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指导大学生网络交往研究

更新时间:2023-04-09 22:3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用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指导大学生网络交往研究

摘要

交往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动态和活化的表现,属于人类所特有的社会行为。交往的发展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共同进化的,人类的生存、进化时时都离不开交往。为此,交往也就成为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形式,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息息相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人类的交往活动也快速的向全球化迈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突破了国界、地区、语言和文化的限制,并且日趋频繁。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和大工业机器化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的成为了工业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制于这些生产机器的禁锢,从而造成了自我个性的缺失,也导致了交往活动发生了新的变化,逐渐脱离了正常交往的轨道,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加趋于机器化、工业化和功能化。在此种情况下,人们惊讶的发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改造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人与自然的关系却变得越来越紧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功利化,时时都有绷裂的危险。这些因为交往的变化所引发的不良现象,使人们对交往活动越来越关注,对交往实践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本文从人类交往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人们在现实交往实践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特别是大学生在网络交往方面的不良现象,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为基础,从人的全面发展高度对交往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旨在帮助人们,特别是在校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正确的开展交往活动,使社会交往这一社会活动充分发挥其功用,为共同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交往实践;交往行为;网络交往

I

Abstract

Communication is a dynamic and activation of human social relations, belongs to the human social behavior. Contact with the human's own development is the development of coevolution, human existenc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communication. For this purpose, the association also became a kind of indispensable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evolution, social activities form,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life, study and work. Since the 1990 s, with the pace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ccelerate, human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also fast closer to globalization, exchanges between people break through the boundaries, area, the limitation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frequent.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more and more fast and large industrial machine the arrival of the era, people gradually became a "component" of the industrial machine, both in thought and behavior in different degree, subject to the production machine, resulting in the loss of inpiduality, also led to the new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gradually from the normal track, mak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more machines, industrialization and functional. In such a case, people are surprised to find, in the abi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ing faster and faster, the world is more and more stro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nervou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eople is also becoming more and more utilitarian, all the time is in danger of tension crack. Which caused by the changes of exchanges between these unhealthy phenomenon, make people of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i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study on the practice of communication are also gradually in-depth.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iming at the existence of exchanges between people in the real practice in a variety of adverse phenomenon, on the basis of marxist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practice, from the height of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o explore communication problem, aims to

II

help people to initiative, right to carry out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make social contacts this social activities give full play to its function,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Key words:Association Practice; association behavi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III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 I 目录...........................................................................................................................IV 1.绪论 . (1)

1.1 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1)

1.1.1选题的原因 (1)

1.1.2研究意义 (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

1.2.1国外研究现状 (2)

1.2.2国内研究现状 (3)

1.2.3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评价 (4)

1.3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4)

1.3.1 研究的思路 (4)

1.3.2研究的内容 (4)

1.4当代交往实践形态的新变化 (5)

1.5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6)

1.5.2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6)

2.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基本内容和理论 (7)

2.1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创立 (7)

2.1.1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确立 (7)

2.1.2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深化和发展 (7)

2.2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10)

2.2.1交往是生产的前提,是人们的存在方式 (10)

2.2.2交往是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10)

2.2.3交往与分工之间关系密切 (11)

2.2.4交往决定着社会发展 (12)

IV

2.3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特征 (12)

2.3.2交往实践具有系统性 (13)

2.3.3交往实践具有差异协同性 (14)

2.3.4交往实践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14)

3.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 (16)

3.1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发展 (16)

3.2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运用与发展 (16)

3.3江泽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 (16)

3.4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发展 (17)

4 现阶段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现状及特征 (18)

4.1现阶段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现状 (18)

4.1.1 大学生网络交往的人数增加 (18)

4.1.2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方式多样 (18)

4.1.3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依赖增强 (19)

4.1.4 大学生网络交往实践活动的对象更加复杂 (20)

4.2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21)

4.2.1 广泛性 (21)

4.2.2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快捷性和应用性 (22)

4.2.3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依赖性 (22)

4.2.4 虚拟性 (23)

4.2.5网络人际交往的随意性 (23)

4.3大学生网络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24)

4.3.1 浪费时间,荒废学业 (24)

4.3.2 言论失控 (25)

4.3.3思想误导 (25)

4.3.4经常发生网恋悲剧 (26)

4.3.5心理疾病 (27)

4.3.6增加了部分学生的消费,损害了部分学生的健康 (27)

4.4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28)

V

5.解决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困境的对策 (30)

5.1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为指导构建理性交往原则 (30)

5.2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交往观 (30)

5.3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为指导引导交往实践 (31)

5.3.1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 (31)

5.3.2网上行为的示范教育 (32)

5.3.3从保护网络安全着手 (32)

5.3.4让学生更多关注现实 (32)

5.3.5提高教师信息素质 (32)

5.4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为指导提升综合治理能力 (33)

5.4.1树立阵地意识 (34)

5.4.2加强网络管理 (34)

5.4.3夯实文化底蕴 (36)

5.4.4让学生更多关注现实 (37)

5.4.5提高教师信息素质 (37)

参考文献 (38)

VI

1.绪论

1.1 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1.1.1选题的原因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而“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的核心概念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到的,并在其后的著作中得到发展。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深刻现实感、敏锐的洞察力和科学的历史分析方法已经成为洞察全球化的基本视角1。

马克思在很早以前就深刻认识到交往的重要性,其交往实践观的提出,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迅猛,在网络信息化、互联网全球化的催化下,信息技术作为科技的前沿技术以高效、快捷、及时等优势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虽然这些新鲜事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但同时也催生了一些糟粕事物,从而也导致了人的交往活动恶化与变形,这些不良的、非理性的交往关系又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环境,使社会环境不断恶化,从而使生态环境和社会资源遭受到破坏,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近年来,当代大学生的交往行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从在毒害室友,暴力欺压,每一个事件都在牵动着大众的心,也引起了社会大众对人与人之间交往方式的思索,现在国内外对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硕,无论是在我国国内还是在西方国家中,对交往理论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其中对于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交往实践理论的相关文献有许多,但大多是在自己的理论阐释中从某一单一的领域对马克思交往实践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进行比较,对二者的综合性的研究还不是很多,特别是对于把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运用于具体的实践中,并结合现代社会的特性,深入探索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实践意义更是少之又少,为此,对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进行深入的研究,赋予其当代意义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在人们的交往行为恶化与变形的社会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1

1.1.2研究意义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起源、内涵、发展过程和时代意义的理解和认识。这是因为在目前的情况下,相关的学术界对“交往”这一概念的争论还有很多,在梳理交往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关联性中还不够到位,对交往理论的现实意义的阐述和认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了使人们在认识层面对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认识的分岐和混淆得到有效的解决,就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多方面的阐述。

目前,在我国哲学界,随着对主体性和实践性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交往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倍加关注的焦点。在长期以来,交往问题被忽视的根本原因就是源于人们在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狭隘理解,从而也就造成了从实践迈入社会进程中时,交往问题越发显得突出。从某一意义上来说,消解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突破唯我论,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社会发展时期的主旨所在。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原始文本为依据,对马克思当时的年代和社会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应用和译释,进而探寻马克思时代交往思想的内涵和发展路线。通过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剖析,得出正确的理论依据,以期结合我国的社会发展现状和大学生的交往情况,来解决新时期下人们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来引导人们形成理性、和谐、正确的交往观念。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问题日异凸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为有效化解和避免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日益突出的矛盾冲突,专家与学者出于理性的人文关怀,从理论上展开了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有效办法。

1.2.1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国家,对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研究中不得不提及一位哲学家,他就是法兰克福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他对交往的研究非常有建树。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他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此项研究之中。在研究的过程中,他立足于马

2

克思的唯物史观,成功的借鉴了哲学、心理学、解释学、社会科学等众多的学科,通过利用符号在主体之间相互租用的方法,把人与人之间的解释达成了统一,最终实现了社会规范,他得出的结论是:交往不只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其更是一种语言行为,这种行为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理解和沟通,也是其他所有行为和活动的基础。

美国托马斯·麦卡锡是最先介绍哈贝马斯理论的学者之一,他在对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的研究基础上,在《尤尔根·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中介绍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德国霍尔斯特的《哈贝马斯传》中,对哈贝马斯的生平及经历进行了描述,对他的理论及发展作了介绍,并结合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从多角度对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进行了分析。继而,德国的克鲁格在《生产力与交往》一书中,对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马克思的交往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劳动行为。在劳动中,人们工具性的进行交往活动。这本著作中对哈贝马斯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内在联系进行详细的论述。森赛特的《哈贝马斯和马克思主义》一书中,把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联系起来进行了比较性分析。美国罗克莫尔在《现代性与理性:哈贝马斯与黑格尔》中,将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涵分别进行了阐述。

1.2.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对于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研究已经有了多年的历史,但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于此项的研究已十分狂热,并且有了质的提高,已经上升到了新的层次。通过对国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借鉴,国内的学术界开始扩大研究范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开了探讨,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的时代意义,使之能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助力。其中任平在《交往实践与主体际》等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的实体、意义和辩证结构进行了考察,阐述了交往实践观的内在意义和未来走向,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的理论魅力。范宝舟于2005年在《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中,通过对马克思原文本的深入分析,对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并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相比较,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姜爱华在2009年出版的《马克思交往理论研究》一书中,对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变革进

3

行了研究,并从现实的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出发,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容机制。近年来,国内对马克思交往理论观的研究热潮又有所兴起,特别是在2012年,陈志刚在《现代性批判及其对话——马克思与韦伯、福柯、哈贝马斯等思想的比较》这一著作中,紧紧围绕现代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挖掘,并通过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思想观点进行了现实性的比较,对挑战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理论进行了具体的回应。可以说这是一场关于马克思交往实践的对战,其中也包括了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在当代的发展和解决路径。

1.2.3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评价

总结评述:综上国内外研究情况,中外很多学者展开了对交往实践的理论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个社会交往方式,交往活动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发展,中西方对交往实践观的研究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很大的分歧,形成了不同的交往实践观的理论流派,我们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为指导,并不断的结合我国的发展实践,为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在此基础上,批判的吸收借鉴西方国家关于交往实践观的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3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的思路

本文主要是通过查询专业的文献资料,结合原始文本,并联系实证进行深入的、客观的研究,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中的有关章节和中央编译局发行的关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论述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总体的归纳,并以从浅入深、从外到内、从单一到整体、从理论到实践的原则进行细致研究。同时还对国内外近十余年来发表的有关论述进行整理和比对性分析,从而以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为背景,更加全面拓展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研究空间,使其中交往实践中更加具有指导作用。

1.3.2研究的内容

本文共分为五章,其中第一章绪论中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原因及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的具体思路和内容,并对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进行介绍;第二章中主要介绍全面介绍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观的基本内容和理论;第三章主要是介绍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第四章中

4

则是本文突出的重点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介绍现阶段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现状及特征,并且对大学生网络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第五章中,主要是针对第四章提出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困境的对策,从而希望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网络交往问题。

1.4当代交往实践形态的新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交往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第一:主体的新变化

交往主体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和国际性非政府组织两个方面。

跨国公司在交往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其中跨国公司在国家贸易,国家金融,国际投资等跨国界的经济行为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并且,大型的跨国公司在政治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交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当代交往形态的变化之一。

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在交往实践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全球性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比如,生态保护,打击恐怖主义等。解决这些全球性的问题,不能单个国家孤军奋战,需要国家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解决,政府间的行为受国家权力,国际规则的束缚太多,非政府组织较政府组织,较更为灵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非政府组织快速发展起来。非政府组织在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当代交往实践形态的重要变化。

第二:客体的新变化

交往形态客体的显著变化就是客体的信息化,数字化。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都置身于信息网络在之中,1998年戈尔提出了“数字地球”(信息化地球)的概念,对世界上的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以地理坐标为依据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模型,在土地规划、导航、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数字地球、数字化图书馆等快速发展起来,也充分的说明了人们交往的客体更加趋势数字化。电脑、手机等通讯工具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低头族群体的庞大,面对面的交流的逐渐减少,人们交往的客

5

体是信息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1.5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对比法相结合、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阅读参考相关文献,掌握展开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假设和研究简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的现实意义为研究内容,理论分析为方法,得出研究结果,验证理论的假设,最终根据研究成果对实际应用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1.5.2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实施方案:文献搜集—实际调研—理论分析—形成初稿—根据导师意见修改完善—定稿。

通过不断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点的理论知识。利用图书、网络等学术资源查阅了相关文献,包括万方数字资源系统、维普中国科技期刊等。在对文献进行研究学习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时,搜集了大量的关于当代大学生的交往活动的资料,得到了翔实的基础数据。截至目前,本人已基本完成对国内外文献的查阅,拟写了相应的研究路线,提出了规划编制的策略;根据拟定的研究内容,完成了本文的写作计划。

相信经过导师的悉心指导和本人的努力,本篇论文撰写一定能够圆满完成,为顺利通过答辩打下坚实基础。

6

2.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基本内容和理论

2.1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创立

2.1.1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确立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对费尔巴哈等人的抽象的人的本质和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文章中初步形成了交往实践观的框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著作中交往实践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2。费尔巴哈忽视了人的社会性,认为人是生物类人的集合,人的集合只有生物意义,而没有社会意义。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马克思指出实践所面对的直接对象是社会关系,实践是人们交往的实践。马克思通过阐述了人与感性世界的关系, 说明了人类的交往实践活动可以改变自然界,承认人与外在自然界的交往,交往实践观有了现实性和客观性。马克思把改造“周围感性世界”的交往实践活动与和调整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结成的社会交往关系的交往实践活动联合起来, 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新的交往实践观。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得以确立,马克思在把研究角度从人与人交往的关系转为交往实践,开启了交往实践研究的新起点,对关于交往实践的一些概念,如生产与交往、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地域交往与世界交往进行了阐述分析,研究角度的变化和相关概念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基本确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交往不仅仅是人在生产劳动交往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还体现为有目的,有计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2.1.2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深化和发展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马克自主义哲学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前期的对交往实践观的研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才能达到改造交往实践的目的。马克自在《资本论》一书中对交往实践观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3。资本主义是当时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为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的活动规律,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深入的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仅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也创造出来了推翻自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

3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 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年版。

7

身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证明了资本主义灭忙的必然性。在《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从生产力的角度,明确的划分了交往实践的三个阶段,马克思认为生产者、生产对象、生产工具构成了劳动的三要素,不同的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的本质区别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如何生产,所以,生产工具在劳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衡量劳动力发展程度和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尺度。人是生产力中的主体,在生产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只有被人使用,才能发挥其价值,才可能创造出社会生产力。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交往行为不断发生变化,马克思从原始社会开始阐述人类交往行为发生的变化,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人的依赖。在原始社会的初期,人类创造生产工具,人的行为受到自然界的支配和威胁,过着群居的生活,因此,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并且交往范围小,具有明显的闭塞性。第二个阶段:对物的依赖关系。这一阶段其实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们的交往关系的描述。在对物的依赖性的基础上形成人的独立性,发展成普遍的社会物质的交换关系,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关系和全面的能力的体系。第一阶段的对人的依赖是在对物的依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阶段的对物的依赖又是对人的依赖的否定。在第二阶段,人们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进行社会分工,但同时也造成了生产劳动的主体与生产资料发生分离,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人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在第二阶段,人的精神财富完全等同于他的现实关系的财富。这些人在社会普遍的产品交换中并没有获得个人自由,只是物质的奴隶,根本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独立的自由精神。第三阶段实现真正的独立和自由。第一阶段的个人依赖和第二阶段的对物质的依赖为第三阶段的实现精神自由打下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会死于自己挖的坟墓之中,共产主义会取代资本主义,按需分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自由,每个人的个性个和才能也会得到充分的分配。

第二,分析东西方社会所有制形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从交往实践的角度分析社会形态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封闭性,缺少内外部交往实践,其最大的局限性就是是缺少交往。造成这一现象的客观原因是因为生产力的不发达,交通工具落后,主观原因是

8

人类的恋土性。以中国为例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中国社会内部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内部交往实践发展落后,由于地理原因和社会原因,和外界隔绝,外部交往实践更不发达,道路的阻隔和交通工具的落后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客观原因,满足生活现状,缺乏进取心,天朝上国的思想是造成内外部交往实践缺乏的主观原因。在对东方社会不同阶段交往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马克思开始思考东方各国是否能够不经过资本主义就达到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这就是马克思提出的大胆假设。这一假设标志着马克思交往实践观从理论研究发展到了实践验证阶段,是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研究的新篇章。对原始社会交往关系的考察和深化丰富关于世界交往问题的研究是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在《人类学笔记》、《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等文章深入研究了原始社会的交往实践,并且肯定了俄国在理论上跨越“卡夫丁峡谷”发生的可能性4。马克思通过深入分析俄国当时所处的世界环境和现实状况,提出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原因主要有:首先,俄国所处的外部环境是生产力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基本上已经形成的全球化交往,为俄国实现跨越提供了条件。在全球化的交往过程中,俄国可以通过对外交往吸取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取得的优秀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并结合自身的发展实践进行本土化,超越是可能的。其次,从内部环境来看,俄国当时实行的是农村公社,其在交往实践中最大的不足交往实践不足,有很明显的孤立性和隔绝性。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很发达,俄国农村公社的发展和转型的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俄国如果善于交往、能够吸收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技术,就能够具有实现跨越的物质基础。在实现跨越的过程中,要摒弃公社的缺点,赢得实现发展和跨越支持。当然也要看到公社的土地集体制促进了现代机械化的农业大生产。所以,我们在改进公社缺点的同时也应该学会充分利用公社的优点。充分的吸收和利用好的科技技术和发展模式,结合自身的时间发展情况,改正缺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就有形成跨越,最终形成新的社会形态的可能性。

4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 卷,洪佩郁、蔺菁译,重庆出版社,1994 年版。

9

2.2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2.2.1交往是生产的前提,是人们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产生的前提,“个人”构成了社会的细胞,历史的发展是在有机个体存在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自己就是怎样”。个人的存在和他的生活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为了能够生存,不得不从事生产活动。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过程也是生产物质生活。人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的存在方式与生活方式。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和他们生产什么,怎样生产是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取决于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条件,人口的增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并且人口的增长开启了第一次生产,这种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开始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靠单独的个人的力量,有些生产是不能完成的,对生产者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为了完成生产,生产者之间就会进行联合。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在人的基本实践活动活动中,交往是生产的前提,生产需要人的联合,所以交往是人存在的前提,也是人的存在方式。通过对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进行研究和分析,马克思认为:交往是人的社会生活,交往关系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在这一基础上,马克思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交往的内容的丰富性,交往的层次的多样性和交往的形式与生产发展的依存关系。生产决定了交往的形式,交往要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交往形式也会受生产力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确了“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概念,它们和两性交往都是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两性关系、物质关系、精神关和同人自身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对应构成了人的三种基本的关系,其中两性交往在人的交往中处于最低层次,物质交往指的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的综合,精神交往指的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关系的总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构成了最高层次的交往类型。

2.2.2交往是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通过不断的提高个人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已经创造出来的生产力进行保护和传播是社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交往的扩展为保持和传播社会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马克思认为:

10

“某一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域都必须单另进行;一些纯粹偶然的事件,例如蛮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战争,足以使一个具有发达生产力和高度需求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在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每天都在重新发明,而且每个地域都是独立进行的。发达的生产力,即使在通商相当广泛的情况下,也难免遭到彻底的毁灭。……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

马克思的论述充分的表明了交往能够保持已经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和发明,极大的降低了生产力遭到彻底的毁灭的可能性,交往能够促进先进的生产力的传播,降低免生产力或发明失传的可能性;交往有利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相互借鉴彼此已经创造出来的先进生产力和优秀的历史文化,避免了因为单独发明造成的人类生产力的极大浪费,节约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扩大交往获得的显著成就证明了这一。总而言之,交往实践的普遍发展为生产力发展的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和保障。人在生产力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是主导因素,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在生产活动中是人的本质的物化,因此生产技术的普遍推广和生产方式的历史延续的本质是由于交往实践对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促成的。

2.2.3交往与分工之间关系密切

马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详细的论述了社会分工的演进以及所引起的人们在交往方式以及交往关系等方面的变化5。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分工最开始起源于性行为方面,后来因为天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因素才开始形成自然分工。真正的社会分工起源于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社会分工与所有制是相同的表达方式。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一方面分工使人们彼此分离,仅仅局限于某一个行业或领域,大部分情况下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另一方面加强了人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往是迫切感。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和工业商业分离的几次大的社会分工,经历过部落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封建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等几种形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因为

5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11

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机器化大生产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交通环境得到改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国际贸易不断发展,资产阶级依靠机械化大生产打破了小生产,工厂手工业等小的私有对其的发展的阻碍,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尤其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建立起来,普遍性的世界交往获得快速发展,各国比较优势的发挥,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更加专门化细微化,长期从事同一个职业提升了生产效率,但也导致了人的现实生存状况的严重异化,使人的交往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交往关系越来越复杂化。

2.2.4交往决定着社会发展

马克思用交往形式来定义市民社会,马克思指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包括每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上的物质交往活动,只有在人们的物质生产交往过程中,才可能建立各种社会组织,市民社会就像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每一个民族的社会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和一个民族自身的内部结构都取决于他的生产,内部和外部的交往发展程度。因此,在有了民族之后,交往在一个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关系以及一个民族的内部结构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定的工业关系和交往关系和一定的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个人的物质生活是国家存在的现实基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等现实的关系决是创造国家政权的力量。处于统治阶级的个人借助国家实现共同利益。国家是所处时代的市民社会集中表现的形式。

2.3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特征

2.3.1交往实践具有双重结构性

交往实践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的统一体。生产力指的是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人们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能力,是人类为了使自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6。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交往关系或技术性的生产关系。从交往实践的视角来看生产力,生产力表现为物质生产力和结构性生产力两大部分。结构性生产力指的是由于主体的交往层次、类型和程度不同造成的社会分工,6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 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12

带来生产力的扩张。生产关系包括技术性和社会性的生产关系两大部分。社会性的生产关系指的是在不直接涉及物质生产的情况下,主体和主体所结成的交往关系。技术性生产关系由实体性生产力所影响。交往实践有利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促进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

2.3.2交往实践具有系统性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的最基本的观点,指出了认识的内在社会规定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的认识论的亮点。实践也离不开交往。主体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困惑,都可在实践中寻求到答案。实践可以让人更清楚的认识事物,交往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人和自然的相互的作用基础上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实践离不开交往,实践在本质上是交往的,个人之间的交往为是实践活动产生的基础。

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物质活动,是客观物质和主观目的性的统一。但是,实践结果的客观实在和实践目的的主观性并不是自在的一致,并且,由于实践主体认知的局限性,实践主体如何不断地避免其实践目的中的主观片面性从而达到目的与对象的一致的问题是实践活动内部存在的重要问题。为了避免认识和实践中的主观片面性。首先,主体应该前意识和潜意识地认识到自己是存在主观成见的,而主体只有在和其他的主体进交往时,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成见,才能采取有措施加以克服。只要是实践都具有交往性,只有实践的社会交往性才可以避免主观私人视域的缺陷,获得真正的主体间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现实的群体和社会。另一方面,交往也离不开实践,我们在交往活动的形式和范围的限定内所进行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在和发展的真正基础。从本质上讲,在交往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因此,交往的社会关系是形成实践的基础。没有社会关系的实践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交往行为。只有合理的界定交往实践,才能把主体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统一起来,马克思指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不仅要和自然界发生关系,如果他们不通过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行为,就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社会生产活动,人们必须要发生一定的交往联系,只有在社会联系的范围内,才可能产生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形成生产。任何一个显示着具体的历史活动都有“主体——客体”,“客体——主体”两个方面关系。在交往实践中,交往具有实践性,社会实践也

13

具有交往性。交往包含于实践对象和实践的客体。实践活动在时时刻刻的改造交往,促进交往的合理化发展。实践也包含于交往,交往也在不断充实发展着实践的内容。

2.3.3交往实践具有差异协同性

在交往实践的过程中,交往的主体,客体都是人、人群结合起来的,每一个交往实践的主体都通过交往活动影响着对方,同时又作为客体接受对方的反作用,形成多极主体之间彼此影响、相互参透的交流活动的过程。整合性指的是交往主体在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世界观念,人生观念等矛盾的不断消融,相互契合,相互趋同的过程。一方面,从微观层面上来看,由于社会地域,文化环境的不同,不同的主体在空间上呈现出相互分离的特点,在文化、价值观上等社会方面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空间上的分离性和观念上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不同的主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限制了人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范围。另一方面,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宏观层面来看,社会历史条件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使得不同社会文明之间呈现出发展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的特征。任何一种文明都有继承性,经过世世代代的继承,不断发展。其文明发展中既有不足之处,又有优秀的成果值得借鉴。没有不同,就没有进行交流和互动的必要性,不同实现互动性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在生产活动基础形成的,使得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具有相似之处,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文化的整合提供了条件。互动性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整合度的高低,互动性和整合度并不完全对立和冲突,承认互动性并不否认个体差异的丧失,承认整合性也是主体资质的整体划一。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和而不同”完美的表现了差异协同性。

2.3.4交往实践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交往实践是一种合目的性的活动。在交往中,人们的活动虽然会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满足自身需是人们进行交往活动的主要目的。人们在进行交往活动之前,首先要有交往动机,考虑自身的需要,然后决定交往的内容和形式。为了形成各自的目的,交往主体之间会相互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 所以交往实践具有合目的性。目的是交往实践活动中的一种反映,在交往活动的整个活动中发挥着计划性和目的性的导向性作用,促进交往主体在交往活动中发展成一种新

14

的交往联系,那就是合目的性联系。另外交往本身作为人们交往的产物,又是新的交往活动的对象,不断地被纳入新的交往活动中。正是在新的交往活动中,人们不断地改变旧的交往形式,代之以新的交往形式,使交往合理化。合理化代表了合乎人们的需求和目的之理,需求的满足就是目的的实现,同时新的需求和新的目的又会产生和推动着交往形式不断从实然向应然、从现实向理想转换。它蕴涵了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这表明交往实践是一种属人的合目的性的活动。其次,交往实践活动也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交往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交往实践活动形成的基础,又不失自身的独特本性。交往实践的合规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的是合乎人和自然的规律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人们交往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们的交往实践活动是在生产力的发展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人们之间不同的交往形式。人们之间的交往形式应该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体现了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和交往方式要受到社会生产的制约。二是合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规律性。马克思指出,虽然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但是进行交往活动的主体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个人,人的交往活动必然会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人在交往活动中利用自身的创造力, 原有的社会关系进行拓展和创新,不断的改变交往的内容和形式,发展成新的社会关系。合规律性是合目的性的客观基础,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的客观反映,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辅相成,统一于人们的交往实践活动的过程之中。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ca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