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爱红楼》读后感10篇

更新时间:2023-12-12 13:09:01 阅读量: 读后感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醉爱红楼》读后感10篇

《醉爱红楼》是一本由芦哲峰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201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醉爱红楼》读后感(一):醉爱红楼梦不醒 愁听长恨歌未休

《红楼梦》曾成为中国文学中使用最频繁、地位最显赫、最红的政治道具。而关于红楼的研究,更是在百年来无论遭受打击还是受到追捧,始终经久不衰

《红楼梦》最早只是在文人圈中流传,聊作士大夫的谈资。清朝嘉庆年间已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的说法。

前段时间才看了《红楼探玉》,一位名叫王一的金融学者横空出世,带着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布局逻辑,偏偏对《红楼梦》这座巨型迷宫的蛛丝马迹进行侦探推理。

当《红楼梦》遇见阿加莎,读来颇具特色。

而今一位诗人、占星师的《醉爱红楼》又引起了我的注意。

值得一提的是,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先去读了一些作者的诗,原因是他是一位诗人。想要解读他的作品,先从他的老本行看起。“每一段赫赫的人生,都有一个凄凉的收尾”。芦大的这句诗之精妙之处在于富含了哲理。

前有阿加莎式的红楼解读,现有散文随笔格局的红楼解析。诗人之所以被称为诗人,我想其最大的原因是他的感性之处—此间,看见了她熟悉的容颜,“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烟笼双眉,情凝双目是黛玉最为人所知的神态。一部红楼一个林黛玉,是宝玉永不挥散的粉色梦魇,也是千万读者的深情寄托。有的人为她的郁郁而终潸然泪下,有的人为她的顽固执着感到惋惜,更有的人对她的悲观忧郁心生厌恶。读完红楼,遇见黛玉,邂逅她浪漫而又忧伤的一生。

《醉爱红楼》读后感(二):此文献给少年宝玉

文/木叶

这个标题袭自余华的小说《此文献给少女杨柳》。 有朋自远方来,送之一本《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夏志清认为《药》中夏瑜是为纪念秋瑾。十几岁初读这篇小说时老师便指出夏家和那个华家对举便是“华夏”,老师说夏瑜暗指秋瑾我便记下了,别无多想。原来首先两个人的姓是相连的:“夏”—“秋”;名也同义,瑜者美玉,瑾者亦美玉也。东吴帅哥周瑜便字公瑾。 这倒也没太多可大惊小怪的,朋友接着说到中国那么多带王字旁的字,几乎均含有玉的意思,先人真是厉害,见识高、想象力强、记性也好,难怪仓颉造字时“鬼夜哭”,看来从此真的天机泄露了。问题是,我们今天堕落得分不清这些玉究竟有什么区别。 回到正题,当晚看见一篇酷帖,题目便狠狠吸引了我:贾宝玉原来叫贾珏! 就像不曾细究瑜瑾二字一样,我从未想过宝玉不过是个小名儿——同辈人都是叫珍、珠、琏、环、琮、瑞、璜、琼等,单字,且与玉有关。 宝玉一名兼具了宝钗之“宝”和黛玉之“玉”,暗示了三人间的情感纠葛。帖主芦哲峰的推论是这样的:主人公是“两块玉”——贾宝玉和林黛玉,此外,又有一位甄宝玉与贾宝玉相对,这又是“两块玉”。遂暗示了贾宝玉的名字就是“两块玉”。两玉为珏,那么,贾宝玉真正的族名就应是——贾珏。看到这里,我立马查字典,果然珏(瑴)意为合在一起的两块玉。 帖主的高见还在继续:在珏的前面加上了“假”姓,说明贾宝玉与林黛玉这“两块玉”最终并没有合在一起。而且,贾珏的谐音为“假爵”,即指爵位是假;谐音又为“假觉”,即指觉悟是假,真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我看得喜不自胜心惊肉跳人仰马翻——此帖的学术价值自有公论,我感兴趣的是颇多红学论文均可当小说看,或自命不凡或标新立异或“通过精确的计算/得出荒谬的结论”。而我今天偏要说这样好极,难得有那么几样东西中国人能毫不在乎洋人的看法而自得其乐痴心不改全力以赴,红学便是一例。

《醉爱红楼》读后感(三):醉中看红楼

是醉爱还是最爱,其实是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是前者,则欣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酒精的作用,或者获得了酒醉的感觉,如果是后者,就是比较之后得出的真知。尽管如此,我们可以通过《醉爱红楼》的阅读,重新燃起翻阅原著的冲动,这种冲动若没有醉酒的激情,是很难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找到闲暇的空间。 关于红学,流行了近二三百年,自红楼梦这部作品问世之后就没有停止过争论,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有将曹公从土里抛出来的感觉,就是因为不能当面对证,所以显得纷说纷纭,各成一派。本书作者芦哲峰应当是一位新秀,他在写作此书时积极参考了现行的流行作品,除了红楼外,对周易还有一定的涉猎,所以在这本随笔中显得有些神秘色彩。 大观园的世界都是少男少女的世界,他们情窦初开,看待外界的花花世界总有些迷离的眼光,如果说他们受到了腐朽的封建文化的遗毒,我倒不以为然,但是小姐公子脾气总归是有的,尤其对于后世的读者,对宝玉与黛玉柏拉图式的恋爱有些怀疑,这位怡红公子可不是吃素的,为何面对如此美妙的享受可以做到心静身不动,同时我们更加疑惑的是红楼的后四十集是不是续集,高鹗有没有违反曹公的初衷,理由何在?这本书虽然写作过程中并没有做到披阅十载、字字看来都是血,但也是作者一番寒彻苦的结果,客观、诚挚、真实地反映了一个王朝的背景与落幕。 都说红楼是一部百科全书,但是对于今人,我们并不是博物学家,很多方面还需要“好事者”解释说明,尤其当我们读到了作者从五行角度去解析宝、黛、钗的关系时,顿觉眼前一亮;像这样的感动很多,类似作者有意无心地探讨了秦可卿是否应该嫁入贾府,作为一名弱女子,有高枝可攀却要放弃,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信心;书中还饶有兴致地探讨起红楼梦一书中的主要人物生肖,或许对于曹公而言都没有考虑到此等的细枝未节,但是作者从字里行间的考证还是有迹可循、自圆其说的。 作者的不足在于没有探讨红楼梦这部作品的主题与内涵,只是凭借着只字片语的描写去表达自己对书中主要人物的看法,而且是以现代人的目光去评价,也许是为了此书的销量,但是总觉得这是拿旧瓶装新酒,对于读者而言无须看此书的论证,都已经醉得不分东西南北。 诚然,换作读者是不会下这样的笨功夫、苦功夫,在索隐中寻求乐趣、感觉幸福,但是书可以有无数种写法,而作者选择是最为艰难的一种,只不过与原创者曹公相比,作者生活在现代却要寻故纸堆,其效用是推广古典文学,还是讽刺当代人的忙碌与无知,为现代人的生活增添些可有可无的笑料呢?由此看来,作者不是“最爱”,而是“醉爱”,醉得神魂颠倒、乱花迷眼。

《醉爱红楼》读后感(四):醉入红楼梦未醒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古典文学著作,是中国历史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小说结构宏大、情节委婉、细节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

现在研究红楼的作品很多,很多名人都在研究红楼梦,可见红楼梦的魅力有多大。我读过张爱玲的《红楼梦魇》,是我看过有关红楼梦研究方面比较好的书,刘心武的红楼梦研究也有新意,白先勇和蒋勋也有自己的见解并出版了相关的研究专著。

芦哲峰的《醉爱红楼》的解读方式不同,而且他对红楼梦的研究有着自己的认识,考证是非常严谨的,对典故的考证更是细如发丝,并且是环环相扣,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看后不禁会心一笑。

这本书都是芦哲峰先生对红楼的研究成果,厚积薄发,书中五十四篇研究随笔,对这部艺术巨作进行了彻底的解读,也不能说这本书这样的研究成果都是真正的答案,其实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红学研究做了贡献。作者是一位青年诗人,嗜诗如命,爱红成痴!研读红楼却近廿载,读了不下四十余遍。

因为是经典著作,所以才值得争议;因为是值得争议的故事,才有那么多的见解和矛盾。这就是属于我们的《红楼梦》,属于每一个读过《红楼梦》的人。在爱读红楼的读者眼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红楼的世界。我喜欢读《红楼梦》,当然也喜欢看不同人解读的红楼,从他们的角度,能看到不同的思路和线索,尽管它不一定全对,但越是多接触深入,越能了解红楼的魅力所在。芦哲峰的这本《醉爱红楼》就是一个很新鲜的思路,也是很有意思的解读方式。

书中破解了《红楼梦》的结局真相,其中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甄宝玉、史湘云的命运是怎样的,都有了非常合理的解读。对红楼的解读确实给红楼梦的研究开辟出一些的新思路。曹雪芹给后人留下了后四十回的悬案,也许就有很多种结果和可能,毕竟当下在中国有很多的红学家研究解读了几十年了,谁也不敢说谁确实解读的结论是最准确的,或者说是最接近原著精神的。无论如何,该书的作者也是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给这部伟大的巨著进行了一次非常完美的解读。

我们希望这本芦哲峰的《最爱红楼》的书,能够引起红楼梦研究学家的注意,从中取得好的研究经验,最大程度的还原曹雪芹的创造思想,使这部伟大的古典文学著作更加发扬光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装帧精美,封面简洁大气,插图古典高雅,用纸考究,阅读舒适。

《醉爱红楼》读后感(五):痴爱红楼二十年

痴爱红楼二十年 《红楼梦》被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首,也被誉为一部旷世的天下奇书。这么说,丝毫不为过,因为从古至今,出版的无数书籍里,还没有一部形成过今天像《红楼梦》这部书这样的轰动效应,后人不断研究、总结、发掘,形成了丰硕的成果,被人们总称为“红学”。至今,“红学”的研究成果早已经汗牛充栋,不可计数,外来的衍生品超过原著不知道几百倍,甚至千倍万倍,这也是可说得上的人类文化发展史中的一大奇迹。如此一看,《红楼梦》这本书确实不简单。 《红楼梦》区区几十万字,却在这有限的数字当中,涉及了很多的艺术门类,诗词曲艺,绘画书法,饮食建筑,风俗民俗,人情世故,描绘了十分丰富的社会生活图景,让人们看到了十六世纪广阔的中国样貌。而且,这些描绘不是泛泛的涉及,都有很深的涉猎,可以说都是专家级别的深入。后人能够研究这些课题,就是痴迷、沉醉于这些艺术享受之中,同时对作家“批阅十年,增删五次”所做的艺术构思,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破解,并试图呈现这部书创作的意图和展示的意义。 由此,后来的研究者们便也如过江之鲫,从个人爱好开始,到逐渐有了专业的研究者,并形成了一种研究的职业。能靠着研究一本书吃饭,可见《红楼梦》的拥趸之多,研究之众,范围之广,涉猎之深。无数这些把《红楼梦》托举到了一种伟大的地位,孤峰顶上,笑傲睥睨。这本《醉爱红楼》,就是一个业余研究者二十年间沉醉于《红楼梦》的阅读研究后,所写下的成果的结集。阅读以后感觉,在某些问题上的研究,作者是称得上用心,并且也达到了专业级别的。 现在《红楼梦》的研究,大致范围已经确定,从作品文本、书籍版本、历史背景的考证,到作家曹雪芹家世、生平的研究,可谓事无巨细,几乎囊括了人们想到的所有方面了,但是范围变化不大。可是深入其中,还有许多的问题没有弄清楚,或者人们见解不同,各抒己见,形成了各种说法。哪种对,哪种不对,有时候一是要结合自身认识来予以判断的。这也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了。在作者的五缉研究中,很多都是对这类问题的新的阐释。 比如在《贾宝玉生日新解》一文中,作者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篇文章虽短,但是显见得是下了功夫的。著名的红学研究家周汝昌认为贾宝玉的生日是四月二十六日。但是作者并不认同周汝昌的研究方法,认为:依据记载的曹雪芹的生卒年和生日来参考不科学,因为被参考的资料本身就不准确,考证出来的结果亦无准确性可言。所以经过对比演绎考证,作者认为应该是五月二十八日。这个结果不说准不准确,至少其在逻辑推理上,让人信服。 还有一篇《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的原型》文章也很有意思。这一个道人一个和尚,原型是谁,一般人不会考量太多。因为他们的身份是谁并不重要,小说中只是需要他们的身份来完成整部架构,并达成作者的意图。但是考证的人就要另辟蹊径或者独出慧眼,来做一番研究得出道人是八仙“铁拐李”,和尚是观音菩萨化身。这些考证只可以看做一家之见,不见得有什么确凿的认证。即便引用的佐证,也是有商榷之处的。不过不管怎样,它们丰富了“红学”的内容,也是给这门学问添砖加瓦了。 作者对《红楼梦》是侵淫二十年的时光的,对这本书充满了感情,在《题<红楼梦>》中之四诗曰:此生不见玉,独自哭曹候。扬钗抑黛者,岂可语红楼?之五:落花待月扫,幽竹临风吹。旧帕能解语,空把泪儿垂。这些诗人之语,肺腑之言,有时候读来,也有和《红楼梦》曹雪芹先生的写作宗旨相同处,都是苦心孤诣,虔诚为之。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醉爱红楼》读后感(六):致我们终难醒来的梦

回想起来,跟着红楼入梦,到如今,也十几年过去了。多少荏苒,多少境迁,是几时,那本红楼被藏在高阁之上,一任尘满。偶然间,在时空一个错身的入口读到了这本《醉爱红楼》,就恍恍惚惚又被带回到了豆蔻时代。我像个突如其来的闯入者,在空茫的午后发现了一片秘境丛林,好像之前来过。然后,最想做的事,便是把红楼从高阁上取下,重新抖落蒙尘,爱抚一番。可是,一部红楼,一旦翻开,便无法合上。一旦合上,便不敢再打开。

如今才知道,原来日思夜念的北京大观园,其实与八卦列阵神秘相连,原来靠近大观园时,内心那点 “近乡情怯” ,竟是惊人的相似!原来 “木石” “金玉” 之说和林妹妹的病根,早有五行生克牵引其间。原来,那两条旧帕,实是 “就怕” ,寓意是 “就怕你总不放心,哭坏了身子” !怪不得,当初看黛玉体贴出那旧帕的意思来,还以为她只当做信物,但又觉得隐约有什么未尽的意味。“两条者,一对儿也” ,“一晾一送,相映成趣” ,原来如此。多年疑惑豁然开朗,竟也有 “一时五内沸然炙起” 之感!

很惭愧,这么久自己从未为红楼写过片言只字,也从未想过要去考证、解密什么。只是觉得,大观园里一众姹紫嫣红的女儿,就好像我的一群邻家女孩。她们离我那么近,那一举手一投足,都深深的镌刻在脑海,萦回不去,那些日常的一颦一笑,始终在我耳边,绕梁不绝。与他们朝夕相处得久了,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也不知什么时候调成了红楼模式,边缘极了,也孤僻极了。待到矫过来时,却猛然发现竟有个《甄嬛传》又掀起了红楼体。真真恍如隔世。

而宝玉,宝玉不是邻居,宝玉似乎在某个更近的角落,隐藏在我的视网膜之后。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宴宾客,就算读到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时,那种 “内心隐隐泛起的不祥的预感” ,那种 “仿佛咳血” 的感觉,始终伴随读红楼的每一刻。眼睁睁,看着那些彻骨的美一片片被撕碎,宝玉最后的眼神一定直愣愣,满眼都是大迷惘、大荒凉。

大观园众芳齐聚,我莫名的喜欢她们每一个。其实,无所谓迎春无感,也无所谓惜春冷僻。迎春虽无存在感,但她最大的存在感或许就是她的寂寂无名。甘愿做个诗社监场的燃香人,也是她的与众不同。惜春在 “不珍不敬” 的环境里养成了冷口冷心,但她擅画写意,想来也是个敏感的人,遁入空门,但实际难能解脱。还有妙卿,《醉》中不见妙玉的单独一节,是一大憾事,俟芦花。

“真正的红楼,隐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它就是我们的泪水人生” ,一朝入梦,终生难醒,是我们每一个真爱红楼的人无法解开的宿命。 “我的左眼只装得下宝玉,右眼只容得下黛玉” ,宝玉用纯净悲悯的目光打量这个喧嚣世界,无法拯救,终究灰飞湮灭。连 “多姑娘儿外传” 也能如此诙谐,不带一点雕琢痕迹,爱红的人都带着这般至情至性的执着,趔趄于世间。

真爱红楼的人,也都有着不可救药的 “黛玉情结” 。这个 “容貌第五” ,才情第一的永恒主角,总让人心痛神驰。一开始并不很喜欢黛玉的,但越久越发现,那些眉尖心上的小性儿和忧伤,来得多么珍贵与真实。让她学圆滑是学不来的,那会摧折一个诗人灵魂深处的 “鬼” 。

芦诗人说:“阆苑仙葩,咏絮之才的黛玉是我生生世世的恋人。” 痴痴如也,遂悟空空如也。

王立平说:“林黛玉是最清醒的一个,最聪明的一个,所以痛苦也比别人来得更深。” “低头葬花,分明是昂首问天。” 他在《葬花吟》作曲中加入了几声闷鼓,要为黛玉出一口闷气。而《葬花吟》果然深入人心了。十年前的那个五月,我单曲循环弄成了幻听,十年后,还是五月,我不敢再听《葬花吟》。

其实就算没有闷鼓,也没有演员,黛玉就在那里,不来不去。陈晓旭也是个 “被红楼养活的人” ,她像个特效镜头,在我们视野里淡入、淡出。晓旭是黛玉手中拈过的花。哀婉枉凝于眉间,带着潜在的病因,形似、神似、气似、命似,独独占尽风华,好像前缘注定了一般,挣脱不出宿命的因果。黛销玉陨,幸或不幸,我们都不必去感怀了,我们好像一直都并立在一个轮回里,静静观想,慢慢等待时光流转。心不那么疼痛了。天不假年,假以绝代芳华。

《红楼梦》就是有这样的魔力,“仿佛天地之初,便有此一书,向芸芸众生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聚散兴衰。” 真爱红楼的人,也能排除一切外界纷扰,聆听内心深处来自大荒山无稽崖的原始声音。 “虽感触至深,却心得全无,总想提起笔来写点什么,可究竟该写些什么?我又茫然。” 诗人茫然,我亦茫然。难以醒来,那就一直醉在梦里吧,但愿长醉不愿醒。

平时疏懒已惯,临到提笔,只恨才浅。

不知所云,拙钝不堪。寄予芦花,不问占卜,只求赠书! 永远喜欢纸质媒介的厚重感和留存感,始终不习惯握着手机看电子书,不知能否如区区读者一愿?

是谁说《醉》的厚度薄了点来着?薄发,必有厚积。纸短,方见情长。

知否,知否?应是书肥,诗肩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8n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