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主要病害防治

更新时间:2023-07-28 14:2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日光温室红地球葡萄主要病害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陈文春

[内容摘要] :通过走访与田间调查,阐述了高台县几种常见的葡萄病虫害发生特点,提出综合防治技术,以为果农病虫害防治提供技术指导。

[ 关键词 ] :葡萄;病害;虫害;发生特点;综合防治

近年来,高台县设施葡萄产业发展迅猛,从而带动了种植基地面积不断扩大。针对设施葡萄主产区开展了有害生物普查,普查结果发现危害葡萄的病害有10余种,其中主要病害有白粉病、霜霉病、黑痘病、穗轴褐枯病、灰霉病等。为指导果农安全生产,对葡萄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总结,供果农生产参考。

一.葡萄白粉病

(一)危害症状:葡萄白粉病是我县发生的一种干旱型病害,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及果实等幼嫩器官,老叶及着色果实较少受害。葡萄展叶期叶面或叶背产生白色或褪绿小斑,病斑渐扩大,表面长出粉白色霉斑,严重的遍及全叶,致叶片卷缩或干枯。嫩蔓染病,初现灰白色小斑,后随病势扩展,渐由灰白色粉斑变为不规则大褐斑,呈羽纹状,上覆灰白色粉状物。果实染病出现黑色芒状花纹,上覆一层白粉,病部表皮变为褐色或紫褐色至灰黑色。因局部发育停滞,形成畸形果,易龟裂露出种子。果实发酸,穗轴和果实容易变脆。

(二)病原:Uncinula necator (Schw.) Burr.称葡萄钩丝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Oidium turderi Berk.称托氏葡萄粉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三)发病规律:葡萄白粉菌以菌丝体在被害组织或芽鳞片内越冬,翌年春季借风传播,落到寄主表面萌发侵入。菌丝在寄主表面蔓延,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气温29~35℃病害扩展快,葡萄白粉病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渐入发病盛期。干旱或雨后干旱或干湿交替适其流行。

(四)防治方法:

1、清洁葡萄园。秋末彻底清除病叶、枝蔓、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

2、发芽前药剂防治。发芽前喷波美2~3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40~50倍液杀死越冬病菌。

3、生长期药剂防治 。

保护剂:50%硫磺悬浮剂400-500倍,75%百菌清600-800倍。

治疗剂: 62.25%仙生(腈菌唑+代森锰锌)600倍, 40%氟硅唑(福星)8000-10000倍,10%世高1500倍,12.5%烯唑醇(速保利)4000倍;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二 葡萄霜霉病

(一)危害症状: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侵染新梢幼果等幼嫩组织。叶片被害,初生淡黄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为褐色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病斑,数斑相连变成不规则形大斑。天气潮湿时,于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霜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发病严重时病叶早枯早落。嫩梢受害,形成水渍状斑点,后变为褐色略凹陷的病斑,潮湿时病斑也产生白色霜霉。病重时新梢扭曲,生长停止,甚至枯死。卷须、穗轴、叶柄有时也能被害,其症状与嫩梢相似。幼果被害,病部褪色,变硬下陷,上生白色霜霉,很易萎缩脱落。果粒半大时受害,病部褐色至暗色,软腐早落。果实着色后不再侵染。

(二)病原:Plasmoparauiticola(Berk.dt Curtis)Berl. Et de Toni.葡萄霜霉病是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单轴霉属侵染所致。该菌为专性寄生菌,只危害葡萄。

(三)发病规律

葡萄霜霉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越冬,或随病叶残留于土壤中越冬。次年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借风雨传播,自叶背气孔侵入,进行初次侵染。经过7-12天的潜育期,在病部产生孢囊梗及孢子囊,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孢子囊萌发适宜温度为10℃--15℃。游动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8℃--24℃。秋季低温,多雨多露,易引起病害流行。果园地势低洼、架面通风不良树势衰弱,有利于病害发生。

(四)防治方法:

1清除病源。晚秋结合修剪,彻底清除病枝叶及地面残枝落叶、病果,集中带出园外深埋或烧毁。

2科学施肥。增施腐熟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抗病能力。

3加强管理。及时整枝、摘心,去徒长枝,防止枝蔓和叶片过于密挤,使枝、叶、果留量保持适宜比例。重视通风排湿、温度和光照管理。

4 药剂防治。

保护剂: 78%科博600-800倍,80%必备400倍, 1:0.5:200倍式波尔多

液;80%大生M-45或80%喷克600-800倍,70%丙森锌(安泰生)500-700倍。

治疗剂: 50%安克(烯酰吗啉)2500-3000倍,69%安克锰锌(9+60/100)600-800倍,10%科佳2000倍;58%甲霜灵锰锌500-800倍,25%甲霜灵500-700倍,72%克露(霜脲氰+代森锰锌)800倍,64%杀毒矾600-800倍。

三 葡萄黑痘病

(一)危害症状

葡萄黑痘病又称痘疮病或“鸟眼”,可侵染葡萄地上部所有绿色幼嫩组织:果实、果梗、叶片、叶柄、新梢和卷须。葡萄从萌发至生长后期都可受害,以春和初夏最集中,是葡萄生长期出现最早的病害。幼叶感病,叶面上产生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病斑扩大后,周围有黄褐色晕圈,并逐渐呈不规则形,病斑中部变浅褐色或灰白色,边缘暗褐色,后期病斑中心组织枯死并脱落,形成空洞。病斑大小较为一致,其直径在2—4mm。 新梢、叶柄、卷须感病,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小斑,后变灰黑色,病斑边缘深褐色或紫褐色,病斑中部凹陷开裂。发病严重时常数个病斑联成一片,使病梢、卷须因病斑环切而枯死。幼果感病,初生圆形褐色小斑点,后病斑中央变成灰白色,边缘紫褐色,稍凹陷,似“鸟眼”状,后期病斑硬化或龟裂,病果小呈畸形,无食用价值。成长果粒感病,果粒仍能增大,病斑无明显凹陷,味酸。空气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灰白色粘状物,(分生孢子团)。穗轴感病,常使分穗甚至整穗发育不良,甚至枯死。

(二)病原

病原为真菌,葡萄黑痘病病原的无性世代为葡萄痂圆孢(Sphaceloma ampelinum),属半知菌亚门。其有性世代为葡萄痂囊腔菌[Elsinae ampelina(de Bary) Shear],属子囊菌亚门,但极少见。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果园内残留的病组织中越冬,以结果母枝及卷须上的病斑为主。翌年环境条件适合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最初受害的是新梢及幼叶,以后侵染果实、卷须等。孢子侵入后潜育期6-12天。该病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初温度升高后开始发病,发病盛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10月以后病害停止发展。

(四)防治方法:

1 铲除越冬病源:细致修剪,剪净病枝、病果穗及卷须;深埋落叶、及时清除病残体,进行深埋或烧毁;芽眼萌动时细致喷洒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45%

晶体石硫合剂30~40倍液、100倍五氯酚钠铲除越冬病菌。

2 选用无滴消雾膜覆盖设施,设施内地面全面积地膜覆盖,并注意通风排湿,降低设施内空气湿度,使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抑制孢子萌发,减少侵染。

3 深翻改土,加深活土层,促进根系发育;增施有机肥料、磷肥、钾肥与微量元素肥料;适当减少速效氮素肥料的用量,提高植株本身的抗病能力。

4 合理密度,科学修剪,适量留枝,合理负载,维持健壮长势,改善田间光照条件,降低小气候的空气湿度。

5 果穗套袋,消除病菌对果穗的侵染。

6 药剂防治。

保护剂: 78%科博600-800倍,80%必备400倍;80%大生M-45或80%喷克600-800倍,1:0.5:200波尔多液。

治疗剂: 5%霉能灵(亚胺唑、酰胺唑)800-1000倍,10%世高(恶醚唑)1500-2000倍,12.5%速保利(烯唑醇)3000-4000倍,40%氟硅脞(福星)8000-10000倍;50%多菌灵600-800倍,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

四 葡萄穗轴褐枯病

(一)危害症状:葡萄穗轴褐枯病主要为害葡萄果穗幼嫩的穗轴组织。发病初期,先在幼穗的分枝穗轴上产生褐色水渍状斑点,迅速扩展后致穗轴变褐坏死。果粒失水萎蔫或脱落。有时病部表面生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该病一般很少向主穗轴扩展,发病后期干枯的小穗轴易在分枝处被风折断脱落。幼小果粒染病仅在表皮上生直径2毫米圆形深褐色小斑,随果粒不断膨大,病斑表面呈疮痂状。果粒长到中等大小时,病痂脱落,果穗也萎缩干枯。

(二)病原Alternaria viticola Brun称葡萄生链格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三)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在枝蔓表皮或幼芽鳞片内越冬,翌春幼芽萌动至开花期分生孢子侵入,形成病斑后,病部又产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该菌是一种兼性寄生菌,侵染决定于寄主的幼嫩程度和抗病力。若早春花期低温多雨,幼嫩组织(穗轴)持续时间长,木质化缓慢,植株瘦弱,病菌扩展蔓延快,随穗轴老化,病情渐趋稳定。

(四)防治方法:

1 结合修剪,搞好清园工作,清除越冬菌源。

2 葡萄芽萌动前喷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0.3%五氯酚钠1~2次保护鳞芽。

3 加强栽培管理。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同时搞好果园通风稳定光、降低湿度,也有降低发病的作用。

4 生长期药剂防治。

保护剂:78%科博600-800倍,80%必备400倍;80%喷克600-800倍, 80%大生M-45 600-800倍, 80%福美双500-700倍。

治疗剂:12.5%烯唑醇(速保利)4000倍,10%恶醚唑(世高)1500-2000倍,40%氟硅唑(福星)8000-10000倍;50%多菌灵600-800倍,70%甲基托布津1000倍。

五 葡萄灰霉病

(一) 危害症状:灰霉病主要危害花穗、幼小的果穗和成熟的果实,有时也危害新梢、叶片和果梗。花穗和刚落花的幼果穗发病初期,病部淡褐色、水渍状,随后很快变暗褐色,花穗、果穗软腐,潮湿时长出鼠灰色霉层,晴天时病穗干枯脱落。新梢、叶片被害,发生淡褐色不规则形斑,也长出鼠灰色霉层。上面散生圆形或椭圆形、无色或深灰色、单细胞的孢子,成熟果实和果梗被害,果面出现褐色病斑,病斑凹陷,果粒软腐,果梗变黑色,长出鼠灰色霉层,并长出黑色块状物,即病菌的菌核,是病菌的越冬和休眠结构。

(二)病原:葡萄灰霉病菌为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 Pers,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的一种真菌,有性世代为富氏葡萄孢盘蓖[Botryotinia fuckeliana(de Bary)Whetzel]。

(三)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和菌核及分生孢子在被害部位越冬,第二年春季温度回升,遇雨或湿度大时萌发,借气流传播,侵染花穗,病斑上又可形成分生孢子,引起再侵染并引起浆果发病。发病的最适温度为18℃,相对湿度94%。通风不良,湿度大,昼夜温差大,偏施氮肥,葡萄易发病。一年中有2次发病期,第1次在开花前后,此时温度低,空气湿度大,造成花序大量被害;第2次在果实着色至成熟期,如遇连雨天,引起裂果,病菌从伤口侵入,导致果粒大量腐烂。该病的发病温度为5--31℃,最适宜发病温度为20--23℃,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达90%以上时发病严重。在春季多雨,气温20℃左右,空气湿度超过95%达3天以上的年份均易流行灰霉病。

(四)防治方法:

1 加强管理,增强葡萄架面通风透光,控制氮肥的使用,增施磷钾肥,促进树体生长健壮,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果,防止蔓延。

2 生长期药剂防治。

保护剂: 50%异菌脲(扑海因)1000-1500倍; 78%科博600-800倍,50%福美双600-800倍。

治疗剂: 50%农利灵1000-1500倍,40%施佳乐(嘧霉胺)悬浮剂600-1000倍,65%甲霉灵(硫菌―霉威)1000倍; 50%速克灵(腐霉利)1000-―2000倍,40%多菌灵500倍液, 70%甲基托布津1000倍。

参考文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jh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