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征战诗鉴赏教学设计 3学案

更新时间:2024-01-08 01: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唐诗宋词选读》第二板块 边塞征战诗歌鉴赏

设计人:张月亮 复核:全组集备 授课时间: 序号:

板块导学:

1、了解边塞征战诗歌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征战诗歌的方法。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课文导学 P8杜甫《兵车行》 P16杨炯《从军行》 P22高适《燕歌行》 P33李贺《雁门太守行》P90陆游《诉衷情》 P91张孝祥《水调歌头》

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鉴赏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

知识卡片:

1、高适:(700—765) ,汉族,字达夫、仲武,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与岑参并称“高岑”。“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2、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但自称“耻在王后,愧在卢前”他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3、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南宋词人,书法家。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是年夏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岁。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

1

自学目标 1、诗中有哪些是以前自己写错过的?请把诗句摘录下来,把易错字标清楚:

2、你喜欢那些句子?把它们写下来,好好朗读一下,并结合全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第一学时(鉴赏《兵车行》《从军行》)

阅读〃感知 一、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感情和主旨。 2.赏析诗歌的艺术技巧

二、《兵车行》背景:

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连年发动“开边”战争,但战争处于劣势,胜少败多,损失惨重。当时鲜于仲通奉命攻打南诏,大败,死六万人,当时又因瘴疠,兵士又死十之八九。为和吐蕃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这些出征的士兵,能活着回来的希望很渺茫,因此才有了咸阳桥边生离死别、哭声震天的凄惨景象。

三、朗诵诗歌:本文是一首古体诗,属歌行体,此种体裁长于事,且多含感叹之意,如《琵琶行》。但本文是借用形式,自创新题,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反映人民的苦难生活,诗的情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诵读时注意把握。

四、 整体感知:

1、概括一二三节的内容:

2、为什么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怎样思考当时的现实的?

3、战争到底给人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请根据要求找出句子:

①反映战争残酷,造成老百姓的苦难,诗人厌恶战争的句子:

2

②反映兵士超期服役的句子:

③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揭露战争的罪恶,表现全诗高潮的句子:

④因使用一定的技巧而使艺术效果传神精妙的句子:

五、朗诵诗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依据注释疏通《从军行》诗意,朗读诗歌,读出语调。

七、鉴赏诗歌《从军行》

(1)首句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2)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4)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5)苏轼认为诗作应“言而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了想像的余地。你认为《从军行》是否做到这一点?为什么?

八、总结

第二学时(鉴赏《燕歌行》《雁门太守行》)

阅读〃感知 一、学习目的

1.体会诗人对战争的矛盾态度

2.掌握诗歌描写战争的艺术手段(对比手法) 二、学习过程

1、“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其辞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

2、《燕歌行》背景

3

这是一首和诗,诗前序中所说的张公,是指张守珪。他从开元二十一年(733)出任幽州节度使,主持东北边事。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出关攻击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先胜后败,但张守珪却隐匿败状伪称获胜。一位跟随张守珪出塞回来的朋友,写了一首《燕歌行》给高适。高适曾在蓟州(今北京一带)漫游,对边塞的具体情况,有着透彻的切身体验,他在这首和诗中,对边塞战争做出全像描述,又融入了作者的感慨。

三、诵读诗歌,思考一下,诗歌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四、主旨

五、艺术特色

六、朗读品味《雁门太守行》——读出韵味美

七、 理解诗意

小组讨论:具体看看描述的是什么情境,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八、品析词语——感受形象美 这首诗有一种悲壮之美,美在哪里?

九、再造想象——品味意境美 示范首联所表达的画面:

4

镜头中首先出现的是辽远苍茫的大漠,逐渐推近到一座灰蒙蒙的孤城上,孤城的上空是墨似的乌云。镜头渐渐拉远,只见整个天空都是阴霾密布,一直到远远的地平线上,黑沉沉的,给人沉闷肃杀的感觉,犹如大敌当前。偶尔有一丝日光从云间缝隙中射出。镜头逐渐推移——这是城门前的一队士兵,他们身穿铠甲,手握刀枪,持着盾牌,笔直的站着。一个特写镜头——这是一个年轻的士兵,他的脸上是刚毅严肃的表情,目光中透着坚定,那是誓死报国的决心。日光透射到他的铠甲上,闪出金色的光芒,仿佛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请同学们描述颔联颈联的画面。要求:生动再现画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第三学时(课外鉴赏《诉衷情》《水调歌头》)

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首词虽然具体写作年代不详,但可基本确定是写于诗人晚年隐居的山阴农村的那段时间。作品回顾了诗人当年的军旅生涯,追述了后半生的人生历程,抒发了壮志未酬的内心愁苦。

“当时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作品开门见山,简要地概述了自己曾经的军旅生涯,这是诗人对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心情与生活的概括描述。诗人陆游满怀一腔报国杀敌之志,单枪匹马驰骋万里疆场,想要通过建立一番不朽的功业以“觅封侯”。“觅封侯”,小而言之,是为了光宗耀祖,改变自己和妻室子孙的生活和地位,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也无可厚非;大而言之,也是为了更好地为国效力,更大限度地寻求救国之路,施展兴邦之志。并不像有些人理解的仅仅是为了“欲求高官厚禄、封妻萌子”和“对权势地位是多么的向往”。那样理解对陆游是不公平的。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这两句是诗人对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流露了有志而不能施展的遗憾。“关河”,泛指边地险要的战守之处,也是指当年奋勇杀敌的经历和记忆。“梦断”,其实那些“梦”是无法“断”的,尽管自己被迫无奈退隐还乡,尽管如今已“貂裘”“尘暗”,尽管当年的戎马生涯早已成了过去,但是当年驰骋沙场的经历与记忆还是依然魂牵梦绕,历历在目,历久常新,怎可能因岁月更迁就“梦断”呢!?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组词句深切地抒写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自己的无奈,也隐隐地流露了对时政的不可言喻之情。“胡未灭”,说明侵略者仍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年事已高,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报国之力;“泪空流”,既有无力报国之悲苦,也有被迫退隐之痛心,还有对时政黑暗之无奈。

“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一组词句,深刻,悲凉,苍劲,有力。自己原本是充满报国之志,谁料却被排挤退隐,如今即使天天梦想奔赴边地奋勇杀敌,可事实却只能隐居“沧州”,眼看着自己慢慢老去。“此生难料”,告诉人们没想到自己这样一个满怀报国之心的人竟然只能“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多么的令人潸然泪下!这是年迈的诗人血与泪的凝聚,心灵深处的呼唤慨叹的最强音,难怪能为历代传送。

这首词在意境方面,语言通俗而感情真挚,情感悲愤而不消沉。堪称忧国忧己的名篇。

5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窗。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胜金兵,当时张孝祥正任抚州知州,捷报传来,他欣喜欲狂,当即写了这首《水调歌头》。

从题目《闻采石矶战胜》可以想见词人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写作本词的缘由,点明了本词的主旨。

“雪洗虏尘静”,首句对这次胜利给以高度评价,他说,这次击败金兵,把侵略者带来的污垢尘埃“雪”洗得干干净净了。“风约楚云留”,“风”,暗喻朝廷,云,暗喻自己有官职在身。因为江西抚州在古代属楚国,所以说“楚云”。这句是说,由于朝廷的约束,地方官的责任又迫使我留在这儿,致使我未能参加这次令人鼓舞的战斗。对这一点,他深感遗憾,所以接下去才说:“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前句说,谁为这次的胜利谱写悲壮的颂歌呢?表现了词人对前线的记挂;后句说,他命令军士在抚州古城的城楼吹起号角,大张旗鼓地庆祝这次胜利。

“湖海平生豪气”,《三国志〃陈登传》:“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这一句化用《三国志》评论陈登的话,说明自己平生具有湖海那样宽阔豪迈的志气;“关塞如今风景”,是说采石矶打了胜仗,边塞的形势如今和过去不同了,言外之意是说过去敌人威胁我们,如今我们又占了上风;“剪烛看吴钩”是说自己听到喜讯兴奋得词人在夜间挑亮灯烛,检查自己的武器,准备和敌人拚搏一场。这三句话充分说明了张孝祥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决心。前方胜利的消息使他深受鼓舞,他磨拳擦掌、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为恢复中原献身效力。“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剩,尽量;“燃犀”,《晋书〃温峤传》:“燃犀角而照之”,后人用“燃犀”作照妖魔的意思,“燃犀处”,也就是消灭敌人的地方,这里指采石矶。“骇浪与天浮”是说采石矶一带的江水掀起了惊涛骇浪,波浪浮到天一般高。这两句描写采石矶战斗激烈,场面宏伟,光照妖魔,要干净利落地把金兵全部消灭。

下片由回忆古代两位北抗强敌的英雄写起,进而说明自己要效法前人,做驱逐金兵恢复中原的英雄。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这三句点明他回忆的两个古人。周,指三国时东吴的周瑜;谢,指晋朝的谢玄。周瑜曾经大败曹操,谢玄曾经大破来自北方的前秦入侵军队。“富春秋”,是说他们建功立业的时候,正值他们年富力强的青壮年时代。“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这三句说,当时周瑜刚娶“小乔”为妻,谢玄还是佩带香囊的少年,他们就从容不迫地创建了不朽的功业。周瑜和小乔结婚的时候只有二十四岁;《晋书〃谢玄传》记载,谢玄少年时“好佩紫香囊”;“优游”,从容不迫的样子,意同苏轼《念奴娇》词说周瑜“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不过苏词写的更为形象。这三句表现了词人对周瑜和谢玄的钦佩与向往。

“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这三句是对前边追述两个历史人物后的小结。当年周瑜战胜强敌的“赤壁矶”那儿,只能看到夕阳西下的残景,即“落照”;谢玄挥戈的淝水桥边只有破败的衰草。“渺渺”,渺茫旷远,第三句说,回忆他们,只能唤起人们遥远无际的忧愁。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结尾二句,巧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恢复中原、报效国家的宏伟志向,与上片“湖海平生豪气”相呼应,更突出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乘风”,《南史〃宗慤传》记载,宗慤少有大志,曾对他的叔父宗炳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击楫”句化用《晋书〃祖逖传》化用祖逖“中流击楫而誓”句意。

本词主题博大,气魄宏伟,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洋溢于字里行间。全词格调激昂慷慨,悲壮宏伟,用典贴切自然,是思想性强,艺术水平高的名作。

6

第四学时 (专题点金)

学习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一、盛唐边塞诗创作繁荣的原因:

(一)是由于唐王朝国力的强盛,解除了少数民族对边疆的威胁,使得唐代诗人的自信心、自豪感大为增强,边塞不再让人感到荒凉可怕。同时,唐王朝对外战争的胜利,使得边塞的军功成为一般文士追求的目标。

(二)是与唐代文人的入边塞幕府的风气有关。唐代文人在科举及第后,由于不能立即出仕任官,为解决生计,只好转入军幕以求升迁,而文人入幕自然就为他们创作边塞诗提供了条件。因而,边塞诗也就成为当时诗歌创作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题材。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卢伦等诗人。 二、边塞诗常用的意象:

从景物看: 大漠、 烽烟、黄沙、长城、长云、青海、雪山、孤城、飞雁、雄鹰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yuè、刀、铩shā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塞上、关山、楼兰、龙城、轮台、龟兹;胡、羌、羯、安西 三、边塞诗的特征

景物的特征: 雄奇、辽阔、奇丽、壮美 诗歌艺术风格: 雄浑、豪迈、悲壮 四、边塞诗鉴赏重点 (一)把握思想感情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情感内容: 。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情感内容 。

类型一:雄心壮志型

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在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中多见)

7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情感内容: 。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情感内容: 。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情感内容: 。 类型二:批判揭露型

揭露战争的激烈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征人思念故乡、厌倦战争、渴望团圆和安宁生活的思想。

(中晚唐以后以及宋朝)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

情感内容: 。 类型三:异域风光型

描写边塞苍茫雄奇的自然风光,体现边塞风光的自然之美。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塞上长城:诗人自许

8

情感内容: 。

类型四:壮志难酬型

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之情。 边塞诗的主要内容情感:

①描写边塞苍茫雄奇的自然风光,体现边塞风光的自然之美。(异域风光型) ②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思想内容。(雄心壮志型)

③揭露战争的激烈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征人思念故乡、厌倦战争、渴望团圆和安宁生活的思想。(批判揭露型)

④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之情。(壮志难酬型) (二)边塞诗中的人物形象

戍卒形象 将军形象 思妇形象 诗人形象 (三)边塞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边塞诗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直抒胸臆、比喻、对比、夸张、用典、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等。

如: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对比: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 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用典: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塞下曲》 五、答题技巧: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在这首诗里塑造怎样的形象?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意境型答题步骤:(回顾前一节的山水田园诗歌的特点) ①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③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应答出为什么产生这种感情。

9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应答出为什么产生这种感情。

在这样悲凉的环境里,又有悠悠的笛声勾起了戍卒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表达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 ....形象型答题步骤: ①概括诗歌形象的总体特征;

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怎样表现这些特征的; ③这个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概括诗歌形象的总体特征;这首诗塑造了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戍卒形象 .........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怎样表现这些特征的;秋风凛冽的黄昏时分,一个戍卒独自站在广漠边塞的烽火楼上,一遍遍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思念家乡却无法立刻回到家乡。 ③这个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一形象体现出戍卒对家乡的思念,也表达了作者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心情。

六、鉴赏演练

阅读下面这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有何作用? 答: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83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