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和德育的几点体会-精品文档

更新时间:2023-05-02 22:0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和德育的几点体会

席勒认为,人们对于一切道德的服从,均来源于人类自身对美的向往。所以“美感”既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应该是教育事业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和德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获得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情感和完善的人格,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的最高追求,不仅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到美术知识和技能,还应该让每一节课充满艺术的意蕴,让师生在充满爱与美的课堂上,启迪智慧,发展思维,享受艺术带来的美好感觉和心灵滋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美”的感悟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美术课堂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获得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启迪智慧,促使学生以更高的标准去思考和追求人生的意义,获得人生境界的提升。在创设《家乡的节日》一课时,笔者以中国传统的盛大节日《春节》为主题,贴窗花、包饺子、穿新衣……整个课堂张灯结彩,欢歌笑语,洋溢着过年的氛围。在剪窗花的时候,我把环保理念渗入到课堂中:垃圾不落地,教室更美丽!学生在剪贴出美丽的窗花的同时,不让一张纸屑遗落在垃圾桶外面,点点滴滴渗透德育的内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是行为之美;在包饺子这一环节,把团圆的内涵告诉大家,

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体会家庭的温暖与和睦,理解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爱,把感恩教育融入课堂,描绘出一张饱含着浓浓情意的团圆图;在穿新衣这一环节,把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介绍给大家,让学生了解新年穿唐装的习俗和中国元素在服饰上的运用,增强他们的审美体验,做一个美的传播者,这是服饰之美。构建充满美学意蕴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将枯燥的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习变成一种享受。增强审美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愉快的心情,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从而使枯燥的学习快乐化。

二、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对于中国画的博大精深,如今的学生已经知之甚少。为了让孩子们对中国画“一见钟情”,笔者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让学生觉得“好学”,他们才会“乐学”。从竹子入手,中锋、侧锋寥寥数笔,一张栩栩如生的“竹子图”跃然纸上,学生惊讶之余,开始充满信心并跃跃欲试。当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学生学习国画的热情一度高涨。于是我开始讲画家的故事:清代文人画家郑板桥最擅长画竹子,他遵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实践方式,融入自己的主观感情,确立画意,作品格调鲜明,一笔一画间所流露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着实感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画竹子的技法,还懂得了竹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将情感融入画中,使这一节课意义深远。齐白石大师擅长大写意“白菜萝卜”,笔意韵致、生动而鲜活,是一种朴实而又乐观知

足的心态,一种平凡中见精神的生活态度。“放飞理想,借画言志”是大多数画家一生的座右铭。我们的国画家不仅拥有高超的作画技巧,还有崇高的个人情怀,这些都将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丰富他们的生命体验,提高个人修养和艺术涵养,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欣赏课是很容易渗透爱国主?x教育的,将一些积极向上的绘画题材介绍给他们,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渗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必将为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有归属感,具有较高的公民素养,获得更强的幸福体验。

三、精心选材,形成学生良好的情感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美术可以辅佐道德。在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形象,听到的是马的嘶鸣,人们的呐喊。德国法西斯的丑陋嘴脸,恐怖而狰狞。整个画面以黑白色调烘托出被践踏后的格尔尼卡小镇惊恐的惨状。美术作品可以抨击、鞭挞,可以弘扬、歌颂,也可以让学生懂得是非美丑好恶。李焕民的版画作品《初踏黄金路》,整个作品洋溢着载歌载舞的欢乐气氛,把藏族人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无拘无束地表达了出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优美的美术作品,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具有正确的道德判断。让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让思想在美的意境中,焕发光华。

四、教学民主,放飞学生人生梦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fk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