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静悟材料之阅读

更新时间:2024-06-19 07: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静悟——诗歌鉴赏

形象

【考纲解读】古典诗歌的形象一般包括三部分:

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物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一)景物形象

【常考题型】某诗/某句/某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氛围?

××句/联的写景在全诗/词中有何作用?

【得分技法】描绘画面——概括特征——看是否交代了什么?渲染了什么氛围?烘托了人物什么心境?奠定了什么感情基调?为下文写什么做了铺垫? 【典型例题】(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问题: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解析:在鉴赏本诗过程中,要细读诗文,把握意象和意象的特点,即可迅速概括出画面内容,根据意象描写的意境特点,可探求作者寓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大多数写物的诗歌,要么抒发对物之情,要么表达托物之志。本诗歌就是属于抒情类的。如果考生能看到了几幅画面的生动美丽,就能领会作者的快乐和悠然。但是本题所给的注解不但不能对诗人的思想感情起到提示作用,反而对考生的正确理解其思想感情起到干扰作用。有的同学不去透彻地理解文本,只片面地去做知人论世的解读,一看到“被贬”就“伤感”,从而造成对诗歌情感的误解。文本的解读能力,是理解文本的最重要的能力。

(二) 事物形象

【常考题型】这首诗/词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诗人塑造××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得分技法】概括形象——分析说明——体现了人物什么品格?表达了什么情感? 【典型例题】(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山泉 [唐]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

问题: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解析:《咏山泉》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

(三) 人物形象

【常考题型】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人物形象?

请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得分技法】概括形象——分析说明——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原因或意义,如抒发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 【典型例题】(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问题: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答案:①行为洒脱 情趣高雅 ②“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此题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这两首诗下面有对“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两首诗中对“陈居士”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 疏雨洗天清

邓 剡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 ①邓剡:南宋词人,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

2

(今江苏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赏析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桐”“雨”意象的异同。

答: 参考答案:相同: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寄托了作者的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不同: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地抒发了自身凄清孤独之苦;而邓剡则表现了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

诗歌鉴赏——语言

【考纲解读】诗歌鉴赏语言题型包括三类:炼字、炼句、语言风格

(一)炼字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看看该字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典型例题】(2015.广东)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4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应明确“软”的意思和所用的手法;其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画面内容,“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荡漾;最后,点明“软”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 “软”,轻柔,柔软之意,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步骤一)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步骤二)展现了一幅风吹波澜、风和水暖的清晨美景,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步骤三)

(二)炼句

【答题步骤】(1)解释该句的含义。

3

(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炼字、词法、句法、表达技巧)来简析。 (3)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典型例题】(2015.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

答:

【参考答案】

山谷幽静、空旷,犹觉得风声格外之响,月色分外之明。(步骤一)这两句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课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步骤二)突出表现了山涧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表达作者厌恶世俗,向往宁静,喜好山水,渴望归隐的心情志向。(步骤三)

(三)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1)点明语言风格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3)解析表达效果。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参考答案】

①此诗语言特点是平实自然,口语化。(步骤一:明特色) ②“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列例证) ③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析效果)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从 军 行 李 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4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字都有表现力,但内涵不同,试作分析。

答: 解析:“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与诗歌内容无必然联系。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形象。首句写他过去的戎马生涯,“碎铁衣”,可见征战时间之长,战斗之酷烈;次句写眼前的境遇,“数重围”,可见危险之极;最后两句写其突破重围、夺路而归。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

柳诗写雪景而前三句不见“雪”字,纯用烘托之笔,一片空灵。待结句出“雪”而回视前三句,便知“千山”、“万径”、渔翁,已全覆盖于深雪之中,而那雪还在纷纷扬扬,飞洒不休。“千山”“万径”“寒江”“孤舟”“鸟飞绝”“人踪灭”皆为了衬托蓑笠翁寒江“独钓”,一个“独”字,突出了蓑笠翁形象。而写此形象是为了自寓,表现诗人在长期流放过程中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

参考答案: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是“独自一人”的意思。李诗是说此将领独自一人率领残部突破重围、夺路而归。一个“独”字凸显了此将领的出众,它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赞颂之能事。柳诗是说在空灵雪飘的世界,万物皆退缩隐匿,只有此老渔翁在寒江独钓。一个“独”字,突出了蓑笠翁形象。而写此形象是为了自寓,表现诗人在长期流放过程中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此诗第四联“但有故人供禄米”,有的版本作“多病所需惟药物”,你觉得哪一句更

5

好?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此句表面上虽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说“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说“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正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可见,此句包含着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示例二)“多病所需惟药物”更好。此句表面上说自己多病,唯一需要的就是药物,似乎再别无所求。但稍加揣摩,便能发现其中包含着诗人多少无奈。现在多病,确实急需药物治病,但药也无从得到。这点要求都达不到,还能说其他要求么?正是有对现实的绝望,才有后文“微躯此外更何求”的愤慨。

诗歌表达技巧

知识储备 常见诗歌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正侧、动静、虚实、声色、明暗、点面、白描工笔、细节描写、视角变化(高低俯仰远近,听觉视觉嗅觉等变化)】、议论、 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联想想象、象征、衬托、对比、用典等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反语、反复、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引用

4.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以景结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悬念、伏笔、线索、起承转合 精选习题 1. 【高考回顾】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问题。(8分)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⑴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⑵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6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泊舟严滩① 真山民②

天色微茫入暝钟,严陵滩上系孤蓬。水禽与我共明月,芦叶同谁吟晚风。 隔浦人家渔火外,满江愁思笛声中。云开休望飞鸿影,身即天涯一断鸿。

【注】①严滩:即严陵滩,相传东汉初年隐士严子陵在这里隐身钓鱼,故名。②真山民:真名不详,宋末进士,宋亡归隐。

(1)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2)首联一个“孤”字领起全诗。请具体分析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一“孤”字。(4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从诗歌的描写来看,筝声中包含了哪些情感?(4分)

(2)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写筝声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附:精选习题答案

1.⑴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⑵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2. ⑴全诗表现了诗人因国家沦亡而漂泊无依、孤独凄苦(悲苦)的感情。(关键词“国家沦亡”2分,“漂泊无依”和“孤独凄苦”2分) ⑵①用拟人手法表现“孤”。独自泊舟严滩,身边没有亲友,唯有禽鸟作伴共赏明月,只能和芦叶同吟晚风,这就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②用衬托的手法表现“孤”。隔着水面星星点点的渔火,远远传来哀怨凄清的笛声,此情此景更衬托出诗人的孤苦。 ③用比喻手法表现“孤”。诗人把自己比喻为天边的一只孤鸿,孑然一身,凄惶无依,形象描画出诗人漂泊生涯的孤寂。(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 ⑴悲怨(无限秦人悲怨声);包含的情感有: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

⑵①比喻。颔联中写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绕着花啁啁啼血,是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

7

②想象。颈联中,诗人通过想象,把筝声比作深夜灯前思念游子,月下楼头盼望丈夫的画面,形象地表现了筝声所蕴含的愁情。

高考静悟——文言文阅读

语段翻译练习

语段一

贾思伯,字士休,齐郡益都人也。世父元寿,高祖时中书侍郎,有学行,见称于时。思伯释褐奉朝请,太子步兵校尉、中书舍人,转中书侍郎。颇为高祖所知,常从征伐。

及世宗即位,以侍从之勤,转辅国将军。任城王澄之围钟离也,以思伯持节为其军司。及澄失利,思伯为后殿。澄以思伯儒者,谓之必死焉。及至,大喜,曰:“仁者必有勇,常谓虚谈,今于军司见之矣。”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后为河内太守,不拜。寻除鸿胪少卿,以母忧免。服阕,征为荥阳太守,有政绩,因迁征虏将军、南青州刺史。初,思伯与弟思同师事北海阴凤授业,无资酬之,凤遂质其衣物。及思伯之部,送缣百匹遗凤,因具车马迎之,凤惭不往。时人称叹焉。寻以父忧免。后除征虏将军、光禄少卿,仍拜左将军、兖州刺史。

又迁太常卿,兼度支尚书,转正都官。时太保崔光疾甚,表荐思伯为侍讲,中书舍人冯元兴为侍读。思伯遂入授肃宗《杜氏春秋》。思伯少虽明经,从官废业,至是更延儒生夜讲昼授。性谦和,倾身礼士,虽在街途,停车下马,接诱恂恂,曾无倦色。客有谓思伯曰:“公今贵重,宁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当世以为雅谈。为元义所宠,论者讥其趣势。孝昌元年卒。赠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又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贞。 (节选自《魏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 (1)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5分)

(2)公今贵重,宁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5分)

语段二

郑默,字思元。起家秘书郎,考核旧文,删省浮秽。中书令虞松谓曰:“而今而后,朱紫别矣。”转尚书考功郎,专典伐蜀事,封关内侯,迁司徒左长史。武帝受禅,与太原郭奕俱为中庶子。朝廷以太子官属宜称陪臣,默上言:“皇太子体皇极之尊,无私于天下。宫臣皆受命天朝,不得同之籓国。”事遂施行。出为东郡太守,值岁荒人饥,默辄开仓振给,乃舍都亭,自表待罪。朝廷嘉默忧国,诏书褒叹,比之汲黯。班告天下,若郡县有此比者,皆听出给。入为散骑常侍。 初,帝以贵公子当品,乡里莫敢与为辈,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默。文帝与袤书曰:“小儿得厕贤子之流,愧有窍贤之累。”及武帝出祀南郊,诏使默骖乘,因谓默曰:“卿知何以得骖乘乎?昔州里举卿相辈,常愧有累清谈。”遂问政事,对曰:“劝穑务农,为国之基。选人得

8

才,济世之道。居官久职,政事之宜。明慎黜陟,劝戒之由。崇尚儒素,化导之本。如此而已矣。”帝善之。后以父丧去官,寻起为廷尉。是时鬲令袁毅坐交通货赂,大兴刑狱。在朝多见引逮,唯默兄弟以洁慎不染其流。迁太常。时仆射山涛欲举一亲戚为博士,谓默曰:“卿似尹翁归,令吾不敢复言。”默为人敦重,柔而能整,皆此类也。

①皇太子体皇极之尊,无私于天下。宫臣皆受命天朝,不得同之籓国。

②是时鬲令袁毅坐交通货赂,大兴刑狱。在朝多见引逮,唯默兄弟以洁慎不染其流。 语段三

伏暅,字玄耀,曼容之子也。幼传父业,能言玄理,与乐安任昉、彭城刘曼俱知名。仕齐位东阳郡丞、鄞令。时曼容已致仕,故频以外职处暅,令得养焉。

梁武帝践阼,兼《五经》博士,与吏部尚书徐勉、中书侍郎周捨总知五礼事。

出为永阳内史,在郡清洁,政务安静。郡人何贞秀等一百五十四人诣州言状,湘州刺史以闻。诏勘有十五事为吏人所怀,帝善之。徙新安太守,在郡清恪如永阳时。人赋税不登者,辄以太守田米助之。郡多麻苧,家人乃至无以为绳,其厉志如此。属县始新、遂安、海宁并同时生为立祠。

征为国子博士,领长水校尉。时始兴内史何远累著清绩,武帝擢为黄门侍郎,俄迁信武将军、监吴郡事。暅自以名辈素在远前,为吏俱称廉白,远累见擢,暅循阶而已,意望不满,多托疾居家。寻求假到东阳迎妹丧,因留会稽筑宅,自表解职。诏以为豫章内史,乃出拜。书侍御史虞?奏曰:“风闻豫章内史伏暅,去岁启假,以迎妹丧为辞,因停会稽不去。入东之始,货宅卖车,以此而推,则是本无还意。暅历典二邦,少免贪浊,此自为政之本岂得称功常谓人才品望居何远之右而远以清见擢名位转隆暅深怀诽怨形于辞色??请以暅大不敬论。”有诏勿论,暅遂得就郡。

征为给事黄门侍郎,领国子博士,未赴卒。

初,暅父曼容与乐安任遥皆昵于齐太尉王俭,遥子昉及暅并见知。顷之,昉才遇稍盛,齐末已为司徒左长史,暅独滞于参军事,及终名位略相侔。暅性俭素,车服粗恶,外虽退静,内不免心竞,故见讥于时。然能推荐后来,常若不及,少年士子或以此依之。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诏勘有十五事为吏人所怀,帝善之。(3分)

(2)郡多麻苧,家人乃至无以为绳,其厉志如此。(3分)

(3)外虽退静,内不免心竞,故见讥于时。(4分)

语段四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人庙门,西面而立;将人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则士众必尽死力。’

“将己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

9

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⑤,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胜。”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

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

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5分)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5分) 语段五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 .

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而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推毂贤德,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报。

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复上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帝得疏,颔之。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鼐常朝当侍班,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自后..

10

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

智至广东,总督秦纮檄召修书。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追谥忠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推毂贤德,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5分)

(2)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5分) 语段六

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人。玄宗封秦山,晏始八岁,献颂行在,帝奇之,授太子正字。累授夏县今,有能名。宝应二年,迁吏部尚书,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时新承兵戈之后,中外艰食,京师米价斗至一千,官厨无兼时之积,禁军乏食,畿县百娃乃接穗以供之。..晏受命后,以转运为己任,自此每岁运米数十万石以济关中。又至德初,为国用不足。令第五琦于诸道榷盐以助军用,及晏代其任,法益精密,官无遗利。初,岁入钱六十万贯。季年.所入逾十倍,而人无厌苦。大历末,。通计一岁征赋所入总一千二百万贯,而盐利且过半。 .

大历十二年,诛宰臣元载,晏奉诏讯鞫。晏以载居任树党布于天下,请他官共事,敕御史大夫李涵等四人同推,载皆款伏。十三年,为尚书左仆射。时宰臣常衮专政似晏久掌铨衡时议平允兼司储蓄职举功深虑公望日崇上心有属。窃忌之,乃奏晏朝廷旧德,宜为百吏师长,外示崇重,内实去其权。及奏上,以晏使务方理,代其佳者难其人,使务、知三铨并如故。李灵曜之乱也,河南节帅所据,多不奉法令,征赋亦随之;州县虽益减,晏以羡余相.补,人不加赋,所入仍旧,议者称其能。自诸道巡院距京师,重价募疾足,置递相望,四方物价之上下,虽极远不四五日知,故食货之重轻,尽权在掌握。凡所任使,多收后进有干能者。其所总领,务乎急促,趋利者化之,遂以成风。虽权贵干请,欲假职仕者,晏厚以禀入奉之,然未尝使亲事,是以人人劝职。尝言:“士有爵禄,则名重于利;吏无荣进,则利重..于名。”故检劾出纳,一委士人,吏惟奉行文书而已。其部吏居数千里之外,奉教令如在目.前。虽寝兴宴语,而无欺绐。 (节选自《全唐书·列传第七十三》)

11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以载居任树党布于天下,请他官共事,敕御史大夫李涵等四人同推,载皆款伏。

(2)其部吏居数千里之外,奉教令如在目前,虽寝兴宴语,而无欺绐。

语段七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此也。 .

昔周之将兴也,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偏伯②

焉,似将有道者,今吾奚为处乎此哉?”二子西行如周,至于岐阳,则文王已殁矣。武王

即位,观周德,则王使叔旦就胶鬲于次四内,而与之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四内,皆以一归。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共头.之下,皆以一归。

伯夷、叔齐闻之,相视而笑曰:“嘻!异乎哉!此非吾所谓道也。昔者神农氏之有天下.也,时祀尽敬而不祈福也;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正与为正乐治与为治不以人之坏自

成也不以人之庳自高也。今周见殷之僻乱也,而遽为之正与治,上谋而行货,阻丘而保威也。割牲而盟以为信,因四内与共头以明行,扬梦以说众,杀伐以要利,以此绍殷,是以乱.易暴也。吾闻古之士,遭乎治世,不避其任;遭乎乱世,不为苟在。今天下暗,周德衰矣。..与其并乎周以漫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二子北行,至首阳之下而饿焉。

人之情,莫不有重,莫不有轻。有所重则欲全之,有所轻则以养所重。伯夷、叔齐,此二士者,皆出身弃生以立其意,轻重先定也。(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有删改)

注 ①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孤竹君遗命要立季子叔齐为继承人,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继位,两人相继逃走,后一起投奔周。周武王伐纣,两人曾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②偏伯:一方之长,指西伯姬昌。姬昌死后谥为文王。③四内:古地名。④庳:低下。 (1)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四内,皆以一归。 答:

(2)今天下暗,周德衰矣。与其并乎周以漫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 答: 语段八

晋献骊姬 刘 向

骊姬者,骊戎之女,晋献公之夫人也。初,献公娶于齐,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生公子重耳、夷吾。献公伐骊戎,克之,获骊姬以归,生奚齐、卓子。

骊姬嬖于献公,齐姜先死,公乃立骊姬以为夫人。骊姬欲立奚齐,乃与弟谋逐太子与二公子。于是骊姬乃说公曰:“曲沃,君之宗邑也;蒲与二屈,君之境也。不可以无主。无主,则开寇心。夫寇生其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太子主曲沃,二公子主蒲与二屈,则可以威民而惧寇矣。”遂使太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夷吾居二屈。 .骊姬既远太子,乃夜泣。公问其故,对曰:“吾闻申生为人,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民之故,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殁,君其奈何?胡.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公曰:“惠其民而不惠其父乎?”骊姬曰:“为民与为父异。夫杀君利民,民孰不戴?虽其爱君,欲不胜也。君不早图,祸且及矣。”公惧曰:“奈何而可?”.骊姬曰:“君何不老而授之政。彼得政而治之,殆将释君乎?”公曰:“不可,吾将图之。”.由此疑太子。骊姬乃使人以公命告太子曰:“君梦见齐姜,亟往祀焉。”申生祭于曲沃,归福.

12

于绛,公田不在,骊姬受福,乃置鸩于酒,施毒于脯。公至,召申生将胙。骊姬曰:“食.

自外来,不可不试也。”覆酒于地,地坟,申生恐而出。骊姬与犬,犬死;饮小臣,小臣死之。骊姬乃仰天叩心而泣,见申生哭曰:“嗟乎!国,子之国,子何迟为?君有父恩,忍之,况国人乎?弑父以求利人,孰利之?”献公使人谓太子曰:“尔其图之。”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遂自刭于新城庙。 .公遂杀少傅杜原款。使阉楚刺重耳,重耳奔狄。使贾华刺夷吾,夷吾奔梁。尽逐群公子,乃立奚齐。献公卒,奚齐立,里克杀之。卓子立,又杀之。乃戮骊姬,鞭而杀之。

(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七,有删节)

注 ①归福:奉献祭肉。②胙:祭祀时用的肉。

(1)无主,则开寇心。夫寇生其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 答:

(2)无乃以国民之故,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殁,君其奈何? 答:

语段一答案

(1)思伯借口迷失了道路,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当时舆论称赞他是个有德行的人。 (托,借口;失道,迷路;伐,夸耀;“长者”各1分,大意1分。)

(2)先生现在已显贵位重,难道能不骄傲?”思伯说:“快要走下坡路才骄傲,哪有什么永恒(或常规)?(宁,怎么,难道;衰,衰退,走下坡路;常,永恒、常规;宾语前置句;以上点各1分,大意2分。) 语段二答案

1.①译为:皇太子体现帝王的高贵,对天下无私.王公大臣都从朝廷接受命令,不能与封国等同.(体,体现;受,接受;同,等同;“无私于天下”状语后置句.通顺1分)

②译为:当时朝廷因鬲令袁毅犯有勾结、串通贿赂的罪,大力发动刑狱.在朝官员多受牵连,只有郑默兄弟因洁身自好(廉洁谨慎)而没有事(不受浊流污染).

(坐,因?犯罪;兴,发动;见,表被动.交通,勾结、串通;通顺1分) 语段三答案

(1)皇帝下诏调查后发现有十五件事被官吏百姓怀念,皇帝认为他做得很好。(“勘”,调查、查问,1分;“怀”,想念、怀念,1分;“善”,认为好,1分。) (2)郡地多产苧麻,而他家的人竟至于没有什么可用来制绳子,他砥砺志节如此。(“乃”,1分;“无以”1分;“厉志”1分。) (3)他表面上虽然谦退平静,内心却不免有和人竞争的想法,因此受到当时人的讥讽。(“退静”1分,“竞”1分,“讥”1分,被动句式1分) 语段四 答案

(1)国家的安危全在将军身上,现在某国不遵守臣属的职分,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前去讨伐。 (2)士兵并不是喜欢送死,高兴负伤,而是做将领的能够了解士卒寒暑饥饱的详细情况,士卒才愿尽死力相报效。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句子的能力。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句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本整体的把握和对关键实词、虚词、句式的掌握情况。第一小题中“一、臣、愿、帅”是关键得分点。分别考查的是多义实词、词类活用、通假等文言知识的准确落实。第二小题中“好、乐、为、审、明”是关键点只有这些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才能保证基本得分。另外句子翻译要尽量做到一一对应,语句顺畅。 语段五答案

(10分)(1)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改变风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13

(2)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用疏来陈述,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事例行事

语段六答案

⑴(5分)刘晏因为元载任职期间培植的党羽遍布天下,请求朝廷派其他官员共同参与这项工作(或:共同审讯),(皇帝)下令御史大夫李涵等四人一起审问,元载都诚心认罪(或:招供)。(重点注意“居任”“树党”“共事”“推”“款”等词语的翻译。)

⑵(5分)他属下官吏身处几千里之外,遵奉(或:恭敬地接受)教诲命令如同刘晏近在眼前,即使日常起居与人闲谈,也不会欺骗。(重点注意“奉”“虽”“寝兴”“宴语”“欺绐”等词语的翻译。) 语段七

答案 (1)准备三份盟书,文辞相同,把牺牲祭品的血涂在盟书上,一份埋在四内,两人各持一份而归。(为,写,准备;辞,文辞;血,名作动,用血涂;一,数作名,一份;句意通顺1分)

(2)如今天下黑暗,周德已经衰微了。与其依附周使我们的名节遭到玷污,不如避开它使我们的德行保持清白高洁。(并,依傍,依附;漫,使动用法,使---玷污;洁,使--保持清白高洁;与其--不若固定句式;句意通顺1分) 语段八答案

(1)没有主政者,就会让敌寇产生侵扰的念头。敌寇产生侵扰的念头,老百姓轻视政令,这是国家的祸患。(开,使--打开,产生;心,念头,心思;慢,怠慢,懈怠,轻视;判断句1分;句意通顺1分) (2)恐怕他会因为国民的原因,对您采取强硬措施,您未享尽天年而死,您打算怎么办?(无乃,恐怕;以,因为;强,形作名,强硬措施;殁,死;君其奈何,您打算怎么办。)

文言文整篇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菊 李渔

菊花者,秋季之牡丹、芍药也。种类之繁衍同,花色之全备同,而性能持久复过之。从来种植之书,是花皆略,而叙牡丹、芍药与菊者独详。人皆谓三种奇葩,可以齐观等视,而予独判为两截,谓有天工人力之分。何也?牡丹、芍药之美,全仗天工,非由人力。植此二花者,不过冬溉以肥,夏浇为湿,如是焉止矣。其开也,烂漫芬芳,未尝以人力之不勤,略.减其姿而稍俭其色。菊花之美,则全仗人力,微假天工。艺菊之家,当其未入土也,则有治.

地酿土之劳,既入土也,则有插标记种之事。是萌芽未发之先,已费人力几许矣。迨分秧植定之后,劳瘁万端,复从此始:防燥也,虑湿也,摘头也,掐叶也,芟蕊也,接技也,捕虫掘蚓以防害也。此皆花事未成之日,竭尽人力以俟天工者也。即花之既开,亦有防雨避霜之.患,缚枝系蕊之勤,置盏引水之烦,染色变容之苦,又皆以人力之有余,补天工之不足者也。 为此一花,自春徂秋,自朝迄暮,总无一刻之暇。必如是,其为花也,始能丰丽而美观,否则同于婆娑野菊,仅堪点缀疏篱而已。若是,则菊花之美,非天美之,人美之也。人美之.而归功于天,使与不费辛勤之牡丹、芍药齐观等视,不几恩怨不分,而公私少辨乎?吾知敛.

翠凝红而为沙中偶语者,必花神也。

自有菊以来,高人逸士无不尽吻榆扬,而予独反其说者,非与渊明作敌国。艺菊之人终岁勤动而不以胜天之力予之是但知花好而昧所从来饮水忘源并置汲者于不问其心安乎?从前.题咏诸公,皆若是也。予创是说,为秋花报本,乃深于爱菊,非薄之也。 .

14

予尝观老圃之种菊,而慨然于修士之立身与儒者之治业。使能以种菊之无逸者砺其身心,.

则焉往而不为圣贤?使能以种菊之有恒者攻吾举业,则何虑其不掇青紫?乃士人爱身爱名之心,终不能如老圃之爱菊,奈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微假天工 假:凭借 .B.人美之也 美:美化 .

C.竭尽人力以俟天工者也 俟:等待 .D.非薄之也 薄:贬低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过冬溉以肥 作《师说》以贻之 ..B.人美之而归功于天 蟹六跪而二螯 ..C.其心安乎 吾其还也 ..

D.予尝观老圃之种菊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菊之人/终岁勤动而不以胜天之力/予之/是但知花好而昧所从来/饮水忘源/并置汲者于不问/其心安乎

B.艺菊之人终岁勤动/而不以胜天之力予之/是但知花好/而昧所从来/饮水忘源/并置汲者于不问/其心安乎

C.艺菊之人/终岁勤动而不以胜天之力/予之是但知花好/而昧所从来/饮水忘源并置汲者于不问/其心安乎

D.艺菊之人终岁勤动/而不以胜天之力予之/是但知花好而昧所从来/饮水忘源/并置汲者/于不问其心安乎

4.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花分为天然和人工两类,作者推崇的是人工花卉,因为经过劳动,花会开得更美丽。

B.菊花开得艳丽、美观,不是老天爷赐予的,而人们把使它变美归功于老天,这是公私不辨。

C.修身治学的人只要用不图安逸的精神磨砺自己,就能成为圣贤,只要用种菊人的恒心来学习,就能功成名就。

D.这篇文章批判了只赞美菊花的美丽不赞美种菊人巧夺天工的能力,是饮水忘了源头。

答案解析: 1.B(美:使······美丽)

解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最常见的毛病是脱离语境,误解词义。正确作答本题,首先,要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因为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是要建立在对文本内容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其次,把意思带入原句,看词性和意思是否解释得通,把字义结合文意,反复推断,决定词语在文章的意义。

2.D(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C项,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副词,表祈使语气,还是) 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积累辨析法。化整为零,各个击破,逐一掌握好考纲所列的18个虚词,要求比较全面地

15

掌握其常见意义,并能够辨析其用法(词性及语法功能)。尤其是对考查频率很高的“之、以、为、而、乃、因、其、则、与、于、乎”等虚词,应了如指掌,运用自如。

②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充分利用文意,弄通句间关系,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断。

③语气关照法。许多虚词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表示一定语气,只有把握全句的语气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也、矣、焉、哉”等。尤其是语气副词要仔细辨析其语气,如“其”有感叹、推测、反问、希望、命令等多种语气的区别。四川卷和湖南卷就同时考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就是语气副词“一定”,祈使语气,表示希望。

④句位分析法。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比如“乎”,在句末表示疑问、感叹等语气,如《项脊轩志》“儿寒乎?欲食乎?”在句中则有多种用法:或表示停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或用做形容词词尾。如《归去来兮辞》“胡为乎惶惶欲何之?”用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如《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或作介词,相.当于“于”,如《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等等。 .⑤语法分析法。虚词的语法位置、词性(成分)、功能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例如2011山东卷“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仲父之言此三..者”作了“闻”的宾语。 3. B

解析:断句题解答时一般通过两个步骤完成:一是疏通文意,把握大致层次。二是抓好句首、句尾标志词,准确判断。 常见断句标志:

①虚词。有些虚词表领起,常用于句首,例如夫、惟、盖、窃、请、敬、即、苟、若、纵、虽、于是、至若等。有些虚词表语气,常用于句末,如也、乎、矣、哉、耳、焉、欤等。 ② 名词、代词。名词和代词常做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可据此断句。 ③ 对话标志。文言文中曰、云、道等可做断句标志。

④ 句式标志。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尤其是固定句式可做断句标志。

⑤ 排偶标志。文言文常常同意并举,反义对举,或者铺陈排比,句式整齐对称,可据此断句。

4.C(“只要······就······”说法太绝对) 方法解析:

分析综合常常是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鉴赏常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评价,或者是对文章组织结构,表现手法的鉴赏等。这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尤其应熟悉试题设误的特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做题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或区间,逐一对照。注意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常常只在某一小点,其错误类型主要是:

①无中生有。阅读材料中没有选项的内容,或选项中所说的内容是阅读材料中未涉及的。 ②张冠李戴。本是甲想的、说的或做的,选项中故意误设为乙想的、说的或做的。

③以偏概全。将局部的、个别的误设为全局的、普遍的,或相反;或者故意将范围、程度误设为小于或大于材料中叙述的范围、程度。

④颠倒混淆。选项中将直接的、主要的、原因的、已然的事情误设为间接的、次要的、结果的、未然的事情,或反过来设误。

⑤混淆时间。混淆不同时期或故意弄错时间段等。 5.翻译句子

(1)它们开花时,色彩烂漫,气味芬芳,不曾因为人们不够勤劳,就稍微缺少优美的姿态和收敛艳丽的颜色。(一句一分,句意通顺一分,注意“其”“未尝”“以”“略”“俭”等词准确翻译)

(2)如果他们能用种菊人的这种不图安逸的精神来磨砺自己的身心,怎么能不成为圣贤呢?如

16

果能用种菊人的恒心来努力学习,还怕不能获得成功吗? (注意“使”“砺”“焉”“攻吾举业”“青紫”)

翻译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落实赋分点:

⑴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古今异义、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⑵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⑶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答题步骤:

⑴审:看清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用等。 ⑵切: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一一解释。 ⑶连:把解释好的词连缀成句。

⑷誊:翻译完毕,带回原文,誊抄答案。

完成后一定要检查一遍,坚决消灭不通或错误之处

参考译文

菊花是秋天里的牡丹、芍药。它们在品种繁多这一点上相同,在花色齐全这一点上也相同,但是菊花的花期还超过了牡丹和芍药。自古以来种植方面的书,只要讲述到花都很简略,可是唯独在讲述牡丹、芍药和菊这三种花时很详细。人们都说这三种奇花可以等量齐观,我偏偏认为它们截然不同,有天工和人力的区别。为什么呢?牡丹、芍药的美,全都依靠自然,而不是依靠人力。种植这两种花,不过是冬天施施肥,夏天浇浇水,像这样就可以了。它们开花时,色彩烂漫,气味芬芳,不曾因为人们不够勤劳,就稍微缺少优美的姿态和收敛艳丽的颜色。菊花的美,却全部依靠人力,稍微借助点自然。种植菊花的人家,还没有把它种到土里时,就有寻找地方培育土壤的辛苦,找肥沃的土壤种下之后,就有插标记种的事情。这样,在菊花还没有萌芽之前,就已经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等到分秧栽种以后,各种辛劳的事情,又从此时开始了:抗旱、防涝、摘头、掐叶、去蕊、接技,还要捉虫、挖蚯蚓,以防止菊花受到伤害。这都是花开以前,竭尽人力等待上天的恩赐。等到花开了,又要防雨避霜,缚枝系蕊,置盏引水,染色变形,这一切辛勤劳苦的'事情,都是用人的力量,来弥补天工的不足。

为了这一种花,从春天到秋天,从早上到晚上,没有片刻闲暇。只有这样,它作为花,才能开的丰满、艳丽、美观,不然的话,就会和畏畏缩缩的野菊花一样,只能用来点缀稀疏的篱笆罢了。就像这样,所以可以知道,菊花的美,不是上天让它变美的,而是人使它变美的。是人使它变美却将功劳归于老天,让它与不费人们辛劳的牡丹、芍药同等看待,这难道不是恩怨不分、公私不辨吗?我知道那些敛翠凝红而在那里发牢骚的,一定是花神。

自从有菊花以来,高人逸士都对它尽力赞扬,只有我的看法同他们相反,这并不是我要与陶渊明作对。种植菊花的人,一年到头辛勤劳作,却没有人赞美他们巧夺天工的能力,人们只知道花美丽,却不知道这种美丽从哪里来。饮水忘了源头,并对收集水的人不闻不问,能心安理得吗?从前题咏菊花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我提出了这种观点,是替菊花报恩,是对菊花的深爱,并不是轻视它。

我曾看过老园丁种植菊花,因而对那些修身治学的人深有感慨。如果他们能够用种菊人的这种不图安逸的精神来磨砺自己的身心,怎么能不成为圣贤呢?如果能用种菊人的恒心来努力学习,还怕不能功成名就吗?可是,读书人的那种爱身爱名的心态,始终不能像老园丁爱菊那样,谁也拿他没办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7

虬髯客传(节选) 唐 杜光庭

①②

虬髯曰:“计李郎之程,某日方到。到之明日,可与一妹同诣某坊曲小宅相访。李郎.相从一妹悬然如磬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无前却也。”言毕,吁嘘而去。 .

公策马而归,即到京,遂与张氏同往。至一小板门,叩之,有应者,拜曰:“三郎令侯李郎、一娘子久矣。”延入重门,门愈壮丽。婢四十人,罗列庭前。奴二十人,引公入东厅。厅之陈设,穷极珍异,巾箱妆奁冠镜首饰之盛,非人间之物。巾栉妆饰毕,请更衣,衣又珍异。既毕,传云:“三郎来!”乃虬髯也,纱帽紫衫,趋走有龙虎之状,欢然相见。催其妻出拜。亦天人也。遂延中堂,陈设盘筵之盛,虽王公家不侔也。四人时馔讫,陈女乐二十人,列奏于前,若从天降,非人间之曲。

食毕,行酒。家人自堂东舁出二十床,各以锦绣帕覆之。既陈,尽去其帕,乃文簿钥匙耳。虬髯曰:“此尽宝货帛贝之数。吾之所有,悉以充赠。何者?吾欲于此世界求事,当或龙.战二三十载,建少功业。今既有主,住亦何为?太原李氏,真英主也。三五年内,即当太平。李郎以奇特之才,辅清平之主,竭心尽善,必位极人臣。一妹以天人之姿,蕴不世之艺,从.夫之贵,以盛轩裳。非一妹不能识李郎,非李郎不能荣一妹。起陆之渐,际会如期,虎啸.

风生,龙腾云萃,固非偶然也。持余之赠,以佐真主,赞功业也,勉之哉!此后十年,东南.数千里外有异事,是吾得事之秋也。一妹与李郎可洒酒东南相贺。”因命家童列拜,曰:“李郎、一妹,是汝主也!”言讫,与妻从一奴,乘马而去,数步遂不复见。

公据其宅,乃为豪家,得以助文皇缔构之资,遂匡天下。贞观十年,公以左仆射平章事。适东南蛮入奏曰:“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扶余国,杀其主自立,国已定矣。”公心知虬髯得事矣。归告张氏,具衣拜贺,洒酒东南拜之。乃知真人之兴也,非英雄所冀。况非.英雄者乎?人臣之谬思乱者,乃螳臂之拒走轮耳。我皇家垂福万叶,岂虚然哉? 或曰:“卫公之兵法,半乃虬髯所传耳。” .

【注】①李郎:李靖,隋末唐莉著名将领,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②一妹:姓张,一代侠女,因仰慕李靖而投奔为其妻,与虬髯客义结金兰。③起陆:腾跃而上,形容平步青云,大展鸿才。④文皇:指唐太宗李世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与一妹同诣某坊曲小宅相访 诣:前往。 .B.必位极人臣 .D.非英雄所冀 .

极:穷尽。 赞:辅佐。 冀:希望。

C.以佐真主,赞功业也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言毕,吁嘘而去 侣鱼虾而友麇鹿 ..B.吾欲于此世界求事 .C.从夫之贵,以盛轩裳 .D.半乃虬髯所传耳 .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

申之以孝悌之义 .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郎相从一妹/悬然如磬/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无前却也 B.李郎相从一妹/悬然如磬/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无前却也 C.李郎相从一妹悬然如磬/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无前却也 D.李郎相从一妹悬然如磬/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无前却也

18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靖夫妇如约来到虬髯客家,梳理,更衣,行酒,赏曲,受到虬髯客夫妇热情款待,并得到了巨资馈赠。

B.虬髯客十分赏识李靖的才能,认为他必能辅佐真命天子,大展鸿才,成就功业,夫妻二人将同享荣华富贵。 C.虬髯客也曾想争夺天下,但认识到江山非李氏莫属后,决然退出,十年之后在千里 之外成就自己的功业。

D.作者借虬髯客之口,宣扬李世民为真命天子,唐朝历时长久,非出偶然的主旨,反映作者思想认识的局限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遂延中堂,陈设盘筵之盛,虽王公家不侔也。(3分) (2)言讫,与妻从一奴,乘马而去,数步遂不复见。(3分)

(3)公据其宅,乃为豪家,得以助文皇缔构之资,遂匡天下。(4分)

答案解析 1.B

本题考查实词含义。“位极人臣”意为官位做到最大。极:达到顶点。 2.D

本题考查虚词含义及用法。D都是副词,表判断,是。A①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②连词,表并列关系。B①介词,在;②介词,比。C①连词,来;②介词,用。注意平时总结虚词用法。

3.B 4.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注意找准原文信息,仔细比对。D“唐朝历时长久,非出偶然”非虬髯客所言。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要做到信、达、雅。翻译时找准得分点。 ①于是将客人迎接进客厅,摆设下的酒筵非常丰盛,即使王公贵族之家也不能与之相比。(3分,一句一分,注意“延”:迎接;“盛”:非常丰盛;“侔”:相比)

②说完后,(虬髯客)和妻子只带着一个奴仆,骑马离开,几步就不见了。(注意“讫”:完;“从”:使……跟从;带着;“遂”:就)

③李靖拥有了他的住宅,就成了豪富之家,能够用这些财产资助李世民创业,于是平定了天下。(注意“据”:拥有;“得以”:能够用(这些财产);“缔构”:建造;创业;“匡”:平定。)

参考译文

虬髯客对李靖说:“计算你的行程,某日才到。到的第二天,可与大妹同往某个里巷的小屋中找我。你和大妹相从,结为夫妇,贫穷得什么都没有。想让我的妻子出来拜见,顺带随便谈谈,不要推辞。说完,叹息而去。

李靖策马而回。一到京城,就与张氏同去拜访虬髯客。见到一小板门,敲门,有人应声,说:“三郎让我们恭候李郎和娘子已多时了。”请进里门,门更壮阔。四十位婢女,排列庭前。二十位奴仆引领李靖进入东厅,厅上的陈列摆设,都是极为珍贵稀有的东西。箱子中的装扮的饰物非常多,不是人间寻常之物。装饰完毕,又请去换衣,衣服也非常珍奇。换好衣服,有人传话道:“三郎来了!”正是虬髯客,头戴纱帽,身着裘衣而来,也有龙虎之气,相貌不凡。大家高兴地相见。客催促他的妻子出来拜见,也是天仙一般的人。于是引进中堂,摆设下的酒筵非常丰盛,即使王公贵族之家也不能相比。四人入席后,又叫出二十位歌舞女,在

19

面前排列演奏,乐声似从天降,不是人间的曲子。

吃完饭,又行酒令。家人从东堂抬出二十个几案,每个都用锦绣织成的巾帕盖着。排列摆放好后,全部揭去巾帕,是文簿和钥匙。虬髯客说:“这是全部的宝物钱币的数量。我所有的东西,全部赠送给你。为什么?想要在这世界求得成事,就当征战二三十年,建少许功业。现在既然天下有主,还住在这里干什么?太原的李氏,是真正的英明的君王!三五年内,就能遇上太平。你凭着奇特的才能,辅佐太平君主,全力为善,一定会做上最高的官。大妹凭着天仙般的容貌,藏有不寻常的才艺,随着丈夫富贵,可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不是大妹,就不能使李郎受到赏识,不是李郎,就不能使大妹享受荣华。帝王的兴起,就会有一些辅佐他的人象有诚约一样如期而至,就象虎啸生风,龙吟云中一样,本来就不是偶然的。拿着我的赠送,辅佐真命天子,帮助他成就功业,勉力为之吧!这之后再过十年,东南方数千里之外有不寻常的事,就是我得以成事的时候。大妹和李郎可以向东南方洒酒恭贺我。”于是命家中童仆排列叩拜,说:“李郎、大妹是你们的主人。”说完,和他的妻子带着一个奴仆,骑马离去。走了几步,就看不见了。

李靖拥有了这个宅子,就成了豪富之家,得以用资财资助李世民创业,于是平定天下。贞观十年,李靖任左仆射平章事。适逢南蛮入朝上奏说:“有千艘海船,十万兵士,进入扶余国,杀死它的君王,自立为王。现在国家已经平定了。”李靖心知是虬髯客得以成事。回来告诉张氏,穿着礼服一同拜贺,向东南方洒酒祝祷叩拜。这就知道真命天子的出现,(是受命于天),不是英雄所能希望的,何况那些不是英雄的人呢!作为别人的臣子而荒谬地妄想作乱的人,就是螳臂挡车罢了。我皇家垂福于万世,哪里是虚的! 有人说:“卫国公李靖的兵法,半数是虬髯客所传授的。”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

A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知:主持 B习知朝廷台阁典宪 习:熟悉 C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 见:拜见 D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引:举荐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译文: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 参考答案

21

1C见:接见.?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三句陈述对象均为?帝?,?见?应为?接见?。 2.B

3.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建储”)、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考题完全出自教材。考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

4.C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题中,C项

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

5.(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

事能心安吗?(计分点:锡,赐给;虔,恭敬;而,却;之,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计分点:

责,责备;救正,纠正弊病;世,当时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臵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22

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臵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处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等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曾公亮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5题

太平州学记

宋 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臵之屋壁。

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揺。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旣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 ?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23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厉阳张某记 。

【注】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带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坎儿置之屋壁 坎:挖洞 B.当涂兵之冲 冲:突袭,冲击 C.侯下车 下车:初到任 D.力不赡耳 瞻:足,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子之恭也 将有以为也

B.及冬,则有边事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颐指而办 吾尝跂而望焉 D.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夫晋,何厌之有 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旣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B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旣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C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旣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D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旣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

(2) 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参考答案 1【答案】B

冲:通行的大路,重要的地方:要冲。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试题,可用代入法,把词语意思带入原文理解。如果把“冲”字理解为答案中的“突袭”之意,原句就是“当涂的位置是突袭”,句子不通。所以,根据上下文,

24

应该是“当涂居于兵家要道”才符合原意。这种“代入法”,是古文阅读中很实用的一种文言实词解释法。 2【答案】C

【解析】A项,前一个“也”字表示判断语气,后一个“也”字表示陈述语气。 B项,前一个“则”表示顺承关系,译为“那么”,后一个“则”表示转折关系,译为“却”。 C项,都是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 D 项,前一个“之”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后一个“之”字表示宾语前置。 3【答案】D

【解析】这道题只要理解了画线句子的意思,就可准确断句。首先通读全文,理解大意。再就是仔细研究画线句子,不难准确断句。“先是”表示时间,可以独立成句,然后“侯命取以为阁”是人物行为,容易理解,“凡学之所宜有”是对前面一句的概括,“宜有”一词也是常见的句末词语。最后的句读: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之所宜有,无所不备。 4【答案】B

【解析】 B项中,“只有他才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与原文“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相矛盾。

5(1)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经确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 (2)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参考译文】

设立学校,是古代就有的制度。在学校里建文庙来祭祀孔子,是后世建立的制度;在学校里建立阁楼来收藏天下的书籍,是古今都奉行的道理,也是身为臣子的恭敬礼仪。当涂在江淮一带的郡中有名声,有学校,却没有(供大家)朗诵学习的地方,有文庙,却没有祭祀孔子的地方,有天下的藏书,(却只是)在墙壁里挖洞来放臵它们。

甲申年秋天,直秘阁王秬来当涂做太守,这个时候正有水灾,堤防都被毁坏了,老百姓没有一粒米吃。到了冬天,又有战事。当涂位于军事要道,上上下下的人害怕动摇。王秬初到任,(就把)救灾的政策、防备敌人的策略,都有次序的说出来。饥饿的老百姓得以饱食,毁坏的堤防得以修筑。紧急情报连夜送来,王秬一一镇静的填写。第二年春天,和议成功,改元乾道,将要在学校里举行释奠礼。王秬对教授沈赢说:?学校就要像这个样子。现在我们州里州外的大事大致已经确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命令他手下的官员蒋晖、吕滨中撤掉(旧有的建筑)重新(修筑)学校。在这以前,郡政府将要建一座新楼办公,建筑材料已经准备好了,王秬命令(把材料)取来做成藏书阁,兴建藏书阁的大门,并且做了两道门。凡是学校里面应该有的建筑,没有一个不具备的。

有个客人拜访州学之后感叹说:?贤能的人就像这样不停(做好事)。现在的当涂,(跟)以前的当涂(相同),来到这里做太守的人,谁不知到应该兴建学校呢,却单单的忘记了。难道真的是忘记了吗?是能力达不到罢了。王秬刚来的时候,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王秬解决了老百姓忧愁的事情,把他们安臵在安乐的地方,用他余留的精力大规模新建这所学校,百姓没有徭役之苦,点点头,挥挥手,(很轻松的把事情)办好了。贤能的人就像这样不停(做好事)。?

这时候,客人又有感叹说:?尧、舜、禹、汤、文、武流传下天下一直到今天,天地的位臵,日月的光明,江河的流水,万代没有改变。(可是)政治有时清明有时混乱,(国力)有时强大有时弱小,难道因为别的原因吗?人为的原因罢了。政府的财力不充足,军队不强大,人才匮乏,难道真的不能改变吗?《诗经周颂》里说:?无竞维人(国家强盛是由于贤人)。?如果你认为我说的不正确,请看看新建的学校吧。?

25

夏四月十六日,历阳张孝祥写。

高三复习静悟——语言运用

一、扩展语句

例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是陶渊明不经意间所见。请对诗中“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诗人的“悠然”之情。(100字内) 答: 解析:

(1)读懂题干,全面理解和落实题目的各项要求。

(2)读透诗歌,全面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认真领悟诗歌的意韵之美。 (3)把握诗句,结合诗歌的内容主旨,正确理解诗歌本身,找准诗句扩展的中心。

(4)想象整合,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展开合理的想象,谨慎地选词造句,完成答案的整合完善。

答题技巧:

1、看清要求,明确重点 2、联想想象,巧用方法

3、层次要清楚,关系要明晰,不要纠缠不清 4、结构要完整,防止顾此失彼,成分残缺

二、压缩语段

例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要求:①要全面;②不超过50字。(4分)

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生物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答案:志愿服务能够弥补政府和市场服务的不足,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实现个人美好价值,使人获得精神满足。

解析:该语段共四句话,信息较多,有对“志愿服务”的定性解说,有对判断其具有某种作用的理由的分析,只要抓住有关“作用”的关键词,组合成句即可。注意“以‘志愿服务’开头”的要求以及字数限制。 答题技巧:

1、在阅读过程中勾划出文中的主要词句。

2、将勾划出的句子再进行分析,去除限定性的语句,只留下其主干成分。 3、用通顺的语言把留下的语句组织起来,就是全文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三、变换句式

例题: 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改写下面画线部分。要求:①句式一致;②字数相等;③与上文语意连贯;④不改变原意。(4分)

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在林中寻找到这幽深澄碧的水潭。这潭水,可以将我的容颜映照在它明镜一般的水面上;我把这潭水当作激发我诗性的佳酿;这潭水还可以成为我的墨池,供我

26

笔走龙蛇。 试题答案:

答案:如明镜,让我映照容颜;似佳酿,助我激发诗兴;若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答题技巧1、做题原则:不变的(句意)一定不能变,该变的(句式)一定要变到位。

2、重视题型:句式变换主要有长短句变换、整散句变换、常式句和变式句之间的变换,此题属于正是那句的变换。

四、仿用句式

例题: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某杂志要举办一次“100个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汉字”评选,你认为哪一个汉字可以入选。请仿照下面例句,另选一个你心中“最中国”的汉字写一段话。不要求句式和结构完全一致。(4分)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苏轼说“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

答案:淡——水、火中和,冷热中和,反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和“淡定”的处世哲学,心态平和、不温不火(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是为“淡定”。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传达出朋友间相互信任所带来的平淡宁静的感悟。 恕——如心,将心比心,互相理解,做人、读书都应该有这份胸怀。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成为国际间公认的道德黄金律,指导个人及社会间的行为准则。 注:能对汉字的字形进行解读,1分;能准确阐释意义,1分;恰当引用诗句,2分。

答题技巧1、明确显性和隐性要求。

2、显性要求:表达形式、表达效果、话题、仿写数量。

3、隐形要求:话题是否统一、句式关系、语意关系,感情倾向。

题型演练:

1.请把下面这则消息压缩成一句话新闻。(20字以内)(4分)

济南日报2月13日讯(记者 赵晓林)记者从山东省文物局获悉,山东目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19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1711处,总数位居全国首位。 据悉,“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厘清了全省文物资源状况,核定公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全省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万余处,新发现的文物点占总数的6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101处增加到19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606处增加到1711处,总数位居全国首位。开展文物勘探、考古发掘600余项,3个考古项目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掘了大批遗址,出土了大量重要文物。

另外,到2020年山东省博物馆总数达到600家,达到每1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2、用“儒学”作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4分)

中国人民在国际事务中主张国家之间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互相尊重,这是与深受儒学“和为贵”思想的影响,形成一贯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分不开的。

儒学

3、调整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使整个语段合乎逻辑、表达和谐一致。(4分)

27

人们在同样的时间里奔跑,错过了稻禾沾满金露、树木寄走枯叶的秋;夏天,浪花裂开心花,荷盖展开青霞,错过了;山坡覆盖白雪、水面凝成银冰的冬,错过了;错过了桃花送走雪花的春,错过了春风唤醒田蛙的春。人们应该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景色中踱步,让一个个脚印有翡翠的韵脚、金银的注释。这才是绿色的生活、生动的世界。

4、目前中国至少有2340万老人独守空巢。现在要拍摄一组电视片,以“关爱空巢老人”为主题作公益宣传,请仿照示例〔镜头一〕句式,补写〔镜头二〕,使之连贯和对应。再用“画外音”的方式拟写一则公益广告词。要求简洁流畅,鲜明生动;每则不超过30字。(4分) 〔镜头一〕春天,阳光明媚,山花烂漫;雏鸟唧唧喳喳,鸟妈妈正给雏鸟喂食。 〔镜头二〕 。

〔公益广告词〕

参考答案:

1、答案:山东省级以上文保单位总数居全国第一(或首位)。 注:山东省,1分;省级以上,1分;文保单位总数,1分;第一,1分。共4分。

2、答案:儒学“和为贵”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使我们形成了一贯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并在国际事务中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互相尊重。

3、答案:错过了桃花送走雪花、春风唤醒田蛙的春,错过了浪花裂开心花、荷盖展开青霞的夏,错过了稻禾沾满金露、树木寄走枯叶的秋,错过了山坡覆盖白雪、水面凝成银冰的冬。(时间顺序2分,句式和谐一致2分) 4、答案:(镜头二〕冬天,寒风萧瑟,树枝光秃;儿女忙忙碌碌,老母亲空等儿女聚餐。(2分)

〔公益广告词〕岁月漫漫,他们的容颜也会渐渐老去,让我们常回家看看。(2分)

修辞

一、典型题目

(2016山东卷)拖延症的表现是,在能够预料后果不良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一再推迟。请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拖延症的危害。不超过40个字。(4分) 【答案】

(示例)拖延症是生命的窃贼,它会在不知不觉中,盗取你的热情,偷走你的机会。(4分。手法2分,内容2分。超出字数酌情扣分) 【解析】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试题分析:由题干来看,拖延症的表现为“在能够预料后果不良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

28

的事情一再推迟”,据此可分析出拖延症的危害:会使计划落空,会使理想付诸东流,会使导致本来可以成功的事情失败,而且明知错误还不改正。考生答题时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把上述危害表述出来即可。 对于这种综合性题目,考生解答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干要求,全面掌握考查方向,然后再确定答题思路。

①手法2分,每种1分。比喻的三种形式,明喻、暗喻、借喻均可,特别是借喻,不出现本体,只要与前文连贯能明确主体即可。

②关于修辞手法使用中的“内容”,一是看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本题是写“危害”),二是看是否恰当。适宜把比喻和比拟结合起来,仅是比喻很难看出是否恰当,注意整个句子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例如光说“拖延症是生命的窃贼”很难说是否恰当,要看和比拟部分的联系,“浪费你的机会”就不恰当。

③如果没有把比喻和比拟结合起来,而是答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句子,可视为使用了两种手法(得2分),但内容没有联系,内容不得分。如“拖延症是生命的毒蛇,它会盗取你的热情,偷走你的机会”。

④超出字数3个以上的可扣1分。 答题问题:

①比喻与类比混淆。

②句中的本体喻体不构成比喻。 ③句子前后内容不能构成一个整体。 ④比喻比拟缺少联系。 部分学生答案示例:

拖延症像祸水入沙般侵害人的心灵,浇灌不良之种萌芽,夺取计划之花养分,阻碍其绽放。(4分)

拖延症就像慢性毒药,长时间的不好积累,终如瘟疫般大规模爆发,使人生停滞或者倒退。(3分)

拖延症如一只魔掌抓住了你的双手,将你拉近了恐怖的魔窟,不仅让自己受苦还拖累其他人。(3分)

拖延症如老虎,能把人吃掉;拖延症还似苍蝇,能够坏掉一锅粥;拖延症能把人拖垮。 (2分)

拖延症患者如同晨起的鸟儿,明知早起有虫晚起挨饿,仍我行我素拖延时间,以至于饿肚子。(2分)

拖延症就像寒号鸟,明知道冬天不筑窝就会冻死,还是拖延着不动工,最终一命呜呼。 (1分) 二、例题

1、例题一(2008山东卷)

下面这幅摄影作品展现的是刘璇在自由体操比赛中的精彩瞬间。请从比喻、比拟、排比、对偶中任选两种修辞方法,对画面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不超过50字。(5分)

【解析】

29

本题以在第27届奥运会女子自由体操比赛中,中国选手刘璇凌空跃起的一张摄影作品为材料,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以及对修辞方法的运用能力。这个题目命题新颖,既贴近社会现实,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解答本题首先应注意图形中这个精彩瞬间的动态特征——轻盈、舒展,然后紧扣这一特征,展开丰富想像,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修辞手法,语言通顺,注意字数限制。可以围绕刘璇凌空跃起的动作、脸上的笑容、奥运五环等特点着笔。 【答案】

(示例一)她婀娜多姿的身影,像一只轻盈的燕子,在天空中飞舞;又如敦煌的飞天,在翩翩起舞。

(示例二)中国选手刘璇凌空跃起,在空中自如舒展的瞬间,像轻盈的鱼儿游在水底,像振翅的海鸥翔在海面,像矫健的紫燕飞在蓝天。

2、例题二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为高二语文选修课程的宣传海报撰写正文部分。要求:三门课程中任选一门,突出该课程内容特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4分)

某校高二年级语文组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系列选修课,这一系列包括“中国饮食文化”“中国琴棋文化”“中国建筑文化”三门课程;分别由赵、钱、孙三位老师授课。每门课程拟招收30名学员,报名截止时间为9月28日。

【解析】

考查学生得体与修辞方法的运用能力。撰写海报正文时,在内容上,要交代清楚课程内容、任教老师、招收名额、报名截止日期等,要具有号召力,以吸引同学们报名;在形式上,要注意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上不要超过100字。 【答案】

(示例一)中国饮食文化:酸甜与麻辣的比拼,清淡与浓烈的交锋,粤湘川鲁四大菜系风味各具,精彩纷呈。自诩为“吃货”的美食大家赵老师将为同学们奉上这道文化大餐。报名截止时间为9月28日,同学们赶紧行动,本课程只招收30人,不容错过哦!

(示例二)中国琴棋文化:高山流水传情韵,楚河汉界斗机谋。琴棋是文人雅士的挚爱,它们陶冶情操,寄托怀抱,滋润心灵。让我们跟随我校风流倜傥的钱老师,一起领略中国琴棋文化的真谛。本课程招收30人,报名时间于9月28日截止。快来报名吧!

(示例三)中国建筑文化: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画卷。从建筑中你能体味到劳动人民的智慧,你能收获到愉悦身心的美感。选择“建筑文化”吧,学养深厚的孙老师将带你走进一个美的世界。招收名额:30人。报名截止时间:9月28日。

(课程内容2分,任教老师1分,报名截止日1分,修辞手法1分,劝同学报名上课1分)

简明连贯得体

一、 典型题目

(2016浙江卷)在空格处分别补写出倡议的理由和具体内容。(两处字数各不超过40个字)(5分)

倡议书

各位同学:

乘坐公交是很多市民日常出行的选择。众所周知,

30

可是,我市不文明乘车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发生老人被人群挤倒而摔成粉碎性骨折的悲剧。

为此,我们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 文明乘车,从我做起!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为城市增光添彩!

××中学学生会 ×年×月×日

【答案】

(示例)文明乘车让出行更安全,更高效,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也有益于社会和谐。 自觉排队,有序上车;尊老爱幼,主动让座;举止文明,谈吐有礼。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第一处空格后句“可是,我市不文明乘车现象时有发生??”是一个转折句,然后说存在“不文明乘车”现象,由此确定第一处应该填写为什么文明乘车(文明乘车的理由、益处)。第二处应填写倡议的具体内容,应注意交通方式为文明乘坐公交,答题时可从上下车以及行车途中的言行举止文明来谈。发倡议意在引起人们的响应,所以倡议内容要简洁、清楚、明了。

二、 例题 1、 例题一

(2016山东卷)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又到了东滩草长莺飞的时候。芦苇荡深处,悠然浮出水面的大鱼猝尔游走;不时有鸟儿落下啄食,或是翩然起飞,优美地消失在远方。5年前, ① 。那时,广阔的滩涂上没有管护人员和设备,多的倒是偷猎者,毒杀鸟儿的事时时发生。然而, ② 。这种原产于北美的入侵植物,在东滩扩展迅猛,所到之处,其他植物“寸草难升”,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迁徙越冬的鸟儿没了事物和休息地。如今,东滩的互花米草已被剿灭大半。 【答案】

① 东滩的景象可不是这样。②比偷猎者更可怕的是互花米草 【解析】

本题以句子填空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一般来说,这类题目所要求填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找准话题,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不能混杂;其次考虑语境的和谐,一个文段所描述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景致应契合;再次注意逻辑事理,在语言表达中,应该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对应和呼应,若前面说到一种情况,后面就必须与之照应统一。就本题而言,①第一处:(a)应含有转折的意思(1分),表示与现在不同。(b)应说清楚地点(1分):具体所指“东滩”或代指“这里”,未说清楚地点的不给这一分(只说“鸟儿”也不对)。 ②第二处:(a)应含有更进一步的意思(1分)。(b)应明确指出来“互花米草”(1分)。

31

出现问题:

①没有出现具体的地点,只写“景色,景象”。

②“互花米草”用其他词语代替,还有部分学生写成“花米草”也不得分。 ③二句中没有与前句“偷猎者”比较的意思。 2、 例题二

(2016青岛一模)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个字。(4分)

杨柳青年画,发源于天津西郊的杨柳青镇一带。这里出产的年画, ① ,包括生活风俗、历史故事、戏曲小说、风景花卉等。作品通俗明了,构图饱满,造型洗练,色彩鲜艳,和谐典雅,富于装饰性。 ② :春天时间充裕,刻制精细,套版较多;至秋天需要量大,刻制粗糙。相较于杨柳青年画,桃花坞年画偏于写实,题材仍以故事性画面为多,并有意反映繁华的城市风貌和市民生活;而杨家埠年画印制方式多为分色套版,在艺术表现上具有概括性和象征性。 ③ ,其他各地亦有年画的生产作坊,如河南朱仙镇、陕西凤翔、四川绵竹、福建泉州、广东佛山等。 【答案】

①题材十分宽泛 ②在制版方面分为‘春版’和‘秋版’两种 ③除杨柳青、桃花坞、杨家埠三大年画生产基地之外

评分标准:第①句1分,第②句2分,第③句1分;第②句扣住春、秋以及版制即可。 【解析】

第①句. 1分答“内容丰富多样”、“种类繁多”、“取材多种多样”??(只要合理可给分) 第②句. 2分扣住“春秋”(或季节)、“版制”、“质量”“需求”这四个要点,答对两处给满分,答对一处给1分

第③句. 1分答“除了以上(三大年画)生产基地外”也可(关键词是“地”、“地方”或“生产基地”,也可以用“此”代替。最简单的衔接是“另外”“除此之外”“不仅这些地方”)

静悟材料——社科文阅读

对于论述类文章,我们要有清醒的意识。就是文章主体内容一定是在阐述一个新的东西,给人们以新的感觉或认识。为了更好地阐述这个新的观点,需要不断地进行分析论证,否则就没有说服力了。在论述新的观点的同时,往往附带着其他的小的观点,最后组成庞大的论证系统。记住这一点,我们就能从容解读论述类文本了。从简单的角度来研究论述文,就是研究一个观点以及怎样分析论证的。要做到如此简单地解读论述文,就要善于拨开云遮雾绕的东西,直奔主题。 按下面简单的做法,养成解题答题的习惯,最终具备规范答题的素养,你就必然是答题的高手了。 一、整体感知

【知识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思路方法】1.审题:第一,明确题干,第二,明确要求,选择“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32

具体步骤:?根据关键词锁定与之相关的区域;?认真核对原文,找出文中相应的阐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选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思路方法】做题时要防范“八大陷阱”①以偏概全;②无中生有;③张冠李戴(偷换概念);④因果混乱;⑤混淆时间;⑥答非所问;⑦是非颠倒;⑧说法绝对。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思路方法】做题时要坚持“三字方针”:一“读”(题干选肢,审清题意),二“找”(即“对题读文”,找出选肢在文中的检索范围),三“比”(比较选肢和原文信息有无漏、衍、换等现象)。

二、细节分化

高考命题时,改变文本的表述形式和内容的方式,安设玄机,设计一系列陷阱,对于这些,要熟知以下规律,我们就可以拨云见日,识破玄机,确定答案。

1、曲解原意

命题者有意曲解原文中某个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曲解原意常用手段有:

(1)偏离关键。即题目选项的表述偏离题干要求解说的关键词语,不能切中题干所要求的要害,打擦边球,造成似是而非的结果。

(2)混淆范围。就是把部分说成整体,把偶然说成必然,把可能说成肯定,把偶尔说成往往,把轻度说成严重等等,夸大某种作用、程度或扩大答题范围。 (3)无中生有。原文中本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①选项句的意思往往和文章整体意思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②选项句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却在原文的不同位置。 (4)关系倒置。①因果倒置:把原文中的“因”说成“果”,或把“果”说成“因”。 ②强拉因果: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选项与原文相似,但注意:①因果的位置是否与原句一致。②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③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只要??就。

你会用吗? 根据原句内容,判断正误。(2013 全国课标卷1) 1、原句: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选项: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他人说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 2、原句: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 选项: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 【解析】 1、错 理由:“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中“其”应该是“先秦诸子学术思想”,而不仅仅局限于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 2、错 理由:“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

33

系。”文中并未提及《黄帝书》后来的崇高地位和这三人有关系,也无法根据文意推断,乃无中生有。 2、概括失实

选项在表述不顾及前后文所述事实,故意做出不当概括。

(1)以偏概全 即命题者故意扩大原文对事物范围的限定,用改动文中表示范围的限制词来做干扰项。

因此,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 “全部”“所有”等,见到这些词时,就用笔划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在选项中如果出现并列几个概念具有某种属性,或具有某几种属性时,应该小心以偏概全。

(2)超前肯定。即命题者常有意把原文中不确定的说法改为肯定的说法,把有限定的说法变成绝对的说法。原文中经常会有“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等词语,而命题者常将此类词语掩去。

(3)指代有误。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解释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注意选项句中表指代意义的关键词。 你会运用吗?根据原句内容,判断正误。

3、原句: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转。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2013辽宁卷) 选项: “胡床”“貊”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

4、原句: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与听觉,听觉的静能推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2013山东卷)

选项: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即是视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 ) 【解析】

3.错。理由:选项中的前半句,“胡床”“貊”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不符合原文这两种器具在南北朝时期“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的表述,范围失当。后半句“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原文告诉我们,这两种器具大范围推广并改造创新后才推动了进餐形式的发展。 4、错。理由:选项中,“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对“静寒境界”的形成解释非常准确,但与后半句用“因此”勾连,强加了因果,因为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另外,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 3、偷换概念

选项句对概念的理解与原文中的概念不统一,或在类别上,或在范围上,或在程度上。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少、或增加、减少一两个词语,甚至是“的”“了”等虚词以改变意思;或换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以改变意思。 (1)张冠李戴。原文中用于指甲事物、甲现象的事物、现象在干扰项中用于指乙事物、乙现象。在选项中往往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注意是否有此种类型。

因此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所叙述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细心比照原文,看看选项所叙述的对象特点和原文文本是否

34

一致。

(2)转换角度。选项中某一项在表述中与题干中要求的或其他选项的表述角度不一致。

总之,此类阅读测试的命题走向有五个要点要引起注意:①强调整体性仍将是命题的首要原则。在整体关照下分解出题,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②讲究语境策略将继续被受重视。考查信息的抽取或重组,会继续有意识地利用语境因素进行从上而下(语境——语用能力——选择定向——意义理解)的整体把握,进而理解话语意义。③问题的设计会用连环提问的方式将考查逐渐引向纵深,答题需要瞻前顾后,整体观照。④推断题和多项选择题不一定每次都出,有可能根据阅读材料不规律地轮换出现。不论怎么出现,都是为了考查对文章理解的全面性、清晰性、深刻性。⑤主观试题可能有限定字数的要求,以考查对理解结果的准确表达和阅读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你会运用吗?根据原文内容,判断正误。

5、原句:地质学的知识也告诉我们,类似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温暖期一般不会超过一万年;大约一万年前爆发的火山目前都处在活动期等等。

选项:克罗宁博格对地球的未来做出了预测,并以此为基础,从地质史上的火山爆发以及气候变化等自然进程的角度进行了论证。(2013全国大纲卷)

6、原句:在其笔下,梅兰竹石被赋予了他强烈的个性,以狂怪崎岖的姿态傲视万物。 选项: 画家们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激情和狂怪崎岖、傲视万物的强烈个性。(2013四川卷) 【解析】 5.错。 理由:选项中的意思是,“地质史上的火山爆发以及气候变化等自然进程”是克罗宁博格在书中的论述。实际上,原文我们看不到不是克罗宁博格的说法,属于张冠李戴。 6.错。理由:“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激情”无中生有,“狂怪崎岖、傲视万物的强烈个性”表述不准确,原文中的“其”是指徐渭,可见,“以狂怪崎岖的姿态傲视万物”只是徐渭的艺术取得成果的原因,不是明代花鸟画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选项中的表述与题干中的要求不一致。

三、实战指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

35

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6.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7.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36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思路方法】

第一步,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以及其他小观点。列举如下:

①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②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③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 第二步,找出所有的证据。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 ?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诗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 ?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第三步,考题一般是找出错误的。 【答案详解】 6.【答案】D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点睛指导】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前三个选项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文本第一段,但A项中的“逐渐走向衰微”和C项中的“更似绝句律诗”需结合全文内容来判断,B项原文中各特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因果联系。

试题分析: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 “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 7.【答案】C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点睛指导】本题指向明确,难度适中。从选项设置来看,四个选项所涉及的信息集中在文本第二自然段,位置都比较明显,考生稍加梳理筛选就可以找出,再将找出的信息与选项内容一一对照,很容易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试题分析:C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 8.【答案】C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点睛指导】本题不仅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还考查学以致用的能力,指向明确。A项信息在文本第二自然段后半部分,B项信息在文本第三段,C项信

37

息在文本二、三两段,D项延续了2015年高考本考点的命题形式,要求考生用选文文本内的观点解读课本内容,根据选文中“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可判断出D项正确。

试题分析:C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四、高考试题重体验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15山东卷)

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味’。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因索,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构成阿Q性格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 ,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双向性: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践,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

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而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转化为否定性质的“团执”。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情况下则又可能表现为不义亦为的恶。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昨常可爱的战斗精

38

神,有时则表现为“排头砍去”的鲁莽。

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的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 因此,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节选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在的矛盾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B.多向的性格构,成杂多的性格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使人物性格表象纷纭复杂,不断变化。

C.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要刻画鲜明的人物,离不开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体察

D.性格元素之间的非同向和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的二重性,是构成性格元素模糊性的两层主要意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将人物的“优点“”缺点“机械叠加,以写出”人情味“,但这样还体现不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

B.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这要求创作者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以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确性和概念化。

C.一个人追求真理时的坚定和自以为时的固执,显示了倔强这一性格元素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表现。

D.要解读人物性格元素的本质,不能仅仅看他外在的言谈举止,更要努力深入他的内心和灵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郁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 这句话道出了人的性格模糊性特征。

B.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三个阶段,这体现了他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视。

C.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D.鲁迅在《祝福》中通过“我”的的叙述,来展现祥林嫂性格元素的模糊性,而“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 答案对照:

39

1、答案:C

解析:A、主客体颠倒 见第一段“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B、以偏概全,只是文章一部分的段意,不能作为全文主旨。D、主旨偏离。 2、答案C

解析:见第四段,应为追求真理时的“韧性”而不是“坚定”。 3、答案:D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2014山东卷)

大家来到此地,都抱有求学研究之志,但我要告诉大家说: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的缺欠,调理自己的心理才行。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若能如此,才算是真进步。

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皆因人类有一种优越的力量,能改变外界,创造东西。要有此改变外界的能力,必须本身不是机械的。人类优长之处,即在其生命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这从何处见出呢?就是在于他能自觉;而更进步的,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我们对外面的东西,都知道调理他,譬如我们种植花草,或养一个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他,就必须调理他。又如自己的寝室,须使其清洁整齐,这也是一种调理。对外界我们尚需要调理,对自己则忘记调理,是不应该的。

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面。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要调理清楚。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调理来驾驭的。而心思之清楚有调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懈,一是乱。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这事便作不好;常常散懈,则这人一毫用处没有。在写文章时的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而来。文章写得短不要紧,最不好是存苟且心理。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会成样儿。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关系。乱或暴乱,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变化,改造环境。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这是要在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就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气平稳的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有成就。所以我们的东西不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诸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有的同学还更差些。 这不是一件小事体,这是一个很要紧的根本所在。

选自梁漱溟《朝话》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会心理的调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进步。 B.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是因为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 C.说话和写文章时,要想表达清楚明白,心思必须先有条理。 D.调理自己的心情,使之平和有力,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ie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