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总复习资料(全·用)

更新时间:2024-04-28 18: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

间的矛盾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二、马克思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多选]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多选]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单选]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

主义阶段。

[多选]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单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单选]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简答]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1)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 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3) 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第三节 努力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简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1) 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还是当作行动的指南,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和后继者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是研究的方法。

(2)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

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制定出适合本国情况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它们加以适当的调整。

(3) 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有许多艰巨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在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

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学习提升能力 第 1 页 (共 22 页) 知识改变命运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单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

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2) 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

得一定的发展。

(3)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必

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

(4)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不能把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单选]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统一的。

[单选]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 [单选]

[单选]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统一的。

[单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单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观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运动。 [多选]实践具有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多选]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客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简答]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 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 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 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简答]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

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 [简答]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1)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 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道德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

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其次,必须抓住事物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避免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

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普遍规律

学习提升能力 第 2 页 (共 22 页) 知识改变命运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1、对立统一规律

[单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单选]就矛盾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单选]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简答]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双方既

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动力就在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2)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4)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岐。 [论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

统一。

(2)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

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

(3)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往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

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均衡论”。

(4)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

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视支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2、质量互变规律

[单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多选]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庸俗进化论、冒险主义、激变论。 [简答]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1)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

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事物的质保持不变,量变突破关节点,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

(2) 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界限,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

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时,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过度的范围。 [简答]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

互相渗透。

(2) 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

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3、否定之否定规律

[单选]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简答]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1)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

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2) 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另一

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

学习提升能力 第 3 页 (共 22 页) 知识改变命运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论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1)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而

不是单纯外力作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成果。

(2)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

化,要有批判的继承,既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外国文化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其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和结果

[简答]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

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简答]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原因和

结果相互作用。

(2) 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

和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有助于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有效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2、必然性和偶然性

[论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的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

(2) 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

式和必要补充。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 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

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在科学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3、可能性和现实性

[论述]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 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不要把二者相等同。 (2) 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另一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 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

而不要从可能出发。其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 4、内容和形式

[简答]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 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

(2) 内容和形式是相互的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第二,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第

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形式和内容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不断循环的矛盾运动。

(3) 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是错综复杂的。首先,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决定,而不是僵化

的决定。其次,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

学习提升能力 第 4 页 (共 22 页) 知识改变命运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4) 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内容

的需要创造新形式或利用旧形式。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首先要重视内容,反对忽略内容的形式主义;但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要反对抹煞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 5、本质和现象

[简答]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 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的。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其

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2) 现象和本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现象和本质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

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3) 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

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其次,因为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着本质,所以我们要通过分析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1、意识的起源

[多选]从起源上说,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从劳动中产生的语言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多选]意识的本质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意识的能动作用

[多选]人类意识具有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世界、指导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

[多选]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的有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活动对于人的

生理活动有一定影响。

4、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简答]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

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

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一、认识的产生

[单选]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实践——认识——实践。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多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

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单选]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多选]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相互作用关系。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学习提升能力 第 5 页 (共 22 页) 知识改变命运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简答]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1) 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借助于思维才能实现,即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去

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2) 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人们的认识从

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过程。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简答]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第一,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

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二,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简答]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 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实践

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2) 从客体方面来看:其一,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统一体;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

程,事物的本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其三,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3) 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

的限制。

第三节 真理和价值

一、真理及其属性

[多选]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多选]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

界的接近。

[多选]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需要进一步扩展、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

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和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简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第一,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实

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它能把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第二,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们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相对照,从而判明其是否正确。一般说来,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

(2)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才可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从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取得胜利。如果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本本出发,固守过去的一切,就会落在时代后面。正是因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简答]简述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

(1)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否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指用已有的真理

性认识,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或证伪另一种认识。一种认识、一种科学假说,一个重大的理论不能贸然直接付诸实践。在付诸实践之前,先要经过逻辑证明对之进行筛选,对被证伪的认识、假设、理论就不必付诸实践,这样的可以减少损失。

(2) 承认逻辑证明的作用,并不是说逻辑证明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用逻辑证明代替实践标准。这是因为逻辑证

明不具有最终性。首先,逻辑证明所依赖的前提是否正确,它自身不能保证,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其次,被逻辑证明证实或证伪了的东西,最终还要靠实践检验,实践才具有最的权威。

学习提升能力 第 6 页 (共 22 页) 知识改变命运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论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

(1)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第一,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第二,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做出检验。

(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第一,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

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第二,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分的,任何夸大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实践标准的不确

定性,可以防止把人的知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可以使人们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斗争。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多选]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第一,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第二,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第三,真理具有教育和

激励的功能。

[简答]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1) 真理与价值是对立的统一。 (2) 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二者的区别。 (3) 真理与价值又是统一的、不可分的。 (4) 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

第四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简答]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1)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的发展真理。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第二,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第三,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

第四, 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的发展真

理。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单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单选]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多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单选]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单选]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多选]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有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准备性因素。 [多选]生产关系内容的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

[多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第一,它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第二,它决定

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三,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第四,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简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

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 。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学习提升能力 第 7 页 (共 22 页) 知识改变命运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单选]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单选]上层建筑由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是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简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

的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

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它,妄图使它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论述]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

终,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2) 这两对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等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

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多选]社会形态的基本划分法有两种,一种是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技术社会形态的分法。

[多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指依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

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

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指依据人的发展状况或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或自然经济社

会、物的依赖性社会或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或产品经济社会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 [论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

(1)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横向和纵向两个

方面。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

(2)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

己民族的特色,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第二,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第三,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第四,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

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2) 下面从三个方面说明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一致性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 在历史决定论看来,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非直接的,只是作为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

第二, 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给人们的活动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

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学活动和选择。

第三, 每一种可能性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人们对具体模式和途径的选择,可以表现出巨

大的能动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单选]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学习提升能力 第 8 页 (共 22 页) 知识改变命运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多选]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和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简答]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2) 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主动性和积极性。 (3) 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了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简答]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 社会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部分质变的准备。

(3) 社会改革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的

作用。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单选]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

[多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它进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所以它就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相应的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阶级性的。 [简答]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 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

(2) 人的活动与社会的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

(3) 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这种一致的基础是实践。 (4) 个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是一致的。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多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表现在(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多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有(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2)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的观点;(3)

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多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论述]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1) 杰出人物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

坚持历史主义原则。任何一个杰出人物的出现,都是时代的需要,他们的作用必然受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的制约。 (2) 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历史作用

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 (3) 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辩证统一的观点分析

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4) 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因此,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

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一、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单选]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

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二因素

学习提升能力 第 9 页 (共 22 页) 知识改变命运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单选]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多选]商品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而价值则寓于使用价值之中。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3、劳动二重性

[多选]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4、商品价值量

[单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单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

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单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第一,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第二,

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

[多选]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

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单选]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多选]在发过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

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单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三、价值规律

[多选]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论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这种必然性

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的发展。 (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①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

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②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单选]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

[单选]资本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多选]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

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第二,它为揭示资

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

[简答]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 (2) (3)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

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简答]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学习提升能力 第 10 页 (共 22 页) 知识改变命运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括以下三部分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

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消费或使用就是劳动。而劳

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带来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简答]剩余价值率。

(1)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产生的,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2) 用m表示剩余价值率,则m’=m/v。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剩余价值率

因而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表示,即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3) 用M代表剩余价值量,则M=m /v×v=m’×v。可见,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

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即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二是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以雇用更多工人扩大剥削范围。 [简答]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3)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可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

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简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

的目的。

(2)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

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三、资本积累

[简答]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实质和后果。

(1)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

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行统治。

(2) 资本积累的后果:一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二是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二是引起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3) 资本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两个简短的论点来概括: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4) 资本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

累的历史趋势。

第三节

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多选]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

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

[多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

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简答]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权力机构体系进行组织和活动的一种制度,特别是在实行民主共和

制的国家中,三权分立是其政权机构组织形式的显著特征。三权分立是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力,三者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行使,一般来说,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

[单选]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议会制。 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学习提升能力 第 11 页 (共 22 页) 知识改变命运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单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己主义。

[简答]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

的要求。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

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的阶级局限性。

[简答]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1)资产阶级主张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2)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决定他们是从维护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利益出发,以极端利己的观点来判断人及其实践活动

的价值。资产阶级价值观的重要特征是以金钱作为判断价值的标准,以获取金钱作为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的体现,把是否能获取金钱和获取金钱的多少看作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真实尺度。

(3)资产阶级的道德观是为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服务的。它以尊重和增进个人利益作为人们行

为的准则和规范,利己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一、资本的循环资本

[多选]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

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含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它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 一、资本的周转

[简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

间越长,速度越慢;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简答]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固定资本的周转额加上流动资本的周转额除以预付资本额,即可得出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

度。

[论述]资本贮存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

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少。如以M表示年剩余价值量,M’表示剩余价值率,v表示可变资本数量,n表示可变资本周转次数,则年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M=m’.v.n。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年剩余价值率(以M’表示)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数量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年剩余价值率=1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1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量,即M’=(m.v.n)/v=m’.n。

(3)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

价值率也就越高,因而产业资本家从剥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目的出发,总是在生产经营中竭力加速其资本的周转速度。

第二节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单选]社会资本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单选]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 [单选]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I(v+m)=IIc

学习提升能力 第 12 页 (共 22 页) 知识改变命运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单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I(v+△v+m/x)=II(c+△c),其中△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用△v表示追加

的可变资本,用m/x表示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 [单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单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在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

形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人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 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单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一个部门中的剩余价值与利润还不存在量上的差别。

[单选]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率=社会的剩余价值总

额/社会预付总资本。平均利润就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单选]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

润。

[单选]超额利润就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简答]平均利润的形成。

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结果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这是因为,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向利

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必然导致各部门利润率的变化。当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发生了因资本转移而形成的由低到高和由高到低变化的情况下,资本家为了追逐较高利润率,其资本又会向新的更有利可图的方向转移。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继续到通过不同生产部门价格变动的自发调整,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趋于平衡,即形成平均利润时,资本的转移才会趋于停止。 [简答]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变化。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交换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市场

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正因为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形成与变化者是由价值所决定,所以,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只是价值干什么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并没有违背和否定价值规律。

第四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多选]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

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它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它所招待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多选]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人之间形成特殊的分工,商

品的销售成为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人的独立业务,不再由产业资本家兼任。第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单选]商业利润就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

余价值,它的来源(实质)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简答]商业资本的作用。

商品资本对于产业资本的发展和产业利润的增加起着重要的作用。①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②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③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④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商业资本要能够起到有利作用是有条件的,关键在于,在社会总资本

中,商业资本所占有比例,不超过社会必要的限度。

第五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 [简答]借贷资本的形成与本质

学习提升能力 第 13 页 (共 22 页) 知识改变命运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1)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

中,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循环过程中,有的资本家需要补充货币资本,从而需要借入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这就产生了借贷关系。因而,从职能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为获取利息而借贷出去时,就转化为借贷资本。 (2)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货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二、利息和利息率

[单选]利息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论述]利息率及其决定因素。

(1)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即: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利息的数

量则由借贷资本总额和利息率两个因素所决定,即: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额×利息率。

(2)利息率变动的高低界限是在平均利润和零之间,即低于平均利润率高于零。一定时期利息率的高低,受两个因素

的影响:一是平均利润率本身的高低,因为在其他条件既定时,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在相同方向上发生变化;二是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所决定。这个比例主要取决于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竞争,借贷资本供不应示,利息率就上升;反之,借贷资本供过于求,利息率就下降。

(3)在一定的平均利率水平和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时,利息率究竟多高,实际上是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所决

定的。此外,利息率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借贷资本风险的大小、借贷时间的长短等。 三、资本主义银行和银行利润 1、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 [简答]简述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

(1)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资本的借贷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的。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银行有两

个主要职能:一是吸收存款,即把社会上大量闲置的货币资本集中到银行;二是发放贷款,即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所以银行是充当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即贷款人和借贷人的食用中介,同时,银行还充当资本家相互之间的支付中介。

(2)银行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就是银行信用。银行的信用业务有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

负债业务是以吸收存款方式借入资金,资产业务是通过发放贷款贷出资金。 2、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多选]银行利润来自于存贷款的利息差额,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与银行自有资本有关,相当于平均利润。 四、股份公司

[单选]股份公司本质上是大资本控制小资本的形式。 [单选]银行利息率同股票价格成反比。 [论述]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1)股份公司是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分散有货币资本而合资经营的企业。股份公司有多种形式,其典型和一般有形

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它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所设立的企业法人组织,企业以其经营的法人财产为限,股东以其投资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2)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应运而生。首先,生产社会化程度的

提高,使得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兴办大型企业需要巨额资本,仅仅单个资本自身积累是难以办到的,因而要求通过发行股票集资的方式,把单个资本及社会上的闲散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股份公司,从而在短期内集中大量资本,建立大型企业。其次,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第六节 农业资本和地租

[单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就是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单选]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单选]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不能创造出任何价值和剩余价值。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

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二、绝对地租

学习提升能力 第 14 页 (共 22 页) 知识改变命运

祝您学业、事业成功!

[单选]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单选]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单选]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三、土地价格

[单选]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多选]资本主义生产在其自身范围内的调整包括股份公司的出现、从自由竞争到垄断、从私人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同盟

的发展。

一、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单选]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单选]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体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单选]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 [简答]垄断的形成及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1)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2) 垄断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实现的。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期和康采恩。20

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形式又有较大发展,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 [简答]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列宁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五点:(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单选]金融资本是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构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

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实际上的统治者。

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称为金融寡头。 [简答]金融寡头怎样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

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上的统治方式实现的。金融寡头还可以通过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通过掌握舆论工具、新闻媒介来对社会生活施加影响,从而实现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治。 [简答]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1)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2)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有新的发展。

(3) 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竞争的目的不同。②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

变化。③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④竞争的范围不同。 [单选]垄断利润的产生说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二、垄断资本主义

[简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

(1) 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2) 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 (3) 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 (4) 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 (5) 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

学习提升能力 第 15 页 (共 22 页) 知识改变命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8z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