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事件舆情传播特点分析——以“中关村二小事件”为例

更新时间:2023-08-29 23:4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THEORY RESEARCH 理论研究

1 研究缘起

近年来,关于校园暴力的新闻事件数量激增,校园暴力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当前各个国家的重视。张国平指出,校园霸凌在所有国家都存在,而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校园霸凌更是高发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优质的教育、安全的校园是每一个家长对孩子在校园生活的基本要求[1]。然而,从校园暴力(School Violence)到校园霸凌(School Bullying)现象的不断出现,校园伦理与道德的问题逐渐演变成为牵引着社会和家长们神经的一个痛点[2]。

根据“清博指数”的相关数据,单在2016年5月至8月期间,被上报到教育部的校园霸凌事件就有将近70起,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高频的校园暴力和校园霸凌问题令人触目惊心。而在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校园暴力和校园霸凌新闻事件中,2016年12月出现的“中关村二小事件”受到的关注度和公众讨论量之高使事件变得有些与众不同。

2016年12月8日,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开始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撰文者自称是北京市中关村二小四年级某男学生的妈妈,文章里描述了她的孩子于2016年11月某日遭两名同班男同学欺凌,两名男同学将有厕纸、尿液的垃圾筐扣到孩子头上并嘲笑,导致她的孩子出现失眠、易怒、厌食等急性应激反应。该文章自发布起在网络引起了网民的高度关注,一些长期备受校园暴力和校园霸凌困扰的家长和学生也表示校园欺凌的问题已经让人“忍无可忍”,一时间“中关村二小”“校园暴力”“校园霸凌”等问题在网络上迅速引起热议。事件曝出后,@人民日报连发8条微博,并评论强调“校园欺凌,绝不是‘过分的玩笑’”。随后,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反转”的“爆料”声音,有网友指出撰文的母亲是一名编剧,称文章内容有“夸大事实”“编故事”“借题发挥”等嫌疑,一时间网络上对中关村二小校园霸凌事件的关注度再度提升。在舆论被引爆的五天后,中关村二小校长杨刚公开发声,否认事件是“校园暴力”或“校园霸凌”问题,认定事件是“偶发事件”,但学校的公开声明却被指责为“冷漠”,网友纷纷质疑校方的做法。

笔者认为,校园暴力、校园霸凌、校园欺凌等问题已经成为引发社会舆情事件的重要“导火索”,而未来如果相关管理部门不能采取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措施,同类型的问题将会持续出现,对社会舆情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和冲击。相比起其他校园霸凌事件,中关村二小校园霸凌事件之所以会引发如此高的关注度和讨论热度,不仅由于事件本身的性质,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中关村二小校园霸凌事件还呈现出一些传播方面的特点。本文将在总结归纳中关村二小校园霸凌舆论关注焦点的基础上,分析此次事件的舆情传播特点,探讨这一事件之所以会引发社会舆情的原因。

2 “中关村二小事件”的舆情焦点

根据笔者对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平台上的媒体和公众关注度分析,中关村二小校园霸凌事件

校园霸凌事件舆情传播特点分析

——以“中关村二小事件”为例

唐嘉仪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广东广州 510520

摘 要 校园暴力、校园霸凌等现象已经成为近年来引发社会舆情的“社会痛点”,高频的校园欺凌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中关村二小事件”是2016年众多校园霸凌事件中最受关注的案例之一。以“中关村二小事件”为例,文章在分析事件的舆情关注焦点基础上,总结此次事件的舆情传播特点,重点探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传播环境的变化对校园霸凌事件的舆情传播影响。

关键词 校园霸凌;社会舆情;自媒体;移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5-0007-03

作者简介:唐嘉仪,助教,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危机管理、公共关系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82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