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师编制考试简单题论述题汇总

更新时间:2024-03-29 00: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4.如何理解和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月亮圆圆还是弯弯 针对以上两个材料反映的问题,分析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做才合理。

1、存在的主要问题:重预设、轻生成,教学只允许唯一的标准答案,教学缺乏灵活性等。 2、危害:导致学生机械思维,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5分) 我们应有的做法:

1、首先,教师应真正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学过程是平等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能仅像一个判官,以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以“标准答案”为依据判断学生答案的对错,甚至代替学生解决问题。(10分)

2、其次,教学要精心预设,也要重视生成,要富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创造性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10分)

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 二、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审视教学资源,弹性设计教学,进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感悟、积累、运用的动态过程中,在准确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同时,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动态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打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旗帜,学科教学从强调目标、计划发展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而在这种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必然孕育出许多生成性因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摒弃过多的预设与计划、规范与机械,更多的凸显课堂的真实丰富性、复杂多变性、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强调生成,并不是忽略了预设。相反,我们的预设应更为充分,更为饱满。因为充分的预设,代表的是对教材更深入地理解,代表的是对整个教学设计更为成熟地把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善于把握生成的机会,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动态的生成过程。 三、在新课标之下,我们如何作好充分的预设?

新课程非常关注并提倡课堂动态生成,课堂上也确实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艺术性地应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质量绝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的“预设”,所以课前的预设工作反而显得更加重要了。我认为,预设并不是前文所说的简单地指教案。写成文字的教案只是我们预设的一部分,正如露出水

如果放手,课堂上也只能是捉襟见肘了。因此,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预设必须要充分。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灵活的捕捉,调控“生成”!新课标指导下的备课对教师的要求加深了。只不过我们的预设要留有空白。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才能使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必须要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文本。“文本”是生成之“母”,“预设”是生成之“父”。追求生成的课堂教学不能脱离“文本”,也离不开“预设”。并给自己预留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很有把握地进行课堂生成。

四、在新课标之下,我们如何作好自然的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此,当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应在促成学生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我们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预设之外的,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事情。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应对这一切,能够从容指导学生。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方寸大乱,那么其他的一切教学设想都不可能得以实现了。并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面对学生的种种想法,我们在平等的立场上给予指导,而不能居高临下,一棒子打死。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用心倾听。当学生在就课本内容发表观点的时候,我们也要用心的倾听,这样才能从中明确学生的观点并对之给以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并在之后,进一步的明确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进行亲切的交流,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教学。 再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重组。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我们又要区别对待。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所生成的独特的见解,这时教师不可打压学生的观点,而要顺应学生思维走向。对于那些即兴闪现出来的火花,教师应敏锐捕捉,并予以引燃,顺水推舟,给以适当的鼓励,以此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起来,共同研究。还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本身超出文学范畴的理解和认知。对于这部分信息,教师必须加以正确的指引。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生成,而忘了我们在做什么。在语文课堂上,一切的生成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感受语文,体会语文。其他的超出语文范畴的生成,无论多么精彩,教师都应该用巧妙的方式将学生的视角引回到语文上来。同时,教师还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能够引发学生新的生成的兴奋点。

课程改革是社会和时代的必然趋势,而教师角色转变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本文从由知识的\

面的冰山一角。原因就在于其只看到了露出水面的部分,没有看到水面下的广阔之处,没有权威者\转向信息平台的\搭建者\由\居高临下者\转向\平等的首席\由过程的\实践者\转 对文本的充分解读。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也就自然不敢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发挥。1 向结果的\反思者\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向\研究型学者\由课程资源的\依赖者\转向\开发

者\由台上\演员\角色转向后台\导演\六个方面进行阐述,目的是唤起广大科学教师角色的转变,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6.教育现象分析

●欣赏漫画《规矩》,此漫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育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请结合有关的教育理论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集中反映出当前学校教育中以统一的模式或标准去培养学生,使学生缺乏个性的现象。(4分)

(1)培养目标多元化,学校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2)培养手段多样化,学校课程的设置应增加选择性。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3分)

(3)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应该更多关注过程,应该尽可能地兼顾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3分)

●马加爵 请从教育的角度谈谈这到底是什么缺憾,怎样弥补这种缺憾? 缺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5分)

中国人的性格普遍内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缺乏开放性,社会又处于转型期,一些浮躁、偏激的社会倾向对青少年影响很大,再加上独生子女成长的特性……种种因素影响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格外重要。(5) 弥补:(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5分)

教师自身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故,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 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5分)

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由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为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3) 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活动(5分)

结合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的典型心理问题开展生动、活泼、有趣、直观的系列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能接触到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且共同解决一些学习、生活中的 典型心理问题,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到实处。

(4) 注重家长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5分)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 1.给学生贴标签的依据是苍白的

仅凭某一科或几科考试成绩或者教师对学生的印象,就对学生的好或坏作出判断,违背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每位学生都有其擅长的方面和薄弱的方面,这些差异虽有强弱之分但不是好坏之分。 2.给学生贴标签是对学生的不尊重。

贴标签损害了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给学生贴标签剥夺了学生的评价自主权。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让学生学会自己评价自己,使其正确对待自我,通过自我评价来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不足,监控自己的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会学习、自我提升的目的。

4.给学生贴标签违背了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原则,不利于提高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案例1:

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

组进军。请问: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一)、整体阅读、提取信息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应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以前,我的作文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 组进军。 有关评价方面的

(二)、针对信息、正确判断 思考: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

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该教师的做法丰富了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三)、联系理论、对号入座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其2 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3、评价内容综合化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4、评价标准分层化

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评价方式多样化

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6、评价主体多元化

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在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其原因是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①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 ②关注评价的主体性 ③体现了评价标准分层化 ④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 (三)、针对要点,具体分析 1、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

该教师的评价体现了评价分层化,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评分标准衡量不同的学生,促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2、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

该教师利用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对学生的进步及时鼓励,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促使向更的目标奋斗,达到这种效果,归 功于老师采用的“按不同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用不同的评价要求和标准”评价学生

的方法

3、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

该教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老师这种方法的激励下,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步,使评价进入学生的进程之中。 4、关注评价的主体性

这位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 案例2:

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案例2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帮助他,同时指出他在学习上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如我是张主任,一定不会这样做,当我发现了王林的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和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

案例9:

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3 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

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A B D C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A B D C

请问: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案例9分析:

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消蚀,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置上,教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 案例17:

一年级(6)班《蚂蚁和蝈蝈》的教学接近尾声。屏幕上打出一组量词练习 一( )蚂蚁一( )甲虫 孩子们小手如林,应答如流。

“一(位)蚂蚁,一(名)甲虫。”在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的刹那,6岁的小男孩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闻听此言,孩子们哄堂大笑。

“嘘——”年轻的董老师伸出食指示意,教室里安静了下来。

“好孩子!能说说理由吗?”董老师眼含笑,嘴含情,轻抚小男孩的头。 小男孩满怀自信地说:“熊先生,狼外婆,动画片里都是这样说的。” “没错!”董老师带头鼓掌,“诗人也是这么说的”。

“可不可以说/一枚白菜 一块鸡蛋 一只葱/-----可不可以说/一朵雨 一束雪花一瓶银河/------可不可以说/一头训导主任 一匹将军 一尾皇帝?” “孩子们,你们说可不可以?”

孩子们听了,又是哄堂大笑。那笑犹如一朵朵灿烂的花,开在每一张脸上,开到每个人的心里。

答:好,该老师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开关。当一生说“一位蚂蚁!”“一名甲虫!”时,该老师只“嘘—”一声,没有对错评价,只是引导大家一起进入了更深层的思考;当该生说出理由时,教师不看重结果,只是肯定了思考方法,激励学生再阅读。

该片断中给我们的启示是:评价是为了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它关注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因此,在注重结果评价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的评价。面对学生正确的答案,不忙着肯首表扬,而是引导回顾思考的过程,使最有价值的过程与方法让全体同学共享。面对异类答案,尊重差异,肯定思维过程中的价值因素,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过程,充许异步达标。课堂即时评价并不等于马上评价,教师耐心等待,延缓评价。教师的基本姿态是接纳,即不表示赞同,也不表示反对,而是表示非常乐意倾听。不至于简单评判“对”或“错”,而是展开具体的阅读与思考,寓引导点拨于评价中,给学生以方法的启迪。这样,每一次评价的过程才会丰满,才有一定的意义和份量。

案例4:某中学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及部分基础型课程实行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至5个班级的学生作为一个“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学期微调一两次。

请用有关教学或课程理论对该校的做法进行评析。分析学校的做法是正确的,它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①学校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将学生分层,确定了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兼顾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使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身价值。

②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避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学校开放了校本课程,体现了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放者,改变了以往被动执行的做法。

接着,董老师神采飞扬地背了一首诗,一首非常有趣的诗。它是香港诗人西西写的,③该案例面向每一位生动活泼、发展、有尊严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的 4 发展过程,名字叫《可不可以说》: 重视评价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

一锅煮”的做法。

案例12:该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案例12分析:

1、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

2、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笔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评价手段和方法;

3、从评价主体看,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4、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5、从评价重心看,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采用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我认为,作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改革评价学生的方式: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2、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作为收集 学生发展的证据, 教师应该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

3、把量化和质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

4、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

校本课程的评价: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我们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

(1)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评价,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评价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同时重视学生、家长、教师同行,校长对教师评价、方法有调查问卷、课堂记录、案例评析。

(2)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评价。我们建立了花园中学专职教师业务考核制度。教务室、教研室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

喜欢的艺术老师” 。目前,我们正在着手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档案袋”。

(3)对学生成长的评价。

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我们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评价的方法除了观察、调查、考查学习知识、成果展示等外,我们还特别建立了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的“成长记录袋”,允许孩子们把自己认为优秀的作品(一张画、一副书法作品、一盒录音带、一个小制作??)放到记录袋中,可以想象几年之后,当孩子们再去看哪些作品时,会发现自己又长大了,或许这作品陪伴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

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

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了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切实提高了教育质量,形成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课程改革的效果已开始显现,但仍有些问题需要解决,值得我们思考:

1、课程开发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摸着石子过河”,没有现成的供学校自身课程开发的模板。因此,在实践中只有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调整方向,不断充实内容,改进形式,从而提升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才会出现生机。

2、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要想大事、干小事、讲实话、做真人,不表演、不做作,勇于向先进学校学习,吸取外校成功的经验,及时转化为适合本校实际的可操作规范。

3、校本课程的实施在课时安排上要科学合理、机动,给教师一定的主动权。同时又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创造性,各科教师也要根据校本课程内容的开放、自主、灵活地安排内容、时间,可根据内容、活动场地、人员配备、器械限制等,事先与学校教务处联系,协调活动时间,因地制宜。

4、学校需要在财物上给予立项,每学期要适度安排活动经费,采取学校出一点、学生自己掏一点、上级拨一点等筹集开发活动经费。

5、教师素质仍是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教师的知识、技能、能力不能适应课程开发的需要。原有的课程观念阻碍着教师的参与,短期内难以真正实现自下而上、权利分享、责任分明、自主开发。

6、学校应主动克服应试教育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的惯性。新的理念的确立,也是

五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一个实践过程,尤其对于校本课程来说更是如此。

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每学期评选出孩子们心目中“最5 7、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自律的校内评价机制。

8、 校本课程的实施中要注重课程专家队伍的培养和共享课程资源的建设。 【案例一】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师生要平等相待,

你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请你走下高高的讲坛”) 1、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知识结构? 2、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能力结构?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素养:

(1)林崇德教授把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本体性知识,主要指学科专业知识;(即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文化知识,指的是与教育有关联的综合性知识;(新的课程结构尤其强调教师应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具备跨学科知识);三是条件性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也就是怎样教书育人方面的知识。 (2)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①信息能力。教师只有具有信息能力,也才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指导学生去独立地获取知识。(指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这是教师职业的一种新的能力,将广泛应用于课程整合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②教学能力。驾驭教学的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

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这是教师职业能力一个重要的方面。(还有肢体语言,音像讯息等)

④组织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是教师职业的重要能力,许多案例都会涉及这方面内容) ⑤教育科研能力。(同时也包含一种扩展的专业知识能力)

(此外,还有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设计能力,课程整合能力,与原有的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相比,现代教师将更富有创造性,不仅会教书而且会编书,现代教育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 此道题的设问与案例本身的关联性较少。

该案例的问题是“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即该采取哪些途径和方法。

(1)“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竹杠,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说明该生学习差,品德也差,转化不是易事,但作为班主任应看到王峰才三年级,年龄小,可塑性强,只要肯下功夫是一定能转化的,一定要想办法挽救;

(2)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和条件; (3)在信念的基础上展开全面调查,了解王峰坏习惯形成的原因;

(4)“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

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 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4) 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民主意识,要和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请6 (要全面、辨证地看待后进生,要挖掘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5)要为后进生转化创造各种条件;(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争取家庭的配合与支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依靠、发挥班集体的力量等)

(6)抓反复,反复抓。(注意衔接处,在低谷时应注重培养自制力,进步时,应予以鼓励,看到不足,在复发时,应确立信心) 【案例五】

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常常会看到以下现象:

(一)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

(二)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发言;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 请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对以上现象分别作出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是新课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知识:

(1)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首先,合作学习的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促关系。(相同的权力和共同的责任)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机。其次,成员个体通过向他人阐述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质量,又观察到他人的思绪过程,从而进行较准确从中学习有效策略。第三,重视学生彼此间的人际交往。(交往是全方位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 (2)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①组建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学习小组在结构上体现班级的缩影,学生按性别、学生成绩、个性特点、家庭和社会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赛。(异质分组的形式)

②每小组有一名小组长,负责活动有序开展。小组内的的各种角色要定时进行轮换。(领导者、激励者、记录者、检查者等角色要定时进行轮换)

③小组合作学习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小五年级的七字诀:听取发言不插嘴,分析比较求领会;说明理由要充分,启发大家同思考;求助别人心要诚,注视对方稍欠身;反思敢于承认错,肯定别从学着做。)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以上现象分别作出评析。” (1)“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不符合“异质分组”的原则;

(2)“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发言;”

(小组活动缺乏一定的规则,简单地讲就有“你说—我听”这一典型的策略)

(3) “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两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4) “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角色要轮换担任);

(5) “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学生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该案例涉及到的是新课程中的改变学习方式的有关知识:(新的教学方式强调:)

(1)探究性学习概念:在学科领域或现实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态度、能力和学习方式的过程; (2)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①探究式教学的运用促使教学策略发生转变。使得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②探究式教学的运用促成了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仍旧是班级授课制,但是由于信息媒体的介入,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赋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③再次,探究式教学的运用促成了教学内容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④探究式教学的运用促成了师生角色地位的转变。教师由原来的知识提供者、灌输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由被动学习的接受者和被填灌对象,转变为课堂学习的认知主体。

24、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一、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二、突破学科中心。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三、改善学习方式。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四、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各学科课程标准力图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7 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课程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评价。五、为课程的实施

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

25、这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首先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再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26、为什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现实背景看,目前教育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方式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据调查,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做、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理论上看,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有决定性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重要的中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深层次、浅层次等),学习效果是不同的。在一些学生中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盛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并未涉及素质教育的深层目标。 27、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新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种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说,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多层次、多类型的开放系统。

1.主动性。主动性相对于被动性而言,两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习的主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兴趣。二是学习责任。学生自己意识到学习的责任,把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生命、生长有机地联系起来,这种学习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习新理念:要把学习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让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责任。

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要求。

3.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而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现代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并把它视为急待开发和利用的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独特感受。

4.体验性。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涉及更为宽泛的视野,甚至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识、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整个精神发展的过程。

5.问题性。产生学习意识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的学习必然是表层的和形式的。 现代学习方式特别重视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其基本的思路是:一是通过问题引导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主线;二是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 28、什么是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基本精神:(1)学生参与并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2.自主学习的基本特点:(1)能动性。能动性有两种表现形式:自律(自觉)与主动(积极)。所以,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责任感。(2)独立性。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独立性的基础上,它要求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自主的开展学习活动。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独立“生长”自己的知识。(3)异步性。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了解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出具体学习目标,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评估。自主学习的异步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差异发展。

3.自主学习的建议:(1)九个“尽可能”:目标尽可能让学生明确;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问题尽可能让学生先提;得失尽可能让学生评价;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疑难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检查尽可能让学生自查。(2)四“不”: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四个“不等于”:放手不等于甩手;自主不等于自流;群言堂不等于

2.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乱言堂;因势利导不等于千依百顺。 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都有显在的和潜在的学习能力,而且都有8 29、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和多边的互动活动,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1.合作学习的认识

(1)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目标。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或手段。作为一种教学目标,合作学习关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质。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2)合作学习既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也是课程实施的新资源。

合作学习通过互动性的学习,有利于对知识的重组,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加速实现课程目标。而且,课堂教学中的合作,除了教材的知识、教师的个人知识、学生的个人知识外,还增加了师生、生生合作互动产生的多种信息。这些信息也是课程的重要资源。 (3)合作学习既需要合作的物理环境,也需要合作的心理环境。合作学习的物理环境:小班化教学、小组的划分、座位编排、活动形式、学习媒体等等。这种合作更多的是平移式信息交流,缺乏意义建构和提升。在此基础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心理环境,例如,学习气氛、合作动机、个人责任、集体荣誉感等等,则更有助于合作学习效率的提高。 (4)合作学习既有小组活动,也有个人活动。个人活动能更好地感知、理解学习内容,为合作学习提供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的合作学习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小组活动能加强学生之间有效的合作和沟通,达成对知识的新体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既取决于个人学习的有效性,也取决于小组活动中社交活动的有效性。

(5)合作学习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可以选用,也并非所有学习活动都适合合作情境。得注意的是合作学习不可能是万能的。对于某些思维要求高的学习任务,个体学习、竞争性学习更为有效。

(6)合作学习不仅主张合作,而且也不排斥竞争。

合作和竞争都是群体整合的重要手段,竞争是为了提高效率,更好的合作。 2.合作学习的要素

合作意愿。创设有利于合作的学习氛围,如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合作的良好愿望。

相互依存。小组成员之间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只有建立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才有助于激发小组成员对所在小组

个人责任。社会心理学认为,在缺乏明确的个人责任时,小组就会变成学生逃避责任的“避风港”,造成“责任扩散”现象。在合作学习的小组中每一个成员必须承担明确的任务。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分别指定记录员、报告员、协调员。又如,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角色轮流互换。对合作学习的结果,采取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的记分方法。 (4)合作技能。

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合作技能。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某些合作学习环节缺少实效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

这些技能包括组成小组的技能、小组活动的技能、交流信息的技能、有效解决冲突的技能、小组活动自评的技能等。

混合编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合作奠定了基础,组间同异为全班各个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混合编组要考虑的4个因素是: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能力水平、学生的性别、学生的家庭背景等。 3.合作学习的模式

从课堂教学设计看,合作学习是与班级教学、个别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整体设计的,一般不单独使用。其操作模式主要有:(1)“由上至下”模式。这种模式的思路是先班级教学后个别学习、先教师后学生,主要适合于难度较大的理论性内容。其基本程序是:教师面向班级精讲--小组合作学习--个人独立操作--组内、组间互评--教师总结。(2)“由下至上”模式。这种模式的思路是先个别学习后班级教学、先学生后教师,主要适用于具体操作的内容。其基本程序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总结—学生独立作业—组内、组间互评。(3)“横向”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利用原有知识进行操作化活动。 30、什么是探究学习?

目前一般认为,探究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 1.探究学习的界说

探究学习以问题为载体。学生探究的问题可以是学科领域的,也可以是现实社会中的,还可以是学生生活中的,由此确定探究主题。

探究学习要求学生始终围绕问题进行观察、思考、操作、调查、实验、信息处理、交流表达等探究活动,为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信息能力、评价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创造了条件。

探究学习模拟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从本质上说,探究也是一种研究。当然,探究学习不

的归属感,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是:任务分割,结果整合。 完全等同于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上位概念,研究性学习一定是探究学习,

相互依存关系的主要表现是:角色相互依存、资源相互依存、目标相互依存、奖励相互依存。 9 但并不是所有的探究学习都要经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一般为长周期的作业。

探究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的过程意识。探究学习改变了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自主地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为目的。探究学习既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究意识,掌握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敢于怀疑等科学素养。

2.探究学习的步骤

形成问题意识。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先导,它既是探究学习的资源,也是探究学习的推动力。问题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释的现象。

形成假说。假说是行动的先导,在明确问题并开始行动之前,必须形成解决问题的假说。 引导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并从多角度、多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暂不作评价,以保证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收集和处理资料。假说需要有证据支持和论证,必须收集资料并进行处理。应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例如,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实践操作、网络查询等等。 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获得结论并验证。学生可以通过逻辑分析、实验、实践等途径获得解决问题的结论。引导学生以客观的、科学的态度去检验结论,防止“先入为主”、“暗示效应”、“从众心理”等的影响。在可能的条件下,将结论用于实践,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 31、面对性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如何重建?

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第一,以“分“为本,盛行分属管理;第二,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第三,以“权”为本,权利至上。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精神的管理制度,要致力于:(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2)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3)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32、在新课程观念下,什么样的课堂才是一个好的课堂?

首先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的智力生活的背景,就是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自由表现的学习情境,一个相互支持、互相欣赏、彼此接纳的和谐氛围,学生可以率真地袒露自己的心扉,表现出最本真的一面。这样的氛围当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是学生实质性的参与了教学过程,包括:⑴师生之间要为实现教学的目标去充分的沟通、交流和商讨以达成 一个共识,即我们为什么学这个内容,学习这个内容对学生本身成长有哪些意义。⑵学生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在教师指导下的推演,而是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不断的修正、多元化的理解下共同探究一个公式或是一个原理的由来。⑶最后反思总

只有发现才有发展,潜能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突现并丰富和发展出来的。

33、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34、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答:(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2)重视采取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笔试作为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它方法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 35、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答:(1)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既看学生的全面发展,又看教师的专业成长。(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

36、考试的改革重点是什么?答:(1)在考试内容方面,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方法。(3)在考试结果的处理方面,要作出具体分析指导,不得公布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37、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学科学习目标;一般型发展目标(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 (2)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量化的评价方法

质性评价方法(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记录、成长记录等) (3)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和同伴的观察与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成绩与作品、其它证据。

(4)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38、作为主要的质性评价方法,如何运用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法?

成长记录袋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主要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

结学习后还有什么困惑和问题需要进上步的探索。 教师或同伴作出评价的有关资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它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 另外,学生是否有在课堂上有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只有展示才有发现,10 来评价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状况。

成长记录袋的内容的收集、编排、和保存等工作主要应由学生来完成,教师以指导和监控为主;大力倡导学生之间和家长参与,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抽查、集体展示与评比等方式监控;倡导创造性使用记录袋,如运用于某一学习阶段、某一主题等;记录袋在终结性评价中的运用需要认真研究。

39、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评价有什么样的启示?答: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有九种: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每个人组合方式及优势不同。它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其次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再次,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教育首先是赏识,是个性化的。 40、如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的发展(职业道德、尊重学生、教学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 (2)设计评价工具

倡导教师自评的评价方式,评价工具可以是调查问卷、自查量表、教学日记、工作总结等;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方法。

(3)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 (4)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41、如何开展教师自评?答:(1)帮助教师对自评及其价值形成正确的认识,创设具有支持性教师自评氛围;(2)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自评方法;(3)慎用自评结果,不宜与奖惩挂钩;(4)与他评结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提高。

42、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那些变化?答: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首先,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方式,“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备课时更加关注学生;再次,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鲜活的课堂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43、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答:课程资源指:课程的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条件。前者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后者指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和环境等

44、新教材有什么特点?答:(1)新教材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2)新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新教材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4)新教材为创造性教学留有余地;(5)新教材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主题和内容中。

45、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答: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基本途径。第一, 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11

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第三,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第四,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第五,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除此之外,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要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思路,发掘校内外的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更为细节的部分。因此,教学活动的资源是微观层次的课程资源。与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相比,它更强调特定群体和情境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开发和利用这类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有:(一)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二)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三)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四)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五)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六)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成长记录袋的内容的收集、编排、和保存等工作主要应由学生来完成,教师以指导和监控为主;大力倡导学生之间和家长参与,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抽查、集体展示与评比等方式监控;倡导创造性使用记录袋,如运用于某一学习阶段、某一主题等;记录袋在终结性评价中的运用需要认真研究。

39、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评价有什么样的启示?答: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有九种: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每个人组合方式及优势不同。它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其次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再次,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教育首先是赏识,是个性化的。 40、如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的发展(职业道德、尊重学生、教学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 (2)设计评价工具

倡导教师自评的评价方式,评价工具可以是调查问卷、自查量表、教学日记、工作总结等;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方法。

(3)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 (4)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41、如何开展教师自评?答:(1)帮助教师对自评及其价值形成正确的认识,创设具有支持性教师自评氛围;(2)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自评方法;(3)慎用自评结果,不宜与奖惩挂钩;(4)与他评结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提高。

42、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那些变化?答: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首先,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方式,“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备课时更加关注学生;再次,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鲜活的课堂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43、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答:课程资源指:课程的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条件。前者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后者指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和环境等

44、新教材有什么特点?答:(1)新教材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2)新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新教材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4)新教材为创造性教学留有余地;(5)新教材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主题和内容中。

45、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答: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基本途径。第一, 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11

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第三,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第四,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第五,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除此之外,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要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思路,发掘校内外的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更为细节的部分。因此,教学活动的资源是微观层次的课程资源。与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相比,它更强调特定群体和情境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开发和利用这类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有:(一)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二)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三)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四)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五)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六)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ak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