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两篇

更新时间:2023-08-19 16:43: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两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两篇

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的:疏通字词,了解文意,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

讲授课文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分析上,从而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列举所知道的孔子的名言(用投影显示),导入新课 :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两篇

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1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孔子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课前预习:

1.《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论语》包括《学而》《为政》《八佾》《里仁》等共__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精警诫人。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2.《论语》中主要人物孔子,名丘,字___,是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春秋时著名的___家、___家,是__家学派的创始人。曾长期聚德讲学,开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答案:

1.语录 门人 再传弟子 20 大学 中庸 孟子 2.仲尼 思想 教育 儒 私人 三千 七十二

一、朗读课文 疏通重点难点: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理解文意,并能读出语气 。

2。学生接力翻译 ,老师提示有关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

则何以哉—— 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别国)以师旅 加 之”。 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求(所言之事)就不是国家(政事)吗?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如果)赤(只能)做小事,谁能做大事呢?

3. 师:我们初步阅读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在理解上有什么困难?

生1:孔子要大家说说自己的志向,曾晳并没有说出什么志向,只是描绘了一幅春游图,孔子还赞成他。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两篇

师:我给提供一个材料,你们可以思考。近代学者杨树达先生评论这幅图时说:“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所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

生2:杨先生说这幅春游图是太平社会的缩影。

师:对。你们看像不像?

生3:难说。只是几个青少年在野外洗洗澡,吹吹风,唱唱歌,看不出什么太平社会来。

师:要知道,春秋战国是一个特定的时期,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社会动乱,战争频繁。孔子等人对这样的现实不满,期望治世太平。

生1:我想起来了。这幅图不是一般的逛逛玩玩,而是富有象征意义的。

生2:如果是战争时期,谁还有兴致春游?

生3:青少人不去当兵就奇怪了。

师:对。这幅图表达了曾晢的志向,也暗合了孔子的理想。

生1:到底什么志向?有没有自己的努力?

师:要看儒家的基本观念与基本精神,儒家一直有着积极用世的精神,自然有着自己的努力。

生2:好像没有看到怎样努力。

师:儒家不仅积极用世,甚至还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观点。若有事有为更好,若无事无为,也要做出有事有为的政绩来。至于怎样努力,毋需交待。

生3:只要描述结果即可。

师:曾晢的用世精神不比前三者差,且表达得比较含蓄,“言之有文,行而远矣”,教化礼乐寓于其中,所以,深得孔子称道。

二、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 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应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点评

结构图示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哂之,以其言不让

冉有:三年,可使足民,礼乐俟君子 非邦也与?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 非诸候而何?

曾皙:浴乎沂,风舞雩,咏而归 吾与点也

三、典型例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两篇

1.翻译子路述志的一段文字。

子路急忙轻率地回答说:“如果是一个有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而且又加上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那么,让我仲由去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军队勇武,而且使百姓都懂得为人的道理。”

2.公西华“言志”之后,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是什么意思?

答:对于公西华的思想,孔子认为是一个大政治家的见地,只是话说得非常谦虚罢了。主持“宗庙会同”,操办各国国君参加的联合会议,事关重大;公西华还说是小意思,学习学习。讲得谦虚,志向并不小。所以孔子反问,如果这是一件小事,天下还有什么大事呢?孔子不是否定公西华志向,而是肯定公西华具有以礼从政的素养与才干。

四、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卤莽——哂之

冉有:谦虚

公西华:更谦虚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五、讨论:

1.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2。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六、集体朗读课文。

教案设计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两篇

教学目的:

1、了解《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重视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狠抓朗读和背诵。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分段背诵。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则、以、如、方、与等词义。

3、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学难点:

课文最后孔子对弟子言志的评价。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介绍孔子和《论语》 加强朗读和背诵。

教学过程:

一、解题并介绍孔子和《论语》。

引导学生看教材下注释,了解孔子学生的姓、名、字。

介绍孔子和《论语》。(见《语文读本》P205—208页)

二、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和节奏。

三、学生读课文。

四、教师简要解说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试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作一些简要的评价。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两篇

强调文言词语,指导翻译句子。体会作品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朗读课文。了解了本文的大致内容

(1)这篇文章选自哪里?《论语》。(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儒家学派。

(3)《论语》这部书是什么体裁?语录体。(4)语录体的特点是什么?文字精练、质朴含蓄、概括力强。

2、检查字词积累情况。

以吾一日长乎 尔 你们

率尔而对 助词, 的样子

铿尔,舍瑟而作 同上

求,尔何如 你

方六七十 纵横

且知方也 礼义

如或知尔 如果

如会同 或者

吾与点也 赞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 同“欤”,助词。

二、对照课文注释,翻译句子。

1、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3、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三、本文是《论语》里最具有文学色彩的一篇。讨论本文是怎样运用精练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

(1)本文共提到了哪几个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孔子。

(2)按课文题目顺序来分析,先看子路。

子路有何性格特征?直爽、豪放、自负。(夸耀、善于渲染气氛、语气果断)

通过副词“率尔”就可看出。不假思索。说明他素怀大志。

(3)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子路的话,要把他自负的神情态度读出来。

(4)曾皙、孔子很赞赏他的志向。作品特意把他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并没有直接说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两篇

出来,而是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这种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叫欲扬先抑。目的是引起读者的兴趣。

(5)他怎么谈自己的志向的?子路与曾皙比较,性格上有何不同?(讨论)

如果说子路比较性急、直爽,而曾皙就显得文质彬彬,非常从容洒脱而又谦恭。

“舍、作、浴、风、咏”等词语。能体现曾皙的洒脱。

(6)曾皙的回答不同于其他几位,没有直接表达自己有什么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非常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 大同世界,悠闲自在。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怀。

(7)再来看看冉有和公西华。他们两有个共同的特征:谦让。

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张了,可能会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华更为谦虚。我们知道他是个外交家。但他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望能有学习的机会。(此处可把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谈谦让)

由此可见,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怀大志,并且有才干的。只是人的性格不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8)孔子这个人大家怎么看他?他有没有谈自己的志向?从他的问志、评志的方式,可以看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他有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也很谦逊,其实他做到了这两点。尤其是对学生循循善诱,善于用含蓄的语言点拨学生。

总结:我们写文章要考虑,如果让你来表现一个人物,能否三言两语就抓住人物特征。

四、讨论:如何理解孔子与四位弟子的谈话?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与学生的谈话,是离不开儒家学说的话题的。孔子问志。四位弟子的回答,表面上看有所不同,但实际上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的。子路要百姓们“知方”,是重视“礼治”;冉有的“待君子”以修明“礼乐”,是重视“礼治”;公西华愿做“宗庙之事,如会同”的小相,也是重视“礼治”;曾皙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同样也是重视“礼治”。因为曾皙同冠者、童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为的是陶冶性情,从而培养他们自己的情操和高洁的志趣。他所描绘的也是儒家所追求的礼治社会的图景。礼治是儒家的最高理想,学生言志,也就离不开“礼治”,孔子评志更离不开“礼治”了。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大教育家,孔子与学生的谈话,既平等融洽,因人施教,循循善诱,又态度鲜明,毫不含糊。子路率真粗鲁,明确提出了“为国以礼”,但自己言辞却不让,于是孔子便表现了“哂”的神态。之所以“哂”,是“哂”其“不让”,“哂”其要民“知方”,而自己不“知方”,通过“哂”,表现了他对子路的严格要求,含蓄地批评了子路看问题过于简单和口气过大的毛病,又不伤其自尊心和自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两篇

心。曾皙温文尔雅,谦恭安详,当他说自己所谈之志与前面三位同学不同时,孔子见其有点犹豫,便用“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来打消他的顾虑,鼓励他。当曾皙所谈之志,正中孔子下怀时,孔子不禁喟然长叹,发出了“吾与点也”的欣喜赞语。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指导完成课后练习。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依据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并完成课后练习。

2、认真阅读《语文读本·论语》,了解有关孔子的文学知识,背诵其中的名句。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以“难忘的教诲”为题写一篇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a7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