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问题意识在科研过程中的作用

更新时间:2023-11-12 15: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日益激烈,而竟争的根木是人才的竟争。这就要求我们科研工作者,培养出问题意识,独立思考,积极创新。

问题意识是对现实的质疑精神,是思维创新的基础,是创造能力的催发剂。所谓问题意识,一般来说,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力求发现问题、清理问题、破解问题的心里态势。问题意识是思维创新的基础,是研究创新的前提。

关键词:问题意识;创新;科学研究;探索;科研目的;机械控制

引言

人类的社会文明得以进步,全部来源于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发

现问题的能力。对客观事物的表象提出疑问并寻求解决,从而深刻了解该事物的本质及其形成过程。

我们所做的科研,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个或者一类问题。所以,问题是做科研的一个必要前提,没有问题,何谈科研?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 一、问题意识的内涵

从哲学角度来看,意识是指与物质相对应的一种哲学范畴,它是与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一种精神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意识是指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即借助一于语言对客观现实世界的主动地自觉地反映,是心埋活动的最高形式;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意识就是人对外部世界和自身心理、生埋活动的觉察和感知。因而,对问题意识的理解就存在着多种偏向。也有人认为,问题意识是指个体对问题能够敏锐感知,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 所谓问题意识,一般来说,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力求发现问题、清理问题、破解问题的心里态势。问题意识是思维创新的基础,是研究创新的前提。 二、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源泉。有问题思维才会深刻,有问题才能有创造。而问题意识就其实质而言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信息量。

一个人的问题越多,他的思维越活跃,他的知识也就越丰富;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他的问题也就越多,他的思维也越活跃。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经常请教问题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成绩优秀、知识面比较广的,而学习不好或知识面比较窄的学生则很少来问。这是因为那些善问爱问的学生具

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对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千方百计地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和信息量得以扩充。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不只关心结果,更关心获得知识的过程,体会其中的“味道”,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不仅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而且还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知识撷取创造了条件。

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现代教学的重要元素,而问题意识是衡量主体性的重要标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势必打破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再满足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不再满足于人云亦云,而是敢于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就有可能产生探问多种答案的意识。而有了这种意识,往往可以使思维活跃起来,打破定势,从而启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或探索过程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获得思想方法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此时的学习,不再是一个灌输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就得到充分的发挥,主体性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锻炼。

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著名科学家杨振宇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的少得多。何以造成这样的差距?杨振宇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国学生不及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问题。所以,杨振宇向中国科大少年班指出的第一条成功法则就是质疑。确实,只有能问、会问,才有创新的可能,而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可以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历史上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比如著名科学家、发明家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

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又比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始于他在苹果树下的思索:“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不飞到天上去?”可见,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培养问题意识,可以促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可促使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开始创新活动。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基石,培养我们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因此,其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又可以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一般来说,显而易见的问题无须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涵在习以为常现象背后的问题,所以,发现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蔽未解之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也反映了个体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问题意识使个体可以不断质疑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个体创造力的发展。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造始于问题意识。人类只有感到存在疑惑,才能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动机;有了动机,再依靠一定的方法,才有问题的解决。为了解决问题,这就是创造。所以,创造始于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 三、培养问题意识

学会提出科学的问题。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科学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到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要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的形成的核心。所谓智能实际上就是在一定的知识背景卜针对提出的问题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科学上,由一于科学知识包括经验知识和理性知识,而科学认识就是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所以科学问题实质上是经验和理性之间的矛盾,它主要包括经验事实之间,经验与理论之间、埋论自身、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矛盾。

从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中提出问题,科学必须揭示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说明它们的共同特征。从理论和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科学问题通常是在如何对科学事实给予理论说明或解释时提出,如果发现了背景知识不能说明或解释

的现象,或己有的理论的预测不符合观察的事实,也就出现了待解决的问题。从某一个理论的矛盾(非自发性)中发现问题。如果一个理论体系内部逻辑上存在矛盾,那么就会使得人们对人们对理论的真理性和适用行产生怀疑,也就会提出问题来。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如果不同的理论,在某些方而各自都取得了成功,但是它们之间却存在着矛盾和不一致性,那么就会提出问题来。这些不同的理论可以是同一个学科领域的,也可以是不同学科领域的不同理论。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的生产技术手段差距上发现问题。如果社会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自然就会提出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些则会转化为科学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推动人类科学认识进程。

学会提出科学假说。在现有的理论无法解释现象时,就需要提出科学的假说。分析科学问题的方法一般步骤是:第一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第二步按次序从简单问题上升到复杂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关系网络。科学研究的问题实质上是已知和未知的矛盾,经过恰当的分析,已知和未知相对清晰地分离开来,它们以较为明显的多种方式相互联系着。于是,从己知到未知中涉及的事实、理论和方法的缺陷或空白,就更为明确无误的呈现出来,构成了有合埋结构和层次的问题网络。分析问题就是要得到这样的问题网络,是问题细化和层次化。

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对科学的问题网络的梳理和考察,将产生对科学问题的解答,提出相应的科学假说,它是科学思想的创新,是可能成立的科学理论,因此,从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经验与理论的关系来看,假说的提出需要满足一致对应性、可解释性、可预测性。

自己所学专业属于工科,自己所研究的就是如何把已经把成熟的理论拿过来应用在实际过程中。从这个层次上来说,理科搞得一般是其有前瞻性的理论方面的,而我们偏向于应用。理科要搞懂的是这个理论的前因后果,才有可能提出好的理论,将理论发展壮大。而工科所作的是将理论现实化。我自己的专业是机械控制,研究方向问题的主要提出还是依赖于现实中产生的问题。比如一些公司的工作人员操作机器时,发现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或者不安全的因素,问题就产生了,能不能够设计出更人性化、更方便、更安全的功能呢?现在的好多操作都是只需要机器运转到某一位置或者实现了某一结果时,它就会自动停止,以前都是需要人工来控制。现在的好多自动化都是对机械控制的全面运用。将来人们对机

械的控制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如机器人控制,实现机械的加工,家用电器的智能控制等等。但是,在我们现在的现实生活和生产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去继续努力,需要我们去进一步优化,只有在现实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去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将来实现人性化,智能化控制。总之,问题的提出主要依赖于社会的供求和人们在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哲学上讲,人类社会的两大任务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认识源于实践,同时认识能够指导实践。科学用于认识自然,而技术则用于改造自然。掌握了自然规律是应用这种规律的前提;而对于规律的应用,可以检验和完善已有理论,同时衍生出新的问题,促进新的理论的诞生;如此循环下去。

问题意识对各个领域的研究工作都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性作用,它直接关系到接下来对论证方式进行规划。带着问题意识去进行研究更具有能动性。研究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活动的主导,将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分嵌入到研究框架中,使研究行为更加积极和深刻。毫无疑问,带着问题意识完成的研究项目在结束的时候会给研究者一个更为完善或更具某方面特征的结果。

四、结语

本文结合我自己专业的研究方向讨论了问题意识在科研过程中的作用。分别讨论了问题意识的内涵、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问题意识。经过对以上的问题讨论,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一定要更加注重形成问题意识,加强对问题意识的培养。

感谢***老师一个学期的悉心指导,文章尚有不足,还望老师指正。

参考文献

[1] 董光璧.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5. [2]张掌然.问题的哲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8

[4]波普尔著,李本正、范景中译,走向进化的知识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 出版社,2001年版

[5] 黄志斌,刘志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会.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6]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明【J】.教育研究,1995年第10期. [7]房寿高.吴星.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阴【J】.上海教育科研2006(1). [8] 肖桂山,王传荣. 现代科学精神.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1997. [9]黄顺基.自然辨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 周光召. 当前特别需要科学态度[M].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3):60-61.

[11] 张法瑞,刘巍.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jl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