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更新时间:2023-10-20 20: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国际收支失衡:又称“国际收支不平衡”,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际收支发生的顺差或逆差现象。分为四类:①周期性不平衡。即由各国经济周期的国际传播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②货币性不平衡。即货币贬值或升值造成的不平衡,主要由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③收入性不平衡。即由本国国民收入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④结构性不平衡。由一国内部产业结构与国际分工结构失调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国际收支失衡如果表现为顺差形式,外汇储备就会增加,对外支付能力就会增强;如果表现为逆差形式,对外债务就会相对增加,对外支付能力就会削弱。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发生影响,因此,各国对国际收支失衡特别是逆差尤为重视,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调节,使之趋于平衡。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对于开放经济体而言,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重要,财政政策无效;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重要,货币政策无效。在此基础上,克鲁格曼进一步提出了所谓“三元悖论”。对一个国家而言,在固定汇率、资本的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三个经济目标之间存在“不可能三角”。各国充其量只能实现这三个目标中的两个。“三元悖论”在中国表现为中国政府试图选择独立的货币政策和汇率稳定的目标,放弃资本自由流动,而事实上选择的是稳定人民币汇率和在利差、汇差诱惑下的资本违规流动,无法实现独立的货币政策。因此,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冲突。
“米德冲突”是詹姆斯·米德于1951年最早提出的,政府在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会出些顾此失彼的冲突现象。根据米德的理论,要想保持固定汇率制度,就必须实施资本管制和外汇管制,也就是控制资本尤其是短期资本的自由流动。据此推论,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之间存在一个“二元冲突”。而根据米德的分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如果想同时实现内部和外部均衡,必须运用收入和国际收支两个不同的政策工具。任何单一政策都不能达到经济的内外同时均衡。当前,我国面临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与国际收支顺差,央行采取了加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同时保持汇率的稳定。这样,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就产生了冲突。
具体而言,当前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冲突的具体内容是:如果在面临货币升值压力的同时还面临通货膨胀压力,央行的货币政策在发挥紧缩作用的能力就受到极大限制。通常情况下,利率政策是遏制总需求过热最有效的政策工具,但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作用下,利率政策受制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难以发挥作用。如果通过加息克服通货膨胀压力,加息很有可能进一步强化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更多的国外资本流入。如果难以冲销这些国外资本流入,加息甚至会带来更快的货币供给增长与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公开市场业务与准备金率是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的另外两个工具,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政策工具,在克服通货膨胀压力的时候,政策工具的核心作用在于提高本币资金成本(收益),而本币资金成本(收益)的提高势必会引起国外资本的进入,国外资本进入则意味着基础货币供给的增长与通货膨胀压力。保持汇率稳定与克服通货膨胀压力对于货币政策提出了完全冲突的两种政策要求。央行在保持汇率稳定的同时,就无法兼顾克服通货膨胀压力的国内货币政策目标。
(2)从经济学原理上,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来解决解决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的冲突:
①明确汇率政策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将汇率政策纳入货币政策的框架之中,并使汇率政策从属于国内货币政策。在研究制定汇率政策时,要避免就汇率而论汇率;在研究制定货币政策时,要避免只考虑利率不考虑汇率。
②运用创新政策工具。当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不协调时,特别是面临严重困境时,可及时采用创新政策工具,以摆脱困境。例如,当出现较大国际收支顺差时,且经济部门又无法承受本币升值,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可以考虑对国外资本征收托宾税,也可进行对冲操作;当国内面临通货紧缩,同时外汇占款下降时,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证券投放基础货币。
③外汇储备的变化是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重要结合点。外汇储备的增减变化已经成为影响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中国人民银行在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时,要特别注意对外汇储备变动的预测,并尽可能按月预测,避免外汇储备波动带来基础货币投放的不稳定。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外汇储备规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决不能把外汇储备规模特别是把外汇储备规模的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内在目标。
④提高外汇管理水平。外汇管理水平特别是外汇管理的电子化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高效的外汇管理及其电子化水平最终有利于守法企业的正常经营,极大地震慑了违法者,并且降低了制度安排的成本,为金融改革开放和独立的货币政策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
⑤妥善处理汇率稳定与汇率失调的关系。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但是,也要对汇率的失调予以足够警惕。同时,外汇管理能够承受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差异幅度不是无限的,存在着临界值,外汇管理在临界点之外将难以发挥作用。
⑥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问题也日益受到各国中央银行的重视。WTO已不局限于商品贸易,在推动国际投资自由化和劳务贸易自由化方面也卓有成效。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引入至少会对货币政策产生两方面冲击:一是传统的以贷款指导计划为手段的直接数量控制办法失效,而间接调控体系尚不完善,外资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作用如何尚难预料;二是国际资本流动更加容易,外资银行大多数是跨国经营的大型银行,其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调拨以套取利润,当我国出于紧缩经济的目的提高利率时很可能引起短期套利资本流入,反而扩大了货币供应量,这种难题即便是在金融市场完善、中央银行调控手段丰富的国家也出现过。因此,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就非常必要。
(3)IS-LM-BP模型不能用于完全说明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的冲突。因为IS-LM-BP模型做出了如下假定:①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而没有引入通货膨胀的理论;②它假定了静态的预期,即对不变的将来价格的预期,并据此将名义利率等同与实际利率而不加区分;③它将不同的资产(货币、债券和实物资本)的存量是既定的。因此,在中国国内面临通胀及通胀预期的情况下,IS-LM-BP模型不能完全用于说明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的冲突。
一般可以放松IS-LM-BP模型的假定来改进模型,从而增强模型的解释能力。放松以上假定,意味着预期的动态化与资本项目的导入。将价格既定变为价格是可变的,可以将通货膨胀因素融入到IS-LM-BP模型中。将资本项目导入,可以得到由资本流动的IS-LM-BP模型。
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说明在浮动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
答:在资本完全流动时,如果国外利率是既定的,则当国内利率高于国外水平时,资本就会无限地流入本国,就会出现大量的资本流入以及国际收支的盈余。反之,若本国的利率低于国外水平时,资本就会大量外流,就会出现国际收支赤字。这表明,BP=0一定是一条位于国外利率水平上的水平线。根据移上分析,在水平线以上的点对应国际收支盈余,以下的点对应国际收支赤字。在完全浮动汇率情况下,一国的货币当局不干预外汇市场。汇率必须调整以使外汇市场保持供求相等出清状态,从而保持外汇的供求平衡。
(1)浮动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下的财政政策的效应
在浮动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应如图3所示。最初经济在E点实现内部和外部的共同均衡。财政扩张将会推动IS曲线向右移动到IS′,并与LM曲线相交于A点。在A点内部达到了均衡,但国际部门的收支处于盈余状态,这种情况下,本币就会升值,这将会推动IS′曲线左移,直至返回原有位置,利率水平重新与世界利率水平相等为止。此时与期初相比,利率不变,本币升值,收入不变。需要指出的是,此时收入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财政政策通过本币升值对出口产生了完全挤出效应,即财政支出增加造成了等量的出口下降。
总之,在浮动汇率制下,当资金完全流动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会造成本币升值,对收入、利率均不能产生影响。此时的财政政策是完全无效的。
图3 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时的财政政策分析
(2)浮动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下的货币政策的效应
在浮动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应如图4所示。最初经济在E点实现内部和外部的共同均衡。货币扩张首先影响IM曲线,使其向右移动到IM′,并与IS曲线相交于一点,在该点经济虽处于内部均衡,但其位于BP曲线下方,这意味着国际收支处于赤字状态。
国际收支的赤字推动汇率进行调整,本国货币贬值,汇率上升。随着汇率上升,例如从e0上升到el,IS曲线向右移动,这个过程将会不断进行下去,直到经济达到一个新的一般均衡的位置,如图中的E′点。从图中可以看出,货币扩张的效果是使汇率提高,使收入水平提高,其效果大于封闭经济的情形,本币贬值。
总之,在浮动汇率制下,当资本完全流动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收入上升,本币贬值、对利率无影响。可见,此时的货币政策是非常有效的。
图4 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时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 (1)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理论基础 国际政策协调从狭义讲是指各国在指定国内政策的过程中,通过各国间的磋商等方式来对某些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共同的设置。从广义看,凡是在国际范围内能够对各国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一定程度制约的行为均可视为国际间政策协调。
依据进行政策协调的程度,国际间政策协调可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第一,信息交换。信息交换是各国政府相互交流本国为实现经济内外均衡而采取的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范围、政策目标的侧重点、政策工具种类、政策搭配原则等信息,但仍在独立,分散基础上进行本国的决策。第二,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指针对世界经济中出现的突发性、后果特别严重的事件,各国进行共同的政策协调以缓解、度过危机。第三,避免共享目标变量的冲突。即是指两国面对同一目标采取的政策的冲突。国家间的竞争性贬值就是典型的形式。第四,合作确定中介目标。两国国内一些变量的变动会通过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而形成一国对另一国的溢出效应,因此各国有必要对这些中介目标进行合作协调。第五,部分协调。是指不同国家就国内经济的某一部分目标或工具进行的协调。第六,全面协调。是指将不同国家的所有政策目标、工具都纳入协调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政策协调的收益。
各国政策当局进行宏观政策协调的必要性来自于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以及市场的不完整性。从理论上说,在纯粹的浮动汇率条件下,汇率的完全自由波动可以隔绝经济震荡在国际间的传导,因而一国的宏观政策效应不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于是也就不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但是纯粹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不存在的,各国都在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优先保证实现内部均衡,进而对其国际收支和货币汇率水平产生影响。
自从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以来,西方经济学者就注意到宏观经济政策在国际间协调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要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同时均衡,就需要这些政策工具相互协调配合。在论述内外均衡时,产生了有名的“米德冲突”思想、“丁伯根法则”、斯旺内外均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特别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模型),将体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IS、LM曲线和体现汇率政策的BP曲线联系起来,集中分析了不同汇率制度和资本流动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内外市场均衡中的协调配合。他们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固定汇率制和资本完全流动下,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在浮动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下,货币政策更为有效。1962年,蒙代尔提出“政策配合说”,强调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均衡。他的开放经济下的两国模型也分析了两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及政策的传导效应。相互依存意味着一国政策当局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与其贸易伙伴国采取的政策协调一致。
(2)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方案
经济学家设计出了很多具有特定规则的国际间协调方案,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麦金农计划、汇率目标区方案和最适度通货区理论。
①麦金农计划 麦金农方案最早提出于1974年,后在20世纪80年代又经过了多次修改。麦金农认为恢复固定汇率制的原因在于以浮动汇率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制度缺乏效率。麦金农认为,首先各国应依据购买力平价来确定彼此之间的汇率水平,实行固定汇率制,而且应通过协调货币供给的方法维持固定汇率制。麦金农认为引起汇率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货币替代以及各国间金融资产的替代活动,因此在发生这一类的冲击时,各国应采取对称的、非冲销性的外汇市场干预措施来稳定汇率,由此带来的货币供给的调整实际上是全球货币供给根据各国货币需求的变动而自发调节其在各国之间的分配。这样,通过货币供给的国际协调就能使全球的物价稳定与汇率稳定,实现各国的内外均衡。
麦金农方案作为最典型的以恢复固定汇率制为特征的协调方案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它在实现汇率稳定性的同时,牺牲了汇率的灵活性。而且它以协调各国货币供给来维持固定汇率制的设想是难以在实际经济中实现的。
②扩展的汇率目标区方案 汇率目标区方案是由威廉姆森和米勒在1987年将汇率目标区制从政策协调角度进行扩展形成的。这一方案与麦金农计划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主张实行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汇率变动范围达到中心汇率上下10%。而且中心汇率的确定不以购买力评价为基础,而是以威廉姆森提出的基本均衡汇率来确定。所谓基本均衡汇率是指政府追求的中期(一般指5年)内实现的经济内外均衡的汇率。在对汇率目标区的维持上,各国都应以货币政策来实现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均衡的政策搭配思路来进行宏观调控上的政策协调。首先,各国以利率来维持相互之间的汇率。对于n个国家来说,存在着n-1种汇率,也就要求相应的n-1种利率差价使外汇市场保持平衡。其次,在n个国家之间的利率差价确定后,只要一国确定一个具体的利率水平,全球各国的利率水平也随之确定。再次,该国应独立运用财政政策控制国内产出。霍尔姆德和唐纳认为,对于扩展的目标区建议,可以充分吸收其中合理的成分,不一定完全按照其理论计划操作。可以先建立一个目标区,促使各国在各方面,如财政政策、利率政策等方面进行协调。当然,这一方案也引起了很多质疑,比如实现外部均衡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最适当是什么,汇率波动的宽度是否合理等等。
③最适度通货区理论 货币一体化理论是国际政策协调理论的组成之一,主要内容是适度通货区理论。它是由麦金农和蒙代尔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通货区区域内各成员国货币相互间都保持钉住汇率制,对区外各种货币实行联合浮动。理论上说任何国家都会面临最适度通货区问题,即本国是适宜单独组成一个货币区,还是适宜与其他国家共同组成一个货币区。1961年,蒙代尔提出生产要素流动性准则。他认为生产要素流动性与汇率的弹性具有相互替代的作用,因为需求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所造成的国际收支调整要求,既可以通过两国汇率调整,也可以通过生产要素在两国间流动来解决。生产要素流动性越高的国家,越适宜于组成货币区;而与国外生产要素市场隔绝越大的国家,则越适宜于组成单独的货币区,实行浮动汇率制。
麦金农则强调以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的确定标准。他以贸易品部门相对于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比重作为衡量开放程度的指标,并认为如果一国的开放程度越高,越应实行固定汇率制。在开放程度高的情况下,如果实行浮动汇率制,国际收支赤字所造成的本币汇率贬值会带来物价上涨,抵消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作用。
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最适度通货区的确定标准,如凯南主张采用出口商品多样化准则,英格拉姆强调国内外金融市场一体化准则等。
上述都是最适度货币区的单一指标分析法,单独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标准难免失之偏颇。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适度通货区理论随着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进一步得到修正,加入了通货区的收益和成本分析法。迄今为止,最成功的通货区实践就是欧洲货币体系的发展。
试述内外均衡理论的基本思想。
答:第一,米德内外均衡论的基本内容
内外均衡理论,简而言之是指英国经济学家米德的“两种目标,两种工具”的理论模式,即一国如果希望同时达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目标,则必须同时运用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两种工具。
假设一国经济划分为生产贸易品的贸易部门和生产非贸易品的非贸易部门,则内部均衡定义为国内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足以保证非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也即非贸易品市场处于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外部均衡指经常项目收支平衡,也即贸易商品的供求处于均衡状态。
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在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同时实现。然而,宏观政策在为这一目标努力时却并非总是合作愉快,米德冲突经常发生。米德冲突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追求内、外部均衡,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
为避免米德冲突,我们需要为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个目标制定两种不同的政策,即满足所谓的丁伯根法则:要实现n个经济目标,必须具备n种政策工具。
米德在《国际收支》中列举了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的组合。所谓支出调整政策,主要由凯恩斯理论所表明的需求管理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成。通过实施支出调整政策可达到相对于收入而改变支出水平的目的。所谓支出转换政策,指能够影响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改变支出构成而使本国收入相对于支出增加的政策。如汇率调整、关税、出口补贴、机构配额限制等都属于支出转换政策范畴。狭隘的支出转换政策则专指汇率政策。
第二,实践中各国追求内外均衡的具体做法及原因
在实践中,多数国家以财政与货币政策维持内部均衡,并将汇率政策与直接管制 结合起来维持外部均衡,这是因为: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内部均衡的调节更有效,而汇率政策与直接控制对外部均衡的调节更有效。 (2)直接控制与汇率政策的结合能够实现总量与结构调整的统一。在运用汇率政策进行总量调节的同时,可运用关税、出口配额、补贴等直接控制措施结合国内产业结构政策对不同类型的进出口物资进行调整,促进贸易结构优化,实现质的均衡;通过改变资本项目管理和利用外资策略控制外资流入的速度和规模,并引导外资投向,调节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的比例,从而改善外资结构。
应当注意的是,汇率、利率作为经济杠杆调节内外均衡,能否实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弹性、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是比较关键的三个因素。一国货币的升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利率的变动能否引起投资需求的变动以及国际资本的流动对于上述政策的效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市场不发达、经济中心行政性干预较多的国家,上述以市场经济传导机制为基础
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答: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把一国的国际收支,即一定时期内的国际经济交易,按某种适合于经济分析的需要编制出来的报表。具体来说,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根据交易内容和范围设置项目(或科目)和账户,并按照复式薄记的原理对一定时期内的国际经济交易所进行的系统记录,是对各笔交易进行分类、汇总而编制出的分析报表。由于经济生活中各类交易的重要性、统计资料来源的便利性和分析问题的不同,各国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也有所不同。为了使各国的国际收支统计资料具有可比性,以利于分析研究和经济控制,IMF出版了《国际收支手册》,对编制平衡表所采用的概念、准则、分类方法等作了统一的规定或说明。
由于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绝大多数交易为商品和劳务与金融资产的双向对流,因此,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复式记账原则来记录每笔国际经济交易的。因此,一国居民所进行的每一笔国际经济交易都会产生金额相同的一项借方记录和贷方记录,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总额和贷方总额是相等的,其净差额为零。按照复式记账的惯例,贷方记录资产的减少,负债的增加;借方记录资产的增加,负债的减少。换句话说,对于一项资产,不论是实际资产还是金融资产,作为贷方项目是表示持有额的减少,作为借方则表示增加,对于负债,作为贷方项目表示其持有额的增加,作为借方项目则是表示减少。
国际收支平衡表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1)经常项目。经常项目包括贸易收支、劳务收支和转移收支。贸易收支也称有形收支,包括商品的进口和出口。劳务收支亦称无形贸易收支,包括商品运费、保险费和其他服务费用的收支。转移收支包括私人转移如侨民汇款、赠款和政府转移收支政府间的单方面资金转移等。
(2)资本项目。资本项目表示一国资本的输出与输入,如政府、国际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和跨国公司的投资等。资本账户一般包括如下内容:直接投资;证券投资,指本国居民对外国债券和不包括在直接投资内的股票和外国居民对本国债券和股票的购买和售卖;其他资本,凡不包括在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储备等项目之内的一切资本交易均在此记录;储备,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指中央银行所拥有的,可用于满足国际收支平衡需要的对外资产,包括货币性黄金、IMF所分配的特别提款权、在IMF的储备头寸和对非居民所拥有的债权(外汇资产)。
(3)平衡项目。主要记录官方储备的增减,分配的特别提款权以及因统计误差带来的错误与遗漏。平衡账户的作用在于保证国际收支平衡表在采用借贷记账法时,借方总额与贷方总额相等,其净差额为零。
根据新《国际收支手册》,国际收支平衡表出现了如下改进:①在经常项目中单列一项收入,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将其与服务混放在一起;②区分了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并因此将原来的资本项目改为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在资本项目里主要记载资本转移等。③金融项目的结构更加清晰,所包括的范围明显扩大,反映了国际金融交易的性质和内容所发生的变化,特别是新的金融工具的交易情况;④更突出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流量性质,排除了所有同交易无关的储备资产变化的作用。这样,价格波动引起的储备资产价值的变化、特别提款权的分配和取消、黄金的货币化与非货币引起储备资产的数额的变化和因复式记账原则。
正在阅读: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10-20
2011年高考语文作文经典时事素材及运用05-27
第二外语日语语法05-21
物业公司安防部各岗位职责12-04
读《资治通鉴》祖逖北伐事有感12-22
【昴宿星光能手册】《名词解释》04-28
泡沫冷再生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研究06-04
高处作业、交叉作业预案04-2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弗莱明
- 蒙代尔
- 模型
- 09年秋 - 医学物理学 - 试卷A、B卷及参考答案
- 肝硬化诊断和治疗指南
- 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学生干部换届任免公示
- 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考试会电语句
- 基础教育美术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方案
- 英语(专升本)考试计划主考学校江西师范大
- intosai 绩效审计指南 中文稿
- 2016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卷及答案
- 完整版企业尽职调查清单(适用于上市、并购、重组)
- 二年级(下)晨诵读本
- K12学习山东省潍坊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考语文预测卷一
-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华美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文)试题
-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
- 多重比较
- 项目四 护理工作中的关系沟通习题
- 词性转换及句型转换复习
- (一)特殊工种安全操作规程
- 项目五练习1
-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和龙之关系 - 图文
- 热机效率计算典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