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北非动荡的前因后果

更新时间:2024-05-13 03: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讲:西亚北非动荡的前因后果

今天开始与09、10、11级的同学学习此专题,这个讲四个内容。下面开始讲第一个内容:

一、西亚北非动荡的来龙去脉

这次西亚、北非大动荡发端于突尼斯。最早是去年的1 2月1 7日,突尼斯中西部一个小城镇发生了一起突发事件,一名失业的大学生自己摆摊卖水果蔬菜,摊子被当地政府的执法人员没收,他愤而点火自焚,这件事通过新兴网络媒体,特别是脸谱等网站的广泛传播,在突尼斯引起了很大的骚动.这是第一个导火索。事件发生以后,突尼斯接连发生了类似的事件。201 1年1月4日,那位点火自焚的失业大学生在医院不治身亡,消息迅速在突尼斯国内传播,1月5日发生全国性骚动,为死亡的大学生送葬。短短几天之内,突尼斯国内的局势完全失控。1月1 4日,突尼斯本·阿里政权倒台,本·阿里本人仓皇出逃到沙特阿拉伯。

从一个失业大学生自焚事件为导火索,到本·阿里政权倒台,前后仅用了29天,国际媒体将其称之为“茉莉花革命“。为什么叫”茉莉花革命”呢?茉莉花是突尼斯的国花,而本‘阿里在20多年前发动政变,推翻前总统布尔吉巴的时候,他把自己搞的那次政变称为”茉莉花革命”。这次突尼斯人民起来把他推翻,国际社会带着讽刺意味称这也是一次”茉莉花革命”。所谓的”茉莉花革命”的冲击波迅速在阿拉伯世界蔓延,主要沿着两个方向:一个是冲击到类似突尼斯的本·阿里这样的政治强人掌权的阿拉伯国家,这些人长期把持政权,比如埃及总统穆巴拉克1981年上台,迄今当了30年总统:也门总统萨利赫在位有33年了,都是威权

1

统治: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1969年通过政变上台,统治了42年;叙利亚总统小阿萨德2000年子承父业,在父亲去世后接掌了政权,他的父亲也是当政30年。另外一个是朝着家族统治、君主世袭的国家政权冲击,包括巴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阿曼、卡塔尔、约旦,以及北非的摩洛哥这8个君主制国家。

本·阿里出逃的第二天,也门、约旦、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就爆发了大规模示威游行。1月25日,冲击波到了埃及,当天首都开罗发生了穆巴拉克统治30年来最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到1月28日参加所谓”愤怒日”游行的示威人群超过20万。1月31日又发生号称百万人的大游行。2月1 1日穆巴拉克离开开罗下台前,示威人群达到200万。穆巴拉克倒台前后仅用了18天。

本、阿里和穆巴拉克相继倒台,引起全世界震惊。为什么呢?突尼斯总体发展还是不错的,如果去过的话,会给你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好像你到了欧洲。长期以来,该国经济发展,政局稳定,在非洲、阿拉伯世界名列前茅,本,阿里政权还被西方树立为模范和样板。突尼斯前宗主国法国一直到本‘阿里倒台前在外交表态中都是支持他的,据说,本·阿里出逃时专机是朝着欧洲飞的,只是到了意大利、法国上空,这两个国家不接纳他,才不得不掉转机头飞往沙特阿拉伯。

穆巴拉克的倒台,给突尼斯”茉莉花革命”这个冲击波带来了更大的推力,中东的第二波就起来了。第二波中有两个国家——利比亚和巴林,这两个国家情况比较复杂。2月1 5日利比亚第二大城市发生第一次大规模示威游行,同一天海湾地区的巴林也发生了示威游行,这是海湾地区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因为这里是君主统治,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个人上街抗议都不行,更别说是群体牲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了。利比亚是一

2

个部落社会,全国有100多个部落.其中有三四十个比较大的部落,所以它后来形势的发展,就和其他国家不一样。2月1 5日发生游行示威以后,卡扎菲采取强硬手段进行了大规模的镇压,还动用了军用飞机,从而使矛盾迅速激化。2月20日,利比亚国内就出现了众叛亲离的情况,包括利比亚驻外大使的辞职,部长、高官的辞职、部落的背叛,士兵的哗变,全国局势迅速失控,西方认为卡扎菲马上就会倒台。结果没想到,凭借着自己部落——卡达法部落和仍然支持他的部落的忠诚,凭借他掌握国家的军火库和精锐的安全部队,还有非洲的雇佣兵,他迅速地控制住了的黎波里的局势,然后在3月中旬向反对派的据点进行了反攻。反攻势头形成以后,西方迅速进行军事干预,这就是后来大家所看到的,现在局势陷入一种僵持状态。

巴林是地处波斯湾的一个岛国,弹丸之地,领土面积700多平方公里,仅比新加坡略大一点。巴林是什叶派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大家可能都知道,伊斯兰教分为两大派别——逊尼派和什叶派,逊尼派是多数派,世界约1 5亿穆斯林人口中90%属于逊尼派。阿拉伯世界有两个国家是什叶派人口占多数的,一个是伊拉克,什叶派占总人口的60%,另~个就是巴林,占70%,巴林人口只有70多万,但有50多万是什叶派。巴林王室属于逊尼派,尽管逊尼派的人口在这个国家不占多数,但却长期掌握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大权。长期以来,什叶派民众遭受不公平待遇,政治上无权无位,经济上二等公民。因此,在突尼斯、埃及爆发“茉莉花革命“的背景下,巴林的什叶派仿效突尼斯、埃及民众走上街头,要求首相下台、进行政治改革,在就业、住房等方面给予老百姓更多的权益。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亚、北非局势动荡远远没有结束,而是才刚刚开始,可能最高潮还没有到来。接下来有一系列国家是非常危险的:利

3

比亚卡扎菲的倒台是必然的,没有任何悬念,下台只是时间和方式的问题。也门现在也非常危险”,后萨利赫时代”已经临近。叙利亚国内的局势非常危急,冲突中天天有人伤亡,如果局面继续恶化,随时都有可能招来西方的干预,西方对军事干预叙利亚的兴趣远远大于对利比亚的兴趣。阿尔及利亚的局势尽管表面看起来还算平稳,但是外松内紧,不可轻言它已经躲过了这一劫。

从长远来看,“茉莉花革命”将冲击到阿拉伯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迄今为止,实际上22个阿拉伯国家基本上都被冲击到了,现在唯一一个国内没有发生状况的就是卡塔尔。没有出现状况有特殊的原因:卡塔尔人均GDP超过9万美元,高居世界首位,而且这个国家的国王在阿拉伯世界比较另类,他1995年推翻自己的父亲后上台的(他父亲当年即位时也是政变推翻自己父亲的)。卡塔尔多年来紧密贴靠美国,国家的开放度很高,有着所谓”小国家大平台大外交“的声誉。虽然本国人口只有30万,但拥有影响力极大的半岛电视台,既办过亚运会,又要承办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

二、动荡背后的原因

阿拉伯世界这次大动荡令国际瞩目,其原因可谓众说纷纭。一是有人认为这是一场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革命,因为现在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后遗症仍然在显现,欧洲一些国家,如号称”笨猪五国”的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爱尔兰、意大利等国家连续出现问题。这次”茉莉花革命”要从源头来看,跟金融危机确实有关联。比如,突尼斯经济依赖两个行业,一个是旅游业,一个是金融业,这两个行业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二是有人认为这是美国人搞的阴谋,美国人发动了一场所谓民主化运动,把它类比为又一次苏东剧变,说美国人发动“茉莉花革命”目的是要控制

4

中东(这种说法很奇怪,因为”茉莉花革命”前的中东秩序本来就是美国独家主导的,而被推翻的本·阿里、穆巴拉克都是美国在这个地区的铁杆盟友)。三是有人把它分析为“维基革命”,大家可能知道维基解密,有一个维基网站不断地揭秘美国的机密文件等等。去年1 2月突尼斯形势动荡的时候,维基解密正好公布了很多涉及突尼斯的机密文件,其中包括美国驻突尼斯大使发回国内的密码电报,揭露了本·阿里家族的很多黑幕,让本已混乱不堪的突尼斯局势火上浇油。

这些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讲内因外因辩证法,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所以上面所说的那些都不是主因。主要还是由于内部原因引起的。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茉莉花革命”之前阿拉伯世界是个什么状况。

1.体制僵化,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我们一说到世界上落后的地区和国家,大家首先会想到非洲。但上个世纪最后1 0年,遍及非洲大陆(撒哈拉以南)有过一个大型的变革或说是一个大型的动荡,被称做是良政建设或良治建设。动荡之后,多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政治上不同程度或至少从形式上走了所谓多党制,民主化的道路。

西亚、北非的情况却不然。阿拉伯世界在政治上是比较僵化的。阿拉伯世界22个国家,政治上大致属于两种类型:一类是强人独裁、长期把持政权,而且这些政权都是子承父业。比如穆巴拉克要把权力传给他的儿子贾迈勒。早在2005年竞选时他就要扶持儿子的,但由于军方高层和执政党内部高层没有达成一致才作罢。他的儿子自2005年起就被放在执政党民族民主党第三把手政治局书记处书记的位置上,原计划今年9月30日大选时让他接班的。有人说,如果穆巴拉克不是执意要把权力传

5

二是对一些大国特别是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一定的影响。美国人在这一次中东剧变中的态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突尼斯阶段。美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一样的,始料未及.被动应对。

第二阶段,埃及阶段。埃及这1 8天,美国的态度是前后摇摆的.在被动地应对中处处想争取主动。这从美国对埃及的表态可以看出来:1月25日埃及发生大规模示威游行,当天希拉里接受记者采访,她说美国认为穆巴拉克政权是稳定的。1月28日”愤怒日”游行以后,奥巴马讲美国希望埃及政权有序过渡。到1月31日所谓“百万人游行”以后,2月1日奥巴马表态,美国认为埃及政权有序过渡应该从现在开始。2月5日,希拉里在日内瓦参加北约会议接受记者提问时,态度又变了,说埃及政权有序过渡的时间可能比大家预期的要长。到2月8日、9日,奥巴马正式拍板.穆巴拉克必须立即走人。最后穆巴拉克的离开,是美国和埃及军方达成默契安排的一个结果,实际上美国要确保所谓“有序过渡”以有效维护美国的利益。美国最后把穆巴拉克抛弃了,因为他继续在台上可能会影响美国的利益。

埃及之后是第三个阶段,美国试图引导这场大变局的走向。用希拉里的话讲,对当前阿拉伯世界的动荡,我们的政策依据是什么?就是根据整体变动的情况,依据美国的价值观和国家利益,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美国的双重标准表现出来了,美国在不同国家实行不同的政策:对利比亚军事干预;对叙利亚也是推动政权更迭;对也门美国则想保住萨利赫,因为也门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而且在也门的基地组织分支活动非常活跃,2009年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爆炸案跟它有关,所以美国长期以来严重地依赖萨利赫打击基地组织(当然在5月份后美国看到萨利赫大势已去,也开

16

始推动类似埃及所谓”政权和平交接”的有序过渡);对于巴林,美国是力保,为什么要力保?巴林要是不保,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就会动荡,而且还有什叶派的因素,美国的第五舰队司令部在巴林,中央司令部总部在卡塔尔多哈,这个是不能放的。美国的双重标准体现出什么呢?美国人军事上干预利比亚,说是出于人道主义,不干预的话,卡扎菲就要屠杀平民了。这一点可以明确地讲,带有相当的虚伪性。实际上也门的萨利赫杀的平民要远远超过利比亚,这是事实。举一个例子,萨利赫3月份就支撑不住了,因为国内动荡得非常厉害,3月1 8日星期五是聚礼日,穆斯林做完礼拜上街,拥挤在市中心的广场上,在这个时候突然从广场四周制高点上同时射出子弹,当场打死50多人,所有死的人都是脑部中弹,就是事先埋伏好的狙击手干的。这个事件发生以后,也门驻外的20多个大使联名通电要求萨利赫下台。西北军区司令阿里将军发表电视讲话,要求萨利赫下台。国内大的部族也是通电,不承认萨利赫,萨利赫已经众叛亲离。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能够维持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美国的态度,一直到5月份美国对也门的表态始终是不疼不痒的,只是督促萨利赫要和平解决僵局。但是美国人对待叙利亚则是另一种态度,叙利亚是3月1 5日开始出现动荡的,美国马上就谴责叙利亚政府屠杀平民,4月初时美国已经在联合国安理会推动通过谴责叙利亚政庸的安理会主席声明了。

这场席卷阿拉伯世界的风暴,对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简单地讲,美国的中东政策有四大目标:

第一是石油利益,用美国人的话讲,要让中东的石油安全、稳定地流向世界,当然这是冠冕堂皇之语了。

第二是以色列的安全,自从有了以色列这个国家以来,历届美国政府中东政策的一大目标就是保护以色列的安全。

17

第三是防范一个地区性的敌对大国的出现,过去在克林顿政府时期是“同时遏制两伊(伊拉克和伊朗)”,现在具体讲就是遏制伊朗,特别是不能容忍伊朗发展核武器。

第四是消灭基地组织,打击伊斯兰极端势力。现在很明显,美国的这四大利益都面临着挑战。 美国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中东拥有不容置疑的战略利益。为“修补”中东秩序、维护美国利益,奥巴马政府正力图通过多边合作,借助各种手段影响地区事态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但囿于国内经济尚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困扰,国外又尚未完全脱离伊拉克战争泥潭,同时还要应对已经开始的阿富汗漫长的撤军进程,自身实力下降的美国颇感力不从心,所以极力建立合作机制,让盟国共担责任。在军事干预利比亚问题上,美国让法、英等欧洲国家冲中在前头,将军事指挥权交给北约,与众多国家组建”利比亚间题国际联络小组”。在也门问题上,美国把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合作委员会(GCC)推向了前台,通过沙特等来贯彻自己的意图。美国在打压利比亚、叙利亚的同时,又发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革命后的突尼斯.埃及,意图在降低投入、避免陷入漩涡的同时,确保自身利益,引领阿拉伯世界变革向有利于美国和西方民主方向演化。

此外,奥巴马上台以来,美国一直在搞全球战略重心转移,从伊拉克撤军,今年7月还开始从阿富汗撤军,去年的重返东亚、重返东盟,重返亚太,一直在搞战略重心的转移。现在中东的大动荡对美国全球战略重心转移也构成了重大影响矛口挑战。

某种程度上对欧洲也是这样。从安全上讲,欧洲是最怕中东国家移民了,因为中东移民大多是穆斯林,欧洲是基督教社会,还存在基地分子趁机渗入的问题。但在现在这种动荡情况下,难民、非法移民的问题越

18

来越严重.越来越可怕.欧洲感到安全上受到了威胁。从经济上讲,欧洲在这个地区的经济利益要比美国密切得多。为什么法国、英国、意大利一马当先冲在前面要干预利比亚?除了政治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重大的经济利益,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利益。

四、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1.阿拉伯世界“大地震”带来的机遇

一是中东动荡延长了我国的战略机遇期。大家都知道我们有一个战略机遇期。战略机遇期怎么来的?2001年”9·1 1”事件以后,由于美国把战略重心转移到全球反恐上,目光投到中东去了,出现了有利于我们崛起的国际环境。所以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2002年提出战略机遇期的说法。回想去年的国际形势,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出现非常复杂的变化,让我们有点手忙脚乱,朝核问题、沿海军演、南海问题、周边局势动荡等等,有人就问这个战略机遇期还存在吗?现在在中东局势大动荡的背景下我们可以肯定地讲,这个战略机遇期还是存在的。

在研究中东 阿拉伯世界时,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中国改革开放关键的30年中,每当我们发展到一个比较敏感的时间节点时,都会出现阿拉伯因素。比如,1 991年,当时中国是处于什么状态? 1989年西方孤立中国,封锁中国。1 990年8月萨达姆入侵科威特.1 991年初美国打响了海湾战争,中国国际环境一下宽松了许多。10年以后,2001年,小布什1月20日就任美国总统以后,大幅度调整克林顿时期的外交政策,把中国重新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中美关系变得异常艰难.4月份中美还发生了撞机事件。但是当年发生了”9·1 1”事件,一下子让美国的战略重心转到了全球反恐土。又过了10年,奥巴马要将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大家开始议论我们的战略机遇期还存不存在的时候,阿拉伯世界

19

又动荡起来了。这一波动荡虽然不会让美国的战略重心重新转移到中东去,但是至少让美国手忙脚乱,会严重影响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步伐。这样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机遇。

二是中东动荡提醒我国未来要更加注重民生。在探讨为什么会发生“茉莉花革命“时,追根溯源后,大家一致认为,我们中国不发展经济不行,经济不发展要出大问题。但经济发展了,民生问题解决不好也不行,社会公正没有建立起来,可能要出更大的问题,“茉莉花革命“促使我们深思,今年“两会”以来出现的信号是非常积极的,”十二五”期间GDP的增长目标降到了7%; ”十二五”期间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要用于民生部分,温家宝总理正面地谈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包括就业问题、数千万套廉租房的建设等;今后我们考察干部将不再以GDP为指标,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干得好不好,并不一定看GDP增长率有多高,而是综合考察等。

三是阿拉伯世界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有利于帮助我们化解中国威胁论。就阿拉伯世界来讲它确实需要动荡和改革,不变革确实没希望了。要允许阿拉伯世界进行探索。土耳其总统首席外交顾问认为,世界文明是没有优劣之分的,无论中华文明、阿拉伯文明、欧洲文明还是伊斯兰文明。而且,文明发展的轨迹是螺旋形的。也就是说,凭什么不让阿拉伯人、不让伊斯兰世界复兴呢?他们也是古老文明,历史上都辉煌过,总有一天也要再度辉煌。所以,要允许阿拉伯人探索,尽管要经过很痛苦的过程,希望他们能走出一条有阿拉伯特色的.确实适合自己的道路来。

大家都知道美国有中国威胁论,怎么理解美国人认为我们是威胁呢?肯定是中国崛起了,我们实力提高了,2000年的时候我们经济总量排世界第六.2010年我们上升到了第二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报告

20

认为,到2016年,中国GDP将要排名第一超过美国了,当然它是用购买力平价来衡量的。

美国人认为,人类最近三四百年的历史,世界只有一种成功的道路、成功的模式.这就是西方民主自由模式,任何国家和民族要想繁荣、强盛和现代化,都必须走西方民主自由化的道路。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打破了这个规律。他们认为如果中国人成功的话,肯定要威胁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我们可以假设,如果阿拉伯人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这对世界来说将是一大贡献,因为世界文明本来就应该是多元的。将来世界除西方式道路外,还有中国道路、阿拉伯道路等,从这方面讲,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机遇的一点。

事实上,西方的那一套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也越来越出现了疲态,弊端丛生,越来越失去吸引力。

一是西方所谓民主政治的弊端日益显露。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度的初衷是要相互制衡,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现在越来越成为党派和利益集团争权夺利和相互攻击的工具。现在的美国政治中充斥着国会和政府的权力之争、民主和共和两党的利益之争。比如,前不久美国国会形成了两派意见,就美国政府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的合法性发生激烈辩论——美国总统没有通过国会就在利比亚展开军事行动,并超过规定的期限,是否违反“战争授权法“。在投票表决前两派议员夸夸其谈、振振有词,结果头天刚刚否决了授权政府在利比亚军事行动的议案,第二天又否决了削减政府在利比亚军事行动费用的议案。再比如,2008年秋天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来势凶猛,大厦将倾.燃眉之急,当时临近任期尾声的小布什政府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但政府拟定的巨额紧急救市方案在议会两院陷入冗长的辩论,迟迟难以通过。已成“看守政府”(2009年1月20日将交权给奥

21

巴马)的小布什只能眼睁睁看着宝贵的时间流逝,任凭金融危机肆虐。最后,在新旧总统交接日即将到来之时,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七八千亿美元的救市方案,时任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在参议院现场激动的单腿跪地,感谢议员们‘挽救了美国“。更为典型的是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的恶斗。政党以上台执政为最高目标,在野时会千方百计把执政党拉下台取而代之,执政时又受在野党扯皮干不成大事,政府的效率和执行力大打折扣,而执政也多沦为短期行为。

二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失衡。西方非常重视对个人利益的保护,而且常常将之发展到极端,结果造成少数人利益捆绑多数人利益、极端个人利益损害大多数人利益。在访问德国时,我国驻德大使讲了一个事例:德国在两个重要城市要修一条高铁,经规划设计制定出了一个最佳线路方案,但在实施过程中线路沿线有一幢居民楼中的一户老人不愿搬迂,说”我生于斯、长于斯,也要死于斯 ,说服工作旷日持久,但最终也未能说服这位“一年只回这所房子住几天’的老人迁移,结果高铁线路图纸不得不做修改,不仅额外耗去很多时间,而且因线路改道而花费不菲。

三是高福利社会养懒人积重难返。一个长期在西方国家生活的中国人讲,西方福利制度实在是鼓励懒人。比如,他刚移居时做梦都想以自己的勤劳发家致富,所以他周末都不休息想挣加班费,但很快就发现行不通,因为法律规定最多周六可以加班,周日必须休息,而且周六加班费必须缴纳额外的税。再比如,加拿大有完善的失业补助体系,一个普通劳二只要连续工作一年以上失业后的半年内可以拿到你工作时工资的90%.所以一些人工作够一年后就休息半年,优哉游哉?西方国家福利社会走过了头,

不仅严重削弱了国家的竞争力,而且还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懒人。现在

22

大家可能都知道“笨猪五国”的说法吧.就是指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这些仍然在金融危机中挣扎的欧洲国家。这五国都是实行高福利制度的国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政府面临善严重的债务危机, 国家都要破产了 需要其他欧洲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的救助。但是他们的政府一推出削减福利措旋,国民就游行示威要暴动。 “笨猪五国“是欧盟的成员国,欧盟当然不得不出手相救,特别是欧盟中唯一财大气粗的德国,更是在救助“笨猪五国”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德国民众内,内心实在是不平衡,凭什么呢?单以退休年龄而论,德国的制度是65岁退休,两年后还将延长到67岁,而那些陷入债务危机的“笨猪五国”普遍实行早退休、高补贴政策,为何德国人自己做牛做马去救济那些吃喝玩乐的人呢?但是,因为德国从欧洲大市场和欧元区获益最大,当然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提出了债务国要改革和节约开支等苛刻救助条件,也算是给自己国民一个交代吧。

四是虚拟经济取代实体经济搞过了头。这次金融危机就是西方大搞虚拟经济的恶关。目前来看,在西方国家中,实体经济保持较完整的国家,如德国,经济恢复就快一些、好一些,经济基本虚拟化的国家,如英国等,经济恢复起来就要慢得多,美国介于这二者之间。新兴经济体以其完整的实体经济形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表现亮丽。德国之所以能成功应对危机主要归功于三点:

一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强大,特别是首屈一指的精密机械和汽车制造业。

二是早在2005年施罗德政府顶着巨大压力而通过的“2010议程”,实施削减失业补贴鼓励就业的改革,当年施罗德曾因此改革失去民心而输掉大选。

23

三是在金融危机中应对得当,如缩短工时而不是大量解雇工人、企业与工会合作以确保国内无大量失业和社会稳定、实行汽车以旧换新等,挺过危机后企业立即全员开工。

而且德国民众勤劳、审慎,和中国人一样爱存钱,不像美国等其他西方国家的人,喜欢超前消费。

五是新闻自由走到了“媒体恐怖”。历史证明,新闻媒体如果管理得当的确可以发挥非常好的作用,但西方国家片面强调新闻自由过了头,使新闻媒体演变为一股可怕的力量,被形容为“媒体恐怖”。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世界传媒大王默多克世界新闻集团的窃听丑闻就是例证。

2.挑战随之而来

一是中国的经济利益受损。中东局势动荡,中国在西亚、北非的经济利益也非常大,不过我们和美国不一样。中东对美国来讲是至美重要的战略地区,美国必然要投入。中国不一样,主要是经济利益受到较大的威胁。利比亚600万的人口有4万多中国员工,有1 50亿美元的财产利益。其他阿拉伯国家.如阿尔及利亚中国的侨民可能更多、经济利益更大。如何确保当地中国人的安全和中国海外利益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不过,实际上这个危机中也包含着机遇。危机过后这些国家需要重建,以利比亚来说,未必我们在里面的东西就都失去了。伊拉克战争我们全撤了,大使馆都撤了,损失了一些资产。战后它重建的时候中国发挥作用了,而且它要补偿我们,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能参与到伊拉克某些石油开发项目中去。利比亚也是一样,卡扎菲统治的利比亚,我们只能买他的石油,石油项目是没有中国人的份的,全部给西方。所以,卡扎菲之后的利比亚,这块利益未必没有中国的份额,所以我们还是有机遇的。

二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乘机做文章,欲让中国内部发生动荡。自从中东

24

动荡以来,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敌对分子蓄谋要把这个东西搞到中国来,在网上煽动,而且是学习照搬突尼斯、埃及的做法,在网上煽动非法聚集,煽动中国国内局势动荡。这些煽动受到了不怀好意国家的支持。最早发生在北京的非法聚集.美国的前任驻华大使先后两次出现在现场,这是非常恶劣的。后来我们的记者质问他,他否认,他说我是碰巧路过,我们有视频给他记录下来了。一些西方媒体也是别有用心,大标题就是”茉莉花在中国”、 “茉莉花开遍中国“,始终要让“茉莉花”这三个字和北京联系起来,在媒体显眼的位置上每周都要出现。但后来没有聚集了怎么办?它们就制造新闻,每到周末组织西方的记者聚集,在我们的闹市区架好相机随时待命。

在利比亚冲突期间,路透社曾刊登长篇文章称,走投无路的卡扎菲会倒向中国,到中国来寻求支持。其实,这是胡说八道。卡扎菲对中国不是很友好。2006年1 1月北京召开中非合作论坛首脑会议,我们邀请50个非洲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来中国,卡扎菲不仅不来,只派了一个小萝卜头当特使参加,而且还亲笔写信给10多个非洲国家的元首,让他们不要来中国,说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当然他拦不住了.50个非洲国家来了,46个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非常成功。

2006年前后.如果你和西方人接触的时候,他会死缠烂打跟你辩论中国能不能崛起,他认为中国崛起不了。但是在这以后他不再跟你纠缠这个事了,他一般会跟你讲中国崛起不可阻挡,美国没有能力阻挡中国崛起的步伐。但是,大多数美国人,特别是研究中国的美国人,都希望中国发生内乱放慢崛起的步伐。

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100多年来,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追求的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现在这个势头连

25

最顽固的西方人都明确地认为.中国崛起不可阻挡,没有什么外力可以阻挡中国崛起的步伐。中国现在这个势头坚持1 5到20年,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不能说就完成了,至少可以奠定相当的基础,所以,100多年来所追求的目标,可能就在目前在校的大学生这一代人身上实现。中国现在问题比较多,其实也很正常,因为经济在高速发展,社会在快速转型,各种各样的问题会集中爆发。但是这些问题一定要在发展中得到解决。在这个时候,大局稳定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显得弥足珍贵。

26

以下是教学参考延伸阅读篇目推荐:

(从中东陷入动荡看美国地区战略及新举措),刘宝莱,(红旗文稿)2011年第10期。 《中国不是中东>江上雨,<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3月10日。 链接一:美国中东政策

5月1 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中东政策发表近一个小时的长篇演讲。这是奥巴马执政以来第二次针对美国与伊斯兰国家关系发表重要讲话,也是他首次对西亚北非的动荡

局势作出集中表态。奥巴马在演讲中强调阿拉伯世界迎来了历史性机遇,而美国外交由此翻开新的篇章。奥巴马在演讲中回顾了过去6个月来席卷西亚及北非地区的政局动荡,指出美国的未来与这一地区的安全、稳定和繁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奥巴马强调,美国在中东地区具有5大核心利益,包括反恐、防止核扩散、确保自由贸易、维护地区稳定、保证以色列的安全和推动巴以和平进程。他说,中东变局为美国和中东国家带来了历史性机遇,美国已经把支持西亚北非地区的政治改革和民主运动提升为美国外交的“首要任务”。

为此,美国将采取一切措施推动西亚北非国家的民主转型。奥巴马承诺将把美国的价值观和民主原则推广到中东地区,并通过经济、教育、科技和医疗等交流渠道与技术加强与当地普通民众尤其是广大青年的接触。奥巴马在赞扬埃及和突尼斯成功开展民主转型的同时,呼吁叙利亚、巴林等国政府积极回应民众改革诉求,并重申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必须下台。奥巴马表示,中东动荡的根源在于民生,固此美国将通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来巩固民主改造的成果。奥巴马明确提出要把正在经历民主过渡的埃及和突尼斯树立为中东地区新的民主样板,并优先为两国提供多项经济援助。目前美国正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向两国提供资金援助,在八国集团峰会上,这两大机构将公布一项旨在稳定埃及和突尼斯经济的联合行动计划。同时,美国决定免除埃及1 0亿美元的债务,并以借贷形式帮助埃及从全球资本市场筹集1 0亿美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创造就业机会。美国政府正在与国会合作建立一项“企业基金”,专门用于对埃及和突尼斯的投资。奥巴马表示,除埃及和突尼斯,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也会为整个中东和北非地区的私营企业提供20亿美元财政援助。美国还将与欧盟合作,启动“贸易与投资伙伴合作计划”,推动西亚和北非地区的商品出口及提高区域贸易一体化程度。

——摘自《中国青年报》 链接二:言论

1.中国不会步阿拉伯世界后尘

在今天的世界,任何国家都面临挑战,社会动荡甚至更有可能发生在一些西方国家。中国不会步阿拉伯世界的后尘,最主要的是体制上的因素。第一,中东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政府转型没有做好,某些领导人可以统治几十年。而中国领导人换届已成惯例。中国领导人更替的制度化也是民主很重要的一部分。第二,中东一些国家是非常封闭、排他性的政体,而中国渐渐成为包容性的政体,强调开放性发展。西方强调多党制,中国强调党内民主。一党主导下的开放型政党制度同样可以搞建设,比如新加坡就做得很好。现在实行西方式民主的很多国家,反对党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出现了很多问题。一党主导下的开放型政党制度反而比较有效,避免了政治恶斗,可以有效进行社会经济建设。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2.动乱在中国没有市场

中国稳定论的现实根源在于:首先,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还能够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大多数人依然可以,至少是有希望可以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处。因此, “看不

到希望”和“一无所有没有东西可失去”这两个闹大动乱的根本条件不具备。其次,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经济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促进整个中国社会政治利益的多元化,固此,很难在一个大的领域产生统一的利益阶层,在短期内也很难形成一个在全国有政治影响力的利益要求、利益团体或个人领袖。

其理论根源则在于:现代化发展的结果将人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由土地变为知识和技能——靠知识和技能求生的中产阶级日益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有经济独立性和社会经济能动性,进而坚决要求政治上的积极参与。尽管他们并不想推翻执政者——那样的话将导致他们不愿意看到的动乱,但要求执政者不要滥权,不要搞腐败。他们和无产阶级有本质不同:理性、务实,不

27

想要打倒一切的革命,而是时刻准备接受合理的妥协。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两种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体制的认同。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历来很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更进一步加强了民族认同感。现在能够对中国构成根本挑战的外来势力基本没有,能够造成大的动乱的挑战都来自中国内部。因此,要下大力气加强人民对政治体制和国家制度的认同,这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黄靖 3.阿拉伯国家革命成败的关键

无论人们怎么定性,阿拉伯国家的革命和古往今来各种革命运动一样,也会有“破” 与“立”的两个阶段。现在这场革命方兴未艾,破的阶段何时完了还狠难说。至于其最后结果,看来将取决于以下的内外三大因素: 一是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基础因素决定革命能走多远。阿拉伯世界除了几个得天独厚的产油国家靠石油吃饭之外,大部分是资源贫乏、工业落后、财源不足的小国。革命的目的应该是维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扫清障碍创造条件,根据本身的条件来决定发展的战略,而不能陷于无休止的混乱和斗争。二是这些国家人民的愿望和作为未来政权骨干的知识精英,人的因素决定国家政权的体制与功能。当那些升斗小民与失业知青起来向当权者造反时,他们想的首先是如何把天王老子拉下马,心里并没有装着一个政权设计与未来财富分配的蓝图。革命成败与否,不在于冲锋陷阵,而在于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权力结构与财富公平分配的社会机制。三是这些国家的外部条件.决定它们会遇到多大阻力,获取多大助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发展,都离不开以资本主义生产、销售与流通为主的世界市场。如果一个国家的政策建立在向西方世界挑战并想与之一决雌雄的观念基础上,它势必会耗尽资源无功而返。,

一华盛顿中国论坛社社长陈有为 4.中东印证“发展是硬道理”

在阿布扎比的研讨会上,来自美国和欧洲的一些代表,都认为中东剧变来碍很突然。但是,我在同与会的阿拉伯人讨论时,他们觉得并不突然。去年5月,我曾到多哈参加一次国际问题研讨会,会上一位中东著名企业家发言简短,但引起与会者的注意。他说: “中东地区有一颗巨大的定时炸弹,这就是中东地区人口增长迅速,就业压力巨大。今后六七年,在中东需要创造1亿个就业机会,来吸收这些走向劳务市场的青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中东地区的经济保持每年8%的增长率。然而,中东各国的经济增长率仅为4%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就业大军的需求。”他最后很担心地说: “这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发。”看来一些中专人士对中东目前的剧变是早有察觉的。 我在阿布扎比期间,出席了英国前首相布朗的一次新书发布会。他在会上说,推动中东地区正在发生剧变的是数量庞大的失业青年。以埃及为例,埃及人口70%是30岁以下的青年,埃及的失业率高达30%,而失业者中,90%是青年。为什么中国的经济社会大发展,中东地区没有发生?还是邓小平讲得对,“发展是硬道理”。过去50多年,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心一意谋发展,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提交本次全国人大会议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看,我们国家在继续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会更加量视民生,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民。

在阿布扎比研讨会上,也有些西方代表认为中东发生的事情是民主化浪潮的结果。但是,许多美国人、欧洲人会下谈起来,却忧心忡忡。他们说民主固然好,但是民主化浪潮并不一定就会导致在中东地区出现西方希望看到的政权。在中东地区民众中,反美情绪非常强烈和普遍。我在阿布扎比参观了谢赫扎伊德清真寺,它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建筑宏伟壮观,令人震撼。我同清真寺一位管理人员聊起来,他知道我是中国人之后说: “中国好,中国与我们合作发展经济;美国不好,美国人打阿富汗、打伊拉克、反对巴勒斯坦。美国人说穆斯林反对非穆斯林,这个说法不对,中国就是非穆斯林,但啊啊我们并不反对中国。 世界希望中东地区保持和平与稳定。因为中东地区不稳定,已经导致国际油价的飙升,油价飙升会导致粮食价格进一步上涨。在过去一年里,世界粮食价格阿已经上涨20%-30%,再上涨会带来许多问题,这对世界的稳定是没有好处的。中东剧变是在世界大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剧变说明“发展是硬道理”。我们一心

一意谋发展,是正确的选择。中国持续、稳定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欧亚科学院院士吴建民

28

5.社交网络: “中东波”的有力“助推器”

被誉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的美国学者克莱‘舍基,在其《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一书中指出, “社会性软件让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组建群体和共同行动的能力”,共享、合作和集体行动的阻碍被彻底消除,这样的时代里, “人人皆记”且实时协调代替了事前计划。普通公民有了各种新的组织方法来举行活动而无需先期策划。舍墓的理论被不断印证:2001年1月,菲律宾民众通过短信组织游行并致使总统埃斯特拉达下台;2004年,西班牙民众采取同样的方式促使首相离职;2009年,摩尔多瓦民众借短信、脸谱和推特颠覆现政权;2009年,伊朗大选后民众也借推特掀起大规模动乱。而此次“中东波”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互联网强大的政治动员和组织能力。回看突尼斯、埃及的骚乱,直接导火索都源于网上盛传的有关腐败的视频,它们彻底冲破了民众的忍受底线,也给网民组建网络组织提供了理由。如在埃及,2009年6月年轻商人哈立德·赛义德被害的视频播出后,人权活动者在脸谱上创立了“我们都是哈

立德·赛义德”网页,在脸谱、优兔和推特上的拥护者多达数十万,并最终成功号召埃及民众于今年1月25日在解放广场开展示威活动。埃及动荡的强大幕后推手“4·6青年

运动”也是通过互联网成立的,现在脸谱的拥护者达80万人。在突尼斯,201 0年1 2月1 7日,一名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赖啄谋生的摊位被取缔后自焚,他全身着火的照片很快传遍互联网,这起“暴力执法”事件彻底点燃了民众的不满情绪。归根到底,西亚北非动荡是一场因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物价、悬殊的贫富差距、泛滥的腐败等备种国内因素引发的综合性危机,社交网络并不是绝对因素,更非动荡爆发的根源,它只是一个作用突出的“助推工具”。但必须看到,在信息社会,人们交流、交往、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用户生产内容、传统的“守门人”式微等,催生了各种“自媒体”、 “众媒体”、 “自组织”和网络群体,网络的渗透力、动员力、影响力和组织力越来越不能忽视。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信息与社会研究室副主任唐岚 链接三:背景资料 1.阿拉伯世界

阿拉伯世界是阿拉伯国家的统称。阿拉伯国家是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这些国家有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有统一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绝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有些国家虽非以阿拉伯民族为主体,但长期以来与阿拉伯国家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联系,并加入了阿拉伯国寥联盟,因此也被称为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世界由22个阿拉伯国家组成,总面积约1 42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4亿。这些国家包括:西亚地区的巴勒斯坦、约旦、叙利亚、黎巴嫩、沙特、伊拉克、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联酋、也门和阿曼等1 2个国家;埃及、苏丹、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毛里塔尼亚等北非7个国家;东非地区的吉布提和索马里以及太平洋西部的科摩罗。这22个国家均为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伊斯兰教为国教。 阿拉伯国家的政体不尽相同,共有8个君主制国家,其余的1 4个国家均为总统共和制。其中,沙特和阿曼实行君主专制,阿联酋为特殊的联邦君主制,约旦、科威特、巴林、卡塔尔、摩洛哥等5国为君主立宪制。埃及、苏丹等1 4个国家为总统共和制。君主制国家“王位”传承为世袭制,或传位给兄弟,或由儿子然承;而共和制国家,则由选举产生,不过近年来也出现了父传子的现象。22个阿拉伯国家中,有的宗教色彩很浓,有的则更加世俗化。 1 945年,埃及、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沙特、也门和约旦等7国代表在埃及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伯国家联盟宪章》,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正式成立。目前,所有22个阿拉伯国家均为阿盟成员。阿盟现任秘书长纳比勒·阿拉比曾是埃及外交部长。在国际事务中,尤其在中东问题上,阿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扮演着阿拉伯世界“代言人”的角色。2002年5月,阿盟根据沙特提议,通过了旨在结束阿以争端的《中东和平倡议>。该倡议同联合国安理会第242号和358号决议一起,成为解决中东问题和巴以争端的重要依据。 人们在提到阿拉伯世界时,往往容易与中东国家混为一谈。其实,中东大部分但非所有国家都是阿拉伯国家。阿拉伯世界和中东国家都不是地理概念。追本溯源,所谓中东地区,是欧洲人对西亚和北非地区的称谓。因此,中东地区除了阿拉伯国家,还有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和塞浦路斯。

中东不仅因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而独享重要战略地位,还是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主产地。2009年,中东地区累计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 052忆吨,占全球总探明储量的55.6%;原油

29

日产量2000多万桶,占世界日均产量的近1/5。天然气储量也极为可观,仅海湾国家就有48万亿立方米,约占全球储量的33.4%。正因为如此,中东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成了大国争夺和美国谋霸之地。

——《晾望》新闻周刊 2.利比亚

利比亚位于非洲北部,北临地中海,东、南、西三面分别与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接壤。面积为1 76万平方公里,全境95%以上地区为沙漠和半沙漠。全国人口近620万,绝大多数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1 95 1年1 2月24日,利比亚宣告独立,成立联邦制联合王国,后改名为利比亚国。1 969年9月1日,由卡扎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 977年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此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 986年4月起使用“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首都的黎波里是利比亚的最大港口,位于地中海南岸,人口近1 70万,是全国政治

和经济的中心,工业占全国总产值的一半以上。的黎波里有古罗马的竞技场遗址和其他朝代的古堡、宫苑、清真寺等名胜古迹,是夏季游览和疗养胜地。利此亚资源以石油为主,探明储董约为430亿桶。其次为天然气,探明储量达1. 48万亿立方米。利比亚在20世纪50年代发现石油以来,石油开采及炼油工业发展迅速。石油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95%以上的出口收入来自石油。利比亚政府依靠巨额石油收入实行高福利政策。全民享有免费医疗和教育,对粮

食、糖和茶叶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价格补贴,通过私建、公建并举,改善住房条件。 3.突尼斯

位于非洲大陆最北端,北部和东部面临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峡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相望,扼地中海东西航运的要冲。东南与利比亚为邻,西与阿尔及利亚接壤。突尼斯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集中了海滩、沙漠、山林和古文明的国家之一。突尼斯地处地中海地区的中央,拥有长达1 500公里的海岸线。突尼斯被认为是悠久文明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之地。突尼斯的气候温和,即使在冬天也是如此。迷人的沙滩、温和的气候、比邻欧洲的地理优势、物美价廉的商品、稳定的萆治环境和热情好客的风土人情,使许多国际会议都选择在此召开。在执政的23年里,总统本·阿里因为成功推行经济改革和大力吸引外资广受赞扬,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评选突尼#-fr是非洲大陆经济竞争力最强的国家,2009年突尼斯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5.1%;但是,该国失衡的经济结构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以出口和旅游为主要增长点的经济深受不景气的全球大环境影响,国内就业环境也日趋恶化。突尼斯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目前的失业率为1 4%。而据英国媒体报道,突尼斯年轻人的失业率实际上达到了惊人的520to。成为事件导火索的自焚青年就是因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才走上街头卖蔬菜和水果。突尼斯向来鼓励公民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生找工作曾经不是问题,然而失业现象在过去1 0年来越来越严重。不少批评者指责政府官员任人唯亲和大搞裙带关系,致使普通百姓找不到工作。本·阿里总是将权力集中在少数他信任的政治家族里,他的妻子莱拉

曾被曝光安插自己娘家的亲戚出任政府大员, 此外,本·阿里的独裁统治也广受诟病。在1 987年一场不流血的夺权战中,他从终身总统哈比l、.布尔吉巴手中拿走了权力。他当时说病重的老人布尔吉巴已经无法管理国家,承诺要给百姓带来“真正的民主和不断进步的政治生活”。虽然上台初期本·阿里曾推动政治改革,但是这在其巩固了权力后就戛然而止。本-阿里一直在排斥潜在的接班人出现,他的很多政治对手遭到了逮捕和流放,突尼斯不少反对党都没有合法的地位。他还因为严密控制新闻报道被冠以“媒体捕食者”

的外号。维基解密公布的资料显示,有美国外交官评价说突尼斯是“警察国家”,政府已经失去了民心。在外界看来,本·阿里的执政哲学是用相对较好的生活水平来换取民众对缺乏新闻自由和政治民主的沉默。2009年大选中,本·阿里再度高票当选总统开始第五个任期。他在选举前威胁如果有反对者质疑投票结果的公平性,就要将他们投八监狱。

4.君主制

君主制由君主,包括国王、皇帝、天皇、苏丹等担当国家元首。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不受任何约束。君主实行终身制,并且是世袭的。这种政治制度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古代的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多实行这种专制制度。据统计,至今保留有君主政

30

体的国家:亚洲有科威特、约旦、阿曼、卡塔尔、巴林、沙特阿拉伯、柬埔寨、不丹、日本、泰国、文莱;欧洲有英国、卢森堡、挪威、瑞典、西班牙、丹麦、荷兰、比利时、摩纳哥、列支敦士登;非洲有摩洛哥、莱索托、斯威士兰;大洋洲有汤加。

世袭君主制,是君主制政体的最常见形式。世界上大多数现存及曾经存在的君主制国家采用这种政体。与其相对的制度是选举君主制。在世袭君主制制度中,所有君主来自于同一个家族,王位在家族内部从一个成员传给另一个成员(通常是父传子,也有可能是兄传弟、叔传侄等等)。世袭系统有政权稳定、延续性好和可预测的优点,这来源于家族成员之间的忠诚和亲和力。举例来说,当一位世袭君主去世或退位后,王位通常会传给下一代的直系血亲,如他或她的孩子,而且往往是较年长者。当这个孩子死了,王位将再传给他的孩子;如果此人绝嗣,则会传给他的兄弟、姐妹、侄予或其他亲属。为了维持这种体系,世袭君主制常常需要以法律形式制定一个明确的继承顺序,以决定一位君主去世之后,谁有最优先的权利成为下一位君主。现代的世袭君主制国家所采用的继承顺序通常基于长子继承权,但也存在着其他的继承体系,如最年长男性亲属继承、在世君主指定继承和交替继承,这些体系在以前的君主制政体中应用得更为普遍。历史上存在过多种继承体系,它们的区别主要集中在女性是否可以拥有继承权。在父系继承制中,继承权由男性独占,女性没有权利继承,而且她们的男性后代也无权继承。把这种制度体现得最为典型的是古法兰克人的萨利克法典。但萨利克法典的本意并非剥夺妇女的继承权,而是避免土地由于妇女结婚落入村社之外。与之相对的,有些继承体系就允许女性成为继承人。

链接四:数字

中东危机对世界原油供给和价格的冲击在逐步削弱从历史经验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冻和北非地区发生了五次比较大的政治危机或军事冲突,对世界石油供给产生了比较显著的影响。这五次危机分别是:1 975年欧佩克组织石油禁运、1978-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1980-1981年两伊战争以及1 990年和2005年的两次海湾战争。危机期间,受直接冲击的地区或国家石油产量占世界份额均有明显下降,下降幅度大致在5.5 %-8.8%之间。比较上述五次危机,可以看到其影响程度和持续性主要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趋势:

一是中东和北非地区石油供给变化对世界原油产量的冲击程度有所减弱,冲击持续的时间逐步缩短。1 975年1 0月OPEC实施石油禁运,使得世界石油产量在两个月之内累计T降了6.7%,同时OPEC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比重也从34.4%下降至28. 8%,世界石油产量回到危机发生之前的水平用了8个月。1 978年的伊朗革命造成世界原油总产量一度累计下降了5. 7%,石油产量重新回到危机之前的水平大致用时6个月。而后面三次供给冲击使世界原油产量累计下降最大幅度分别为4.2%、5.9%和2.O%,产量回到危机之前的水平分别用了5个月、3个月和6个月,冲击的影响和持续程度都有所减轻。

二是短期内石油供给冲击能够导致世界油价出现比较明显的波动,但影响的持续性逐步减弱。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供给之所以对油价和产出造成持续的负面冲击,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其一,发生危机的陈拉伯国家是全球主要的石油供给方,其他产油国的石油产量不能很快填补留下的空白,导致世界石油产量下降幅度和持续时间较长;其二,主要能源消费国将供给冲击当作需求冲击,错误地使用财政或货币刺激政策,使得通货膨胀加速,进而助长油价的上升。而后面的两伊战争以及两次海湾战争冲击的影响程度和持续程度均不能和前两次相比,这与非欧佩克石油产出国的反应更快、主要能源消费国石油储备建设逐步完善和能效有显著提高密切相关。另外.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转为稳定通胀,也对缓解油价冲击、避免再现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石油供给冲击对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在逐步减弱。石油供给冲击发生之后,一般会对石化、汽车业等石油消费密集度很高的行业产生较大的冲击.进而使整个经济增

长速度放缓。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重创了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其中,在1 975年OPEC石油禁运危机爆发后的一年时间里,主要发达国家的GDP累计下降了1.2%。1 978年伊朗危机爆发后的一年里,主要发达国家GDP累计增长仅0.2%,明显低于5%左右的潜在水平。但是后面三次石油危机发生后一年,GDP累计增长分别为0.4%、0.9%和5.2%,冲击对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呈逐步减弱趋势。截至201 1年2月底,中东和北非局势明显不稳的国家或地区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份额为6.8%,其中受冲击影响较大的利比亚已经减产80万-90万桶/天,减产

31

份额不足全球总产量的1%。总体看,这一轮危机目前对全球石油总产量的冲击较过去五次危机轻。再考虑到沙特、伊朗的局势目前相对稳定,根据过去中东或北非地区数次危

机的经验,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快速攀升的可能性不大。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链接五:来龙去脉

伊朗伊斯兰革命古代伊朗先后经历了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的统治,直到1 8世纪初才真正建立伊朗王国。从1 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随着欧洲列强的侵入,伊朗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1 921年2月,军官礼萨汗·巴列维发动跛变,夺取政权,建立巴列维王朝。1 941年,其子礼萨·巴列维继位成为新伊朗国王。巴列维上台后,开始与美、英等西方国家建立密切关系,英、美对伊朗在政治、军事上给予大量支持和帮助,同时也趁机控制了伊朗的经济命脉——石油。20世纪60年代初,巴列维为巩固其统治,缓和国内各阶层间日益尖锐的矛盾,提出“白色革命”计划,以世俗化和现代化为核心,进行土改、工人入股分红、在农村开展扫盲运动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改革计划”。在“白色革命”的旗号下,伊朗开始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同时扩大军费开支,造成经济严重失调,通货膨胀,未完全实施的土改政策使农民大量流入城市,大批工人失业。而以国王为首的特权阶层则巧取豪夺,贪污贿赂凤行,贫富悬殊加剧。同时,

王朝推行所谓开放型文化政策,使西方腐朽文化和生活方式大量涌入,西方式酒吧、夜总会争利于市,冲击着伊朗固有的伊斯兰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在宗教上,王朝推行世俗化的政策,实行政教分离,取消宗教领袖的特权,关闭大量宗教学校,代之以世俗教育;制定《家庭保护法》,给妇女以一定自由;撤销宗教司法机构,代之以世俗司法。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波斯湾产油国财富陡增。巴列维工朝第二代君主冀望用石油美元买一个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国家。然而,随着经济的膨胀,伊朗社会各种潜在矛盾空前激化,经济高速发展尚未走完十年的路程,伊朗就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倒巴列维群众运动。

1 979年1月26日,巴列维被迫出走。首都德黑兰万人空巷,男女老少一齐涌上街头载歌载舞,马路上行驶的汽车打开大灯,不断鸣笛以示庆祝。街道、广场上大大小小的巴列维父子的塑像和画像,几小时内就被群众推倒砸碎和焚烧。这次规模空前的社会动荡后来被称为“伊斯兰革命”。伊朗伊斯兰革命取得胜利后,依据霍梅尼的设想开始在国内推行“全盘伊斯兰化”的政策。通过了伊斯兰宪法,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霍梅尼为终身宗教领袖。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总统和议会由普选产生,《古兰经》为立法、司法的最高法典。废除巴列维王朝制定的各种法规。农村恢复了旧的封建土地制度。将巴列维王朝没收的清真寺、宗教学校及圣地的土地和财产如数归还,银行的资金。银行按教法规定取消利息,同时将银行收归国有,并冻结美国等西方国家储蓄和贷款,只收取低额的管理费。在文化教育上,推行“伊斯兰文化革命”,原有的各类普通学校必须开设宗教课程,反对和抵制西方腐朽文化,关闭影剧院、酒吧、夜总会,禁止穿着有损社会风尚的奇装异服,妇女必须戴面纱等。在对外关系上,霍梅尼提出“不要西方,也不要东方,只要伊斯兰”和“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口号。

3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8u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