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 时 游 戏

更新时间:2024-06-30 03: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儿 时 游 戏

1、滚铁环

铁环有两种,一种是旧木桶上拆下来的铁箍,一种是粗铁丝弯成的圈,铁圈是可以再套上小环的,跑起来哗啦啦响。铁箍较宽,适用于将秫秸折个长三角形,握住长角,用短边推着跑。铁圈较细,适用长柄的铁钩驱动前进。

在故乡的黄泥路与青石巷里,我们不知疲倦地奔跑,铁环滚动时发出悦耳、清脆的声音,不但响彻我们童年的每一个晨昏,甚至到今天,身陷红尘深处的我们,透过都市的喧嚣,仍能依稀分辨出那种纯粹的动人的声音。

2、 洋火枪

那个年代,这东西绝对算得上是宝贝。其制造过程相当复杂,科技含量相当高。单材料就需有:自行车链条一截,自行车辐条一根,自习车内胎一截(好象洋火枪是自习车的副产品,大家都恨不得认个修洋车的做干爹),粗铁丝一段,带皮绑丝若干,火柴若干。制作过程是这样的:第一步,先将铁丝弯成枪形,什么驳壳枪、格洛克、勃朗宁、五四式、六四式、七四式……甚至冲锋枪,只要你想得到就可以随便造型,然后将枪架用绑丝固定。第二步,勾机和撞针需要特别磨制,精确度较高。第三步,拆开自行车链条,一扣一扣套在枪架上,用皮筋固定,上边的一孔自然连接成枪管。第四步,将自习车辐条的铜冒取下,锉尖尾端,砸进链条的前两个环,作为装火药的锅。第五步,将自行车内胎一圈圈剪开,挂在枪筒和撞针上,作为动力。有人

1

比较讲究,会用各色的绑丝缠绕枪身,甚至撕了他姐姐的袄,给枪把系上红绸。

一把纯手工的洋火枪就这样诞生了。江诗丹顿的大师们耗费数月的时间手工制作出一块名表不过如此。

3、打尜(ga)

是那时最激烈的游戏之一,常常由于大人的参与而变得异常壮观。尜,就是两头削尖的一截短木,用木棒敲击一端,待尜跃起,再抡棒击出,类似于垒球比赛中的打垒。只要击中,就可以连击,如果尜不能跃起,或者跃起后未能击中,就会错过一次机会。游戏的双方从同一地点出发,大家轮流击尜,打的远一方的为胜。

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从一个村庄出发,穿过窄巷,绕过院墙,跨过沟渠,越过麦田,一直打到另一个村庄。

4、捉迷藏

好象现在孩子们仍在玩这种游戏,但绝没有那时候的刺激。现在的孩子们无处可藏,除了卧室的窗帘,客厅的沙发、厨房的灶台、最隐蔽的地方也就是壁橱了。有时候女儿藏好一个地方,我用耳朵听都能知道她在哪儿。但郁闷的是,你还不可以一下子将她找出来,要装模做样地到处寻,还要用足以让她听到的音量发出这样的疑问:咦,藏哪儿了呢?这对于一个年轻父亲的耐心绝对是个考验。

那时候的游戏规模可谓浩大,孩子们分成两拨,一队藏一队找。躲藏的区域可以覆盖大半个村子。废弃多年的荒宅、生产队的场院的谷堆、饲养所里的草垛、谁家大门上的虚棚,甚至枯井、地窨、牛槽、

2

菜缸……随便一个地方就能让你找上半天。我敢说,就算是小日本来了,也拿他没辙。有一次,我竟然跳进了猪圈,大家找了一个下午没有收获,各自散了回家吃饭,害得我捂着鼻子陪猪们呆了半宿。

5、指星过月

这个游戏深受女孩子们喜爱。盛夏的傍晚,大家早早吃了饭出来乘凉。在街口的光石上,庄家捂上猜谜人的眼睛。很多的孩子依次从她们面前走过,做着各种表演。有弓着背的,坐庄的便喊道:一个罗锅过去了!有颠着脚的,喊道:一个瘸子过去了!有举着双手的,喊道:一个小日本过去了!两个人挎着胳膊,又喊:小两口子过去了……大家绞尽脑汁模仿出各种高难动作。我的表演才能好象就是那时候练成的。待到都表演完了,大家混到一起蹦蹦跳跳,坐庄的松开手,问:谁是那个瘸子?猜对了,换人。猜不对,继续。如此三次不中,就要进行惩罚了。

惩罚环节似乎有些不文明,大家面对面排成两行,两两相对,支起黄瓜架。惩罚分三个等级:一曰刮风,被惩罚者要从“黄瓜架”下穿过,其余人则鼓起腮帮子向他吹气。二曰下雨,就是对着他吐口水。三曰下雹子,就是曲起中指can 他脑壳。这里边经常有人公报私仇,攒了满嘴的唾沫或者使了绊腿,所以游戏往往以被惩罚者哭着离去而告终。

6、藏宝找宝

所谓的“宝”就是一小截秫秸的芯,因为软,可以在上面用指甲掐上一道一道的印痕。你几岁,就掐几道,作为你的标志。藏宝的地点

3

一般选在胡同的拐角,两伙各据一边,不能相望。范围包括墙上和地面,不得借用任何工具。所以墙缝、剥离的墙皮、地面上的瓦片、落叶就成了很好的掩体。

这个游戏的好处在于,可以培养人的观察能力。我一个儿时的伙伴,现在做了刑警队的中队长,在现场勘察方面堪称高手,这应该归公于他小时候“找宝”游戏的锻炼。

7、拾子

此乃女孩子的专利,但往往男孩子们玩得更好。现在的女人怎么啦,在很多原本属于她们的领域越来越失去优势,比如女人都会做饭,但真正好的厨师往往是男性;女人都会做衣服,顶尖的服装设计师亦多是男性;女人都会生孩子,可妇产科主刀的大夫多是男性……不说了,有性别歧视之嫌。

“子”一副有5颗,大体为圆形,比山楂略小,材料各有不同。有用黏土团的,要晒干了才可用,材料好找,制作简单,但是易碎。有在河滩里挑拣的卵石,外表美观,但形状不规则,表面光滑不易抓拾。有用青石打制磨光的,非常好用,就是太费工夫。我用所见过的最好的一副子是用高压线上的电瓶打磨的,颗颗匀称、粒粒规则,磨光的表面手感舒适,瓷白的颜色泛着幽幽青光。据说,敲打、磨制这副“子”花了近一个星期的工夫。

“子”的玩法有多种,我不是很清楚了。只记得要用拇战、食指捏住一颗,其余三指握住另外4颗,在抛起一颗的同时,撒开或者拾起另外4颗。有时要一颗一颗地拾,有时要两颗两颗地拾;有时要放在

4

手的正面,有时要放在手的背面;有时要排成一行,有时要盖座房子……反正是花样百出、变化无穷。

这个游戏的好处是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那时候,我们都羡慕有一双“陈秉正的手”,所以,玩的特别起劲。但最终我们都没有练成“小耙子”,反而成了“大肉饼”。

8、掇凹坞

这是雨后孩子们的最爱。因为下了雨,田里泥泞,下不去脚,大人们也都在村口、街头聚集,拉呱、吸烟。所以孩子们就玩得放心了。

软软的泥巴、光光的石板。泥巴要选用干净的生土(我们那里有一种叫红坩土的,颜色赤红、质地结实,极为粘稠,有韧性,是可以用来做雕刻用的,但需大雨持续几日,方能洇透)。先将泥巴反复在石板上摔打,这样才有劲,蒸过馒头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再将泥巴在手心里转圈捏成封底的筒状,类似于制作陶罐时的胚。筒壁的厚度要均匀适中,但底要薄。摔是关键,用力要大,口先着地。比赛看谁的响亮,动听。厚度不均匀,就只会摔出一个小口,声音发不出来,均匀了才会四散溅开,声音迸发。泥胚过厚、漏气,则会出现哑炮。筒深的声音低沉,筒浅的声音响亮。底厚的闷,底薄的脆。

这个游戏最大的乐趣在于,你可以将对方溅得满身满脸泥巴,而不必担心有什么麻烦。

9、踢毽子

踢毽子是一种古老的游戏,应该从 “蹴鞠”演变而来,元代已有记载。歌谣:“杨柳儿死,踢毽子。”反映出该游戏的时间一般在冬季

5

与初春。至于清代李声振《百戏竹枝词》“踢毽儿序”所云:“缚雉毛钱眼上,数人更翻踢之,名曰攒花,幼女之戏也。”不仅指明了毽子的扎法,而且阐述了玩法与娱乐对象。

毽子的踢法多样,可以比次数,比花样。童年的胡同口或是场院里,到处是三五成群的少女,她们一边唱着美妙的歌儿,一边展示着变幻莫测的脚上功夫:但见五颜六色的毽子上下翻腾,左右飞舞,磕、蹬、弹、拐、跃花样叠出;头、背、胸、肩、膝无处不及。

男孩子们也玩,但更多的时候是给女孩子们捣乱。往往谁能抢走她们的毽子,或弄哭一个,就成了大家的“英雄”。想来那时候的无理取闹其实就是表达爱慕之情的另一种方式。

10、弹弹子

弹子就是琉琉球,小时候代销店里有卖,三分钱一个,但不易得。有透明的,可以做凸透镜在太阳底下聚光烤蚂蚁;有带螺旋型花纹的,就是现在玻璃跳棋的棋子——所以每当看到一群老太太围在那里下跳棋,我都有上去抓一把就跑的冲动。

这个游戏大体象玩高尔夫,但玩法有花样,通常是“出纲”或“打老虎洞”。“出纲”就是在地面上画出很大的一个圆圈,几个人分成两队,各战一个点,看看哪个队能够先把对手的球击出圆圈。“打老虎洞”就是在地上挖几个小洞,数目看大家的兴趣而定,一般是6个左右,然后确定一个发球点,所有的人都从这个发球点开始弹球。 大家的目标是率先将玻璃球弹进小洞,如果球没有进洞,则轮到另外一个人弹,如果球进洞了,则可以继续弹一次;其间,如果弹出的球碰

6

到了别人的球,则可以额外获得一次弹球的机会,名曰借风。谁先弹进所有的洞为胜。

弹弹子讲究的是指法和准手,一般用食指控制弹子,拇指用力弹出。很多时候为了增强准确性,大伙都是趴在地上,闭上一只眼睛瞄准,颇有点打靶射击的味道。

11、丢沙包

沙包其实就是个小小的布袋,里面装上粮食。有黄豆的,有绿豆的,有小米的……,我这样说是不是像在蒸年糕。这是非常训练投掷准手和躲闪敏捷性的一项活动。一般选出两人投掷,各居一头,其余的都在中间躲包。中间的人若被沙包击中算丢一分,抓住沙包则得一分;积多少分可以买一条“命”,而丢多少分宣布“死亡”,就要变成投手了。投掷者有时会做出一些假动作迷惑对方,躲包者则根据经验闪转腾挪。往这有点象棒球中“投手”和“捕手” 之间的“斗志斗勇”。

缝沙包也是一大乐趣,是不少女孩子学习针线的第一堂课。需要裁剪方形布头,搭配各种颜色,还要讲究针脚,选择内装材料。一般女孩子缝的沙包针脚朝里,男孩子缝的沙包针脚朝外;女孩子缝的沙包针圆鼓鼓的,男孩子缝的沙包扁骨达的。

12跳方

跳方也叫跳房子,是纯女孩子们玩的游戏。先在地上划出六个相连的小方格,如同一个底部封口的“用”字。游戏时,先掷出沙包至第一方格里,单脚跳动,蹴之向前,一格一格跳过。行进中沙包压界线,名为压杠,脚踏界线,名为踩杠,双脚着地,名为脚落地,跳至一格,

7

脚动二次,名为活动脚,都算“坏了”(犯规),即出局等待下一轮。按规则跳完一个来回,即算跳完一格,再抛沙包于第二格,由第二格蹴之向前。跳完全部格子,取得资格,背对房格,将沙包由头顶向后抛出,落在哪一格,哪一格即为胜者的“房子”,画上记号,名为“盖房子”,此后胜者再跳至自己“房子”的一格时,可以落脚休息,而别人必须跳过这一处房子,若沙包落在别人的房子里,或压了别人房子的界线都算犯规。最后以盖房子的多少排名次。

跳方颇似人生,锻炼的是一个人的坚韧、持久、掌握平衡的能力。一道道的横线,就像人生中的沟啊坎啊,勇敢者自会一跃而过,懦弱着则止步不前。游戏的规则也是做人的规则,你不遵守,就要出局。而丢出的沙包如同生命中的伴侣,配合好了,才能不离不弃,相伴一生。可惜那时候我们还小,弄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13 翻交交

翻交交,学名翻花绳,是最温柔的对抗性游戏。记得曾经在一部电影里见到上海人也在玩,叫什么“挑绷绷”。道具很简单,就是一段毛线绳或者棉线绳。将两端打结成圈,绕在两手间,十指掌控,或拉、或挑、或缠、或绕,做出一个造型。从最简单的面条、方框、到最复杂的小杌扎、降落伞,变化出各种花样。对方从手上接过去,要重新造型,不能重复。

在学校里,这也是最文明的课间游戏。大家两两隔着课桌对翻,你来我往,挑来挑去,绳子在十指间穿梭,笑声在教室里荡漾。围棋谓之“手谈”,我看翻交才是真正的“手谈”。

8

14、画丁老头 一个老丁头(鼻子), 捡俩玻璃球(眼睛)。 我说三天还(抬头纹), 四天也没还(嘴巴), 滚他娘的蛋(脸)。 买了三根韭菜(头发), 花了三毛三(耳朵)。 买了一串糖葫芦(扣子) 花了一毛一(胳膊) 买了一尺布(腿) 花了六毛六(脚)

买了两个猪蹄花了五毛五(手)

这熟悉的儿歌你还记得吗?伴随着这欢快的歌声,我们拿粉笔画在地上、门上、胡同口的大石头上,谁家新粉刷的墙壁上的,不就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虚拟人物——丁老头吗?

15、跳皮筋

小汽车滴滴滴,马兰开花二十一。 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四五六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 五五六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

9

六五六六五七,六八六九七十一。 七五六七五七,七八七九八十一。 八五六八五七,八八八九九十一。 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

夏日里的某个黄昏,青葱如盖的大槐树下,一群小女孩,一条橡皮筋,一边唱着歌谣,一边拍着手跳,麻花辫子比她们跳得更高。多么动人的一幅图画!

这就是童年里最著名的游戏——跳皮筋。两人原地站立,将长长的皮筋绷直,其余的都打着节拍在跳。随着游戏的深入,皮筋一节一节地升高,从脚踝处,到膝盖处,再到腰处,难度也一点一点地加大。到最后,皮筋移至脖颈,甚而用手举过头顶,可女孩们居然能够灵巧地倒立翻身,漂亮从容地完成那些在我们看来几乎不大可能的动作。

游戏的详细规则是男孩子们永远也弄不清楚的。我大体记得这些:第1、2拍,脚跨入橡皮筋内,还原。 第3、4拍,脚反绞橡皮筋在小腿上,还原。 第5拍(落地),脚后踢跨入橡皮筋内,另一条腿跟入。 第6、7拍(开花),脚后踢跨出橡皮筋外,再回进橡皮筋内。 第8拍,脚向前跨出橡皮筋外,另一条腿跟着跨出。上述动作原地重复三遍,跳者在每一高度跳橡皮筋时,未按同一节奏、统一动作和换位,即为失败,退出比赛。

16、打宝

打宝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于男孩子中的疯狂游戏。废弃的香烟盒,拆开,将外面有图案的一层和里面锡纸的一层分别沿中心线对

10

折,然后上下叠在一起,四个角相互交错锁闭,就做成一个宝了。

当时我们虽然不会抽烟,但各种各样烟的牌子,至今还记忆清晰,如“大众”、 “大丰收”、“大生产”、“大前门”。怎么那时候的烟都带个“大”字。

这个是两个人的游戏,先“将军宝”决出胜负,输的一方把自己的“宝”放在地上,另外一个用自己的宝去掼,如果能把地上的宝打翻转,则赢取这个宝,并获得连续掼的机会;否则,便轮到对手掼。

“实践出真知”,玩得多了,便会总结出很多经验:老手会把折叠好的宝放在桌子底下压得扁扁的,甚至先用水浸一下,压扁晒干,这样便不易被打翻转;而在游戏时,老手也会根据对方宝的大小、厚薄、材zhi和所处的地形,调整掼的力度和角度,甚至会利用到当时的风向等,或者往自己的宝上呵一口“仙气”。当然也有人作假,叠的宝正反两面都一样,当然这种做法非常小儿科,道中人一眼便能识破。

17撒杏核(hu)

麦子金黄杏子肥。麦收季节,吃了杏子,这杏核是万不能扔掉的。不但自己的不扔,路边看到别人遗弃的也会跑上去争抢。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人就特别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那时,所有的小玩意儿都被开发成游戏,几乎没有可以浪费的东西。

杏核有好多种玩法。一种是撒杏核,游戏灵感应该来自斯诺克台球。参加游戏的每人抓一把杏核藏在身后,喊“一二三”同时伸手,查看数量多少决定比赛顺序。当然最多的先玩了,他把大家的杏核集中起来,往地上一撒,杏核自然散落,有滚得远的,有滚得近的,也有

11

挨在一起的。玩家要综观全局,选择举保险系数最大的,离的不远不近的两个杏核,在它们中间用小拇指轻轻地划上一道,然后瞄准,用指头把一个杏核弹向另一个杏核。被击中的杏核归自己所有,并获得连击的机会。指头在划线时碰动杏核,或者又弹到了第三个杏核上,则退出游戏,等待下一轮。

再一种是砸杏核。在地上挖一小坑,大家出的杏核都放在里面,比赛顺序同上,几个人轮流用自己的一个大一些的杏核把坑里的杏核砸到地面上来,谁砸出来的算谁的。

杏核游戏是动输赢的,而所有的“赌博”都会引发社会问题。很多人输光了就爬到临家树上去偷杏。夜黑风高,枝叶摇晃,静静地伏在树上,一动不动,窗户里隐隐透出灯光,忽然房门“吱扭”一响,“扑通”有人应声落地。那种恐惧与刺激,现在想来依然心悸。

赢来的杏核晾在外面窗台上,年底下拿小锤一颗颗砸开,盐水泡发剥皮,里面露出白生生的杏仁,伴以青豆、黄豆、黑豆、花生、芹菜丁,白萝卜丁、芫荽末……这就是农家享誉盛名的“十香菜”啊!

18磕(ka)拐

又形象地称为“斗鸡”、“打腿架”。属童年对抗性最强、战斗最激烈的游戏之一,也是男孩子们的专利。规则是单腿独立,一手将另一脚扳起,腿部屈成三角,以这条腿的膝盖去攻击对方:或顶、或撞、或高跳下砸。碰撞过程中折盘腿先着地的为输,当然,单腿失控,一屁股墩在地上的也不在少数。

这个游戏对于人的协调性、灵活性、对抗力量的要求都是非常大

12

的。经常看见这样的场面:课间的*场上,尘土飞扬,十几个男孩子上窜下跳,左冲右突,时而闪转腾挪,时而激烈对抗,间或人仰马翻仰压成一片。玩这个游戏,一般人高马大的占些便宜,但也并非都是如此。这个游戏不但斗勇,而且斗智。有些人个头虽然较矮,但身子灵活,闪躲速度,总能够巧妙地让开对方的进攻,并引诱对方发力,一下子刹不住车,不是撞到树上就是撞到墙上。

19、挑冰糕棍

童年的里最甜的回忆莫过于那一声“冰 ~ ~ 糕”的吆喝声了。炎炎夏日,随着胡同深处的叫卖声愈来愈近,一辆独轮小车一闪而出,上边是个四四方方的箱子,迎面印着“冰糕”两个大大的红字。打开盖子,逐层展开棉被、塑料布,冒出一股凉气,冰糕就在里面整齐地排列着。糖水的三分钱,小豆的五分钱,后来有了奶油的,好象是涨到一毛了。如果你运气好,卖到最后有缺个角的,掉了棍的,就五分的卖三分,三分的卖二分。赶上阴天下雨,冰糕化个一塌糊涂,就拿碗量着卖,两毛钱收市的情况也不是没有过。谁要是碰上,就有点中大奖的意思了。

吃完冰糕要把棍子留起来,做“挑冰糕棍”的游戏之用。当时那些小棍还是方形的竹棍,不是现在扁平的木棍,由此看来,人们那时比现在更有环保意识。

游戏时,几个人凑在一块,数出均等数量的冰糕棍混合在一起,用“将军宝”(剪子、包袱、锤)决定先后顺序;之后,由非第一顺序的人,把冰糕棍码齐往地面上一撒;再后,由第一顺序的人,先将散

13

落没有重叠的冰糕棍,一根根拣起来归己所有,再取一根小心翼翼地“挑”交错重叠在一起的冰糕棍,每“挑”出一根,同样归己所有。如果触动了压着的冰糕棍,则“挑”权下轮。依此类推,最后以谁手里的冰糕棍多为胜。

“挑冰糕棍”讲究“三心”,即细心、小心、耐心。这样的游戏非常不shi合那些毛手毛脚的男孩子,但他们善于发扬无赖精神,赢了就挑,赢不了抓起来就跑。

20、抽“末葫芦”

即陀螺,好象也有人把它叫做“抽懒老婆”。我认为,这后一种说法明显带有封建色彩,有性别歧视之嫌。

“末葫芦”是用直径、高矮都约5公分左右的圆木制作而成。前面我们介绍的“尜”,从中间断开就是两个“末葫芦”。所以前一种又叫长尜,后一种又叫圆尜。制作时,先将圆木的下端削成锥形,然后再在锥形的底部砸进一个钢弹(多为轴承的滚珠),以使其减少摩擦,更好的在地面上旋转。为了使旋转时呈现出色彩,还可以在它顶端的平面上用蜡笔或是粉笔画上各色的同心圆。

抽“末葫芦”时,要用鞭子紧紧缠住“末葫芦”,并把它放置地面上。然后猛然抽出绳子,使“末葫芦”在地面上快速旋转,再用鞭子不断地抽它,以使其达到不断旋转的目的。抽“末葫芦”即可以独自一人自娱自乐,也可以几个人同时进行比赛。可以比赛谁的旋转时间最长;也可以互相撞击,以旋转不倒者为胜。抽末葫芦的鞭子也很讲究,一般要结实耐用且有分量。当时记得有种皮子线,就是从汽车外胎上扒下

14

来的那种(我每次路过青阳,见到那一堆堆的废弃轮胎,都要无限神往地多看一眼),是做鞭子的最好材料。

大家最喜欢在结冰的河面上抽“末葫芦”,冰面光滑啊,抽一鞭能转老长时间呢。

21、打弹弓

现在外出旅游,很多景点都有弹弓卖:特制的木把上有漂亮的花纹,皮筋弹性也好,还增加了固定装置,美观实用。但与我们当年土制的弹弓相比,总感觉少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呢?那就是对老式的弹弓的感情。

弹弓的制作比较麻烦,枝杈、皮筋和皮子三者缺一不可。弹弓把要选结实的枝叉来做,也有用铁条代替的。当然对铁条的要求也很高,既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太细了,使用起来容易变形;太粗了,又不好斡(弯)制。做弹弓的皮筋,大都从破旧自行车的内胎上截取,长短、宽窄要根据弹弓把的大小来确定。最后找一小块补鞋用的皮子,剪成长方形,在两边各挖一个小洞,用皮筋将弹弓把和皮子连接好,一把弹弓就这样做成了。

那时候的男孩子,每人腰上都别着一把弹弓,上学放学,看到什么不顺眼的就引弓怒射,一路上干尽了坏事。谁家墙头上垂下来一只丝瓜,谁家老母鸡在场院里刨食,都会成为我们的标靶。

但真正让我们感兴趣的只有两种,一是窗玻璃,一是麻雀。窗玻璃目标大,有响声,还能躲在角落里听女主人骂街,非常刺激。麻雀是飞行动物,相当于移动靶,很有挑战性,而且打到还可以解谗。冬

15

天的漫漫长夜,打到的麻雀被囫囵着和到碳泥里,睡觉前用碳泥封上炉子。第二天早起,碳泥已经烤干,摔开来,麻雀也被烤熟,热热地腾起一股香气。其制作方法类似于前一段时间大街上叫卖声扰民的“叫花鸡”。

22 拧柳哨

柳哨学名柳笛,非常有诗意的一个名字。一种用嫩软树皮管做成的独奏乐器。清明时节,和风轻送,树木催发,很多树木的枝条,皮和芯很容易剥离。一般以柳树、杨树、榆树、香椿为佳。取一断嫩枝,用手拧转,使树皮和内枝松动,俗称“离骨”,再把木芯抽出,剪齐两头,用小刀刮去一端外面的一层薄皮,就可以吹出动听的声音了。高手还可以在树皮管上剪一排小孔,用手指不断地捂按,像吹箫一样去演奏。

柳笛的音色与长短粗细很有关系,长的声音低沉,短的声音明亮;粗的像男低音,细的像女高音。

23砸王八

“砸王八”应该是“官打寻贼保”的地方版。该游戏广泛流传于我县之西北地区,是魏码台人民智慧的产物。官是县官,打是打手,寻是巡捕,贼是犯人,保是保人。这里他们把官改成了朝廷,保人变成了观众,贼变成了王八。

五、六个人,随便找块空地,偷一些砖头来。有几个人玩,立起几块砖,按照一定的阵势错落摆好。每块砖都有个职位,王八在最前边,朝廷在最后边,打手、巡捕分列两旁,其余的就都是观众了。游

16

戏开始,在地上画个圆圈,大家都站在一定的距离外往圈里丢砖头,以砖头离目标的远近决定出场的顺序。

第一个出场的用砖头砸那些职位,命中什么就做什么。如若什么也砸不到,就要排到队伍后面去等着下一轮了。整个过程都弄得人很紧张,只有谁不小心砸中了王八,其他人才会哄然一下变得轻松起来。分配好了角色就开始上刑了,宫廷判刑,巡捕捉拿,打手执法,看热闹的在一旁幸灾乐祸。

这个游戏比较伤感情,经常有玩到后面急了的。想想那时候小孩也够坏的,总能想出些蔫损的刑法来,什么坐老虎凳(立起来的砖头)、灌辣椒水(吐沫)、吃炒面(细土)、坐飞机(两支胳膊拧到后面)……真比渣滓洞还要恐怖。

24玩虫虫

那时候的男孩子,天生都是虐待狂。想想当时大家疯狂地迫害那些可怜的小动物,真不知道是出于一种什么心理。

逮蛤蟆。把蚯蚓栓在铁丝上,钓住青蛙就把它的皮从头顶割开,然后整张扒下。可怜的青蛙,白生生地,像被人脱光了衣服,放在地上还一蹦一跳的,好象很害羞的样子。玩够了,就把它两条大腿拧下来,穿在铁丝上烤了吃。

抓“通信连”。就是金龟子,一抓两只,分别插在席篾的两头,一只朝前一只朝后,放它们飞。松手之后,它们就像直升机的两个翅膀,盘旋而上,谓之“推磨”。

抓螳螂。捏住螳螂的两把大刀,将它的三角脑袋拧掉,往空中一

17

扔,就像马大宝喝醉了酒一样,到处乱撞了。落地后它还不甘心,会张开翅膀,摩擦发出“呼哧呼哧”的声响,谓之“拉风千”。

扑萤火虫。夏夜在村头纳凉,萤火虫提着灯笼远远飞来,俟其近了,一巴掌扑下,捉起来单把它的肚子揪下,将上面三道果冻样的荧光体抹在脸上,绿荧荧地去吓更小的孩子。

抓苍蝇。苍蝇趴在树上都是头朝下,从后面慢慢绕过来,瓦起手掌,贴着树干从下面慢慢接近它。苍蝇对缓慢移动的物体可能没有反应,或者是放松了警惕,正举着两只前腿擦拭大眼睛呢,一把chua过去,松松拳头,感到里边有撞动,知道逮住了。然后狠狠往石头上摔去,小苍蝇子即刻一命乌乎。

捉蜗牛。逮了来放在石头上,手里张着把大剪刀静静得等,嘴里还唱着“梆榔蚰,梆榔蚰,先出犄角后出头”。一待骗蜗牛伸出触角,立马拿剪刀将其触角剪掉。

1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f3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