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理论讲稿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3-13 19: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大学体育目的、任务

大学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大学生的体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逐渐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我国学校体育的任务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作了明确的规定,是大学体育教育必须努力的方向。

(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增强学生体质,是大学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学生成为 合格人才和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保证。

(二)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意识

大学体育教育是学生接受体育学习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教育,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认识体育运动本质,技术规律,逐渐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他们现在和将来科学地进行体育活动,健康地生活和工作创造条件。

(三)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大学教育是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目标,教书育人是各学科必须遵循的原则。大学体育教育给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培养,有其独特的途径。

(四)提高学生运动水平,发现优秀体育人才

大学是优秀青年集中之地,也是各类人才辈出之地。大学体育设施完备,有条件培养和训练高水平的运动员。对有运动潜质的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提高运动能力,不断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也是大学体育的重要任务。

二、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和任务

大学体育课程的任务

1.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努力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学会制定个人阶段或长期锻炼计划,具备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熟练掌握两项以上的健身运动技能和方法;能科学地进行体育活动,学会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通过学习,学生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学会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和方法;能合理选择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4.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5.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社会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的关系。

三、大学体育的组织形式

一、体育课程

1.选项课

大学生经过中小学系统的学校体育教育,身体素质和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活动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生理、心理发育趋于成熟,逐渐形成独特的个性,基本具备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的条件。选项课从一年级开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一项运动项目进行系统学习。选项课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独立个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系统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某项运动的基本技术和技能;熟悉该项运动的理论知识、健身价值、裁判方法;逐渐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

2.选修课

选修课是在选项体育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爱好、需要而设置的体育教学课程。

3.保健课

保健课是对个别身体病残、异常,适应不了正常体育学习的弱体学生开设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施行特殊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身体康复、保健性体育教学。

体育课是大学体育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体育课程教育除了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各种身体活动,运动实践体验是体育学习的特色。根据体育课的任务、内容和性质,其主要形式又可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

理论课是在室内进行的教学活动,可通过讲授、录像、幻灯和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大学体育教育的目的任务、体育理论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专项运动技战术理论和裁判方法。

实践课是指在室外进行的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学活动,是根据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任务和内容,逐步进行的系统教学过程,向学生传授身体练习的方法及各项运动技术、战术的专门知识,提高学生身体活动能力和专项运动技能,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二、课外体育 1.早操和课间操

早操是学生起床后进行的一般身体活动,有集体组织或个人活动几种形式。 课间活动是每天上午两大课之间的活动。 2.课余体育活动

课余体育活动指学生完成一天的学业后,在下午两节课后进行的身体活动。 课余体育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可安排以班为单位的身体素质活动内容。 三、运动训练和竞赛

学校体育竞赛是完成大学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二者相得益彰。大学体育竞赛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基本形成了有层次、具规模的校内外比赛模式。运动竞赛对检查课内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发挥、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普及、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都具有积极意义。

四、 健康概述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哈夫丹·马勒博士指出:“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了健康便失去了一切。”本章涉及健康和亚健康的概念、亚健康的临床表现、亚健康状态的调控以及影响健康的因素。

第一节 健康的科学内涵

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人类的最大财富,其重要性几乎人人皆知。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真正说得清的人却为数不多——通常人们认为,一个人只要不生病、不打针、不吃药就是健康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48年在其《组织法》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

具体要求:

1. 身体健康:指躯体结构和功能正常,具有生活自理能力。

2. 心理健康:指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心理处于良好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3. 社会适应良好:指能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去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 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应该是确保高质量生活的一种最佳身心状态,一种健康的感觉与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并且能对社会做出贡献,这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二、亚健康

(一)什么是亚健康

亚健康也称第三状态,是近年来由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现代医学根据人的健康情况,把健康人称为“第一种人”,把患病者称为“第二种人”,把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人称为“第三种人”,又称第三状态。第三状态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功能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一种暂时性的生理功能失调,会造成精神紧张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疼痛综合征等。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有疲乏无力、焦虑不安、易激怒、情绪不稳定、适应能力差、失眠、胃口不佳、懒散、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判断能力差、社交障碍等。

(二)亚健康的临床表现 (1)头痛 (2)眩晕 (3)昏厥 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 病种 症状 最常见、最令人烦恼的症状。头痛的种类较多,以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最为多见 突然感到周围物体旋转,同时感觉坐立不稳,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但始终无意识丧失 昏厥是一种极短暂的失去知觉和行动能力的状态,可出现头晕、眼花、胸闷及饥饿等,多由于暂时性脑缺血或缺氧引起,一般在长时间站立、过度劳累或因肌肉运动与大脑争夺糖或炎热环境下发生 耳朵感受到蝉鸣、哨声、铃声,或感受到风声、雨声。若自己感受则为主观性耳鸣;若检查者与病人均可听到耳鸣则为他觉性和客观性耳鸣。轻者表现为单耳、间歇发生,多在安静时出现,重者持续感到耳内吵闹不宁 有的麻木是疾病的早期信号,多数是亚健康状态的感觉。麻木的部位多不固定,呈游走性,时轻时重,变化多样,特别是可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病人常会伴有焦虑、烦躁、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心慌气短和周身乏力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 腹胀并伴有腹泻或便秘,晨起便意紧迫。临床起病隐匿,症状反复发作,但查不到器质性病变。该病较为顽固,易复发,常影响生活质量。肠易激主要与心理因素、胃肠动力异常、内脏痛觉过敏和胃肠道激素变化、免疫功能变化等有关 胃肠道有一定的营养吸收功能,吸收不良可因吸收功能下降或排泄过快引起,经常有腹泻和脂肪泻,也可因长期服药而致 正常人的肠道内保持着一定数量比例的正常菌群,如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等,起着合成维生素、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并能产生一定的防御功能。亚健康状态会出现轻微的菌群失调,使机体的防御功能减弱,这样虽然不会引起重大病理变化,但可影响营养代谢和破坏自身的保护机制 多为胸闷、憋气、气短,且没有明显疼痛症状。它与基因、体质、疼痛耐受性、糖原供给能量、身心、社会环境因素有关,如运动、寒冷、兴奋、忧虑等影响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及肾上腺素神经,常有情绪变化表现,有闷痛,并伴有窒息感甚至濒死的危险 二尖瓣是分隔左心房和左心室的一对瓣膜。如果在每次心搏后瓣膜不能很好地关闭,少量的血液就会回流入左心房并产生杂音。大多数病人感到疲劳,而有时疲劳是二尖瓣脱垂的惟一症状 (4)耳鸣 (5)麻木 (1)肠易激现象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2)吸收不良 (3)十二指肠淤滞症间歇期 易被忽视,仅表现为体质衰弱、消瘦、贫血。发作时表现为呕吐、腹痛 (4)菌群失调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循环系统的临床表现 (2)二尖瓣脱垂 (三)亚健康状态的调控

下列做法可改善机体的亚健康状态:

1.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减少或避免来自外界的恶性刺激。

2. 保持体内生物钟的稳定,做到劳逸结合,养成科学的作息规律,防止重新加重身心负担。 3. 适度增加运动的强度,延长运动时间,不仅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还能产生愉悦感。 4. 加强营养,定时进餐,尤其要重视早餐,注意提高早餐的质量。

5. 通过旅游活动,如春踏青、夏赏花、秋登山、冬赏雪等,经受大自然的洗礼,增强体质、陶冶情操。 6. 通过自我心理调适,逐渐提高对外来刺激的承受能力,增强心理抵抗力,以心理健康带动躯体健康。

7. 广交朋友,尽量将自己置于“朋友快乐世界”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经验表明,有些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就是被朋友的友谊之手拉回到健康者行列的。

8. 症状重不能自拔时,请医生帮助,必要时进行一些对症治疗,以中药为宜。

第二节 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1、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 生理因素 (三)饮食营养因素 (四)生活方式因素 (五)卫生保健设施因素 (六)体育锻炼因素 1、遗传因素 心理因素 (一)生理因素 2、病菌、病毒感染 1、主要因素之一。2、遗传病不仅种类多,而且发病率高(约占一般病的20%。3、对于遗传病,最重要的还是预防,如提倡科学婚姻,用法律来制止近亲结婚等 1、有利的一面。2、不利的一面。3、气候的突然变化(如酷暑、严寒、气压、空气湿度异常等)也会影响人体健康。 1、,使人们有了丰富的物质文明;2、另一方面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1、合理的饮食是健康因素中关键的关键,远比其他因素更为重要。 2、食物既可养生、保健、防病,也能致病,这主要取决于饮食是否合理 1、发达国家中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已变成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意外死亡以及环境污染所致疾病等。2、与人们滥用酒精、药物,过度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吸毒和性乱等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 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健全初级卫生保健制度 体育锻炼要想获得理想的健身效果,必须注意科学性 统计调查表明,精神疾病发病具有遗传性,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乙脑、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都是由于病菌、病毒损害了神经系统组织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的 (二)环境因素 3、大脑的外伤或化学中毒 4、严重疾病 因摔伤或碰伤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都可导致心理障碍,如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和人格改变等。有害的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侵入人体内,会毒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心理障碍,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气中毒以及某些药物中毒等。 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平衡与否,也会间接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如内分泌机能障碍,最突出的是甲状腺机能亢进,可导致敏感、易怒、暴躁、情绪不稳定和自制力减弱等 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许多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时代的变迁把各种复杂的矛盾呈现在人们面前,如职业选择的矛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竞争意识与平均分配之间的矛盾,自强意识与攀附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合理需要与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独生子女在家过着“皇帝”般的生活,其养尊处优、惟我独尊的性格,与高校生活独立自主、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环境要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人的心理健康受情绪影响,情绪愉快,心理就健康,情绪不愉快,心理就不健康,而情绪受人的认知态度支配。不同的学生,由于家庭出身和教养不同,所受的学校教育现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不同的认知态度与价值观,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外界事物和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都要通过个人自我意识进行调节。当人们对自我的力量有充分的估计,对自我有信心时,便会冷静、沉着地面对现实,凭借自我的力量去战胜困难和挫折,夺取胜利;如果个人对自我失去信心,就无力面对现实的挑战。 性格特点对应付生活事件的发生有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那种处事稳重、自制力强的人,不善于应付突发事件;而那种攻击性强、容易激动的人,却往往能机智灵活地应付突发事件,并保持心理的平衡。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A型性格的人,具有争强好胜、脾气急躁、事业心强、有紧迫感、对自己要求高、办事行动快等性格特征,在事业上往往获得好评,但易患冠心病。据调查,A型性格中具有敌对性和易怒特征的人,70%有明显的冠状动脉梗塞症状;而情绪内向、把怨气和怒气压抑在心中不发泄的人则易患癌症。调查表明,大学生自杀意念、孤独感、失眠等,都与性格类型有密切关系。 1、社会因素 (二)环境因素 2、学校因素 1、认知态度 2、自我意识 (三)主观因素 3、性格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h2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