的模式:(2)
(一)发达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自由至上型),基本特征:以个人自由与权利为核心,以自由和平等为主要价值取向,以法治、分权、竞争性政党制度为基础,逐步建构现代民主政治体制。 (二)共产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平等至上),基本特征:以集体权利或整体利益为核心,以经济、文化上的绝对平均主义与政治上的特权等级制结合为主要价值取向,以人治、集权和一党制为基础,建构共产主义式“民主政治”体制。
(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化(经济自由至上)
1、东亚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基本特征:经济上实行自由市场,而政治上实行专制集权(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的分离),开始政治体制的缓慢转型。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政治体制通过内部改革从专制集权大规模向民主分权方向发展。
2、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基本特征是:以基本人权即生存权与发展权为基础,整合松散的氏族、部落为一个相对紧密联系的民族国家整体,建构基本的国家机关和治安体系。
二、政治现代化的模式(3)发达国家的政治现代化 1、内生性的政治现代化(分权型),基本特征:一国或地区政治现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该国和地区社会内部
(1)渐进式的政治现代化(英国) (2)激进式的政治现代化(美国)
(3)跳跃(蛙跳)式的政治现代化(法国) 2、外生性的政治现代化(集权型),本国本地区的政治现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该国或该地区的外部环境的压力 (影响与主导) 三、政治现代化的动力
(一)经济动力: 商业的繁荣与资本的扩张 (二)社会动力: 阶级的兴衰
(三)政治动力: 现代(法理型)权威的出现 (四)文化动力: 新教伦理与自由主义的兴起
(五)国际动力: 现代国际体系的出现(示范与输出) 四、政治现代化的气质
(一)理性主义(对立面:蒙昧主义) (二)个人主义(对立面:共同体主义),内容:本体论的个人主义 ;认识论的个人主义 ;伦理个人主义 ;宗教个人主义 ;政治个人主义 ;经济个人主义 (三)进步主义(相对面:原罪主义) (四)世俗主义(对立面:禁欲主义)
(五)民主主义(相对面:等级主义到专制主义) (六)平等主义(对立面:身份主义)
五、政治现代化的标准
(一)结构的分化
(二)公民参与的广泛化 (三)政治生活的世俗化 (四)强有力的政府 (五)政治权力的法制化
六、政治现代化的维度(面相) (一)民族国家
从封建割据国到等级君主国再到专制君主国再到现代民族国家 (二)代议政体
政权形式的演变:从封建采邑制到等级会议再到现代议会 (三)官僚体制(文官制度) 从恩赐制到文官制度 (四)政党政治
演变:从党派到政党,从寡头党到大众党 ,干部党 与群众党。
七、对政治现代化的超越(后政治现代化) (一)政治的生活化
从作为一种生活衍生品的政治到生活化的 政治
(二)政治的公益化
从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政治到公益化的政治 (三)政治的非物质化
从以物质利益诉求为目标的政治到非物质化的政治(政治的理想化) (四)政治的道德化
从以理性为动力的政治到道德化的政治 (五)政治的深度平等化
从以多元主义为特征的政治到深度平等化的政治
德国政治现代化的历程
1、公元911年,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也称第一帝国)建立,它在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下,于1806年瓦解。 2、斯泰因—哈登贝格改革(1807年):德意志走进先进工业世界的关键 3、1848年革命及革命后的普鲁士改革 4、俾斯麦改革及统一运动
5、“大德意志帝国梦想”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6、魏玛共和国的成立:极端民族主义与法西斯运动的兴起 7、希特勒与第三帝国的建立
8、“二战”后盟国对联邦德国的“民主化改造” 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 1.民族主义的成长及其原因
2.德意志民族的扩张主义和封建割据 3.教权与王权的冲突以及此消彼长
4.小国主义和地域主义:“三十年战争”与德意志的碎片化
德国政治现代化的正式起步:斯泰因—哈登贝格改革 1、拿破仑战争与第一帝国的瓦解
2、第一帝国的终结与民族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斯泰因—哈登贝格改革与德意志独特的工业化道路 (1)在经济方面,废除农奴制。
(2)“大臣内阁责任制” :从君主独裁专制国家向官僚专制国家的转变。 (3)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行省和地方委员会 (4)在市政管理方面的城市自治。
(5)在社会领域,赋予犹太人 “同样的权利,同样的义务” 。 1848年革命及革命后的普鲁士改革:政治现代化的逐步展开
1、1848年革命的目标:一是推翻德国各邦的封建专制制度,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二是结束各邦的分裂状态,完成德意志的完全统一;三是争取普选权。
2、普鲁士三月革命的结果:只是改组了政治上层,而没有触动它旧官僚制度、旧军队、旧警察机关等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
3、普鲁士国民议会和全德国民会议(也称法兰克福议会)的召开及后果 4、1849年3月28日通过的德意志帝国宪法
(1)普鲁士建成一个两院制的议会,上院是贵族院,与英国的议会相似,由世袭贵族和国王授爵的终生贵族所组成;下院是代表院,根据三级选举制选出,也就是所有年满24周岁的成年男性选民依纳税的情况被分为三级,纳税最多的为第一等级,人数也最少,大约有13.3万人;纳税较少者为第二等级,约49万余人;纳税最少者为第三等级,人数也最多,约265万余人。三个等级人数虽然不同,但从中所选出的议员数目却相同,这样就保证了大资产阶级在下院中的优势。
2)国王个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完全属于国王个人,国王有权召开和解散议会,国王对两院提出的议案具有否决权,政府不经议会产生,也不对议会负责,而是向国王负责。
3)立法权属于国王和议会两院。下院行使的主要权力是参与国家经济生活,如批准新的赋税以及监督国家的财政开支,两院也可以自行提出议案,但法案只有经两院一致通过,才能成为法律。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资产阶级自由派的要求。
4)全体普鲁士人在法律面前平等,取消全部特权,公职对全民开放,迁徙自由,宗教自由,知识和教育自由。
这是普鲁士国家走向政治现代化的重要一步,通过议会的参与,普鲁士国家政权也代表了部分资产阶级的利益,它使普鲁士在走向君主立宪的道路。 俾斯麦改革及统一运动:德国政治现代化基本完成 1、威廉一世与俾斯麦的上台
2、“宪法纠纷”:普鲁士资产阶级与容克之间的斗争
3、德国的统一道路:容克贵族领导下的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1)联合奥地利于1864年2月发动对丹麦的战争,获得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个公国。 (2)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 (3)1866年,北德意志联邦成立。
(4)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德意志南德四个邦加入德意志联邦,德国的统一事业最后完成。
4、1871年4月,德意志帝国议会颁布了帝国宪法:君主立宪精神的“开创” 德意志帝国议会 北德意志联邦议会 组成 上院:联邦议会 下院:帝国议会 上院:联邦议会 下院:国家议会 选举方式 上院: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下院:按普遍、直接、秘密的选举 产生(25岁以下男子、25岁以上领 取救济金的男子、妇女、军人无选 举权)有的邦实行普选制,有的邦 实行等级选举制,有的保留有封建 等级会议选举的形式。 普鲁士国王是帝国皇帝,可以根据 自己的需要任命联邦议会主席、召 开和解散联邦议会,普鲁士首相是 帝国首相,有权主持联邦议会并领 导其事务,普鲁士在联邦议会中拥 有否决权。 上院:代表由各邦君主任 命。 下院:按普遍、直接、秘密 的选举产生。 与普鲁士 的关系 普鲁士国王是联邦主席, 普鲁士首相是联邦总理大 臣,仅对国王负责,不对 议会负责,普鲁士邦的代 表在联邦议会中占有多数 席位。 铁血首相俾斯麦
? 奥托·冯·俾斯麦,生于1815年4月1日,殂于1898年,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是德
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主张通过战争,由普鲁士统一德国。
1862年6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的首相兼外交大臣。同年9月,他宣称:“德国所注意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权力。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时机,这样的时机我们已经错过了好几次。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 俾斯麦的“铁和血”,是他统一德国的纲领和信条。俾斯麦正是凭靠暴力,大胆而又狡猾地利用国际纠纷和有利时机,决定性地使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统一起来。 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登基为皇帝
“大德意志帝国梦想”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俾斯麦以反社会主义与反共和为幌子,在1873年10月达成了《申布隆协定》,德、饿、奥匈帝国构成了所谓的“三皇同盟”。
2、“大德意志帝国梦想”——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1)威廉二世巧于辞令,兴趣广泛,聪明而富有魅力,同时内心深处又潜藏着敏感、胆怯、神经质的气质。期间,俾斯麦被迫辞职。
(2)改变俾斯麦时代基本局限于欧洲大陆的政策,转而采取积极参与世界事务,全力争夺世界霸权的政策。
(3)强调两线作战不可避免,认为德国必须作好同时与俄国、法国作战的准备,迷信武力是满足德国扩张欲望、解决一切难题的法宝。
(4)竭力鼓吹对外扩张,建立一个称霸世界的大德意志帝国。强调大力发展海上力量,使之同时成为一个陆上和海上强国。最终,威廉帝国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
1914年6月 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 1914年7月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8月 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1915年5月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7年2月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因而退出大战。 1917年4月 美国参战。
1918年3月 俄、德国签约停战。 1918年9月 协约国开始最后的进攻。
1918年11月 德国签约停火,大战结束。
《凡尔赛条约》与德国政治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对德国实行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被解除武装,其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
德国虽然作为战败国,但其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该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 魏玛共和国的成立、以及极端民族主义与法西斯运动的兴起 1、魏玛共和国的政治进步与经济困境。
2、魏玛共和国政治结构上的瑕疵与局限性——“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政权”。 3、利用《道威斯计划》,魏玛共和国创造了经济奇迹。
4、社会民主党人总统艾伯特,老牌军国主义分子、“君主政体主义者、守旧的保守分子”兴登堡当选为共和国总统。随着“总统内阁”制的确定,最终敲响了共和国的丧钟。 兴登堡执政后,德国上层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不少旧帝国遗少官复原职,社会民主党势力明显削弱,资产阶级中的不稳定分子明显右转,保守党的势力和影响在增。军国主义分子也重新复活了,像“钢盔团”一类的准军事组织得到迅速发展。极端民族主义势力也蠢蠢欲动,希特勒纳粹党又重新恢复了活动。1930年,社会民主党人最后一任总理米勒也被迫辞职。在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魏玛多政党议会民主制发生危机。总统行使在“非常状态”下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紧急法令”来维持统治,德国实行了“总统内阁”的领导体制。议会如果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总统就解散议会,或重新任命总理,德国重新回到专制主义的道路上。最后,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实行法西斯专制主义统治来克服经济和政治危机。
希特勒、第三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1、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总体战争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德国逐渐演变为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希特勒通过“领袖原则”和“政治生活一体化”,取消了除纳粹党以外的一切政党,在德国全面实行一党专制独裁统治,实行“以党代政”、“党国合一”的原则,最终实现了希特勒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领袖”的目的。希特勒是纳粹党的元首,自然是德国的最高独裁统治者。 2、希特勒独裁统治下国家工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原因。1936年,德国工业生产恢复到危机前的1929年的水平,1938年钢产量在欧洲名列前茅。1937年,德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占11%(英国为10%,法国仅为5%),超过了英、法,仅次于美国,又跃居世界第二位。主要原因: (1)注重科学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2)重视基础理论研究。 (3)重视教育。
(4)积极利用美国提供的外援。 (5)军国主义扩张政策的刺激。
希特勒《我的奋斗》
慕尼黑啤酒馆暴动导致希特勒被捕入狱。但由于首席法官在“国家主义”思想上与希特勒并无原则分歧,因此最后只对希特勒判处了监禁五年,其实希特勒只服了8个月的徒刑就被赦免了。就是在这仅8个月的服刑期间,他也倍受优待:除了获准享用特别饭食,还让他住在有两扇窗户、阳光充足,很为舒适的单间牢房里。他可以自由通信,自由接待来访亲友,生日时可以接受亲友的花环和祝贺,此外还享有携带秘书、到户外散步和做体操的特权。中午他则在墙上挂着一面万字旗的休息室进餐,这时他就口若悬河地大讲特讲。所以当希特勒在这所看守监狱中
“服刑”结束时,狱中的大多数工作人员都变成了忠实笃信的纳粹主义分子。 《我的奋斗》是希特勒在服刑期间的作品,由其向鲁道夫·赫斯口述而成。是一个集国家主义、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反犹主义和反民主主义思潮于一体的大综合。
(1)反犹主义是该书的主线。他认为犹太人和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雅利安人是优等人种,有权征服和统治其他民族。
(2)鼓吹复仇主义。希特勒声言必须撕毁凡尔赛和约,必须同德国人民的不共戴天的死敌——法国算账。和约所加给德国的耻辱和仇恨己深深地印入六千万男女的心坎,变成了一片弥漫的火焰。
(3)宣传对外扩张。叫嚣夺取生存空间,扩充领土,征服世界。”将把目光投向东方的那个国家”,“不能用和平方法取得的东西,就用拳头来夺取。”
(4)攻击议会民主制度,宣传专制独裁统治,宣扬法西斯的理论。
该书是法西斯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是纳粹党的圣经。它为希特勒涂上了一层迷人的色彩,迎合了当时广泛存在于德国的愤懑情绪,在纳粹政权时期它发行量很大,流传极广。 希特勒的名言
1 如果一种文明没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发扬和保护,那么这种文明是脆弱的,迟早会被野蛮所征服。
2 如果文明没有对野蛮进行排斥、打压,那么这种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
3 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
4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我知道明天全世界的人都会因为我战败而责备我, 但那又有什么呢?
5 如果某个民族不在强大到保卫它自己的生存领土及自然环境,它就应当不算做人的群体! 6 信仰比知识更难动摇;热爱比尊重更难变易;仇恨比厌恶更加持久。 7 我们已经设定了一个目标,并将为之努力奋斗,直到死亡!
8 你们必须跟着我庄严的宣誓:我们需要的是和平,我们需要的是献身于我们的事业。 9 我来到世界不是为了使人们更强,而是去利用他们的短处。
10 我们的斗争只可能有两种结果:要么敌人踏着我们的尸体过去,要么我们踏着敌人的尸体过去。
11我们必须咬紧牙关,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情;否则,我们将一事无成。
12 世界上变革的最强推动力不是统治群众的科学认识,而是赋予群众以力量的狂热,有时甚至是驱赶民众向前的歇斯底里。
13 国家的安全不能寄托于别人的恩赐上,历史总是在军刀上前进,这个世界就是弱肉强食的世界。要生存、要尊严,就需要有强大的军备。
14人类的整个生命离不开三个论点:斗争产生一切,美德寓于流血之中,领袖是首要的、决定性的。
15社会事业的不易完成,它的症结所在,不在施行小惠,而在恢复民众的权利。一个人的责任并不在于默然的去工作,而是在公然的铲除罪恶,力谋补救。
16 我们也许会毁灭,但当我们毁灭时将会把整个世界捆在一起,一同跳入火坑。
希特勒与中日关系的两面性 1、早年来自中国家庭的帮助 2、床头的孙子兵法和资治通鉴 3、鄙视日本看好中国 4、喜欢中国茶叶
5、希特勒不准报道南京大屠杀
“二战”后盟国对联邦德国的“民主化改造”
“二战”结束的后,美、英、法、苏四大同盟国吸取了“一战”后对德国制裁不成功的教训,重在从政治、经济上对德国进行民主改造、铲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造成一个在德国发展民主政治的局面,通过建立健全民主政治体制,从而确保德国成为一个民主、爱好和平的国家。战争一结束,美、英、法、苏即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将“一再发生瘟疫的策源地”普鲁士彻底分割,使其从德国地图上消失。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召开的波茨坦会议,美、英、苏三大国首脑确定了处置德国的政治与经济的原则,并按这些原则对德国的政治与经济进行民主改造。
英美首脑会晤调整关系和战略
1941年8月,在大西洋东北部的纽芬兰阿金夏湾,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举行了他们在二战中的第一次会谈,14日公布了联合宣言,即“大西洋宪章”。
1、对纳粹主要战犯和骨干进行审判,予以严惩。纽伦堡审判从1945年11月20日开始,历时10个月。以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对戈林、里宾特洛甫等24名主要罪犯进行了审判和严惩。纽伦堡审判后,各占领区还进行了较低级的审判,如美国占领当局在纽伦堡又举行了12次审判,其对象为各个阶层的纳粹骨干。西方占领区共判处5025名被告,其中806名判处死刑。纽伦堡和各占领区审判揭发出来的纳粹犯下的骇人听闻的罪行,在德国人民中引起强烈的震动和愤怒,从而教育了德国人民。
对全世界来说,纽伦堡法庭判决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怎样忠实地解释过去,它的价值在于怎样地警戒未来。
2、在德国实行“非纳粹化” 以肃清纳粹主义对德国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影响。
(1) 一切不是仅仅在名义上参与纳粹活动的纳粹党成员以及敌视盟国目的者,不得担任公职或半公职,不得在重要的私人企业中占据负责职位,这些职位必须由“在政治上或道德品质上有助于发展德国真正的民主制度的人予以接替”。
(2)一切形成希特勒政权基础的或按种族、宗教或政治信仰不同造成歧视的法律,予以废除。
(3)监督德国的教育,以彻底消灭纳粹和军国主义的理论,并顺利发展民主思想。
容克地主大工业、大地产受到沉重打击,加之非纳粹化措施,基本上废除了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结构,铲除了滋生纳粹势力的社会基础,为德国的民主改造奠定了基础。 3、对德国实现民主化改造的措施:
(1)盟国利用教育宣传机构,对德国人民进行民主政治教育。以大量的美、英出版物占领西占区市场,对联邦德国人民进行一种潜移默化的西方民主改造。
(2)培养联邦德国人的参政意识,以及对民族的责任感和不任凭别人摆布的政治上独立思考的能力。
(3)按照民主原则恢复和重建德国的政治生活,主要是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 、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成为联邦德国的主要政治力量。
由于大资产阶级、大地主被取缔了,工人阶级为温饱而忙碌,失去对权力的兴趣,而中产阶级则适时崛起,成为联邦德国政治舞台上的中坚,从而为联邦德国民主政治改造提供了阶级基础。
(4)以美国为首的西占领区当局采取了一系列经济、社会措施,尤其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币制改革,为联邦德国经济输血打气,使联邦德国顺利渡过了战后初期的困难,为联邦德国人民接受西方民主树立了信心,为推行民主政治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民主政治就像拿破仑的军队一样,只有吃饱了肚子才能向前推进”。 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意志。
二战后,联邦德国开始陆续向遭受德国法西斯迫害的受害者及其遗属支付巨额赔款,教育部门则将法西斯暴行列为历史教科书的中心内容,强调“关键的任务是教育下一代”,要“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职责视为己任”。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二战中,波兰有250万犹太人在集中营里饱经痛苦、绝望的折磨,最终无助地死去。在冰凉的风中,勃兰特一步步走到死难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视下,
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不已的动作:他跪倒在地。一位记者写道:“不必这样做的他,替所有必须跪而没有跪的人跪下了。”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德国回到了欧洲的怀抱,也回到了世界舞台。 基本结论:政治现代化的“普鲁士道路”
一、政治现代化的两种模式:
(1)英、美、法等国的暴力革命模式;(2)德、俄、日诸国“自上而下”的和平式的渐进改革。
二、德国政治现代化独特道路的基本原因
(1)历史因素:以容克地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的军国主义国家以及普鲁士容克贵族早期始终如一的革新传统 。
(2)阶级因素:近代德国资产阶级的特性—温和的实用主义、先天的依赖性、狭隘的利己性、软弱与妥协。
(3)思想文化因素:德国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专制主义、强权主义思想、崇拜权威和服从精神在广大民众心目中根深蒂固,而自由、平等、民主意识淡薄,在客观上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意识的广泛传播。
三、对德国渐进变革模式的基本评价:
(1)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政治和经济的不协调性,即政治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滞后性和不协调性。
(2)渐进改革贯穿了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的始终,而且完成了近代德国社会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转型。
(3)现代化一旦启动便不可阻挡,因为现代化的社会自律性决定了现代化的进程将不断产生新的社会压力、新的社会问题甚至是新的社会危机,会迫使这个国家必须继续不断地推进自我强制型的现代化。
(4)一国选择什么样的政治现代化模式和道路,必须从本国的具体现实国情出发,还要兼顾本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走有本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之路。 四、德国奇迹的基本经验及启迪
(1)现代化浪潮是世界近现代以来历史发展的潮流,主动推进政治现代化是在当今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抉择,而其中教育的现代化则是整个现代化的根本 。
(2)在实现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决定政治发展。也要不断进行政治方面的完善和改革,不断推进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3)政治现代化过程中要正确对待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因素,对于其中积极的部分,要善于保留和利用,发扬光大,而对于其中的糟粕,要与之决裂和彻底抛弃。德国的政治民主化最终是在美国等国的军事占领下完成的。
(4)对于政治现代化的决策层和领导者,不仅要具有政治远见和决策水平,以及胆识和魄力,还要具备驾驭改革的能力和相应的领导技巧,对当时的国内外时局要有清醒的认识,对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有一个清醒的把握 。
一个成功的革命者无须是政治巨匠;而一个改革者必须是一流的政治家。
日本——日出之国与樱花之国
靖国神社位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坂,供奉着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帝国战死的军人及军属,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日军官兵及殖民地募集兵,性质上类似华人社会的忠烈祠。靖国神社在“二战”结束前一直由日本军方专门管理,是国家神道的象征;“二战”后,遵循政教分离原则,改组为宗教法人。由于靖国的祭祀对象包括了14名甲级战犯,使得该神社被东亚各国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而备具争议性
明治维新:日本政治现代化的开启 明治天皇(1867~1912年在位)
明治天皇(1852—1912)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天皇。在位45年。在位期间,推行维新,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绝对专制政权,并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提高了国际地位;同时,也大力加强对外侵略活动。1894~1895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904~1905年,发动日俄战争,并在1910年正式吞并朝鲜,推动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发布了带有临时约法性质的《五条誓文》。内容是:“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 《五条誓文》成为明治政府改革的基本纲领。 民主、团结、进取、改革、开放
这段誓词反映了明治政府改革的决心,同时也揭示了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一个条件:推翻幕府封建统治,确立明治政府,为维新变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明治政府的三大国策:“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化开化”
一.政治
1.废藩置县 2.四民平等 二.经济
1.改革币制 2.土地私有 3.改革地税 4.殖产兴业
三.文化生活 文明开化
1.出国留学 2.改革教育 3.生活西化 四.军事
1.颁布征兵令 2.军队特点 明治维新的内容及评价 措施 作 用 局限性 废藩置县 政治方面 四民平等 封建割据局面彻底结束,真正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 权政府。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项措施顺利施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社会体制开封建等级制度转化为资始建立起来。一是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提供产阶级等级制度 了自由劳动力;二是政府用公债的形式收回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其上层利用巨额公债投资于新兴工业,成为资本家,实质是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 的发展;同时地税改革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币制改革 土地改革 地税改革 经济方面 殖产兴业 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得到政府鼎立扶持的大(创办国营业体系。 资本家如三井、三菱集团企业→扶植等,后来发展为“财阀”的和保护私人基础,这些大资本家控制企业) 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这是日本的一个特征 文化出国考察留学 方面 改革教育 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西 方文明,为改革培养了人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才 生活习俗西化 全盘西化,崇洋媚外 军事颁布征兵令,实行义务 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 成为对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方面 兵役制 接受武士道教育,效忠天皇 1876年,日本自造的第一艘装甲快速炮舰清辉号在官立东京石川岛船厂下水,清辉号不过是排水量900吨的三桅蒸汽炮舰,但是它的下水却被看作是日本海军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之一”。日本自此开始具备为海军自造军舰的能力。 鹿鸣馆外交——日本的欧化及其曲折
日本东京帝国饭店南侧的大和生命保险大楼前,有一块“鹿鸣馆遗址纪念碑”。碑文写道:“这里原是萨摩藩豪宅遗址??明治16年在此修建了鹿鸣馆,成为鹿鸣馆时代的发祥地。”如今,帝国饭店成了公务员、职员经常聚会之地,但已很少有人知道鹿鸣馆,更不知道鹿鸣馆曾经是近代日本欧化主义的象征。
? 鹿鸣馆成外交场所
鹿鸣馆建成于1883年(明治16年),是由英国建筑师乔赛亚·康德设计建造的一座砖式二层洋楼,整体建筑呈意大利文艺复兴式风格,兼有英国韵味。鹿鸣馆名称出自中国《诗经·小雅》中的“鹿鸣”篇,即“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樱州山人中井弘取“鹿鸣,燕群臣嘉宾也”之义而命名,意即迎宾会客之所。工程占地约1.45万平方米,历时3年,耗资18万日元(约合现在40亿日元),在当时也算得上是笔巨额经费。
1883年11月28日,外务卿(1885年12月实行内阁制后改称外务大臣)井上馨与妻子主持了盛大的鹿鸣馆开业典礼,参加开馆仪式的各级官员、各国公使以及亲王等许多显贵和淑女共有大约1200多人。井上馨在典礼致辞中表示:“友谊无国境,为加深感情而设本场……吾辈借《诗经》之句名为鹿鸣馆,意即彰显各国人之调和交际,本馆若亦同样能成调和交际之事,乃吾辈所期所望。”
此后,鹿鸣馆就成为日本上层人士进行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井上馨等外交官为了专门招待欧美高级官员,经常在鹿鸣馆举行有首相、大臣和他们的夫人小姐们参加的晚会、舞会。为了便于住在横滨的外国官员参加,日方还在舞会召开当日晚8点半,开通从横滨到东京的专列,客人到达终点站新桥后,再用人力车拉到鹿鸣馆。这里,时常能见到帽插羽毛、拖着长裙的欧美贵妇人出入;馆内鼓乐喧天,彻夜狂欢。
1887年,首相伊藤博文专门在鹿鸣馆举办了有400人参加的大型化装舞会,还在自己的官邸举办化装舞会,将欧化之风推向高潮。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鹿鸣馆时代”,把这时的日本外交叫做“鹿鸣馆外交”。
? 上层社会全面效仿欧美
鹿鸣馆落成后,井上馨还把以前成立的与外国人交际的机构挪到馆内,命名为“东京俱乐部”。该俱乐部实行会员制,一般人不许入会,只有日本皇族、高官及民间有势力的人才能加入,
而且交谈只限于用英语,以彰显俱乐部的国际性。在建造西洋风格的交际场所的同时,井上馨还指示实业界的头面人物涩泽荣一耗资23万,于1890年建成了西洋式的帝国饭店,以表明日本人与欧美国民有着同样的生活方式。
井上还认为,学问、艺术方面学习欧美自不待言,各种法规、制度以及社交礼仪也要模仿欧美。于是,1885年日本先后设立了罗马学会、英吉利法律学校和法国学会等,这些机构对日本的学术和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1886年8月,井上馨与森有礼、涩泽荣一等人还撰写了戏剧改良会宗旨,并于翌年4月邀请天皇和皇后在鸟居坂的宅邸观看戏剧表演。明治政府领导人为使日本尽快实现近代化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在他们的努力和影响下,日本上层社会吃西餐、穿西服、留分头、跳交谊舞、盖洋楼等欧化风潮风靡一时。更有甚者,日欧通婚也成了当时的一项倡议,理由是可以提高日本国地位和日本国民的素质。
? 深意在于修改不平等条约
在明治政府文明开化方针的指引下,鹿鸣馆成了日本近代欧化主义的象征,不但开日本人穿西服、跳交谊舞的先河,还成了日本社交界的启蒙,洋楼本身也成为日本建筑史上的一道风景。但在西洋人眼里,鹿鸣馆还是有些滑稽,他们认为这只是形式上的模仿,甚至讽刺它是“东施效颦”、“公开的大闹剧”。对于传统的日本人来说,这也是不可接受的。日本近代教育家岩本善治在《女学杂志》中指责这种模仿“制造了荒淫的空气”;《国民之友》杂志也批评鹿鸣馆外交为媚外外交;参议胜海舟更是备感忧国,列举20条时弊,向首相伊藤博文进言
其实,井上馨建造鹿鸣馆并非只是简单地要创造一个跳舞的交际场所,而是有着更深的用意,那就是修改不平等条约。1868年,明治天皇上台,开始维新改革,倡导文明开化,收回国家主权、修改幕府末期以来同欧美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一直是明治时期外交上的首要任务。 改约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井上馨肩上。1879年9月,井上馨继任外务卿,他把修改条约的重点,从税权转移到治外法权上。井上馨认为,要实现修改条约,必须先使日本成为“欧化新帝国”,只有这样,日本才能与世界先进国家立于同等地位。这也是井上馨修建鹿鸣馆、大搞欧化的深意
? 欧化政策的失败
然而,这种欧化政策并没有改变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的歧视和压迫。
从1880年到1887年,日本政府在上述外交思想的指导下,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与欧美列强进行了马拉松式的谈判,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其间,1886年10月24日,发生了“诺曼顿”号事件。英国货轮“诺曼顿”号在纪州大岛海面沉没,船长和26名船员乘救生艇全部脱险,而25名日本乘客全部溺死。经过英国的领事裁判,仅判处船长禁锢3个月,对日本乘客分文未赔。而井上馨的修改条约草案仅在名义上废除治外法权,方案公布后,舆论哗然。在群众和部分官员的反对下,1887年7月末,政府宣布改约交涉无限延期。9月中旬,井上馨被迫辞职。
井上馨下台后,欧化主义渐渐式微,日本国粹主义、国家主义势力高涨。1889年2月11日,也就是《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之日,文部大臣森有礼被刺杀,有传言说此事系国粹主义政治家指使。森有礼被刺,给因井上馨改约失败而谢幕的欧化主义画上了休止符,曾经风光一时的鹿鸣馆成为无用之物。
鹿鸣馆后来几经转卖,于1940年拆毁,曾是“文明开化”殿堂的鹿鸣馆,至此销声匿迹。 明治维新的意义
明治维新给日本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两大历史性转变:一是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建立,二是社会体制从封建制转向资本主义,民众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明治维新是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开始。 1、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形成了强有力的民族国家。 2、强化了日本民族的国民性和伦理精神。 3、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拥有殖民地的国家。
4、为东亚一些国家提供了政治改革和经济飞跃的样板。
正在阅读:
比较政治现代化03-25
注射剂与滴眼剂试题11-22
马幺坡煤矿架空人车10-06
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汽车运价规则》和《04-20
DTCC2014:Hadoop生态技术在阿里全网商品搜索实战-阿里巴巴 - 王峰_IT168文库07-20
幼儿园优秀教案50篇09-15
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试题09-23
小学数学名词解释05-27
内乡学校考察心得03-2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现代化
- 政治
- 比较
- 秦皇岛市服装经销商名录122家
- 校园招聘流程中的细节 新 doc
- EDA实验讲义 - 图文
- 应用文写作 - 习题集(含答案)
- 对农村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探究-精选作文
- Unit 6句子翻译练习
- 证券投资学英文名词解释重点整理
-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 中国联通cdma网移动通信性能统计体系V3.0.3(ZTE应答版)
- 第九届河南科技大学数学建模F题论文
-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3
- 2017年上海市黄浦 区级青年教师课题立项名单
- 小升初数学分班考试题及答案详解(二十)
- 2015年河北省第二期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培训班在廊坊成功举办
- 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2018 - 2019学年高二英语上学期期中联考试
- VoLTE网络原理与技术培训试卷
- 高空抛物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研究
- 第九章Excel2000历年试题分析 - 图文
- ArcGIS实验-Ex12-地形指标提取 - 图文
- 给排水系统阀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