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朱子语类

更新时间:2024-05-22 17: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 《朱子语类》三则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19岁时,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1200)病逝。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集注》,以及后人整理编纂的《朱子语类》。

理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背景。就学术思想来说,北宋时期州县学校兴起,书院林立,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新的情况。首先,到了北宋时期,汉唐以来以训诂、解释名物制度为主的经学逐渐衰落,学者敢于对传统的经学笺注提出疑问。其次,佛教在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发展以后,渗透到了学术思想的各个领域,如朱熹的理学思想受到了华严宗的影响。再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宋明理学的产生。在此背景下,到北宋中期,理学思潮逐渐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理学有各种流派,其中以二程开创、朱熹最终完成的“程朱学派”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学派”影响最大。

作为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它在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理学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愈益起着消极乃至反动的作用。

第 1 页 共 11 页

一、注音

愦愦________恁地________ ...埽________ 芜秽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

?是乃圣人之过也 .

朝 过?使妇人载以过 .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诚不为过也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秦之欲无厌 .厌?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略晓其义即厌之 .

若读之数过 .不得苟且放过 .

第 2 页 共 11 页

??

引?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赵使者蔺相如 .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 .机?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 .控蛮荆而引瓯越 .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别君去兮何时还? .别?

映日荷花别样红。 .??欲别求书看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不出,火且尽 .

??存者且

偷生,死者长已矣 .

且?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

不避,卮酒安足辞 ?臣死且.

?自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 .

三、古今异义

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吾知免夫,小子 ..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今是要求人知? ..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今之学者为人 ..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四、分析句式类型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________

第 3 页 共 11 页

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________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________

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 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 乃为人欲引去

五、积累名句

____________,方是见得真味。

仁以为己任,_____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曰:“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大凡为学,____________,这便是生死路头! 答案:

一、kuì kuì nèn sǎo wú huì

二、过:名词,遍,次 动词,通过 名词,错误 动词,经过 动词,做错 动词,超过 形容词,过分

厌:动词,满足 动词,满足 动词,憎恶,嫌弃 动词,满足 引:动词,引诱 动词,连接 名词,七言诗的一种 动词,伸 动词,延请

机:名词,关键 名词,事务 名词,织布机 名词,命运,天数 别:动词,分离,分开 动词,离别,告别 形容词,特殊的 副词,另外

且:副词,将近,几乎 副词,将,将要 姑且 表并列关系,“又”“而且” 副词,尚且 副词,暂且

三、古义:分头,各自 今义:离别;辨别;差别,各自 古义:弟子们 今义:年幼的人,晚辈 古义:想要寻求 今义:指提出具体愿望或条件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四、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 判断句 被动句

五、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 不亦重乎 不亦远乎 君子喻于义 且须分个内外

第 4 页 共 11 页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 A.若读之数过 过:遍,次 .B.略晓其义即厌之 厌:厌恶 .C.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机:关键 .D.试自睹当自家 睹:察看 .

2.下列语句中“乃”字的意思与“乃为人欲引去”中的“乃”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家祭无忘告乃翁 B.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C.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下列语句中与“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句式一样的一句是( ) A.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竖子不足与谋 C.多于南亩之农夫 D.夫晋,何厌之有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屋后的山在冬天可以阻挡呼啸而来的北风,起到防寒的作用。

②池塘既可供农田灌溉、村落消防,又能调节气候,给村庄带来勃勃生机。 ③岭南地区的村落,家家户户周围都有山丘、池塘、河流、田野等形成的生态景观。 ④许多人认为,好的住宅就应该背山面水,坐北朝南。

⑤夏天从南边吹来的凉风经过水面,穿过竹林后,吹进住宅,使屋内空气清新凉爽。 ⑥屋前的池塘与池塘边种植的树竹融为一体,在整个房屋布局中不可或缺。 A.③④①⑥②⑤ B.③④⑥②⑤① C.④③①⑤②⑥ D.④③⑤②⑥①

第 5 页 共 11 页

二、文本研探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为人欲引去 引:引拉 .B.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克:约束 .C.自然存天理而行 存:保留 .D.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免:避免 .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也知此为天理 .乃为人欲引去 .

B.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若是中人之资质 .

C.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D.只是先也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而今而后,无知免夫 .

7.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方法的一项是( ) A.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B.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C.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D.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第 6 页 共 11 页

8.下列有关本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则中的“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B.朱熹认为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欲所引导而丢失了天理是“克己工夫”没有做好。 C.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不需要任何用力,自然就会顺天理而行,而不流于人欲。 D.朱熹引用曾子之言,是为了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深化扩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

第 7 页 共 11 页

《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悉厘而革之 厘:整理 .B.为《学规》俾守之 俾:并且 .C.单车屏徒从 屏:使??退避 .D.有短朱熹者 短:诋毁,指摘 .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父指天示之曰 天之上何物? ..B.就傅,授以《孝经》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 ..C.谓其疏于为政 所著书皆行于世 ..D.一阅,题其上曰 郡县官吏惮其风采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朱熹“政事可观”和“为学”成就的一组是( ) A.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箪瓢屡空,晏如也

B.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C.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D.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所著书皆行于世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对孝道的认识。

B.朱熹非常注重教育。政务繁忙之余,他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只身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朱熹认为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

第 8 页 共 11 页

则。

1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解析:厌,满足。

答案:B

2.解析:A.人称代词,你的。B.副词,于是,就。C.词,仅仅,只。D.与例句一样,都为副词,却,反而,竟然。

答案:D

3.解析:A.与例句皆为判断句,“为”,是。B.省略句,不足与(之)谋。C.介词结构后置,“于南亩之农夫多”,于,比。D.宾语前置。

答案:A

4.解析:先说岭南地区村落的生态景观特点,然后分别从“背山”“坐北”和“面水”“朝南”两个方面来解释这种住宅的好处;在讲“面水”“朝南”时,先讲池塘和树竹,再分说它们的作用。

答案:A

5.解析:A项,“引”的本义是“拉”,这里为引诱之意。

答案:A

6.解析:B.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翻译为“的”。A.前“为”是

第 9 页 共 11 页

判断词,是。后“为”表被动,被。C.前“于”,介词,比。后“于”,介词,对于。D.前“而”,连词,表顺承关系。后“而”是助词,无义。

答案:B

7.解析:C项,仅是对具有“上智圣人”资质的人而言的,不具有普遍的意义。

答案:C

8.解析:A项,“就是”一词过于绝对,“人欲”既指物质方面的追求,也指其他一些不合道德规范的妄念。

答案:A

9.解析:所给的两句话中均包含当时的口语词(宋元口语),其中的“处”“极”“打叠”“克下”等,是翻译的重点。

答案:(1)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2)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工夫,不可以姑且放过。 10.解析:B项,俾:使。

答案:B

11.解析:C.两者皆为介词,在。A.代词,他,指朱熹。/助词,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B.介词,用。/连词,因为。D.代词,指书,书的/代词,指朱熹,他的。

答案:C

12.解析:A项前一个是表现朱熹的年轻有为,后一个表现朱熹的安贫乐道;B项前一个表现朱熹耿直、倔强的性格;C项后一个表现朱熹高尚的气节。

答案:D

13.解析:不是“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而是“含混隐晦”。

答案:D

14.(1)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值:逢,遇;岁:一年;全活:得以保全性命)

(2)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惮:害怕;引去:弃官离去;所部:所管辖的境内)

(3)朱熹死后,朝廷把他对《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没:死;训:训诂、解释;立:设立、建立) 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

第 10 页 共 11 页

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上奏皇帝请求重建,并制订了《白鹿洞书院教规》让学生们遵守。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然而)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朱熹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蠲:juan)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日察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上对王淮曰:“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

朱熹在考中进士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第 11 页 共 11 页

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上奏皇帝请求重建,并制订了《白鹿洞书院教规》让学生们遵守。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然而)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朱熹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蠲:juan)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日察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上对王淮曰:“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

朱熹在考中进士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第 11 页 共 11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9t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