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0日 新闻访谈类文本阅读二-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课

更新时间:2023-11-06 14:2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年4月10日 新闻访谈类文本阅读(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话杨庆祥: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访谈嘉宾:杨庆祥(评论家、学者、诗人)

凤凰文化:是怎么想要提出“新伤痕文学”这个概念的?

杨庆祥:首先,我已经注意到了有大量的作品在书写“改革开放”这段历史,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涉及到伤痕的问题。这些作品中包括前辈作家余华的《第七天》,阎连科的《炸裂志》和最新的作品《日熄》,还包括大量青年作家的作品。

另一方面我又发现整个批评界或者说整个文化界并没有对这种倾向做出一个非常准确的判断。只是从非常简单的社会学角度——比如70后、80后等等——来划分的。我恰恰认为中国当下所谓的“50后、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00后”其实都是同一代人,他们都在面临整个中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伤痕或阵痛。他们分享了共同的心理结构和情感结构,在他们的表达里面有共同的诉求。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新伤痕文学”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历史语境,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凤凰文化:既然今天主要聊“新伤痕文学”,那我们先从“旧”的伤痕文学说起。伤痕文学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文革”的历史创伤),它是一个比较短命的文学现象,当时比较重要的作品如《班主任》、《伤痕》,现在看起来是文学史价值大于文学价值的。那么属于“新伤痕文学”范畴的文学作品,也会具有相似的局限或者说遗憾吗?

杨庆祥:八十年代的旧伤痕文学有个很大的局限,对事件的描述大于对人的描述,这就导致了它变成一个非常短暂的潮流。当然它当时被终结也有一定的政治原因。“新伤痕文学”应该从中吸取它的教训。比如余华的《第七天》,在我的定义范畴里面它一定是“新伤痕文学”。但如果“新伤痕文学”止步于余华的《第七天》,它可能也会变成一个短命的文学现象。《第七天》的内在书写模式非常接近于当年旧伤痕文学的模式。其实在我看来,应该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不能上升到这个高度,必然就会很短命,也不能够提供更多的意义和路径。

凤凰文化:你提到“新伤痕文学”不仅仅是发现和揭露,对这个时代也是有照亮和疗愈作用的。这个“疗愈”怎么体现?

杨庆祥: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生活在中国的普通人在社会转型的撞击过程当中积累了太多负面的情感性的东西。个人跟世界的相处出现了问题,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也出现了问题。而我们又没有一个特别明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对这些东西进行整合和改造,这就导致了有很多人会盲目地去追求一些神秘主义的东西。对于真正的现代人来说,其实更需要一种理性的途径。

风凰文化:“疗愈”就是表达出这种感情吗?

杨庆祥:不但仅是表达,而是通过一个“语言化”的过程将这种情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书写可以把这种社会的创伤表达出来,个人的创伤和社会的创伤是互为一体的。这种创伤表达出来以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问题的根源所在。

凤凰文化:那么就你的观察,哪些作家或者哪些作品是让人满意的,能够担当起“新伤痕文学”的疗愈作用的?

杨庆祥:有很多人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地写,但完美的作品目前可能还不存在。我觉得更年轻的作家他们的写作方向是对的,他们采用的是一种对话的视角,没有简单地将伤痕“他者化”。

老一代的作家容易把伤痕轻易地归结于某一个具体的事物。“新伤痕”不是,更年轻的作家们可能会意识到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问题。每个人只可能从自我出发然后抵达他者、疗愈他者。首先要反思和批判自己,然后重建自我这个现代概念的主体性。比如张悦然最近出版的长篇《茧》作出了一些尝试。

(摘编自凤凰网)

1.对访谈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庆祥认为,“50后”到“00”后有着共同的心理结构,共同的表达诉求,这是“新伤痕文学”出

现的重要原因。

B.由于写作上太着力于具体事件,不能上升到哲学和美学高度,旧的“伤痕文学”因缺乏文学价值而

成为短命的文学现象。

C.“新伤痕文学”对时代具有疗愈作用,可以通过书写创伤使现代人以理性的途径去对待自己在时代

中遇到的问题。

D.年轻作家在写作“新伤痕文学”作品时采用了对话的视角,先反思和批判自己,重建自我主体性,

再达到疗愈他者的目的。

2.下面对访谈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记者在对“新伤痕文学”提问时,一方面与本国文学中相似类型的作品进行了比较,另一方面也对

其现实价值进行了追问。

B.杨庆祥认为余华的作品《第七天》在内在写作模式上仍未摆脱旧“伤痕文学”的影响,因而不能属

于“新伤痕文学”。

C.杨庆祥认为“新伤痕文学”通过“语言化”的过程书写负面情感,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可以将

个人创伤转化为社会创伤。

D.杨庆祥认为,虽然完美的“新伤痕文学”作品还未出现,但还是有青年作家做出了好的尝试,譬如

张悦然的作品《茧》。

E.杨庆祥认为老一代作家在创作上容易将作品中的“伤痕”简单地“他者化”,作品“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的意识不足。

3.杨庆祥为什么说“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请根据访谈材料加以探析。

【参考答案】 1.B 2.BC

3.①不同年龄的人都面临中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伤痛或阵痛,已经有大量作品涉及伤痕问题;②目前文化界还没有对这种创作倾向做出准确的判断;③新伤痕文学的书写有助于发现问题根源,对时代起照亮和疗愈作用;④年轻作家已经在新伤痕文学的创作方向上做出了积极尝试,更值得我们重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央视《面对面》:王志专访侯祥麟

侯祥麟(1912—2008),中国化学工程学家,燃料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解说:2003年5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我国石油化工业著名科学家、两院院士侯祥麟的家中。在这次会面之后,当时已经91岁的侯祥麟担任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

记:接手这个研究项目的时候,90岁已经过了?

侯:根本就没有想到我多少岁,我考虑的是我有没有能力承担。当时觉得还可以,我就承担了。 记:是不是因为总理点您的名,你无法拒绝?

侯:我考虑以后,我觉得我还是有可能完成的,所以我就接受了。要是认为不能完成,我当然就不接受了。

解说: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石油工业更是一片空白,全国的原油产量几乎为零。 记:没有油的压力有多大,对你们来说?

侯:因为国内的油都要靠进口,而且只能从苏联进口。在1960年以前我的精力主要是在人造油上,当时想靠人造油来解决。

解说:由于中苏关系紧张,我们出现了全国性的“油荒”,特别是航空煤油几乎无法供应,战斗机停在机场不能起飞,国防安全受到直接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余秋里为此还对侯祥麟发了脾气。

记:余秋里跟你们说的,要把研究所的牌子倒挂过来,这是怎么回事?

侯:这是因为我们生产出来的航空煤油,在试用的时候发现对飞机发动机有腐蚀,这个问题好几年没有解决,军委非常着急,就老找余秋里。余秋里着急得不得了,老找我,有一天他急了,你什么时候给我解决?你再不解决,我就把你这个研究院的牌子给倒挂。

记:最后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的?

侯:能动员的人都动员起来参加工作,做了好多工作,取了好多数据。最后把这些数据再搁在一起,好好分析以后,就预测一个可能性,后来就试一下吧,一试,行了。

解说:就在航空煤油研制成功的同一时期,侯祥麟领导的科研队伍,研制出了特种润滑油品,保障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成功爆炸。随着一系列科研难题的攻克,新中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石油工业。而侯祥麟与石油化工专业的结缘,却是缘于中学时代一堂化学课的影响。

记:对您有什么影响呢?

侯:给我们讲原子核里头有非常大的能量,要是把原子核中的能量释放出来,那威力无穷。我们那时候理想主义地以为要是把原子核能量释放出来,打日本就很好了,所以也想从事化学,将来来探讨怎么样释放原子核。

记:原子核是物理的范畴啊?

侯:因为是化学老师告诉我们这个事,所以我就以为这是化学的事,那个时候还不知道是物理的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7p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