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17 02:26: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玛纳斯县第一中学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
语文必修 一 第 一 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学 科 组:高一 主 备 人:朱朝 复 备 人: 研讨时间:
一、单元教材分析
内容: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选编的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这些诗作为:《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时用“情”这根红线来贯穿,学生必大有思想和情感的收获。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鉴赏这些诗歌,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
解析:读诗可以怡情,可以学习用精炼的语言来表情达意。鉴赏诗歌应反复诵读,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调动自己的情感反复朗读认真领会和体验诗人在诗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3.广泛阅读诗歌,培养自己对诗歌的艺术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情趣。 4.学习写作新诗。
解析:诗歌的学习,主要是加强诗歌的朗诵,以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感;从意象入手,分析诗人情感的表达。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学习意象的分析;
四、学情分析
体验并理解诗歌中诗人所抒发思想感情
五、课时安排
以朗读为主,兼以必要的交流、讨论。
《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各2课时,余下2课时可以作教学过程中的机动时间,主要用于包括问题探究时间超量,举办诗歌朗诵会,诗歌习作课等的教学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使用多媒体,用以播放诗朗诵的课件。
1
玛纳斯县第一中学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含导入、新授、问题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设计、知识要点等】 3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单元提示学习 1、诗歌基本常识 概念:诗歌是文学的一大样式。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作者丰富地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特点:①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放映。 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③诗歌的语言是精练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 ④诗歌的形式上,不是与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 分类:按内容有无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可分为:抒情诗(如舒婷《致橡树》)和叙事诗(如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按形式分为格律诗(如闻一多的《死水》)、自由诗(臧克家《有的人》)、散文诗(高尔基《海燕》)。 按来源分为群众创作的民歌(《诗经》中的“国风”)和文人诗作。 按时代可分为现代诗歌(1919年五四运动产生)和古典诗歌两大部分。 现代诗歌按形式又可分为新诗和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歌。 古典诗歌又有诗、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诗的种类很多,但从格律上来看,大致可分为古体诗和今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古体诗也有一定的句式和音节,但写法较为自由,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则受格律限制。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按照诗每句字数又可分为五言、七言。近体诗中按诗句数分绝句(每首诗四句),律诗(每首八句),长律(或排律,超过八句)。 词是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是中国古代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词又叫诗余;词的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词 由词牌和题目构成,词牌规定了词的字数 、结构 、用韵、乐谱等形式,因此又叫倚声。 词的分类:按字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落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前阕,后阕;上片,下片;正式双调;换头,过片)、三叠、四叠;按风格可分为婉约词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和豪放词派(苏轼、辛弃疾、岳飞等)。 曲可分为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和戏剧(杂剧和传奇) 2、鉴赏诗歌的方法 A、从作者了解背景(包括作者所出的时代背景,生活背景及创作背景) B、从字面读出感觉 2
个性修改 (二次复备) 沁园春·长沙 1、知识目标: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的鉴赏能力 3、德育目标: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 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 赏析诗词的表现力 诵读法,交流探讨,教师点拨 玛纳斯县第一中学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
C、从意象掌握感情、洞察心胸 D、从语言赏析技巧 3、朗诵、背诵的要求 (二)、课文导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在我们的印象中秋天有两种不同的感觉,有些人认为秋天树木凋零,落叶纷飞,代表了生命的结束;而有的人却认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感情联系在一起,刚才我们举的例子中有许多就是这样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描写的秋天是怎样的。首先请同学们把这首词齐读一遍。 (三)解题及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沁园春”词牌名。这个词牌名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名,后被外戚所夺,有人咏其事,于是得名。 “长沙”标题。作者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学习和进行革命活动。这首词写于1925年秋。毛泽东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提问)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 而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也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了解了这些会对我们理解词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词。 (四)重点词句分析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先让个别学生把上阕朗读一遍) 提问:上阕中哪里有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A、“看”字,总领七句。 提问:“看”字管到哪里?或者作者看到哪些东西?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 “红”的象征意义? “万”: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 “遍”:绘出了红色的彻底 (这两句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C、“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 “漫”: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 “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D、“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翱翔。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 提问:“击”“翔”好在哪里?换成“飞”“游”如何? “击”: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 “翔”: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描写“鹰”和“鱼”实际上是要表达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这几句,诗人描写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为下文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提问: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笔下的秋是怎样的呢?——绚丽多彩、充满生机、雄奇伟丽)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千,不禁发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 3
玛纳斯县第一中学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
他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幻灯片展示上片思路) 上片作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我们现在一起来在下片中寻找答案。 4、“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橘子洲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峥嵘”一词解释。(A、高峻:山势峥嵘、怪石峥嵘、殿宇峥嵘 B、比喻才气,品格等超越寻常,不平凡:头角峥嵘)参看世纪金榜 怎么个不平凡,我们一起接着往下看 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恰”字,总领七句。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联系写作背景) “粪土当年万户侯。”: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而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表示对万户侯的鄙视,看得如粪土一般,也就表明他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6、“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高浪急,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 描绘了一幅奋勇前进、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提问: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中流”象征当时的险恶环境。象征手法,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多媒体课件展示下片内容) (五)问题探究 1、把“立”“看”“怅”“问”“忆”“记”这六个动词联系起来看,是否可以大致理清本词的思路,请作具体分析? 答题思路:上阙先围绕“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看”字总领以下六个短句,用浓墨大笔描绘湘江秋色,并以“万类霜天竞自由”收束,为下文蓄势。面对这一片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怅”),和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的命运的真正主人的发“问”呢?下阙主要以“忆”字引出旧事,其中突出了“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年轻一代敢于“主沉浮”的豪情和为“主沉浮”而做的努力。最后以设问句的形式,借“忆”字引出击水湘江的情景作结,既手维护应,又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总之,这六个动词连成一线,纵贯全篇,巧妙地把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 2、上片以写景为主,如何做到由景生情?而下片以抒情为主,如何做到情中含景?情景交融? 答题思路: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乐章。 下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 4
玛纳斯县第一中学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
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3、课后练习解答。 (六)鉴赏要点(多媒体课件展示) 1.写乐景,抒豪情。 意象 —— 意境 —— 感情 2.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含关键词语)。 立——看——问——忆——恰——记(思路) 遍——尽——漫——争——击——翔(事物特点作者感情) 3.对比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 颜色对比 动作对比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燎原的革命火炬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 (七)、小结 布置 作业 教 学 反 思 课题 教学 目标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雨巷》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3、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重点: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难点: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方 法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含导入、新授、问题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设计、知识要点等】 一、导入新课: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芬芳。 二、作者简介: 师:“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 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望舒即月神,飞廉即风神)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优柔寡断,逃避现实。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5
个性修改 (二次复备) 1、 朗读法。2、 感悟法。
玛纳斯县第一中学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
三、朗读感受,深入鉴赏,把握基调: 1、★ 师配乐朗诵 学生听朗读录音时,老师板书生字词 巷道 ( Hang ) 街巷( xiàng ) 惆怅(chóu chàng ) 彷徨 ( páng huáng ) 彳亍( chì chù ) 颓圮( tuí pǐ ) 师:听完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孤独,寂寞,凄凉,痛苦,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师: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明确:低沉幽怨 师:朗读时还应注意什么? 明确:停顿、轻重、节奏(沉稳舒缓)、语速(较慢) 生:齐声朗诵 2、师:朗诵完诗歌,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明确:丁香一样的姑娘很美 师: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 师:看修饰语“丁香一样的”,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介绍,又名紫丁香。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诗歌介绍 唐代诗人李商隐《代赠》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师: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明确:忧郁的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师:作者是怎么写这个姑娘的呢? 明确:太息般的眼光,默默彳亍着,打着油纸伞,梦一般的飘过?? 师: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明确:《白蛇传》。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一定更美了 师: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明确: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诗歌介绍 宋人秦观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有词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看来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何况这时诗人正在一个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还有“颓圮篱墙”的小巷里呢? 四、结合背景,解读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那么,为什么诗人会这么忧伤呢?诗人这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难道纯属是个人的哀叹吗? 明确:★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故:【油纸伞】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寂,凄清的氛围。 【篱笆墙】颓圯---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雨巷】 悠长 寂寥 狭窄---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即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没有阳光,也没 6
玛纳斯县第一中学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
有生机和活力。 【丁香姑娘】 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哀怨、凄婉。 ★意象说明 作者用雨巷、丁香、姑娘、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典型的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准确的传达出了“我”“忧伤”这种典型情绪。 师: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哀怨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集体朗诵,再次感受这首美丽而忧伤的诗 《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近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现在,让我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再次去体验一下在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彳亍独行的妙处。(集体朗诵) 布置 作业 教 学 反 思 课题 教学 目标 《再别康桥》 1、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2、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重点: 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 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难点: 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教学方 法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含导入、新授、问题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设计、知识要点等】 一、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林徽音,一个出名的才女,1904年6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祖父林孝恂光绪己丑科进士,父亲林长民,堂叔林觉民。培华女子中学毕业后赴英国留学,1924年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1925年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于温哥华结婚。 遇见陆小曼,志摩看到希望的晨光,虽然那光亮遥远微弱得像远空的寒星,虚幻缥缈若海市蜃楼,但他们共同努力着。志摩为爱所苦,远走英国;小曼为情所困,心脏病复发;志摩恩师梁启超公开批评他们。 徐志摩:为爱为美为诗歌而生活的人。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 7
个性修改 (二次复备) 玛纳斯县第一中学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
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二、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三、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1、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教师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 继续启发: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 2、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诗人择用一个适当的意象可以唤起全宇宙的形形色色来”。(朱光潜)(板书:意象的选择新颖) 明确:别绪,已是人生一大愁苦;再别之情,岂非雪上加霜。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第1节, 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于是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第二课时 3、接下去二、三、四节,直接描写了康桥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体感受和留恋。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 8
玛纳斯县第一中学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
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这首诗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然而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多少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其次此诗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一发都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顾的首段和尾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第6节,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愈是难舍难分,愈是潇洒轻飘,这是徐志摩的情致,也是康桥的天质。诗中没有一句撕心裂肺的呼喊,甚至没有一声动情的放歌。一切倾诉都是轻悄俏的,象自言自语,又象面对情人的呢喃。离别在今晚,今晚的康桥是沉默的。真正懂得什么是离愁别绪的人,才会领悟出沉默的分量。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毫不犹豫,不为感情所缠,适可而止。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四、诗歌中的情景交融,意境美: 诗人是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抒情对象的,诗中写尽了康桥的秀美,写透了诗人与康桥难舍难分的依依之请。在康桥的夕阳中、榆荫下、青草更青处,在康河的波光里、浮藻间,到处飘洒着诗人的情,到处沉淀着诗人的梦。但康桥并不只是抒情客体,在诗中,在诗人心中,康桥的山山水水已经成为一种化身,一种象征,诗人的情和意都已融化在康桥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康桥的一草一木都显现着诗人的性灵。康桥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诗人主观感受的自然化,贴切柔合得就象飘动在康河柔波里的那条水草一样,已经分不出哪儿是自然景物,哪儿是人情人性了。正是因了作者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使得这篇作品更富艺术魅力。 9
玛纳斯县第一中学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
五、绘画美、音乐美:这首诗不仅美在意境,而且美在乐感、美在旋律、美在结构。据说此诗配乐吟颂,美不胜听.全诗七节音韵轻盈、换韵灵巧且不去说,尤其是开头结尾的两节诗,除了几个字的变化之外,几乎完全相同。这种重复造成了全诗的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并构成了主题的回旋:缠绵中又有潇洒,超脱中又有执着,飘逸中又有坚实,轻灵中又有感伤。使人感到,如不采用重复,任何美好的诗句都无法截住诗人尽情流泻的思绪。在重复当中,全诗的情感高潮悄然而至,并且把读者的情致调动起来,又拉回到开头,让诗中那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温柔,那种难以言状的惜别之情,在读者心中再三萦绕,回荡不息!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六、语言美: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诗。其中,第三节一个\\\\\\'招摇\\\\\\'。勿庸置疑,这个词是诗人精心锤炼的结果,它用得如此生动营造了美妙的诗境,与整首诗的情调合谐统一,对抒发诗人的感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布置 作业 教 学 反 思 课题 教学 目标 《大堰河——我的保姆》 1、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了解诗歌常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3、反复朗读,体会修辞方法(对比、反复、排比)的作用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重点: 难点: 教学方 法 教 学 程 序 和 内 容 【含导入、新授、问题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设计、知识要点等】 一、导入新课:母爱(散文诗) 今天我们借着这篇《母爱》的散文,追忆历史的光阴到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 ,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是一首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1.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中国诗坛上一颗明亮的星。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10
个性修改 (二次复备) 朗读、探讨、
玛纳斯县第一中学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
2.写作背景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空气里长大”的。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 三.初读 1. 播放朗读录音。 2. 注意读准字音。 3. 准确把握情感。 四.整体感知 读了这首诗后你知道了一些什么事?有什么感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了这首诗后我知道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吃了她的奶长大的。她心地善良、一生辛苦勤劳。她爱“我”如自己的儿子。她只活到四十年就离开了人世。 感受:这首诗不仅坦露了诗人深沉的内心积郁而且为我们中国的农村妇女树立了一尊朴素庄严的塑像。那种积郁首先来自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公正的事物,来自他对农民命运的关切。 作者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 五.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节)写大堰河得名的原因及大堰河与自己的关系; 第二部分(3—8节)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质,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与尊敬。 第三部分(9—10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 第四部分(12—13节)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献诗。 第二课时 六、体会感情 诗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这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全诗13个诗段,概括每个部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1部分:怀念与痛悼 第2部分:眷恋与感激 第3部分:同情与控诉 第4部分:讴歌与赞美 七、大堰河的形象 1.大堰河一生干过两种活,在诗人小时,他是乳母,诗人五岁后她便做了佣工。 2.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是主句,主句是承接关系复句。一连串“在你??之后”是状语,这些状语构成排比,这些排比句有什么作用?(这些排比句一方面了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的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养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 处处给他以爱抚, 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及对乳儿无私的爱。我们感到,这里尽管贫穷尽管粗陋,但这里有母爱的拥抱和抚摸。 3.始终含着笑,这突出了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份,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她以自己的双手换取闰自己和一家最低的生活需求,她为此感到满足——她对生活的要求就那么低!这里的描写使我们联想起鲁迅《祝福》里对祥林嫂的有关描写。鲁迅写祥林嫂逃出婆家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虽然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也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在苦水中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的心理状态。) 4作者一方面表现大堰河的勤劳、淳朴、宽厚,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尢大堰河对乳儿的爱,正面写大堰河对乳儿挚真的爱,在年节里,大堰河为了她的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把他乳儿画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对她邻居夸奖她的乳儿。这些描写,已经尽至了,但作者又深挖一层,把大堰河心底里的深情展示了出来: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说的梦 11
玛纳斯县第一中学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
在梦里,她吃着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描写绘声绘色,栩栩如生。“诗人应该是典型的事物之敏锐的直观者”,艾青正具备这种敏锐性。透过大堰河宽厚善良的一举一动,发现了她的心灵。大堰河对她乳儿的爱原来如此深切真挚,就连梦中也念念不忘!她乳儿幸福就是她最大的满足!这个梦,把大堰河对乳儿的爱推向了高潮,倾注了她那慈母的深情。但是这个梦是不能说的,因为这个梦对大堰河来说是非份的,是一种执着的明知不可能实现却始终不能忘怀的期待。 5.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命运所给予她的,却有贫困和苦难。她活着,对于世界是无私地赠予,不停的劳作,毫无保留的贡献她的一切——从血汗、乳汁、到赤诚的心,而直到她死,世界给予她的,是什么呢?(朗读) 6.数量词组“四十几年”、“数不尽”跟“四块钱”、“几尺长方”、技术“几束”、“一手把”的尖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不公道的世界”的揭发和控诉:大堰河只活了“四十几年‘,可是她却受了“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给她送葬的,只是“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一手把”的纸钱的灰——这就是她辛苦一生所得的最后报偿!诗人强烈的愤慨包含在这数量词组的对比之中。 她死后,丈夫也死去,儿子除了做土匪当炮灰,便只能做伙计当奴隶。真实的笔触,包含着控诉的心声。诗人自己,终于彻底背叛了他出生的那个阶级,而与养育他的那个阶级结成了真正的兄弟。所以大堰河不仅滋养了诗人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滋养了诗人的精神。 7.(如何理解“紫色的灵魂”?一种看法,紫色是高贵、神圣的象征,“紫气东来”、“紫禁城”。大堰河身份虽卑贱,但她慈爱、善良、勤劳,集中了人之美德,她的灵魂最高贵、最伟大。另一种看法,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苦难一生,结局悲惨,因而称之为“紫色的灵魂”。) 8.艾青正是通过对大堰河勤劳、善良、宽厚、淳朴的形象的塑造,写出了整个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不是吗?正是这些像大堰河一样的人类社会的保姆,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人类世界,创造了供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享乐的物质财富,用宽厚、善良的心给人以温暖;正是这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挤干了乳汁,流尽了血汗,养活了别人,自己却一无所有,过着悲惨的生活。所以,诗人把诗“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他们的儿子”,就使诗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八、分析诗歌表现手法。 1、是抒情诗,但在叙事中抒发强烈的感情:如第4、7、8、11小节的叙述,抒发了同情、怀念、赞美、爱戴的感情。 2、修辞手法: 妙用对比: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制度不合理;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生前的操劳和死后的凄惨;美丽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 。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的品格与她的悲惨的命运就在这对比中凸显出来,从而显示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和对不合理的世界的诅咒。 大量反复: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抒情效果。 (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如第1?段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3?段首尾句反复:“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9、10、11段中,?也都采用了的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多次排比:既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也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诗歌的气势。。 (排比的手法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主要的特征。全诗除了一、二、五、十一、十三节之外,全使用了这种手法,诗中所形成的巨大的撼动人心的力量,浓烈的抒情气氛,都与这种大排比的手法与句式相关。) 总之,反复、排比更有助于表达强烈浓厚的感情 九、小结: 布置 作业 12 玛纳斯县第一中学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
教 学 反 思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13
正在阅读:
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 图文06-17
2017新年贺词12-13
数控车床粗糙度计算公式04-15
老年护理学 - -复习题总汇大全04-06
歌曲写作 试卷(B)03-03
上海市建筑玻璃幕墙管理办法12-17
塑料材料与配方设计实验指导书12-22
公司行文规范及管理办法04-18
《金融理论与实务》真题精讲班讲义01-19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备课
- 必修
- 教案
- 单元
- 语文
- 集体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