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教育学资料

更新时间:2023-03-08 05:02:22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教教育学部分) 第一章 绪 论 一、单选

1、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7世纪。 2、 “ 有教无类”、 “性相近也 , 习相远也” 、“仁者必有勇”、“ 当仁 , 不让与师 ” 、 “ 见贤思齐 ” 、 “ 三人 行 , 必有我师焉 ” 、 “ 不愤不启 , 不徘不发 ” 等 , 都是流传千古的教育名言出自孔子的《论 语》。

3、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在《论语》中。

4、2000多年前的《学记》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论述教育原理的著作。 5、 “ 教学相长 ”、“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 开而弗达 ” “长善救失”出于《学记》 6、我国古代论述古代大学教育一部著作是《大学》。 7、“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出于《大学》。 8、柏拉图的代表作是《理想国》。 9、昆体良的代表作为《雄辩术原理》。

10、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教育著作是《大教学论》 11、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发表的教育著作是《普通教育学》。 12、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重视道德教育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1963年,发表了《教育过程》一书。 1、“教育”一词最早是在《孟子·尽心上》中见到的。 2、狭义的教育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

4、前苏联的教育家沙巴也娃在《论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产生的问题》中,详细论述了学校教育的起源。 5、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6、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

7、美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8、秦汉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明显提高,学校教育继续发展,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出现了以传授知识和研究学问为主要任务的“太学”。

9、唐代晚期还出现了一种具有研究性质的高等学校书院。 10、“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说明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 11、中世纪教会学校进行的是以“神学”为主的教育。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性相近,习相远;孟母三迁,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都是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作用。 2、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里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由我自己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 3、少年期自11、12岁起至14、15岁。

4、少年期性成熟是至关重要的变化,它既影响体态的变化,也影响心理的变化。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长大成人,不是小孩了。由于性开始成熟,少年开始意识到两性关系,并产生新的感受和体验,对异性、对书籍和电影上的相应的内容感兴趣。这些都应视为正常的,重要的是不要使这种兴趣染上不健康的东西,教师和父母应及时地给予正确的指导,向少年传授性心理卫生知识,让他们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5、在思维能力方面,少年期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6、青年初期自15、16岁起至17、18岁。

7、在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青年初期学生富有理想,向往未来。 1、科学技术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

2、教育的政治功能是其诸多功能当中,为人们认识最早、并最受重视的一项。 3、培养青年一代具有某种政治意识的过程称为“政治社会化过程”。 4、文化选择是指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

5、古代教育发展的首要事件就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

6、随着社会的进步,中等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联系越来越直接,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开放程度非常强、最复杂、具有总要战略意义的部分,在我国的社会现代化建设中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 人口作为一个范畴来进行研究时,影响范围比较广泛的两要素是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质量。

2、 教育结构主要包括教育纵向结构、横向结构、地区布局结构等。

3、 人口的自然变动是指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变化。

4、 人口的社会变动是指人口的社会构成的变动,如社会人口的文化教育构成、职业构成的变化等。 5、 政治构成教育社会基础的重要部分,政治决定着教育的性质、领导权、支配权、权力、机会、内容、目的。

6、 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一方面,教育对文化进行选择、批判、融合;另一方面,教育自身还能够通过直接和间接两条途径创造新文化。

7、 教育对人口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教育影响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 1、杜威认为教育无目的;萨特认为教育不应该有目的。

2、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教育目的居于核心地位,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 也是人们进行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

3、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哪种身心素质的人主要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4、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的。

5、1982年,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提出:“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发展。”这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教育目的做出的规定。 6、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7、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以国家教育基本法的形式再依次阐述。 1、单轨制的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 2、美国的学制是典型的单轨制。

3、我国的近代学制是从清末开始的。

4、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新式学校。

5、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明确规定大学、中学和小学,分级分科,逐渐地升,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为我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6、壬寅学制是我国第一个由政府以法律形式公布但没有实施的学制 。 7、癸卯学制是1903年颁布的我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近代学制。 1、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

2、教学大纲是规范一门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课程计划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 3、著名课程论专家福谢依认为“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的一切经验”。 4、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的课程理论是:学科中心课程论。

5、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课程组织的基础的课程理论是:儿童中心课程论。

6、以文经过精选的高质量知识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的课程理论是:学问中心课程论。 7、以问题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的课程理论是:问题中心课程论。

8、以适合学习者的兴趣需要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的课程理论是:人本主义中心课程论。 9、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1、中国古代传统教学过程理论之源是孔子的教学过程理论。 2、《中庸》中明确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 3、在西方,对教学过程的注意始自苏格拉底。 4、西方教学过程理论到赫尔巴特才日臻完善。

5、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被他的学生席勒和莱因加以发展,变为五阶段,即分析---综合---联合---系统---方法,或分为预备、提示、联结、总结、应用五阶段。

6、20世纪处,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思维教学五步法” 7、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 8、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9、最先在理论上确立班级授课制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10、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始于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11、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壬寅学制》 ,班级授课在我国学校广泛普及。 12、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条件。 13、上课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 14、“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15、学科课程是以班级授课为主,活动课程则要求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16、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17、讲授法最大的优点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单位里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系统知识。

18、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实验,指导学生经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是演示法。

18、古罗马的昆体良比较明确而具体地提出了摹仿—讲述—练习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1、 道德理想的教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 2、 教育目的制约着德育的全过程。

3、 1995年《中学德育大纲》规定 中学德育的总目标

1、第一个提出“美育”一词的人是的德国作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 2、我国第一个提出“美育”一词的人是蔡元培

3、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十分重要,它不仅是审美能力的萌芽与发展的基础,更是丰富的内在感情通向更高的审美境界的桥梁。

4、美育的核心内容是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5、在美育中,艺术教育居于核心地位。

6、教学是中等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也是中等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 7、体育是进行智育的物质基础。 8、《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此后各级各类学校普遍设置校医,在师范院校开设学校卫生课,普通中学开设生理卫生课。

9、合理的睡眠时间必须保持中学生每天有8~9小时。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是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2、时代精神是一个学校的办学灵魂,也是一个教师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 3、身心素养是现代教师素养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它素养的基础。

4、班主任是近、现代学校教育中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出现而产生和设置的一种工作称谓。

5、指导自我教育法是指在班主任的激发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自觉进行行为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

6、新型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师生关系模式就是合作模式。

1、课外活动工作是课程体系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2、《学记》中的“藏息相辅”说的是正课和课余活动是相辅相成的。 3、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本形式。 4、小组活动时间每次一般不超过2小时。

5、能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是课外活动能否达到教育目的的关键所在。 1、校领导体制的最佳模式是校长负责制。

2、制定学校工作计划是学校管理过程年宫的起始环节。 3、实施是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

4、检查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是考核教职人员工作成绩的重要方式,也是改进管理的重要途径。 5、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是中等学校管理的首要原则。 6、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原则,要求学校管理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7、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是学校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 8、社会经济基础是决定法律体系的主要因素。 二、多选、

1、中等学校教育学研究我国现阶段中等学校教育中教育现象和问题 , 揭示中等教育的规律。 2、中等学校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等学校教育与教育学概念、中等教育与人的发展、中等教育社会的发展、中等教育的目的、中等学校教育制度、中等学校课程、中等学校教学、中等学校德育、中等学校美育,体育及劳动技术教育、中等学校教师与学生、中等学校课外活动、中等学校管理与教育法治等.

3、中等教育是指整个中等学校教育,既包括普通中学,也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等。 4、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经过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体系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5、古希腊三杰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6、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学思想主要见于他的《政治学》和《伦理学》。

7、康德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有两点:一是他的哲学认识论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能动性;二是他启发了一种科学的教育学研究方向。 8、美国杜威提出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为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地改组改造”。 9、陶行知提出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0、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心因动作领域目标三大类。 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是法国的利多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

2、关于教育起源有如下几种观点: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社会实践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3、教育者、教育媒介、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三要素。 4、我国在夏朝就已经存在教育机构叫:庠、序、校。 5、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

6、在西方,在奴隶社会学校教育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的学校教育。 7、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政策是养士与愚民。

8、两种性质的现代教育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与社会主义的教育。

1、人的发展是由客观方面的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 ,主要的因素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和差异性的规律。 3、少年期学生的主要特点是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幼稚性。 4、少年期又被称为过渡期或第二次断乳期。

5、在发育方面,女性早于男性1~2年,而持续时间则短于男性2~3年。

6、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发展来实现的。因此,必须从教育的内部规律中弄清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正确认识学校教育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关系。

1、教育目的从层次上来看大致有国家的、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和个人的五个种类,教育学一般是研究国家的教育目的。

2、个人本位论是关于教育目的应追求、体现受教育者个人价值的理论。持这种观点的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本性的需要来制定。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和福禄培尔

3、社会本位论是关于教育目的应追求、体现教育的社会价值的理论。持这种观点的人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斯宾塞

4、我国教育目的,也是中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一)培养 “ 劳动者 ” 或 “ 社会主义建设 人才 ”;(二) 培养 \全面发展 \的人才。

5、为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技术教育。 6、“五育”或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技术教育

7、在实现中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中学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二是职业高中、技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质量问题;三是学生的中途辍学问题。

8、教育目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 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具有哪种身心素质做出规定 ; 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具有 哪种社会价值做出规定。教育目的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内容的核心部分。

9、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为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技术教育

1、英国的学制是双轨制学制。英国的双轨制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和歧视性。

2、高等教育属于学校教育的高级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3、按照不同标准又可以把教育的机构分成许多不同的种类:按教育程度划分,可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机构。

4、根据国外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许多国家的普高育之高的比例在逐步缩小,美国、德国、韩国基本上调整为5:5,日本、法国的比例已经调整为6:4。

5、癸卯学制与壬寅学制都是参照日本学制制定的,具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属性。 6、《壬戌学制》的主要特点是:修业年限较短,中学分级分科,大学不设预科,整个学制富于弹性,有较大的伸缩余地。 1、“课程即目标”的观点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就是学生最终能力的发展。

2、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 与传统的观念相比, 课程的内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即从强调学科知识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 从强调目标、计划、结果到强调过程本身; 从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材、人与环境等多因素的整合; 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3、比较有影响的课程理论有:学科中心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论、学问中心课程论、问题中心课程论、人本主义课程论。

4、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是以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为逻辑范畴划分的。

5、国内外中等学校课程改革的趋势,在课程改革的理念上: 一是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 二是注重信息素养的养成; 三是注重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四是强调价值观, 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是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6、主导当代各国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一是教育民主化思想 , 其主要内涵是教育面向每一个人, 满足学生基本的学习需要 ; 二是回归生活的教育哲学 ; 三是建构主义思想; 四是后现代思想;五是人本主义思想,六是终身教育思想。

7、后现代思想试图使教育、教学、课程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即时性、境遇性、模糊性。 8、终身教育思想提倡无人不学、无处不学、无时不学。

9、在我国,课程标准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在“废科举,兴学校”的近代普及教育运动期间。 10、教材是以一定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为基本成分,分门别类组成的提供给学生认识世界的规范化、程序化、具体化的育人媒体。

11、中学教材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知识中心式教材、范例式教材、经验中心式教材、社会中心式教材。 12、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朝,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13、在国外,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该词源于拉丁语,意为“跑道”

1、目前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授课、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

2、教学评价方法按照评价的目标来分可分为三种,即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3、中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备课包括备课程标准、备教科书、备学生、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写出具体的教学计划等环节。 5、教师所做的年度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都是以某种系统的方式进行的。 6、学业成绩评定的方式主要有日常检查、考查、考试或测验等。

7、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8、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作业法等。 9、常用的教学评价工具有考试、测验、座谈和问卷。

10、备课的三个阶段:开学前的备课(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11、班级授课制的具体形式:全班上课、班内小组教学。、班内个别教学 1、德育目的决定着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的选择与确定。

1、 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和根本任务是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 2、 道德教育和道德生活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 4、 中等学校德育方法有说服、示范、讨论、角色扮演 5我国德育目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6归纳推理包括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1、美育又被称为审美教育,是学校通过开展自然、生活、艺术等方面,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能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中等学校美誉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3、自然美和社会美都属于现实美,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而艺术美则是艺术形态的东西。 1、 1993年,我国颁布的《教师法》中界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的特点。

3、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任务的复杂性、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复杂性等决定的。 4、中等学校教师的劳动价值最终体现在开启心智和塑造人格上 5、教师劳动的价值从内容上看可分为物质的、精神的等。

6、教师的劳动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这种贡献的实际价值是间接表现出来的,具有劳动成果的隐含性、奠基性和滞后性。

7、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反映认识过程的认识能力结构;在认识能力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教育劳动特点的实际操作能力结构。

8、中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包括职前培养和在职提高两种形式,在职培训提高为主。 9、从世界范围看,教师的职前教育大致分为非定向师范教育和定向师范教育两种。 10、职后教育一般有三种形式: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和岗位锻炼。

11、中等学校班主任的任务具体分为:搞好班级日常管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指导教育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及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等。

12、了解研究学生的内容:了解和研究班集体;了解和研究学生本人。

13、班主任工作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榜样示范法、行为训练法、生活指导法、心理咨询法、指导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

14、中学生的社会属性表现:中学生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世界背景中的人、文化中的人、法律中的人。 15、学校教育过程是有教师、学生、教育措施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16、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为: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1、中等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社会和家庭组织的课外活动。 2、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包括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3、群众性活动包括:报告会、座谈会,文娱体育集会,社团、协会活动,参观、访问调查、旅行活动,组织夏令营和冬令营,墙报、黑板报。

4、个人活动的主要内容:阅读书籍、写读书心得、观察或实验;采集或搜集各种事物和标本;制作模型、工艺品;蟹壳学校论文,赌场联系、乐器比赛以及游泳、滑冰等。

5、社会和家庭组织的课外活动包括:由校外教育机构领导和组织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家庭开展的课外活动。

6、校外教育机构主要指:少年宫、少年之家、少年科技站、各种业余体校以及其它活动组织机构等。 7、家庭组织的课外活动包括家务劳动、家庭体育锻炼、家庭特长训练、其他活动。

8、学校教育对家庭指导的方式个别联系、家长会、开放日活动、教育讲座、家长委员会。 9、个别联系的方式中包括家访、书面联系、约请家长来校

1、行政组织机构包括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和反馈机构。.执行机构是指校长领导的下属各级授权执行系统,如教导处、教研室等。反馈机构包括教务委员会、教导处、教研室等。 2、非行政组织机构包括:工会、学术组织、学生会和团组织等。 3、建立学校组织机构的要求:结构合理,职能明确,运转优化。

4、学校采取怎样的组织机构形式为好,不能一个模式、一成不变。学校的性质、任务、规模、环境不同,组织机构的设置就应该有所差异。

5、中等学校管理过程: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定期检查、做好总结。

6、检查常用的方法有:观察、听课、谈话、资料分析、参加会议、听取汇报、质量评估等。 7、教职工工作的考核,主要包括政治考核和业务考核。 8、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是学校管理的两大手段。

9、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由我国最高权力机关、立法机构——全国恩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教育基本法律,具有仅次于宪法的法律效力,在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居于母法的地位。 三、判断

1、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7世纪。 (√)

2、关于教育学诞生的标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还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至今仍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 1、教育在阶级社会里必然带有阶级性。(√) 2、体育只是向学生传授运动知识。(×)

3、教育的内容脱离生产劳动、脱离实际,是中外古代教育的共同特征。(√)

1、青年初期(15、16~17、18岁)的学生是个体在生理、心理上接近成熟的时期,也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

1、国际上通常采用一些比较客观的指标,如人口的文盲率、义务教育的普及率、知识分子比重等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人口质量。(√)

2、政治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1、 教育目的是什么样的,完全取决于教育者的初衷。(√)

2、 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制定教育目的的直接依据,成为制约和决定教育目的的最终力量。(√) 3、 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和方向。(√)

4、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全面发展的理想。(√) 1、在阶级社会里学制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2、从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学制系统。(√)

3、壬子癸丑学制是一个对传统的封建教育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学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新学制,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了除旧布新、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 1、课程即学科或科目是对课程概念的最传统的理解。(√) 1、课外活动是学生校内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2、校长负责制是校长专制。(×) 四、简答

(一)中等学校教育学的作用。答:1.帮助教育者正确把握中等教育的规律。2.帮助教师改进工作,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3.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4.推进学科教育学的发展。

(二)教育学的萌芽阶段的特点。答: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教育学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出现了丰富的教育学思想。其中我国比较著名的有:的孔子的《论语》;论述了一系列重要教育问题的《学记》;古代大学教育专著《大学》等等。西方的有: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伦理学》;昆体谅的《雄辩术原理》等等。

(三)为什么教育学在17世纪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答:17~19世纪,是社会激烈变动的时期,是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业生产,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生产技术不断革新,资产阶级为了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在教育上提出了他们的主张,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资产阶级教育家积极研究教育理论,并投身教育实践,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主张。洛克对如何培养年轻的绅士提出了系统的建议。卢梭用小说的形式抒发了其崇敬的教育理想。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都在从事着世纪的教育工作,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他们不断的总结教育经验,形成了一些教育著作,是教育学逐渐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四)杜威对教育的贡献。

答: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与教育哲学家,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理论的著书活动,对美国乃至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被美国人称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基本可用他提出的三个重要的论点来概括,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地改组改造”。

1、教育的特点。答:第一,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第二,教育活动具有实践性。第三,教育活动的双边性。第四,教育活动的三要素。第五,教育的多功能性 2、我国中等教育的现状。

答:我国中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布局趋向合理。我国普通中学分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高中阶段不是。普通中等教育的修业年限一般为6年。其中初中3年,高中3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修业年限为2~3年。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也有的是4年、5年。有的中专也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2年。职业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为2~3年。 3、中等教育的特点。

答:中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义务性等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综合性、专业性、灵活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联系等特征。 4、如何巩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答:(1)要求教育者转变观念,认识到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2)采用具体的方法措施;3)尊重学生;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5、简答原始教育的特点。

答: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教育内容的贫乏性、 教育的平等性、教育方法的单调3、对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认识

受教育者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是积极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学习教材和使用其他手段的认识活动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和品质。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

1、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答: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环境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也是人借以生 存、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个体 ,获得一定生活知识经验,形成各种思维意识、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生活的人,他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可能不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虽然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 但不能说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1、 为什么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提供基本条件?答:首先,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提供所需的人力和时间条件。其次,社会物质生产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2、 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影响。答:(1)教育通过提高民族素质和生产劳动能力两条途径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 ; (2)教育加快了科学技术的转化、传播和更新 , 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 3、教育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的表现。答:(1)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奠定基础。(2)教育生产劳动能力,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提供支持。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答: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三方面 : 1、社会的文化内容制约着教育的内容 ; 2、社会文化水平制约着教育水平 ; 3、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制度、目标、内容及方法等产生不同的影响 , 从而形成不同的教育传统。 5、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答:在文化创造和发展的过程中 , 教育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 它既构成了文化本体 , 又保存、深

化和传递了社会文化。表现:

1、教育具有文化传递功能、2、教育具有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具有文化创新功能 。

6、为什么随着社会的进步,中等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联系越来越直接,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开放程度非常强、最复杂、具有总要战略意义的部分,在我国的社会现代化建设中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答: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中等教育是连接教育链条中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个中间环节,在教育结构体系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等教育体系中,初级中等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它是人人都应达到的最低水平的基础教育。接受初中教育后,一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走向了社会生产领域;一部分学生获得了继续学习的机会,步入高中学习阶段;高中阶段通过同样地分流形式,一部分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学习和训练,另一部分学生继续深造,进入高等学校教育学府。通过这种教育分流形式,中等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最灵活的一环,促进了教育结构向多样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7、21世纪我国的中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有哪些? ,

答:在明确发展战略 , 调整内部结构的基础上 ,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 育 , 提高中等教育师资水平。面向 21 世纪 , 中等教育改革的重 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 1、建立合理教育财政机制 , 分担教育成本 ,促进中等教育的发展; 2、中等教育的侧重点应转向农村地区 ;

3、优化中等教育结构, 保证可持续性发展。 一、 教育目的的意义 。

答:1、教育目的是教育作用统一性 与一贯性的保证 ; 2、教育目的是教育的社会价值的最集中的现;3、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 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 也是人们进行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二)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 答:1、教育目的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2、受受教育者自身特点的影响。3、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三)个人本位论观点及评价有哪些答:(1)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社会。(2)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在于使这种本能得到充分的、健全的 、和谐的发展,使人成为符合人的本性的真正的人。(3)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评价:个人本位论者主张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提出教育目 的 , 强调个人的价值 , 强调教育应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是正确的 1 但它忽视社会的需要 , 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则是不可取的。(四)社会本位论观点及评价有哪些答:(1)教育的对象虽然是人,但人都是社会的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都受社会的制约。(2)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而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3)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评价:社会本位论者主张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提出教育目的 , 强调 社会的价值 , 认为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也是有道理的 , 但它过分强调社会 , 忽视个人发展的需要 , 否定个人的价值 , 仅把 人作为教育加工的原料来看待未免也有些偏激。

(五)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有哪些? 答:主要观点如下 : (1)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 ; (2)个人 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 ,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 (3)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 里 ,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才能达到高度的统一。

(六)中等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对策 答:我国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双重性, 既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 , 向社会输送具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劳动力, 又要为高一 级的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为完成这双重的培养目标, 中等学校 在办学的过程中应采取的总体对策是:既要保证中等教育的独立性 , 使学生接受中等教育后便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 , 能直接为社 会服务 ; 又要保证受完中等教育的学生在升入高一级的学校之前 能有一个坚实的文化基础, 能顺利升入高一级学校。培养目标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来实现的,而教育活动主要是围绕着课程的设置来进行的,而课程的设置是按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来进行的。中等教育阶段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对策是: 1、 德育方面2智育方面

3体育方面4美育方面5劳动技术6教育方面

(一)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答: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不是随便就建立起来的 , 必须考虑 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 经过不断的修改最终才得以稳定下来。学制建立的依据主要有 :

1、学制的建立必须以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依据 ; 2、学制的建立要考虑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水平 ; 3、学制的 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 4、学制的建立要以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为依据 ; 5、学制的建立要参考以往的学制和国外的先进经验。

(二)现代中等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答:1、实行弹性学制成为中等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向。2、加强普通中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沟通。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4、推迟文理分科,改革高考制度。

(三)如何加强普通中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沟通?答:中等教育的学制改革要加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沟通,使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可以自由选择普通中学或是职业中学或是职业中专等。在中等职业学校除了开设专业课程外,同时开设普通课程,使学生中等学校毕业时可以升学也可就业。这样不仅实现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而且是教育与社会之间打破了原来的封闭,实现义务教育、普通教育、职业

教育的动态联系,换句话说,就是学制实现了更大的灵活性。

(四)我国中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答:目前,我国中等教育结构中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比例为4:6。这一比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是为了应对当事普通高中恶性膨胀,中专、技校极度萎缩,职校学生只占同层次在校生的千分之几的严峻形势。现在,社会发展了,情况变化了,这一比例已显得不够合理、科学,并由此带来了诸多问题。职高毕业生就业难;2、职校生源不足,难以为继;3、大批初中毕业生失学。目前,我国由于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造成了大批初中毕业生失学。一方面,由于普通高中数量的减少,使得升入普高的学生有限;另一方面,由于职校收费高、质量低,学生又看不到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干脆不上学。更严重的是,一部分已上了职校的学生相继退学,这主要是因为有些职校在招生时有欺骗行为,向学生许诺“包分配”、“包安置”、“包农转非”,而实际上做不到。4、普通高中的压力更大。我国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已迫在眉睫,否则,它将严重的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行。

(五)壬戌学制的历史意义。答:壬戌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意义突出地表现为它的弹性和灵活性以及“谋个性之发展”思想的提出。《壬戌学制》的主要特点是:修业年限较短,中学分级分科,大学不设预科,整个学制富于弹性,有较大的伸缩余地。这些对普及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和适应各地的不同情况都是有利的。壬戌学制框定了我国现代学制的蓝本。因为它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部学制。虽然此后对他进行了整理、修改和增删,但其后的学制基本上承袭了它的思想,保持了它的体系和特色。 (六)我国现行的学制有哪些特点?答:1、我国现行的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 在整个学制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中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 初级中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初 级中等教育是中等教育的第一阶段 , 是义务教育的第二阶段 , 是 每一个公民必须接受的教育 , 属于普通教育的范畴。在高级中等 教育阶段已经有了明显的职业定向 ,并且出现了普通教育、技术 教育的交叉。中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某些基本的生产技能。由于中等教育的类型不同,不同学校所承担的培养任务也不同。中等教育的任务包括:普通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的入学条件:中等教育的修业年限。

1、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优缺点有哪些?答: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优点:根据学科组织起来的教材, 能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文化遗产; 有条理地学习合乎逻辑组织起来的教材, 能充分发展人的智力; 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学科课程的组织方式; 课程的构成比较简单, 易于评价。 缺点是注重学科的逻辑系统性, 学习时往往偏重记忆而忽视理解; 偏重学科知识结果的传授, 而忽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的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学科较多, 对学生来说 , 难以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与统一。2、儿童中心课程论的优缺点有哪些?答:主要优点是 : 从儿童 ( 学生 ) 感兴趣的问题出发, 学习活动是积极的、活泼的; 注意将学习与生活环境密切联系, 将生活、经验、社会课题和其他丰富的内容吸收到学校课程中来, 有利于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 ; 注意从活动、经验中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缺点是不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学问中心课程论优缺点有哪些?答:优点: 在理解学科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学生将比较容易理解学科的内容, 而且使于记忆。如果理解了基本的科学概念, 那么就能恰当迁移到理解其他概念和领域, 像科学家进行探究那样在进行学习的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问中心课程论的缺点是: 它过分强调学术课程 , 忽视了实用 , 因而不能适合相当一部分将来不能成为科学家而准备就 业的学生的要求。

4、分析经验课程。答: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它也常常被称之为“经验课程”。这种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俄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5、我国中等学校课程的编制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主要有 : 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原则; 适合身心发展原则: 社会生活发展需要的原则 ; 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综合化和系统性结合的原则。 6、课程计划的基本功能?

答:一是规定课程设置;二是规定课程的顺序;三是规定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包括每门课程授课的总时数,各门课程学年授课的总时数和每周授课时数;四是规定学年编制和每周每日的 活动总量。其中包括学年阶段的划分,每学年教学的总时数,假期的天数和每周、每天上课、自学、课外活动、休息和社会还是的时数。

7、我国中小学的教材建设有哪些特点?答:中小学的教材根据新的培养目标, 在教材建设上也呈现了新的特点 : 1 注重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和开放性; 2加强和更新课程基础, 重视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

培养; 3探索创新的教材结构体系; 4重视教材的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整合; 5教材编制立足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6教材编制促进教学策略的运用和教学设计的选择。

1、中等学校的教学任务158答: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奠定科学的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和劳动观。4、发展学生的体力,培养健康体魄。

2、选择教学方法应注意哪些问题?P171 答:一是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学目的任务不同, 完成的方法和手段就有所区别。二是依据学科内容的性质特征, 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性质特征, 同一学科的不同章节, 也会有不同性质的特征。三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心理特征不同,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四是依据教学环境选择教学方法。五是依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3、科学的教学评价必须遵循哪些要求?P174

客观性、完整性、一致性、多渠道性、发展性、指导性、计划性。

4、进行教学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P177第一,以《课程标准》为教学设计的根本依据;

第二,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以确定三维教学目标为核心内容;第四,以充分挖掘利用课程资源为基础;第五,预设和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1、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是什么?P191答: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是:“热爱祖国, 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 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 不迷信; 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苦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2、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是什么?答: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是:“热爱祖国, 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 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 具有公民的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4、划分德育目的层次的依据是什么?P1931、依据社会生活实践对不同年龄学生品德发展水平的不同要求, 2、依据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 3、德育工作实际的需要。

5、目前我国对中学德育内容的规定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哪里?P194第一、意识形态教育比重过高,基本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仍然强调不够。

第二、对教育对象的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的德育内容,基本上是以绝对真理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这无疑会对学生的价值批判能力和创造性人格培养起相当大的抑制作用。 6、《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学德育内容的规定是怎样的?P194《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学德育内容的规定是分学段进行的,但初、高中的内容要点大致相同。初、高中的德育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 ( 高中是 \马克思主义 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 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 ( 高中 是 \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 \;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7、我国学校德育内容有哪些?P1941、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2、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3、家庭美德教育 4、集体主义教育 5、爱国主义教育 6、民主与法制教育

7、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

8、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注意处理哪几种关系?

第一,爱 \祖国 \与爱 \国家 \或政府 ) 、 第二,\爱国 \与 \爱人类 \、 第三,爱国与改革开放

第四,爱国情感与爱国行动

9、加强民主与法制教育, 对于学校德育来说主要应当做好哪两方面的工作?P200注意两方面:大力进行

民主与法制教育, 同时做好与民主法制教育相关的学校纪律教育。 11、教师运用说服法时应注意哪几点?P2041、说理的逻辑2、结果论与非结果论的推理方式、3、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的论证方法、4、说服中的理性因素与情感因素、5、说服与说教,说服不是说教

13、情感和理智在说服中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208情感和理智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同。情感因素对态度的改变容易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这种影响往往不能持久;说服中的理性因素则会产生长期的效果。说服中的情感因素与理智因 素在改变学生态度上,受到学生成熟度的制约。年龄较小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富

于情感色彩的教育内容, 而对于有一定抽象思维的学生来说, 理性的教育内容更具说服力。对于一般学生来说, 说服开始时动之以情 , 然后再晓之以理, 会产生长久的说服效果。 14、学校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应当注意哪些?P197教会学生采取一种积极的集体主义立场;应当注意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是采取集体至上的原则。 1、 美育的意义

答:1、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储善 2、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启真3、美育对体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助健4、美育对劳动技术教育的促进作用-以美益劳 2、 美育的任务

答: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和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别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3、 美育原则

答:1、艺术课与课外活动相结合2、掌握艺术内容和掌握艺术方法相统一3、认识和情感相联系4、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5、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4、 中等学校美育的内容 答:1、自然美的教育

2、社会美的教育 3、艺术美的教育 5、 中等学校美育的实施

答:1、通过各科教学进行美育2、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美育3、通过优美的环境进行美育4、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进行美育 6、 体育的意义

答:1、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 2、促进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3、学校体育是国家体育发展的基础 7、 中等学校体育的任务

答:1、增强学生体质2、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进行思想教育

8、 学校卫生的任务答:1、使学生认识卫生的重要意义,具有基本的卫生知识和技能,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按照卫生的要求,正确组织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3、加强防病措施,矫治学生常见疾病,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正常发育成长。

9、 实施学校卫生工作的要求答:1、科学的安排作息制度2、重视青春期卫生知识的教育3、加强教学卫生管理4、注意学校建筑、设备卫生,排除环境污染5、讲究心理卫生6、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治疗的方针 10、中等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答:1、是普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2、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和提高人才素质的需要3、是组织学生创造经济效益,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4、是促进学生职业定向的需要

11、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答: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2、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一般基础知识和基本劳动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3、使学生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4、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指导

1、中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答: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教师劳动的质量决定其劳动具有自觉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教师劳动的方式决定其劳动具有个体性和集体性相结合的特点;教师劳动的内容决定其具有多方面性的特点;教师劳动的职业要求决定其具有示范性的特点;教师劳动的效果决定其具有延时性的特点。

2、中等学校教师劳动的价值 答:教师劳动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这种贡献的实际价值是间接表现出来的,具有劳动成果的隐含性、奠基性和滞后性。首先,作为教师的劳动成果——人才的价值是通过他本人所做出的贡献显示出来的,而教师劳动的贡献则隐含其中,没有昔日教师的辛勤劳动,就没有学生今日的成才。其次,教师的劳动又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基的,他们使学生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掌握人类文明的精华;再次,教师的劳动贡献并不是即时显现的,而要等到若干年后才能估计他们的价值。每个教师的劳动价值又是不等的,创造的劳动价值的根本在于奉献。 3、 中等学校教师的素养 答:(一)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素养(二)职业道德素养(三)科学文化知识素养(四)能力素养(五)身心素养

4、班主任工作内容

答:1、了解和研究学生2、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4、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5、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5、中等学校班主任工作方法答:1、说服教育法2、情感陶冶法3、榜样示范法4、行为训练法5、生活指导法6、心理咨询法7、指导自我教育法8、品德评价法 6、中等学校学生作为客体的依据。

答:在教育过程中,中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受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客体。而教师是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教学活动的发起人,这就决定了中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地位。从中学生自身情况来看,首先,他们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和品德形成的最佳时期,各个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容易接受外界俄各种各样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其次,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在此,中学生具有向师性。总之,中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地位,是有师生双方的主客观因素造成的,是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反映。

7、我国中等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p271答:(一)平等的人际关系 (二)合作的工作关系 (三)授受的教育关系

1、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如何?答:他们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教育渠道,它们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课堂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和范围,指导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有固定的班级,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表的安排进行。课外活动则是在课堂教学以外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所进行的活动,一方面密切配合课堂教学,保证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又不局限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可以根据当前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爱好专长,扩大和加深学习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 2、 中等学校课外活动的意义?

答: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对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起着重要作用;是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增长才干的重要措施

3、 中等学校课外活动的任务有那些?答、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造才能;陶冶思想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指导学生职业选择。/ 4、 中等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答案参照多选题1

5、 中学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答: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形式多样,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面向全体,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校内外的积极因素 1、 中等学校校长的职责

答:依法治校;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上级的有关决定、指示;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领导和组织教职工的政治、文化、业务学习,对教职工进行考评;负责办好校办企业,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关心师生员工的生活,并注意保护他们的健康;管理学校的校舍、设备和经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做好对外联系工作,争取社会对学校的支持。

2、 对学校行政领导人员的基本要求答: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开拓精神,坚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新时期的“三个代表”思想,具有时代观念,不因循守旧,与时俱进,要勇于改革旧有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有开拓新局面的魄力和能力;要热爱教育工作、忠于职守,精通教育行政业务、掌握教育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能科学地管理教育行政工作;其次,组织和知道学校工作向良性的方向发展;最后,能自觉地遵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等等。 3、 中等学校管理过程 答案参考多选题5

4、中等学校教学管理及其方法答:抓好教学组织工作;领导好教研组工作;督促检查和知道教学工作;领导和组织教务行政工作。

5、为什么说以法治教比行政手段治教有更多意义?

答:法律的手段比行政的手段有更多的优势;法律的手段比行政的手段更有力度;法律的手段比行政的手段明确规范,易于操作;法律手段比行政手段稳定性强。

6、我国现有的教育法律体系基本状况答:宪法——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根本依据。宪法中就我国教育事业的任务、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管理体制、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教育基本法——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最高层次。确定了教育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地位,确定了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教育管理体制、教育形式、教育及骨、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教育管理体制、教育形式、教育机构、教育内容等,对教师、学生、违反教育法的法律责任等重大教育问题也作了规定。教育部门法——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第二级层次。可以把教育部门发分成两大类:关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单项部门法,和涉及各级各类教育的综合性教育部门法。单行教育法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第三级层次。但型的教育法规渗透到各个教育领域,已成为我国教育执法、监督的最直接、最主要、最具体的依据。

五、辨析

1、中等学校教育学不等同于学科教育学。

答:正确。中等学校教育学研究的是中等教育中的一般原理 , 对整个等教育都具有指导意义,不指向哪个具体的学科 , 而学科教育学则侧重于某一学科的具体教育活动 , 而且学科教育学多以介绍学科教学为主.

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答:正确。其他动物界都不存在教育现象。教育产生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社会服务的。有些动物在养护幼小动物上虽有与人类的抚育子女相类似的地方,但它不属于教育,只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从事社会生产劳动。

2、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答:正确。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 地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活动,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教育者是代表一定社会 ( 一定阶级 ) 改变教育对象的主体, 他是按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组织、领导、指挥教育过程的人, 同时也是组织、选择、使用教育手段的主体。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 3、受教育者是被动的。

答:错误。 看到了教育这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正确的,但是,否认了受教育者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1、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答:错误。承认了遗传素质对于人的发展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但是,忽略了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除了遗传素质外,还有环境、教育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

2、有的老师认为,处于青年初期的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已经成熟,不再需要老师的指导了,学生自己已经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答:错误。 由于青年初期的学生的世界观是处于形成时期,所以还不成熟、不稳定,对人生和世界的评价还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的帮助学生提高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水平,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加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以此来指导和帮助青年初期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人口对教育系统最直接的制约,就体现在教育要受学龄人口数量的影响。 答:正确。

国家为了使每个学龄人口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必须保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经费、教师数量、校舍设施 。 2、教育也有主观能动性。

答:正确。从这些相互的关系中,能了解教育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同时,也揭示了教育对社会诸因素的反作用,肯定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3、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诸因素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并非完全同步。 , 答:正确。通常有两种情况 , 一种是教育落后于, 一种是教育走在了社会诸要素发展的前沿。这都说明 , 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发展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 1、 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完全符合国家利益的公民。

答:错误。 教育目的不只是培养符合国家利益的公民,还应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 3、 所谓的学习准备就是传统的预习P179

答:错。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对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适应性,它不同于传统的“预习”。传统的“预习”是围绕获取新知识而进行的系统的知识积累过程。

1、社会对不同年龄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有区别的。P193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社会对不同年龄学生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的要求是有区别的。现实生活中,初中学生出现了道德上的某些不当或失误,人们也许能够理解他,但同样是这些失误,如果发生在高中生身上,人们也许不会持宽容的态度了,甚至可能会批评他。这种社会对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要求反映到德育目的中,就体现了德育的要求是有层次,有区别的。

1、学校美誉不是培养艺术家。

答:正确。中等学校美誉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2、美育的途径就是上课。

答:错误。美育的途径不只上课一种,课外活动也是美育的途径之一,并且是最好的途径。 3、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

答:错误。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育人,不能片面追求经济价值,而必须征确处理好教育意义与经济意义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看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就别然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学校增加经济效益这一客观存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创收和增加经济效益不是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目的,它应服务和服从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1、课外活动的组织者只有教育工作者。答:错误。开展课外活动只依靠校内的教师、团、队组织的支持

是不够的,还需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学生家长中有各种人才,可争取他们来做辅导工作;校外教育机构是配合学校教育的阵地,所以,学校开展活动应取得少年宫、少年之家、少年科技站、儿童剧院等的支持与配合。、 六、论述题

(一)试述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答: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教育学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出现了丰富的教育学思想。其中我国比较著名的有:的孔子的《论语》;论述了一系列重要教育问题的《学记》;古代大学教育专著《大学》等等。西方的有: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伦理学》;昆体谅的《雄辩术原理》等等。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在17世纪,经过不断的总结教育经验,形成了一些教育学著作,使教育学逐渐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教育家及作品有: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等等。

3、教育学的体系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教育学的蓬勃发展时期。此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有益的借鉴。教育学一方面从这些学科中吸取有关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利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其中主要是实证的方法。一些教育家开始运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使教育学摆脱了传统的演绎的思维方式。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教育家及作品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卢梭的《爱弥儿》等等。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进入20世纪50年代,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后现代社会特征不断显现,教育对经济、政治、社会的作用日益增强,各国普遍把发展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再加上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地产生和发展,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使教育理论得以进一步发展和深化。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思想与作品有: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理论;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1、简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答:在教育活动中,尽管他们各自承担的任务不同,但相对于教育内容来讲,都是人的因素,都处于主体地位。就两者关系来讲,他们又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应该是互为主客体,互为条件。他们共同的客体是教育影响。由于教育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他认识、塑造的对象、客体,也是他开展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从学的角度看,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为受教育者认识的对象,从事学习的条件和客体之一。受教育者的学习状况和结果,也对教育者的教起部分调节作用,引起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变化。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该是互为主客体,互为条件。

2、简述现代的教育形态的特点 。答案提要:教育与生产劳动日益结合;教育逐步普及 , 教育的对象不断扩大;学校教育的科学化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两种性质的现代教育。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答案要点:(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二)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①教育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 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 ; ③教育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3、教育要有效的发挥对人的发展作用,应具备的条件有哪些?答案要点:①教育应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②教育活动要符合个人发展需要;③教育要与环境影响取得协调;④教育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4、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激发、引导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答案要点:第一,教育者应根据客观环境不断地向受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以引起受教育者的需求。第二,教育者提出的要求要适合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 5、人生阶段的划分。

答案要点:对于人生阶段的划分 , 应该认识到 :首先 , 划分人 生阶段的标准是多样的 , 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其次 , 无论是从有关人的发展观念的变化考虑 , 还是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终生教育理想的提出考虑 , 都应该把人生阶段的划分问题扩展到生命的全过程 , 而不局限于从出生到青春期。最后,参阅已有的关于人生阶段划分的各种观点 , 我们认为人生的分期为 : 乳儿期 ( 出生 ~1 岁 ); 婴儿期 (1~3 岁 ); 幼儿期 (3~6 、7 岁 ); 童年期 (6 、7~11 、12 岁 ); 少年期 (11 、12~14 、 15 岁 ); 青年初期 (14 、 15~17 、 18 岁 ); 青年后期 (17 、 18~25 、 0 岁 ); 成年期 (25 、30~55 、60 岁 ); 老年期 (55 、60 ~ 死亡 ) 。中等教育的教育对象一一中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发展阶段。 6、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应做到哪些?答案要点:①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 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②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 ③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做到因材施教

7、中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答案: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处在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发展阶段。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 ,了解其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①少年期指11、12----14、15岁的少年。少年期也称过度期,第二次断乳期。在发育方面女性早于男性1—2年而持续时间则短于男性2—3年。少年期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阶段,其中具体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

少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在儿童渡过了平稳的童年期后 , 进入了自己也有点不可控制、不可捉摸、变化快得有点令人惊慌的少年期。这一时期的学生的主要 特点是他们正处在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 , 是独立性和依赖 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错综矛盾的时期。

②中等教育中的高中阶段的教育对象是处于青年初期 (15 、 16~17 、 18 岁 ) 的学 生。青年初期的学生逐步形成了对世界、对人生的比较稳定、比较系统的看法。

青年初期学生的年龄 特征与教育。个体经历了少年期的急剧生长和矛盾冲突以后 , 跨入了时限相对较长、发展相对平稳的青年期。青年期可分为初期、中期与晚期 , 分别与学校教育中的高中阶段、大学本科阶段 及大学后教育或参加工作后的最初阶段相对应。这一时期是个体在生理、心理上接近成熟的时期, 也是准备 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

1、为什么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答: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的功能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和生活经验,通过教育教学的形式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达到传承人类文明、促进人类发展的目的。因此,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

在社会化的转化过程中,学校体现出作为一种专门化的教育机构的重要作用。教育转化活动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步骤,总是遵循教育活动的自身规律。

1、教学过程应遵循哪些规律?P164第一,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需要的规律;第二,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第三,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第四,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第五,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水准相统一的规律;第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第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2、怎样贯彻整体性原则?P166教学整体性原则一是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二是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教学中贯彻整体性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二是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与培养非认知因素的统一;三是坚持身心发展的统一;四是坚持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 3、怎样贯彻直观性原则?P167直观性原则是为处理好教学中词、概念和事物及其形象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促使学生直接感知材料,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掌握事物的本质;二是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并注意与讲解相结合。

4、怎样贯彻启发性原则?P167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要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5、怎样贯彻因材施教原则?P168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进度适合学生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二是把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结合起来;三是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四是针对学生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

1.中等学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答: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为: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自觉性。中学生是一个有意识、有自觉性的人。中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影响具有选择性,他们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影响,而是经过大脑的积极思维和身心内部的矛盾斗争,然后经过其自觉地分析综合,加工改造,有选择的吸收和接受。2.独立性。每个中学生都上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教师对中学生是假的种种影响,只有经过学生自习记得过滤、取舍才能发生作用。3.创造性。创造性是中学生个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推动个性顺应环境、开掘治理、走向成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它是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通过自主参与、自主认知、判断和选择而对学习内容的本质发现。

1、学生管理及其方法 答:(1)思想品德的管理。学校应该制定学生品德教育计划,明确提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要求、具体步骤和措施,统一全校个方面的教育力量,共同来做薛生思想品德等教育工作。(2)学习、课外活动的管理。首先要抓好课堂管理。学校要制定课堂纪律,按纪律规定要求学深,逐步提高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其次,学校还应管理好学深的档案。再次,在课外活动方面,要提出要求、制定计划,充分发挥班主任、共青团、学生会和科技、体育、文艺小组的作用。

2、教育法治的意义答:1、教育法治是现代国家法治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法治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在现代社会产生以前,法律并不是独立的社会控制要素,而是附属于行政的一种辅助手段。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科技的极大进步、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换以及社会整体性的增强,使社会变成一个发达的完整的系统。为维持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作为社会管理要素的法律,否则国家就不可能稳定,经济也不会发展。所以,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规律。是现代国家、法治化的一部分不可或缺的内容。1.教育法治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当今世界的现状实质上就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就是国与国之间法律制度和法治水平的冲突和较量。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从教育的自身发展来看,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不采用法律的管理手段,教育很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可以说没有教育法治就没有现代教育。2.教育法治是我国教科兴国之路的保障。从我国的发展经验来看,科教兴国,必须有法律保障。新中国教育法治的发展历程表明:不重视法治、不重视教育、不重视以法治教,我们的国家便没有出路。只有重视法治、重视教育、重视以法治教才能有强大的发展。 七、材料分析

案例一日本有一对体操冠军夫妇,在他们的大儿子一岁的时候,他们便开始对他进行体操训练。在大儿子上小学时便开始显现出超群的体操能力,长大后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于是,这对夫妇便认为“真是龙生龙,凤生凤啊”!

有鉴于此,他们的小儿子降生后,两个人不再对他进行训练。结果,这个孩子却跟其他的同龄孩子一样,并没有表现出超凡的体操天分。

问题:联系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多因素,请分析这一案例。

答案提要:这一案例首先说明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是有一定作用的: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另外,在人的发展过程中,除了遗传素质外,环境和教育等因素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案例二19世纪,德国巴登大公国王子卡斯·豪瑟出生后,被争夺王位的宫廷阴谋家将他同普通的婴儿兑换,3~4岁时,被关进黑暗的低小的地牢里,他可以找到面包和水,但从未见过人,直到他17岁时,才被放出来。经检查,他身高只有144厘米,膝盖已变形,走路如同婴儿学步,目光呆滞,怕光,但暗视觉特别敏锐,黑夜可以看到180步以外的马匹,听觉、嗅觉比较灵敏,但不会谈话,智力如同幼儿,22岁时遇刺身亡。经解剖,他的大脑特别小,没有覆盖注小脑。 问题:联系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多因素,请分析这一案例。 答案提要:

这一案例说明,人的发展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制约的,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没有一定的环境影响,这种可能性绝不会转化为现实。

案例三两岁的小孩子就让他学这学那,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答案提要:早期教育的主张是对的,但是,早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还应该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还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去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七、材料分析

案例一我国有一部教育著作论述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问题,如教育目的、教育作用、教育制度、教育原理和原则、教师的作用等。具体表述如下: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学相长”、“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之为豫,当其科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等。

问题提要:请问这些表述出自哪一部著作?简单介绍一下该部著作。 答案:这些表述出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它比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学记》的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三世纪,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 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问题等 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案例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问题:这段话出自哪一部著作?请简单介绍一下该部著作。 答案:这段话出自《大学》。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则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是对周朝典籍《仪礼》 的传解,故曰《礼记》。《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教育的第一部专著,可能是思孟学派的作品,主要说明大学教育的

“三纲领”和“八条目”。

案例三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就像鸟儿与森林。鸟儿需要森林来栖息,森林需要鸟儿来鸣唱。

问题:请问这个观点是哪位教育家的?这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观点都有哪些?

答案:这个观点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陶行知是我国“五四”运动以后最有影响的、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在批判旧传统教育中形成的,既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又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教育理论。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案例一某一职业技术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将语文、数学等文化基础课程都取消,侧重培训专业技能。 问题:请问这所学校的做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案提要:不合理。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是,一方面要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教育,以做好与其他教育的协调与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开展一定的职业技能的训练,为公民的劳动就业做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

案例二有一个小男孩儿,从小到大从未进入学校学习过,而是在家里由家长教他学知识,他长大后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因此,就有人认为,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没有作用;也有人认为,这个孩子没有接受过教育。

问题:你认为小男孩儿是否接受过教育?教育应具备哪些要素?

答案提要:小男孩儿接受的是广义的教育。判断是否属于教育,就看是否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是否具备教育的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的途径有很多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通过家庭教育,人也可以得到发展,但是,不能因此否认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案例三一个男生放学后就爱去网吧,他的妈妈非常生气,向他的班主任告状。班主任经过调查后发现,这个男生并不是去玩游戏,而是上网查找资料。于是,班主任不但没有批评这个男生,反而表扬了他,并且努力地帮助他跟家长沟通。

问题:请你结合现代教育的特点,分析该教师的做法。

答案提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时空不断扩大,教学手段应该有所创新。在教学手段上,广播、电视、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日益普及以及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等高科技成果逐步被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促进教育普及和教育质量、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案例四在育人的过程中,有的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法,即无论什么样特点的学生都采用同样的教育方法;而也有的教师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因材施教。 问题:请问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现象的?

答案提要:由于学生的遗传素质、家庭和所处环境的差异,以及所受教育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他们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所谓个别差异,是指相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在他们身心发展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青少年儿童的这些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迅速切实的提高。 案例一在中国的两岸三地义务教育年限有所不同,比如,我们都知道我国大陆地区的义务教育年限为9年,而澳门地区的义务教育年限则为15年。

问题:结合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答案提要:社会物质生产影响教育的发展: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需要的人力条件和时间条件;社会物质生产为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案例二 据中社会科学院人口所日前发表的《2004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统计,城市青少年受教育水平提高9.32%,而农村接近24%。2004年高考,农村考生人数首次超过城镇,占报考总人数723万人的55%。目前,农村6~17岁人口占全国相应年龄组人口的56%~73%,年龄越降低,农村人口的比例越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教育回报率迅速提高,农村家庭用于教育的开支从3.89%上升到11.06%,其增长速度超过城镇(4.83%)。

问题:结合我国中等教育改革的相关知识分析此案例。 答案提要:中等教育的侧重点应转向农村地区。中等教育关注农村地区也是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农村地区素来以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文化落后等因素而处于贫困状态。农村贫困地区的建设事业依靠的都是中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因此,中等教育要积极面向农村的广大学龄群体,因地制宜的改革课程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广泛普及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诗意农村生产、文化发展的技术骨干力量。农村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根基。

案例一某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取消高三学生的所有假期,并制定校规,但凡从事学习以外活动的学生,视情节严重给予警告、严重警告、劝退的惩罚。

问题:请你结合我国中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点分析该校的做法。答案提要: 在培养“全面发展”的

人的问题上,既要注意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又要注意独立个性的培养。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技术教育一起抓,不能有所偏废。五育的实施无先后之别,无“重要”与“不重要”之分,应该全面进行。而且在贯彻每一项教育时,也应该全面完成教育任务。教育的覆盖面也使全体学生,而不能只抓少数“尖子”。

案例一某中学取消了入学的年龄限制,放宽了招生条件,并且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 问题:结合弹性学制的相关理论,分析该校的做法。

答案提要:1、实施弹性学制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好突破口;是对传统学制的一种根本性革命。弹性学制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联系社会,竞争向上的意识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2、弹性学制更有利于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3、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弹性学制更显示出其优越性。

案例二我国在高中阶段就已实行文理分科,使得学生的专业过早定向,导致文科学生的数理化成绩不高,理科学生的政史地成绩也很差。

问题:过早地进行分科有什么弊端?如何改进这种状况?

答案提要:为了使高中毕业生能够考高分,各个学校往往在高中阶段过早的实行文理分科,人为的制造了文理学科间的隔阂,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半个人”,而不懂中国历史和地理的理科学生则更成了“半个中国人”。

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该在进行1~2年的文理综合教育后,再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文理分科。我国正在采取各种措施避免文理分科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今年实行的3+x高考制度的改革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我国的3+x是以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的形式出现,实际上仍然是一种文理分家,所以必须对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进行改革。除了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外,增加高考的次数也是解决我国现行高考问题的有益尝试。

案例三某学制系统图:

问题:请问该图体现的是哪一学制?分析这一学制的历史意义。 答案提要: 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的实施“完成了中国教育由古典向近代化的转轨,极大的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发展,最终使中国教育步入近代化的道路”。

案例一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赌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儿童中心”、“从做中学”等一系列口号和原则。 问题:这些原则属于哪种课程理论?并且分析该理论的优缺点。 答:属于儿童中心课程论。

主要优点是 : 从儿童 ( 学生 ) 感兴趣的问题出发, 学习活动是积极的、活泼的; 注意将学习与生活环境密切联系, 将生活、经验、社会课题和其他丰富的内容吸收到学校课程中来, 有利于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 ; 注意从活动、经验中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缺点是不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材料分析1.现代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教师逐渐从教学主体地位走到了幕后,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

问题:结合教学规律,谈谈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P165

答案提要:教师的指导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发生。只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两方面积极的配合,才能获取教学的最佳效果。

案例一关于班主任的好的或坏的行为的例子。答:榜样示范法是指以他人的优良品德和模范言行影响学生的方法。班主任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要注意榜样必须真实可信,帮助学生缩短与榜样的角色距离,并促使榜样成为学生自律的力量。

案例一某校书记什么事情都不管,大小事务均交给校长处理;另一校书记恰恰相反,事无巨细全部过问。 问题:结合所学的学校管理理论,分析此案例。

答:根据我国的国情,中等学校的校长负责制必须在党组织的监督下施行。这种体制体现了党对学校的领导,但容易产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弊端。所以,学校党组织应把精力集中到加强党的建设山来,注意管理党的内部事务。应大力支持校长的工作,不干涉教育行政和教学管理事务。 案例二某学校校长行事雷厉风行,有时甚至武断,以自我为中心。

问题:根据学校管理的原则,请分析这个校长的行为。

答案提要:民主管理原则要求学校要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和学生,把教职工和学生当作学校的主人,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学校管理。

贯彻这一原则要做到:依靠师生办学,真正认识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管理工作要经常听取师生的意见,接受师生的批评和监督;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实现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教学民主、学术民主,并有切实可行的措施。

案例三某校为了依法治校,制定一系列校规,男生不准留长发,女生不准穿露肩装等等,为着罚款处理。 问题:请结合所学的教育法治的县官内容分析该校的作法。 答:这是违法行为。

学校无权对学生罚款。

学生在学习和品德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来解决。 只有行政机关才具有罚款的权力,学校不是行政机构,不具有罚款权力。

案例四某班主任,为了提升升学率,在放学后将学生留在学校补课,而且加大作业量。但是,在放学后的补课时间,该班任并不留在学校,而是让班级干部代管监督。班干见老师不在,便大肆嚣张,使用野蛮的方法管理学生,有一次甚至还打伤了一名学生。

问题:结合相应的教育法规,请分析该教师的行为。 答案提要:这位教师的行为属失职行为。

《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应忠于职守,完成教育、教学职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长期不过问课外补习的活动,属长期失职行为。

补课是不对的,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案例五某中学规定,对于经常打架或学习极其不好的学生,班主任或校长有权将其开除或劝退。 问题:结合相应的教育法规,请分析该学校的做法。 答案提要:《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或青少年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和义务。 《宪法》规定,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有责任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 学校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无权开除或劝退学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d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