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习惯的培养策略分析》

更新时间:2023-10-23 13:01: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低年级数学习惯的培养策略分析》

曾宇霆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应让学生养成听、说、读、写的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学习习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明确的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并且作为总体目标之一。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起始阶段,更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教师埋怨学生“不会说”、“不会听”、“不会想”,没有想到如何使学生“会说“”会听”“会想”。还有的教师认为学生说得不完整,“浪费时间”,“不如我说给他们听”,剥夺了学生说、听、想的权利。课标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1

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已有许多教师写文章指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也列举出培养哪几方面的良好习惯,值得借鉴。在小学数学低年级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怎样培养呢?具体到课堂教学又应怎样操作呢?

一、会听

听是学生首要任务。听什么,怎么听?刚入学的小学生在这方面是不了解的,教师要注意培养。

1.听老师在讲什么?让学生学说一遍。听老师讲错什么?让学生指出来(说出来),这样培养他们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2.听小朋友们在说什么?让学生学说一遍。听小朋友哪里讲错了,你有什么不同意见?你想怎样说?这样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3.在听的培养训练中,教师切记:教师说话的语速要慢,使学生感到亲切;语句要短,学生容易掌握;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认真听,认真记忆,不打断学生的说话。对学生的语言,要有明确的要求,并及时给予评价。“听”的习惯培养要贯彻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一堂课中。

二、会说

“说”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有明确的阐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对低年级的具体要求:“提出一些简

2

单的猜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想”“、听”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1.在学习 1~5 的认识时,要大量地引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知道一句话应该怎样说。通过“比一比”活动,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就是把数学与生活情景相结合。如图画了两个苹果∶○○,用数学语言表达:2 个苹果,同时向学生讲明,这就是一个数学信息,用量化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2. 在学习加法、减法时,要引导学生说三句话 。如:○○ ○,左边有 2 个苹果,右边有 1 个苹果,合起来有几个苹果?或:原来有 2 个苹果,又添上一个苹果,一共是几个苹果?长期的训练使学生明白了,有两个数学信息,可以解决一个问题。训练时,要注意用不同的数学语言,表达同一个数量关系,丰富学生的语言,也为以后的解决问题做好铺垫。通过 1~5 的认识中的一图一式,6~7 的认识中的一图二式,8~10 的认识中的一图四式,逐步训练,循序渐进,使学生初步养成“说“的习惯。

3.在 20 以内进位加法中开始出现了有文字有情景图的非常规应用题,一年级上册 P101 的例 3,合唱队的人数没有量化,需要学生数出来,乐队的人数通过“乐队有 5人”表示,并出示了“一共

3

有()人”的答语表达形式。这就需要学生会看懂图,用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合唱队有 9 人,乐队有 5 人,一共有多少人?并板书出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题中有 2 个数学信息,一个问题。一年级下册和二年级教材这种形式题目比较多,通过长期训练,为学生过渡到解答常规文字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4.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要加强几个几的训练。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准确地描述几个几。二年级上册P48 的 1:图中出示两个跷跷板,每个翘翘板上有 4 个人,还出示“共有几个小朋友?”。学生必须会说:一个跷跷板上有 4 个小朋友,两个跷跷板上共有几个小朋友?一个跷跷板上有 4 个人,两个跷跷板上就是有 2 个 4 人。如:2 只熊猫 2 只熊猫 2 只熊猫,一组有 2 只熊猫,3组有多少只熊猫?一组有 2 只,3 组就是 3 个 2 只,是多少?这样就为后边的解答乘法应用题和除法应用题打下基础。

5.出现常规文字应用题后,让学生读懂题,找出已知数学信息和问题;根据问题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况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把事理转化成算理,把算理转化成算式(用数学符号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如:三年级上册 P27 加减法的验算 例 1情景图中出示了一套运动服 135 元,一双运动鞋 48 元。文字出示: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根据图

4

示的要求,学生能正确表达常规应用题:一套运动服 135 元,一双运动鞋 48 元,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学生读懂题后,找出两个数学信息:一套运动服 135元,一双运动鞋 48 元。一个数学问题: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元?从问题出发,一共多少元就是把一套运动服的 135 元和一双运动鞋的 48 元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列式就是:135+48=?这样的训练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为第二学段学习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也就不会“猜”算法了。

6.课标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的呈现概念、定义、法则、结论的形式。不呈现不是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不能依赖死记硬背。定义、概念、法则、结论是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理解、巩固和深化的。比如,二年级上册: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两位数加两位数,从例 1 就开始渗透了加法计算法则,例 1例 2 体现了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就是加完个位,再加十位。例3 体现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 1,本小节后呈现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这些活动需要在教学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说”来理解,不断巩固和深化。虽然没有出现 3 条计算法则,通过注意什么就说明不要求学生死背,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地运用。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hu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