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宦官专权原因与明代宦官专权原因之比较(自动保存的)

更新时间:2024-04-22 09: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东汉宦官专权原因与明代宦官专权原因之比较 摘要:宦官专权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黑暗的一页。本文 就东汉与明代宦官专权原因的共性与个性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透视。从中可以看出,两朝宦官专权,从根本上说是君主专制主义特别是皇权极度膨胀的结果。但是东汉与明代宦官专权的原因又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为东汉宦官专权提供了阶级基础,加之东汉诸帝多不永年,幼主继位,母后临朝。造成了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政的局面。而明代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背景下,完备的宦官机构与宦官对厂卫的操纵,为宦官专权提供了可能,从而使宦官危害较深。

关键字:东汉 明代 宦官 专权 原因

宦官专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的宦官源远流长,从夏商时代就已经产生了,一直到清朝从未间断过,其中“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1】1宦官阶层这个庞大的集团在历代政治生活中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东汉和明代就是宦官揽权比较严重的两个朝代。两朝宦官专权原因既有共性,也有各自专权的特点。下面就其东汉和明代宦官专权原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了以

11

下分析。

一. 东汉与明代宦官专权原因的共同点

东汉与明代宦官专权,从根本上说都是君主专制特别是皇权极度膨胀的结果。

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走向了反面。贯穿于中国官僚制度发展的一条主线,就是要解决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问题。东汉建立后你,刘秀采取了种种措施来加强皇权。即“光武帝愠数世之权,忿强臣之窍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2】东汉王朝仍然设置各为宰相的三公——司徒(丞相),太尉,司空(御史大夫)。三公虽然享有尊荣的地位和名誉,秩禄高达万石,但是三公虽不能管理具体的事物,仅仅是“坐而论道”而已。光武帝把具体的权力,交给了号称“台阁”的尚书台。尚书台的正负长官,分别为尚书令和尚书仆射,另设尚书左右臣各一人,作为尚书令仆射的辅佐官。尚书台下设置“六曹”为侍郎。六曹分别管理国家的各项事物:二千石曹负责刑法诉讼;吏部曹负责任免官吏;民曹负责赋役税收;客曹负责少数名族事物和外交事务;“三公曹”负责监察;“中都曹”负责首都治安。尚书官员的品味并不高,尚书令秩仅二百五。尚书台各级官员的官阶虽低,但是朝廷之上,事五巨细,无所不掌,权利极大,直接听命于皇帝。东汉对尚书台“官小权大”

的这种安排,目的是为了皇帝的控制。但是到了东汉中后期,却发生了一种微妙的权利转移。尚书台权重职卑,既拥有实际权力, 又便于皇帝控制。这就为外戚、宦官扩展势力,干预朝政提过了条件,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只有加有“平尚书事”、“录尚书事”的头衔,就能指挥尚书台,控制尚书台,而一旦指控了尚书台,就等于把国家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所以说,中央职能部门职微权重的这种安排,给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政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从根本上说就是东汉皇权的极度膨胀导致了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

与之相比,我国历史上另一个宦官专权较烈的的朝代为明代。究其根本原因,明代宦官专权也是皇权极度膨胀的结果与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产物。

在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明初,朱元璋深谙历史上阉官之祸带来的灾难,便洪武十七年铸铁牌,文曰:“内丞不得干预朝政,犯者斩”。【3】甚至特别特别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可见,朱元璋对宦官的防范措施不可谓不严。明朝初年,宦官的权利跌入了低谷,不仅不得干预朝政,与宦官交通,甚至连置产业的权利也没有。但正是朱元璋不遗余力的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制度,为日后宦官干政埋下了祸乱的种子。自古君权与相权就有矛盾,要加强君权,就必须削弱相。朱元璋当政后,

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成为空前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独裁者,并将此规定制度化,“此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不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见《明太祖实录》卷239)。废除中书省,罢丞相,揽大权于一身,日理万机,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这种情形难以持久,其结果必然仰赖宦官。所以,严禁宦官干政的朱元璋,在不知不觉中将那些曾被他视为权柄天敌的宦官当作助手,继而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了,如洪武八年(1375)派“内侍赵成往河州,以绫绮市马”。【4】洪武十一年(1378)“遣內臣吴诚谐总兵官指挥杨仲名行营观方略2”。【5】洪武十九年(1386)“行人刘敏,唐敬谐内巨赉磁赐真腊等国”。【6】成祖时,他以藩王起兵夺取皇位,曾得到宦官的支持,自然宦官得到了重用,并将乃父规定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3】悄悄的该为擅自做主。此后在锦衣卫之外,于永乐十八年(1420)设置了东厂,专门用以监视召民的活动,并命亲信宦官做东厂的提监。宦官有了“出师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7】明宣宗即位后,怕他的叔父朱高熙步明成祖后尘夺位,对大臣防范更严,对宦官的依靠也愈深。他规定: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可以根据内阁所拟字样,按皇帝的旨意,用朱笔批行称“批红”,他废除祖禁,首次在宫中设内书堂,促使宦官的权利愈演

2

愈烈。特别是明朝中后期,在文官集团的权利依然非常强大的情况下,为了加强皇权,当朝皇帝只有依赖身边的宦官集团来和文官集团做斗争。于是宦官的到了重用,并开始通过批奏章来干预朝政。

明代中后期皇帝疏于朝政,给宦官专权可趁之机。后期的皇帝或无能,或荒淫,有数年甚至数十年不上朝的现象。“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不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至荒主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内阁亦听命矣”。【1】如明武宗在豹房.宣府,通过宦官传达圣意,管理朝政。至于明熙宗,更是历史上有名的顽童,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做木匠,斗蟋蟀,戏水,走马,漆工,无所不能,就是不理朝政。于是魏忠贤与熹宗乳母客氏勾结,揽政祸民,以至世人“只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7】另外,那些帝王们为了能有足够的财物挥霍,也是想方设法的让宦官们帮助聚敛财物,因为他们“非士大夫,不知法纪,而可以搜乱之能事”。【7】这又给宦官们可乘之机,于是负责采榷的监管遍布天下,矿监,税使,盐监,珠监等无奇不有,他们“吸髓饮血,以供进奉,入公帑布及什一,而天下生灵涂炭”【7】。矿藏不仅没有给当地带来经济繁荣,反而带来了灾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东汉和明代宦官专权的的根本原因都是皇权极度膨胀的结果。虽然从总体上看,

东汉宦官专权与明代宦官专权的原因与皇权的极度加强有密切关系,但是具体来分析其表现形式又有诸多不同之处。

东汉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是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豪强地主的势力到东汉中期更为发展。他们在经济上抢占土地,争夺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争夺权力。东汉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将,名门大族,他们是豪族地主上层的代表。但宦官一般出身低微,目不识丁,为一般人所不齿。然而他们在掌权后,也开始兼并土地,上升为地主阶级,宦官虽都不是坏人,但是,宦官政治却一定是黑暗的,这是因为:第一宦官身受腐刑,性情上变态,对社会,对正常人存在着仇视心理;第二宦官没有后代也就不受道德观念的丝毫约束。第三宦官没有任何的政治经验。这一时期的宦官不仅在政治上与外戚争权,在经济上也疯狂的扩张,他们霸占土地,强取民财,胡作非为,民愤极大。“侯览前后夺人宅三百八十一所,田百一十八顷。起立第宅十有六区,皆有高楼池苑,堂阁相望,饰以绮画丹漆之属制度重深,僭类官醒。又豫作寿冢,石椁双阙,高庑百尺,破人居室,发掘坟墓。虏夺良人,妻略妇子”。【8】到了东汉后期时“宦官得志,无所惮畏,并起第宅,拟则宫室”。【9】正是由于豪族政治势力的发展以外戚专权的形式出现,从而架空了皇权。而皇帝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不得不求助

于宦官,便为宦官专权提供了机会。

再者,东汉诸帝多不永年,从中期的和帝开始,皇帝多数夭折,往往是幼主继位,母后临朝。“国家皆气运隆盛时,人主大抵长寿,其生子亦必早多。独东汉则不然。光武帝年六十二,明帝年四十八,章帝年三十二,和帝年二十七,殇帝二岁,安帝年三十二,顺帝年三十,冲帝三岁,质帝九岁,桓帝年三十六,灵帝年三十四,此诸帝年寿也。人主既不永年,则继位者必幼主,幼主无子而母后临朝。自必援立孩稚以久其权。其殇帝即位时生仅百余日。冲帝即位二岁,质地即位 八岁,桓帝即位年十五,灵帝即位年十二,安晨王即位年十七,献帝即位年仅九岁,此诸帝即位之年岁也”。【10】由于皇帝多数夭折,太子年幼继位。于是就有母后临朝,垂帘听政的情况。年轻的太后掌权后没有起码的社会经验,根本没有能力驾驭国家机器,只好靠自己娘家的父兄,这样国家政权变落到了外戚的手中。当皇帝成年后,为了夺回政权,解除外戚的威胁,只有依靠自己身边的宦官了。皇帝幼年深宫势单力薄,关系最密切者,莫过于宦官。正如“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于居者,唯阉宦而已”。【11】皇帝自幼一切由宦官照管,当皇帝长大成人,要求拿回本属于自己的政治权力时,必然同外戚集团产生矛盾。再者,东汉时,宫廷内官全部由宦官担任,“中心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用它士”。

【11】因此在同外戚集团的斗争中,宦官也就天然地成为皇帝的盟友。皇帝夺权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遂享土地之封,超登公卿之位”。【11】这样宦官变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操纵或干预朝政,控制了皇权。

宦官专权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另一个朝代则是明代,明朝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正是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导致明朝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宦官机构,为宦官毫无忌惮的专权提供了场所。明代有一个庞大的宦官机构,为历代所罕见。明太祖朱元璋时已设置了很多的宦官机构,共有十二监,二司,七局。明太祖以后,宦官机构又有所增加,主要有十二监,四司,八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在二十四衙门外,明代宦官还拥有其他相当多的组织机构。如内府供用库,司钥库,内臣运库,广盈库,广惠库,广称库,御酒房,御药房,御茶房,这使得他们不仅掌握了宫廷内的一切饮食起居,还掌握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在宦官二十四衙门中权力最大的司礼监,其主要人员有提监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八.九员。提督太监掌管全部大小宦官,“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堪合。秉笔,随堂掌管全部大小宦官,照阁票批朱”。【12】明朝在制度上所规定的司礼监的地位和职掌,必然使其凌驾于内阁之上,使宦官得以干预封建国家大政,进退大臣。司礼监的职权有:一是批阅奏章,传递

圣意。大学士的票拟要仰仗宦官转达并在皇帝面前作补充说明;皇帝所颁发的命令,批示,或口谕,也有宦官转达。这样就给宦官专权提供了机会。案明代首辅权虽重,而司礼监之权,又在首辅之上。这项职权是历史上宦官拥有的最大权力,也是明代司礼监权倾朝野的主要原因。此外司礼监的宦官们还兼领其他重要官职,如东厂提督,南京守备等,或有司礼监领,或为司礼监指派。

其次,虽然宦官专权从根本上是皇权极度集中的结果,但是皇权极度集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又是宦官对厂卫的操纵。厂指东厂,卫指锦衣卫。它们都是明朝皇帝实行专制统治的特务机构。“厂与卫相倚,故言者并称厂卫”。【14】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原是皇帝的贴身卫队,奉命查办各种案件,由皇帝直接指挥,只对皇帝负责,有专门的法庭和监狱。明世宗初年,锦衣卫职权缩小,把矛头指向了政治上的反对派和民间团体。东厂设置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由宦官直接控制的特务机构,除侦查一切官民之外还可侦查锦衣卫,锦衣卫如果违背宦官的命令,也要被撤职或治罪。西厂,设于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权力和人都超过了东厂,宦官汪直任西厂提督。汪直利用西厂数兴大狱,特务活动范围已不限于京城,从王府,边镇到南北河道,民间斗鸡骂狗,也在缉拿之列。明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在东西厂外,又设内厂,由他

直接指挥,其残酷程度远甚于两厂,刘瑾被诛之后,内厂撤销。厂卫在组织上相互渗透,在行动上相互配合。锦衣卫的人虽非宦官,但其高级人员多半是宦官私人。如明熹宗时,魏忠贤自任东厂提督,锦衣卫的都督,则是他的干儿子田尔耕。此外,宦官操纵厂卫控制司法,不受发律及程序的约束,为其通过制造冤狱来打击政敌,冒功请赏提供了机会,一些廉洁不阿的正直的士大夫也遭到了宦官的残酷镇压。如魏忠贤对东林党人的打击。宦官集团通过操纵厂卫来完成皇帝交给他们任务的同时,也利用厂卫凌驾于三法司之上的侦查权,司法权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可以说,宦官是皇帝的虎狼,而厂卫则是宦官的爪牙。明代宦官操纵厂卫,建立起完备的机构组织,进而专权,完全是由于皇帝对外臣猜疑防范,迫使他们不得不依赖于宦官,,这也是宦官得以专权的原因之一。

通过对东汉和明代宦官专权原因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是依附在君主专制主义政治体制上的一个毒瘤。其专权的根本原因 也是最大的共同点便是皇权极度膨胀的结果。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无论是东汉和明代宦官专权原因的相同点还是不同点,君主专制不消灭,宦官之祸就无法消除。 参考文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dw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