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边城》之美(成稿)

更新时间:2023-08-06 03:0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边城》之美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1934年完成的一部作品,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它自有其独到的艺术成就,这就是作者用理想化的笔墨塑造人物,建构了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纯朴自然的世界,倾情赞美了这世界自然的美、民风的美和人性的美。

【关键词】山水 风情 人性 和谐

《边城》是一篇诗化的小说,一曲充满浓郁诗情的田园牧歌。沈从文以浓郁的抒情手法营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般的世界,充溢着浓浓的古典诗意氛围。那山上翠绿的竹篁、草丛中繁密的虫鸣、溪面薄薄的轻雾、天空柔和的月光,都加剧了这种古典美的诗意氛围,烘托出了一个和谐、清静、空灵的世界,描绘了一个山水美、风情美、人性美与和谐之美的世界。

一、山水美

《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 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二、风情美

沈从文在《边城》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

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在划船比赛中,胜利的队伍可以得到一枚小银牌,在边城之外,总会有人计较谁会得到它,但是在边城人看来,银牌不拘缠到船上哪一个人的头上,都显出一船人合作努力的光荣。在边城,没有争名夺利。

“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施蛰存如是说。

三、人性美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在《边城》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 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 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 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 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 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

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四、和谐美

在这部作品中,反应了两方面的和谐:

1、人与自然的和谐

小说展示的 “人生形式”,就是在一个和平、宁静的湘西社会中,所具有的质朴淳厚的人情,彬彬有礼的古风,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的生命状态,在湘西的青山绿水间变成了一种和谐的动静之美。静在生活,动在流动的水,渡溪的船。这与地处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较少的受到现代都市资本主义的侵蚀、少数民族杂居、生活封闭、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密不可分。翠翠与爷爷和小黄狗平静的生活着,以撑渡为生。触目为青山绿水,长在风日里,皮肤黑黑的,没有一般女孩的娇气,天真活泼,俨然如一只小野兽。在祖父说:“顺顺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好,这一家都好,请人来做媒,你答不答应”时,翠翠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这对白,已将翠翠的心事说的含蓄又明了。从翠翠的眼中看这个世界,一切都那么自然、正常、平静,她完全没有社会意识,社会观念性的东西。她生命中的力量完全来自于她在自然中成长的天然属性。她的生活过程不与某种目的相联系,而是一种自然的生命本质。翠翠对傩送萌生了少女的爱情,这是由于她自身的成熟,是她达到一定年龄,身体自然发育成熟之后,一种自然的体现。她完全听凭一种自然,一种天性,而不具备明确的目的性。并且,在翠翠来说,过程也就是目的。所以当她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之后,仍能安然地平静地等着不可预知的目标。小牛、羊群、野花、渡船、心事,这就是翠翠的生活。这也是“翠翠”这些茶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状态。

2、人与社会的和谐

美国的人类学家芮非德在《乡民社会与文化》中曾经提出大、小两个传统的问题。大传统主要指社会的上层所代表的文化,主要由思想家、宗教学家所代表的精英文化;小传统一般是指大众阶层为主的文化,特别是底层社会的生活文化。

[8 ]《边城》向我们展示的主要是一种“小传统”。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中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建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有坚硬的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

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 人性 。他们也许嫌它式样太旧了,形体太小了,不妨事。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 人生的形式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城茶峒是一个商埠码头,但这又是一个没有受到现代商业气息熏染的净地。在这里人们之间虽然进行商品的交换,但却突出“情”和“义”。

在小说中我们读到的不只是故事中几个人物的悲欢离合的个人得失,而是被作者用“爱”和“美”精心编织的花环。沈从文在《爱与美》中说:“一个人过于爱有生一切时,必因为在有生中发现了 美 ,亦即发现了 神” ,“美固无所不在,凡属造型,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即无不可见出其精巧处和完整处。生命之最高意义,即此种 神在生命中 的认识”。 沈从文的美学追求很明显是“爱”、“神”和“美”的统一体。他在《边城》中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营构的正是用“爱”与“美”编制成的美丽的凡人的“神”性世界。在这个美丽的花环世界中我们看到的是边城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高度和谐的文化生态,它所展示的既是审美的形象,又是绿色的形象。这种绿色不仅是自然的本色,也是人生、人性的本色之绿。在这“逼人眼目”的翠绿中我们得到的是诗意的航行,是边城子民文化中所透露出来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美的形象。也许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诗作为对《边城》的这种和谐生态美的注脚更为贴切:“人充满劳绩,但还是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我真想证明,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80—181.

[2]周来祥.和谐美学的总体风貌[J].文艺研究,1998,(1).

[3]沈从文.从文习作选集·代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31.232.

[4]沈从文选集(卷5)[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3.17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du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