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头陀镇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第二课时)》学案

更新时间:2023-05-28 23:2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风筝(第二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学习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3、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学习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3、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一)反复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

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二)、合作探究:(品读课文,并讨论思考问题)

(1)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提示:晴朗的天空中浮动的一两只风筝,本是美好的景致,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3)小兄弟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 ”其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感情?

(4)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5)“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6) 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7)结尾说作者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为什么?

扩展延伸:学习完本文,你有何感受?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课堂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意想不到,又“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当堂训练】

精段赏析

阅读课文第3、4、5三个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一句中的“掷”“踏”能否改成“扔”和“踩”,为什么?

2.“我恍然大悟似的”,文中的“我”悟到了什么?

3.“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一句中的“果然”两字包含什么意思?

4.在文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的句子,并摘录下来。

5.童年的你有类似文中小兄弟的经历吗?如果你是小兄弟,面对这样的遭遇,你会怎么做呢?

6.“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中的“铅块”这一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和困惑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ar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