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10月月考测试试卷11

更新时间:2023-10-23 08: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苏省响水中学2018年秋学期高二学情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人 孙孟英

(本试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①除臣洗马 除:拜官授职 ②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吊:慰问 ...③而夙嬰疾病 嬰:缠绕 ④迨诸父异? ?:烧火做饭 ....⑤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回家 ⑥听臣微志 听:允许 .⑦寻蒙国恩 寻:不久 ⑧已为墙,凡再变矣 再:第二次 ..

A.①③ B.②⑥ C. ④⑦ D. ⑤⑧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思一样的一项是( )(3分)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则告诉不许 ....C.形容枯槁 D.瞻顾遗迹,如在昨日 ....3.下列句子“以”字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3分)

A.谨拜表以闻 B. 臣以险衅 C.能以足音辨人 D.是以见.放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电影《失孤》无疑是三月份最受关注的华语片,但部分观众认为细节的缺乏、情节的破碎,是导致了《失孤》在飘渺中流于形式化概念的主要原因。 B.有人观看了《穹顶之下》后,撰文反击柴静,同时指出每个老百姓都是雾霾的制造者,但是治理、消除、管控雾霾,责任在政府。

C.保持文化的蓬勃生机,要求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而且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要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取长补短。 D.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下列诗句中与“雨昏青草湖边过”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薄罗轻剪越溪纹 B.山家烟火春日晴 C.花落黄陵庙里啼 D.饮

马长城窟更寒

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如此高人雅士, ▲ 。一盏清茶在手,一卷古书在案,即可出则与山人野树对话,入则与心灵之音共赏。如此这般,即使身居闹市,心却依然自在。原来,静,是在心里,不是在山水间。

①坐闻蜂鸣蝶舞 ②于是可以夜闻山泉叮咚 ③立观云山雾海

④必是心中常怀一道山水 ⑤晨沐雨露花香

A.①②④⑤③ B.①④⑤③② C.④①③②⑤ D.④②⑤①③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游灵岩记 高启

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

间,拔奇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②之波,曰涵虚。虚明动荡,用号奇观。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

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閟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其客十人复来游。升于高,则山之佳者悠然来;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岚为之蹇舒,杉桧为之拂舞。幽显巨细,争.

献厥状,披豁呈露,无有隐循。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识于今而素昧于昔也。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 .

公顾瞻有得,因命客皆赋诗,而属启为之记。启谓天于诡奇之地不多设,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夫岂偶然哉!宜其目领而.心解,景会而理得也。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启为客最少,.然敢执笔而不辞者,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 .

十人者,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吴陵刘胜也。

【注】①:高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为人孤高耿介。遭朱元璋怀疑,被赐金放还。因文字狱受株连,被处死。 ②具区:太湖的古称 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峰联岭属 属:连接 .B.用号奇观 用:因为, .C.游此虽甚亟 亟:多次 .D.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 识:了解 .8.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杉桧为之拂舞 吾属皆且为所虏 ..

B.夫山之异于众者 故燕王欲结于君 ..

C.而亦与其有得焉 其孰能讥之乎 ..D.宜其目领而心解 吾尝终日而思矣 ..9.请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识于今而素昧于昔也(4分)

(2)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4分)

(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4分)

10.作者写灵岩山的“异”,目的是什么?(4分)

三、古诗词鉴赏(9分)

11.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王安国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帘里余香马上闻。 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①。

减字木兰花 蒋氏女②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①洞房:幽深的居室。②蒋氏女,蒋兴祖之女。靖康年间金兵南侵时,蒋兴祖奋

勇抵抗,壮烈殉国。其女为金贼掳去,途中题字于雄州驿。 (1)王词写的是什么季节?请找出具体依据。(2分)

(2)蒋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简要说明。(3分)

(3)两词中“飞花”和“飞鸿”的意象,各自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吾师道也, ?(《师说》)

(3)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 (《阿房宫赋》) (4)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说》)) (6) ,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7) ,金块珠砾,弃掷逦迤。(《阿房宫赋》) (8)子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五、现代文阅读(一)(17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江南无雪 刘长春

①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

②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

③不一会儿,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丁丁东东。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夜里总是睡不稳,会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里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

④清晨推门,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所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需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河那边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

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梭罗《冬日漫步》)

⑤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于雪的记忆也就逐渐淡漠了。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飘飘的日子……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有几个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了,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还在上小学的儿子,迫不及待地问我:“爸爸,什么时候下雪?”我说:“快了,这天准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是啊,“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邵燕祥《雪》)

⑥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四季不再分明了?──我回答不上。也许,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

⑦但是,我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有雪的日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明朝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 13.第三段中,作者写了哪些“飘雪的记忆”?请分条写出。(3分)

14.请简析第四段的表达特色。(4分)

15.第五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4分)

16.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中国的孝道 朱大可

①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年轻母亲睡前给母亲端水洗脚,幼子为此深受感动,遂端来一盆热水要给自己的母亲洗脚。洗脚、下跪和磕头的闹剧,从旧帝国一直上演到民国,始终没有终止的迹象,只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它逐渐遭到人们的唾弃。但今天,在道德全面滑坡的背景下,那些发霉的旧风俗开始卷土重来,成为转型中国的“亮丽风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9u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