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 2016高中生物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课后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

更新时间:2023-12-24 09:4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师说】2015-2016高中生物 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烟台诊断如图是生物体内常见的一种生理作用图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1.( )

A.②的成分有可能是蛋白质

B.图中显示①具有高效性,反应完成后,①的性质未发生改变 C.③或④的生成速率可以表示酶促反应的速率

D.如果探究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②的数量就是实验的自变量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①为酶,②为反应物,③、④为产物,反应物可能是蛋白质,故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酶具有专一性,不能得出高效性的结论,故B错误;由于③、④为产物,酶促反应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故C正确;②为底物,因此探究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底物浓度是自变量,即其他条件相同时,底物的量就是自变量,故D正确。 【答案】 B

河南联考为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进行了部分前期操2.

作,具体如下表。 ①取3支试管编号 ②注入3%淀粉溶液 ③保温5 min ④注入新鲜唾液 1 2 mL 0℃ 1 mL 2 2 mL 37℃ 1 mL 3 2 mL 1 mL 有关该小组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3号试管设置的保温温度只能为100℃ B.步骤④结束后应在37℃环境下保温5 min C.若对调步骤③与④操作顺序,则实验结果相同 D.保温结束后应该用碘液检测

【解析】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自变量是不同的温度,应至少设置低于最适温度、最适温度、高于最适温度的三组实验,不同的酶变性失活的温度不同,因此3号试管设置的保温温度不一定为100℃,A项错误;步骤④结束后,1、2、3号3支试管应分别在0℃、37℃、高温的环境下保温5 min,B项错误;酶具有高效性,若对调步骤③与④操作顺序,则实验结果不同,C项错误;保温结束后,通过用碘液检测底物,即淀粉的剩余量来反映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D项正确。 【答案】 D

3.(2015·宁德期末)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温度、pH,体现了酶的高效性 B.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C.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温度、pH、反应物浓度、酶的浓度 D.随着温度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下降

1

【解析】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温度、pH,体现了酶的活性受环境因素影响,A错误;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B正确;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温度、pH、反应物浓度等,酶的浓度不影响酶的活性,C错误;随着温度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不变,D错误。 【答案】 B

滕州期末在1、3、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蒸馏水,2、4、6号试管中分别4.

加入2 mL发芽的小麦种子匀浆样液,然后在1~4号试管中适量滴加斐林试剂,5、6号试

管中合理滴加双缩脲试剂,摇匀。预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A.1、3、5号试管内都呈紫色

B.3组实验中甲组和乙组的实验结果相同 C.4号试管内呈砖红色,其余试管内都呈蓝色 D.4号试管内呈砖红色,6号试管内呈紫色 【解析】 发芽的小麦种子中含有蛋白质和还原糖等物质,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但需要50~65℃的水浴加热条件,所以4号试管内呈砖红色;蛋白质在室温下就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所以6号试管内呈紫色。就整个实验看,1、2、3、5号试管无反应发生,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答案】 D

湖南十校期中下图表示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5.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

A.本实验的因变量是不同的催化剂

B.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有温度和酶的用量等

C.1号与3号,1号与4号可分别构成对照实验

D.分析1号、2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知加热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解析】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催化剂,A项错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有酶的用量等,温度是自变量,B项错误;1号与3号,1号与4号可分别构成对照实验,分别证明氯化铁和过氧化氢酶有催化作用,C项正确;分析1号、2号试管的实验结果,说明加热能促进过氧化氢分解,D项错误。 【答案】 C

上海联考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 6.

A.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C.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D.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3、7、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d3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