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D-6A使用说明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29 18: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DZD—6A多功能直流电法(激电)仪

使用说明书中国地质装备总公司 重庆地质仪器厂

DZD—6A多功能直流电法(激电)仪

目 录

一、仪器主要技术指标……………………………………………………1 二、仪器结构………………………………………………………………1 三、操作说明……………………………………………………………2 3—1开机与对比度的调整………………………………………………2 3—2简易的操作过程……………………………………………………3 3—3具体操作步骤………………………………………………………4 四、关于特殊文件(模式)的操作说明……………………………………5 五、仪器的维修和保养…………………………………………………7 附录一:电极排列的说明………………………………………………8 附录二:仪器的成套性…………………………………………………13 附录三:存储数据排列格式……………………………………………14 附录四:装置的电极距选择规则………………………………………15 附录五:操作关键词解释………………………………………………16 附录六:实测曲线………………………………………………………17 6—1有关绘制实测曲线的说明…………………………………………17 6—2绘制实测曲线的操作………………………………………………17 6—3该仪器在做复合四极法和联合剖析面法中的实际运用…………18 6—4本仪器所设计的装置类型的说明及参数定义……………………19 附录七:问题解答………………………………………………22 附录八:

8—1找水实例的曲线解释………………………………………………23 8—2找矿实例……………………………………………………………24 DZD-6A多功能直流电法(激电)仪装箱单

DZD—6A多功能直流电法(激电)仪

一、仪器主要技术指标:

1 接收部分:

? 电压测量范围:±6V

? 电压测量精度:±1%±1个字 ? 输入阻抗:>50MΩ

? 视极化率测量精度: ±1%±1个字 ? 电流测量范围:5A

? 电流测量精度:±1%±1个字

? 对50HZ工频干扰压制优于80dB。 ? SP补偿范围:±1V。 2 发射部分:

? 最大供电电压:900V。 ? 最大供电电流:5A。

? 供电脉冲宽度:1~59s,占空比1:1。 ? 整机电流:≤60mA 3 其它:

? 工作温度:-10℃~50℃,95%RH。 ? 储存温度:-20℃~60℃,

? 仪器电源:1号电池(或同样规格的电池)8节。 ? 重量:<7kg。

? 体积:310×210×200。 二、仪器结构

1 DZD—6A型仪器的所有操作部分均位于面板上,面板由下列部分组成: 1)显示器为大屏幕图形符号液晶。

2)25个功能键:10个数字键,14个功能键,1个小数点键

共28页 第1页

DZD—6A多功能直流电法(激电)仪

3)供电接线柱AB;

4)测量电位接线柱MN;

5)高压电缆:用于接高压供电电源;红色夹子接“+”,黑色夹子接“—”。 6)RS—232串行接口; 7)仪器电源开关; 8)背景光电源开关; 9)灰度调节旋纽。 2 25个键的作用:

1)0~9为数字键,用于输入数据。 2)小数点键用于输入小数点。

3)清除键:双功能键,用于清除输入的数字和清除内存。 4)文件(模式) 键:用于建立新文件或补测文件; 5)参数键:用于输入工作参数; 6)测量键:用于仪器测量;

7)极距键:用于手动时直接输入极距参数。

8)查询键:用于查询文件目录、文件数据、文件工作模式。

9)辅助键:a、用于检测电池电压;b、删除文件和测点;c、传输;d、检测自电。 10)曲线键:用于绘制实测曲线;具体操作详见绘制实测曲线的操作说明。 显示:曲线选择: 文件: 曲线:R0

左、右移动光标选择曲线类型

回车—确认 如输入1回车 显示坐标选择

坐标系:绝对坐标 X坐标:对数坐标 Y坐标:算数坐标 11)箭头键:

→向右移动光标,或选择坐标系,查看曲线各点值(每按一次测点号NP增加1)。 ←左移光标,向左移动光标或查看曲线向各点值(测点号递减)。 ↑键和↓键可上下移动光标。 三、操作说明:

1、准备:连接好高压电缆(红色夹子接“+”,黑色夹子接“—”),A、B、M、N。 本仪器既能独立工作于常规电法方式又能作为主机与本厂生产的多路电极转换器〈II〉配合工作于高密度电法方式,以下就本仪器工作于常规电法方式时的操作进行介绍,关于本仪器工作于高密度电法方式时的操作说明请参阅(高密度电法使用说明书)。

3—1开机与对比度的调整

现在初步设计为:按住文件键,同时打开仪器电源,仪器显示如图所示:

仪 器 类 型 1 DZD—6A 2 DUK—2A 选 择?

共28页 第2页

DZD—6A多功能直流电法(激电)仪

按数字键1,选中普通电法DZD—6A,屏幕将显示出DZD-6A多功能直流电法仪,如图1

DZD-6A 多功能直流电法仪 Ver:2.00 客服电话:023-65291557 技术咨询:023-89863541 网址:WWW.cgif.com.on 图1 注:如果我们选择一种仪器类型后,下一次不再改变时,可直接开机,进入原来的仪器类型。重新选择仪器类型时,需再次按住模式文件键开机,或按住模式文件键的同时,再按复位键,也能进入仪器类型选择菜单。

旋转面板灰度旋纽,到合适的清晰度,如果光线太暗,可按下背景电源开关接通背景光电源,点亮显示器背景光,显示屏字迹清晰可见,但一般情况不用,以免浪费电池。

1、建立文件:

无论使用何种测量方法都必须在文件中进行,所以在操作前必须首先建立文件:按文件(模式)键,仪器显示:1)新建文件;2)补测文件;如果新建文件送1)回车对以前所做文件某点进行重测或追加测点,下移光标送2)回车→输入断面号0—?任意回车→输入测各点号(1—100)任意回车→输入水平坐标(0—?)任意→参数设置:时间0.3s—60s任选,根据自己所选方法的需要;(2)当前极号和极号增量(只对自动极距方式有效)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输入,参数设置(3)极距方式,利用左、右移动光标键进行改变,存储与不存储也用左、右移方标键进行改变,极距表的建立根据自己的需要。

3—2简易的操作过程: 1、开机

2、按文件键,再回车输入新文件→如1→再回 车→输入断面号如1再回车→选择测量参数,如2再回车→选择装置类型如1再回车→输入测深点号如1回车→输入水平坐标如0回车。 3、接着选输入工作参数,或在直接按参数键: 输入供电时间(默认5秒)回车→供电波形个数:默认为2,回车↓→选择极距方式,是自动极距表或是手动;存储或不存储。 如果手动按极距键:输入极距参数回车 共28页 第3页

DZD—6A多功能直流电法(激电)仪

b?OM?ON?MN ……………………………….(7)

2令:O为AB和MN中点,将a、b分别代入(5)中,则有:

22π(a?b) K?2b

1 四极测深如图一(4P—VES)。

在这种排列方式中MN对称地置于AB的中心两侧,原点O是它们的公共中心点。

当保持中点O是固定的时候,测量的深度是通过增加AB供电线长度来实现的。

K?2π1AM?1AN?1BM?1BN………………………….(8)

K的简化公式为(假如AB/2>MN/2)

令AB/2=a和MN/2=b 2b2 三极测深(3P—VES)

11

和可以忽略不计,由于定点O总是MNAMAN的中点,可以通过移动A来实现测深。

B无穷远极 OB≥10AO

X

22π(a?b)K?电极B固定在足够远的地方,使

A M O N

图2 3P—VES

2211π(a?b) K?2π(?)?bBNBM这时a=OB和b=MN/2。

3 四极剖面测量(4P—PRFL)

四个电极沿X轴移动的动源电剖面测量(PROFLED)是用来研究电阻率的横向变化,由于这些电极的相对位置保持恒定。本剖面的K值是常数。原点O是X轴上一个固定点(通常是选定MN最初的中点)。 位置一:

X

A M O N B 位置二:

X

A M Oˊ N B 图三 4P—PRFL

22π(a?b)K始终为K?2b

共28页 第9页

DZD—6A多功能直流电法(激电)仪

4 (联合剖面)测量(3P—PREL)

电极B放在无穷远处,AMN沿测线同时移动,各电极间相对距离保持不变。

22π(a?b)K始终为K?b

C无穷远极

X

A M Oˊ N B 做联合剖面法一般取用五个电极A、B、M、N电极和无穷远极C,C极一般放在垂直于测线并且取用OC≥10AO距离为好。

5 (RECTGL)(中间梯度)

这种排列供电电极AB是固定的,测量电极MN在AB中部1/3的范围内移动,此外,MN极还可以在离开AB连线一定距离(AB/6范围内)且与之平行的旁测线上进行观测,这种排列实用于观察所要探测的相对地表一定深度的电阻率变化,供电电极A为原点,OX为原点到MN中点的水平距离,在此装置中永为正数值。OY为MN中点到主测线AB的距离。当OY=0时,为主测线,由于计算公式中取用的是OY平方,所以

仪器输入的OY的数值可为正数值,同时旁测线可在主测线的两旁布线。 Y M N (OX,OY)

O X A X B 图四 RECTGL 注:OX(即AX) 则K表达式为:K?2π1111|???|AMANBMBN

AM?(OX?MN/2)2?OY2 AN?(OX?MN/2)2?OY2 BM?(AB?OX?MN/2)2?OY2 BN?(AB?OX?MN/2)2?OY2

6 轴向偶极(DIPOLE)

如图五所示,这种装置的特点是供电电极AB和测量电极MN均采用偶极子,并分开有一定距离。由于四个电极都在一条线上,故又称轴向偶极。其中,原点取OOˊ中点(O为AB中点,Oˊ为MN中点),它适用于研究沿着剖面不同深度电阻率的变化。剖面的延伸是通过同时移动AB和MN(通常移动距离为d)来实现的。

取AB=MN=d(d为偶极子长度),OOˊ=nd(n为正整数),n为电极的间隔

共28页 第10页

DZD—6A多功能直流电法(激电)仪

2?AM?系数,则K=?.AM[??-1]

?MN? AM=|OAB-OMN| MN=D

D (n-1)D D O O 1 O2 A B M N OAB OMN O点为测线上任意设定原点

图五 DIPOL

7 地井电法—井方位测量K值计算公式(IP—BUR)

A4 (负) A1(主) A2(反) ? R O ? ? ? H O? M A3(负) N

Z 图六 (IP—BUR) (1)有关规定:

a)主方位:供电A供电电极方位:

极位于勘探线上,钻孔向A极倾斜如图六中A1极。

b)反方位:供电极A极位于勘测线上,但钻孔倾向不向A极方向,如图六中A2极。 c)副方位:供电极不在勘探线上,而是位于勘探线垂直的两侧方位,如图中A3,A4极。

R:供电电极与到井孔口0的距离,即 OA1=OA2=OA3=OA4=R d:钻孔与铅垂线的夹角(α) B:钻孔与水平线的夹角(β) (2)有关的是: 主方位:β=90°-α 反方位:β=90°+α 副方位:β=90° (3)计算公式(K值)

THFTA为仪器显示的角度,代表?角值

AM.ANK?2π

MN 共28页 第11页

DZD—6A多功能直流电法(激电)仪

s 其中 AM?(H?MN2)2?R2?2(H?MN2)RcoβAN?(H?MN)2?R2?2(H?MN)Rcosβ

228 五极纵轴电测深:

Y

N M Y2 Y1

B1 L A B2 五极测深:Y1=AM为测深点(A)到M极的距离;Y2=AN为测深点到N极的距离。 MN中点到测深点的距离为对应的测量深度h。

图七 五极纵轴电测深电极布置平面图

A—为原点,中心供电电极电流强度为+I,两侧供电电极B1、B2处电流强度为-I/2测量电极MN沿纵轴Y移动。五极纵轴测深装置的电流密度主要分布在h < 0.93L的范围内,其电流密度大于对称四极装置的电流密度。因此能比用对称四极测深进行观测获得较大的电位畸变值,从而可以得到关于勘探对象状况的较明显信息。五极纵轴测深在对高阻体和低阻体地质体上进行勘探时,当基岩电阻率小于上覆岩层电阻率时,都可以获得随深度h的增大而出现向右移的高阻异常值和低阻异常值,而四极电测深获得D型曲线,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利用该曲线判断地质体的存在及埋深。

目前常用的对称四极测深主要是用来解决水平层状结构的有关地质问题。而在水文及工程调查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非层状地质体,如溶洞等测深,五极纵轴测深法在一定的地电条件下,对非层状地质体有较好的勘探效果,与其它电阻率法相比,五极纵轴测深具有分辨能力强,曲线直观,解释简单等优点。

注意:

1.在同一点做四极测深和五极测深时,所得的视电阻率值是不一样的。因为视电阻率同装置系数K有关,同时也和水平均匀介质及水平非均匀介质有关。 L?2h(h为估算的异常深度),电极距L应不小于测深点对象埋深的2倍。

L=AB1=AB2=AB

2.五极纵轴测深曲线,一般应绘在算术直角坐标系中,纵轴表示电阻率R,横轴(Y?Y2)?深度h。 为12K?Y2?Y1??22Y1.Y2L?Y12π11L2?Y22

式中:Y1=AM Y2=AN 9 两极法:

共28页 第12页

DZD—6A多功能直流电法(激电)仪

RS?2πaΔVMN (ΔVMN为电位差,IAB为电流) IAB式中a——为移动电极间的距离。

A SS B(∞) a C2 Y C1 P1 N M l≥10a ss P2

图八 两极法平面示意图 记录点AM中点 K=2πAM

C1、C2为供电电极; P1、P2为接收电极; C1、P1为移动电极; C2、P2为无穷远极; 一般取l ≥10a

1) 两极法排列的优点是:在电极展开的距离相同的情况下,有比其他排列大的勘探深度和大的范围。用两极法电位一般比其他方法大。

2)上述的两极法,其优点汇集如下: a)能得到大的信号;

b)为确保勘探深度,可以使用比其他排列极距小的距离,如果测线的长度相同,能确保比其他排列大的勘探范围。

c)远电极设置完毕后,作业效率高。

d)由于对地下影响比较单纯,因此可以自动解析。总之,使二极法排列 的数据进行组合,完全能够合成其他电极排列的数据。

3)电极的设置:

供电电极C2和测量电极P2设置在距离测线充分远的地点,C2,P2 (B,N)两极间的距离也应该为无穷远,且大致垂直于测线。

4)视电阻率剖面法的测量顺序。

a)把测线上第一个电极(测线起点)作为供电极,从第2个点到M+1共M个点电极作为电位电极分别测量其电位。

b)其次把第2个电极作为供电电极,从第3个测点到第(N+2)个共N个点的电极分别作为测量电极,分别测量其电位。

重复测量,在测线的终端N点上,数据数每次减1。最后,把测线终点前的电极作为电流电极,测量终点的电位。

c)测量记录点为C1,P1(AM)的中点。

d)两极法的C2(B)和P2(N)布置在无穷远处固定不动,A(C1)和M(P1) 沿测线或垂直测线布置。观测中仅移动A和M极。

附录二:

仪器成套性之一

1、DZD—6A多功能直流电法(激电)仪 2、背包 3、说明书 4、不极化电极 5、不锈钢电极

共28页 第13页

DZD—6A多功能直流电法(激电)仪

6、5A快速保险丝

7、RS—232C传输线 8、普通电法处理软件

自选设备:便携计算机、打印机等(市场价) 附录三: 文件存储格式

文件头:8个如下:

第一行:仪器标志:DZD-6A

第二行:文件头,8个数据如下 1、文件号(1~32700) 2、测点数据总数

3、测量参数(1:自然电位法, 2:视电阻率, 3:自然电位法与视电阻率,4:视电阻率与激电)

4、装置类型(1、4P—VES; 2、3P—VES; 3、4P—PRFL; 4、3P—PRFL; 5、RECTGL; 6、DIPOLE; 7、IP—BUR; 8、5P—VES; 9、2P—PREL) 5、断面号(1~32700) 6、测深点号或剖面号

7、测深标志(用于二极法或自由送K) 8、测深水平坐标

第三行至文件结尾:每行有22个数据

1、文件号 2、测点序号 3、Vp 4、Iab 5、Vsp 6、ρs(Ro) 7、M1 8、M2 9、M3 10、M4 11、M5 12、M6 13、TH 14、D 15、r 16、ZP 17、NC 18、A 19、B 20、C 21、D 22、E

(A、B、C、D、E电极排列参数)

VP:一次场电压 IP:一次场电流 Vsp:自然电位 ρs(Ro):视电阻率 M1~M6:极化率, TH:半衰时 D:衰减度 γ:偏离度 ZP:综合激电参数。 (A,B,C,D,E):电极排列参数。 表1 时间参数

供电时间 TIME NO. 1 2 3 4 5 6 7 8 9 缩写词 4P/VES 3P/VES 4P/PRFL 3P/PRFL RECTCL DIPOLE IP/BUR 5P/VES 2P/PRFL 最小值 0.3s 最大值 59s 电极排列参数 B C 初始化值 5s 表2 电极排列参数 电极排列 四极垂向 电测深 三极垂向 电测深 四极动源剖面 (联合剖面) 三极动源剖面 矩形 偶极—偶极 地井电法 五极纵轴 二极法 A AB/2 OB AB/2 OB AB/2 OMN H AB α D Ρsa(1)(ρsb) OY THEAL E MN/2 MN/2 MN/2 MN/2 MN/2 OAB R AM OX OX OX D MN/2 AN 共28页 第14页

DZD—6A多功能直流电法(激电)仪

附录四:

装置的电极距选择规则

(一)供电电极距AB,测量电极距MN,一般应以下列原则:

(1)MN应选择在(1/3~1/15)AB范围内,一般应注意取其为点距的整倍数。

(2)在表土不均匀性严重时,MN不宜选择过小。若MN与AB的比例取得合适,可以将表土不均匀性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3)在有明显游散电流和自然电位变化大的地区,在保证接收机测量的一次场电位>20mV的前提下,尽量缩小MN极距,可以将这一干扰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4)在正常使用中,供电电极距AB和测量电极距MN比例要根据不同地区合理的选择,最大MN=AB/8也就可以了。

(5)供电极距选择应视电源设备功率大小、测量仪器的检测能力、地电条件和工区的施工条件及地质目的酌定。

(二)观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1)断电后某一瞬间的二次场电位差ΔV2一般不应小于0.15mV,在有明显游散电流干扰的地区,允许的ΔV2最小值应根据干扰幅度适当的增大对于用激 电衰减特性找水,ΔV2最小值应适当增大。在干扰小的地区ΔV2值应大于0.5mV。

(2)观测供电电流强度,总电场电位差和断电后某一瞬间的二次场电位差时,应尽量读取三位数字。

(3)凡出现下述情况之一,需要重复观测。

a)测量结果发现有明显的干扰现象,单次观测难以保证最终结果的精度时。

b)视极化率异常有突变点,MS值有明显的上升势头,或七个MS值有明显的不成衰减规律时。

(三)困难条件下的观测和处理: 1、观测点甚远无法工作时,应检查仪器。当确信仪器性能正常,而是由外部 因素造成时,可根据其特点进行分析、判断并给予处理。常见的由外部因素造成的观测困难现象及原因有以下几种:

1)仪器无输出,液晶显示I=0说明供电回路和测量回路都没有接通,如果液晶显示AVR V=0.0mV、AVR I=0,注意测量回路(MN)没接通。如果高压输入端电源极性接反也没有输出,液晶显示RO=*I=0ERROR。

2)按SP键如果液晶显示器有自然电位显示值,再测一次自电值若基本相 同,说明MN回路是通路的,如果两次测量值根本不同,说明MN回路没有接收。

3)按SP键,每次测的自然电位差值变化很大时,可能是测量导线随机摆动或严重漏电,不极化电极与金属器具碰接,电极附近有机械震动或不规律的游散电流干扰引起的。测量电极漏电也常表现为二次场电位差衰变不正常,会出现负值。

4)反向视极化率的差异,可能与供电电极极化、正反向电流差异、天然场 的变化和某些金属矿体的阳极极化与阴极极化的不同过程的因素有关。在野外的条件下,应注意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工作中严禁把MN换向;如发现电极或供电电流不稳;供电电极A、B接地电阻差异大;供电电极极化等。

2、视极化率观测值很大甚至接近100%或二次场电位差很大,引起这种现象可能是由地质因素造成的电场畸变;或是由低阻覆盖层的感应作用造成的,或是由外接高压电池或发电机供电电压不足、不稳造成的。

3、利用SP键,观测某一地区自然电位和工业游散电流的变化情况,如发现变化很大,严重影响观测精度时,应通过实践摸索抑制或排除的措施。应注意观察,弄清其在时间、分布地段和方向上的特点,然后采取相应措施。

共28页 第15页

DZD—6A多功能直流电法(激电)仪

(一)不极化电极的使用

不极化电极的制作:

(1)将瓶用清水洗净,或放入沸水中将污物或有机物除去,以保证瓶底部陶瓷的毛细孔通畅。

(2)铜棒或铜条用细砂纸擦净,或浸在15~20%的硝酸溶液中洗涤2—3秒钟后用清水洗净,棉花擦干。

(3)将硫酸铜(CuSu4、5H2O化学纯),倒入蒸馏水搪瓷缸中加热煮沸,使硫酸铜在蒸馏水中完全溶解,达到饱和状态,并过滤。

(4)将煮沸后的饱和硫酸铜溶液倒入瓶内,必须保证铜棒浸入溶液深度大于5cm以上。

(5)测定电极极差。将两个不极化电极放在装有硫酸铜溶液的瓷缸或玻璃缸内,用数字万用表测量的极差若大于2mV应将铜棒抽出放入装有硫酸铜溶液的同一缸中。测量两个铜棒的极差,若超过1mV,应将铜棒再放入硝酸溶液中洗净,极差变化小于0.01mv/5分钟。

(6)供电时间的选择(脉宽)

单纯做电阻率法,供电时间T选择0.5~2秒;做激发极化法,找矿可为T=2秒,找水普查T=5秒,基岩上找水T=10秒,江河旁找水,如长江附近,T选20秒适宜。

附录五:关键词解释

1、文件:一个测深点或一个测量剖面测量的数据及有关参数集合叫做一个文件(1—100测点数据)。文件号必须是大于零的整数,数值区间为1至32700。

2、断面号:在剖面线上实施若干个测深点观察其下延特征,并能为计算机给出该地电断面剖面图和断面等值线图,提供识别号。

3、测量参数:视电阻率Ro,视极化率M1~M6,半衰时TH,衰减度D,偏离变r及综合参数EP。

4、装置类型:供电电极AB及MN电极的布置方式,固定有9种,第10种是自由送K值(适合各种新方法)。

5、剖面号:一条测量剖面一个号。

6、工作参数:测量前应设置的参数如下:

a)供电时间,按占空比1:1时,供电波形的宽度,单位为秒。 b)当前测点:当前开始的测点,默认值为1。 c)测点增量:(默认前面的一个测点和后面一个测点其间的增量为1)默认值为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不设置不输入)。

d)当前极号:在自动测量中,开始测量时第一个极距序号(例如从1开始或从n开始)。 e)极距序号增量:

f)波形个数:供电波形的个数(2~1万个默认值为2个)超过后自动默认2。

g)极距方式:有两种,第一种自动极距表方式,在测量之前先根据方法,建立自动极距表,每测一次选一个K值(此K值是在测量之前首先输入建立好自动极距表)。第二种手动输入:在测量之前输入AB/2……,在回车确认。

h)存储:选存储数据方式后,未存时有警示提醒。

7、ρsa、ρsb—是在联合剖面工作方法中,做为在同一个文件同一测量中存储两ρsa和ρsb两种曲线数据的标志。

8、补测:在所测的若干文件中,如果我们对某一文件或该文件中的某一点有疑义,需重测,这时需要采取补测的方式。

选择补测输入2,输入补测文件号然后回车,显示初始化补测文件……后转入输入

共28页 第16页

DZD—6A多功能直流电法(激电)仪

参数环境,此时原来要求输入相应的参数,即可开始重测。

9、自动极距表:

a)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一个测深点或一个剖面的各测点的K值,可预先输入到仪器中,建立一个K值表,这个表在本仪器中定议为自动极距表。

b)建立自动极距表的操作过程如下:

1)在输入工作参数(3)中在极距方式:后面如果显示“自动”二字,为自动极距表方式,可不用再选。如果显示“手动”要改为自动,将光标移到“手动”位置,则按→键一次,改为“自动”。

2)按回车键↓翻屏显示,极距号:1,从1开始输入AB/2=4.5,再移一次光标MN/2=处,输入1.5再按一次光标↓显示K=18.85,此时光标自动跳到极距号:位置 接着:输入极距号为2,再将光标移到AB/2处(按↓键),同理输入相应的值如9,MN/2处输入相应值如3,再按光标↓键,显K=37.70,此时光标又回到极距号处,再修改测点号依次类推,需要N个测点,则输入N次,再回车翻屏,此时K值正好(最多存100个K值)。

附录六:

6—1有关绘制实测曲线的说明

为了便于对野外实测数据曲线的时实处理,以便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野外实际曲线异常的变化情况。并考虑到实测电阻率ρs值和视极化率Ms值,相差很大,就实测电阻率ρs值大小变化也很大。为了满足实测的电阻率ρs值和视极率值,半衰时TH等值都能在有限的液晶屏上显示出来。

本仪器在绘制参数曲线上采取了一些有关的措施如下: 选择坐标系

1)绝对坐标—是指实际的Y坐标原点为实际的零点值;

2)相对坐标—是指实际的Y轴坐标原点(零点)值是取用一个文件中最小的数据值,为零点,而文件中最大数据值为坐标的最大上限值。

以此采用相对坐标系绘制出的曲线,可以显示在全屏幕上。利用观察分析。 3)关于X轴、Y轴的坐标:坐标可相互转换。

X轴—设有对数坐标和算数坐标两种,可相互转换。 Y轴—设有对数坐标和算数坐标两种,可相互转换。 曲线:

1)接长从8类开始

2)对应参数如电阻率是K。视极化率显M1…… 3)联剖(加ρsa、ρsb)

由此由X、Y可组成三种基本情况

a)双对数坐标:多用于绘制电阻率ρs曲线;

b)单对数坐标:多用于绘制视极化率Ms,半衰时TH,偏离度r及衰减度D等曲线; c)算数坐标:多用于绘制视极化率Ms,半衰时TH,偏离度r等曲线; 4)曲线比例缩放:

为了更好地观察曲线情况,对曲线的幅值,有时需要放大,有时需要缩小,在缩放之前,本仪器一般给一个默认值:开机以后或复位后,液晶屏上显示的初始值:

在绝对坐标系中X轴比例68.94;Y轴:0.01 相对坐标系中X轴=98.50;Y轴:0.01

5)从实测曲线上,移动十字光标,可以查询每一个测点对应的参数值,AB/2的数值及测点NP号数。

6—2绘制实测曲线的操作:

共28页 第17页

DZD—6A多功能直流电法(激电)仪

1)按曲线键:显示:曲线选择

输入文件号,如1;

2) 移动光标到曲线Ro位置,如做视电阻率曲线,直接回车↓如做视极化曲线,下移光标(按↓键到Ro位置—再按→键选择M1曲线,再按→键选择M2……M6,直到半衰时TH,D衰减度,r偏离度)。 3)如果要绘制电阻率Ro曲线,先输入文件号如1,再按↓键返屏 显示 坐标选择

坐标系:初始为绝对坐标 如选择绝对坐标,如选择相对坐标按→键,显示相对坐标。将光标下移按↓键。然后再选X坐标:相对数坐标按↓键,将光标下移到Y轴坐标位置,如选算数坐标,按→键,将对数坐标转成算数坐标。同理将光标移到Y轴位置上,可将算数坐标转成对数坐标按→键。按回车键↓。

4)翻屏:显示曲线比例默认值

X轴:68.94(为AB/2的值) Y轴:0.01(为对应参数值)。 一般情况下,取用默认值。 5)再按回车键翻屏

显示电阻率Ro曲线,显示屏上半部为

Ro=××.×× 测点NP=1 AB/2=××.×× 初值

然后依次按→键,可逐测点显示相对应的测量值(即按→键NP点递增查看,按←键NP点递减查看曲线上各类值)。

6)缩放:对曲线比例缩放,放大按↑键,逐渐放大,每按一次缩小则按↓键,逐渐缩小,每按一次缩小20%(20%连按5次,缩放1倍)。

7)当从一种参数曲线转换为另一种参数曲线时,只要按一次回车键,自动转入下一个参数绘制,如视极化率M1,显示曲线M1,按回车键↓显示:

选择坐标系口,其操作步骤同上。如果我们不需连续的看参数曲线,而是想要做某一参数的曲线时,此时可连续按→键,直到所要参数被显示出来为止。如:可从视电阻Ro直到偏离变参数rr为止,这时再按回车键;选择坐标系……等重复(3-1)—(5)的步骤。直到显示曲线为止。

6—3 该仪器在做复合四极法和联合剖面法中的实际应用

1) 复合四极法:为对某一点O,MN不动,改变一次AB/2电极距,如图a所示

X

A? A M O N B B’ 此方法可选用本仪器中四极剖面法装置(4P—PRFL)。 在实际操作中,第一次测量须输入AB/2=??,MN/2=??,X1=??,剖面号PRFL=??。第二次测量只需输入A?B?/2=??。再回车即可。

2) 联合剖面法:是剖面法中的一种,它是由两个对称的三极装置联合而成,如图(b)。它们有一个公共无穷远极C。在各测点分别由A或B供电,测得两个视电阻

A

率ρS和ρSB 。

C无穷远

K O O

X A M O N B 图 (b)

计算公式为:

ΔVMN ρS?KI 共28页 第18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8h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