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版)quan.doc

更新时间:2023-09-23 13:40:01 阅读量: 自然科学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笔记

【文学思潮与运动部分】

第一个十年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1、 背景:a上世纪末,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 b 晚清裘廷梁提倡白话文运动,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 c 1911年辛亥革命和1915年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由此肇始。《新青年》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精神,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2、代表:a、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文学改良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b、同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c、钱玄同,刘半农《我的文学改良观》,周作人《人的文学》,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d、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如周作人《论黑幕》等 e、与文化保守主义的论辩:林纾等对新文学的反攻,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1925年与甲寅派的论争。

3、文学革命实绩:a、白话文的全面推广,b、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局面。c、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d、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如: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创作《孔乙己》《药》,《新青年》《新潮》等报刊陆续推出一些新文学作家及作品,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杨振声《渔家》冰心《斯人独憔悴》许地山《命命鸟》王统照《春雨之夜》,诗歌中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汪静之《蕙的风》大都是1919-1922年间发表的,不够圆熟却都充溢着个性解放、民族解放精神,从内容到形式都追求现代性品格,给文坛带来青春气息。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一)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1、1916年胡适对欧美诗坛意象主义运动的关注,庞德《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花瓣

2、胡适与陈独秀提倡文学历史进化论,脱胎于19世纪科学三大主要学说之一:进化论 3、周作人“人的文学”,以西方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为基础,直接来源于日本文坛“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理论。 4、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点的影响。 5、通过作品翻译介绍外国文艺思潮,先后译刊了屠格涅夫、契诃夫、易卜生等各式外国作家作品,1918《新青年》出了《易卜生专号》,译介易卜生作品,宣扬易卜生主义 6、青年们用西方文学样式创作:《狂人日记》等参照外国近代小说格式,融合现实、浪漫、象征主义多种手法;《沉沦》取法于19C欧洲浪漫主义以及近代日本“私小说”的产物;《女神》受雪莱、歌德、惠特曼、泰戈尔的影响 7、从外国带入了一些新的文学体式:文研会许多作家写易卜生式的“问题剧”“问题小说”,冰心、宗白华模仿泰戈尔诗歌和日本俳句创作“小诗”,语丝社作家融合英国随笔、日本俳文写法而提倡随笔小品,等。 (二)文学社团的涌起 1、文学研究会 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特点: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C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2、创造社 成立于1921年6月东京。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十余种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同时注重表现时代使命的比较含混又充满矛盾的文学思想。创作上,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笔记

派特色显著,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其表达的主要形式。创造社文学活动以1925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后期转向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3、新月社 1923年由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的一个文学社团,其代表刊物是《诗镌》,他们受外来文学思潮影响,思想上比较倾向自由主义。以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身成熟。在诗歌创作上卓有建树的代表有闻、徐、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人。 4、语丝社:1924年11月由鲁迅支持成立,以《语丝》周刊为阵地,多发表一些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得“语丝派”之称,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他们所创造的是一种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 其他社团,莽原社、未名社,办有《莽原》《未名》,浅草社办为《浅草》季刊,又组成沉钟社,代表人物:冯至、陈炜谟、陈翔鹤等,湖畔诗社,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

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最初的理论思考集中在为文学革命寻找根据,证明其必然性与合理性。除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两篇发难之作外,还有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寄陈独秀》《寄胡适之》傅斯年《文学革命申议》以及陈独秀与胡适、钱玄同等人的通信。 (一)胡适 最突出、影响最大的理论建树:“白话文学”与“历史的文学观念”论相辅相成 为了强化“白话文学”与“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胡适既重视横的移植,加紧评介西方的文学思潮理论,也在纵的继承中找根据,导致了其对中国文学传统的重估。此外,思想内容与方法上,重视宣扬个性主义,主张采用写实主义。《论新诗》提出“诗体解放”说(新诗摆脱旧诗词曲的束缚,用白话,不拘格律,向自由诗发展;忽视诗歌语言艺术规律,鼓励新诗人大胆尝试,在新诗初创期几乎成为新诗人的“金科玉律”)

(二)周作人 突出贡献: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1911年,提出“平民文学”概念,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

他的新文学的根本目标是助人性健全发展。其他方面的贡献: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刘半农最早提出将“文学的散文”与“文字的散文”区别开来,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美文》真正从理论上确认文学性散文的地位。 此外,鲁迅、李大钊、沈雁冰、郭沫若、梁实秋等人也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新文学的本质与路向,共同结构成了第一个十年活跃的文学理论空间。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17年1月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是文学革命初期。新文学刚萌芽,除了鲁迅几篇小说外,新文学作家才开始尝试写白话作品。

“五四”到1926年“三·一八”惨案,这一段思想最解放,创作也最活跃。鲁迅的《呐喊》《彷徨》和郭沫若《女神》中的大部分诗作都是这期间写成,新文学第一代重要作家大都在此时登上文坛,一些创作流派开始形成,各种文体有了较大发展,新文学初步站住脚跟,显示声威。 “三·一八”惨案到1927年“四·一二”事变,革命形势急剧发展变化,许多新文学作家投射革命,创作一度沉寂。

第一个十年,特别是五四时期,是历史大变动转折时期,新旧思潮的激烈交战,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融会撞击,造成了纷繁多变的文学现象。其特征:一是理性精神的显现,从《新青年》鼓动“文学革命”开始,新文学先驱们主张文学服膺于思想启蒙,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强调以现代科学与民主精神去指导新文学的创造,使第一个十年的现代文学具有了强烈的理性批判色彩。二是感伤情调的流行,感伤成了这时期新文学的一种精神标记,映照着五四历史转折时期普遍的社会心理。初期最有影响的问题小说,后起的乡土小说,再到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自叙传抒情体小说,甚至新诗、散文和话剧都表现了新作家们的苦闷、孤独和彷徨感。三是个性化的追求,这一时期各种文体发展还不太成熟,便作家们的创作风格却是千姿百态,如鲁迅的冷峻犀利,

2

3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笔记

郭沫若的雄奇豪放,郁达夫的袒露自怜,叶圣陶的平实冷静,许地山的隽永奇趣,朱自清的精美秀雅,闻一多的浓烈沉郁,王统照的宛曲纡徐,冯至的幽婉舒展,废名的古朴朦胧,周作人的冲淡自然,庐隐的激切质直,冰心的明丽晶莹,徐志摩的潇洒空灵,李金发的幽微象征,等等。四是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现实主义成为这一时期最有实力的创作方法,但并不存在现实主义独尊的现实,而是现实主义与其他思潮、方法多元并存,形成了非常活跃的创作局面。

第二个十年 “革命文学”阵营 1928年1月,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由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等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月刊》突变。 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新月》月刊(胡适、徐志摩、梁实秋)创刊。

30年代文艺运动总体特征:文学主潮空前政治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和运用,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颉颃互竞。

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1、 “三民主义文艺”和“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1929年,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提出“三民主义文艺”口号,左翼成立以后,发动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文学运动 1930年3月,左联成立。 《拓荒者》(蒋光慈主编) 《文学月报》(姚蓬子、周起应) 《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 《光明》半月刊 (洪深、沈起予) 《十字街头》(鲁迅)《文学导报》(秘密发行,创刊号《前哨》) 《北斗》(丁玲)形成一种声势。

3、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作家 ①刊物《文学》 傅东华、王统照 《文学杂志》 朱光潜 《文学季刊》 郑振铎、章靳以 《大公报·文副》 沈从文、萧乾 《文学月刊》《文从》 巴金、章靳以 《水星》 卞之琳、从文、李健吾 《论语》 林语堂 《现代》 施蛰存 《骆驼草》 周作人冯文炳冯至 《新月》 志摩、闻一多、饶孟侃 ②丛书 开明书店 叶圣陶、夏丏尊 《开明文学新刊》 文化生活出版社 吴朗西、巴金 《文学丛刊》 生活书店 邹韬奋 《创作文库》

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1923,邓中夏、恽代英、箫楚女、沈泽民、蒋光慈,提出无产阶级文学的主张。

1924,春雷社,具有明显革命倾向的文学社团。1925五卅后,沈雁冰等用阶级论解释文学现象。 1928年,革命文学运动崛起。 (主要是由政治形势突变所推动,四一二事变后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上海聚焦了一批参加过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加上一批从日本等地归国的激进的青年,他们共同倡导革命文学运动。他们深受左倾机械论的影响,尤其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及“拉普”,波格丹诺夫“文艺组织生活”论成为他们文学革命的理论基础。) 后期创造社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明确提出文学的任务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 2、革命文学论争 后期创造社、太阳社 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全盘否定。

鲁迅 从否认革命中有文学到肯定“革命文学”作为反抗性思潮的存在理由。批评创造社、太阳社不敢正视残酷的现实和片面宣扬文学工具论,反对将文艺等同于政治。强调文艺揭示与认识生活的现实主义观点。

茅盾 赞成革命文学的倡导,但反对文学的工具论。批评创造社、太阳社标语口号化的创作。强调现实主义精神。批评对他们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全盘否定。 2、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1936春解散。 会上鲁迅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左联成立后,先后出版的刊物有《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导报》《文学》半月刊等,另外接办和改组了《大众文艺》《现代小说》《文艺新闻》等期刊。在北平建立“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吸引了大批追求革命的文学青年。 ①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译介和研究工作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白莽作〈孩儿塔〉序》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笔记

茅盾《徐志摩论》、胡风《林语堂论》、周扬、冯雪峰关于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探讨、钱杏邨关于现代小品文的研究,都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总结中国新文学创作实践经验的尝试。

同时加强了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和西方进步作家作品的联系。其中苏联作品译出最多、影响最大的有高尔基《母亲》法捷耶夫《毁灭》绥拉菲摩微支《铁流》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及西方进步作家辛克莱《屠场》马克吐温《汤姆·莎耶》小林多喜二《蟹工船》,鲁迅也先后与郁达夫、茅盾等主编《奔流》《译文》等杂志。1935年郑振铎主持编辑《世界文库》规模宏大,轰动一时。 ②文艺大众化运动 左联成立后,设立文艺大众化研究会,并于1931《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问题。 鲁迅《论旧形式的采用》《拿来主义》,坚持将接受外来文化与继承民族传统相统一的观点。 1934年,还发生了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讨论。 ③对创作方法的探讨和革新

推行富于革命意味的新的现实主义,但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和把握的曲折历程。 创造社 告别浪漫主义,将创作方法与政治立场等同,独尊现实主义。 太阳社 引进日本新写实主义,较看重客观真实性,革命理想主义气度。 瞿秋白、茅盾 为华汉《地泉》三部曲重版作序,清算“革命的罗曼蒂克”,否定将人物描写变成“时代精神号筒”简单化写法,以及概念化、公式化弊病,走向“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这是由拉普提出,1930年11月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代表大会确认,强调世界观对创作直线式的决定作用,完全用哲学方法或世界观取去替创作方法。)将世界观等同于创作方法。 与所谓“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 胡秋原、苏汶“文艺自由论”“第三种文学”论,反对“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反对文学上的“干涉主义”,要求给作家充分的创作自由。 引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933周起应(周扬)《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仍强调文学的政治性、教育性,强调作家的立场、世界观,批评和反省了左翼文学长期存在的忽略艺术特殊性的偏向,但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左倾机械论的束缚。 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论争集中在文学艺术发展的外部关系。

1、自由主义作家理论代表 反对“为艺术而艺术” ①梁实秋 强调文学要有“思想的骨干”和“道德性描写”。 ②朱光潜 强调文学“洗刷人心”、再造民族灵魂的作用。有对“五四”文学启蒙思想的继承,但更是在政治革命已经成为时代中心的年代不合时宜的抗拒心理。

强调文学的超功利性、独立性于“超脱现实”的原则。重视艺术创作的规律。 ③沈从文 希望文学能给人以“勇气同信心”。自由主义文艺理论家反复强调的“超脱现实”的原则,即所谓“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在美学上自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反映了艺术创作的某些规律,但作为一种强调独立的文艺观,又是与当时强调现实批判和社会功利性的文学主潮相对立的。 2、 左翼与新月派的论争

1928年3月《新月》杂志创刊,主要撰稿人: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 ①人性论 以“永恒的人性的文学”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的文学”,以人性的普遍存在论来反对阶级论,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理论基础。 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VS 鲁迅《“硬议”与“文学的阶级性”》 鲁迅《文学的阶级性》 反对把文学阶级功利性绝对化为文学唯一特征。

②天才论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典型表现了其文艺思想的保守倾向和贵族色彩,称左翼文学为“伤感的革命主义”或“浅薄的人道主义”。 3、 关于“性灵文学”的论争 ①“性灵文学”的阵地和理论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1934年,主持出版小品文半月刊《人间世》;1935年,《宇

4

5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笔记

宙风》问世。信托三个刊物为阵地,形成了一个标榜“性灵文学”的文学流派。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自我表现理论”,一是强调对内面灵魂的封闭性的自我审视与表现,二是强调人的性灵/自然本性的自然流露。反映动荡年代对外部世界的幻灭感。 ②左翼对“性灵文学”的批评 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题未定草·七》 指责林语堂、周作人“性灵文学”的实质是“麻醉性的作品”,“抚慰劳人的圣药”。 4、 左翼与“京派”的论辩

①“京派”的阵地和理论 30年代,在中国北方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朱光潜、沈从文是主要代表人物。理论特点: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1935朱光潜《“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提出“和平静穆”的美是“诗的极境”,美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哲理的最高理想。

1936沈从文《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指责文学创作中的“差不多”现象。 ②左翼对“京派”的批评

鲁迅《题未定草·七》指出伟大的作家必然是时代的前驱,“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白莽作〈孩儿塔〉序》赞扬殷夫的诗“是对于前驱者的爱是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他主要是提倡战斗的力的美。(左翼文坛对朱的批评主要是在政治层面进行,当时尚未能从文学创作与鉴赏的心理学层面深入探讨“距离说”命题,所以也未能对其论说剥离出合理成分) 茅盾《关于“差不多”》批评沈从文将文学的时代性与艺术的永久性对立。 5、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批评活动 基本特点:“印象的批评”与“宽容”的态度, ①周作人 《自己的园地·序》“批评是主观的欣赏不是客观的检察,是抒情的论文不是盛气的指摘。” 而郭沫若 《批评-欣赏-检察》主张批评要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②刘西渭(李健吾) 《咀华集》注重对作品的整体审美体验,注重对阅读中“独有的印象”的把握与传达。

③沈从文 《沫沫集》 注重文学“趣味”的纯正和道德感,否定“新海派”和“革命的罗曼蒂克”,精到的风格的勾勒和体味,注重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 《论中国小说创作》《论闻一多的〈死水〉》《论汪静之的〈蕙的风〉》 ④苏雪林 《〈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沈从文论》 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三大文学派别的对峙与互渗

①海派 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 ②京派 追求文学的独立与自由,反对政治性、商业化。

③左翼 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工具。 2、时代文学的共同特征P160

①题材与表现角度的开拓 出现了一大批表现个人起身社会历程的作品,茅盾《蚀》《虹》叶圣陶《倪焕之》丁玲《一九三六年春在上海》等着重反映艰难和痛苦;殷夫《一九二九年五月一日》等诗歌抒发了个人融合在集体之中的幸福、自豪和充实。随着文学从家族走向十字街头,“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成为作家关注的焦点。

②叙事的时代和中长篇小说的发展 出现了很多杰出的作品《子夜》《家》《骆驼祥子》《边城》《雷雨》《日出》

③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

④对心理刻画的重视 社会结构剖析与心理结构剖析的统一,是这一时期心理刻画的重要特色。 ⑤个人风格、民族风格和时代审美特征的形成

第三个十年 一、战争时期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

这时期文学的显著的特征:战争与救亡发生紧密联系。战时地缘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制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笔记

完整性、印象的统一性和元始开放地摄取人生和内心深广性;写实小说有散文化变体,也有人物高度典型化、集中化的佳作;抒情小说由直抒胸臆转向创造诗的意境和哲理诗情方向发展;讽刺小说有严正的政治抨击、批判,也有更喜剧化的风俗讽刺、幽默讽刺;历史小说更是门类齐备,流派纷呈,社会派、心理分析派俱全,反映出30年代小说主流体式明显,而多样变化、不拘成规,使它成为繁盛发展期的特点。

第三个十年 一、暴露与讽喻 1、抗战初期小说风潮

① “前线主义”小说 新闻性、纪实性强,反映抗日战场和前方民心。 茅盾 《第一阶段的故事》 报道式地留下时代的剪影。 《华北的烽火》几个作家赶写的短篇集纳。 艾芜 《秋收》 人们关系变化的侧面。 《纺车复活的时候》初期农村手工业的复苏。 ②战争中民族精神的新变

姚雪垠 成名作《差半车麦秸》捕捉萌芽状态的民族新性格,集体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形成,抗战文艺大众化的范例。此外,运用群众口语的生动性,浓郁的乡土气息,从交待绰号到用一连串故事构成的传统叙述方式。《牛全德与红萝卜》《春暖花开的时候》战乱中人的成长。《长夜》 自传性长篇,土匪题材。

齐同 长篇《新生代》 写“一二·九”运动。 萧红《旷野的呼喊》《朦胧的期待》《孩子的讲演》 抗日情绪的渲染。 吴组缃《山洪》(《鸭嘴涝》)农民爱国热情与传统观念交战而形成的焦躁不安。 ③反映战场的抗战小说 丘东平 《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 报告文学,描写淞沪战争题材。 《通讯员》《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友军的营长》《茅山下》洋溢着抗战之初的时代气息,富有战地实感,具有特殊的壮美和悲剧性。 他是《七月》作家之一,充满悲壮的真实,正视苦难阴暗的现实主义,带有审视灵魂的主观感情气质。用语奇崛,以感觉型的句子特写式地描画场景。 ④暴露、讽刺的风潮 张天翼、沙汀,艾芜、靳以,萧红。重大的讽刺典型,结构完备、多样。 2、 张天翼(见前) 沙汀(见前) 艾芜(见前) 3、靳以 早期《圣型》《群鸦》集 多写爱情、小市民,诚挚单纯、细腻平实。 抗战后努力表现社会,暴露讽刺意味加强。《众神》《前夕》 黄药眠 《陈国瑞先生的一群》 揭发官僚道德虚伪性

周文 《救亡者》 对统一战线各翼的描写,思想提纯过甚。

4、 钱钟书 学者型讽刺小说家。小说主旨:揭露 抗战期间中上层知识界的众生相。

短篇《人·兽·鬼》 对留学知识分子的剖析。 抗战胜利后发表长篇《围城》 对生命处境的哲理思考。熔道德、风俗、人情批判于一炉的机智讽刺。旁枝斜出的叙述风格,诡奇、尖刻、焕发机智、富有知识容量的书面讽刺语言,如比喻句、警句。

二、体验与追忆

1、 七月派 “体验现实主义” 强调现实主义的主观性体验。《七月》、《希望》和《七月文丛》 2、 路翎 主观色调强烈,揭示人灵魂的复杂性丰富性。冷峻似陀氏。

笔下人物主要两类:流浪者和知识者。八十万字的长篇《财主底儿女们》是他的代表作。 《饥饿的郭素娥》 “原始的强力”的描写,弱女子的反抗。 《蜗牛在荆棘上》 被扭曲的反抗,带有“精神奴役的创伤”。 《王兴发夫妇》《老的和小的》《英雄的舞蹈》 暗淡中精神力量的闪光。

《财主底儿女们》 “以青年知识分子为辐射中心点的现代中国历史的动态”,思想历程的复杂性,作者对生命不可重复的深刻体验。(具体人物,可再补充) 3、 爵青 《欧阳家底人们》(类似路翎作品)新与旧的矛盾,旧家族的没落。《废墟之书》 书信体论文小说。《遗书》《恶魔》诡异故事的悬念中神秘生命意识的暗示,导入知性的迷宫。 袁犀(李克异) 受外国寓意小说影响,将体验直接化为知性命题。

16

17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笔记

《贝壳》《面纱》 描写大学生生活道路的长篇。《邻三人》《一只眼齐宗和他的朋友》 社会底层的奇特人物。《时间》集 《手杖》《蜘蛛》《绝色》《暗春》《红裙》 以故事阐述抽象意义,结以人生理念,提炼出人生的虚幻性。

4、 冯至 《伍子胥》历史题材的诗化叙事体,古代故事和现实体验合一。以类散文诗的片断结构小说,表现人事、风物在漂泊路途上引起的感觉和体验,用纯净的美的境界表达人生的认知。 5、 师陀(见前)

6、 汪曾祺 文化小说,继承了沈从文与废名的真与幻的统一。 《邂逅集》 早期作品。《复仇》讲究气氛和人物造像,现代派痕迹。 《老鲁》《鸡鸭名家》《戴车匠》 轻利、诚朴、守节的平民风尚。

《异秉》 “最后一个”的模式,对逝去的美的倚重。追忆过去而连接明日。 7、 骆宾基 《边陲线上》 早期作品,史诗性故事。 《幼年》(《混沌——姜步畏家史》)从儿童视角写边境小县城的社会家庭变迁。《北望园的春天》 短篇集。契诃夫风格。 夏衍 《春寒》 抗战中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时代的真实感。 李广田 《引力》 由乡土、家庭转而奔向有“引力”的新天地。

严文井 《一个人的烦恼》 抗战中知识青年典型,从热情的幻想到萎靡和消沉。 王西彦 “追寻”三部曲《古屋》《神的失落》《寻梦者》农村环境和知识分子

三、通俗与先锋 “孤岛”和沦陷区文学,新市民小说。予且是新市民小说的代表。

1、 张爱玲 创造出熔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于一炉的古今杂错、华洋杂错的新小说文体。历来被人称为“新鸳蝴体”“新洋场小说”“娱情小说”等等。其小说既有传统的语汇和手法,也有西方现代派的先锋痕迹。华丽的文辞写出都市男女千疮百孔的经历、新旧交错的人生。从女性角度观察浮世悲欢,解剖人性的脆弱与黯淡。

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1943,经周瘦鹃发表于《紫罗兰》。 她的大部分中短篇小说收入了《传奇》。成名作《倾城之恋》 偶然的大变动下现代富商范柳原与旧家出身女子白流苏的结合。《封锁》 都市邂逅的寓言。 《红玫瑰和白玫瑰》《沉香屑 第一炉香》《年青的时候》 软弱的凡人构成都市。

《金锁记》曹七巧 她真正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处境,还有来自自身的精神重负。感觉化意想的运用和深度的心理剖析,画下了现代女性痛苦挣扎的轨迹。

2、 苏青 (上海) 女性涉世而终遭幻灭的题材,世俗化而真诚的实录通俗故事。 《结婚十年》(自传体小说)定下了其小说的全部调子,即女性涉世。作为畅销书,后有《续结婚十年》。 《歧途佳人》《涛》等。

4、 梅娘(北方)小说以描写宦商封建大家庭的女性生存状态为显著特色。 她的叙述要比张爱玲俗,却比苏青雅。 代表作:“水族系列”《蚌》《鱼》《蟹》 是大家庭女性的三种生命处境。具有象征性和可读性。 4、 徐訏 30年代开始创作,走到写出《鬼恋》才成名。

小说基调:浪漫虚构,大众传奇,表现爱与人性多重性,心理体验层面丰富。

《鬼恋》 变态的出世心理和充满神秘色彩的恋情。 返国后三个中篇《荒谬的英法海峡》《吉布赛的诱惑》《精神病患者的悲歌》散发出强烈的异域情调和超现实的浪漫想象。 1943发表长篇《风萧萧》一纸风行,当年被列为“全国畅销书之首”,该年被称为徐訏年。这是一个多角爱情与间谍战的混合型故事,表露对生命态度的严肃探索精神。男主人公转身于舞女白苹、交际花梅瀛子、海伦小姐三位女性的情爱纠葛之间,而三女性各代表着一种人生态度,或追求暂时,或追求永久,交错矛盾,表现人生永远的理想、信仰、爱和短暂的人生追逐的恒久冲突。 中篇《一家》、《烟圈》集、《海外的情调》集 。他用“夜窗书屋”名义出版 “三思楼月书”约二十种,包括诗歌、剧本、散文,被公认是对港台和东南亚华文文学起到重大影响的作家。

5、 无名氏 一度成为浪漫爱情小说的畅销书作家。他以“无名书屋”名义出版的“无名丛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笔记

刊”和“无名书初稿”共计十余种。 抗战时期:通俗小说《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 “媚俗手法”和生命探索的主旨。 抗战后隐居杭州:《野兽·野兽·野兽》情节弱化小说。《海艳》《金色的蛇夜》 先锋性。

四、现实与民间

解放区的新型小说,革命现实主义小说民间化。

1、 孙犁 “荷花淀”派的鼻祖。 小说着重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艺术上追求诗的抒情性和风俗化的描写,单纯明净的形象塑造、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带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 《荷花淀》《嘱咐》《走出以后》《丈夫》 新时代劳动妇女的灵魂美。 其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抓住人物思想性格最主要、最特殊的部分,“强调它,突出它,更多地提出它,用重笔调写它,使它鲜明起来,凸现出来,发射光亮,照人眼目”,达到主客体的完美融合。 2、 康濯 《灾难的明天》《我的两家房东》 农民精神世界、家庭关系的变化。 孔厥 《受苦人》 童养媳与年老丈夫的生活悲剧。《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 童养媳的成长,乐观语调加强。《新儿女英雄传》

3、 “山药蛋派” 马烽、西戎、束为

4、 刘白羽(部队小说作家)代表作是《无敌三勇士》 以军事题材表现革命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意识借鉴说唱文学。 短篇《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战火纷飞》《血缘》和中篇《火光在前》 此外,还有邵子南《地雷阵》

5、 思基 《我的师傅》 韦君宜 《三个朋友》在与工农对比中,批判知识分子的思想弱点。 6、 丁玲 《在医院中》知识分子科学民主思想和责任感与官僚主义、农民小生产习气的矛盾。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暴风骤雨》

主旨 农村阶级斗争和生活的复杂性。 阶级关系简单化、规范化。 描写 具历史真实感的细致的心理刻画。 浓郁生活气息,真实生活场景。 人物 地主、农村新人的复杂性。 农民积极分子及老农民典型。 语言 细腻,有时沉闷。 单纯、明朗、简洁。

7、 欧阳山 《高干大》 农民出身的干部联系群众和官僚化的两类典型。 8、 柳青 《种谷记》 减租减息斗争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初步改变。 反映新时代里人民内部矛盾的作品:欧阳山 《高干大》 、柳青 《种谷记》 9、 草明 《原动力》 解放区最早的反映工人阶级的作品。 【散文】 第一个十年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1918.4《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 1、杂文的盛行 短小精悍的社会文明批评。 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化传统”。 2、《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 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又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新青年》《莽原》《语丝》(后分化出“言志派”) 李大钊 宣传鼓动性与散文诗的艺术结合。《青春》《新纪元》 陈独秀 充满战斗意气,激烈畅达。《偶像破坏论》《反抗舆论底勇气》 钱玄同 批评儒家思想,痛快淋漓的文字。《随感录四十四、四十五》 刘半农 寓庄于谐,更有艺术性。《奉答王敬轩先生》《作揖主义》 鲁 迅 《新青年》主将,《语丝》派坛主,现代散文诗鼻祖。《自言自语》《古城》等是现代散文诗最早出现的精品,1926年的《朝花夕拾》表现另一种优美余裕的风致。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1、周作人 于抗争的小品文之外分出闲适、知识性的一脉。

①“美文”和“言志” 最早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抒发个人性情的“言志”小品文。

18

19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笔记

②闲谈体 (散文有“浮躁凌厉”和“冲淡平和”两体,前者收入《谈虎集》《谈龙集》,他多做闲谈体,追求自然而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其小品常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调和,产生一种涩味与简单味,很耐人咀嚼。)其闲话体散文又借鉴明人小品、外国随笔和日本俳句,融合自己的性情加以创造,形成自然隽永、平和冲淡的叙述风格。 20年代《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蓬船》等都是现代散文名篇,代表了其“言志”小品的风格。其选材平凡琐碎却别有情趣,也有“中年心态”的落寞颓废。 ③30、40年代“文抄公体”散文的试验 常兼古文和白话两种文体之美,古雅遒劲。 《游山日记》《关于傅青主》《无生老母的信息》 2、其他这一流派的主要散文作家

①俞平伯 自称是“逢人说梦之辈 散文多收在《杂拌儿》《燕知草》 集中,如《陶然亭的雪》《清河坊》《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多构成朦胧空灵的意境,透出远离现实的玄理和感伤。以旧格调自享。 ②钟敬文 《荔枝小品》 平远清隽的美学追求。 《荔枝》《茶》《黄叶小谈》 咏物小品。 《钱塘江的夜潮》《太湖游记》 情思清朗。

③冯文炳 专写农村乡镇的宁静生活和对小人物的同情。

初小说和散文融合,注重意境的传达,清新素朴,抒情气息浓郁,也喜闲谈琐事,以冲淡为衣,表现朴讷哀伤的风格。后将古典诗歌象征手法与西方现代派技巧引入,追求朦胧的散文意境,陷入歧途,鲁迅批评他“有意低徊,顾影自怜”,此所谓“废名气”。

二、冰心、朱自清和文研会作家散文

1、冰心 “小诗”味散文,更易引起青年的共鸣和模仿。 1920年《笑》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引人注目的美文小品。

①空灵清丽的风致 以行云流水的文字,倾诉真情的温柔和忧愁,“爱的哲学”。 《往事(一)·七》 由雨中红莲受大荷叶庇护升华到母爱主题。

《山中杂记之七——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 山与海的对比,传述对大海的无限深情。

②文体的自觉追求 “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 《往事》其二(八) 保留文言的典雅凝练加适当“欧化”,更显灵活、婉转、流动,有自然跳荡的韵律感。

2、朱自清 娴熟使用白话文创作的典范。 缜密婉转中温柔敦厚的气质。匠气。 《背影》朴素动人《荷塘月色》明净淡雅《儿女》委婉真挚 ,表现他的诚挚和正直。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荷塘月色》写景抒情的名篇。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通过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巧妙的比喻联想,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便构成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 3、其他作家

丰子恺 散文结集《缘缘堂随笔》以源自佛理的眼光观察生活,于俗相中发现事理,将琐细事物叙说得娓娓动听,落笔平易朴实,有赤子之心,透露着心地光明、一无沾染的品格风貌。有佛理的渗入,文章萧疏淡远,带有哲理深味,染有清淡的悲悯之色。 梁遇春 (20年代人称其为中国的“伊里亚”) 《春醪集》《泪与笑》英国随笔的影响。懒散的绅士风度,标新立异。喜用絮语笔调,随意而坦诚的谈吐中不乏睿智的思辨。 许地山 《空山灵雨》集、《落花生》情调: 近似散文诗,渗入宗教气氛,有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叶圣陶、郑振铎、茅盾 写实的“人生派”,社会性较浓,“五卅”时的愤怒呼喊 瞿秋白 《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中国报告文学的先声。

叶圣陶 《五月卅一日急雨中》 爆发出炽热的反帝激愤,全文有急雨般节奏和悲愤慷慨之情。 《藕与莼菜》 抒发 对故乡的情思,由物及人,平淡从容。 郑振铎 《街血洗去后》《六月一日》 沉痛的感情和质朴的语言。 《山中杂记》 真率、俊逸。 茅盾 《五月三十日的下午》《暴风雨》是五卅时产生影响的作品。《宿莽》集,旅日散文,格调低沉。 其中,有《叩门》《雾》《卖豆腐的哨子》 等反映时代的苦闷和期望,回荡起伏的怅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笔记

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1、郁达夫 率真、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文字,其散文带有“自叙传”色彩。 写散文大都倾诉自身遭遇,以恣肆放达的文字喷发激愤,带有时代病的感伤。 《归航》 记述离日返国时的复杂心情,无所顾忌的文字。 《还乡》《还乡记》 对社会贫富不均的强烈不平,渗透着遁世思想。 《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鼓动青年反叛,惊世骇俗的冲击力。 《一个人在途上》 感人肺腑的至情。

2、郭沫若 作为一个抒情诗人,他的作品无一不具有诗情。 《月蚀》《卖书》 以 个人贫困的遭际,向社会的悲愤呼叫。 《路畔的蔷薇》 牧歌式地抒发青春的欢悦与离乡去国的孤寂。

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1、“语丝”派 以1924创刊的《语丝》为创作集结地。鲁迅与周作人都 是其核心作家。

①“语丝文体” 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除议论性杂感,也有抒情小品的佳作。 如孙伏园《伏园游记》川岛《月夜》 ②林语堂 最热心提倡幽默小品的散文家之一。后创办《论语》而分化。

《剪拂集》 以嘲讽之笔进行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 讥刺的盔甲中每每包含幽默。

2、“现代评论”派 20年代中期出现,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人物: ①徐志摩 自由而华丽的散文文体,多冥想型小品。 名篇《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浓得化不开”》 具有快如闪电的感兴,刹那灵感的流动。造成繁复华丽的印象。 ②陈西滢 《现代评论》上的“闲话家”,集成《西滢闲话》 贵族化立场,散文特点:行文流畅,有相当的西方文学修养,议论由事出发,富幽默感。

第二个十年 30年代散文创作的派系,通常以政治倾向来划分,即属于左翼作家的散文,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的散文,以及政治态度比较超越的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散文 。

一、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1、刊物 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1932.9 《人间世》1932 《宇宙风》1934 以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 2、写作立场 追求对现实冷静超远的旁观。除去讽刺的酸腐辛辣而得淡然之味。自由主义立场,“热心人冷眼看人生”。“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针对强调文艺的社会使命的观点,创造解脱性灵,广达自喜,潇洒自在的散文笔调。 3、左翼文坛与林派刊物的论争 《太白》《芒种》 4、30年代是林语堂散文创作的高峰期。

1932年《论语》到1936去美国,其间散文收在《大荒集》《我的话》二集中,他自评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散文题材非常庞杂。其突出艺术个性在于追求幽默的情味。 他惯用中西比较的眼光看问题,多国民性改造及传统文化转型的思考。如《谈中西文化》

娓语式笔调是他小品文的主要范式。他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从容睿智的幽默,轻松自然的行文结构,娓语式笔调。提高了随笔体散文的文体地位。

二、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

1、“鲁迅风”杂文创作

①瞿秋白 杂文多收在《乱弹及其他》集 《民族的灵魂》《流氓尼德》《财神的神通》《美国的真正悲剧》 尖锐的政论色彩,善于抓住本质勾勒典型,善于创造新的杂文形式。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运用马阶级观点研究鲁迅的经典文献。

②唐弢 《乡音》 叙事抒情散文。 《落帆集》 散文诗。使他成名是杂文。 主要杂文集有《推背集》《海天集》 《谈礼教》《看到想到》《东南琐谈》《〈周报〉休刊词》等杂

20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笔记

2、能够踏实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真正为普通农民接受,这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3、生活创造者与生活描写者统一,其另一个重要历史特点。自觉追求创作对现实生紧密配合的宣传、鼓动作用与指导作用,又不滞于公式化概念化的困境,既融入对农民的挚爱情感,也带入历史考察的理智。保证了其问题小说政治倾向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4、偏重大众化、通俗化,主要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消极影响:文化修养不足及由之产生思想视野的相对狭窄,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汲取是一种补偿,但也存在缺失。

二、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小二黑结婚》讲述解放区新一代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揭示农村中旧习俗和封建残余势力对人们道德观念的束缚,以及新老两代人的意识冲突与变迁。

《李有才板话》揭示农村民主改革中新政权的不纯以及批判主观主义、官僚主义 《地板》短篇,形象解说地主如何以地租剥削农民

《李农庄的变迁》以一个村为缩影,展现北方农村从20年代到40年代巨大变革 《福贵》写高利贷盘剥下农民悲惨命运 《邪不压正》写土地改革运动 《孟祥英翻身》《传家宝》写农村妇女民主意识觉醒 农民典型形象:

老一代农民。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还未觉醒,背负着沉重的历史传统。《小二黑结婚》二诸葛、《李有才板话》老秦、《传家宝》金桂婆婆。赵树理对解放了的中国农村社会有独特的认识与发现:尽管在新社会,没落腐朽的封建经济制度已经消灭,但封建传统思想、小生产意识的影响仍长期存在,要使农民真正获得精神上的解放,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年轻一代农民。由于封建思想的毒害没有肃清而可能发生蜕变。《李》小元和《邪》小昌。 反映近代农村社会变迁《李农庄的变迁》其现实主义创作也有追求史诗性的企图。

赵树理小说描写新的天地新的人群,都以晋东南农村为背景,其浓厚的地域民俗色彩,山西味道晋阳气息是构成他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方面。他擅写田间地头、农艺劳作、节庆丧葬、赛醮纷举、礼仪婚俗,乃至饮食穿着、婆媳长短、敬神信巫,吹打弹唱,生动有趣,穷形尽相。

民俗描写是其小说最吸引人的部分,具有文化人类学的参考价值。影响了山药蛋派作家群。

三、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小说审美目标:让农民喜闻乐见。

1、农民化的审美观念 在艺术形式与审美观念上回归传统与民间,将文学之根深植入北方中国土地中,在现实主义艺术创造上有突破。 (我国现代小说体式主要是外来的,1918胡适首先引入横截面结构方式,决定着五四以来现代短篇小说的基本格局)

2、创造了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 对中国以说唱文学为基础的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方式、表现手段进行扬弃与改造的结果。首先,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框架,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结构特点。其次,吸取传统评书式小说手法,融写景于叙事,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写人物,以行动和言语展现人物性格,少有静止的景物与心理描写。此外,注重小说故事性与讲述性,使小说不光能看,也能朗读。

3、叙事风格明快、简约,富于幽默感,语言明白如话,吸收传统说书艺术的长处,具有可朗读性。他对叙事结构和语言的探索,实现了艺术性与大众性比较完美的结合。

【艾青】被称为“吹吹芦笛的诗人”他明显受到西方近代诗人凡尔哈化、波特莱尔的影响。

一、艾青的历史地位

1940冯雪峰对其历史地位作了理论上评定:艾青的根是深深植在土地上,是在根本上就正和中国现代大众的精神结合着的、本质上的诗,中国新诗的创造可以说正由他们在开辟着道路。

艾青是最早起身世界的中国新诗人之一,《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不久即被译为日文,在日

46

47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笔记

本进步青年中产生强烈反响。他的诗歌典型表现了中国新诗是20C世界诗歌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的诗一方面坚持并发展了中国诗歌会诗人“忠实于现实、战斗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克服、扬弃其“幼稚的叫喊”的弱点,批判地吸收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术探讨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新诗艺术,成为新诗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

二、独特意象与主题

其诗歌的中心意象:土地与太阳

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其作品永远唱不尽的主题。如《我爱这土地》还凝聚诗人对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妇的颂歌。

太阳,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热情讴歌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是其永恒主题。《向太阳》《黎明的通知》

三、忧郁的诗绪

1、艾青式的忧郁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旷野》等诗作都浸透了诗人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忧郁,这是构成其诗歌艺术个性的基本要素之一。

2形成: 个人境遇、气质与西方文学思潮的结合,形成了其早期作品中流浪汉的漂泊的情愫。经历抗战亲眼理解到的现实苦难和对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的心灵契合,他从小感染到的农民的忧郁与漂泊情愫升华到新的时代高度。这忧郁里,浸透着诗人对祖国、人民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与思索。

所谓艾青式的忧郁是时代情绪、民族传统、西方文化影响与艾青个人气质的一种契合。

四、诗的艺术与形式

1、从感觉出发 2、渗入主观情感

既捕捉感觉,又强调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入,追求对于外界的感受与自己的感情思想的融合,融合中产生出多层次的联想,创造出既明晰又具有广阔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如《旷野》有对外界自然光、色的敏锐感受,更渗透着其内心的沉重、困厄与倦怠。艾青诗里的色与光,不再是对感觉、印象的简单记录,而是一种暗示、象征,既具有自然形态的形式美,又积淀着社会、历史、心理、哲学?的深刻内容,在形式与内容、色彩与主题之间存在一种对应的关系,同时又为诗人个性所渗透,可称之为艾青的光与色。

3、提倡诗的散文美 诗体特点:奔放与约束之间的协调(即变化里求统一,参错中取和谐,运动里求均衡,繁杂里取单纯),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 【台湾文学】 一、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1、台湾新文学运动发端于1920年7月。留日学生仿效大陆,在东京创办《台湾青年》旨在研究台湾革新、谋求文化向上,由此引发台湾的新文化运动。

2、张我军,以台湾文学道上的清道无自许。1924、1925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糟糕的台湾文学界》倡导白话文运动,引发新旧文学的论战。1925出版《乱都之恋》—台湾新诗创作的第一个结集。1926前后,赖和《斗闹热》《一杆“秤仔”》杨云萍《光临》张我军《买彩票》等短篇诞生,初步显示新文坛的实绩。

3、1925-1931,台湾文学的草创期。论争新旧文学,探讨提倡台湾白话文与乡土文学,旨在强化本土意识。

4、1931直至1937,台湾文学的繁荣创作期。1932黄村成、赖和等成立南音社,创办南音杂志,《台湾新民报》创办学艺栏,《福尔摩沙》东京创刊。1934,台湾文艺联盟成立,创办《台湾文艺》和《先发部队》两期刊。杨逵《送报夫》吕赫若《牛车》是最早介绍到大陆的新文学作品。《台湾新文学》创刊,有赖和、杨逵、杨守愚等一批有激进的革命思想的作者。涌现了一批艺术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笔记

上趋于成熟的作品,赖和短篇《善讼人的故事》龙瑛宗《植有木瓜树的小镇》王白渊诗集《荆棘之道》以及盐份地带诗人群作品。批判旧社会习俗,展示顽强不屈的民族精魂。

5、1937到1945,台湾现代文学的凋零期。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台湾强制实行皇民化运动。只有少数有民族骨气的作家隐忍为文,吴浊流《先生妈》杨逵《鹅妈妈出嫁》吕赫若《风水》吴浊流长篇《亚细亚的孤儿》较完整的艺术构思和深挚的乡国情怀。

6、1945.8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迁台,台湾光复初期。台湾文坛一度被粗糙的反共文学主宰。 小结:台湾的现代文学大都以现实主义为归依,乡土气息一般较浓重,其中最频繁呈现的是思恋家国,反抗压迫的文学母题,以及作为弱国子民的漂泊意识。台湾现代文学收获最丰的是小说,其次是诗,散文和戏剧相对弱一些。

二、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1、赖和,被称为台湾新文学之父 以现实社会的批判和乡土文化的寻根为本 1926年元旦,发表白话短篇《斗闹热》是台湾较早的白话小说。 1932《丰作》和茅盾《春蚕》写丰收成灾的风气不谋而合。

1934《善讼人的故事》颇带传奇色彩,有果戈理式的讽刺气味,写尽民间疾苦和剥削者诸样相,主人公给人一种不畏强权的慨然正气。

其小说不讲求技巧,但朴拙真诚,很有生活气息。有意在白话文掺入本土方言,有一股浓烈的地域文化的新异性。

他开创了台湾新文学的一个传统:揭露现实,追寻乡土,认同祖国。 他是台湾新诗的奠基者之一。

2、杨逵 从历史变革的层面谛视无产者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以中篇《送报夫》闻名。

采用较隐晦的象征手法写作,1942《泥人形》散文笔法,寓意深远,启人深思,暗示日本帝国主义必败,读来一股凛然正气。短篇《鹅妈妈》在象征描写中蕴涵政治的愤慨。 中篇《模范村》短篇《萌芽》《春光关不住》(又名《压不扁的玫瑰花》) 3、吴浊流 小说具有社会史性质。《先生妈》《波茨坦科长》以讽刺见长 长篇《亚细亚的孤儿》被普遍视为日据时期现实主义代表性力作。

4、吕赫若 执着追寻乡土精魂 1935发表短篇《牛车》叙写殖民地工业文明加深农民的的破产和农民的苦难,有如一支悲怆的乡土歌谣。

短篇《风水》中篇《清秋》以及连续小说《庙庭》《月夜》

5、龙瑛宗 处女作《植有木瓜树的小镇》笔调冷峻而富诗意,描写30年代台湾知识分子身处殖民地社会现实中的哀伤与绝望。描写纤细敏锐,风采华丽而忧伤,有世纪末的意味,大量运用欧美现代小说手法。

此外,比较有成就的作家,还有:注意小说技巧探索的杨云萍《光临》、擅长写心理小说的朱点人《纪念树》、充当日据时代文学传统与60年代乡土文学之间桥梁的钟理和《夹竹桃》《故乡》系列小说和《原乡人》。诗歌方面:杨华《黑潮集》《晨光集》、王诗琅《沙漠上之旅人们》、邱淳水光《化石之恋》、吴新荣为代表的盐份地带诗人群和杨炽昌代表的风车诗社的现代派诗作 6小结:台湾现代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支,有其显著的独异性。总特色表现为对乡土家国的思恋。反殖民统治-追寻乡土-认同祖国,始终是多数台湾作家的创作情结,失根的乡愁往往成为台湾现代文学创作的一种动力。执着现实、面向民众,是众多台湾现代作家的文学理念,现实主义成为普遍的创作倾向,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并曾得到充分发展。由于日本殖民者实行语文上的殖民政策,导致台湾现代文学存在双语现象。

第一章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

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

48

49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笔记

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第二章 鲁迅

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如《药》的悲剧是双重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但却治不老病。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青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革命者为人民革命而献身,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表现粗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惊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 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

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一、共同点:都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却愚昧麻木不觉悟。二、不同点:闰土是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勤劳、质朴但精神近乎麻木。他儿童时代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由于社会的压迫使他像个木偶人。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虽与外界有接触,但仍然十分愚昧。“辫子风波”,使他自己没有辫子而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这些都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落后缺乏觉悟。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他不正视现实,常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

通过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农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改变自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农民问题。要改变农民悲惨的地位境遇和启发农民的思想觉悟,使农民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行反封建斗争。 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笔记

《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主要有《阿Q正传》的后半部,是侧面描写,写辛亥革命在未庄和县城的影响。 在未庄,阿Q受到影响要“革命”了,他的“革命”观中有不少糊涂观念和错误思想。假洋鬼子成为未庄的革命风云人物。在县城,清朝的知县老爷、把总还是原官,但官的名称改了,而且也参加了革命党。这些描写,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对封建势力妥协,使封建势力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辛亥革命未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未能注意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

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狂人日记》的思想是:“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揭露得异常深刻: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是对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揭露了封建礼教毒害之深广。人人“吃人”也“被人吃”。吃人者不仅有封建家族制度象征的大哥;也有妇女和下层人民,他们是受礼教残害最深重的;也有青年和小孩。作品通过塑造狂人形象,表现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也表现出严格的自审精神,寄希望于未来,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狂人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狂人日记》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对民族现状和前途的“忧愤深广”的特色。

艺术形式上的主要特点: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现实主义,作品真实地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狂症”者的故事,人物和环境都具有真实性。同时作者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等手法,赋予人物和环境以象征意义。运用日记体形式;以心理描写为主,是变态的心理描写;简练的白话语言。 文学史上的意义:《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它以彻底深刻的反封建思想,以渗透于全篇的现代意识,显示其现代意义。艺术形式上,西方现代主义方法象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变态心理的细致描写,日记体的格式,成熟的白话,具有现代意味。

分析评价《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 《阿Q正传》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

思想上成就之一: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种种方法自欺自慰,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阿Q无法清醒认识自己的悲惨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斗争。阿Q还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深恶造反、“男女之大防”。是个集中了较多国民劣根性的艺术形象。阿Q革命观中还夹杂着许多落后的观念。阿Q形象的塑造和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因此,阿Q是一个“现代的我们的国人的灵魂”。 思想成就之二:提出了农民问题,即农民的悲惨的生活境遇和他们缺乏民主主义觉悟的矛盾。阿Q过着被剥削、受压迫的生活,但是他缺乏觉悟。作者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他有革命的要求,但是他的革命观中狭隘报复、取赵太爷而代之等糊涂思想,他也没有完全摆脱精神胜利法。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

艺术成就: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阿Q、假洋鬼子、赵太爷等。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如阿Q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作品基本风格是客观叙事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写实中又加入了讽刺,如对赵太爷的讽刺是尖锐无情的、对阿Q的弱点的讽刺比较温和,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阿Q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g9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