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史学常识(教师版)

更新时间:2023-11-07 05: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07-11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史学常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8小题,共0分)

1.(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12题)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成为“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 次序。汉代被称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操应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土德

【答案】D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五行相生的问题。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本题的关键词是“禅让”。而“禅让”是指古代帝王让位给有才能的人,如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根据五行相生: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火德”后应为“土德”。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结束】

2.(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24题)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

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这提示我们,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 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 B.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

C.主要看对后世的影响 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如何评价历史现象,所给材料对照不同时期的北京最高建筑,强调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注重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来评价历史现象。 【结束】

3.(2010高考安徽文综13题)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答案】B

【点拨】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排除A,《荈

赋》是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出现在西晋,所以排除C,传说不可以作为史实,排除D。 【结束】

4.(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2题)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 【答案】A

【点拨】注意五行的顺序:金木水火土。按照五行的顺序,“土”之后又开始新的循环,为“金”,故按此推理,西晋应为“金德”。

【结束】

5.(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5题)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A

【点拨】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进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方向。中方研究是倭舰击我船,我船还炮;日本则是济远发炮,吉野迎战。

测量目标:历史阐释/对历史的解释作出评价。考试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分析:题干材料提供了两个对立的历史记载,对照选项,A项准确揭示了对立背后的原因;材料中有当事人的日志(《济远航海日志》),故B项排除;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结束】

6.(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19题)某学生要完成一篇有关二战人物的作业,在搜集史料。下列属于第一手材料的是

A.《斯大林传》 B.《大独裁者》(电影) C.《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丘吉尔) D.《二次大战三巨头》

【答案】C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材料的分类。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二战回忆录是丘吉尔根据自身经历所作属于第一手材料。第一手资料也叫原始资料,如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它实物等直接的、带有原始性质的资料。第二手资料,也就是经过转手的资料,诸如转载、援引的文字叙述,传记文学、小说、电影等,是比较间接的资料,可信度上远不如第一手资料。本题中,A是传记文学、B是电影、D是小说,都是第二手材料,C是回忆录,属第一手材料。 【结束】

7.(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25题)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

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答案】C

【点拨】吴于廑强调人类历史成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 巴勒克拉夫说20世纪的历史历史是“全世界的历史”突出反映了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而整体历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 【结束】

8.(2009年上海高考1题)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 )

A.以事件为中心 B.以人物为中心 C.以年代为中心 D.以制度为中心 【答案】B

【点拨】纪事本末体与编年体、纪传体、典章体都是我国传统史书编著的体裁。以事件为主线记载历史属于纪事本末体;以人物为主线的史书属于纪传体;以年代为主线的史书属于编年体;以制度为主线的史书属于典章体。 【结束】

9.(2008年上海高考B4题)从《上海县竹枝词》中,可以知道许多古代的节日习俗,其中与

端午节相关的是( )

A.拜年未了接财神,爆竹通宵闹比邻 B.月饼堆盘月样圆,南园向最盛香烟 C.童儿接队放风筝,风卷纸钱灰满路 D.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 【答案】D

【点拨】A项“拜年”“爆竹通宵”指除夕,B项“月饼堆盘月样圆”指中秋,C项“风卷纸钱灰满路”可以看出指清明,D项“闹龙舟”可以看出是端午。选D项. 【结束】

10.(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2题)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答案】B

【点拨】此题考察了史学常识问题:即皇帝的称号。谥号意即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诸葛亮谥号为“忠武”。汉武帝中“武”之意为威强睿德,武帝刘彻在位时曾三次出兵匈奴,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界的威胁,是一位“尚武”的皇帝。A项嬴政自称始皇帝,C项唐太宗是庙号,D项康熙是年号。所以选B。 【结束】

11.(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8题)有学者认为,电视台“名家讲座”虽然办得好,但内容过于

偏重帝王将相的活动和宫廷琐事。离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宗旨相去甚远。这里所说的“新史学”宗旨是

A.充当帝王的“政治教科书” B.让国民从中受益 C.复兴传统史学 D.宣传历史进化论 【答案】B

【点拨】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近代中国史学转型/梁启超与新史学。分析: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史学革命”的首倡者,其“新史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批判为“君统”不为“民统”的传统史学,主张为普通群众,为一般人撰写的历史。当然此题对上海的学生不难。D项是梁史“新史学”的另一方面,但与题干材料提供的信息及要求无关。

此题考察第7分册第21课史学的转型。梁启超提倡“新史学”,在历史观念、治史目的、

对象等方面,都与传统史学有根本不同。新史学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区别于传统史学以皇族王朝为历史重心;新史学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区别于传统史学为帝王个人提供借鉴;新史学持历史进化的观点,区别于传统史学复古、循环的观点。总之,新史学的宗旨是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结束】

12.(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4题)①90年前的 7月23日,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历史

意义的一天。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①③是历史史实,②④是历史评价。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①和③属于叙述回忆史实;②和④属于历史评价。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结束】

13.(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题)公元前509年,罗马进入共和国时期,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A.公元前5世纪初 B.公元前5世纪末 C.公元前6世纪初 D.公元前6世纪末 【答案】D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时间的不同表述方式。表示历史时间的常用词汇有很多,如公元、世纪、年代、时代、朝代、年号等。其中公元纪年是世界上最通用的时间纪年法,比如本题时间“公元前509年”就是公元纪年法。世纪纪年法: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公元前1年到公元前100年为公元前1世纪,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为公元1世纪,因此公元前509年应该表述为公元前6世纪末。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公元前的世纪是在原有的时间基础上加一百年即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前的年份尾数小的是世纪末故应该表述为公元前六世纪末。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结束】

14.(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22题)掌握恰当的史学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回答22—23题。

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

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答案】C

【点拨】考察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事件的方法。既然“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是错误的,那么,就应该多角度地进行历史研究。

【结束】

15.(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13题)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答案】D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公元纪年与世纪纪年的换算,公元纪年的第一位(三位数时)或第一二位(四位数时)加1即为世纪纪年的,如本题是2加1为公元三世纪,本题还要注意,公元前的纪年数字是倒数的,即本题06—02年是晚期。 【结束】

16.(2008年上海高考A3题)有一部断代体史书,首创“志”的体裁,经两代人合作完成。这部书是( )

A.《史记》 B.《三国志》

C.《汉书》 D.《资治通鉴》 【答案】C

【点拨】选项中的《史记》和《资治通鉴》均属于通史,不是断代史。《汉书》和《三国志》相比,《汉书》成书在前。而且《汉书》是班固在整理父亲班彪遗稿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而且在《汉书》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志”的体裁,如《食货志》等。A项《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到汉武帝;B项三国志是晋代陈寿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C项《汉书》是班固所作断代史,而且他是在其父亲班彪整理材料基础上所作。D项《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作,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应选C项。 【结束】

17.(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2题)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

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 A.辛亥革命 B.商鞅变法 C.靖康之变 D.光武中兴 【答案】C

【点拨】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历史技能/运用有关时间的术语(如古代、现代、世纪、年号、纪年等)。考试内容:商鞅变法;光武中兴;靖康之变;辛亥革命。分析:A是干支纪年;B是人名;D是谥号,只有C是宋钦宗的年号。

辛亥是干支纪年。光武中兴属于皇帝(前者)。靖康之变所牵涉的皇帝是宋徽宗和宋钦宗,记录的是历史事件。

【结束】

18.(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3题)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 )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答案】D

【点拨】A和B项是不正确的,这两项强调用一个方面去认识西方或非西方的历史;C项也是不正确的,从题干来看,作者只强调不能片面的理解历史,而没有强调用什么样的方法。因此选择D。 【结束】

19.(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23题)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 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 【答案】D

【点拨】材料强调人的主观性对历史的影响。 【结束】

20.(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7题)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

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A.与时代同行 B.有历史观引导 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 【答案】A

【点拨】此题是观点理解型,解题要决是把握观点内在本质联系,李大钊的这句话涉及到三个事物(概念)历史观、知识和历史事实的解喻,其关系是后者受前两者影响,但都具有时代性,故选A。观点理解型试题解题要决在于抓住观念中所述事物的内在联系,抓住其本质。这与09年高考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题如出一辙,加强对史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结束】

21.(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2题)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阳。”下列各项中,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答案】A

【点拨】本题既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地理方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结合语文考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体现了文史不分家的特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地理方位知识的掌握情况,古人规定“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被,水之南为阴”因为我国先民认为太阳能够很充分的照耀山的南面,而山的北面因为山的遮挡不能受到太阳的直射;而与山比起来,河流的两岸正好相反。

常言 “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位于北半球,以我们的视点来观察太阳会是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山的南面是向阳坡,山的北面是背光坡 ,南面的日照一定较北面充足,所以山南谓阳、山北谓阴。故选A。此题实际是道地理题,也是送分题。 【结束】

22.(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1题)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1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

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 【答案】D

【点拨】在殷商时期,由于占卜的是龟甲,祭祀用牛、羊、猪等牲畜甚至出现“人牲”即使用奴隶,C是最具有迷惑性和干扰性,但可以从图片内对甲骨文的翻译看出四字均与货物交易或流通相关,所以选D为恰当。 【结束】

23.(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26题)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答案】A

【点拨】建立西汉的是汉高祖刘邦,为避讳刘邦名字中的“邦”而改“相邦”为“相国”。唐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其职权范围;北宋改“昌南镇”为“景德镇”是表示在景德年间当地瓷器制造的发展;明初改“大都”为“北平”,是因为明政府面对蒙古族的威胁,希望北方平安的意思。 【结束】

24.(2009年江苏高考7题)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答案】B

【点拨】此题考查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根据现代化史观,近代历史的发展就是社会近现代化的历程。A项表述不全面,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比较多,现代化只是其中一条线索;C项错误,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首先谋求民族独立。 【结束】

25.(2009年海南高考25题)历史学家马克·布诺赫 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的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 布诺赫在此强调的是最天使

A 鉴往知来 B 以古讽今 C 厚今薄古 D贯通古今 【答案】D

【点拨】布诺赫认为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是“双向的”,强调要重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结束】

26.(2009年海南高考24题)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

A 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 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答案】B

【点拨】斯塔夫里阿诺斯这里强调研究世界历史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历史进行“整体的”研究,实际上是强调用整体史观去研究历史,而不是站在某一地区和国家的角度。 【结束】

27.(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4题)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

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40.(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33题) 曹墓之争

2009年12月,河南安阳发现一座东汉大墓,一些学者依据该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由些引发了各界热议。

问题:(10分)

(1)此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原因之一在于墓主曹操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请你列举两个

与曹操有关的史实。(2分)

(2)从材料一来看,质疑者的依据是什么?(4分,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史家怎样才能增加学术可信度,写出信史?(4分)

【答案】

(1)答案1;基于历史事实的回答。(2) ?赤壁之战、屯田

其他答案:出自小说等的虚构情节。(0分)

(2)对史料性质的分析(2分)

答案1:区分了证据的来源或判断证据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2分)

?石枕等都不是直接证据,是二手材料 ?考古上还未找到直接可以确证曹操身份的资料 答案2:基本抄材料。(1分) 其他答案。(0分)

对考证方法的分析(2分)

答案1:从文献与考古一致性的角度进行分析。(2分)

?没有达到两重证据的印证 ?文献记载复杂,与考古地点不吻合 答案2:缺少相互印证或一致性的含义。(1分)

?文献记载复杂 其他答案。(0分)

(3) 知识能力层面(2分) 答案1:完整回答文献“三长”。(2分)

?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 答案2:回答不完整。(1分)

?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识 其他答案:笼统回答。(0分)

?史学家应具备科学方法、理论

道德品行层面(2分)

答案1:准确写出“史德”这一关键词。(2分) 其他答案:笼统回答。(0分)

?史学工作者应具有职业道德。 【点拨】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历史技能/了解获取材料的各种途径(如考古发现、文献阅读、调查访问等);材料处理/判断材料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组织与交流/运用概述的方式进行组织。

考试内容: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三国鼎立;中国史学的发展(拓展型课程)。

分析:此题密切结合了当前考古学热点——曹操安阳墓的发掘(此时腾讯网正在现场直播一号墓的发掘),也是社会热门话题之一——曹墓之争,考查了学生对史学方法 “二重证据法”

和“史德”的认识。这是老课程省市和很多新课程省市都没有涉及或没有系统涉及的内容。

【结束】

41.(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26题)(9分)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 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 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 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⑴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分)

⑵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⑶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3分)

【答案】⑴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⑵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⑶考生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②材料三、

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点拨】26题第(1)问的解答关于在于对材料的理解。采用全新的材料,创新之处在于突出考查研究性、论证性,降低分值和文言文阅读难度,选取材料简炼。第三问属于开放性设问,要求考生敢于质疑,提出客观准确的看法,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试题特点贴近上海试题。对应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使用批判、借鉴、引用方式评论历史观点。试题内容特点:关注社会生活。此题为创新命题的一次尝试。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可由材料一中“民间寡妇”守寡终身则可除免本家差役,及材料二中“烈女”数字得出结论;婚姻观的自主性可由材料三中“自我介绍,订下终身”得出。(2)可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李贽等人反礼教的民主思想的形成等方面进行分析。(3)“偏听偏信”是做学问者的最大的禁忌。可从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的可信度、是否能够反映整体性等方面作答。

本题着重考查考生的材料处理和探究性学习、历史论证能力。以简炼的材料,大大降低了文言文阅读难度,要求考生从社会生活入手,提炼材料有效信息,回答与现实生活贴近的问题。本题保持了2006年第26题的命题风格,即采用全新的材料,突出考查考生研究性学习和历史论证能力。其中,第一问考生只要读懂材料,一般都会回答,关键是答题表达要完整;第二问要求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来回答,对于经济状况,学生还比较容易想到“商品经济发展,资萌芽”,而文化状况考生就难于入手了,涉及到必修三的知识,是答“理学兴起”还是“李贽等人的思想批判”,估计不少考生这里会丢分。第三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要求考生发散思维,敢于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考生平时学习中如有过探究性学习,应该不会难以把握,但估计有所失分。本问侧重考查考生“使用批判、借鉴、引用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的历史论证能力。 【结束】

42.(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38题)(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

响?(8分)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6分)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8分)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

的理解。(3分) 【答案】

(1)统治者的活动。(2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思想。(6分) (2)摆脱神学束缚,(2分)关注现实,(2分)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2分) (3)以下两种答案任选其一:

①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4分)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4分)

②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4分)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4分)

(4)本问总分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点拨】本题通过历史常识(史书体例、史学观点、历史分期)、梁启超的思想、文艺复兴、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近代国家的出现、十月革命等,考查考生对历史常识的理解和论证分析、综合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把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注重能力考查和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对考生要求高。本题考查的具体知识点和能力有:考查了考生对古代中国的“古代中国政治”,近代中国的“戊戌变法”、“维新思想”,近代世界的“文艺复兴”、“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现代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等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客观叙述历史事物、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引导考生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增强历史意识和历史洞察力。本题中第(1)题,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概括为“记载大量人物(帝王、诸侯和贵族以及其他人物)传记(记言、记事);第二小问梁启超的史学观从材料“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爱国心之源泉也”概括为“进化论思想”“西方民主思想”“救亡图存爱国思想”。第(2)题,从布鲁

尼的生活时代(1369——1444)入手,从材料信息突破。从布鲁尼的生活时代可以判断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从材料“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可以看出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现实生活,这明显反映了近代人文主义兴起,另外从材料可以看出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强调意大利城市政治发展,这也与当时近代国家出现、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兴起相关。第(3)题,把历史分期的史学争鸣引入,解答时首先要选择一种分期方法,然后结合历史分界线(时间)的重大事件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意义分析。第一种观点是从社会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的演变角度、从革命史观、政治文明史观角度分期,第一种观点是从全球化史观、经济文明发展制度分期。第(4)题,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确学者的观点,然后谈自己的认识。 【结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e7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