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总结

更新时间:2023-08-28 04:2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二物理总结

初二物理总结

第一章 测量的初步知识

一、测量

.用一公认的标准量去量度某一个物理量的过程。

.测量要采用测量仪器进行,不能单凭自己的感觉器官去判断。

二、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国际单位:米

.长度单位的换算:

1千米=1000米=103米 1分米=0.1米=10 -1米

1厘米=0.01米=10-2米 1毫米=0.001米=10-3米=103微米 .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三、误差

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叫误差。

2.误差可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但决不可能消灭。

3.误差产生的原因:

.测量仪器制造得不是绝对准确;

.环境的温度、湿度对测量仪器的影响;

.测量人的视觉差异。

4.误差不是错误: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可消除的。

第二章 简单的运动

1.机械运动

什 么 是 机 械 运 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这里要学习的“运动”,指的是物体

位置的变化。为了含义明确,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运 动 和 静 止 的 相 对 性

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本叫 参照物。

匀 速 直 线 运 动

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速度和平均速度

速 度

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快慢都可以用速度这个词来表示,如植物的生长速度,经济的增长速度,等等。物理学里,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初二物理总结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 度 的 计 算

用时间去除这段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就可以求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通常用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速度的公式就是

V=s/ t

速 度 的 单 位

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的单位用秒,从上表右栏可以看出,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其中的“/”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就读作“米每秒”。交通运输中

常用“千米/时”作速度的单位

平 均 速 度

表示的是物体在通过路程s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应该叫平均速度。

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第三章 声现象

1.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发 声 体 在 振 动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 音 靠 介 质 传 播

声音能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

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回 声

对着山崖、高墙喊话,声音会被山崖、墙壁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就听到了回声。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就是这个缘故。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2. 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 调

初二物理总结

实验表明,纸片、橡皮筋振动得越快,音调越大。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 频率。物体振

动得越快,频率越大。所以,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 度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实验表明,音叉

叉股、橡皮筋的振幅越大,人们听到的声音越大。所以,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音 色

乐音除了音调和响度这两个特征外,还另外有一个特征;这第三个特征叫做 音色,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就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 声 的 来 源

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但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 声 的 等 级 和 危 害

怎 样 减 弱 噪 声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 在声源处减弱。例如,改造噪声大的机器或换用噪声小的机器,做个外罩把噪声源罩起来,在内燃机排气管上加消声器。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例如,使装有噪声源的厂房门窗背向居民区,来减弱传向居民区的噪声;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使传来的噪声被反射或部分吸收而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例如,可以戴上防噪声耳塞,或者在耳孔中塞一小团棉花。

第四章 热现象

1.温度计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摄氏温度

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采用摄氏温度,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

初二物理总结

等分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 1摄氏度,摄氏度用符号℃来表示。例如,人的正常体温(口腔温)是“37℃”,读作“37摄氏度”;北京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4.7℃”,读作“零下4.7摄氏度”或“负4.7摄氏度”。 热力学温度

宇宙中温度的下限大约是-273℃,这个温度叫绝对度。在地球上要使温度降低到接近绝对零度需要极复杂的技术。由于存在温度的下限——绝对零度,科学家们提出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 热力学温度。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这种温度的单位名称叫 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 T=t+273K。

体温计

测体温用的医用温度计——体温计里装的液体是水银。由于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是35℃到42℃,所以它的刻度范围通常也是35℃到42℃;每一小格是0.1℃。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细的缩口,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升到上面玻璃管里,读体温计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仍然指示原来的温度。所以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还能表示人体的温度。要使已经升上去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可以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甩(不是体温计的普通温度计不能甩)。

2.熔化和凝固

状态变化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例如,固态的冰会随着温度升高而变为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水蒸气会随着温度降低面变成水、冰。这种状态变化的现象是很普遍的。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为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

气等,在很低的温度时也会变为液态、固态。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 凝固。

熔点和凝固点

几种物质的熔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初二物理总结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必须继续加热,熔化过程才能完成,这表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反过来,液体在凝过程中也要吸热或放热,但是温度改变。

3. 蒸发

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 液化。 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可见,要加快液体的蒸发,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

面积和加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而要减慢蒸发,应该采取相反的

措施。

蒸发吸热

在胳膊上擦一些酒精,随着酒精的蒸发,会感到擦酒精处凉,这是因为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夏天在地上洒水感到凉快,是利用水蒸发吸热来降低气温。人们在盛暑天气大汗淋漓,是靠汗的蒸发吸热,保持体温不致升高。而没有汗腺的狗,酷暑时不能靠身体出汗来散热,只得伸长舌头,大口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增加蒸发量来散热了。

4. 液化

降低温度气体液化

温度降低,大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降水。这是大自然中的液化现象。

压缩体积气体液化

从实验可以看出,当乙醚蒸气被压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试管内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表明用压缩体积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液化放热

液体汽化的时候要吸热,跟这相反,气体液化的时候要放热。烧水、做饭的时候,被100℃的水蒸气烫伤往往会伤得很厉害,就不只是因为水蒸气的温高,还因为水蒸气液化时放热的缘故。

5. 升华和凝华

物质不但可以发生固态、液态间的相互转化,液态、气态间的相互转化,还可以发生固态、气态间的相互转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 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初二物理总结

第五章 光的反射

1.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线也会发生弯 曲。例如地球周围的大气就是不均匀的,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的光线

就会发生弯曲。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就是因为不均匀的大气使光线变弯了的缘故.因此应该说,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速度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米/秒

2.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

从光的入射点O所做的垂直于镜面的线ON叫做法线,入射 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 反射角。从实验得出的下述结论叫做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让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在反射光的方向可以看到 耀眼的亮光。太阳光斜射到白纸上,从各个方向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白纸看上去虽然很平,但是实际上却有许多细微的凸凹不平,平行光线射到它上面时,是向着不同方向的(图5一10),这种反射叫做 漫反射。而镜面很光滑,射到平面镜上面的平行光线反射后仍然是平行的。光滑镜面的反射叫做 镜面反射。

3.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都相等,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如果把像和物体的位置用直线连起来,还可以看出,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第六章 光的折射

1.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它的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光路图,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实验表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

初二物理总结

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如果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从水或其他介质射入空气中,可以看到,进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就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就是说,在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2. 透镜

凸透镜使光线会聚

凸透镜对光线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的成像

凹透镜使光线发散

从空气射向凹透镜的光,经过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因此在上面的实验中

用凹透镜不能在白纸上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所以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变得发散,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做凹透镜的焦点。由于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3. 照相机

照相机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选定被拍摄的景物后,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胶片上就会出现景物的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像、胶片上有对光敏感的物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经过显影处理就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为了使远近不同的景物在胶片上产生清晰的像,需要旋转镜头上的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

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有

数字,表示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照相时,胶片曝光适当,才能洗出好的相片。曝光过度,洗出的相片发白;曝光不足,洗出的相片很暗,都不能令人满意。为了控制光量,一是用光圈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一是用快门控制曝光的时间。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环上刻有光圈数。曝光时间可以从快门上的数字知道。拍照时,要根据景物的明亮程度,选择适当的光圈和快门。

4. 幻灯机 放大镜

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虚像的条件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幻灯机

初二物理总结

幻灯机就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原理制成的。幻灯机的镜头也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透

明的幻灯片到镜头的距离比镜头的焦距稍大,用强光照射幻灯片凡可以把幻灯片上的画面放映到屏幕上,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倒着插在架上。

放大镜

放大镜就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用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把凸透镜靠近要观察的物体,让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小于焦距,透过凸透镜就可以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ai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