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开发背景下湖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更新时间:2023-05-25 23:3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商业开发背景下湖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常德市桃源县维回民族乡为例

摘要:民族文化是一种立体的、多层次的体系,舞台上展示的是其精华和高雅的部分,它的其他方面也应受到关注。随着市场活动的不断拓张,少数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工具器皿、民俗节庆等正式被视为“文化资本”纳入地方发展的规划中,在很多地区,商业开发正日益成为主导文化变迁的强势因子。面对“资源化”所引起的传统文化流失,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对民族文化前途的讨论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常德市桃源县维回民族乡为例,对其当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措施。

关键词:商业开发;少数民族文化;维回乡;保护;传承;发展

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生活有汉、土家、苗、侗、瑶、白、回、壮、维吾尔等55个少数民族,6 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和 99 个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约有 700 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 10.23%,[1]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其中,维吾尔族人定居在湖南省桃源县枫树维回乡和青林回维乡的维回新村至今已有700余年生息与繁衍的历史,是湖南八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

枫树乡位于湖南省桃源县东部,距县城 15 公里,维回新村是个少数民族村,全村 1464 人,维吾尔族1172 人,回族 209 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94%,是除新疆外最大的维吾尔族居住地,素有中国维吾尔族“第二故乡”之称。维回村人源于西域,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其为维护统治,任命哈勒·八十为大都督,率兵南征,进入湘楚之地。因哈勒·八十成功破除了敌对势力,被明太祖晋封为“镇南定国将军”,加封“太子太保”衔;赐其姓“翦”,并更其名“八十”为“八士”,翦八士受令驻兵在桃源枫树,设立大本营,称为“哈

旗营”,而随着翦八士将军一同南征的维回人也从此在枫树乡生息繁衍。

一、维回民族乡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

经过几百年的变迁,维回村人由于远离新疆维吾尔族,受当地特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他们在文化上发生了很大的变迁。近年来,由于桃源县委、县政府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维吾尔族和回族的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商业开发的需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依旧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和冲击。

(一)维回民族乡少数民族文化的保留与传承

1.形成以“清真寺”为中心的伊斯兰文化圈。维吾尔族自古以来便信仰伊斯兰教,而最能代表伊斯兰文化的建筑便是位于回维村 5组和 6 组之间的清真寺。据《湖南通史》记载,洪武十四年,哈勒·八士受封为镇南定国大将军,朱皇赐翦姓建哈旗营进经殿,洪武二十六年重建为清真西寺,此为清真寺的前身。清末民初,常德清真古寺赞助重建,改名清真古寺,1966 年文革时被毁,1988 年获重建。该寺每天可容纳200人做礼拜,由阿訇负责教学经义和主持宗教活动。每到开斋节1、古尔邦节2和诺茹孜节3这些大型的伊斯兰节日,信仰伊斯兰教的信徒便会自发来组织、参加活动。清真寺每年寒暑假都会举行讲经班,请专门的伊斯兰教老师为村民进行阿拉伯语、伊斯兰文化习

1开斋节,阿拉伯文ldal—Fitr的意译,音译“尔德·费图尔”。亦称“肉孜节”或“小节”。与“宰牲节”同为伊斯兰教两大节日。时间在伊斯兰教教历10月1日。穆斯林在莱麦丹(第九月)全月斋戒,斋月最后一日寻看新月,见月次日开斋,即为开斋节;如未见新月,则继续封斋,节期顺延,一般不超过3天。

2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尔德节。古尔邦节与开斋节(肉孜节)、圣纪并列为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

3“诺茹孜节”一词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雨日”,在每年的3月21日,和春分时节一样,是表示春天到来的意思。维吾尔族、塔尔克族、塔塔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书民族每年都要以歌舞、杂技等各种形式来庆祝诺茹孜节。

俗教学;邀请阿訇传讲新“卧尔兹”4,组织村民学习伊斯兰教知识;定期送一批“教门”到省、市经学班进行伊斯兰教文化学习培训。这些举措给当地营造了良好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并将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很好地传承了下来。

2.饮食习惯与丧葬习俗得到传承。在日常生活领域,回维村人保留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饮食禁忌和葬礼习俗。维回特色饮食以牛羊肉著称,不食猪肉,这也是辨别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标志。除此之外,常德常见米粉与维回牛羊肉的碰撞形成了这里的特色美食——清真牛肉米粉,常德米粉Q弹爽滑遇上浓香鲜美的清真牛肉,味道不言而喻。在牛羊肉的烹制上,也融入了湘菜的口味,味道层次更丰富,还使用常德特色钵子盛纳,此乃民族融合的产物。在丧葬习俗方面,穆斯林家庭人归真之后,室内肃静,家人闭拢亡者口目,脱其衣服,遮其羞体,顺其四肢,使头东脚西,头部稍高,并以白布单覆盖其体,室内点上芭兰香,以避污气。[2]之后有四道程序:清水洗、白布包、简短殡礼,黄土深埋。首先由 3-4 位同性对尸体进行清洗,洗礼完结之后再用白布由里及外层层包裹,包好头脚放入“塔埠”,将“塔埠”面朝西放入院中,由阿訇或老师傅主持殡礼。参与葬礼者需“大净”,脱鞋后面对“塔埠”,在领殡带领下叫“帮克”,向逝者集体默哀,阿訇诵读《古兰经》,之后所有人员一起送“塔埠”去墓地安葬。下葬时亡者头北脚南面朝西置入土中,由内亲镢土筑墓,其间阿訇念经祈祷,念完后相继离开,[3]这便是维吾尔族所信奉的“土葬”、“速葬”以及“薄葬”三原则。为了兼顾南方土质疏松的地理环境和“落叶归根”的观念,维回村人在实行土葬的同时在亡者尸体旁加个木框,类似于不加底部的棺材,这也是顺应环境而为。

3.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积极开展,使民歌民舞得到很好传承。维回新村建有一处专供维回族人在传统节日举行活动的演艺大厅。在传统的民族节日里,维回村人会表演维吾尔族的传统舞蹈——

4“卧尔兹”,伊斯兰教宣传的一种方式。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劝导”、“训诫”、“教诲”、“讲道”、“说教”。

“小辫子舞”,并邀请吐鲁番歌舞团来进行维吾尔族舞蹈表演和聘请新疆的老师教授居民维吾尔族舞蹈。不仅有利于保护和传承维回新村的少数民族文化,也让各族人民都领略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桃源县维回民族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衰退

维回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退化主要体现在维吾尔族语言退化甚至趋于衰亡。一方面,桃源维吾尔族从原住地迁徙到一个新的居住地,必然面临着文化适应问题,即如何与陌生地域的异族相处、选择什么语言与周边民族交往等。而桃源县的汉族凭借着人口众多,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优势,形成了地区性的强势语言文化,对处于劣势的维吾尔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维吾尔族来说,无论是战争从戎,还是定居后读书为仕、服贾经商或力耕为农,为生存,为生活,繁衍后代,都必须尽快掌握汉文。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交往、联络和生存之需要。[4]维回村人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和接触,不得不转用当地的汉语。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以摧枯拉朽的气势迅猛地渗透到民族村寨生活之中,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不断涌入,现代社会盛行的各种好的、坏的、主流的和非主流的文化以强劲之势,不断冲击着少数民族本土文化,维回村人原本固守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逐渐瓦解,民族意识逐渐淡化,这在年轻人身上尤为明显,他们向往大都市,期望远离家乡,对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逐渐淡薄,导致许多年轻人并不了解本民族语言。

2.民族服饰日益走出日常生活。由于民族服饰的设计和装饰不够“休闲”,又受到时尚元素的冲击,人们的保护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方面的意识不够,以致于少数民族服饰的渐渐消失,其承载的文化也就渐渐的流失。

3.民族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后继乏人。由于现在文化的冲击,一些民族技艺(例如:艾特莱斯传统纺织工艺、维族的地毯、手袋和头巾编织工艺)在没有资金和人员的支持下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一些宝

贵的文化悄然流逝。

二、维回乡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资金缺失。民族文化的开发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但不管是民族宗教活动的开展还是民族宗教场所的修建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乡财政无法满足文化开发的需求。

2.人才缺失。要传承、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需要一大批维回文化的传承者与演绎人,并让枫树维回民族乡和青林回维乡的回族、维吾尔族提高民族认同感,但是现实是散居少数民族地区会民族语言与民族才艺的人相当少。

3.保护经费投入不足,抢救、保护工作难以全方位开展。目前常德市民族、文化、文物、财政等部门都安排有一定经费投入到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事业,但是没有专项的资金给与民族文化方面的保护,导致民族文化的项目处于停滞状态。

4.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后继乏力。桃源县枫树维回乡和青林回维乡具有很好的旅游文化资源,2014年至今也相继开发不少旅游场所和景观。但是并不具备当地的维回民族特色,导致景观刚开放时爆满,可如今日渐萧条。在旅游资源开发时,只有将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更好地整合,再进行大力宣传,形成枫树和青林独特的无法复制的文化风景,才能取得持续的经济利益,进而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例如2014年新建的花海,随着时间就逐渐暴露出弊端,后继无力。

三、传承与发展维回少数民族文化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传承与保护的意识

日文中有“文化财”一词,有“文化遗产”之意。在东瀛,许多文物被列入“重要文化财”名单,并得到相应的妥善保护。比较而言,

国内流行的对文化遗产的理解要直接的多,主流的社会思维仍然充斥着实利主义哲学,很多情况下关注文化遗产命运的出发点是带有功利性的。

以越南为例,越南党和政府提出,处理好民族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鉴于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地高原上,越南政府把开发山区资源、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制订了合理的发展规划,实施了适当的倾斜政策,把资金优先投向建设高原、边远地区急需的基础设施和属于国际计划和发展目标的工程项目。越南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十分尊重和关心,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实行保护政策,规定小学实行越语教育,但各少数民族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与越语一起用来进行小学教育。基于此,越南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得到不断发展,涌现出一批少数民族文学家和艺术家,优秀的民族文学艺术作品不断问世。

老挝在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面也有较好的实践。近年来,老挝在加大对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力度的同时,特别注意根据其国内少数民族主要是山地民族的特点,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区经济。

民族文化之所以宝贵,不仅仅是由于它有可能转化为现实利益。在各地备受重视的文化产业生产链中,民族民间文化经常被视为等待加工的原材料 ,各种开发形式随时都有可能加诸其上。事实上,任何干涉都存在着引起文化质变的危险,对很多文化的贩卖者来说,经济收益才是最终和唯一重要的目的。我们经常看到报刊上登载学者们质疑当前文化开发的文章,但大部分学者对文化的关照多集中在商业运作的具体方式上,他们抱怨的其实只是社会对文化开发的可能潜力重视不足,以及由此导致的对文化产业的长期收益所造成的隐性伤害方面。其实,学者们要做的是提醒社会开发可能导致永远失去这些传统的风险。

我们并不反对发展文化产业 ,也不认为对文化项目进行商业开发肯定会带来不利影响,但在考虑这些文化遗产命运的时候 ,我们是

不是应该借鉴其他国家更全面的做法 ,把功利意愿减少一些,真正把它们还原为民族智慧的载体,予其生命体的尊重,而不仅仅是将其当成利益再生的资源或工具?我们注意到商业化对文化的伤害,但客观地说,文化的失传和衰变并不能全部归咎于商业的入侵。从某种程度上说,商业运作的成功为民族文化提供了一定的被关注和被“拯救”的机会。按照时髦的市场营销学的理念,“眼球经济”也是十分重要的。商业上的成功使得一些“濒危”的文化形式开始大量进入公共视野,在旅游商品市场上畅销的种类通常不会有迅速消失之虞。事实证明,那些市场化较为成功的项目,往往能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包括很多发达国家都在探索与市场结合维持并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道路,中国更不能例外。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数量庞大的需要维护的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市场化恐怕是最现实可行的道路之一。

(二)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产业是带动少数民族村寨稳定脱贫、逐步致富、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撑。要坚持把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维回新村的维回民族属于北方民族,但在地域上属于南方村镇,在发展民族产业上存在地域上的矛盾和不适应,无法像新疆本土一样充分发挥牛、羊养殖和葡萄种植的优势,文化产业发展也缺乏有效资源和动力,有效对接市场有一定难度。建议上级给予支持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找准产业定位,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逐步到位,有效避免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出现的盲目性、随意性、甚至破坏性问题;并建议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尊重村民的权利,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农民就业、增收相结合,注重让村民在村寨发展中尽可能多地获得利益,实现富民富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文化团队的建立和资源投入

经过600多年的变迁,导致民族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保护,民族语言和艺术已接近失传,广大穆斯林群众的丧葬习俗目前也存在困难。建议组建一支表演队伍,恢复《枫树-维吾尔族第二故乡》节目,在民族文化活动中心及其它重大活动场所进行表演;制作礼品盒,重点体现枫树维回乡特色;收回公路沿线零散广告牌的使用权,按照常桃示范带建设规划要求,规范广告牌的使用,突出民族特色;建议上级政府部门投入适当的资金,在山区购买一定面积的土地,通过规范化建设后建立民族公墓区,尊重伊斯兰教土葬习俗,同时迁移一些祖坟入公墓区,这样既节约了土地,退还了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对特色村寨长远发展有了拓展空间,也满足了广大维回族群众的迫切要求,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大局稳定。

(四)加大民族特色村寨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特色村寨项目年来一直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卫生,以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园”目前已完成翦伯赞故居主体工程及附属设施的建设,故居大道和故居广场的建设和硬化,以及民居特色化改造等工程,但建设任务依然艰巨,离上级领导的要求和少数民族群众的期望依然遥远。建议加大对民族村基础建设和民族特色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在民族风情一条街建设、民族团结广场建设、民族集镇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园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五)其他建议

一是建议官方多开展文化活动。在组织少数民族节日活动或日常活动很多是乡民自己组织,物质有时无法跟上活动的开展,然而官方提供支持不是长久之策。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扬上,官方应大力进行文化宣传,多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保障文化活动的进行。二是民族文化发扬的力度还不是太强。我们除了走访文化站,还询问了一些乡民,少数民族的乡民的习俗有汉化的趋势,这样的趋势显示出民族文化保护的力度还要大大加强。还有这里在基础设施上将民族特色发扬得好,更要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深入到人心里去。三是这里的文化发展主要是以保护、挖掘为主,创新发展的较少,少数民族文化除了传承,也要多多创新,让更多人了解,才能更好的弘扬出去。四是少数民族文化创新方面的方式可以更多。多种多样可以更丰富少数民族文化内涵。

总而言之,商业开发是现实选择,民族融合是必然趋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大工程。我们要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在开发的过程中加强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以源远流长地发展,造福于人类的生产生

活。

[1] 2010年湖南民族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广[J].民族论坛,2011,(2).

[2]佟春霞.文化殊异与民族认同[D].中民民族大学,2010.

[3]

[4]翦鹏飞.湖南维吾尔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演变趋势综述[Z].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第四次全国学术会议提交论文,2006: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9x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