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工程期末考试复习

更新时间:2023-06-04 08:3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问答题(20分两道)

1. 生化工程的发展:

1. 第一代微生物发酵技术-纯培养技术建立

人为控制发酵过程,简单的发酵罐(以厌氧发酵和表面固体发酵为主),生产酵母、酒精、丙酮、丁醇、有机酸、酶制剂等

2. 第二代微生物发酵技术-深层培养技术建立

1928年英国弗莱明发现点青霉可以产生抑制葡萄球菌生长的青霉素

:青霉素的大量需求-需氧发酵工业化生产

建立了高效通气搅拌供氧(深层培养)技术、无菌空气的制备技术及大型生物反应器灭菌技术,促进了生物制品的大规模工业化-进入微生物发酵工业新阶段

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化学工程相结合,标志着生物化学工程(Biochemical Engineering)的诞生

2. 生化工程的概念:

定义:运用化学工程学原理方法, 将生物技术实验成果进行工程化、产业化开发的一门学科。实质:研究生物反应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是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化学工程结合。

3.奠定生化工程学科基础的两个关键技术

① 通气搅拌解决了液体深层培养时的供氧问题。 ②抗杂菌污染的纯种培养技术:无菌空气、培养基灭菌、无污染接种、大型发酵罐的密封与抗污染设计制造。

4.高温灭菌机理:

微生物受热死亡的活化能ΔE比营养成分受热分解的活化能ΔE’大。ΔE大,说明反应速率随温度变化也大;

当温度升高,微生物死亡速度比营养成分分解速度快。故采取高温瞬时,有利于快速杀灭菌体,而且减少营养的破坏。养分虽因温度增高破坏也增加,但因灭菌时间大为缩短,总破坏量因之减少。

5. 深层过滤除菌机理:

深层过滤:一定厚度的介质,介质的孔径一般大于细菌,其主要由于滞留作用截获微粒,使

空气净化。

滞留作用机制主要构成为:

1. 惯性碰撞滞留作用:一定质量的颗粒随气流运动,若遇到纤维,由于惯性力作用直线前

进,最终碰撞到纤维,摩擦、黏附作用被停滞于纤维表面。

2. 阻拦滞留作用:当V< Vc 时, 气流流过纤维,纤维周围产生滞流层,微小颗粒在滞流层

接触纤维,由于摩擦黏附作用被纤维阻拦滞留的现象。

3. 扩散作用:当V< Vc时,微小颗粒在流速缓慢的气流中发生布朗运动,与介质碰撞而被

捕获。

6.

28℃下,氧在发酵液中100%的空气饱和浓度只有0.25 mmol/L左右,7000倍。

在对数生长期,即使发酵液中的溶氧能达到100%空气饱和度,若中止供氧,发酵液中溶氧可在几分钟之内便耗竭,使溶氧成为限制因素。

7. Monod方程

经验公式:μ=μm S/ (Ks + S) ( μ性质?指出下图中的K s,μmax,s等代表什么,图中反映了什么关系?)

μ:菌体的生长比速(1/h); S:限制性基质浓度(g/L);Ks:饱和常数(相当于1/2

μm时的限制性基质浓度, g/L ) ;μmax: 最大生长比速(1/h)。

μ:菌体的生长比速;S:限制性基质浓度;Ks:饱和常数(相当于1/2μm时的限制性基质浓度, g/L ) ;μmax: 最大生长比速(1/h)。

S《 Ks时,μ∞S直线关系;S 》Ks 时,μ≈μm;Ks与μm反映了微生物的特征:基质;Ks反映微生物对基质的亲和力:Ks小,亲和力大。

8. 菌种浓度X、基质浓度S、细胞产率P及稀释率D的变化关系如图:(指出Dc,Dm,DX,关系总结)

1)菌种浓度X与稀释率D的关系:随D增加,X逐

渐减少,起初不明显,当D渐接近Dc=μm,X急跌

至0,微生物全部洗出。

2)基质浓度S与稀释率D的关系:S变化与X相反:

一般当D<0.8时,S很小;随D再增大,S急剧上升,

当D渐接近Dc=μm时,S=S0。

3)细胞产率P=DX与稀释率D的关系:随D的增加P

逐步增大,可达最大DX值(DmXm),Dm为理论上的

最适宜稀释速率。

4)菌种浓度X、基质浓度S、细胞产率P及稀释率D

的关系:

Dc为临界稀释速率;Dm为理论上的最适宜稀释速率。

二. 证明题

1. D =-ln(1/10No/ No) / K=-2.303 lg0.1 / K = 2.303/K

2. td=0.693/u

3.D=u是连续恒定发酵的前提。(课本p46-48)

4.证明:L90=2.303/K.

穿透率:空气残留的颗粒数与空气中原有颗粒数之比 P= Ns/ N0

N0-空气中原有颗粒数 Ns-空气中残留的颗粒数

过滤效率:介质捕获的颗粒数与空气中原有颗粒数之比η=(N0-Ns)/ N0 =1-P

对数穿透定律:-dN/dL=KN积分后得: ln(Ns/ N0)=-K L 也可为: ln P=-K L K-过滤常数(cm-1),与气流速度V,纤维直径df,颗粒直径dp 和纤维填充密度有关; L-滤层厚度(cm )

2) 过滤层厚度: L=-ln(Ns/ N0)/K

通过计算获得:1) L90为η(过滤效率)为90%时的滤层厚度

因为 ln(Ns/ N0)= lnP=ln(1- η ) =-KL

当过滤效率为90%(穿透率为10 % )时:K= - lnP/L90=-ln10% /L90=2.303/ L90 4双倒数求解思路:

三. 选择填空

1. 菌,灭菌原理:通过控制T和t来灭菌。灭菌工作关键:控制加热温度(T)和受热时间(t)

2. 比死亡速率常数K 加热温度有关。

3. ◇相同温度下,k 即:t=1/K *ln(N0/Ns) ◇同一种微生物在不同灭菌温度下,灭菌温度愈低,k值愈低;温度愈高,k值愈高。t=1/K *ln(N0/Ns)

K是温度T的函数,故T对K的影响是热灭菌设计的核心问题之一。

4. 各阶段对灭菌的贡献:升温;保温;降温

5. 灭菌标准:以杀死一般耐热芽孢杆菌为准。

6. 分批灭菌(间歇灭菌)的特点:

适用于:培养基易发泡或黏度大

优点:操作简便,无需连消的设备,适于手动操作,适于小规模生产,适于含大量固体物质的培养基灭菌,并减少了杂菌污染的机会

缺点:升温降温时间长,营养损失多,需进行反复的加热和冷却,能耗高,不适于大规模生产过程的发酵,设备利用率低。

连续灭菌的特点:

优点:利于自控操作和实现管道化,设备利用率高,避免反复加热和冷却,提高了热的利用率,操作条件恒定。

缺点:对设备要求高,需另加冷却、加热装置,操作比较麻烦,对蒸汽要求高,不适于含大量固体物料的灭菌。

7. 培养基灭菌要求: 达到需要的无菌程度;有效成分受热破坏程度尽可能低。

8.空气除菌的方法: ①加热灭菌 ②静电吸附 ③介质过滤除菌:

9.过滤介质:棉花:阻力大,易受潮;活性炭:阻力小,但效率为棉花1/3,与棉花混合使用;玻璃纤维;石棉滤板;烧结材料。

10. 绝对过滤:过滤介质孔隙小于微生物而进行的过滤方式。

深层过滤:一定厚度的介质,介质的孔径一般大于细菌,其主要由于滞留作用截获微粒,使空气净化。

11. 过滤除菌设备(过滤除菌):深层纤维介质(棉花、活性炭、玻璃纤维)过滤器:填充物顺序:孔板-铁丝网-麻布-棉花-麻布-活性炭-麻布-棉花-麻布-铁丝网-孔板

12.空气除菌的要求:无菌、无尘、无油、无水、有压力

13. 单个纤维的总捕获效率η=η1+η2+η3

14. 当无实验数据可查,可依据此:过滤常数为K=4 (1 4.5 )η df(1 )

15. 两级冷却、两级分离、加热、除菌流程:

两次冷却:使水、油形成雾粒

两级分离:除去水、油雾粒

加热:降低空气湿度,

原100%-降至50-60%

过滤除菌

16. 需氧型发酵的关键问题:,解决氧气供应方法:

通气与搅拌目的:(1) 供应氧气,供微生物生长及代谢;(2) 使发酵液均匀混合,促进物质传递

17.氧的传递过程的主要阻力是液膜阻力1/kL,即气膜→液膜传递的阻力。

18.氧溶解过程的双膜理论,其基本论点为: 1. 气相与液相主体间存在两膜,气泡一侧为 气膜,液体一侧为液膜。氧分子借浓度差扩散透过双膜;氧气从气相到液相主体, 阻力来自两膜。2. 在气液界面上,氧浓度平衡,界面上无传质阻力。 3. 两膜外的气、液主体中,氧浓度均匀,无传质阻力。通过气膜的传氧推动力(压力降)=气相平均浓度(氧分压p)-界面相平均浓度(氧分压pi),通过液膜的传氧推动力(浓度降)=界面相平衡浓度(Ci)-液相平均浓度(C)

19.搅拌原理:把大气泡打成小气泡增加接触面积;产生涡流延长气泡停留时间;使发酵液呈湍流,减少液膜厚度;使菌体分散,增加接触面和减少液膜厚度。

20. 发酵动力学类型(根据产物形成和菌体生长关系)分为:偶联型(初级代谢产物);混合型;非偶联型(次级代谢产物)

21.连续发酵的前提和假设:

1) 稳定状态下物料平衡,参数变化为零:dX/dt=0, dS/dt=0, dP/dt=0;

2) 培养基混合均匀,菌体、基质、含氧等均匀一;

3) 微生物无死亡(α比死亡速率=0)。

22. 稀释率(dilution rate)D

D (1/h):单位时间内新进入的培养液体积(F)占罐内培养液总体积(V)的分数。 稳定态下: dX/dt =0则:μ=F/ V;D = F/V,故:D= μ

D =μ=F/V,可通过改变F(流加速率)调节μ值:

D<μ, 则dX/dt >0, 微生物浓度将随时间而增加;

D>μ, 则dX/dt <0, 微生物浓度将随培养物被洗出(wash out)而减少; D=μ, 则dX/dt =0,微生物浓度不随时间而变化,处于恒态― 连续培养稳定

状态

注:连续培养的稳定状态下,Yx/s、S0、Ks及μm均定值,故菌种浓度X、底物浓度取决于稀释率D。

23. μ:生长比速; qp:产物生成速率, qs:基质消耗速率, Yp/s:以消耗基质为基准的产物生成系数, Yx/s:以消耗基质为基准的细胞得率系数。其中Yp/s= qp/ qs, Yx/s=μ/ qs.

四. 计算题

要用到的公式有:

微生物的热死规律:ln(Ns/N0)=-Kt (Ns:经t时间后残存活菌数,Ns=-310概率意义: 经过1000次灭菌中仅有一次灭菌失败)

阿雷尼乌斯Arrhenius方程:K=Ae-ΔE/RT (R=8.36J/mol·K)

营养成分受热分解规律符合微生物热死亡动力学规律和Arrhenius方程: -dC/dt = K’C

结论:当温度升高,微生物死亡速度比营养成分分解速度快,因此采用瞬时高温的方法。

灭菌效果(灭菌准数):V总= ln(Ns/N0)= V加 + V保+ V冷

1.若温度从120℃升至150℃,分别计算120℃和150℃ 下的VB1的分解速率常数KB和嗜热芽孢杆菌的比死亡速率常数Ks;并比较

KB150/KB120; Ks150/Ks120,反映何种规律。

已知ΔEB1 =92114J/mol,AB1=9.30×1010(min-1); ΔEs = 284460J/mol,As =1.34×1036 (min-1)

2.在120℃下灭菌7.6min,计算此时VC的损失率。(120℃下,若Kc =0.055min-1)

3.发酵培养基60 m3,初始杂菌数为105个/ml, 生产要求最终无菌度为10-3。采用分批灭菌方式,120℃维持5min.已知升温和降温的灭菌效果不超过总灭菌度效果的25%。则所设计的T-t过程是否达到无菌要求。如何改进。

对数穿透定律:-dN/dL=KN积分后得: ln(Ns/ N0)=-K L

空气过滤器的尺寸计算:

(1) 过滤层厚度的计算: L=-ln(Ns/ N0)/K

(2) 过滤器的直径的计算:

D滤层=

V-空气经过滤器时的体积流量(m3/s); VS-空容器截面的空气流速(m/s)。

4. 1.试设计一台通风量为10m3/min 的棉花纤维过滤器,过滤器使用周期为100h。空气中颗粒数为5000个/m3,通过过滤器无菌要求为10-3。滤层选用df=16μm ,气速Vs=0.1m/s,填充系数α =8%。

求:过滤效率η及滤层厚度L

解:1.P=Ns/N0=10-3/(5000×10×60×100) =3.33×10-12

η=1-P=1-3.33×10-12

2) 表查得K=0.31cm-1,

L=-ln(Ns/ N0)/K

两个传质阻力方程:Nα= Nv =Nv = kLα(C*-C)=qo2 X

可得 KLa= QO2·X/(C*-CL)

1.发酵罐工作容量12m3,罐径2.2m,通风量5m3/min,通气时搅拌功率11.6Kw,搅拌转速119r/min,反应器中氧c*=0.21mmol/L,试计算当液相中溶氧浓度分别为 0.48mg/L,2.4 mg/L,

4.8 mg/L时的溶氧速率。

2.采用100L通用式发酵罐培养细菌,通风比为0.8L/L.min, kLα=0.0417/s, 确保满足qo2 =8.89

-×105 g /g.s(以氧/细胞计),c=0.2mg/L, c*=7.3mg/L时达到供氧需求平衡,求此时的最大菌体浓度。

搅拌功率的计算(计算题)

当Re≥104时,随Re提高,Np为定值:

园盘六平直叶涡轮 Np=6.2 ;园盘六弯叶涡轮 Np=4.7;园盘六箭叶涡轮 Np=3.7。

35计算 P0 =ρNDiNp (不需记忆,注意单位为国际单位)

P0―无通气时输入液体功率(W); ρ―液体密度 (kg/m3) ;N―涡轮转速(r/s); Di―涡轮直径(m) 。

多个涡轮:Pn=n P1

Michel修正公式:(不须记忆)

230.08 Pg=2.25×10-3 (PoN Di/ Q) 0. 39

Pg 、Po―通气、不通气时的搅拌功率(KW);N―搅拌器转速(r/min);

Di―搅拌器直径(cm);Q―通气量(ml/min);

求解通气下的机械搅拌功率Pg的过程:

1.先算出Re,后确定出Np;2.根据Np算出不通气下的Po; 3.求出Pg。

验证结果:通气条件下Pg < 不通气条件下的Po

例题:

1.某种细菌发酵罐。罐直径D=1.8m;园盘六弯叶涡轮Di=0.60m;一只涡轮。搅拌器转速N=168 r/min ,通气率Q=1.42 m3/min,液体密度ρ=1020 kg/m3,液体粘度μ=1.96×10-3 N.s/m2。求Pg。

2.通用式发酵罐,已知罐径D=液层高度HL=2.0m;园盘六箭叶涡轮Di=0.66m;二只涡轮。搅拌器转速N=120 r/min ,通风比=0.5 m3/m3.min,液体密度ρ=1000 kg/m3,液体粘度μ=1.0×10-3 N.s/m2 。

求发酵罐的搅拌功率Pg

(通风比=通风率/有效液体积)

3.发酵罐工作容量12m3,罐径2.2m,通风量5m3/min,通气时搅拌功率11.6Kw,搅拌转速119r/min,反应器中氧C*=0.21mmol/L,试计算当液相中溶氧浓度分别为

0.48mg/L,2.4 mg/L, 4.8 mg/L时的溶氧速率。

4.采用100L通用式发酵罐培养细菌,通风比为0.8L/L.min, kLα=0.0417/s, 确保满足qo2 =8.89×10-5 g /g.s(以氧/细胞计), C=0.2mg/L, C*=7.3mg/L时达到供氧需求平衡,求此时的最大菌体浓度。(通风比=通风率/体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cl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