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文言句式导学案及练习题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11 22: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 高三年级 语文导学案

二、被动句 有以下几种形式: 1. ①“谓语+于……”式。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 ②“见+谓语”的形式。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渐见愁煎迫 燕国见陵之耻除也。《荆轲刺秦王》 ③“见+谓语+于”的形式。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实在担心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2. 在动词前用“受”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如: (1)有罪受贰。(《左传·哀公六年》) 这种句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 需引进主动者, (2)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3.① “为+动词”的形式。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 吾属今为之虏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4.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盖王文王拘而演周易 课题:文言句式专题

文言文句式 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者,……也 例: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2、.……,……也 和氏壁,天下共传宝也。 3.……者,…… 粟者,民之所种。(《论贵贮疏》)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他是沛公车旁任警卫的樊哙。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司马迁《鸿门宴》)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在岳阳楼上见到的雄伟景象了。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如今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梁父,即楚将项燕。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 第 1 页 共 6 页

王之蔽甚矣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 1.省介词“于”,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2.省介词“以”,如: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3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一)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份,要以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1.承前省 (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 (1)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人。”(《鸿门宴》) (2)(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肴之战》) 3.对话省 (1)(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二)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省略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省略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奄人激帝怒,命廷杖。向高论救者再,乃夺俸一年 (三)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欲呼张良与俱去 (四)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四、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补),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 基本上是相对应的。学习文言句式,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五种句式。 基本类型; 1、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4、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现汉:主语+谓语 古汉:谓语+主语 如:“甚矣,汝之不惠 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练习: 判断下列句式是否为主谓倒装。 1、非我也,兵也! 2、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3、求!无乃尔是过欤? 宾语前置 现汉:动词(介词)+宾语 宾语+动词(介词)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第 2 页 共 6 页

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孰、安、焉等) 如:1、“大王来何操(操何)?”(《史记·项羽本纪》) 2、“何以(以何)战?”(《曹刿论战》 (一)宾语+动词 格式: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②问女何所思?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④ 沛公安在?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⑥吾谁敢怨? (二)格式: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谁为哀者?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④国胡以相恤?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注意:1、介词“以”(于、以、为、与、从、自、向)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 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1)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2)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明公兵革是司 ①夫晋,何罪之有? ②唯弈秋之为听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唯陈言之务去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四、(一)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 练习 辨析下列各句是否为宾语前置句。 1、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 ) 2、孔子云:“何陋之有?”( ) 3、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现汉:否定词+动词+代词 古汉:否定词+代词+动词 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无、莫、毋”,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格式: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⑥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定语后置 现汉:定语+名词 古汉:名词+定语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一) ①中心词+定语+者 ②中心词+之+定语 ③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第 3 页 共 6 页

④数词后置。名词+数词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荆何刺秦王》)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 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之远,则忧其君。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敲击起来)发出铿铿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 3.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4.数词后置。名词+数词 尝贻余核舟一 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练习: 判断下列句子是否为定语后置句。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 2、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者。 ( ) 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 ) 4、宜求旧人练习兵者,以为千户谋克( ) 5、近侍者有欲罢科举者,上曰:“吾见太师议之。” 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八、固定句式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如:故患有所不避也。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如:几无所逃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取吾城,不予我壁,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 奈何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6.如……何,译为“把……怎么办。”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如: 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世所以不传也。 吾知所以拒子矣。 10.不亦……乎,译为“不是……吧?”,例如: 以此为政,不亦惑乎? 11.何……焉为,译为“有什么……呢?”例如: 夫子何命焉为? 12.何……为,译为“为什么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庸……乎,译为“哪里……吗?”例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4.其……乎,译为“难道……吗?”如: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15.得无……乎,得无……耶,译为“能无,能不……吧”或“莫非……吧,该不会……吧” 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6.无乃……乎,译为“恐怕(只怕)……吧” 如: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17.……之谓也, 其……之谓也; 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18.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 哪一个……。” 如: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19 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20 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如: 然则为天下之在害者,君而已矣! 21.有……者,译为“有个……人。” 如: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学习过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第 4 页 共 6 页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

A.予本非文人画士 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3.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C.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D.微斯人,吾谁与归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B.夫晋,何厌之有 子何恃而往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7.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毋宁毙于虞人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子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9.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卿欲何言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子何恃而往 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10.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1.下列句子补充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 B.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C.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D.戊申晦,五鼓,(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12.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B.(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C.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13.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 14.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人为临淄市掾,不见知 B.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5.下面句子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另三句的是( )

A.亚父南向坐 B.(河伯)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C.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D.燕引兵东围即墨 16.下列句子加点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B.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

C.人生孰无死,贵死得所耳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17.下面句子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句是( )

A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B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 18.下列句子中都省略了介词“于”的一组是()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B.沛公欲王关中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D.遂与秦王会渑池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19.下列各组句子全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组是( )

A.乃人见,曰:“何以战?”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C.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D.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 二、翻译划线句子

第 5 页 共 6 页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节选自《吕氏春秋》) 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21,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完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

13. B.(A应为:沛公,C应是“以剑舞为乐”;D应是“为”)14. B(“见丁宁”即“叮咛我”,ACD为被动句)15.D.(方位名词作状语,其余名词。)16.C

17.C.(“出与(之)战”,B“以(之)为然”,D“城中(齐人)相与”“立(之)以(之)为”) 18.A 19.B

20、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解狐适合。”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祁午适合。”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又称赞)说:“好

,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则天曰:“。”就任用了祁午。 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国人都称赞这件事。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建议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则天甚异之。翌日,拜监察御史。 )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 22.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了。”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21译文:张嘉贞潦倒失意而胸怀大志,既不自认为与众不同,也不自卑于人,从平乡尉任上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免官归乡,身为平民住在四围土墙的屋子中,凄清冷落而怡然自得。当时人们并没有谁了解他。张

23. 下面的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对画线句子的句式特征作判断,并指出其语言循宪凭御史身份出巡,回来时住蒲州驿站。循宪正要回报情况,出使的事情还有没有解决的,心中标志词。 很是忧虑。张嘉贞问驿站的小吏:“这里有好的客人吗?”小吏把张嘉贞告诉了他。张循宪叫来张

岳飞诉冤 嘉贞和他相见,拿那些经过长时间没有解决的事情询问,张嘉贞随着情况灵活应答,没有什么事情

① 岳飞者,南宋抗金名将也。②为奸人秦桧所杀,③魂赴天庭,④诉冤于灵霄殿。 不通达。等到让张嘉贞写奏章,(那文辞条理)更是出乎意料。他日,武则天拿这件事询问张循宪岳飞诉冤 ①岳飞者,南宋抗金名将也。②为奸人秦桧所杀。飞曰:“⑤吾事君以忠,事亲,他全按实情回答,于是请求把自己的官位让给嘉贞。则天皇帝说:“你能举荐贤能,是好事啊,以孝。⑥以血肉之躯往来于刀林箭雨之中,未敢自恤?⑦任人唯才是举,用事唯命是从。⑧扶社我难道没有一个官位自己进用贤人吗?”于是在内殿召见嘉贞,隔着帘子与他谈话,嘉贞容貌高大稷于将倾,拯生灵于涂炭,⑨士民之有识者,云集麾下。绳兀术,捣黄龙,迎二帝有回矣。心之英俊,神采出众,武则天认为他与众不同。第二天,嘉贞被授官为监察御史。 竭诚,人神共鉴。⑩孰料忠而被谤,信而见疑。?为奸人害,如是正气不张,?则良善何恃?22. 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们也” 帝命拘桧,庭杖而死。 不奉行。”这是说的李将军啊。我见到李将军,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他死的时候

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 谚语说:“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这话虽小,却可以喻大啊! 23.①者……也,判断句 ②为……所,被动句 ③省略“于”,省略句 ④于,状语后置句(也称 介宾短语后置句) ⑤以,状语后置句 ⑥于,状语后置句 ⑦唯……是,宾语前置句 ⑧于,状 语后置句 ⑨之……者,定语后置句 ⑩被,见,被动句 ?为,被动句 ?疑问代词作宾语,答案:1.D.(“屈平”句为陈述句,其余为判断句。) 2.B.(其余为否定性判断句。) 3.A.(主谓倒装。) 4.D.(“大阉之乱”一句没有宾语前置。)

5.A.(都是宾语前置,且以“之”“是”为标志;B“何C“安在”,即“在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王”句无前置宾语;D“子”句无前置宾语,“臣”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7.C.(“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表被动。) 8.A.(其余被动句。)

9.D.(①④⑦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②⑥判断句;③⑤⑧被动句,“举”,被推举。) 10.C.(A“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三处省略主语;D省略“鸣”的宾语“之”,代指钟磬。)11.A.(“家是溪”即“家于是溪”,“家”名词作动词,安家;“是溪”表处所:中间省略介词。) 12.D.(省略谓语动词,其余省略主语。)

宾语前置句

第 6 页 共 6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gk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