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概论教案(上)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21 20: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备课教案

2015 ~ 2016 学年 第 2 学期

学 院 名 称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

课 程 名 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概论

课 程 性 质 必修课

授 课 对 象 15级全校本科生 授 课 教 师 吴桂林

使 用 教 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概论》

授 课 时 数 48

2015年3 月 2 日

1

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2016年3月至2016年6月 教案编写时间 2016年3月2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上) 学 分 数 必修课(√ ) 选修课( ) 理论课( ) 实验课( ) 4 总学时48 讲课:42学时 社会实践: 6 学时 课型 任课教师 吴桂林 职称 讲师 授课对象 2015级 学院各专业等 基本教材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和主要参出版社 2015年修订版 考资料 教学目的本课程是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部分结和要求 合而成的必修课,它是一门党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本课程坚持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力求解决马克思主 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它不仅使学生从理论上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论认识,更使他们掌握实际工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及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难点: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

教学进程 第 次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授课章节 学 时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2 学时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2学时 1.2毛泽东思想 2学时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学时 1.4思想路线和理论精髓 2学时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学时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依据 2学时 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学时 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3.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学时 3.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2学时 3.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学时 4.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2学时 4.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2学时 5.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学时 5.2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2学时 6.1社会主义的本质 2学时 6.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学时 6.3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7.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学时 7.2全面深化改革 2学时 7.3扩大对外开放 2学时 2学时 备 注

3

教案(章节备课)

2学时 章 节 导入 主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等的重要性?从而坚定在党史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设置及其演变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重 点 难 点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设置及其演变(30分钟) 2、这门课的重要性(20分钟) 3、本学期要学的主要内容(30分钟) 4、这门课的基本学习方法(20分钟)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教学进程 (含章节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本章思考题 对这门课的重新认识。 主要 参考资料 备注 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

教案(课时备课)

第 1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主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等的重要性?从而坚定在党史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设置及其演变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重 点 难 点 开课前的整顿: 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1、自我介绍 2、学习委员领取点名册,写上学委的联系方式。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设置及其演变(30分钟) 二、这门课的重要性(20分钟) 三、本学期要学的主要内容(30分钟) 用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提出多年来积攒学生问题10个,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这门课。 4、这门课的基本学习方法(20分钟) 作业布置 思考对这门课的重新认识。 主要 参考资料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5

教案(章节备课)

10学时 章 节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力求使学生在大体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历史过程的基础上,思考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问题?究竟应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要引导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这个历史过程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进而能够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和理论工作的艰难性,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思想实质和预期目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重 点 难 点 教学进程 (含章节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课时安排: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2课时) ;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2课时);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2课时)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课时) 第五节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2课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辅助手段: 提问,师生互动 6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本章思考题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5.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7.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中国共产党户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 3.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4.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 5.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 .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土的悼词》,《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8,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工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9.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主要 参考资料 备注 7

教案(课时备课)

第 2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第一章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主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那么,为什么有了马列主义为指导以后还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又是怎样提出来的?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到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不是党的哪一个领导人的突发奇想,而是毛泽东作为党的核心领袖人物当年认识水平的反映,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合乎历史必然性的理性思考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胡锦涛同重 点 难 点 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最大的贡献就是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一条洒满阳光的道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8

历史背景 本节教学内容框架图: 探索过程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初步探索 曲折发展 探索的理论成果 1.曲折和失误 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 3.文革中毛泽东提出的一些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 4.我们党许多领导同志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30分钟)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过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深度补充: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不仅是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而且也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证明是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5分钟)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途径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预期目标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征(5分钟) 1.时代性特征2.革命性特征 3.群众性特征4.创新性特征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5分钟)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历史过程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35分钟)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原因及基本内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及基本结构 深度补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与创新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及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辅助手段: 提问,师生互动 9 作业布置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中国共产党户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主要 参考资料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10

教案(课时备课)

第 3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第一章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主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30分钟) 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毛泽东思想产生的主观条件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30分钟)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4.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三)毛泽东思想的涵义和基本内容(25分钟) 1.毛泽东思想的涵义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3.毛泽东思想的特征 (四)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5分钟) 1.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南,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必须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3.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 深度补充: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贡献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辅助手段: 提问,师生互动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重 点 难 点 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11

作业布置 1.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2.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主要 参考资料 1.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12

教案(课时备课)

第 4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第一章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主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40分钟) 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40分钟) 1.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0分钟)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辅助手段: 提问,师生互动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重 点 难 点 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13

作业布置 1.怎样正确把握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2.怎样正确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3.怎样正确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 2 .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土的悼词》,《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工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主要 参考资料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14

教案(课时备课)

第 5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二、“三个的代表”重要思想 主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上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40分钟)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40分钟)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三个代表”是辨证统一体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0分钟) 1.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1.怎样正确把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2.怎样正确把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3.怎样正确把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2.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重 点 难 点 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主要 参考资料 15

教案(课时备课)

第 6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三、 科学发展观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主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迸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重 点 难 点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40分钟)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来的。 党中央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具体来说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1.科学发展观是在全面把握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深刻分析更好地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践依据)。 2.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长期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现实依据)。 3.科学发展观是在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科学审视国际形势变化趋势的基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础上提出来的(时代依据)。 4.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40分钟)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20分钟)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辅助手段: 提问,师生互动

16

作业布置 主要 参考资料 1.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17

教案(章节备课)

4学时 章 节 第四节 思想路线和理论精髓 中国取得革命胜利的进程中,一直是在处于两种思想路线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德国,在俄国取得第一次的实践成功。中国革命的社会教学目的 和要求 背景是中国当时是一个比俄国还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情况更为复杂和特殊。如何把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际,是共产党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国共产党人为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也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 重点:解放思想是指“在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三个“解放出来”,突出了新形势下解放思想的三大主攻方向,明确了我们党在思想路线上要扫除重 点 难 点 的三个主要障碍。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持续进行创新,形成与各个阶段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创各项工件的新局面。解放思想是一个法宝,是党在思想上和工作上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法宝。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解放思想的任务就永远不会完结。 18

课时安排: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2课时) ; 教学进程 (含章节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1课时) ;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1课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辅助手段: 提问,师生互动 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2,邓小平、江泽民和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哪些新的贡献?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本章思考题 事求是?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6,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上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 7.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1.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主要 参考资料 5.邓小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邓小平:《在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备注 19

教案(章节备课)

6学时 章 节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掌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熟悉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掌握新民主主教学目的 和要求 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深刻认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和三大法宝,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主要的经验。 20

重点:近代中国的国情与中国革命的性质、主要矛盾,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和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建设。难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内外原因。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重 点 难 点 和资产阶级,而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如何理解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点。 课时安排: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2课时) ; 教学进程 (含章节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2课时) ;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2课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辅助手段: 提问,师生互动 21

1.如何理解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 2. 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本章思考题 3. 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及两步走的关系。 4.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5.毛泽东如何论述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这些论述对认识当代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什么意义? 1.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主要 参考资料 备注

教案(课时备课)

第 9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第二章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依据 主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中国共产党要在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里领导人民革命并取得胜利,就必须认清这一基本国情,深入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 教学目的 和要求 22

重 点 难 点 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规律的认识,是通过革命的实践,经过了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经过逐步地克服盲目性,在认识上有了一个飞跃,而到达自由王国这样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导言(10分钟)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实现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国革命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坚持“以城市为中心”,还是“先占乡村、后取城市”?中国革命胜利后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深入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40分钟) 1.近代中国国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基本依据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重要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过程。(40分钟) 1、大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始萌芽 2、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20世纪20——30年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基本形成 3、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系统总结多方面展开达到成熟 4、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继续发展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辅助手段: 提问,师生互动 1.如何理解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业布置 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 2. 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23

主要 参考资料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1.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教案(课时备课)

第 10 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第二章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4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主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巾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一个政党的纲领,是公开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是表明党的性质的重要标志。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50分钟)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附:“两步走\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之前,已经初步形成中国革命“分两步”的思想。 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由于他已经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点,因而他能够明确指出:“实现民族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完全行不通的。”1925年11月21日填写的《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和1926年1月在《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一文中,毛泽东反复强调,国民革命的目的不是建设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而是要实现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的联合统治,即革命民众的统治。这里,他认为不能横插一个资产阶级统治的阶段,同“两次革命论”划清了界限。他认为要建立的国家是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统治,又同“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有原则的区别。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50分钟)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辅助手段: 提问,师生互动 1. 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及两步走的关系。 2.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重 点 难 点 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25

主要 参考资料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1.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教案(课时备课)

第 11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第二章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主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教学目的 和要求 中面对的和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厂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重 点 难 点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全部中国革命。 26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40分钟)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40分钟) 1.统一战线 2.武装斗争 3.党的建设 4.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的关系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20分钟)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辅助手段: 提问,师生互动 作业布置 1.毛泽东如何论述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这些论述对认识当代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什么意义? 1.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主要 参考资料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27

教案(章节备课)

4学时 章 节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8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的社会?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回答和解决的新问题。 面对这些新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运用教学目的 和要求 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结合我国实际系统的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选择和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国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重点: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重 点 难 点 难点:正确理解新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29

课时安排: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2课时) ; 教学进程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1.5课时) ; (含章节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0.5课时)。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辅助手段) 辅助手段: 提问,师生互动 1,为什么说新民主立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 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本章思考题 3, 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4.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5.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丘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主要 参考资料 3.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毛泽东:《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 999年版。 5.《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笋一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备注 30

教案(课时备课)

第 12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第三章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主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教学目的 和要求 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的因素又与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存在着斗争,但是社会主义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就决定了它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重 点 难 点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教学进程 (含课堂 (四)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内容、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教学方法、 (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辅助手段、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三)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板书设计)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辅助手段: 提问,师生互动 1,为什么说新民主立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作业布置

31

2. 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丘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主要 参考资料 2.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32

教案(课时备课)

第 13 次课 2 学时 第三章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课目、课题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主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毛泽东总结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农业互助合作的经验,确定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和形式。在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党和政府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举的道路。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重 点 难 点 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是一条和平改造的道路。 4.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进行的道路。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 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辅助手段: 提问,师生互动 1, 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作业布置 2.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3.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33

1.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主要 参考资料 2.毛泽东:《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 999年版。 3.《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笋一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34

教案(章节备课)

6学时 章 节 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同通常说的社会主义教学目的 和要求 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征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的背景要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这个理论怎样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重 点 难 点 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不是简单的分析五句话,需要抓住三个问题: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何在。 课时安排: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2课时) ; 教学进程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2课时) ; (含章节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2课时)。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辅助手段) 辅助手段: 提问,师生互动 35

1 .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本章思考题 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迸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 毛泽东:《论于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笫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 毛泽东:《关干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主要 参考资料 4、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笫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土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立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备注

36

教案(课时备课)

第 14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第五章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主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国防、外交等方面建设的积极成果——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构成了毛泽东思想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重 点 难 点 路的探索,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历时20年。这20年大体上可划分为个时期:探索开始时期(1956年到1957年夏);探索失误和正确交织时期(1957年夏到1966年5月);探索进入歧途时期(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提出的客观条件 1.当时的中国国情 2.“一五计划”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3.以苏联经验为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论十大关系》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辅助手段: 提问,师生互动

37

1 .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作业布置 1、毛泽东:《论于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笫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主要 参考资料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2、毛泽东:《关干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8

教案(课时备课)

第 15 次课 2 学时 第五章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课目、课题 主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教学目的 和要求 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出现了两次大的严重的失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在于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的问题没有弄清楚。 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2.怎样提出?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1、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特点: ⑴在目的和目标的层次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⑵突出了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 ⑶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⑷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描述是动态的 (三)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辅助手段: 提问,师生互动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重 点 难 点 作业布置 39

1、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主要 参考资料 2、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笫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土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40

教案(课时备课)

第 16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第五章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主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中国解决所有的问题都依赖于发展。改革开放以教学目的 和要求 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重 点 难 点 发展是应对世界形势新变化的需要。发展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由之路。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衡量标准。马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容、 1.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2.现代科学成为科学─技术─生产体系的先导,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教学方法、 道路 辅助手段、 3. 科教兴国战略 师生互动、 4.人才强国战略 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板书设计) 多媒体教学 辅助手段: 提问,师生互动 1,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作业布置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迸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41

主要 参考资料 1、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立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42

教案(章节备课)

4学时 章 节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第一,主要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目的 和要求 发展阶段?第二,如何认识这一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第三,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制定什么样的发展战略?这一讲就是要说明应当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它同过渡时期的区别和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制定什么样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 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社会主义初级的长期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两个基本点的辨证关系。关于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关于“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重 点 难 点 课时安排: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1课时) ; 教学进程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课时) ; (含章节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2课时)。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辅助手段) 辅助手段: 提问,师生互动 43

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2、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3、 为什么说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本章思考题 4、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5、 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6、 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1,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 邓小平:《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 邓小平:《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主要 参考资料 1993年版。 4, 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土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备注

44

教案(课时备课)

第 17次课 2 学时 第六章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课目、课题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主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是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后提出的新问题,提出和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这个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命题,什么样的实践基础使我们能够形成这个理论。 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还不成熟,上层建筑还不完善,决定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重 点 难 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确立,不仅关系到初级阶段根本任务的确立,也关系到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确立。从中国几十年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来看,凡是能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时,建设事业就顺利发展,相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遭受挫折。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1、初级阶段是特指而不是泛指 2、马列关于长期性的看法 3、我国提出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原因 4、在阶段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辅助手段: 提问,师生互动 45

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2、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作业布置 3、 为什么说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1、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 邓小平:《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主要 参考资料 1993年版。 3、 邓小平:《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46

教案(课时备课)

第 18 次课 2 学时 第六章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课目、课题 主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发展战略从毛泽东的“两步走”到邓小平的“三步走”再到十六大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在分析中国教学目的 和要求 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历史演变中,要帮助学生着重体现它所贯穿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的理论品格,不仅要讲发展战略形成和变化的过程,而且重点讲它们提出的背景和从中得出的经验教训。最重要的经验教训在于确定发展战略是否从实际出发,能否防止急于求成。 关于“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重 点 难 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第三步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一、关于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1、发展战略提出的意义 2、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教学进程 (含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3、“三步走”战略的提出 二、关于“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1、关于“小康生活”的界定 2、正确认识我国已进入小康社会 3、正确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 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辅助手段: 提问,师生互动 47

1、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2、 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作业布置 3、 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1、 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主要 参考资料 2、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土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48

教案(章节备课)

6学时 章 节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本讲分析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教学目的 和要求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关于改革,主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怎样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改革对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关于开放,主要是阐述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开放,将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 重 点 难 点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关于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关于 “三个有利于”标准;关于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课时安排: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课时) ; 教学进程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2课时) ; (含章节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2课时)。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辅助手段) 辅助手段: 提问,师生互动 49

1.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 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本章思考题 4.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5. 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6. 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1,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 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邓小严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卷,主要 参考资料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 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 江泽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工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备注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eo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