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上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4-05-09 12:38: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一地理上册教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 教学课时 :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 图2:“盖天说”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

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

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述。

(学生回答 )

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刚才,我们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盖天说”,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6页图c,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挂图:课本图p 5C图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回答) 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布置作业: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课余比比看谁做的最好。

板书设计: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

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学生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标示出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

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位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

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

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巩固总结此课。 布置作业:做下面练习: 1. ( )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 ( )

A、4万千米 B、8万千米 D、4万米 D、8万米

线

3. ( )

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A.60°W B、60°E C、120°W D、120°E 4. ( )

A.180° B、0° C、160°E D、20°W 5. ( )

A.划分经度的起点 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90°纬线

6. ( )

A.

0°和180°之间 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东

线

间 D、20°W以东到160°E

7. ( )

A.

20°N未必位于北半球 B.150°E经线未必位于东半球 关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8. ( )

A.

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 B.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近

关于经度、纬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C.最大的经度是360° D.180°经线以东经度越来越大的为东经

板书设计: 一、纬线和经线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三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展示下列表格,让学生填出。 纬 线(圈) 经 线(圈) 形状特征 圆圈 半圆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相等

赤道为0°,南北两极为90° 本初子午线为0°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

度数的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 各分作180°

经纬度的表示法 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赤道划分南北两半球 20°W和160°E划分东西半球

数量特征 0°一90° 讲授新课:

一、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可能有的学生能考虑到经纬网的知识了,让其举例说明一下,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展示挂图:教材图J(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数。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地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地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学生小组互相讨论找,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A.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S、150°W。 B.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N、125.3°E。 强化训练:

? 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E、20°N

东半球

北半球 北半球 北半球 0°一180°

120°W、30°S 西半球 10°W、87°N 160°E、45°S

东半球

东西半球交界 南半球

? 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线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第10页“复习题”3。 板书设计:

三、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1.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自转、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3.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4. 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

大地球仪1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个,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

让位学生人,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

?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

? 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 ? 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

? 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

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可用一较大的透明的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并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再请学生动手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思考下列问题: ? 指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当中国是白天时,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处在白天的有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处在黑夜的有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

? 将地球仪转动180°,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中国处在黑夜,美国处在白天。)

? 地球上某地经历一次白天和黑夜大约多长时间?(24个小时左右,即一天。)

? 从南极和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从北极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俯视为顺时针。)

小结:(边小结边板书)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

出示《地球自转歌诀》,学生朗读: 地球向东绕轴转,旋转一周为一天, 背着太阳为黑夜,朝着太阳为白天, 地球上面看日出,每天东边要早见。

承转:大家都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你能想像出同时进行的这两种运动吗?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

现在我给大家演示这两种运动,请大家边观察边思。考下列问题: ? 地球公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 ? 运动的方向怎么样?

? 公转一周的时间有多长?

学生总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公转的方向与自转的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课堂小结:由学生填写下表进行总结: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绕转轴心 方向 周期

产生现象 布置作业:

课外实践:动动手,测量竿影的长度和方向。

? 首先,在学校空旷平坦的空地上垂直插立一根竿子,然后,在晴朗的日子,分别在早晨、中午和下午,观察和测量这根竿子的影子,并且填写下表:

次数 观察时间 竿影长度 竿影方向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 根据记录表,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早上,竿影在 边,中午,竿影在 边, 下午,竿影在 边。 时,竿影最短。 ? 请你想一想,这个观察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天(约24小时) (3)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 2、地球的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年 (3)公转的轨道是椭圆 (4)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 (5)地球公转示意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时

引入: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问题,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本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我们继续用地球运行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在演示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观察和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椭圆形) ? 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斜着) ? 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没有)

? 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呢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两次)

注意:演示时速度不要太快,若运行一周学生还没有看清楚的话,可以反复一次。

学生回答后,以板图的方式进一步做具体的解释:地球在公转时,是斜着身子的。它斜着身子,是因为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这个夹角是66.5°。正是因为这个夹角的存在,才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最北到达北回归线,最南到达南回归线,这也是南、北回归线得名的原因。

试想,假如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还会移动吗?

为使问题更简单明了,将地球运行仪的地球仪取下来,换上一个皮球来演示。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会移动,始终在赤道上。

太阳直射点始终在亦道上,那么南北半球在一年中获得的太阳热量会有变化吗?(没有)没有热量的变化,会不会有气温的变化?(不会。)

地球在一年中没有气温的变化,会不会有季节的变化?(不会。)

由此看来,正是因为地球斜着身子公转,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才会使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热量不同,才会有寒暑往来,于是就产生了四季。

这就解释了我们上节课留下的疑问。

关于四季的产生,我们结合教材图D“地球公转示意图”来详细具体地解释一下。

?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大约是6月22日前后,请大家想,这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是否是一年中最多的?

讲述: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也就是昼长夜短,并且越向北去,白昼时间越长,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长到24小时都是白天,这就是极昼现象。这一天我们把它叫做夏至日。同时把夏至日前后的6、了、8三个月,规定为北半球的夏季。

这一天,南半球的情况完全相反。

? 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这一天是12月22日前后,也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昼夜长短情况与夏至日完全相反。习惯上,规定12、1、2为冬季。

? 当太阳直射点两次在赤道上时,分别在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与南半球相等,昼夜长短也相等,即昼夜平分,因此把这两个节气分别叫做春分和秋分。人们习惯上规定3、4、5月为春季,6、7、8月为秋季。

学生就刚才的解释填表,进行总结并检测学生的理解情况。

日期 阳光直射的地点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昼夜长短情况

为进一步巩固知识,请学生用实际感受来验证所学。

提问:我们当地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如何变化?(不一样。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承转: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别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读教材图F“地球上的五带”,回答:

1、地球上的五带名称分别是什么?(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2、五带的范围是怎样的?

3、五带的划分界线是怎样的?(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是回归线,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是极圈)

4、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的是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5、五带分别会有什么样的气候现象?(热带终年炎热;寒带终年寒冷;温带冬季冷,夏季热,四季分明。)

布置作业:

画出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地球上的五带图 板书设计:

3、四季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 ; 北半球: 6、7、8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 12、1、2月为冬季

(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4、地球上的五带(热量带)

(1)、五带的划分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2)、五带的名称:人们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 北寒带和南寒带。

(3)、五带的范围:北寒带(66.5°N--90°N):北寒带在北极圈以北 ②北温带(23.5°N--66.5°N):北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③热带(23.5°N--23.5°S):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④南温带(23.5°S--66.5°S):南温带在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 ⑤南寒带(66.5°S--90°S):南寒带在南极圈以南的地区 (4)、五带的特点: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夜极昼现象,气候终年炎热; 寒带——有极夜极昼现象,气候终年寒冷;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第三节 地图 教学目标:

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5. 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准备:

1. 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北京市地图、校园平面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节 地图 第一课时

迷语导入:“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 地图

提问: 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学生:把实物缩小,用符号表示??

提问: 下边我们就实验一下,把实物画在纸上。

学生活动:用尺子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和宽度(60×40),然后画在笔记本上;请一学生画在黑板上

提问: 同学们画的非常好,谁能告诉大家,画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把课桌缩小。

提问: 你们把课桌缩小了多少倍? 学生:缩小了10倍

提问: 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

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 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提问: 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

1)写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数 字 式 线 段 式

文 字 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0 50千米

1:500000

2)读“北京城区”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文化宫到美术馆大致有多远?能不能知道?

提问: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不仅要会读比例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二、地图上的方向

演示:指导学生读P19“C图-c”、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标出图中甲、乙、丙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图中的甲点在乙点的什么方向,丙点在乙点的什么方向?

学生: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甲点在乙点的正北方向,丙点在乙点的正东方向

提问: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板书:1、经纬网定方向

提问:同学们打开书,看图P19“C图-a”,谁发现了这张图与 “C图-c”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张图没有经纬网,有一个标志。

讲解:这个标志叫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要注意:指向标指向北方。

板书:2、指向标定方向

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

2)1、2、3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 ,4、5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 ,分别判断:汽车沿什么方向行驶?

黑板画板图:

讲解:有的地图既没有经纬网,也没有指向标,这样的地图怎么判断方向呢? 学生:用人们常说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学生活动:1)分别说出B、C、D各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

2)假如图中B、C两点的实地距离是90千米,分组讨论怎样确定该图的比例尺。

学生:B点在A点的正东方,C点在A点的正南方,D点在A点的西北方向。

提醒学生:知道实地距离,确定比例尺,首先在地图上用直尺量出B、C两点的图上距离,再与实地距离相比,可得出该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 即:1:4500000 板书:3、一般定向法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地球上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前后左右只有一个方向?

学生: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北方;当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南方。

学生活动:各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假如在野外考察或旅行迷了路,你能根据什么来确定方向?(在北半球)看哪个小组的点子多?

学生:1)可用指南针

2)白天可以利用太阳定方向

3)晴天的夜晚可以利用北极星定方向 4)利用房屋确定方向

提问:同学们想的点子非常多,说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知识,也说明了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图可以表示出地面的各种景物,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呢?请同学们翻开书,观察“一些常用图例” 。

板书:三、图例和注记

提问:图例和注记帮助我们区别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性。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一种特殊语言,需要熟悉一些常用的图例。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怎样尽快记住一些重要的图例,相互交流记忆方法; 2)每人发三张卡片,画出三种图例;

3)小游戏:出示卡片,学生抢答。

课后小结: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图例和注记是需要大家掌握的知识。

布置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分小组观测校园内的主要地理事物,绘制一张校园平面图。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

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二、地图上的方向 1、经纬网定方向 2、指向标定方向 3、一般定向法 三、图例和注记

第三节 地图 第二课时

提出问题导入:挂出图幅大小相同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 ,让学生观察:

学生活动: 1、 2、 3、

观察着两张地图有什么不同; 每个小组讲讲自己观察的结果; 学生试着总结一下规律

启发学生:观察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地图包括范围的大小、地图内容的详略。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不同,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也不同。

板书:一、比例尺的大小

讲解:比较两幅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就要将其转换成分数式,这时分子都是1,若分母大比例尺就小,分母小比例尺就大。世界地图的比例尺小,中国地图的比例尺大。

学生活动:分析教材提供的“中国地图”“北京地图”,小组讨论这两幅图的比例尺、范围、内容有什么不同,并填写表格。

讲解:比例尺大小与地图所示范围、内容详略关系: 比例尺 所示范围 比例尺愈大 比例尺愈小

练习:做P21读图活动1巩固:

过渡:地图上的比例尺,一方面反映地图表示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量算距离。

学生活动:利用教材提供的“北京城区地图”,量算从文化宫到美术馆的直线距离;

提问:地图上两算两地间的直线距离比较容易,量算曲线距离呢? 学生活动:

1.量算P21G图中河流的曲线距离

2.说说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用来量算曲线距离?(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提问过渡:

1、假如我们随旅行团到达了黄山,你需要一张什么地图?(黄山导游图) 2、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大厦被炸,此事轰动了世界,我想知道美国在哪,应该选择什么地图?(世界地图)

3、有一个外地人来北京观光,他住在北京站附近,想去颐和园,不知道要乘什么车,怎么办?(买一张北京交通图)

承转:通过这些小事例,我们可以知道地图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板书:二、地图的种类

导游图、交通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地形图、气候图、等等

内容反映

愈详细 愈简略

愈小 愈大

板书: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导入:人们外出旅游,需要交通图;要了解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形及河流,需要查找该国地形图,

我们要会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的获取有用的信息。 提问:下列三位同学各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请你们出主意。(学生讨论回答)

(1)我们班级准备到郊外的梅岭进行游玩活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 (到郊外的梅岭进行游玩活动需要当地地形图)

(2)印度在2001年12月13日发生议会大厦受袭事件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日趋紧张,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也频频发生。我想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

(需要世界政区图)

(3)我们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离我家比较远,我得想一想怎样乘车。 (需要交通图)

板书:四、地图的发展

随着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呈现方式日益多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选择和使用地图。例如,利用卫星或者飞机,可以大范围地快速获取地面信息,加工成可识别的图像,不仅可以打印在纸上,而且可直接在屏幕上显示。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3-P24文字后,让学生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课堂小结:人们的许多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就会涉及到地图的种类、比例尺的大小、内容的详略等。掌握这些地图的知识,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布置作业:做P21读图活动2、3 板书设计:

一、比例尺的大小

1.比例尺是一个分数,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大。 2. 比例尺大小与地图所示范围、内容详略关系: 比例尺 所示范围 比例尺愈大 比例尺愈小

内容反映

愈详细 愈简略

愈小 愈大

二、地图的种类 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四、地图的发展 1. 遥感图像 2. 电子地图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图

教学目标:

1.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 重点: 1.

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图 第一课时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板书:一、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学生读图:读课本P126图B“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B点的高度为500米,A点的高度1500米,以B点为基准面则A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A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A点与B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 “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板图:《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 ,边板图,边讲解。 板书: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做练习巩固: 写出地形名称: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读图:读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讲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看图: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讲解: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一般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新|课|标第|一|网

过渡: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阅读地图。还有一种更直观的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势的高低起伏,这就是地形剖面图。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让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特点。

讲解: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提问:我们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线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样 (不一样。)

讲解: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沿着某个方向画一直线,如P30图I中的直线AB。然后将该直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投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的交点,把这些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看下图(课本插图P30图I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课堂小结:

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画出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课外作业: 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书设计: 一、

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确定:

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⑴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⑵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3、分层设色地形图 4、地形剖面图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图 第二课时

导入:地球表面有高山,有深谷,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千奇百怪的地表形态叫地形。

展示挂图:

提问:陆地的基本地形有哪些?(有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学生活动:观察挂图或课本第27页D图,分组讨论、回答陆地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的地表特征。

师生共同归纳:

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分布,并沿一定方向延伸很长,形成山脉。

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 丘陵——地面有起伏,但海拔较低,坡度又比较和缓的地形

高原——地面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比较陡峻广大地区。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四周有山岭环绕的地形。

学生活动:观察挂图或课本第27页D图,分组讨论、回答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共同归纳:

①平原和高原 共同点是: 地面起伏小;

不同的点是: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

共同点是: 地面都崎岖不平 ②山地和丘陵

不同点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课堂小结: 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做课本第29页读图活动

课外作业:分组归纳平原和盆地、山地和高原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设计: 一、

陆地的基本地形: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

二、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分布,并沿一定方向延伸很长,形成山脉。

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 丘陵——地面有起伏,但海拔较低,坡度又比较和缓的地形

高原——地面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比较陡峻广大地区。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四周有山岭环绕的地形。 三、比较陆地的基本地形

①平原和高原 共同点是: 地面起伏小;

不同的点是: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

共同点是: 地面都崎岖不平 ②山地和丘陵

不同点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第二章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一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掌握中国的位置、疆域和邻国。会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5.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教学重点:

1.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省府所在地在地图上的位置

教学难点:

1.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2.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教学准备: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地球仪(并附有彩色胶带), “中国政区挂图”、 用吹塑纸制成的中国政区演示拼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习指导法、活动。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章 第一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一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 一、

中国位置

看图:“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

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半球位置: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学生活动:出示“五带图”,引导学生回顾地球上的五带。引导学生勾出教材34页图B中的北回归线北极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板书:2. 纬度位置:中国的领土大部分属于北温带,小部分属于热带,没有寒带。

补充纬度的优越性 :这个纬度相当优越,它不像巴西终年炎热,也不像俄罗斯终年寒冷,而且它热带、亚热带、温带农作物都可以种植,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可以找到栖息地,因此,它有利于多种农业的发展。

学生活动:出示《世界地图》 ,引导学生找出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提问: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 3. 海陆位置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补充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从海陆位置来看,中国的位置就更优越了,它背靠世界最大陆——亚欧大陆,眼望世界最大洋——太平洋,像坐在一把铁交椅上一样,稳稳当当的。为什么呢?请看:①有利于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里有鱼,有石油??你看蒙古没有海洋,要想吃点海鲜,需要国外进口,一方面需要付高昂的费用,甚至拉到本国,海鲜都不鲜了,甚至海烂了。(学生笑。)②它还有利于对外交往,一方面我们可通过太平洋,可以到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甚至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

二、中国疆域

过渡:以上是我国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可以说是祖国母亲给她的儿女的一大恩惠,但辽阔的疆域,却是她给儿女的一份厚礼。下面,我们学习中国的疆域。

1. 中国的国土面积

学生齐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提问:中国的陆地面积是多少?(学生回答: 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

几位?(第三位。)

补充: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是1710万平方千米,加拿大的国土面积是997万平方千米。我国陆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2. 中国的四至

过渡:我国的面积很大,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活动: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

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提问:请你算一算我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 读图:读地图册的“我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我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学生活动:算一算我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 读图:地图册的 “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

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补充: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头上顶着漠河县,脚踏曾母暗沙岛。 喝着两江汇合水,帕米尔高原摇摇尾 。 读图: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我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 归纳:我国东西之间最大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最大距离约5500千米,再加上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课堂小结: 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做课本第37页读图活动 板书设计: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一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 一、

中国位置

1.半球位置: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 纬度位置:中国的领土大部分属于北温带,小部分属于热带,没有寒带。 3. 海陆位置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中国疆域 1. 中国的国土面积 960万平方千米 第三位

2. 中国的四至

第二章 第一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我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读图:读P36.C图

提问:由北向南我国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讲述: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至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渤海位于雄鸡的脖子,渤海湾至长江口为黄海,长江口到台湾海峡为东海,台湾海峡以下为南海。

承转:我国东临辽阔的海洋,但这些海域并不全部是我国的领海。 补充: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因此,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为我国领海,12海里以外则为公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绕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则为我国的内海,其全部海域均属于我国行使主权的范围。我国的领海面积大约有300万平方千米。

读图:请同学们注意看图 C右面有两个放大的图,这是我国的两大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请看两幅图哪个海的面积大,(渤海),因此,我们说我国最大的内海是渤海。

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疆域,可以看出它的陆上边界和海岸线都比较长。因此,它的“好邻居、好伙伴”也较多,下面我们走进中国的邻国。

学生活动:

1. 引导学生画出陆上边界和海岸线 提问:我国大陆海岸线有多长?

讲述:我国大陆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船舶停靠。

读图:找出图中的台湾岛、海南岛、南海诸岛、雷州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2.引导学生以朝鲜为起点逆时针方向找出我国的14个陆上邻国

(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补充:⑴与我国有两处接壤的邻国有俄罗斯和印度。 ⑵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泊和不丹。 缅甸老挝接越南,陆上邻国依次连 。

⑶编故事记忆:朝阳升起,一位俄罗斯小伙子在蒙古包内酣睡,忽然听到一阵优美的乐曲,原来是哈、吉、塔三位姑娘在载歌载舞,她们擦着阿富汗,整理好巴基斯坦,沿着文明古国——印度来到山国尼泊尔、不丹,由于她们离家已久,怎能不惦记(缅甸)自已的老家(老挝)呢?相信通过他们的努力,日子不会越来越难(越南)。

3. 自北向南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①韩国、②日本、③菲律宾、④文莱、⑤马来西亚、⑥印度尼西亚。)

补充: 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韩日菲文马印尼,隔海相望是近邻 。 4. 学生活动 :出示题单。学生填图 ( 1)请大家填出我国的四至。

( 2)请大家填出我国的四大临海和两大内海。 ( 3)请大家依次填写出我国的14个邻国。 ( 4)请大家依次填出我国的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祖国母亲的位置、范围和邻国。从中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下面我们再来齐唱《歌唱祖国》。

布置作业:做下面练习:

1.下列国家中,与我国有不连续疆界的是

A、朝鲜、俄罗斯 B、蒙古、老挝 C、印度、俄罗斯 D、蒙古、印度

2.下列省级行政区中,邻国最多的是

A、西藏自治区 B、云南省 C、内蒙古 D、新疆

3.下列国家与我国接壤的是

A、朝鲜 B、韩国 C、日本 D、新加坡 4.有关我国邻国的正确叙述是 ( )

A.南有越南、老挝、泰国 B.海上邻国中,纬度最高的是日本 C.朝鲜是我国的海上邻国 D.越南和我国的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

板书设计: 三、中国的邻国: 1.14个陆上邻国 2. 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第二章 第一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疆域,明确了我国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到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为了便于管理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要进行行政区的划分,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

板书: 四、 中国的行政区划

讲解: 什么是行政区划呢?举个例子,我要在学校里找一个同学,你会告诉我他在某年级某班,甚至明确到第几小组第几个,之所以这样分是为了学校管理的方便。一个国家为了便于管理,也会将国土分为若干个地区,并设立若干个级别,这就是行政区。

板书: 1、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

启发引导: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5页,填写自己的户口所在地。

总结归纳: 我国采用的是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就像我们学校的年级、班级、小组一样。上一级区划包含若干个下一级区划。这里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是民族自治地区。除此以外,国家根据特殊需要,还可设立特别行政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aa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