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更新时间:2024-01-15 05:4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内蒙古自治区

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目 录

第一章 “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情况 一、计划目标完成情况 二、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第二章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目标 一、发展机遇和挑战 二、指导思想 三、发展原则 四、发展战略 五、发展目标

第三章 旅游发展总体布局 一、旅游目的地体系 二、旅游产品体系 三、旅游城镇体系 第四章 旅游产业要素建设 一、旅游景区 二、旅游交通 三、旅行社 四、旅游饭店 五、旅游餐饮 六、旅游购物 七、旅游娱乐

2

八、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第五章 市场开发与宣传促销 一、旅游市场开发 二、市场宣传与营销 第六章 旅游环境与资源保护 一、生态环境与旅游景观保护 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第七章 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 一、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 二、旅游产业融合与联动 第八章 政策措施保障 一、扶持政策 二、保障措施

3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旅游业跨越式大发展的战略提升期。根据自治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制定本专项规划。

第一章 “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情况

一、计划目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级政府和旅游行业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历史性机遇,采取积极措施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计划制定了各项旅游业发展计划指标。

“十一五”期间,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699.39万人次,年均增长7.35%;旅游外汇收入21.86亿美元,年均增长11.33%;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达到14985万人次,年均增长16.78%;国内旅游收入2295亿元,年均增长30.98%;旅游业总收入2483.38亿元,年均增长28.63%。各项指标的增长速度超出“十五”期间旅游业发展速度。2010年,全区接待入境旅游者142.8万人次,入境旅游创汇6.02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4477.5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92.92亿元;全区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32.7亿元,比“十五”末的2005年翻近两番,相当于我区生产总值的6.31%和服务业增加值的21%。旅游业已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

的重要产业和服务业名符其实的龙头,是促进自治区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

二、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旅游业作为自治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地位进一步提升,已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截止2010年底,全区共有星级饭店262家,其中五星级8家、四星级18家、三星级81家、二星级141家、一星级14家,客房2.61万间,床位数4.83万张;旅行社701家;其中组团旅行社24家、赴台游旅行社2家;全区拥有导游资格证人员17220人,注册导游员8641人;全区直接从事旅游业人数约17.9万人,间接就业人数约为89.7万人,旅游从业人数达到107.6万人,占内蒙古全区服务业就业总人数的20%左右,旅游业已经成为自治区容纳社会就业最多的行业之一。全区已开发旅游景区(点)近300个,被评为国家A级的景区有205个,其中5A级2个、4A级38个、3A级81个、2A级80个、A级4个,响沙湾和成吉思汗陵是自治区首批国家5A级景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区(点)20处,国家优秀旅游城市1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4个。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四条精品旅游线路为骨架的旅游业发展格局。同时,民航、铁路、公路、

2

口岸和通讯、能源、电力等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产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为旅游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旅游行业管理扎实推进,产业素质稳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面贯彻《旅行社条例》和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加强了旅游行业监管,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对全区旅行社业务类别进行了重新调整,促进了旅游市场规范有序发展。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建设扎实推进,促进了我区旅游业规范化发展。行业信息化建设有了实质性进展,设立了内蒙古旅游信息网站,开通12301旅游服务热线,启动政务服务公开,有力地提升了全区旅游信息化水平。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举办各类执法、规划、旅游景区评定人员和导游、旅行社经理、饭店管理人员、农牧家乐经营户的培训班近100期,培训人员3万余人次。

(三)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加强,客源市场稳固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区及各盟市把宣传促销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了充实,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连起来”并举的宣传方式。一是通过积极主动参加国际、国内以及各有关部门、省市举办的各种旅游宣传推介会议、会展、节庆活动,进行宣传推介;二是通过举办和开展各种节庆、会展旅游活动进行宣传推介;三是对我区重要旅游客源地和潜在客源市场,进行重点和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推动区域合作,实现市场互动;四是加强了对东

3

南亚、港澳台以及日、韩传统客源市场的促销力度;五是通过互联网、电视、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各种广告进行宣传推介。通过系列宣传促销工作,有效地巩固了主体客源市场,有力地保障了全区旅游业的稳定发展。

(四)旅游资金投入持续增长,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我区旅游业的支持力度,自治区和各盟市、旗县的旅游资金投入也持续增长,带动了社会资金不断投资旅游产业。截止2010年底,国家和自治区级财政的旅游投资总规模为42470万元,其中:国家资金18770万元,自治区资金23700万元,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宣传推介、旅游规划编制及信息化建设等;社会资金(招商引资)367.14亿元,主要用于酒店宾馆、景区开发、旅行社、旅游交通等其他方面建设。

在认真总结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区旅游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旅游经济总量居全国第24位,仍需提升。2009年,我区旅游业总收入为611.35亿元,位居全国第24位、西部十二省区第7位,旅游经济总量与云南、广西、四川、陕西等西部省区有较大差距,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是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大资源、小产品,总体经济规模偏小;旅游景区仍以门票经济占主导,餐饮、住宿、休

4

闲、娱乐占有的份额少,旅游商品开发层次较低,旅游购物比重偏小,游客的总体消费水平不高,旅游产业带动效益尚未充分发挥。

三是旅游综合吸引力有待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区的旅游产品、品牌、形象已具有一定知名度,但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是: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国家级旅游品牌数量少,缺乏世界级精品景区,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缺少展示自治区独特旅游文化的载体;旅游产品创新不足,旅游新产品开发建设力度不够。

四是旅游企业竞争力明显不足。目前,我区散、小、弱的旅游企业数量居多,大型旅游企业数量较少,尚无上市旅游公司,缺乏领军旅游企业。全区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营销策划、旅游景区管理人才匮乏,致使旅游企业管理水平较低,旅游企业品牌化、连锁经营、集团化发展进程缓慢,旅游企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是各类旅游人才支撑不足。我区的旅游规划、旅游行政管理、酒店服务、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人才队伍严重不足,特别是高层次管理人才的缺乏,制约了我区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章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目标

5

一、发展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旅游业进一步持续高速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一)旅游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一是我国处于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战略机遇期。从国内市场看,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人均GDP 近4000美元的发展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大众化旅游消费的时代迅速到来。我国在世界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测算,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当前,我国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期,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必将为我区旅游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发展机遇。二是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支持使旅游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明确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地位,成为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新格局的标志性的新起点。三是国家实施区域振兴战略将推进自治区旅游业加快发展。“十二五”期间,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见的出台,将为我区旅游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四是自治区

6

新的交通格局形成将为自治区旅游业加快发展创造条件。“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将以大交通建设融入国家快速交通网络,这必将为我区直接对接国内主要客源市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基础条件。五是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增强内蒙古旅游吸引力。“十二五”期间,我区旅游业将持续快速发展,“十一五”新开工旅游项目将陆续投入使用,将扩大内蒙古旅游的影响力。新兴旅游业态的发展使内蒙古的旅游产品更为多样化、个性化和人性化,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将进一步完善、充实、丰富和提高,同时,随着核心旅游圈、旅游线和旅游集散中心城市的优先发展,旅游目的地将有新的突破,都将使内蒙古旅游的吸引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区旅游业最好的发展时期。

(二)旅游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我区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人民群众对旅游业发展的新期待还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全国特别是周边省份旅游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给我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与此同时,我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旅游资源整合不够、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旅游企业不大不强、旅游关联带动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也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有效加以解决。

7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精神,加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快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建设一批高品位、上档次、成规模的旅游精品,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坚持保护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好生态环境,传承民族和历史文化,打造内蒙古旅游的整体形象,全面提升内蒙古旅游业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推动内蒙古旅游经济快速增长和协调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自治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富民产业,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我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导向是: ——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低碳旅游,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充分挖掘内蒙古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资源,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草原文化和民俗体验旅游区;

——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散客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自驾车旅游目的地;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休闲度假服务设施,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休闲度假胜地;

8

——发挥边境口岸优势,大力发展边境旅游、跨国旅游,建设成为中国向北开放的旅游集散地;

——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大力发展多种旅游业态,支持工、农、牧、林和红色旅游发展。 三、发展原则

(一)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游客至上的观念,把满足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把维护广大游客合法权益作为第一职责,以游客满意度来衡量和检验各项工作的成效,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市场环境。同时,增强旅游业为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方面的作用,把旅游业培育成内蒙古改善民生、富民强区的重要富民产业。

(二)科学转型,创新升级

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引领发展的主导性作用,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从一般性的产品竞争转向更高层次的产业体系竞争,提高旅游产业的总体竞争能力。从简单粗放的旅游产品开发阶段转向效益化发展阶段,要在注重设施等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服务与环境建设,改善旅游发展的环境因素。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推进由单一的旅行社团队旅游服务方式向旅行社组

9

团、自驾车游、汽车俱乐部、网上拼团旅游等多样化散客旅游服务方式的转型。

(三)资源整合,精品推进

加强政府主导、部门联合、地区协作,推动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同时,加强资源整合、特色营造、创新开发和宣传促销,推进由精品旅游景区到精品旅游线路的升级,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带动全区旅游产业跨越式大发展,推进“中国北方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努力建设成为世界知名、中国一流、北方最佳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四)资源保护,低碳旅游

加强优质精华自然景观的保护,坚持内蒙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环境保护型开发、资源节约型经营和环境友好型消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低碳旅游,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创建绿色饭店和生态景区,建立完善污水与垃圾处理系统,减少污染物排放,稳步提升旅游环境质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五)文旅结合,产业聚集

加强旅游与文化的结合,通过挖掘、整合内蒙古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资源,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积极支持旅游文化产业基地化发展,推动建设一批国家级旅游文化产业基地、特色旅游城镇、特色民族旅游街区,搭建实现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创意、文化聚集的重要载体,加快旅

10

游文化产业的品牌化、集聚化和规模化发展。

(六)优化环境,促进消费

加快制定出台优化旅游消费环境的政策和方案,促进旅游消费。发展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旅游产品,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创新服务内涵与方式;不断完善旅游监管体系,加强旅游安全防控力度,创造安全和谐的旅游环境;增加和完善旅游功能,提高旅游活动的便利性和舒适性;提高管理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七)区域统筹,产业协调

统筹协调是科学发展的需要,要实现旅游业的科学发展,首先必须重视统筹协调。加强区内各盟市之间、企业与地方之间、我区与北方各省区之间、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国的区域旅游合作和跨境旅游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密切协作关系。统筹协调旅游业与相关产业间的发展,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交通、农牧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形成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的良好格局。 四、发展战略

实施六大战略:生态保护、基础先行、精品带动、开放合作、创新跨越、人才保障。

(一)生态保护战略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十分独特,拥有草原、森林、沙漠等

11

多种生态类型,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独特的生态环境是我区发展旅游业的最大优势,因此,我区在发展旅游业中要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的地位。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生态化的标准和规范来发展旅游业,展现我区的生态美,让游客看到原生态的景观、体验原生态的文化。要大力推进旅游业节能减排,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合理确定旅游区游客容量,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积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二)基础先行战略

制约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最深层的因素是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从城市到旅游景区的道路等级较低,尚有不少旅游景区至主干道路没有连接路;全区大部分旅游景区的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旅游信息、旅游标识尚未全部达标,全区主要旅游城镇和旅游线路的游客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对自治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形成制约。因此,要实现内蒙古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要加大我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功能的配套程度。

(三)精品带动战略

目前,内蒙古旅游尚缺乏龙头精品旅游区和有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必须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大品牌引领的旅游精品战略。要突出我区的自然生态、民俗风情和历

12

史文化特色,集中精力规划和建设一批旅游大项目,培育和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品牌,确保内蒙古旅游产品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开发建设一批以大型旅游度假区、主题旅游文化园区为主导的景区项目,实现旅游产品的大突破,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从而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开放合作战略

全面推进旅游业的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提高开放层次和水平,引进国内外旅游企业来我区投资开发旅游业,引进国际知名品牌酒店管理公司参与我区的旅游酒店管理,引进国内外知名旅行社来我区发展旅行社业务,增强自治区旅游经济发展活力。发挥自治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跨省区的旅游合作,与周边省区联合开发跨区域的旅游线路,与蒙古、俄罗斯联合开发跨国旅游线路。积极开展互为旅游目的地宣传,务实开展整体连线旅游宣传推广,树立形象,拓展市场,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 (五)创新跨越战略

加强旅游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旅游创新成果转化,构建旅游创新体系。创新体制,建立与大旅游、大市场、国际化相适应的旅游管理体制,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一体化管理;创新产品,建立健全旅游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要瞄

13

准国内外旅游新市场,开发旅游新产品,扶持旅游新业态;创新产业结构,按照现代旅游发展的新要求,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组织结构,推进标准化建设和新技术的运用,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通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从而实现我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人才保障战略

积极实施旅游人才工程,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造就有利于旅游人才成长和人才使用的优良环境。积极实施旅游信息工程,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和普及,推动旅游科技化,数字化和网络化。通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旅游科技含量的提高,增强内蒙古旅游的竞争力。

五、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区接待国内游客达到7000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达到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500亿元以上,占全区GDP 的比重达到8%以上,使我区旅游经济总量增加、旅游接待规模扩大、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发展环境改善,旅游经济效益提升,建设成为以草原文化为特色的国家级文化体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二)数量指标

——入境旅游。到2015年,全区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到200万人次,五年累计860万人次,年均增长6.1%;旅游创

14

汇8.5亿美元,五年累计37.5亿美元,年均增长6.94%。

——国内旅游。到2015年,全区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到7000万人次,五年累计30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26%;国内旅游收入1490亿元,五年累计5787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5.35%。

——旅游总收入。到2015年,全区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530亿元,五年累计602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4.98%,相当于全区GDP的8%。

——从业人员。到2015年,全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5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到200万人。

表1 “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年 度 2011 项 目 入境旅游者(万人次) 2012 2013 2014 2015 累计 860 37.5 30000 —— —— 5787 6020 150 6.5 5000 540 160 7.0 5500 560 3.2 990 1040 18.00 170 7.5 6000 580 3.3 1150 1200 16.00 180 8.0 6500 600 3.4 1320 1370 14.00 200 8.5 7000 610 3.5 1490 1530 12.00 创汇(亿美元) 国内旅游者(万人次) 国内旅游者人均天花费(元) 国内旅游者平均停留时间(天) 3.1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837 880 20.10 总收入(亿元) 年增长率(%) 15

第三章 旅游业发展总体布局

一、旅游目的地体系

以“四条精品旅游线路”的旅游发展格局为基础,依托自治区草原、沙漠、森林、山地、湖泊、河流、温泉、地质奇观、冰雪以及民俗、古迹、口岸等特色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组合,以自治区东中西部的旅游城市布局和交通网络为骨架,对全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进一步整合,形成“四大旅游区域、六个核心旅游圈、十二条旅游环线”的旅游发展总体格局。

(一)协调推进4大旅游区发展

“十二五”期间,按照“注重特色、差异发展、强化功能、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建设完善呼伦贝尔—兴安旅游区、锡林郭勒—赤峰—通辽旅游区、呼包鄂—乌兰察布—巴彦淖尔旅游区、乌海—阿拉善旅游区。要进一步优化四大旅游区的旅游产业区域布局,推动跨区域、跨盟市的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业要素的协调配臵,努力把四大旅游区打造成特色鲜明、功能配套互补、要素流动通畅、互赢发展的旅游目的地,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重点发展6个核心旅游圈

“十二五”期间,在“四条精品旅游线路”的空间格局下,我区要突出重点、发挥优势,跨区域整合旅游资源,集中发展六个核心旅游圈。要形成涵盖食、住、行、游、购、

16

娱等旅游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域单元,成为自治区旅游产业的聚集区。六个核心旅游圈以旅游中心城市、特色城镇和重点旅游景区为依托,以航空、公路、铁路为纽带,组成旅游产业要素相对集聚的旅游目的地,成为自治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1、呼包鄂都市旅游圈

区域范围: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为核心区域,辐射乌兰察布市和巴彦淖尔市的部分区域。

发展思路:加强呼和浩特市作为自治区中西部旅游集散中心城市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呼和浩特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国际商贸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的地位和功能,依托内蒙古旅游那达慕、昭君文化节、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节、成吉思汗旅游文化周等特色旅游节庆活动打造呼包鄂核心旅游圈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大力整合呼包鄂都市旅游圈的旅游资源,推进精品旅游品牌建设,提升旅游综合素质,加快形成以草原、湖泊、山岳、森林、温泉和乡村风貌为载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品牌,以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都市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为载体的文化旅游品牌,以革命遗迹遗址为载体的红色旅游品牌,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大力推进呼包鄂旅游圈旅游一体化发展,建立一体化的旅游信息咨询和旅游服务体系。

17

2、呼伦贝尔核心旅游圈

区域范围:以海拉尔、满洲里为旅游集散中心城市,辐射带动陈巴尔虎旗、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根河市、鄂温克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辐射延伸至兴安盟的阿尔山市

发展思路:要突出呼伦贝尔原始草原和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生态景观,深入挖掘呼伦贝尔地区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文化旅游、界河旅游、温泉度假旅游、冰雪旅游,培育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森林、额尔古纳蒙古之源和满洲里边城四大旅游品牌,建设成为国家级的文化体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要大力推进精品旅游景区的建设,培育一批国家级的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精品旅游景区。依托海拉尔、满洲里、阿尔山、牙克石、拉布达林、根河、鄂温克等旅游城镇的发展,大力提升区域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

3、大兴安岭东麓生态旅游圈

区域范围:以阿尔山市为区域旅游发展龙头、以乌兰浩特市为旅游集散中心城市,辐射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赉特旗,呼伦贝尔市的扎兰屯市、阿荣旗,延伸带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旗。

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阿尔山—柴河旅游区的旅游发展水平和旅

18

游产品档次,打造成为“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要充分挖掘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特色,集中力量打造旅游精品,培育以蒙古族和三少民族文化为支撑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以大兴安岭自然山水为依托的生态文化旅游品牌,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地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使之成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红色旅游、文化考察、健身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圈和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典型示范区。

4、科尔沁文化旅游圈

区域范围:以通辽市科尔沁区为旅游集散中心城市,辐射通辽市开鲁县、奈曼旗、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尔沁左翼中旗、扎鲁特旗、霍林郭勒市,兴安盟的科尔沁右翼中旗

发展思路:突出科尔沁民族文化主题,依托区域内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景观,充分发挥通辽科尔沁区作为内蒙古东部的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面向东北三省区及周边的国内旅游市场,重点开发民族风情、历史文化、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等旅游产品,打造成为面向东北和京津冀地区的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要依托通辽市和兴安盟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农牧业优势,促进旅游业与民族文化和农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特色农牧业产业、民俗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

19

5、锡林郭勒—赤峰生态文化旅游圈

区域范围:以锡林郭锡林浩特市和赤峰市区为旅游集散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西乌珠穆沁旗、正蓝旗、多伦县、太仆寺旗,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翁牛特旗、红山区、松山区、喀喇沁旗、宁城县

发展思路:以草原生态、地质奇观、山地森林、湖泊湿地为依托,建设国内一流的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重点挖掘和整合蒙元文化、辽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蒙元文化和辽文化旅游区,建设国内知名的蒙古族民俗文化体验区。整合利用本区域的温泉和山地资源,面向重点客源市场,打造高档次的冰雪旅游和温泉疗养旅游胜地。加强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提升各个旅游城镇的旅游服务功能,完善区域内的旅游交通、信息咨询、游客服务等功能,整合完善区域内的旅游服务体系,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迅速提升区域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和能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6、蒙西特色文化旅游圈

区域范围:以乌海市和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为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带动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杭锦后旗、五原县、乌拉特前旗,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和鄂托克旗等鄂尔多斯西部地区,延伸辐射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巴彦淖尔市的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

20

发展思路:进一步强化与宁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的旅游合作,充分发挥乌海、临河两个旅游集散中心城市的功能,跨行政区域整合资源,完善巴彦浩特、磴口、鄂托克前旗等旅游城镇的旅游服务功能,形成完备的旅游服务体系,跨区域构建中国西部沙漠探险、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的最佳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完善精品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扩大旅游景区的规模、提升旅游景区的档次、丰富旅游景区的产品和服务内容。面向主要客源市场重点打造沙漠旅游、生态旅游、民族风情、黄河文化、宗教文化等旅游产品。 (三)培育形成12条旅游环线

在自治区四条精品旅游线路的总体发展格局下,依托旅游中心城市和精品旅游景区,围绕六大核心旅游圈,重点培育12条旅游环线。

1、呼伦贝尔—兴安区域

? 海拉尔——阿尔山——满洲里——海拉尔的旅游线路 ? 海拉尔——额尔古纳——根河——鄂伦春——莫力达瓦——扎兰屯——牙克石——海拉尔的旅游线路

? 乌兰浩特——阿尔山——牙克石——扎兰屯——乌兰浩特的旅游线路

2、锡林郭勒—赤峰—通辽区域

? 太仆寺旗——多伦县——正蓝旗——锡林浩特——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翁牛特旗——赤峰市区——喀

21

喇沁旗——宁城县的旅游线路

? 科尔沁左翼后旗——通辽市区——开鲁县——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赤峰市区——敖汉旗——奈曼旗——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的旅游线路

? 科尔沁左翼后旗——通辽市区——扎鲁特旗——霍林郭勒市——东乌珠穆沁旗——阿尔山——乌兰浩特——科尔沁右翼中旗——通辽市区的旅游线路

3、呼包鄂—乌兰察布—巴彦淖尔区域

? 呼和浩特市区——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包头市区——达拉特旗——鄂尔多斯东胜区——准格尔旗——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呼和浩特市区的旅游线路

? 包头市区——乌拉特前旗——巴彦淖尔临河区——磴口县——乌海市——鄂托克旗——杭锦旗——鄂尔多斯东胜区——达拉特旗——包头市区的旅游线路

? 呼和浩特市区——卓资县——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丰镇市——凉城县——呼和浩特市区的旅游线路 4、乌海—阿拉善区域

? 乌海——银川——阿拉善左旗——乌海的旅游线路 ? 乌海——银川——阿拉善左旗——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的旅游线路

? 乌海——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银川的旅游线路

22

二、旅游产品体系

围绕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在进一步对现有旅游产品改造提升的同时,不断开发新产品,发展新业态,完善产品体系,实现由以观光为主向观光和休闲、度假、康体等多层次、多样化的产品体系转变。

根据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和我区的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着力培育十二大旅游产品。

(一)生态观光旅游产品。继续发挥我区自然生态、地质地貌和动植物等景观资源优势,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加快开发建设,转化成为生态观光旅游产品,形成旅游新亮点。重点要突出内蒙古的自然特色和民族文化,进一步提升草原、沙漠、森林、湿地、湖泊、山地等生态观光旅游产品的档次。

(二)民族文化体验产品。依托自治区蒙古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生态资源,利用我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与自然风光相融合,深度开发以体验性、参与性、娱乐性为主的民俗体验型和文化主题型的旅游产品,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依托内蒙古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众多高原湖泊、温泉、山地森林和草原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开发内陆湖滨型、休闲文化型、臵业度假和休

23

闲小镇等多种类型的休闲度假产品,加快内蒙古旅游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型转变,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康体运动旅游产品。利用全区的多处温泉和多样化的森林资源、良好的地形地貌和观光休闲资源,积极引导开发“生态温泉SPA”、“森林康体浴”等康体旅游产品和健康体育休闲产品系列。依托民族体育产业,培育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骑马和马术旅游项目,带动康体旅游发展。积极开发和推出自行车、徒步、野营等满足当地居民和游客消费的自助旅游系列产品,打造“内蒙古休闲健康时尚之旅”的旅游新品牌。

(五)会展商务旅游产品。利用内蒙古夏季气候凉爽、自然景观独特的优势和毗邻俄罗斯、蒙古,紧邻京津冀和东北三省的良好区位条件,加快会展和商务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会展商务的服务水平,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际区域性的会展商务旅游目的地。要依托呼和浩特民族经济贸易洽谈会、内蒙古旅游那达慕、昭君文化节、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满洲里中俄蒙三国旅游节、通辽科尔沁赛马节的旅游节庆活动,培育内蒙古的商务会展、商务考察旅游产品。

(六)科考探险旅游产品。发挥内蒙古独特的山地、沙漠、草原、湿地旅游资源优势, 积极开发古生物、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等一批科技含量高、趣味性浓、参与性强、寓教于乐的科考科普型旅游产品,鼓励建设一批适应学生消费需

24

求的青年旅馆,使内蒙古成为专家学者和学生科考及修学旅游的重要目的地。积极引导开发登山、攀岩、漂流、野生动物追踪探寻等一批安全性高、吸引力强的探险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

(七)边境旅游与跨境旅游产品。利用内蒙古独特的沿边区位优势,加快沿边旅游资源开发和边境口岸设施建设,加强区域合作,简化跨境旅游手续,大力发展跨境旅游并向纵深推进,增强内蒙古旅游经济的外向型功能,把跨境旅游产品打造成内蒙古最有影响力旅游产品之一。积极推进边境旅游发展,使旅游业成为边境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和向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推动力。继续完善满洲里和二连浩特两个口岸城市的旅游功能,适应边境旅游发展的要求,积极支持额尔古纳、阿尔山完善口岸设施,增加边境旅游过境能力。

(八)自驾车旅游产品。针对国内外日益增长的自驾车旅游的需求,加大自驾车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完善自驾车标识、汽车旅馆、旅游厕所、餐馆、露天影院、停车场、加油站、修理站等满足自驾车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满足自驾车旅游资讯服务、急救设施,引导建立和自驾车网站,鼓励成立异地租车等多种形式的中介服务,使自驾车旅游成为新的重要专项旅游产品。举办环呼伦湖自行车拉力赛、呼(和浩特)海(拉尔)大通道摩托车拉力赛、环阿拉善

25

沙漠户外赛活动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多种赛事活动,培育和树立内蒙古作为全国重要自驾车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

(九)冬季冰雪游产品。要提升现有的冰雪运动基地,逐步打造成为国际冰雪运动基地,拓展冬季旅游项目,提升内蒙古冬季旅游产品的品质;积极开发新的冰雪旅游项目,丰富冬季那达慕,扩大内蒙古冰雪旅游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十)工业旅游产品。依托伊利和蒙牛乳业、鄂尔多斯和鹿王等羊绒企业、吉兰泰盐湖、鄂尔多斯现代化能源基地、包头重工业基地等工业旅游资源,开展现代工业园区参观、生产流水线参观、工业博物馆、工业文化景观建设、工业旅游购物娱乐活动等。

(十一)乡村旅游产品。重点发展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海拉尔、通辽、赤峰等重点旅游城市周边区域的乡村旅游,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农(牧)家乐、休闲农庄等体验性乡村旅游活动。扎实开展乡村旅游景区(点)星级评定工作,推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升级和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把乡村旅游培育成社会消费热点和品牌旅游产品。

(十二)红色旅游产品。抓住国家推进红色旅游二期工程的机遇,重点建设乌兰浩特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成立纪念地、海拉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园、多伦县察哈尔抗

26

日纪念地、伊利和蒙牛乳业发展观光园、凉城县蒙绥抗日纪念地五个重点红色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精品。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和提升大青山抗日根据地遗址、乌兰夫纪念馆和故居、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遗址等红色旅游经典项目,同时,深入挖掘各地的红色旅游资源,建设一批自治区级的红色旅游景区。

三、旅游城镇体系

(一)建设四个旅游集散中心

1、呼和浩特旅游集散中心——一级中心

充分发挥呼和浩特市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首府优势以及业已形成的经济综合优势和整体领先的旅游产业优势,进一步强化其旅游集聚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建设功能齐全、方便游客的旅游集散中心服务体系,以适应和满足未来旅游发展需求。将呼和浩特市建设成为覆盖自治区中西部,联系周边省区和远程客源地的中国北部旅游集散中心。

2、海拉尔旅游集散中心——二级中心

充分发挥海拉尔市独特区位优势和连接俄罗斯的交通区位优势,依托呼伦贝尔市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结合呼伦贝尔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完善城市文化休憩、商务会展和度假购物功能,增强旅游产业组织、服务和集散能力,尽快培育以海拉尔为中心,联系满洲里、阿尔山的国际旅游

27

集散中心。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集散功能,建设游客集散服务系统,形成辐射内蒙古东部地区地区的区域旅游中心城市。

3、赤峰旅游集散中心——二级中心

充分发挥赤峰市紧邻北京、联系承德的有利区位优势,依托锡林郭勒——赤峰——通辽旅游协作区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围绕建设环京津冀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区域旅游定位和发展目标,培育以赤峰市为中心,联系锡林浩特、克什克腾旗、通辽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要进一步加强赤峰市区的旅游集散中心服务功能建设。

4、乌海旅游集散中心——二级中心

以内蒙古西部独特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日渐改善的对外交通优势和连接宁夏、阿拉善、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周边区域的区位优势,加强与银川市的合作联动,进一步完善城市游览观光、文化娱乐、商务会议和休闲购物功能,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旅游接待、集聚和辐射功能,建设成为带动和联系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和巴彦淖尔西部的区域旅游中心城市。

(二)完善八座旅游中心城市

包头、鄂尔多斯(东胜)、乌兰浩特、通辽(科尔沁)、锡林浩特、乌兰察布(集宁)、巴彦淖尔(临河)、巴彦浩特要完善旅游接待服务功能,强化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功能,提

28

升综合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城市品牌形象,继续深度开发城市周边景点,加强旅游目的地功能建设。

(三)建设两个边境口岸城市

满洲里市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的旅游服务功能,大力开发红色文化和富有边境特色的文化购物街区,丰富城市的旅游内容,发展成为带动辐射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的旅游中心城市。

二连浩特市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城市的旅游功能,要大力开发恐龙地质公园、边境驿站文化园以及地方民俗文化,将二连浩特由一个口岸过境型城市转化为旅游目的地型城市。

(四)培育特色旅游依托城镇

各盟市要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城镇,形成自治区旅游的城镇支撑体系。呼包鄂都市旅游圈的各旗县城镇要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强化城镇间的旅游协作,构建呼包鄂旅游城市群;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赤峰、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巴彦淖尔和阿拉善盟等地的主要旅游旗县所在地要突出各自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建设特色化的旅游服务设施,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城镇。

第四章 旅游产业要素建设

在大力发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基本要素

29

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提高旅游产品组合能力,推动旅游产业聚集,培育旅游产业集群,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建立起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一、旅游景区

“十二五”期间,要立足自治区的旅游资源特色,在自治区四大旅游区域、六个核心旅游圈、十二条旅游环线”的旅游发展总体格局下,重点打造一批能够代表内蒙古旅游形象,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精品旅游景区。自治区旅游景区的建设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工程,在“十一五”期间旅游景区建设取得巨大进展的基础上,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标准规范的模式推进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升级。

(一)培育创建一批精品旅游景区

重点围绕现有的3A和4A级旅游景区抓好旅游景区的升级创优,在现有4A级旅游景区中选择资源品位高、开发潜力大、管理和服务水平高,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的景区,通过重点扶持、科学规划,推进其软硬件设施的提升,旅游产品的丰富和优化,创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代表自治区旅游形象的精品旅游景区。同时,也要积极支持各盟市突出本地区的自然和文化特色,规划建设旅游新景区,并逐步打造成为自治区的品牌旅游景区。

(二)推进旅游景区的提档升级

对现有的3A级旅游景区,要按照国家旅旅游景区质量

30

等级标准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强化旅游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不断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使之尽快实现提档升级,成为自治区的重点旅游景区。

到“十二五”末,全区要创建4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30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力争使全区5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达到6个,4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达到70个,从而推动全区旅游景区的规划和建设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为内蒙古打造成为国家级文化体验与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提供有力支撑。

二、旅游交通

“十二五”期间,要依托国家新增及原有各等级公路、铁路、民航交通体系,按照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要求,积极推动交通服务设施的旅游功能的建设和完善,形成自治区陆空衔接协调、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

(一)大力推进民航运输发展

积极推动旅游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重点旅游景区的机场建设。开通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客源地城市往返呼和浩特、海拉尔的航线航班的旅游包机。开通沟通区内东中西部联系的区内航线,实施主要客源地至内蒙古旅游中心城市的的延伸支线。初步建设通勤航空和低空航行等旅游服务与活动项目。

31

(二)进一步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能力

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增开自治区内铁路沿线旅游城市和景区与重要旅游客源地之间的始发旅游列车,积极引导旅行社与铁路部门协作,设计开发一系列旅游专列产品。加快推进直达周边省区重要城市和连接自治区东西部的快速客运通道建设。要尽快提升全区旅游城市的交通服务水平,统筹规划建设铁路交通枢纽的旅游服务和咨询设施,进一步完善旅客列车车票预售票网点的配臵,提高铁路客运的服务水平。

(三)全面提升公路旅游通达水平

重点发展高等级公路和主要旅游城市与重点景区间的快速旅游专用道。协调引导地方政府加快重点景区与周边景区之间的道路建设。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协调公路运输管理部门和客运公司开通旅游中心城市至重点旅游区、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班车。加强公路服务区和沿线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重点配套建设旅游信息咨询、旅游餐饮、汽车旅馆、自驾车营地、旅游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充实和完善交通的旅游功能。 三、旅行社

(一)进一步优化旅行社结构体系

推进大型旅行社改制、重组,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和品牌化。积极推行旅行社集团经营与网络经营战略,培育若干

32

以旅行社为主体、具有品牌优势、开展跨国经营的旅行社企业联合体;加快组建中外合资旅行社,探索与国内外大型旅行社强强联合的方式。鼓励中、小型旅行社突出特色经营,由旅行社经营向旅游代理发展,参与政府采购、会议外包和多种经营,避免同质低价恶性竞争。

(二)提高旅行社服务管理水平

完善旅行社市场准入机制、竞争机制,逐步建立市场服务规范、效益良好的旅行社发展体系。提高旅行社的行业规模、经营效益和服务质量,鼓励旅行社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形成传统产品销售模式和网上在线销售并重的产品销售格局。引导旅行社在传统线路产品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客源市场需求和规模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 四、旅游饭店

(一)积极优化旅游饭店结构

到2015年,旅游星级饭店总量要达到400家,连锁宾馆和经济型饭店多家。根据旅游市场需求,主要旅游中心城市要建设5~10家五星级宾馆,重点旅游城市要建设1家以上五星级宾馆,三星级以上宾馆的数量均要达到20家以上,部分度假型旅游景区的住宿设施要是达到三星级宾馆的水平。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多样化的特点,积极引导旅游住宿设施品牌化发展,大力发展会展商务型、文化主题型、时尚度假型和保健疗养型等主题酒店,鼓励经济型快捷酒店、青年

33

旅馆、汽车旅馆、家庭旅馆、乡村客栈、旅游宿营地发展。

(二)大力提升旅游饭店管理与服务质量

一是要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饭店管理品牌,二是要积极扶持本土化旅游饭店管理品牌,推行旅游住宿业的特许连锁经营和品牌化经营。加强经济型快捷酒店、旅游宿营地、家庭旅馆、乡村客栈的标准化管理和服务设施建设,制定和推行服务标准,把自治区各类旅游住宿设施全部纳入旅游标准化管理。三是强化“绿色饭店”建设,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旅游饭店服务与管理标准。引导鼓励酒店使用环保材料和节能设备,推行“绿色酒店”消费模式。

五、旅游餐饮

(一)加快旅游餐饮设施建设

形成星级饭店和社会品牌餐饮设施的高档化、城市街区餐饮设施的集群化、星罗棋布餐饮设施的大众化相结合的新结构。举办内蒙古国际旅游美食文化节,开展美食名店、名厨、名吃、名点、新菜的评选活动,培育一批餐饮名店,培养一批本地名厨,创新一批特色名菜,增强内蒙古旅游餐饮业的品牌效应。积极引导城市近郊的乡村旅游地开发以乡土餐饮文化为特色的“农家乐”、“牧家乐”项目,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和回归自然的餐饮需求。支持自治区主要旅游中心城市建设特色餐饮一条街,鼓励地方旅游餐饮企业集聚经营,向品牌化连锁经营方向发展,形成规模效应。

34

(二)提高旅游餐饮特色和服务质量

充分发挥内蒙古饮食文化丰富、饮食习俗独特的多民族饮食资源优势,开展特色经营,开发名品精品,进一步丰富菜系、菜品及各类小吃,传承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引导旅游餐饮企业从餐饮环境装修、菜肴介绍、菜肴服务、菜单设计、餐饮人员服饰、餐饮歌舞等方面增强文化内涵,提高餐饮服务、菜肴制作、餐饮歌舞的观赏性和参与性。制定旅游餐饮服务和质量标准,推行旅游餐饮评定评比工作,提高旅游餐饮卫生安全和服务质量水平,倡导营养健康餐饮消费观念。引导规范社会餐饮的服务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和服务标准,提高服务人员素质,促进社会餐饮提高服务质量。 六、旅游购物

(一)加快旅游商品研发与生产基地建设

充分挖掘内蒙古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传统民族工艺品和精湛的民间手工技艺,研制和开发具有内蒙古地域文化特色、技术含量高、携带方便的旅游商品系列,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购物需要。设立内蒙古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建立内蒙古旅游商品信息库,每年筛选一批具有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旅游商品进行重点扶持。推进旅游商品品牌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建设集产品设计、工艺表演、现场加工、采购交易等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

35

(二)完善旅游商品促销服务体系

重点办好“内蒙古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充分发挥地方旅游商品大赛及展销活动的辐射和带动效应。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级、各类旅游商品交易会,不断提升内蒙古旅游商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增加旅游商品在内蒙古旅游收入中的比重。推进旅游中心城市的旅游购物中心和旅游步行购物街的建设,鼓励引导在旅游公路服务区、重点旅游景区、星级酒店、商业街区、车站、机场设立旅游商品销售点。

七、旅游娱乐

(一)发展旅游娱乐文化产业

鼓励重点旅游城市及重点旅游景区大力发展旅游娱乐文化产业,依托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和地方歌舞团体发展大型民族歌舞表演。在引进和发展现代旅游娱乐的同时,重点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娱乐项目,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题节目,发挥我区文化资源优势,加速开发一批受游客欢迎的旅游文化精品节目。

(二)丰富旅游娱乐活动形式

鼓励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城市发展综合娱乐配套设施,传统娱乐方式和现代娱乐方式并重、大众娱乐方式和民族特色娱乐方式相结合,增强游客活动随意性和参与性,通过开辟夜间步行街、购物街,形成民间娱乐集中地带和城市娱乐亮点。

36

八、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一)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化工程建设

完善内蒙古旅游信息系统,加快“旅游信息化工程”建设,建立集旅游信息、旅游产品、宣传营销、调查评价、投诉管理、咨询服务、游客信息、意见反馈、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内蒙古旅游服务信息平台。一是推进电子政务网建设,构建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旅游行政业务管理网络平台,完善旅游行业管理网络系统。二是建设旅游信息资讯网,自治区、各盟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景区都要建设旅游信息资讯网,及时发布全区各地的旅游服务信息、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旅游景区、旅游住宿、旅行社、旅游交通等各类旅游信息,使之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内蒙古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和平台。三是积极探索建立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旅游者的网上预定、支付和交易的功能,全区4星级以上酒店和4A级以上旅游景区都要建立电子商务平台。

(二)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一是在自治区主要城市建设旅游信息中心、游客集散换乘中心、综合性游客服务中心,自治区重点景区要设臵规范化的游客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网点。二是推进内蒙古12301旅游服务热线平台建设,形成以12301旅游服务热线为骨干的旅游公共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与118114、12580、116114等公益性服务咨询热线、新闻媒体合作,实现旅游服

37

务信息的快速传递、及时更新和积极响应。建立与12315投诉热线平台的联络机制,设立旅游服务质量信息采集网点,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信息库。三是完善景区、道路、城市旅游标识系统,在区内主要媒体和游客集散地开展旅游公益广告宣传。四是加强旅游应急管理,建立全区旅游应急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五是建立健全全区的旅游统计调查与发布制度、假日旅游预报制度。

第五章 市场开发与宣传促销

一、旅游市场开发

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促进三大市场协调发展,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形成多元化市场格局,为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大力发展国内旅游 1、扩大国内旅游市场规模

要把开拓国内旅游市场作为我区旅游市场开发的重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旅游促销手段和措施,大力推进国内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大,增加国内旅游人数,扩大国内旅游消费。一是要重点开发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全区各地旅游部门和企业要主动走出去到这些目标客源市场的旅游城市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市场推广活动,扩大旅游广告投放宣传,扩大影响力,营造吸引力,在“十二

38

五”期间,力争使上述客源地的游客能够实现翻倍增长;二是要积极拓展邻近省区市场,主要晋陕、东北和西北地区邻省的旅游客源,要重发分发挥我区地跨三北、毗邻八省区的区位优势,加大与周边省区的旅游合作,共同培育跨省区的旅游线路,使邻省区的旅游客源成倍增长,成为我区旅游市场的主体;三是主动地开拓华中、西南和内地其它地区市场,要利用国家级旅游交易会、博览会的机会和旅游网络媒体,积极主动地向这些地区宣传内蒙古旅游,扩大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挖掘潜在旅游客源市场。

2、深度拓展“内蒙古人游内蒙古”活动

深度拓展“内蒙古人游内蒙古”活动,支持各地出台的各类市场政策,扩大旅游消费供给,推动农牧林家乐、工业旅游、红色旅游、博物馆旅游、特色城镇旅游,自驾车旅游、康体旅游等新业态旅游发展,鼓励各地扩大媒体宣传,营造旅游氛围,引导大众休闲,扩大自治区内客源市场规模,满足各类旅游需求。在自治区内推行带薪休假制度,制定国民旅游休闲计划,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开展奖励旅游和福利旅游,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休学旅游和夏令营、冬令营活动。

(二)积极发展入境市场 1、稳步开发边境国家市场

完善口岸基础接待服务设施,简化入境旅游手续,优化入境旅游环境,稳步开发俄罗斯、蒙古边境国家市场,稳定

39

入境客源份额。

2、重点拓展港澳台和亚洲国家客源市场

加强内蒙古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促销,继续做好海外参展工作,实现宣传与企业促销进一步结合。重点拓展港澳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客源地市场。加大海外旅行商、媒体请进来力度,扩大海外宣传。

3、积极促进西欧北美市场

做好西欧北美海外参展,推出精品旅游线路、主题旅游线路,加大宣传力度,培育西欧、北美客源市场。

(三)有序发展出境旅游

加强对具有出境资质旅行社的管理,制定旅行社组团出境旅游管理办法,建立对出境旅游市场的危机处理机制,强化出境旅游调控手段。

二、市场宣传与营销

(一)塑造内蒙古整体品牌形象

强化内蒙古整体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在内蒙古旅游主题形象的统领下,建立各盟市旅游营销战略联盟,突出重点,展示特点,体现优势,对内蒙古社会、经济、文化、历史进行全方位、轰动性的大促销、大宣传,不断提高并强化内蒙古旅游在中国和世界的认知度、美誉度和吸引力。

(二)建立科学旅游营销体系

建立科学的旅游营销体系,加强旅游宣传内容的科学性

40

和宣传促销效果的评估。定期定址举办内蒙古旅游发展论坛、旅游研讨会,邀请国内外著名旅游专家讲座授课,为内蒙古旅游健康发展出谋划策,同时搭建宣传推介内蒙古旅游的会展平台。

(三)加强旅游营销信息化建设

加强旅游营销信息化建设,通过公众信息服务网、旅游电子商务网等网络平台开展网络营销;在主要旅游集散地设立旅游信息服务中心,提供旅游咨询、景点介绍、旅游预定、交通集散等服务。

(四)打造特色旅游节庆品牌

加强政府引导,集中统一宣传内蒙古生态优良、风情独特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全面提升内蒙古旅游那达慕、昭君文化节、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满洲里中俄蒙三国旅游节、额济纳国际摄影节及胡杨节的旅游影响力。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乌海黄河风情文化节、巴彦淖尔河套蜜瓜节、阿尔山国际滑雪节、通辽科尔沁赛马节、赤峰红山文化旅游节、呼伦贝尔冬季那达慕和锡林郭勒的那达慕大会等具有内蒙古地域文化特色、富有魅力与活力的大型旅游节庆品牌。

(五)建全旅游宣传促销合作机制

建立旅游宣传促销合作机制,加强与科技、文化、宣传、外事、商务、新闻出版等相关部门合作;加强与内地旅游发

41

达省市合作,鼓励旅游企业积极加强外联,广开旅游客源;加强与京津环渤海、东北三省和丝绸之路沿线的省区的旅游宣传促销合作,统一打造跨省区的精品线路;加强与境外的旅游宣传促销合作,实现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良性互动。

第六章 旅游环境与资源保护

一、生态环境与旅游景观保护 (一)生态环境保护管理

加快旅游环境保护立法,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制定《内蒙古旅游景区保护开发管理办法》及旅游资源保护的地方性专项法规。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各级各类旅游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推动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规范和标准建设。

严格规范旅游开发程序,全面加强对生态环境脆弱或敏感地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对暂不具备开发条件的旅游资源,要加强保护,避免盲目开发或无序开发。重点保护好自然精华景观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带,严格控制旅游环境容量。确立资源有偿使用费征收和生态补偿等制度,逐步完善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严格落实需配套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生态环境恢复措施。

(二)倡导绿色旅游行动计划

牢固树立“环保兴旅”、“绿色旅游”和环境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优化和调整旅游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

42

式,开发生态旅游产品、环境友好型旅游产品。大力宣传倡导绿色旅游,提倡节约和循环利用,普及生态知识,树立节约文明的良好旅游消费风尚。组织开展节能环保教育培训活动,提高旅游管理者、旅游企业及其他各方面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旅游,制定完整的低碳旅游行动方案和行动计划。

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强化重点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要强化对自治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街区、文物古迹、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保护工作力度,组织对自治区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普查,编制《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名录》,提出重点文化旅游地保护与开发的方案。建设一批高级别、高品位的内蒙古旅游文化产业基地,对自治区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在行业政策、项目审批、信息服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二)打造高品质旅游文化产品

依托重点旅游城市和重点旅游景区打造高品质、突出展现内蒙古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型旅游演艺产品。打造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旅游文化系列活动,不断丰富我区现有旅游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要深入挖掘自治区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内涵,开发乡村旅游和民俗旅游项目,通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产品品位的提升。鼓励创意制作符合内蒙古

43

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挖掘旅游品牌的形象价值,拓展旅游品牌的产业链条。

第七章 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

一、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

(一)区内旅游合作

从自治区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统筹协调旅游业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采取有力措施统筹协调区域旅游发展。整合旅游资源,组合基础设施、产业规模等要素形成发展优势,推进“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四大区域板块的旅游合作;推动“内蒙古人游内蒙古”深度发展,带动区域旅游经济的互补性发展,提升参与市场的竞争实力。

(二)森地旅游合作

在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的大兴安岭林区要积极实施森地融合发展战略,坚持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推进呼伦贝尔、兴安盟与内蒙古森工集团及其所属森工企业联合开发大兴安岭的森林生态旅游,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实现森工企业的产业转型和产业整合,实现森地旅游业的互利双赢局面。

(三)东北四省区旅游合作

按照国家制定的《东北地区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的要求,东部五个盟市要强化与东北三省区的协作,主动融入到东北区域旅游中。要推进东北四省区的整体营销,联合东北三省区共同打造大东北旅游形象和品牌;要进一步拓展东北区域

44

合作领域,完善合作机制,建立无障碍旅游通道,进一步做大做强协作区内各省区的旅游产业。

(四)京津环渤海的旅游合作

创新我区与京津环渤海省区的旅游合作机制,积极争取京津支持内蒙古旅游发展上更加取得突破。一是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等地重要旅游客源地城市设立内蒙古旅游办事处,创新内蒙古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加大对重要客源地的旅游宣传推介。二是加大对京津环渤海城市的促销力度,吸引当地居民赴内蒙古旅游。三是在京津环渤海地区的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增加对内蒙古旅游的宣传报道。实现引进消费,带动人流、物流、商流、货币流、资本流的生成。

(五)国际旅游合作

加强我区与俄罗斯、蒙古国的旅游合作,推动形成满洲里跨国和二连浩特跨国旅游合作区,在资源互补、客源互送和产业联动的基础上,制定长期发展规划,使“跨境区域合作之路”成为促进跨国、跨区域旅游发展的“互惠共赢之路”。 积极探索与国际旅游组织、旅游目的地城市建立合作友好关系,建立双方在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管理、国际援助与合作,旅游营销等方面的合作机制。

二、旅游产业融合与联动

树立“用旅游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明确旅游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相互连带的关系,加快旅

45

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拓展旅游新领域,发展旅游新业态,并使旅游新业态成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最直接体现。

(一)旅游与文化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两者融合空间十分广阔。一是直接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形成蒙古族文化、辽文化、元文化、民俗文化等旅游产品。二是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其开发为特色旅游活动,可将文艺表演、传统民俗活动、民间文化艺术以及各种物质文化载体等纳入到相应的旅游线路之中,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予以表现,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三是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完善和延伸旅游产业链。四是鼓励创办旅游文化娱乐公司,建设旅游娱乐场所,不断壮大旅游文化业。

(二)旅游与体育

结合体育旅游资源特点,建设野外拓展、滑雪、滑沙、极限运动等基地和若干高尔夫球场。加强现有体育设施的综合利用,在为旅游者服务中放大效应,发挥效益;有条件的城市和景区可新建为旅游者服务的体育设施,实现旅游与体育的共赢。加快潜力大、参与性强的大众体育竞技与健身旅游产品的开发步伐;开展汽车拉力、摩托车越野、马术与赛马、民族体育竞技、滑翔跳伞、攀岩探险、溪河漂流等体育

46

旅游活动,发展自驾车旅游,形成系列体育旅游专项产品。

(三)旅游与农业

我区农牧业资源丰富,呼包鄂地区、巴彦淖尔市和通辽市等地的种植业、林特产业、园艺业比较发达,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呼伦贝尔、锡林郭勒是内蒙古优质牧场,传统畜牧业极具特色。全区以水库、河流、水利设施为主的水利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大力发展观光农牧业、生态农牧业、水利旅游,推进农业与旅游、水利与旅游的结合,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建设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区、高科技农业产业示范园,乡村旅游示范区,扩大农林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从而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的脱贫致富。

(四)旅游与工业

要综合利用自治区的工程建设、景观地产、城乡建筑、工业成就、科教成就、高科技产业园区等特色资源,开发形成一大批工业旅游示范点,推动工业旅游的发展。重点是要发挥自治区的特色和优势,大力培育以伊利和蒙牛为主的乳业观光旅游、以包钢、一机、二机为代表的重工业旅游,以神华为代表的能源工业旅游,以鄂尔多斯、鹿王为代表的羊绒工业旅游,以及各地的民族工业旅游产品,形成自治区多样化的工业旅游产品体系,通过旅游与工业的联动,不仅丰富旅游产品,而且也全方位地展示了自治区的工业发展。

4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gj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