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马增林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更新时间:2024-06-08 05: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产业: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的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某种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运营的各个部门。它包括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大至部门,小至行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的各行各业都可以称为“产业”。

2.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3.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并起着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用的产业。

二、多选

1.下列哪种奋发属于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ABCD)

A.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B.三次产业分类法 C.霍夫曼分类法 D.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 2.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ABCD)

A.产业组织理论 B.产业结构理论 C.资本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 3.按照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可以把产业分为(BCD)

A.服务性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本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 4.博弈论分析方法在分析不完全竞争方面存在哪些不足?(AB)

A.假设与现实不符 B.缺乏实证数据支持 C.分析方法落后 D.分析过程复杂 5.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ABCD) A.规范分析法 B.博弈论 C.静态分析 D.比较分析

三、简答题

1.产业的含义有哪些?

1)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2)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集合; 3)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产业。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目前仍在发展之中。虽然完整学科体系的基本确立时间尚短,但现在产业经济学的各方面理论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产业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3.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政策理论;

4.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理论意义:从理论上看,产业经济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建立了一门新的经济学科,填补了中观经济学的空缺,完善了经济学的体系,并且为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现实意义:运用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组织理论,可以必将不停的市场结构,不同企业规模的优劣,探求过度竞争或者有效竞争不足的行程图经济小厨房是,发现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及油点等,从而找出最有利于生产合理配置的市场秩序,制定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 5.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方法;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博弈论方法

6.产业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有何区别和联系?

微观经济学只进行个量分析,专门研究单个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并不考虑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而后者正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宏观经济学只进行总量分析,专门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并不考虑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生产和交换关系,而这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 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组织理论可以看做是微观经济学的延伸和发展,使其与微观经济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等,实际上是宏观经济总量分析的深化,细化和具体化,使其与宏观经济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宏,微观经济学可以通过产业经济学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二章 产业组织

一、名词解释

1.产业组织:产业组织的“产业”范围较小,仅指生产具有密切替代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产业组织指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和组织形态。

2.马歇尔冲突:是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经济理论中阐述的关于规模经济和垄断弊 病之间矛盾的观点。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垄断,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阻止竞争,扼杀企业活力,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因此社会面临一种难题:如何求得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有效、合理的均衡,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率。

3.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内容之一,是商品经济活动中优胜劣汰的手段和方法。是商品经济最重要的经济机制。

4.有效竞争:不完全竞争也称有效竞争或可行竞争,是针对完全竞争概念的非实现性而提出来。有效竞争就是一种将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活力有效地协调,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其中,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两者关系的主要手段或方法。

二、单选:

1.产业组织是指( A )

A.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B.产业中同类企业的总和 C.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D.市场主体间的市场活动的集合 2.马歇尔冲突指的是( A )

A.规模经济与垄断的矛盾 B.完全竞争与市场的矛盾 C.竞争与垄断的矛盾 D.垄断与市场的矛盾 3.下列说法中对SCP的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C )

A.决定市场行为的主要依据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壁垒的高低 B.在此体系中,对于市场结构指标的研究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

C.市场绩效的优劣的评价主要从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利润率水平、生产效率等方面 D.市场行为的主体指的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4.可竞争理论的分析中心( C )

A.SCP理论 B.市场绩效 C.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 D.退出壁垒

三、多选:

1.有效竞争标准有( AB )

A.市场结构标准与市场绩效标准 B.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市场绩效标准 C.集中度、市场进入、产品差别化 D.成本、规模、生产能力 2.有效竞争标准三分法的作用( ABCD )

A.不再将不现实完全竞争作为理想的追求模式和政策制定的出发点 B.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对竞争是否有效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 C.注意从不同方面提供判断有效竞争状况标准 D.丰富了产业组织理论

3.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包括(ABC)

A.市场结构 B.市场行为 C.市场绩效 D.市场需求 E.市场竞争

4.下面哪个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时机产业将组织理论?(ABC) A.张伯伦 B.梅森 C.贝恩 D.谢勒

四、辨析:

1.可竞争市场即为完全竞争市场 答:错的。

①可竞争市场理论是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等概念的分析为中心,来推导可持续的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态势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 ②所谓完全可竞争市场,是指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能够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

③但与完全竞争必须满足存在大量且小规模的买者和卖者,而且不存在产品差别化和进入壁垒等市场结构条件不同,可竞争市场可以不依存于原子型这种特殊的市场结构。

④可能进入者的潜在竞争,而不需要现存企业之间的争夺,就足以使边际成本定价成为完全可竞争市场均衡的一个条件。因此,可竞争市场条件下理想的竞争,可以作用于所有的市场结构形态。

2.固定费用越大,则沉没成本越高。 错的。

①沉没成本是指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退出该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那部分投资。 ②其沉没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所投入资本向其他市场转移或资产出让回收的可能性,而与所投入固定费用的大小无关。

③无论固定费用或资产的未折旧部分有多大,只要能够回收就不是沉没成本。

五、论述:

1.比较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及政策主张

1哈佛学派:在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

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和产业组织政策组成,其基本的程序是按:(特定市场的供求基本环境→)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产业组织政策展开的。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2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竞争过程就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该学派在理论上皈依新古典经济理论,坚信瓦尔拉均衡理论和自由竞争理论,厂商行为政府无需干预.该学派特别注重市场结构和效率的关系,而不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关心竞争的程度,故被理论界称为效率主义者

哈佛学派认为在scp这三者中,市场结构是居于支配地位的,因此,政府的反垄断政策应该关注市场的基本结构,防止出现过于集中的寡占市场或垄断市场。而芝加哥学派却认为市场绩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正是由于一些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取得更高的生产效率,所以它们才能获得高额利润,并进而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形成以大企业和高集中为特征的市场结构。 2.如何理解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

竞争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是使商品的个别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从而使价值规律的要求和作用得以贯彻和实现

②是可以促使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是可以促使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和安排生产,使生产与需求相适应。

第三章 市场结构

一.名词解释

1.市场结构:是指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 2.市场集中度:反映特定市场集中程度的指标,包括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指标。

3.HHI指数:即H指数,也称赫希曼-赫菲德尔指数,是一种测量产业集中度的综合指数。(它是指一个行业中各市场竞争主体所占行业总收入或总资产百分比的平方和,用来计算市场份额的变化,即市场中厂商规模的离散度。)

二.选择

1.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主要特征有(AC)

A.产业集中度较低 B.产品无差别 C.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 D.它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且偏向于完全垄断 2.HII指数的优势在于(BCD)

A.必须收集到该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信息 B.计算量不大

C.HII对规模最大的前几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变化反应特别敏感 D.便于收集资料

3.掠夺性定价的特征有(C) A.定价一般为长期性的

B.所有企业都可以采用此策略 C.价格一般订在低于平均利润之下 D.对市场结构产生有利的影响

4.下列各项指标中哪一项不是用来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B)

A.行业集中度 B.市场容量 C.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D.熵指数 5.产品差异化决策不包括(D)

A.品牌差异化 B.价格差异化 C.服务差异化 D.广告差异

三.简答题

1.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个产业市场集中程度的高低,是由该产业的市场容量和企业规模的相对关系决定的。因此,市场容量和企业规模扩大的动因,是决定市场集中度动向的主要因素。这些影响市场集中地因素中,既有促进集中的因素,也有限制集中的因素,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1)垄断动机的影响(2)国家政策与法制因素的影响(3)市场变化的影响 2.为什么说推行产差别化是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手段之一?

企业通过产品差别化策略,使顾客能把它的产品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区别开,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席位的目的。产品差别化是一种有效的非价格竞争手段。从竞争的层次来看,价格差异是低层次的竞争,产品差别是高层次的竞争。 3.是述进入壁垒的含义和形成原因?

含义:进入壁垒是指当某一产业的在位厂商赚取超额利润时,能够阻止新厂商进入的那些因素。

形成原因:(1)规模经济优势壁垒。虽然原有企业在平均成本上不占有优势,但进入企业只有占到行业产量的很大份额之后才能获得规模优势。

(2)必要资本量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是指进入某一市场所必需的资本投资。在不

同行业,必要资本量随技术、生产、销售的基本特点不同,差异很大。必要资本量越大,融资就越难,这就是必要资本量进入壁垒。

(3)产品差异壁垒,产品差异也是构成进入壁垒的一个重要因素。 (4)绝对费用壁垒

4.集中度与行业利润率的关系是怎样的?

许多学者证明市场集中与利润率存在某种正相关的关系。

一种观点:垄断作祟,不同市场集中度形成不同的垄断势力。

寡头竞争产业不同的集中程度和几种类型导致不同的市场行为和企业绩效。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寡头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集中度的高低而变化,集中度越高相互作用越明显。 另一种观点:高集中度市场上的企业高利润率不是滥用市场势力的结果。相比于低效率的产业 ,高效率的企业在市场上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赢得较高利润的同时提高了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可能会影响非价格竞争。

5.简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相联系: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都是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使用,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如前所述,如果企业增加产量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则存在规模经济;若果企业增加产品品种或种类能节约成本,则范围经济存在。 区别:(1)规模经济通常是按照不断下降的平均成本函数来定义的,二范围经济通常是以一个企业生产多种产品和多个企业分别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的相对总成本来定义的。 (2)成因不同:规模经济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采用大型、高效和专用设备的经济性;标准化和简单化的经济性;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大规模管理的经济性。范围经济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生产技术设备具有多种功能;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研究与开发的扩散效应;企业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

第四章 市场行为

一、名词解释;

1.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适应市场要求、不断调整其战略决策行为。

2.取脂定价法:又称高价法,即将产品的价格定的较高,尽可能在产品生命初期,在竞争者研制出相似的产品以前,尽快的收回投资,并且取得相当的利润,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降低价格使新产品进入弹性大的市场。

3.企业兼并: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在自愿基础上依据法律通过订立契约而结合成一个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

二、选择题:

1.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 A:广告的目的就是广而告之 B:广告是企业营销的手段之一 C:广告可以起到信息披露的作用 D:广告可以增加新企业的进入壁垒 2. 市场行为主要包括(AB)

A:竞争性行为 B:协调行为 C:企业兼并与重组 D:企业破产 3. 下面哪项不属于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A) A:价格卡特尔 B:定价行为 C:广告行为 D:兼并行为

4. 下面哪个行业中企业的广告行为最有影响力(C) A:耐用消费品行业 B:工业品行业 C:非耐用品行业

三、判断题

1.企业的市场行为包括两类,市场竞争行为和市场协调行为。(√) 2.创新与研发行为属于企业的竞争行为。(√) 3.串谋是企业市场竞争行为的一种。(×)

4.企业兼并有两种类型,即横向兼并与纵向兼并。(×) 5.市场协调行为主要包括串谋和纵向贸易限制。(√) 6.卡特尔属于串谋的一种。(√)

7.短期定价行为和长期定价行为的区别与时间的决定长度无关。(√) 8.短期定价行为的目的主要是维持市场份额,稳定利润。(√)

9.长期定价行为主要包括掠夺性定价、限制性定价和价格歧视等。(√) 10.广告分为信息性广告和劝说性广告两种。(√)

四、简答题

1.企业的短期定价行为包括那些? (一)古诺模型

(二)双需求曲线模型

(三)垄断竞争模型

(四)折曲的需求曲线模型

(五) 成本加成和目标利润定价 (六)取脂定价法

(七)价格领导定价模式(非正式串谋) 2.企业的长期定价行为包括那些? (一)掠夺性定价行为 (二)限制进入定价行为 (三)价格歧视行为

3.试述掠夺性定价和限制性定价的区别

定义:掠夺性定价又称驱逐对手定价,是某企业为了把竞争对手挤出市场和击退试图进入市场的潜在对手而采取降低价格的策略行为。

限制性定价分成两种:第一种是限制进入定价,第二种是动态限制性定价。

目的:掠夺性定价是缩短供给量,而不是扩大需求量。限制性定价是组织新企业进入市场,但实质上这是一种牺牲部分短期利润以追求刹那国企利润最大化的行为。采用限制性定价的企业短期内仍有利润。采用掠夺性定价的企业在短期内处于亏损状态。 4. 创新和研发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目的不同:创新是市场主体以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应用新知识和技术发明开发出新产品或新工艺并成功实现首次商业化应用,以改善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条件的活动。研发是一个过程,而创新是一个结果和目的。特征不同:研发的知识过程和市场实现都具有不确定性,而创新在这两方面都确定了其经济价值。 联系:创新是研发的最终目的,而研发是创新的前提和过程。

5.你认为是大企业的研发效率高还是中小企业的研发效率高?为什么?

在研发效率方面,从动态角度来看,中小企业或许优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对非连续性技术创新的捕捉能力强于大企业。在技术研发创新管理方面,大企业比中小企业更容易出现低效率的问题。

6. 什么样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研发和创新?

垄断厂商应该在专利竞赛一开始就遥遥领先,使得所有的潜在竞争对手不得不退出竞赛,熊彼得理论认为垄断性的大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是技术变革的发动机,产业的垄断程度越高,企业规模越大,技术创新的密度也越大。垄断市场需要某种因素来解决垄断者的惰性,这种惰性是由创新前的垄断利润引起的,竞争性市场中,创新钱的利润不存在。但创新者很容易被模仿,创新的补偿会很少,竞争性市场或潜在竞争给厂商的研发和创新以更大的激励,从而刺激厂商从事更多的研发和创新。 结论;竞争性市场更能促进研发和创新。

7.合作研发有什么优势?这对市场结构会产生什么影响? 1.合作研发有助于获取互补资源。

2.合作研发有助于克服与技术创新相联系的市场无效率行为。 3.合作研发可以降低和分担研发中的风险和成本。 4.合作研发能保证创新中组织的灵活性。

5.合作研发可以培养彼此的协作精神,共同获利。

影响:有利于改善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研究与开发的规模经济性。有效分散研发过程中的风险。避免研究开发的重复投资,将研发的外部性部分内部化。

第六章 市场绩效

一、名词解释

1.市场绩效:是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产量、费用、利润、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的状态。 2.勒纳指数:是一种反映市场经济绩效的指标。

3.X非效率:是指在垄断企业的组织内部存在着资源配置的非效率状态。

二、简答题

1.简述评价市场绩效的原则和内容。 答:市场绩效的评价准则

①是看价格对生产要素流动的导向作用。

②是看产业内企业的生产量是否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企业产量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发展。

③是看产业内企业生产耗费和利润率的高低,即考察企业生产费用,尤其是销售费用及产品改型上是否存在浪费,以及有多大程度的浪费,产业的平均利润率是否合理。

④是产品的质量和品种规格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其需求。

⑤是产业的技术进步是否在不断加快。市场绩效状况与市场结构和企业市场行为有关,也与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有关。 市场绩效的评价内容 (一) 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表现为社会总剩余或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一般情况下,市场竞争越充分,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相反,市场垄断程度越高,资源配置效率越低。 (二) 产业技术进步

狭义指:硬技术应用的直接合。广义指硬技术应用的直接合目的性方面的进步,又可分为进化与革命两种形式。 (三)X非效率

在垄断企业的组织内部存在着资源配置的非效率状态。 2.评价市场绩效的指标有哪些? ①勒纳指数(价格-成本加成)

勒纳指数( Lerner Index)是一种反映市场经济绩效的指标,数值介于0-1之间。 ②利润率指标

利润率是利润额与同期所用资本或资产的比率。 ③生产率指标

生产率可简单地定义为某一产出(产量、利润、销售额)指标与相应的一种或多种要素投入量指标的比率。

④技术进步率

技术进步率是衡量市场绩效的重要指标,反映的是技术进步对产业产值的贡献率。 ⑤托宾Q值

托宾值是衡量市场资源配置的一个指标,指一家企业的资产市场价值与这家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的比率。

3.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与技术绩效的关系如何?

从短期考察,可以把市场结构看成是既定的要素,作为企业市场行为的外部环境,市

场结构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产业内所有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

从长期考察,市场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企业市场行为长期作用的结果,有时市场绩效的变化也会直接导致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所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是双向的因果关系。 4.垄断市场的价格刚性对就业和通货膨胀影响如何?

答:①垄断市场的价格刚性决定了其利益的最大化,也就促成了价格上升,通胀加剧。 ②垄断不利于资源效率的发挥,因此也不会有助于全社会的就业。以目前中国的国企待遇好于民营企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优秀人才涌入国企,而国企只能容纳部分人就业,更多的人就找不到工作了。

三、多项选择题

1.产业经济学通常将增进社会福利作为总的经济活动目标,其包括(ABC)。 A.效率目标 B.平等目标 C.进步目标 D.利润目标 2.市场绩效评价的主要准则包括(ABCD)。

A.规模经济 B.利润率 C.产品质量 D.技术进步 3.市场绩效的评价内容包括(ABC)。 A.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B.产业技术进步 C.X非效率 D.市场集中度 4.评价经济活动的绩效指标主要有(ABC)。

A.勒纳指数 B.利润率 C.托宾q值 D.熵 5.导致企业内部存在X非效率的主要原因有(ABC)。 A.代理成本的增加 B.激励成本的增加

C.管理成本增加 D.经营者与所有者目标的差异

四、判断题

(√)1.对于垄断企业来说,勒纳指数越大,说明消费者对该企业产品的依赖性越强,行业的市场绩效越糟。

(√)2.托宾q值越大,说明该企业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越大,市场绩效越低。 (√)3.市场竞争越充分,市场绩效就越高。

(√)4.当勒纳指数接近0时为最优状态,此时达到了充分竞争的状态。 (√)5.贝恩指数代表的是产业的超额利润率。

第七章 产业关联

一、名词解释

1.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2.投入产出表:又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是反应一定时期各部门间相互联系和平衡比例关系的一种平衡表。

3.直接消耗系数:又叫投入系数,是指生产一个单位的j部门产品所消耗的i部门产品的数量。

4.完全消耗系数:某产业部门生产某种最终产品时对其他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和间接消耗系数之和。

二、单项选择题

1.在产业关联分析的实际中最常用的方式是( A )。

A.价值形态的联系和联系方式 C.事物形态的联系和联系方式 C.逻辑的联系和联系方式 D.技术形态的联系和联系方式 2.( A )创立了投入产出法,为产业关联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A.里昂惕夫 B.克拉克 C.库兹涅茨 D.罗斯托 3.产业关联的基本工具是( A )。

A.投入系数表 B.逆矩阵系数表 C.投入产出表 D.最小二乘法

三、多项选择题

1.产业间联系方式的类型有( ABC )。

A.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 B.单向关联和环向关联 C.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D.必然联系后偶然联系 2.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的基本工具( BD )。

A.投入产出表 B.投入系数表 C.投入产出分析 D.逆阵系数表 3.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包括( ABD )。

A.中间需求部分 B.最终需求部分 C.外生部分 D.毛附加价值部分

四、判断题

1.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收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各种收入品和产出品只是指有形的产品。( × )

2.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及理论,它仅仅局限于分析产业间的联系。( × ) 3.投入产出表包括实物型和价值型,其中最广泛的是实物型的分析工具。( √ )

五、简答题

1.简述投入产出表及其平衡关系。 投入产出表又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时期各部门间相互联系和平衡比例关系的一种平衡表。投入产出简表如下。表中第Ⅰ象限反映部门间的生产技术联系,是表的基本部分;第Ⅱ象限反映各部门产品的最终使用;第Ⅲ象限反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第Ⅳ象限反映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因其说明的再分配过程不完整,有时可以不列出。投入产出表根据不同的计量单位,分为实物表和价值表;按不同的范围,分为全国表、地区表、部门表和联合企业表;按模型特性,分为静态表、动态表。此外,还有研究诸如环境保护、人口、资源等特殊问题的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各产业的总需求=该产业的中间需求+该产业的最终需求

社会总需求(总产出)=各产业的中间需求合计+各产业的最终需求合计 各产业的总投入=该产业的中间投入+该产业的附加值

社会总供给(总投入)=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合计+各产业的毛附加价值合计 各产业的中间需求合计=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合计 各产业的最终需求合计=各产业的毛附加价值合计 各产业的总需求=各产业的总投入 (即投入=产出) 2.简述产业波及效果的时滞现象。 产业波及效果的时滞,是指某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动导致其他产业的变动并不立即反映在产出量的变化上。或者说,某产业最终需求变化引起其他产业产出量的变化有一个时间过程。这个时间过程的长短,往往在不同的产业、不同的经济循环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如繁荣时期和萧条时期有不同的表现。这种差异往往是由于“库存”的存在而发生的。在需求增加时,多半首先反映在库存的减少上。这样,由某产业最终需求变动导致的波及效果,由于库存的存在而被中断或减弱。反过来,当库存不足以满足波及要求的需求增加,而生产又不能马上增加时,需求变动造成的波及效果可能表现为价格的上升。显然,上述库存的缓冲作用表现在投入产出表的最终需求的库存栏里,中间需求、中间投入矩阵是无法反映这种经济变动的。因此,在产业波及效果分析时,要考虑时滞现象,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3.简述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在产业关联分析中的作用。

所谓中间需求率,即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率,是指各产业对某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之和,与整个国民经济对该产业部门产品的总需求之比。这个指标反映了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品中有多少作为中间产品,即原材料为各产业所需求。中间需求率越高,表明该产业部门就越带有原材料产业的性质。依据中间需求率,就可比较精确地计算出各产业部门产品用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从而较准确地把握各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某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是指该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中间投入率指标反映各产业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为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品需从其他各产业购进的原料在其中所占的比重。所以,某产业的中间投入率越高,该产业的附加价值率就越低,高“中间投入率”产业就是低附加价值率产业部门,反之亦然。 反映产业关联程度的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指标,其在产业关联分析中的作用在于: 第一,可较准确地确定按不同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划分不同产业群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同地位。

第二,可较清楚地显示各产业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不同程度。 第三,可揭示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的“有序性”。

第八章 产业结构及其优化

一、名词解释

1.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2.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在经济上变得更为先进,从事农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制造业的人数趋于下降,进而从事制造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服务业的人数趋于下降。

3.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机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

二、单项选择

1.在需求结构中,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的因素是( B ) A.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入的变化 B.个人消费结构

C.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 D.消费和投资的比例

2.霍夫曼比例是指( A )

A.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 B.供给与需求的比例

C.轻工业净产值与重工业净产值的比例 D.以上都对

3.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 B ) A.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B.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 C.促进各产业的协调发展 D.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

4.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通过( C )实现的。 A.产业政策的调整 B.主导产业的选择

C.产业间优势地位的变更 D.产业的转换和发展

5.区域经济竞争力主要是( B ) A.地方政府竞争力 B.服务业竞争力

C.产业与企业竞争力 D.制造业竞争力

三、多项选择

1.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包括(ABCD) A.供给结构的优化 B.需求结构的优化 C.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D.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2.罗斯托在其著作中所阐述的扩散效应的表现包括( ABC ) A.回顾效应 B.旁侧效应 C.前向效应 D.后向效应

3.主导产业形成的条件有( D ) A.足够的资本积累 B.先进的技术资源 C.充足的市场需求

D.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准有( ABD ) A.国际基准 B.需求结构基准 C.供给结构基准

D.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

四、判断辨析题

1.创新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动力。

答:正确,所谓的产业结构是指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各产业内部各行业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高度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发展方向。产业结构高度化一般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成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支点。

2.在短期内技术水平不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转变的过程中,其边际收益是递增的。 略.

五、简答题

1.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答:(1)需求因素(2)供给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4)制度因素(5)社会因素(6)国际因素

2.简述主导产业的作用。

1.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 2.形成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

3.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 3.简述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 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8t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