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科学性

更新时间:2023-08-27 03:0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0卷第6期2008年6月

辽宁中医药大掌掌报

JOURNALOFLIAONINGUNIVERSITy

OF

VoLlON仉6

TCMJun..2008

中医的科学性

鲍艳举。指导:花宝金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摘要:最近有人提议“告别中医中药”,并在网络上公开征集支持签名,建议修改宪法,让中医在5年内全面退出国家医疗体制,成为民间医术。另外。还有一种现象,许多病西医不能治来找中医,中医治好病,却说中医不科学。究其原因。乃一些人没有弄清中医的科学性,往往一叶障目,歪曲了对中医的看法。临床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力,也是判断中医科学性的关键。临床疗效的获得主要由于中医理论是对,l盏床症状反应的总结,亦为实践科学的总结,而最能体现中医科学性的是<伤寒杂病论》o这些年,中医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化,就是因为其确有科学性。

关键词:中医;科学性;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

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112-03文章编号:1673—842X(2008)06—0077—02

曾几何时,有人提议“告别中医中药”,并在网

络上公开征集支持签名。建议修改宪法,让中医在5

年内全面退出国家医疗体制,成为民间医术,顿成舆论焦点。另#1-,还有一种现象,许多病西医不能治来

衰,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关键在于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存在的底线,也是

中医药能够发展的根本所在。同时,临床疗效是检验中医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没有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实验做得再科学、再漂亮,理论再科学,政策、资金再支持,中医迟早要走向衰亡。反之,只要有一

找中医,中医治好病,却说中医不科学。究其原因,

乃一些人没有弄清中医的科学性,往往一叶障目,歪曲了对中医的看法。为此,笔者深感中医的科学性值得探讨。1疗效是判断中医科学性的关键

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能够发挥中医药临床疗效的中

医,中医既便被认为“不科学”,甚至被认为“迷信”,

也不会灭亡,因为老百姓最看重的是疗效。中医药

章太炎曾说过:“近世多信远西医术,以汉医为

巫,如其微效,则汉医反胜。”这种现象,至/4-仍历历在目。消灭中医亦并非新论,早在日本明治维新、民国时期就有过消灭中医的言论,中医药能够在那种

产生至今。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至今仍在发挥防病治病的重要作用,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正如

任继学教授所说:“中医药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确切的临床疗效,这是另外三大传统医学所不具有的,这也是中医药学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2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科学的总结

恶劣环境中生存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科学价值,即理论体系科学l生和临床疗效确定性。

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疗效,疗效是判断中医科学性的关键。中医药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有降低马钱子毒性的作用。炮制方法的不同,导致

中医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这是与其发展历史

应该注意到遵循个体化原则。中医临床遵循三因制

其士的宁、生物碱的含量不相同,不同种类的马钱子

的士的宁、生物碱含量亦不相同,故建议应用同一炮制方法,同一种属的马钱子。4.2严控用量因马钱子的中毒剂量和有效剂量非常接近,故应该严格控制马钱子的用量,防止中毒。药典及6版、7版《中药学》为每天0.3~0.69。但人汤剂剂量可以适量增加。许多医家的用量都超过了药典的规定用量,亦未出现严重的副作用。这正

宜的治疗原则,其一就是因人制宜,要根据患者的年

龄、性别和体质合理用药。合理应用药物的剂量,剂

型,煎服法,饮食禁忌等。对于马钱子这一把双刃剑,更应因人制宜、个体化。找到最佳的有效剂量,最大的发挥它的治疗作用,减小其毒副作用。

4.5严密观察应用马钱子要“胆欲大而心欲

细”。即认识到它的良好疗效,就应该大胆应用,不

要因为毒副作用而畏首畏尾。置良药而不用,既不能为病家解除顽疾,也不能提高自身医术,更不能

是《内经》六元正纪大论“有故元殒,亦无殒也”的合理应用。亦是医家个人经验的体现。

合理配伍《神农本草经》对配伍有七情之说。遵循《神农本草经》的原则,应用马钱子时用相畏相杀。经验用药及实验研究显示,甘草和赤芍对马钱子有减毒作用。而麝香、延胡索可增加其毒性。因此,在临床应用马钱子时,一般是复方制剂,很少单用。一是增加它的疗效,一是降低它的毒性。

4.3

继承和发扬中医。具体应用时又应该心细如发,细心的观察病家服药后的反应。前人经验:当发现病人出现手足稍有抽动时就不要再加量,此时既是马钱子达到最佳有效剂量时。亦是要达到中毒的最

低值。◆

参考文献

【1】朱建伟,武继彪,李成韶,等.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

学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12(3):166-167.

4.4个体化每个人的先天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亦不同。因此,不论正性作用亦或是负面作用,都

【2】赵红卫,翁世艾,朱燕娜,等.马钱子碱对小鼠淋巴细胞功能的

影响f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9,15(4):354-356.

收稿日期:2007—12—12

作者简介:鲍艳举(1982一),男,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药肿瘤的临床研究。

《冤≥

万方数据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分不开的。我们的祖先根据症状的不同总结了用

药不同及针灸不同等治疗规律,形成了《灵枢》、《索

问》、《汤液经方》等医学体系,其中《伤寒杂病论》

根据症状反应总结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经受了几

千年临床考验,其科学性国内外皆称赞称奇。中医理论主要来自于症状总结,是实践科学的总结。经方学家胡希恕先生将症状定义为:“人若有了病,就常有自觉和他觉的一些异于健康时的现象反应出来,对于这样异于健康时的现象,即称之为症状,例如头痛、腹痛、眩晕、呕吐、发热、恶寒、脉浮、脉数、舌苔白、舌苔黄……”,即症状包括了患者自身感到的异常及医者所察觉到的异常。中医历来重视症状研究,如《灵枢 外揣》日:“司外揣内,司内揣外”,

其涵义是体内一切变化,通过内外相袭的整体性规律,必然有相应的征象显露于人体内外。《丹溪心

法 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记载:“有诸内者,必形诸

外”。说明治病要重视观察患病后反应出的症状,因

此.症状反应与中医理论形成、理论特点密不可分。

诚如岳美中所说:“准当前之象征(症状),投药石以

祛疾,直逼实验科学的堂奥。”症状在中医理论中有

着深刻的科学内涵,症状与用药的内在联系即方证,方证不是实验室几小时、几天、几月、几年、所能得到的,是千百年来临床反复观察才总结出的规律,这些

规律又都经历实践的考验,故中医治病历来重视症状方证。

在古代,中医对急性传染病虽不知是细菌还是病毒,但根据症状反应进行辨证论治皆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近代西医能判定是细菌或病毒,但治疗上远不及中医治疗,尤其是病毒性疾病如感冒、流感、肺炎、乙脑、麻疹……治疗则中医胜于西医可证根据症状反应总结的辨证论治有高度的科

学性。

3从《伤寒杂病论》看中医的科学性

中医治病是有其独特的规律的,这一规律就是

一般所谓“辨证治疗”或“随证治疗”,是根据人体

患病后所反应出的症状用适应症状的药物治疗的一种调节机能的治疗法。庞祝如教授将其归纳为三点:一是非特殊性,即几乎所有疾病都可适用;二是注意于病人的生理机转的促进,而不直接注意于病原和症状的消灭;三是整体性,即照顾到病人整体

的生理机转,根据全身证候而采取相适应的综合疗

法。它的内容原理是根据机体抗病的生理机转的反射性现象,给与相应的扶助和调节,使机体的生理机能,战胜病因的侵害,而恢复其正常状态。中医辨证

论治实质,胡希恕先生总结为:于患病人体一般的

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中医药学成熟于数千年的古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派,最能体现中医这种治疗规律的,就是仲景的《伤寒杂病论》o

胡希恕先生认为,经方六经理论来源于疾病所反应出的症状。根据人体患病后的反应情况,中医

分为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八大类型,这即八纲

分类。根据《伤寒论》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人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表)。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

∥西j

万 

方数据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可以看出

张仲景在八纲辨证之表、里理念基础上。加入了半表

半里病位理念,由此创建了六经辨证体系,并作为辨证治疗的范例。因为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

疾病病位相对而言,均属人体患病后,出现的症状在病位的反应。所谓阴、阳、寒、热、虚、实六者,均属病

情的反应。病情必反应于病位,病位亦必因病情的反应才表现出来。故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必伴有或阳、或阴、或寒、或热、或实、或虚的病情反应,同

理则所谓阴证、阳证、寒证、热证、实证、虚证亦必伴

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病位反应。任何疾病

从病情上说不外乎阴、阳、寒、热、虚、实之分,又寒、

热、虚、实从属于阴阳,故任何疾病均有阴、阳两类不

同的病情反应。同理,任何疚病的发生从病位上分

.不外乎表、里、半表半里。因此,结合疾病的病位和病情反应即可辨别出六种证候类型,即病位之表、

里、半表半里均有阴证和阳证之分,恰为六经病之所属,也即表证之实、热者称表阳证(即太阳病),表证之虚、寒者称表阴证(即少阴病);里证之实、热者称里阳证(即阳明病),里证之虚、寒者称里阴证(即太

阴病);半表半里之实、热者称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病),半表半里之虚、寒者称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实际上,仲景以六经赅百病,无论外感或内伤,

皆不出六经范畴,故临床可适用于任何疾病的辨证论治。故柯琴提出“六经钤百病”的观点,徐大椿亦

说:“医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伤寒理明,则万病皆通”。

张仲景根据症状特点、变化规律、治疗规律撰

成了《伤寒杂病论》,其方证经验,后世用之多验,无论是经方派、时方派,还是温病学派皆用Jt--方,皆疗效显著。故章太炎称:“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

寒沦》为独甚”。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病重视症状反应,有是证用是方,事实也证明,若勉强用一些方药治疗元该方药证的患者时,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这也反证了中医治疗患者症状反应的重要性。“用药如用兵”,这是中医的格言。中医处方,不仅讲究药物的升降浮沉、五气五味,而且讲究配伍,对证下药,有是证用

是方,即使妇人重身亦可毒之,所谓“有故元陨,亦无陨也”。但是当下的许多医生,尚有不重视症状方

证的倾向,尤其凡病先西医检查诊断,用西医诊断主导中药治疗,处方时满脑子的“抗菌消炎”、“活血祛瘀”、“清热解毒”,在西医观念的指导下,搜肠索肚地

寻找合乎现代药理作用的“有效药物”,凑合成方,因药不对证而使病情加重。现代医学检查无可厚非,有的甚至还必不可少,但中医发展史说明,中医治病

主要根据症状特点、中医理论,治疗时必须重视方

证.必须方药对证。

总之,临床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力,也是判断

中医科学性的关键。临床疗效的获得主要由于中医

理论是对临床症状反应的总结,亦为实践科学的总结。而最能体现中医科学性的是《伤寒杂病论》o这些年,中医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化,就是因为其确有科学性。少数欲取消中医或对中医持否定态度者,是不了解中医而已,如进一步了解、走进中医,相信

都会认识到其科学性的。◆

中医的科学性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鲍艳举, 花宝金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8,10(6)1次

引证文献(1条)

1.田茸.陈丽.杨延婷.刘倍吟.魏文婷.祁芳 中药复方抗癫痫效应的规律分析及其Logistic回归模型[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 2010(10)

本文链接:http://www.77cn.com.cn/Periodical_lnzyxyxb200806044.aspx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jm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