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国古代城市的里坊制如何被街巷制取代

更新时间:2024-05-21 13: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述中国古代城市中的里坊制

如何被街巷制取代

——景园0901 戴彧 2009305200119

唐宋时期.中国在城市形态、市民生活等方面均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而里坊制的崩溃,街巷制的出现就是这次变革的重要标志。

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里坊制度日益完备,至隋唐长安城达到鼎盛。在城市结构上,里坊整齐划一,千百家似围棋局。在市民生活上,实行严格的“夜禁”制度,唐长安城夜间坊门紧闭,坊外空无人行,呈现出寂静夜色。

这种严格的里坊制度以强化城市管理,防范盗贼为目的,给市民生活、生产及人际交往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中期以后.长安城内侵街建房,坊内开店,开设夜市等破坏里坊制的行为不断出现。

里坊制下,城市街道严禁侵占。后来随着“侵街”现象的增多,对“夜禁”的破坏。至唐末的长安崇仁坊,出现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在交易地点上,出现了坊内开店的现象。唐长安城内设有东、西二市,作为交易的集中场所。与坊一样,市亦为市墙围合的封闭场所,且聚散以时。

唐长安坊里围墙被推倒,是一个逐渐的变化过程,先是坊里之中建砖瓦窑,烧造建筑用材,大约在开元年间比较多了起来。第二步是“市”内商业活动空间不够,向邻近坊里发展、渗透,形成了大的商贸区域,坊里的围墙就必须被突破,这大约在天宝年间。第三步是在市以外的其它地区出现打倒围墙,接檐造舍等事,这大约在大历年间。唐代晚期坊里制度在商业发展的有力冲击和其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开始衰败,为宋及其以后新的街巷布局奠定了基础。

里坊制度是古代城市的营建制度也是统治阶级为了更有效地统治城内居民的管理制度。北宋时取消了里坊制城市居住区以街巷划分空间里坊制发展为坊巷制,北宋晚年至南宋在东京平江杭州等城市相继产生了一种新的聚居制度坊巷制这是一种以社会的经济功能为基础的聚居制度。所谓坊巷制就是以街巷地段来划分聚居单位,每个坊巷内不仅有居民宅邸还有市肆店铺。除此之外乡校家塾会馆书会每一里巷一二所坊巷入口处叠立坊牌,上书坊名坊巷内的道路与城市干道相

连通坊巷之间可以自由来往。这种坊巷按照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来规划功能结构以及配置服务设施。城市居住区沿用了两宋的街巷式布局。

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布局由坊里制到街巷制的转变是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渐变的一个过程。唐朝,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国力鼎盛,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正是在这一时期迈出了坊里制向街巷制转变的实质关键的一步,而这一时期的城市商业布局变化,可从唐诗里反映出来。生产与生活是辩证统一的,笔者认为在唐代城市商业布局由坊里制到街巷制的变化中,市民生活的直接需要是主因,变化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与生活更为贴近的第三产业而不是第二产业。在唐诗中反映出了城市精英文化到平民文化的转变,惟其如此,城市商业布局在物质形态上才有了坊里制到街巷制的这次关键生的转变。

如果将里坊崩溃视作一粒种子,那么它在唐中晚期的长安城即已萌芽,并有破土而出之势。但随着唐朝走向灭亡。长安城亦退出都城之舞台。伴随着政治中心的东迁,五代、尤其是北宋时期,东京开封即成为这颗种子破土生长并开花、结果的沃土。说起宋东京里坊制的崩溃,早在隋唐汴州城(宋东京前身)已见端倪。 隋开皇年间,当时汴州已出现商业繁荣,向街开门的现象。至唐代,随着汴河漕运的发达,汴州商业更为发展更出现了通宵夜市。

五代梁,晋,汉,周皆定都开封,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后周时期,官方作出让步,其京城内街道阔五十步者,许两边人户于五步内取便种树掘井,修盖凉棚。这是官方对突破坊墙,进行营造活动的认可,为以后北宋开封的“侵街”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

历史进入北宋时期,东京城。商业繁盛,客观上要求拆除坊墙,建立新的街市制度。但是,宋廷却逆历史潮流而动,力图维护与恢复昔日的里坊制。于是官私双方展开了激烈斗争,这场斗争以“侵街”为标志,北宋伊始即已出现。在宋徽宗崇宁年间,宋廷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承认了其合法性。结果,商业店铺纷纷沿街而建,形成了街市。随着侵街建筑的增多,坊墙因失去作用而被蚕食,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里坊制度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对城市形制格局产生了浑远的影响。北宋时期的东京城是在唐、五代汴州城的基础上营建的,其内城的基

础是唐代刺史李勉修筑的汴州城.外城的基础是后周柴荣修筑的。北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扩建,并延续在晚唐洛阳开始实行的都市政策和经后周世宗传承的开封都市政策,建构起北宋东京的都市景观和都市制度的基础。使开封逐步发展成为皇城巍峨,河运便利的都市。

与隋唐的长安、洛阳不同,北宋东京城的布局虽然沿袭了隋唐以来的传统,但没有预先的完整规划和设计,遮使得中央“百司”不能集中一地,多分散在里城,杂处于居民和商业区之间。整座东京城由3道城墙4条运河、33座桥梁、4条御路纵横交错构成。宫城居中,外为里城.再外围为外城。御路与其他大小路纵横构成若干居民区,这就是中国传统城市中的“坊”,坊设有坊墙、坊门,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吏和府邸才能直接面向城市道路开门。采用传统的里坊制有加强封建统治和皇城安全的意义。

一般认为里坊制的解体与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关,瓦肆的出现标志着里坊形态的破坏。但作为城市防御和管理而形成的里坊制度,其解体是个综台因素作用的历史过程。与东京城防御体系、商业发展和管理职能的转变相关联。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城市畸形体系的城市防御的目的是对外御敢、对内浩安管理。首先北宋东京城地处豫东平原,除北面的黄河无险可守。自建国起,一直遭受辽夏等游牧民族的侵扰。这对都城防御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宋代军事技术已处于冷兵器向火器过渡的阶段,拥有抛石机和铁火炮等攻城利器。攻城战术不断创新且运用娴熟,集火射击和步炮协同的思想开始萌芽,这对宋军的城池防御提出了空前排战。为了应对这些矛盾,东京城构建了完整的防御体系。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加固城池。东京形成了三套城外城、内城、宫城的格局,并修建了与之相对应的三套护城河。这样环环相套的城池将古代城市的防御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在建筑材料方面,城墙厦其上部传统的角楼、敌接、城楼、敌团等术拘建筑也蓬渐改为砖砌。

(2)扩充禁军。随着火器的广泛应用其承伤力的提升,必然导致整个城墙系统防御作用降低。为此,宋廷在构筑坚固城池的同时.还在京师安置了庞大的蒙军。形成所谓前有坚城,后有重兵的防御体系。东京的防御任务主要由禁军承担,坊墙基本失去了对外防卫的作用。因此在以往战争中遭掼坏的坊墙也就没有

再恢复的必要了。“侵街”行为对坊墙的破坏因不会影响城市的防御安全,其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也逐步被官方所默许。公元980年,东京的重要街道景阳门大街出现了。“侵街”现象,坊制开始解体。

2、东京作为北宋最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城市经济受到更多军事因素和官方控制的影响。东京城市经济的供销结构包括官府调拨、官商体系来满足城市主体居民的奢侈性消费以疆军事性消费。民间韵商贩贸易.在这里不起主导作用。市场的商品流通往往被控驭在官府垄断体系之下的特点。

商业活动已不限于东、西两市,市突破了区域的限制,而且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市制开始名存实亡。随着坊市制被破坏,东京的坊里不再是古代封闭式的里坊,坊变成了行政管理单位,坊里出现了商业活动。民居可以随意面向大街开门经营商业,商业活动开始突破了市区的限制。

3、宋代实行中央集权的兵制,为了保持都城强大的禁军军力必须仰仗东京城便利的漕运。东京城市水系漕运和防御的双重功能,是由东京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东京城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下游,交通拄迭。就陆路而言.当时开封是个交通中心,有几条道路干线以开封为中心向口方辐射。以汴河最为重要.乃为建国之本。为了储存漕运物资。沿汴河两岸建设了大批粮仓与邸店.并出现了繁华的行市。这种在求系交通要道上形成的高效、便捷的行市,进而带动了整个城市中街市的形成。这些新的行市与街市逐步取代了封闭式的坊市制,居住区与商业区交叉并存,大街小巷影成通畅的交通网。

4、五代时期社会动荡,加之“侵街”等商业行为对坊墙的破坏,对东京城市布局、治安的影响很大。所以,北宋统治者实行了一种军事编制和军事管理的制度街巷制。东京采用府、厢、坊三级行政机构,巡幢制度的建立,与开封府各厢机构相互配合,使东京处于严密的军事监控下,在治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巡检力量的加强起到了更有效地对城市居民的管控作用,而坊墙因失去原有治安管理功能逐渐被废除。至此,城市基层管理组织的职能已演变成为厢巡体制。由此可知,街巷制管理模式的出现标志着里坊制作为一种城市臂理制度彻底解体。

依此,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也相应减少。这使得古代城市形态发生了报本性的变化,即由封闭型转为敞开型。在部城之外出现了很多居民住宅店肆和手工业作坊。城市民居建筑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打破了传统四台

院封闭的空间形式,建筑与街道空间相结台,形成了开封传统街道结构形态与空间系统。这也影响了居民街市生活的行为方式,以人为核心的空间尺度有了生存感和归属感产生。步行商业街、传统店面和商摊成为开封城市形态的重要构成。

街巷制是宋朝政府对城市管理制度的重要改革,它适应了城市的管理要求.与里坊制相比,街巷制更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城市防御体系的角度看,街巷制的实施不仅加强了城市内部的安防动员体制,也使宋代城市超越了城垣的限制,在空间上有了充分拓展的余地。

5、战争因素、城市管理制度的改变。战争次数与人口规模基本成反比。街巷制出现的时间即北宋至道元年,里坊制解体的时间即萌发于宋太宗末,成熟干采仁宗时期。而宋太宗至宋仁宗期间.北宋的战争次数相对来说比较多,整十国家的外部形势很不稳定,人口数量不是最多的,经济也不是北宋最繁荣的时期。表明该时期战争动荡与城市治安对城市防御影响较大。城市管理制度的改变主要依据当时的治安献况而制定。正因如此宋太亲末年厢坊制的出现必然代替坊墙成为统治者管束民众的工具,厢巡体制代替里坊制成为城市基层管理组织的制度。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里坊制的解体是一种城市管理制度的改变。

里坊制的解体不仅是坊墙、坊门等实体建筑物的废除,更重要的是城市管理制度的改变。因此制度作为国家行为,其作用大于商业活动,里坊制解体的根本原因是其城市防御作用的丧失和城市安全管理体制的改变,经济活动的影响之一。随着城市的发展,管理体制也需不断调试。而街巷制的管理模式恰恰适应了城市安防和募兵制度的要求.并且更有利于城市治安维护和经济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ff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