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影片_木兰_中的西方婚姻观_卢德春

更新时间:2023-05-27 23:1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9年第9期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92009

试析影片《木兰》中的西方婚姻观

卢德春,刘敏

摘要:迪士尼影片《木兰》改编自中国传统经典故事《木兰诗》,但完全由现代美国式精神理念构成影片核心,讲述主人公花木兰勇于突破传统意识框架束缚,追求个性释放,努力挑战自身,抗击社会及外来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是婚姻观的差异入手,剖析了影片中的木兰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色彩:宣扬个性、主张男女平等、提倡自由恋爱和追求自身幸福。影片蕴含着丰富的女性自强独立的精神气质,塑造了一个西方的花木兰形象。关键词:“花木兰”;西方婚姻观;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个性释放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9)09-0192-02

作者简介:卢德春(1981-),女,四川西昌人,长江师范学院(重庆涪陵408100)外国语言文学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刘敏,女,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收稿日期:2009-03-30

一、电影《木兰》简介

迪士尼1998年的动画电影《木兰》(Mulan),改编自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木兰从军》,成为其第36部经典动画电影。故事讲述的是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位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名字叫“花木兰”,身为花家的女儿,花木兰在父母开明的教悔下,一直很期待自己能为花家带来荣耀。不过,就在北方匈奴来犯,国家正大举征兵的时候,木兰年迈的父亲竟也被征招上战场,伤心的花木兰害怕父亲会一去不返,便趁着午夜女扮男装,偷走父亲的盔甲,代替父亲上了战场。花家的祖宗为保护花木兰,于是派出一只心地善良的木须龙去陪伴她,这只讲话像连珠炮又爱生气的小龙,一路上为木兰带来了许多欢笑与协助。在与匈奴军队的作战中,她表现异常的勇猛和聪明,并拯救了整个军队。然而,就在班师回朝时,花木兰的女儿身被军中的同僚发现,众家男子害怕木兰会被朝廷大官判以“欺君之罪”,只好将她遗弃在冰山雪地之中。后来她发现匈奴军队并未被消灭,只身前往京城报告。在重要关头,木兰使出浑身解数大战单于,最终在李将军的帮助下杀死了单于,救出了皇帝。最后,木兰光明正大地恢复了女儿身,衣锦还乡,为家族蠃得了无上的荣光。

早著录于陈释智匠《古今乐录》,后收入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这首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荣立赫赫战功后重返故乡的故事。塑造了木兰朴素善良、骁勇刚强的巾帼英雄形象,歌颂了她深明大义、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和不慕荣利的崇高品德,充满了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影片《花木兰》改编自中国传统经典故事《木兰诗》,但完全由现代美国式精神理念构成影片核心,讲述主人公花木兰勇于突破传统意识框架束缚,追求个性释放,努力挑战自身,抗击社会及外来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影片巧妙地将现实的内在立意,与富于神秘色彩的东方经典传说相结合,以外国人的审美观来诠释中国的古代传说,因此我们不能把影片中的花木兰和中国民间传统的花木兰等同起来,可以说影片是塑造了一个西方的“花木兰”形象。这个花木兰机智勇敢、有着男子气质、拥有与当时中国社会不相符合的自主思想,并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在观看影片《花木兰》时不难发现,和传统的《木兰辞》相比,影片中的花木兰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色彩:宣扬个性,主张男女平等,提倡自由恋爱,追求自身幸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婚姻及婚姻观。

影片中两场婚姻的刻画和中国传统婚姻不相同,更是表现了西方对自由婚姻的重视与歌颂。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中国人的婚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这是因为中国人把婚姻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一旦决定了,就不会轻易改变。而且,中国人一向把婚姻当作一个严肃的道德问题,喜新厌旧或是第三者插足都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特别在中国传统的婚俗中,婚姻并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族甚至更多人的事。再者,中国传统婚姻中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人物,那就是媒人。中国社会有一句妇孺皆知的话表明了媒人在传统婚姻制度中的重要角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凡婚姻必须有媒人存在,“无媒不婚”。《诗经·豳风·伐柯》有诗句:“伐柯如之何?

2005年初,迪士尼又再度推出了续集《木兰2》(Mulan2)。

《木兰2》的故事剧情接续原来的电影,故事叙述当花木兰和李翔准备完婚之际,他们却突然接到一项被指派的秘密任务,为了抵抗强大的匈奴,皇帝决定拉拢其他邻国,便指派李翔和木兰护送三位公主下嫁和番,以期能维持边疆和平。于是他们立刻启程动身,爱管东管西的木须龙和蟋蟀当然也一起跟来,但是在途中木兰却发现公主们其实不愿外嫁异族,更糟糕的是居然还爱上了别人,一向崇尚女子自由意志的木兰,因此决定冒杀头大罪的危险帮助公主逃跑,已经都快到番邦边境,所护驾的公主们却失踪了,经过一系列的艰难困苦,相爱着的李翔和木兰最终喜结连理,木须龙也获得了自由,全剧在一片欢乐中结束。

二、中西方婚姻观差异

中国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木兰诗》,又称《木兰辞》。最

—192—

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译为白话文便是:“没有斧头做不成斧柄,没有媒人讨不到老婆。”在中国古代社会,“媒妁之言”是和“父母之命”相并重的婚姻条件之一,没有“媒妁”的婚姻是不能成立的。这一点不仅上升到礼的高度,而且被法律所规范。《唐律·为婚女家妾冒条》说:“为婚之法,必有行媒”。连后来的元明清时期的法律中也有类似的规定。只有请媒妁出山,男婚女嫁才合法化,如果婚姻自作主张,甚或自己托媒求亲,那就是“淫俟”,是非常可耻丑陋的事情。

心相爱,相互信任才能建立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然而花木兰却是一个古代的女英雄形象,被当时的人所歌颂流传,说明她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木兰辞》是北朝乐府民歌,它应该符合当时或之前的社会道德规范。而当时的婚姻有两大特点,就是联姻目的明确和注重门第。汪玢玲在《中国婚姻史》中写道:“三国时期的婚姻,上层社会多重门阀,联姻的目的十分明显,把妇女作为政治筹码,服务于某一政治集团和个人的政治需要,根本无信义、爱情之可言,毫不考虑婚姻对象的个人幸福。如《三国演义》中之貂禅……”,“北朝门第观念更甚。北魏和平四年(公元463年)高宗下诏曰:‘皇族、师傅、百王、公侯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伎巧卑姓为婚,犯者加罪’”,“孝文帝太和二年(公元478年)又下诏:‘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得与非类婚偶’。”这些都表明了当时对婚姻的注重和婚姻的不自由。作为中国传统民歌中歌颂的木兰,是用肯定的、赞美的态度创造出来的正面的女性形象,理应知道这些规矩,并且作为一名被歌颂的爱国女子,她也应处处以国家大事为重,而非儿女私情。但在影片《花木兰》中,木兰在开始时得知公主们与未来的夫君素未谋面表现出了惊讶,并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得知公主们和三位武士相爱,她不仅不加以阻拦,还帮助他们最终得以解脱。由此可推出,这里的木兰已不是中国民间传诵的花木兰了,而是一个被赋予了自由思想,充满浪漫色彩的新女性形象。她违背了当时注重的“联姻”的意愿,公然鼓励三位公主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其次,三位公主在木兰的影响下也打破了门第观念的束缚,毅然和三位武士相爱并最终“撕毁联姻契约”,隐居去过自己的幸福生活。这些都是当时世俗所不能容忍的,在影片中却得到了肯定的赞扬,全剧以欢喜的气氛和美满的姻缘结束。这些都表明了影片《花木兰》中的木兰已不是中国传统的花木兰,她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并充满西方观念,已经是一个拥有中国花木兰“肉体”,却有着西方“灵魂”的新女性。

总之,影片《花木兰》虽改编自中国传统经典故事《花木兰》,但完全由现代美国式精神理念构成影片核心,讲述了主人公花木兰勇于突破传统意识框架束缚,追求个性释放,努力挑战自身,抗击社会及外来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由于影片中的花木兰具有了浓烈的西方色彩,特别在对婚姻的看法上面完全符合西方的婚姻观念,所以她已经不是中国传说中的木兰,而是一位可以和中国花木兰相媲美的“西方花木兰”。参考文献:

三、第一场婚姻

影片中的第一场婚姻是木兰和李翔将军的订婚。影片的情节是这样发展的:木兰得胜归家,在皇上和众兄弟的鼓励下,李翔不久也追到了木兰家里。两人在家附近窃窃私语,而木兰的家人躲在旁边观看还猜测说“看来他们要订婚了”。然后镜头一转,木兰和李翔就已经宣布订婚,并为其准备。无论从小说还是影视,我们都可以知道这是典型的外国式订婚,和中国传统的婚俗毫无关系。从这一点上就可以推出,影片中的花木兰不是中国传统的花木兰,而是经过外国加工改造的充满自主婚姻思想的新时代的花木兰。影片中,他们自己决定订婚大事,并在后来受到木须龙挑拨时,他们认为“我们或许不合适”这种对已定婚姻持否定态度的观点,以及后来当木兰问木须龙该怎么办时,木须龙说“我只知道没有信任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这些都宣扬了西方的婚姻自主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观点,也符合西方“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的观点。而在中国古代,已成婚姻是无法改变的,就算男子对婚姻不满可以把妻子休回娘家,女子也无可以干涉婚姻的说法。所以此处,木兰能积极为自己的婚姻和幸福考虑,也是对自身权利的一种追求,是对西方婚姻观的体现。最后,木兰为了几位公主的幸福,在以为李翔已死的情况下自愿牺牲自己来“联姻”,李将军却在婚礼之际出现,并说“我可不能让你结婚没有我”“我不在乎有什么规则,如果可以的话,我就要在这里娶她”,作为一国大将,竟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这不符合中国的“君权至上,国事高于一切”的道德标准,在古代中国也是不被容忍的。正如后来的唐玄宗宠幸杨贵妃,因为爱情最终导致亡国一样,是不会被人理解的,更不用说歌颂了。而这里用西方的婚姻观来解释就显得合情合理了,也有了浪漫和值得赞扬的理由,即“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

四、第二场婚姻

影片中的第二场婚姻是三位本应远嫁番国“联姻”以换取祖国和平的公主和三位武士恋爱最后隐居的婚姻故事。影片中极力渲染了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观点,认为只有两个人真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1996.

[3]王松林,李洪琴.电影的文学性、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

—19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fa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