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白还是黑?近代中国评价历史人物之陈独秀
更新时间:2023-11-06 15: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是白还是黑?
——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之陈独秀
第一章 陈独秀的历史贡献应给予充分肯定
一、陈独秀是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
1、《新青年》的创办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明封建王朝,但中国的形式并没有出现民主共和的新局面。历史回流里泛起复古的沉渣,共和的招牌在封建势力中遥遥欲坠。究其原因,陈独秀认为:“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救中国,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于是,1915年9月,陈独秀以极大的勇气创办了《青年杂志》(《青年杂志》创刊后为避免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上海青年》“名字雷同”,自1916年第二卷第一号起正式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创刊时的主旨是“开启民智,致力于思想启蒙运动,立足于从思想文化的高度拯救中华民族。”它紧扣时代的脉搏,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和变更自己的办刊主旨,因而影响了一代人,造就了一大批思想界的巨星。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的阵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英、法等国列强控制的巴黎和会,竟然不顾中国代表的一再要求,悍然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这使中国人民的感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和挫伤。这个时候,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更加深入,“社会革命”的思潮极大影响着中国的思想界。陈独秀感受到社会主义的希望,他开始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成为五四后中国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新青年》随之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许多青年都是受到《新青年》的教育和影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1936年,毛泽东对斯诺谈起陈独秀对他的影响时说,“那时,我在国立北京大学,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了其他任何人。” 3、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中国第—次思想解放运动,陈独秀是倡导者。他第一个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抨击儒家伦理道德、旧文学和旧教育,开展白话文运动,倡导文学革命,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创办的《新青年》也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培育了大批新的进步的思想者。
二、陈独秀与早期的中国共产党
1、《新青年》从致力于思想启蒙的杂志演变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
从1917年7月到1920年9月,《新青年》的主旨从致力于“思想启蒙”逐步转为关心“国命存亡”的具体时政问题。陈独秀在《答顾克刚》的信中写道:“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之后陈独秀的文章大都立足于从国际关系、民族独立和国内政局的角度来谈论民众运动和社会改造的问题。从1920年9月到1922年7月,《新青年》开始改为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 2、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的创始人
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会见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开始发起组建中国共产党的准备工作。《新青年》早期是陈独秀建党动因的潜存孕育期,而从《新青年》后期发表的文章看,陈独秀建党的动因已表现的相当明确了。他对为什么和怎样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并保持党的先进性作了初步卓有成效的探索。陈独秀运用列宁的建党学说,对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必然性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论证,并用其指导各地早期党组织的建设,为党的建立和党纲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尽管当时陈独秀的建党思想还不是很系统,但他力图按照马列主义的建党思想和原则来建设中国共产党,这无疑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正式在这种建党思想与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拜托了历史上一切旧政党的积习,一开始就以一种富于团结力的新姿态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并在革命初期就发挥出了巨大的政治能量。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陈独秀虽然没有出席会议,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3、陈独秀对中共一大召开的贡献
(1)陈独秀为中共“一大”召开所作的理论准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一大”召开前,以《新青年》和《共产党》月刊为阵地扩大马克主义的宣传;二是具体指导中共“一大”党纲和章程的制定。
(2)陈独秀为中共“一大”召开所作的组织准备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党的骨干力量的培养;二是积极推动党的组织建设。 4、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1922年8月,陈独秀在杭州召开的中共中央特别会议上接受共产国际决定,由反对国共合作转为拥护国共台作,旋即加入中国国民党,参加国民党的改组工作。1925年领导五卅运动。1927年3月,参与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暴动并取得胜利。
三、陈独秀对近代中国的其他影响
1、陈独秀对中国民族独立的影响
(1)陈独秀反对排满思想,主张域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具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对“日患”尤为警惕。
(3)陈独秀对国家与政府、民族与阶级矛盾关系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陈独秀对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积极影响 (1)陈独秀反对婚姻包办、提倡婚姻自由 (2)陈独秀对封建婚俗和观念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第二章 对于陈独秀的错误应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
一、陈独秀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1、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产生的原因
(1)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国共产党有义务遵从和执行共产国际的各项指导。在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不可能违背共产国际的策略方针而另搞一套,这是共产国际纪律所不允许的。所以,每当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的意见不统一时,中国共产党最终都是服从和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国民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国际代表对于中国社会及各阶级相互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在关于如何保持共产党在国民党中的独立性,争取对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如何发展共产党独立的武装以及进行土地革命等重大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这些错误,对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的形成,应该是有直接关系的。
(2)作为当时中共最高领导人的陈独秀自身具有浓厚的文人气质,缺乏必要的复杂政治斗争的经验,客观上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从主观上说,陈独秀在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过程中,还保留着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
成分,带有旧知识分子的气味和封建家长制的作风,从而产生了或多或少地轻视人民群众巨大作用的思想,特别是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年轻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陈独秀的旧民主主义观点没有适应新民主主义的客观现实,从而导致了他对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错误认识,由此得出了错误结论。 (3)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的错误分析和由此而产生的错误思想观念。 2、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表现 (1)对政治形势的错误分析。
陈独秀错误的认为当前的主要危险是“一方面民众运动勃起之日渐向左,一方面军事政权对于民众运动之勃起而恐怖而日渐向右。这种左右倾倘继续发展下去而距离日远,会至破裂联合战线,而危及整个的国民革命运动”。
(2)限制工农运动发展,反对“耕地农有”,否认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必要性。
1926年下半年,农民土地问题已成为左右时局的中心课题。当时无论是从革命的还是从扩大共产党的力量来看,都迫切需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内容。而陈独秀在报告中却认为农民没有土地要求,说农民“都还未能直接了解到这个根本问题”,认为用对待农民土地问题的态度去划分国民党的左、右派是错误的。反对“包办民众运动”,反对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以换取蒋介石由右向左,以民众运动之退让去祈求国民党右派之不要反动。 (3)全面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
发表《资产阶级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等文章,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主张由资产阶级来领导革命,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陈独秀的决议规定当时党的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扶助汪精卫取得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和民众运动的领导地位,用以制约蒋介石的军事势力。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努力巩固和发展国民党左派势力,帮助他们获得党和政府的领导地位”,使他们从中央到地方“有群众、有力量、有政权、有党权”。同时,“维持国民党军事首领势力之均衡”,以为这样既可解决国共之间的矛盾,又可解决蒋、汪之间的矛盾,以全面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去防止国民党的右倾,完全否定了共产党在国民党和政府中的领导作用。 (4)为蒋介石的反革命活动辩护。
在蒋介石紧锣密鼓准备反革命政变之时1927年4月5日,陈独秀和汪精卫在上海发表了《汪精卫陈独秀联合宣言》,言“国民党领袖将驱逐共产党,将压迫工会与工人纠察队,这类谣言,不审自何而起。国民党最高党部全体会议之决议,已昭示全世界,决无有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还说要同蒋介石“开诚合作,如兄弟般亲密”,并要群众“不听信任何谣言”。这个宣言,帮助了蒋介石,解除了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思想武装。
二、陈独秀与托派组织
“八七会议”后从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领导岗位上撤下来的陈独秀,陷于一种十分复杂的心态。他觉得心里有无穷的冤屈和蕴怒,他表现得十分消极。1929年5月爆发了中苏外交严重冲突的“中东路事件”,两个月后陈独秀就事件的本末、性质与动向以及中央的宣传方针向中央提出了批评性的建议。以此为契机,或者说为裂口,陈独秀与中共中央的矛盾分歧和对抗公开化、明朗化,日趋激烈,互不相让,最后导致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的彻底决裂,并且在彻底决裂之后,一直厮缠在一起,口诛笔伐,斗争不已。此间托洛茨基的思想纲领正一步步渗透进陈独秀的头脑,并在行动上顽固地、偏执地表现出与中共中央的严重对立。从1929年5月开始,陈独秀与彭述之等接触到托洛菠基主义的文件,转向托派,激烈抨击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中推行的路线。要求中共中央接受托派路线,并在党内进行分裂活动,组织托派小组织。
三、晚年的陈独秀支持抗日战争,拥护国共合作,曾企图组织“不拥国、不阿共”的第三势力
1、陈独秀拥护中国抗日战争,拥护国共合作,与打倒国民党、反对国共合作的托派中央决裂。
2、陈独秀一度在武汉独立进行政治活动,联络民主人士和抗日军队,企图组织“不拥国、不阿共”的第三势力
3、陈独秀谢绝国民党的高官厚禄的邀诱,不与蒋介石同流合污。
4、陈独秀曾希望回到共产党内来,中共中央也曾派代表与其接触,邀其到延安,但未能实现。因陈独秀拒绝中共中央要其承认参加托派错误的要求,特别是1938年王明、康生诬陷其为日本间谍后,陈独秀与中共断绝了关系。
第三章 学术界正确评价陈独秀的艰难历程
一、1919-1949年,毁誉相参的30年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为众多知识青年所仰慕,但为顽固旧势力所忌恨,其言论被视为异端。1919年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在北京散发反帝爱国传单时被捕入狱,一时成为社会焦点。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北洋政府当局被迫释放陈独秀。出狱后,陈独秀很快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在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中,陈独秀不是最早的,但在思想界中其影响却是最大的,他带动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众多青年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出狱后,陈独秀很快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在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中,陈独秀不是最早的,但在思想界中其影响却是最大的,他带动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众多青年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 但是,到大革命后期尤其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对陈独秀的批评日益激烈,把大革命的失败归咎于他。
二、1949年―1979年:批判为主的3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学术界对陈独秀的评价都是以《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毛泽东选集》中关于陈独秀的评论为依据的,基本内容就是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托陈取消派是反革命,是叛徒,是汉奸(对“托洛茨基集团”的注释)。这些决议,加上其他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等,给陈独秀扣了九顶帽子:机会主义的二次革命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托陈取消派、反共产国际、反党、反革命、汉奸、叛徒。
三、 1979年至今:逐步还真实面目的30年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开始在各方面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学术界为配合当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开始重新评价某些重大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这项活动的一部分,史学界也开始对陈独秀进行重新研究和评价。
第四章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要想对历史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评价,我们必须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下,实事求是。
一、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对人物作出正确评价。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
二、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三、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就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
四、要根据具体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维定势,将材料观点和教材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
总结
陈独秀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初最伟大的事业——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和创建中国共产党。但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从前清秀才到康梁派,从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到终身反对派。他的一生有功亦有过,我们不能因为他的卓越功绩而掩盖其所犯的重大过错,我们亦不能因他曾经犯的错误而抹杀他曾经辉煌的功绩。
正在阅读:
是白还是黑?近代中国评价历史人物之陈独秀11-06
《传统医学与养生》的题库及答案03-04
年会祝福语大全201903-14
搞笑小品--浪费的爱情故事相关范文02-11
中国现当代文学题现代部分10-21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管理与发展问题的思考03-31
E英语教程的翻译题答案04-08
最新八年级企业绩效管理中的绩效沟通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11-29
消费经济学历年试题答案12-05
童小话的故事02-14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陈独秀
- 历史人物
- 中国
- 近代
- 评价
- 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