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常识》专题复习(全套)

更新时间:2023-03-08 05:11:5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专题复习(全套)

第一专题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哲学常识的理论体系

1.从内容上看,哲学常识包含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观四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仅科学地分析了世界,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并科学地指出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2.哲学常识的理论体系

辩证的唯物论 :研究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 辩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第一课) 证

唯 唯物的辩证法 :研究位置世界的状况,正确揭示世界 物 的三大基本规律(第二、三、四课) 主

马 义 辩证唯物主义 :研究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规律,正确处理 克 认识论 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思 (第五、八课) 主 义

哲 历 学 史

唯 :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物 其中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主 的关系,人生价值、人生理及其实现。 义 (第六、七课)

3.哲学常识复习的体例:既然哲学常识从内容上看包含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观四部分,因此复习就依照四部分的顺序进行。

而在唯物论和辩证法部分,主要是围绕“人应当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展开论述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因此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着的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而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因此人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而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必须用矛盾分析法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事物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变化发展,其过程经历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其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因此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内外因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由此可以看出,在唯物论和辩证法部分,不仅分析了“世界是怎样的”,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当怎样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所以,唯物论和辩证法部分的专题,特别强调体现二者的统一。

具体来说,哲学部分的复习共10个专题。唯物论部分共两个专题(2、3),辩证法部分共4个专题(4、5、6、7),认识论部分共2个专题(8、9),人生观部分共2个专题(10、11)。 (二)、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内在联系的知识网络

人类的实践活动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获 得 具 体 经 验 概 总 括 结 扩展总结

具 体 事 物 的 本 质 认 识 具 体

扩 上 展 升 科 学 世 界 观 概 上

系 理 统 论 化 化 哲 学 括 升

两大派别 马 哲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克

统一 主

形而上学 辩证法 义 学

(三)、唯物论的知识网络 重视精神的作用 树立正确的意识 方 要 法 论 求 反作用 物 质 意 识 决 定 承认物质第一性 承认意识第一性 认为 方 认为

世界是 唯 物 主 义 唯 心 主 义 世界是 物质的 法 神造的 类 别 类别 朴 机 辨 论 主 客 素 械 证 观 观 唯 唯 唯 要 唯 唯 物 物 物 心 心 主 主 主 求 主 主 义 义 义 义 义

从主观 反对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要求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重要性

做好各项工作 正确制定、执行路线 正确认识世界、改造 的起码要求 方针、政策的前提 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

Ⅰ、内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Ⅱ、要求:应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基础知识】

Ⅰ、基本概念

1.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4.意识: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

机能来看,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是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即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物质)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这不仅直接表明了意识的起源、机能和本质,同时还深刻地说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5.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 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Ⅱ、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

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纷繁复杂、无限多样的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要承认世界的客观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2.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

而且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不断地拓展和加深。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条件的制约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从主观方面来看,影响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原因是:①立场不同;②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③知识构成不同。

方法论意义:①要相信“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提高认识世界、学习科学知识的信心,坚决抵制“不可知论”。 ②应当在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这就要求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3.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原理:不同性质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障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一句话,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方法论意义:我们一定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同时我们既要反对否定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要充分重视精神的力量;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精神万能论。

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同时,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意义:①一方面既要承认物质的第一性,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另一方面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而否定意识能动性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性,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唯心主义②要坚持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是基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但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所以也不可放松。

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1.邓小平理论 ⑴背景材料

材料一:二十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材料二:1999年10月1日,新中国迎来了她五十周岁的华诞。这一天,首都各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50万各族军民以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队伍,同中国人民一道共同欢庆伟大祖国的这一盛典节日。

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从山河破碎到强大统一,从受人欺凌到备受尊重,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勤奋努力,谱写了中华文明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⑵理论分析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源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并被实践检验的邓小平理论,是正确的思想意识,是科学理论,它能使我们综观全局,高瞻远瞩,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确定事物前进的方向,从而指导我们的现代化实践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⑶典型题例

江泽民主席在新中国50周年庆典上以激昂的声音向世界宣布:中国的未来是无限光明的。让我们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朝着辉煌的目标奋勇前进。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将出现在世界的东方。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有

A. 意识是推动客观事物向前发展的决定因素 B.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C. 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D. 只要有理论指导,就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解题思路】:材料强调的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旗帜来指导我

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它们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用十分重大。而这些观点都是被中国50年来革命实践所验证了的,是正确的意识,是科学的理论,对客观事物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选B。而A、C选项观点不正确,D选项不仅表述有误,而且不属于哲理。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⑴背景材料

材料一: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材料二;1999年12月14日至15日,全国科普工作会议在京举行。江泽民致信会议,

强调要把科普会议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使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⑵理论分析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有推动作用。所以我们要培养创新精神、发扬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⑶典型题例

江泽民总书记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原理有

A. 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 B. 精神力量比物质力量更重要

C. 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D.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解题思路】: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

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所以A正确。B本身的说法是错误的,精神的反作用再巨大,都是以物质的决定作用为基础的。而C、D是方法论,不是原理。 【重、难点分析】

1. 物质这一哲学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更是唯物主义哲学大厦 的“基石”。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它,就应当从以下几点上作把握:

⑴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⑵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是指独一无二的本质特性,相对于意识来说,“客观实在性”是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所共同具有的唯一特性,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客观实在性既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也是唯物主义的基石。

⑶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⑷物质的可知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2.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区别 ⑴内涵和表现不同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以后司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

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层意思。一是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二是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它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互相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人类认识的 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即认识世界。二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做”。三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⑵外延不同

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第二方面。而意识的反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又都包含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⑶侧重点不同

意识的反作用强调的是意识通过指导实践,从而使得客观事物发生变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即有用性。而意识的能动作用,则强调意识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它既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又能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即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则更侧重于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人的精神状态,即意志、决心、干劲等,强调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它无需通过中间环节“实践”,因为它本身就包括实践活动,强调实践性。

⑷所属范畴不同

无论是意识的反作用还是意识的能动作用,都属于主观范畴,强调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和反作用。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则包括了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包括实践这一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它化为主观范畴。 【历年高考试题分析】

例1.被誉为“爱因斯坦以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的英国科学家斯蒂芬·霍金说,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电脑将

要像人的大脑一样发达,甚至能够自行设计出新的“智能”电脑。这表明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电脑能够模拟人脑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电脑与人脑的功能趋于一致

【解题思路】这是1998年的全国高考试题该题考查的知识是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 物这一基本原理。选项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意识的概念,本身的说法虽然正确,但与题干要求的规定性不符。C选项是讲意识的生理基础,也不符合题干要求的规定性。D选项则是对题干内容进行了另一种表达,无任何意义。只有B,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电脑或“智能”电脑的出现,电脑模拟人脑,就正是意识的反作用的具体表现,所以选B。

例2. 1999年第6期《半月谈》载文指出:“办任何事情都必须求真务实,严禁虚报浮夸、欺上瞒下。”从哲学上看,虚报浮夸、欺上瞒下违背了辩证唯物论__________的原理。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D.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 【解题思路】:虚报浮夸、欺上瞒下都是人们在实际工作中不尊重客观事实的表现。而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所以A选项是符合题干要求的规定。B、D本身的观点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C方法论,不是原理,所以只选A。 【专题训练】

Ⅰ基础篇

1.哲学是

A.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科学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辩证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统一 2.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有

A.光和光学 B.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C.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D.万有引力定律 3.“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 是指

A.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B.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D.人类社会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4.下列关于意识的理解正确的是

A.意识只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是人脑自行产生的

5.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因为 A.人们的认识在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制约

B.人们的立场观点的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同 C.人们的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同 D.人们的知识结构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同 6.物质与意识的区别在于

A.物质是独立存在的,意识不能独立存在 B.物质是有形的,意识是无形的 C.物质是运动的,意识是不运动的

D.物质是具体事物,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7.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既可能作出歪曲的反映,也可能形成如实的反映。它们的区别是 A.不在于对客观事物是否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而在于是否是对客观事物作出反映 B.不在于对客观事物是否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C.歪曲反映能够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如实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D.歪曲反映是对事物简单的反映,如实的反映是对事物复杂的反映 8.下列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理解正确有 A. 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物质的反映 B.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 物质决定意识,并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 正确的物质产生正确的意识,错误的物质产生错误的意识 9.辨析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0.论述题:试用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Ⅱ提高篇

1.人类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已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可以说,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自己意识的印记。这说明

A.人类产生以前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是主观的 B.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也是主观的 C.在特定的条件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D.人能够利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能动地改造自然

2.有人说,21世纪生物工程的世纪。目前,人们已造出了“基因鱼”、“基因猪”等新型物种,相信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这说明

A.人类面对大自然不是单纯适应和消极地听任自然的摆布 B.主要极大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可以创造出新的物种的 C.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弱

D.随着时代的发展,意识不仅可以反映物质,而且可以创造物质

3.美国参议院于1999年10月3日拒绝批准已为世界上154个国家所签署了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这说明美国与世界上154个国家在禁止核试验上有着不同认识,形成这种不同认识的主要原因是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立场不同 C.思维方法不同 D.知识构成不同 4.国务院总理李岚清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期,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创新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标志着未来世界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要鼓励创新和重视实践,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实际紧密结合,改变那种只要书本知识,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D.物质运动具有规律的

5.最近两年以来,尽管中国人民银行一再降息,但居民个人储蓄仍在增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居民预期收入减少,而预期支出增大。这表明

A.人们对未来的预测是对客观实际的反应 B.意识并不一定能如实反映客观世界

C.人们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 D.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400多年前,法国诺查丹玛斯在《诸世纪》中,认为1999年7月人类将面临劫难。本世纪70年代,日本人五岛勉则根据这首诗用计算机把“地球末日”的时间精确到1999年8月18日,宣称届时“恐怖大王”和“大十字”将同时降临人间。但是,人们在复杂的心态中却平安地度过了7月,也平安地度过了8月18日。“大十字”预言破灭了。由此可见,“世界末日”的预言

A.违背了客观存在的事实,使主观与客观相背离 B.是强加于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臆断

C.违背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D.违背了事物运动的统一性

7.长期以来,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取得巨大成果同时,也遭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面对1998年夏季的特大洪水,和今年入春以来我国北部大部分地区的沙尘天气等所带来的巨大危害,有人说“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这个观点

A.强调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B.贬低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必要性 C.贬低了人类劳动的意义 D.强调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必须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8.江泽民总书记在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周恩来同志的丰功伟绩,他指出:“他的崇高精神和人格,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已经成为推进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一种巨大力量。”这段话体现了这样的哲理

A.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优秀人物的崇高品德对社会进步起决定作用 C.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精神文明建设比物质文明建设更重要

9. 1999年3月17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 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意见》。意见强调我们党的领导干部队伍总体是好的,是不断进步的。但也必须看到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还不适应或者不完全适应形势任务的要求,存在着一些忽视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和官僚主义等严重问题。如果听任这些错误思想作风蔓延下去,将会毁坏建设有中国同时色社会

主义事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开展以“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用整风的精神,认真解决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必要也是非常迫切的。

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原理,说明开展“三讲”教育的必要性。

10.据报载,耗资50多亿美元建造了66颗低轨卫星系统的铱星公司,于2000年3月

18日,背负4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宣布破产。专家在分析其破产的原因时,特别强调该公司市场定位在“贵族科技”上,费用高,缺乏大规模的市场需求。

结合材料分析,铱星“童话”破灭的哲学寓意是什么?

Ⅰ.参考答案:1.A;2.B;3.A;

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世界”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大脑的机能”。“人脑的机能”强调了是人类所特有的,其他动物虽有大脑,但并没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的反映”强调人离开客观物质世界,尤其是离开社会实践,就不可能产生意识。所以,正确选项只有C。

5.答案:D。“仁者”见到的是“仁”,“智者”见到的是“智”,说明不同的人对同一

事物的认识(反映)是有差别的,但这些认识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都是正确的。而之所以会得出不同的认识结果,是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观察角度有所差别。

6.A;7.B;8.B;

9.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②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就要尊重客观实际,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如果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必须的物质条件,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这一观点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是正确的。

10.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障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事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它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关系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全面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物质文明是基础,但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

Ⅱ.参考答案:1.自然界是客观的;在人类社会中,尽管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但社会的产生、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客观的。所以,只有D的观点是正确的。 2.A;3.B;4.A;

5.在中国人民银行一再降息的情况下,人们不仅对未来有预测,而且采取了行动,即居民个人储蓄仍在增加。A和B均讲的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预测,没有行动,而D与题意无关,只有C体现了思想与行动两方面。

6.A、B;

7.此题以典型的反面材料为例,给我们敲醒警钟: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正视、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面对大自然的报复,人们提出“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这一观点不是贬低劳动的意义,不是贬低改造自然的必要性,其积极意义是在强调,人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固然应当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首先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所以正确答案选A、D。

8.A、C;

9.①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②通过开展“三讲”教育,有利于帮助领导干部武装自己的头脑,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敏锐地识别各种错误的观点和思想,科学地制定各项政策措施,在各种复杂的局势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③因此,通过“三讲”教育,必将使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和纪律上有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从而有助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⑴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0.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铱星公司市场定位、营销体制的错误正体现了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的阻碍作用,最终将公司推向破产。

第二专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

【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

Ⅰ、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Ⅱ、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的现实意义。 【基础知识】

Ⅰ、基本概念

1.一切从实际出发

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这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是科学的方法论,是学习唯物论知识的根本目的。所以应准确、全面地对这一概念作以下的把握:⑴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2.主观主义:就是从主观出发,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 3.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哲学观点。 4.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的哲学观点。 Ⅱ、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本专题的内容是前一专题的延伸。总的来说前一专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

基本原理,有什么样的原理,就应该有与之相应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要求我们的思想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存在的事实,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原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凡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凡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是唯心主义。

方法论意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1.揭批“法轮功”的歪理邪说

⑴背景材料 材料一:“法轮功”的创立者李洪志散布种种歪理邪说,蛊惑人心。他说:“世界上的一切,大到宇宙,小到分子原子,都是神安排的,社会的发展也是神安排的”;“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是灵体,都是有思想的”;“地球有三次爆炸,第一次是我师爷定的,第二次是我师傅定的,第三次爆炸是我来定的,我使用功力也只能让地球爆炸时间推迟30年”。

材料二:“法轮功”宣扬:世界末日就要来临,人类即将毁灭,对此现代科学、任何政党和政府都无能为力,只有“法轮功”能拯救人类。“我(李洪志)要度不了你,谁也度不了你”。

⑵理论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李洪志宣扬的“万物皆有思想”否认了意识的本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凡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凡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是唯心主义。李洪志宣扬的“法轮功”从自然观到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的。

⑶典型题例

“法轮功”的创始人李洪志编造了一系列歪理邪说,如“人是神创造的”,“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把你创造出来”,“世界末日就要来临,只有‘法轮功’能拯救人类”,“李洪志是整个人类的唯一救世主”等。由此材料可以看出,其属于

A. 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B. 唯心主义的人生观 C. 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D. 形而上学的世界观 【解题思路】:李洪志编造的的歪理邪说很多,“法轮大法”在实质上既是唯心主义世 界观,又是唯心主义的人生观,如它宣扬放弃一切“执着心”,放弃一切理想和追求,远离社会实践等;还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但由于这里材料只是选择了其一部分歪理邪说,根据题干要求的规定性,就只选A。

2.宏观调控 ⑴背景材料

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针对我国“市场不旺,启动 难度较大”等问题,强调“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相继出台的措施有:1999年下半年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调整,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水平;金融部门实施适当的货币政策,增发600亿国债,增加消费信贷服务等。

⑵理论分析

面对国内需求不旺、市场消费偏淡的现象,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措施来解决国家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而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系列措施的正确性。党中央和国务院在中国国内市场需求低速面前,如何才能鼓励人们消费,根据当时的市场状况,在方针政策上作出了具体、有效的安排,这正是尊重客观事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的体现。

⑶典型题例

面对内市场有效需求的不足,为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宣布,从1999年7月1日起,对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政策进行调整,全面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这一措施体现了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和国家制定正确路线的基本要求 B.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C.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主观和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题思路】: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作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表明

党和政府对人民生活的关心,是党的宗旨的重要体现。这一措施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客观认识了当前我国市场的客观实际基础上作出的决定,它正是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具体体现,所以,选A、D。而B、C选项与题干所要求的规定性不符。 【重、难点分析】

1.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总的方法论的要求。这里所说的主观“符合”客观,就是指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达不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实现不了“主观”真正“符合”客观。反之,主观与客观的背离,其实就是主观与客观没有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⑵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有各自的实际特点,一般的认识是抽象的,自由认真分析面对的实际事物的特点,把一般的认识具体化,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那就算真正做到了主观符合客观。

⑶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各自的实际都处在变化发展之中。一般的认识是抽象的,只有认真分析不断发展着的实际,把一般的认识同变化着的历史相结合,同当前的实际相结合,达到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统一,那才算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做到了主观符合客观。

⑷中国共产党正确路线在认识上的标志,就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错误路线由于在认识上脱离了具体的历史的实际,必然导致主观与客观的分离。

2.哲学中的两大派别,以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⑴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都 属于唯物主义。它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三种类型。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的,都属于唯心主义。它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类型。

⑵对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这一哲学中最基本

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⑴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成熟了的经济、政治、科学条件下产生的,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实践中从民主主义者转变未共产主义者所创造的崭新的哲学。

⑵从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准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明确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与普遍规律是哲学的研究对象。这样,它以具体科学未基础,对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进行研究,才使哲学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⑶从内容来看,第一,以往的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只是在古代有过朴素的结合,后来则分离了,使两者都不能得到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既唯物又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以往的哲学从总体上看,没有提出过系统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成为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第三,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严整的科学体系。

⑷从哲学的使命来看,旧哲学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更强调革命地改造世界,强调哲学要为实践服务,强调自己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⑸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自封为最终完成的知识体系,而把自己看作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它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创新和发展。 【历年高考试题分析】

例1. 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 A.子不语怪、力、乱、神 B.天不变道亦不变 C.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解题思路】:这是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要求考生“选出具有无神论意义”的说法。

而无神论属于唯物主义,有神论属于唯心主义,所以此题要考察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及其本质区别。A选项是无神论的思想;B选项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否认了事物是变化发展;C选项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D选项体现的是辩证法思想,承认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但无法看出其在世界的本原到底是什么上的立场。所以,正确的答案只有A。

例2.某贫困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应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了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了贫困,走上致富之路。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上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解题思路】:哲学常识的大题该怎样出,一直是大家关心、注意的问题。试题既要考查考生对中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要考查考生是否能运用哲学的思维方法去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哲学作为一门思辨、启智的学问,在考查过程中如果局限于“运用什么原理,说明什么问题”的模式,是很难真正考查出考生的实际能力。这道1997年的高考主观题,以现实中的热点为载体,从唯物论的角度发问,却要求学生辩证法的知识作答,以考查考生是否能够站在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的高度思考问题。

解答此题要站在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的高度,而不是把唯物论和辩证法孤立起来认识。高二哲学上册第一、二课是有关唯物论的基本知识,第三、四课是关于辩证法的知识,下册第五、九课是关于认识论的,第七、八课是关于人生观的。这四者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特别是唯物论和辩证法,两者是不分家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应该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这些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而实际既是全面的,又是变化发展的;要把握全面的、变化发展的实际,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该地区的做法是:⑴坚持从实际出发。该地区从脱离本地区实际盲目办厂,转为根据本地区“山地面积大”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做到了对自己地区客观实际的真切了解。⑵辩正地认识和把握实际。该地区既看到自己的不利条件,又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作出真正发挥自己优势的正确决策,这一过程体现了对实际的全面把握;在林果业和养殖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办起了与之配套的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过程,则体现了对变化发展了的实际的正确把握。⑶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经验。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从简单造搬到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作出正确的决策说明了这一点。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并抓住时机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决策过程等,说明了这一点。

【专题训练】

Ⅰ基础篇

1.下列关于主观与客观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有 A.主观决定客观,客观反作用于主观

B.客观与主观的关系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在实践中的表现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还是相分离,是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 2.主观要达到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因为 A.我国的基本国情包括很多方面

B.客观实际总是全面、丰富而又不断变化发展的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D.世界是客观存在

3.反对从主观愿望出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符合客观,必须防止和反对 A.从部分的事实出发

B.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错误意识 C.以固定不变的眼光来看待客观实际 D.“一刀切”、“一风吹” 4.下列属于唯物主义思想的有

A.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B.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C.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D. 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5.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是

A. 我思故我在 B. 物是观念的集合

C. 世界末日就要来临,只有‘法轮功’能拯救人类 D.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6.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基本点是

A. 物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B.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 C.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 D.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分割孤立的

7.青年学生要坚持唯物主义,必须努力做到

A. 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B.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C. 正确估量和看待自己 D. 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8.辨析题:因为物质决定意识,所以,“心想事成”是不可能的。

9.论述题: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什么?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加以说明。

10.论述题:某水果冷库主任,不顾多数职工的反对,在水果旺季时,超过冷库的加工和储存能力,大量购进苹果100万公斤,准备到水果淡季时高价售出。他还违反入库的规定,将好坏苹果一起入库,使大量苹果存在腐烂变质的隐患。当发现一部分苹果腐烂时,他又不及时组织人力进行处理,致使30多万公斤苹果腐烂变质,经济损失惨重。

阅读以上事例,请回答

⑴什么叫从实际出发?什么叫从主观出发? ⑵结合以上事例,说明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

Ⅱ提高篇

1.“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继承前人的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要发挥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

2.云南省地处边陲,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少数民最多的省份。该省经过分析认为,本省具有资源、气候、区位三大优势,也有基础产业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国民文化素质较低的三大劣势。根据这种状况,该省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即建立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云南省制定的这一发展战略体现的哲理有

A.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C. 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3.根据北京近年来倍受大气污染的困绕事实,在1998年12月17日,北京市召开了动员大会,贯彻落实国务院同志的重要批示,部署控制大气污染的紧急措施。国务院的批示是:“国务院完全支持北京市为控制大气污染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国务院各部门和中央在京单位必须全力支持和严格遵守。希望北京市加大执法力度,切实监督执行,造福北京人民。”国务院和北京市的做法

A. 符合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观点 B. 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C. 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D. 体现了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4.江泽民总书记在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年的主要经验时指出:20年的历

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论断体现的哲理有

A.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5.1999年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

施,进一步加大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努力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配合运用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拉动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以上材料给我们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 要制定正确的决策,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C. 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联系的观点 D. 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进的

6.建国以来,在一段时间内,我国进行经济建设,曾经犯了脱离中国国情的、极“左”的“大跃进”的严重错误,针对这种急噪冒进的错误,经周恩来总理审定的中央有关部门的报告中,主张控制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上两种经济观点的对立,归根到底是

A.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C. 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D. 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 7.“法轮功”宣扬社会的发展是神安排和决定的。从哲学上看,这观点错误的实质在 于,从根本上否定了

A.自然界的客观性

B. 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性 C. 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D. 物质的运动性

8.驰名中外的敦煌月牙泉独卧沙漠2000多年,沙泉共存,安然无事,但从70年代开始,月牙泉周围的沙山变形,南山北坡、北山南坡下滑,山体向泉心移动,月牙泉日益缩小变形,水位下降,面临干枯、消失的危险。后经著名的林业专家观测、研究发现造成这一原因的是人为改造环境所致。原来从60年代开始,在泉区以环丘造林的形式在鸣沙山北迎风坡脚下栽了大片的杨树,成林后是月牙泉南风口的风沙受阻而日益抬高,又连锁反应使周围的山体变形,加之大面积林木蒸腾耗水,所以导致泉水下降,泉池缩小。

“植树固沙”在月牙泉失灵的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A. 不同的矛盾必须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一定要学会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C. 我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实际 D.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9.简答题:因为“穷鼠 猫”,所以我国古代军事家主张“穷寇勿追”,但是,毛泽东却主张“宜将剩勇追穷寇”。试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原理其中的原因。

10.论述题:江泽民主席在抗洪抢险庆功表彰大会上说:“在这个抗洪抢险中,党中央高度关注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入汛以来,中央就一直密切注视气候的变化和江河汛情,及时对全国抗洪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根据受到洪水威胁地区的实际情况,中央明确处严防死守,确保长江大堤安全、确保重要城市安全、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的战略方针,作出了动用人民解放军投入抗洪抢险、军民协同作战的重大决策。……这些重大方针决策和部署,指导和保证了抗洪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

试用辩证唯物论有关原理分析上述论断。

Ⅰ.参考答案:1、B、C、D;2.B;

3.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如果只从部分事实出发,其实并未真正做到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所以A符合题干的要求;B中的主观主义错误意识,是唯心主义的表现,也符合题干的要求;因为客观实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所以要使自己思想不断适应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因此要反对C以固定不变的眼光来看待客观实际;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满足于形式主义的“一刀切”、“一风吹”。所以答案A、B、C、D都选。 4.B、C;5.A、B、C;

6.物质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基本点;物质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斗争的基本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分割孤立的,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分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基本点就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争论,所以正确答案应为C。

7.A、B、C、D;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②“心想”能否

“事成”应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事在否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条件下,认为只要“心想”就一定“事成”,是唯心主义的不切实际的想法,是错误的。如果是在肯定物质对意识决定作用的前提下,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正确的意识能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心想事成”是办得到的。

9.答案:①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根本出发点。②Ⅰ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原理,要求我们的思想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存在的事实,做到主观符合客观,这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思考和处理问题;Ⅱ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也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Ⅲ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就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就要掌握全面的、总和的实际情况;就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客观情况;Ⅳ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就要反对从主观出发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10.答案:⑴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这些事实,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从实际出发的反面,就是从主观出发,及时想问题、办事情脱离客观实际。⑵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是:①从实际出发是搞好工作的起码要求;②从实际出发是人们制订计划、办法的前提;③从实际出发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材料中的冷库主任超过冷库的加工和储存能力,大量购进水果希望在水果淡季买个好价钱的做法,正体现了主观愿望背离客观实际,所以导致经济损失惨重。这一事实告诫我们制订计划、方案、方法等,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材料论述题,一般认为材料论述题,综合性强,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十分高。而此题是让考生通过某水果冷库主任的行为与思想,说明主观主义的危害与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所以,此题重在考察考生对理论(从实际出发和主观主义的概念,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的掌握情况,难度并不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并不很高,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回答好该题的前提。这也正是我们在复习中应密切注意的问题。

Ⅱ.参考答案:1、“按图索骥”的含义是按照图象寻找好马。这里的“图”是指主观的东西。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从实际出发,而不应从主观出发,所以应选B。

2.这是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简答题的材料。以云南省制定本省的经济发展战略为背景,要求考生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原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省在制定发展战略时,着眼本省的省情,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选A。而B、C、D都不符合题干要求的规定性。 3.B、C;4.A、B、C;

5.中央面对当年的经济形势,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当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采取一系列措施,实践证明这些决策的正确性,所以A应选;B本身的说法是错误的;拉动经济增长,必须综合利用各种措施,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出口,只有各部分协调一致,才能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所以C应选;D与题干无关。正确答案A、C。 6.C;7.B;8.A、B、C;

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穷寇”“追”还是“勿追”,只能根据客观实际,不能从教条出发,不能从经验出发,不能从主观出发。

10.①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消极的障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在整个抗洪抢险中,中共中央密切注视气候的变化和江河汛情,及时对全国抗洪工作进行周密部署;并根据灾区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出确保长江大堤安全、确保重要城市安全、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的战略方针:并作出了动用人民解放军投入抗洪抢险、军民协同作战的重大决策。而这些到达方针决策和部署的制定,正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要求的体现。③正是有了党的这些重大决策和部署,才保证了抗洪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又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专题 联系地看问题

(一)、辩证法的知识网络

(二)、联系地看问题

【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 Ⅰ、内容:联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内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一方面,事物之间的联系具

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不存在孤立的、不与周围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另一方面,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

Ⅱ、要求: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在分析具体问题上,既要注意一事物与周围另一事物的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也要注意这一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分析该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还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做到既着眼整体,顾全大局,又通观全局,重视局部。 【基础知识】

Ⅰ、基本概念

1.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要准确把握联系这一概念,应注意:一方面,哲学上所讲的联系,是对世界上万事万

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这一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因而,联系就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另一方面,联系即概括事物之间的外部关系,也包括事物之间的内部关系。

2.因果联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其他现象所引 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

3.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4.部分:是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其发展的全过程的某一阶段。 Ⅱ、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世界上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原理

⑴事物的联系是本身固有的,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

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联系是客观的。⑵事物联系的内容、形式、性质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联系具有具体性、条件性。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各 种不同的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原因与结果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一方面,原因离不开结果,相对结果而言,原

因才成其为原因;另一方面,结果也离不开原因,没有原因就没有结果。⑵原因与结果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

方法论意义: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事物和有效地进

行实践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其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

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任何部分离开了整体,它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⑵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影响的。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意义:⑴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

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因此,我们在一切活动中都应该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它要求人们从整体出发,在整体与部分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中,综合地考察对象,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⑵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1.可持续发展战略 ⑴背景材料

材料一: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以利于不间断发展和能够满

足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走过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给人类造成威胁的教训中得出得正确选择。

材料二:江泽民同志指出:“经济的发展必须同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⑵理论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中。这一原

理要求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又要从整体着眼、顾全大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正确处理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把当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坚持人与环境的协调和谐统一;同时,这也是一种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大局,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问题来处理的观点和方法。

⑶典型题例

据报道,森林覆盖率高达60%的某发达国家,为保护自己的森林资源,禁止企业使用本国木材生产的一次性卫生筷。而森林覆盖率不足20%的某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企业,却用本国原木制造一次性卫生筷,竞相降价向发达国家出口。这从哲学上给我们的启示是

A. 利与弊、好处与坏处是对立统一的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眼前利益必须和长远利益相统一

D. 事物的本质总是通过事物的现象表现出来的

【解题思路】: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某发达国家禁止使用木材生产一次性卫生筷的利(长远看保护了国家资源,维护了生态平衡)与弊(眼前利益少)是一对矛盾,某发展中国家的利(眼前的暂时利益)与弊(长远看损坏了森林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也是一对矛盾,所以要选A、C。而矛盾本身就是一种联系,所以要选B。两个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的做法(现象)背后反映的本质自然不相同——由表及里,所以要选D。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通过对此题中某发达国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而某发展中国家却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同思想、不同做法的分析,告诫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2.西部大开发 ⑴背景材料

在世纪之交,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提出

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想,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这是我们党总揽全局,面对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

邓小平同志在90年代初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

⑵理论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就要求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

问题,既要看到一事物和周围事物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局部和整体的联系,更要看到事物的因果联系。因此,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必须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这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同时,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⑶典型题例

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同志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这段话说明

A.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局部功能之和 B.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C.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用 D.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及其变化 答案:C。 【重、难点分析】

1.普遍联系的观点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是唯物

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普遍联系的观点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只有从理论上懂得事物联系的普遍,才能自觉地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 正确理解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⑴哲学上联系概念是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这一共同属性的概括和总结,它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辩证法的范畴。

⑵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从内部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发展的历史和趋势看,该事物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也是普遍的。②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普遍存在的,因而具有普遍性。但一定要注意,不能把普遍联系理解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2.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区别:⑴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它不能同时又是部分。部分是整体中的不同“元件”,它不能同时又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⑵二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①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②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③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联系:⑴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

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任何部分离开了整体,它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⑵二者相互影响的。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3.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⑴原因与结果的区别: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如果混淆二者,就会发生倒因为果、倒果为因的错误。

⑵二者是相互依赖的,原因离不开结果,相对结果而言,原因才成其为原因。结果也离不开原因,没有原因就没有结果。 ⑶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转化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

这里要特别注意,原因与结果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但并不是说在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能转化,必须是互为因果关系的事物之间才行。而在事物的因果联系中,只有一部分事物的因果才能构成互为因果的关系,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中,也是从关系双方的互相作用中才能理解互为因果的关系。 【历年高考试题分析】

例1.1995年春节晚会上,有一个《看看母亲河》的节目,把沿黄河不同河段去来的99瓶水排列成一幅黄河走向示意图,描绘了黄河水的颜色由青——灰——淡黄——酱黄——灰——蓝的变化。示意生动地说明

A. 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

B. 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 C. 事物都是同它周围的事物相联系的

D. 事物是由它的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解题思路】:此题是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从命题意图上来看是要求考生首先要理

解材料中的示意图,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该示意图的哲学寓意。从四各选项来看:我们若站在黄河水的整个历史发展角度看,应选A,即事物都有前后相继发展的过程;若站在黄河水颜色不同变化的角度看,应选C,即事物都是同它周围的事物相联系的;若站在从不同河段取来的水样,看黄河灰被污染程度的变化角度看,应选D,即事物是由它的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而B与题干要求的规定性不符,所以不选。

例2.假如一只水桶的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A.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 全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局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D. 全局和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解题思路】:此题是1999年全国高考的一道单选试题,它通过水桶与构成水桶的木

板之间的关系来考察考生对哲学上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的程度。由长短不一的木板所构成的水桶的容量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构成木板的长短,这正体现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所以选D。水桶与木板的关系不是内外因关系,所以不选A;虽然材料提到构成水桶的最短的那块木板,它的长短变化问题,似乎应该属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问题,但从整个材料所反映的主题来看,是在说明这块最短的木板与水桶之间的关系,所以D选项更符合材料的主题要求。而C选项把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归结为主次矛盾的关系是不恰当的。

【专题训练】

Ⅰ基础篇

1.下列选项中关于联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联系 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C.有的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有的事物则不存在联系 D.联系有普遍性,但没有直接性

2.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仅自然界内部各种事物之间、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之间、

思维意识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而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体现了

A.联系的客观性 B.联系的多样性 C.联系的普遍性 D.联系的有条件性 3.要真正把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就要正确理解 A.物质的唯一特征 B.矛盾的观点 C.联系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4.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指

A.事物之间的先行后续的关系,先行的是原因,后续的是结果 B.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 D.事物之间先行的现象引起后续的现象的一种必然联系 5.学习利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 A.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B.着眼于整体联系,局部应服从整体 C.一事物和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D.在整体联系的观点指导下,去观察处理局部联系,重视发挥各个局部的作用 6.据统计,不少人在购买汽车后,十分在意给自己的汽车选中一个“靓”车牌号。不 少人特别忌讳“4444”这一类的号码,而特别喜欢“8888”这一类的号码。这种认识是

A.无视联系的客观性,是毫无根据的猜测 B.人们主观臆断的联系

C.全面地把握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D.对联系多样性的科学认识 7.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①昼夜更替 ②业精于勤荒于嬉 ③无风不起浪,有水才行船 ④月晕而风, 础润而雨 ⑤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⑥牵一发而动全身

A.①②③⑤⑥ B.③④⑤ C.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 8.简答题:怎样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理中理解联系的多样性?

9.辨析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10.辨析题:整体大于各个部分的总和。

Ⅱ提高篇

1.目前,国际互联网发展很快,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阅读报刊、网上购物,并能在网上和远隔千里之外的网友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各述已见。这说明

A.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着联系 B.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C.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D.事物的联系复杂多样,人们无法具体把握

2.近年来一些江河湖泊的严重污染越来越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为此,国务院规定,云南滇池流域在1999年5月1日前,工业废水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凡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污染企业一律关停。国务院的这一规定,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A.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相互转化 B.矛盾具有普遍性 C.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 3.下列判断体现了因果联系的有

A.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C.斩草除根、釜底抽薪 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4.北京开关厂大门口有块巨幅宣传牌“99+‘1’=0”,其意是说虽然生产了99件合格产品,但只要有一件不合格,就意味着不合格。因为一件不合格产品在产生者手中的概率虽然只有1%,可是在用户手中的概率却是100%。“99+‘1’=0”的宣传口号体现了

A.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B.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5.1999年3月13日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总书记主持会

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而确定的基本国策。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跨世纪发展目标,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经济建设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哲理有

A.事物的联系事普遍的、客观的 B.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佳方案

C.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集中人民的意志,形成正确的主张和政策,实现对国家和社会 主义事业的领导

6.俗话说:“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 局部的性质和意义的体现离不开整体 C. 整体对局部起决定作用

D.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7.“守株待兔”的寓言中的农夫错误表现在 A. 把事物之间偶然的联系当成了必然的联系 B. 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 C. 想问题、办事情没能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D. 没有认识到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8.辨析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种因果关系

9.材料一、珠江三角洲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水资源也遭到了严重污染。1997年

全区工业废水7.9亿吨,而排放达标的率只有60%;城市生活污水19.4亿吨,处理率只有18%。这种状况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广东省人大制定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水质保护条例》划定了水环境保护区,禁止在区内建设污染严重的小型化学、制浆造纸、指革、电镀等企业,并实行水质控制目标管理。

材料二:广东省某市没有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八五”期间,有2000个新建项目基本做到了主体工程与环保同时设计、施工、投产。此外,该市还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抓好原有企业的污染治理。1991-1997年,全市完成污染治理项目428个,投入治理资金1.5亿元,新增治理废气65.5万标立方米/时,其中工业废气治理率提高了18.8个百分点,达到86.8%,市区空气的检测质量为优。由此该市形成了较为良好的生活和投资环境。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思想的?

10.据统计,一个小造纸厂、小化肥厂、小炼油厂的收益只占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十

分之一。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国家明令关闭“三小”工厂。但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地方财政收入,对中央的命令视而不见。更有甚者,有些地方还盛行个体、私营企业主大搞炼油厂,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请从哲学角度谈谈你对以上材料的认识。

Ⅰ.参考答案:1、B;2.C;3.C、D;4.D;5.A、B、C、D;6.A、B;7.B;

8.①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②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是结果,反之亦然;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种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因此,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客观的,而且是多样的。

9.①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所以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正确的,看到了联系的普遍性。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指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但不能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而应当从事物普遍联系的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所以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的观点是错误的,它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10.①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区别。二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局部从属于全局;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办事情就能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在这样的条件下,“整体大于各个部分的总和”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如果忽视了这一条件,任意扩大范围,认为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则是错误的。

Ⅱ.参考答案:1、C;2.C;

3.A体现了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B体现的是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现象是本质的表现;C体现的是因果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即只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找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D体现的是违背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办事情未能做到从整体着眼,未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正确答案应为A、C。

4.A、D;

5.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无论办什么事情必须从整体着眼,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寻求最佳方案。而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等周围事物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所以,A、B是正确的。而C、D不是哲理,所以不选。

6.B;7.A、B;

8.①因果联系是指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从字面上看,“善”与“恶”是原因,“善报”

与“恶报”是结果,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宗教教义中的观点,它教育教徒行善弃恶或改恶从善,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善恶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思想基础上的,虽然,我国古代和现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者大有人在,但事实上这种善恶论既不存在普遍性,也没有客观必然性。因此,这种观点只是一种主观愿望。

②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点,要认识到它是唯心主义的宗教因果报应,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果联系有本质区别。所以,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种因果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

9.答案: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不仅与周围事物之间存在着横向联系,它自身也存在着前后相继的纵向联系。珠江三角洲和某市的经济发展都与其环境状况之间存在着联系,经济发展本身也存在着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②联系市具体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状况之间的联系在某市和珠江三角洲各不相同。要具体地分析和把握上之间的联系,正确选择和充分利用那些有利的联系,自觉克服和尽量避免那些不利的联系。某市的做法体现了这一要求。③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要求从全局着眼,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资源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水质保护条例》的制定,以及材料中正反两方面的实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解题思路】:这类设问为“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哲学思想的?”的试题,跨度大,综合程度高,灵活强,能较好地考察考生的知识、能力和觉悟,并且对考生的表达能力要求也十分高。对这一类的回答,最好能注意这三方面:首先列出提纲。要求材料所涉及的总原理以及分知识点,知识线索应清晰、明确、结构严谨;其次应理实交融。这不是说就简单地再现知识点或罗列材料,而应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加以论述,力求做到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有机统一;最后一定要注意用语的准确。注意语言的科学性、提法的严谨性、政治术语的准确性,克服随心所欲。

10.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在整体与局部关系上要顾全大局,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题中有些地方政府及个体、私营企业主都只顾自己的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和整体利益,割裂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其结果只能是因小失大,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即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上,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题中有些地方政府及相关个体、私营企业主都只顾满足自己的眼前利益,忽视了长远利益、子孙后代的利益,这是一种片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做法。

第四专题 发展地看问题

【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

发展,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 1.发展

Ⅰ、内容:事物又是发展变化的。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和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绝对不变化、根本不发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Ⅱ、要求: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事物。首先,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着的过程,注意考察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来龙去脉;其次,应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统一的,正是由于事物内部、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正确理解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才能真正把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Ⅰ、内容:⑴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含义。⑵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⑶ 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及实现条件。

Ⅱ、要求:应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 问题。

2.实事求是

Ⅰ、内容:⑴实事求是的含义。⑵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Ⅱ、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从主观出发的现实意义。 【基础知识】

Ⅰ、基本概念

1.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运动这一概念,应注意从以下两方面把握运动的含义:⑴哲学上讲的运动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体育运动、群众运动不同,它是最高的概括,具有最广泛的内容;⑵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这是从运动的内涵角度来说明什么是运动的。这是对世界上一切事物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这个共同特性就是“变化和过程”。概括范围是宇宙间,概括对象是一切事物。哲学上就把这种特性称之为“运动”。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包括两种情形:一是事物之间的 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3.发展:就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4.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5.旧事物:是指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6.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7.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所以,实事求是就是我们无论作任何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8.解放思想: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管偏见的束缚,研究 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Ⅱ、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任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世界上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 过程,绝对不边、根本不发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⑴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

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⑵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⑶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意义: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3.物质与运动密不可分原理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 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要在运动中把握物质。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把运动仅仅看作是精神的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把物质看成绝对静止,没有运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⑴背景材料

材料一:有资料显示,我国中央和省一级政府组成部门一般都在40至50个左右,加

上直属机构、非常设机构,机构总数达到近百个。这种状况在县一级同样严重。全国没三四十人就要养活一个“吃财政饭”的,所需经费几乎占国家总财力规模的一半。

材料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进行了1982、1988、1993、1998四次机构改革,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机构改革,来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⑵理论分析

政府机构的改革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这个辩证唯物主义的

根本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我国现有政府机构的设置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弊端日益突出,因此必须要进行改革。

⑶典型体例

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把国务院现有的

40个组成部门减少到29个,并力争经过3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国50%左右的机关干部待岗分流。从哲学上来看,实行政府机构改革体现了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发展的观点

C.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D.联系的观点 答案:A、B。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⑴背景材料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

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人民生

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

⑵理论分析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达到实事求是的重

要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目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正是依靠和运用这个精髓,才有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就必须牢牢把握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把握了它,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必须自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据判断标准,这样才能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局面。

⑶典型体例

从“真理标准大讨论”突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突破姓“资”姓

的束缚,再到江泽民十五大报告突破姓“公”姓“私”的束缚,说明解放思想是永无止境、不能一劳永逸的。解放思想的哲学哲学依据是

A.世界是客观的,客观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C.联系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答案:A、B。 【重、难点分析】

1.发展的实质

⑴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正确把握辨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

准。判断一个事物使新还是旧事物,就要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不能简单地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事物一时力量的强弱、事物的表面形式来判断新旧事物。这个标准是客观的,不是人们主观决定的。 ⑵弄清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虽然在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观时,可能同时使用这三个概念,但具体比较三者是有区别的。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绝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⑶发展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的质变,而不是量变。但质变不能等同发展,因为事物的质变有上升、前进和下降、倒退两种趋向,只有事物上升、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2.规律的含义

要全面掌握规律的内涵,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

⑴规律反映事物的联系,但不是任何联系都是规律性的联系。规律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不是主观臆断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⑵根据规律起作用范围的不同,可将规律分为普遍规律和个别具体规律。普遍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各种具体规律是普遍规律的表现形式,二者是抽象和具体、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⑶规律与规律的现象有区别又又联系。①二者是事物本质的联系与现象的联系的区别。②二者的联系是,现象和规律是统一再同类事物中的两个方面,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规律是现象的内在联系。规律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

⑷规律与规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二者是客观和主观的区别。规律是客观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它,但不能创造、消灭它,更不能违抗它。规则是按照人们的需要制定的,是主观的,人们可以制定、废除或修改它。第二,二者的联系是,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主观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和运用。

3.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

⑴区别:①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变化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包括量变和质变;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②侧重点不同: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主要反映事物变动不得动态过程,表示事物在活动着,它同静止的观点是相对立的;变化主要反映事物运动的多样性以及程度和状态,表示事物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它与凝固的观点是相对立的;发展侧重指事物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和变化,反映着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和生成的过程。③范围和程度不同: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不能说运动和变化就是发展,运动、变化比发展范围广泛,而发展则比运动、变化更深刻,它表明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总方向和总趋势。

⑵联系:①引起的原因相同:由于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②表达的科学观点相同: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把运动、变化、发展结合在一起表达自己的发展观。 【历年高考试题分析】

1.经过长期天文观测,科学家成功地预测了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与木星相撞。这一事实表明

A.自然现象与人的活动有不可分的联系 B. 人的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产生重大影响 C.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D. 成功的预测取决于事物本身

【解题思路】:这是1995年的全国高考试题,该题考查了“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

动性的关系”这一知识点。科学家成功地预测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与木星相撞这一自然现象,这本身正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的结果。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无所作为的,人们可以发现、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A选项本身的说法虽然正确,但无法体现题干要求的规定性。而B、D本身的说法是错误的,对客观事物产生重大影响的不是人的意识,对事物本身的预测不是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选C。

2.1999年信息产业给美国增加了500亿美元的产值。目前,信息产业的产值已占到美国GDP的1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30%。专家预测,未来10年,美国信息产业的产值讲增加一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50%。上述材料,从哲学上表明

A. 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 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 新事物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D. 新事物的成长要经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解题思路】:这是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涉及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

趋势。材料是以信息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为背景,要求考生对信息业之所以能够带来这样大的效益进行认识、分析。而信息业本身就是社会中的新事物、新现象,所以C才符合要求。 【专题训练】

Ⅰ基础篇

1.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A.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B.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C.运动 D.规律 2.规律和规则的关系是

A.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主观的 B.规律是可以创造的;规则是人为制定的 C.客观的规律也就是合理的规则

D.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必然的联系;规则是主观的、现象的、偶然的联系 3.发展的实质是

A.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的状态发生变化但性质未发生变化的过程 D.事物由不完善到完善,由弱小到强大的过程

4.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主要看这个事物 A.是否是过去没有的新出现的事物 B.是否是力量强大的事物 C.是否是发展成熟完善的事物

D.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5.物质、运动、规律的关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方式,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联系

B.物质是运动的存在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C.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D.世界是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3.世界上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用发展的观点 看问题,必须做到

A.把事物看成事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C.要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D.要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7.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离不开事物的联系,主要因为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 B.联系就是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C.发展也是联系

D.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它们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8.简答题:联系、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9.辨析题:改革中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10.辨析题:发展的实质就是运动和变化。

Ⅱ提高篇

1.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人们总是要对上个世纪进行一番回顾,同时又会展望下个世纪,人们会对未来做出一些预测,这些预测将来有的会变为现实,有的预测到时没有成为现实,未来还会出现一些人们未能预料代的事物。这说明

A.人们对未来的预测,不一定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凡是到时成为现实的预测,必然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预测 C.凡是到时不能成为现实的预测,必然是违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预测 D.事物是不可捉摸的

2.下列判断中体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的有

A.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B.百川归海,人心思汉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D.崴然不动

3.“逆自然而行,无异于拔苗助长”。这是在批评

A. 否认普遍联系者 B.违反适度原则者 C.混淆主次矛盾者 D.不按规律办事者

4.国务院总理李岚清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期,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创新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标志着未来世界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要鼓励创新和重视实践,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实际紧密结合,改变那种只要书本知识,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要“鼓励创新和重视实践”,从哲学上讲是因为 A.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发展

B.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主要的是知识创新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实践也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倒替旧事物 D.知识经济是新事物,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5.半个世纪以来,数以百万的知识青年和复员官兵响应党的号召,在“北大荒”大规模恳荒,使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北大荒”在硕果累累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恶果:环境污染严重,灾害性气候频频发生,生物多样性出现危机,出现了不少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的现象??.为此,黑龙江政府作出决定:进入2000年后,停止半个世纪以来的开荒行动。这一决定

A. 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

B. 表明当年开垦“北大荒”的决定是错误的 C. 充分体现了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决心、意志和干劲 D. 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提高的

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的这首诗既是写草,也是喻人,蕴含的哲理有 A.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B.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

C.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7.“也,动之静也”;“静者静动,非不动也”。所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A.静止不具有客观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就是运动,运动就是静止 D.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8.辨析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确揭示了事物的发展。 9.辨析题:人定胜天

10.材料一:1998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其水量和峰高均与1954年大体想大,但水位却超过历史最高值。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直接相关。据统计,近30年来,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了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1-3米。

材料二:国家重视环保工作,1998年洪灾后,又采取了包括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地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乱占林地行为,并为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作出了安排。

结合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Ⅰ.参考答案:1、C;2.A;3.B;4.D;5.A、C、D;6.A、B、D;7.D; 8.区别: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事物以及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发展就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三者是从不同方面来揭示物质世界的状态。②联系: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发展,发展表现为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三者有机统一,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状态。

9.①改革中新出现的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事物就是新事物。②改革中那些为求得生存而变换手法、花样、障碍生产力发展的事物,虽然是新出现的,但只不过是旧事物的变种而已。③在社会领域中,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九,关键是要看其是否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④因此,以事物出现实践的先后作为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不科学的。

10.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②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绝不是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和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③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④认为“发展的实质就是运动和变化”的观点,没有揭示发展的特殊实质,是不科学的。

Ⅱ.参考答案:1、凡是到时成为现实的预测,必然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预测,如果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预测肯定不会成为现实,所以正确答案为B。C的观点太绝对化,因为有些预测尽管符合客观发展规律,但由于到时种种条件的不具备,因而也可能无法实现。至于A、D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不选。

2.运动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A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B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而C体现的是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D是指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没有体现物质和运动的相互关系。所以选A、B;

3.D;4.C;

5.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半个世

纪的垦荒,解决了千万人的吃饭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对黑龙江政府现停止垦荒的决定,我们应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认识和分析。由当年的垦荒到今天的停止垦荒,说明认识在不断的提高和深化。所以,答案选A、D。

6.A、B、C、D;7.B;

8.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指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j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