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报告石库门

更新时间:2024-06-02 00: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报告

项目名称:石库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项目时间:2013年7月至2013年8月

项目地点:上海石库门分布区域(新天地,原老城厢地区) 项目调研方式:网上资源,实地考察,问卷调查,采访大众。

一 项目前言

很多上海人记忆中都有这样的片段:房前有天井,夏夜乘凉、冬日孵太阳,让人与自然更加亲近。清晨,被窝里就能听见亭子间阿姨下楼上班,皮鞋“笃笃”响;傍晚炊烟升起,孩童们在弄堂里跳橡皮筋,各家大人从一个个窗口探出头来招呼他们归家吃晚饭;夜深人静,弄堂口的柴爿馄饨飘着温暖的香气??石库门这一老上海代表性建筑浓缩了市井生活点滴,凝固城市之美,更是上海走向未来的底气之一。

但是如今的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新式建筑像雨后春笋冒了出来,石库门也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我们团队将通过寻访老上海的石库门来唤醒那些随历史的长河慢慢逝去的城市记忆,体会石库门的历史文化对上海的意义,与此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个项目来呼吁大家提升对老上海石库门的保护意识。

二 项目正文

1石库门简介

石库门,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在上海市区大片兴建的住宅建筑,一对乌漆大门、两个铜质大吊环,配以厚实花岗岩的门框。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因此得名“石库门”。

石库门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红砖外墙,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大门采用二扇实心黑漆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进出发出的撞击声在古老的石库门弄堂里回响。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外墙细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二楼有出挑的阳台,总体布局采用了欧洲联排式风格。

石库门住宅最典型的特征是中西合璧。石库门有着江南传统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一般进门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后为客厅,之后又是一天井,后天井是灶台和后门,天井和客厅两侧是左右厢房,一楼灶台间上面为“亭子间”,再往上就是晒台。在总体上采用的联排式布局却来源于欧洲,外墙细部有西洋建筑的雕花图案,门上的三角形或圆弧形门头装饰也多为西式图案。

2石库门的“昨天”

早期的石库门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它脱胎于江南民居的住宅形式,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的特点。那时候的石库门虽处闹市,却仍有一点高墙深院、闹中取静的好处,颇受当时卜居租界的华人士绅、富商的欢迎。

20世纪10年代后老式石库门逐渐被新式石库门取代。新式石库门主要在门框两边使用西方古典壁柱的样式,作为装饰,使得新式石库门在建筑风格上更加西方化了。

20世纪30年代中期随着新式里弄和花园里弄的兴起,石库门就风光不再了,开始逐步沦为城市下层居民的栖身之所。

3石库门的“今天”

目前,上海石库门建筑群绝大部分分布在本市内环线以内,石库门建筑群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有黄浦、虹口、闸北、杨浦等,各区规模和分布不尽相同。黄浦总量最多,约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其次是虹口,占地面积约40多万平方米;再次是静安、卢湾等区。另外,闸北、杨浦、普陀等区石库门建筑大多为质量较差.

统计显示,上海曾有石库门里弄9000处,占市区住宅总面积六成以上,其中绝大部分在抗战爆发后一直未有妥善修缮.因此仍有许多民用石库门住宅还是处于一个年久失修的状态,在此次考察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特地前往考察现在民用住宅状态。

如图所示,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位于蓬莱路上的石库门年久失修,石库门外体墙面已经有一定程度上的脱落的。居民们的内衣物被随意悬挂起。闲的有些杂乱。

4石库门的“明天”

由于这次调查,我们小组对于上海石库门的前景并不太看好,也有些堪忧。知道上海石库门的改造和保护并非像新天地那样如此光鲜亮丽,背后也有鲜为人知的落寞的一点,所以这也就是我们小组对石库门保护立项的原因

5石库门值得保护的原因以及重要性

(1)石库门是上海特有的具有海派文化的老式建筑。 石库门以其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形式、密集而又丰富的空间组合、繁杂而又亲切的人居环境,充分体现了海派风格的特有风韵。石库门不仅是许多上海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基本生活单元,还是孕育中国近代革命、催生城市多元经济和传承历史文化艺术的活动载体。石库门,已经成为上海的城市符号和文化品牌。

(2)上海人对于石库门建筑所特有的感情。

对于众多上海市民来说,曾经占有市区全部居住面积六成以上的石库门建筑组成的弄堂,见证了都市生活的无限内涵。怀念石库门,是对原本熟悉而正在逐渐远去的生活方式的留恋。所以当世人惊叹上海经济和社会急剧变化之时,“重返石库门”所代表的怀旧情绪也在这座城市的各个社会层面弥漫开来。

(3)石库门见证上海人居住模式的转变。

石库门见证了上海向现代转变过程中城市居住模式的变化,即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变成了里弄,容纳更多人口的同时,又保

持了亲切宜人的人性化尺度。与此同时,石库门中西合璧,合理地吸收了外来的西方文化,又创造性地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6对于石库门保护的建议

(1)政府建立更加严格的条例保护石库门

经过网上的搜索,我们发现政府专门出台一项保护石库门的文件叫做《关于加强本市石库门建筑群保护工作实施意见》),这项文件对于保护的方式,重修的标准以及资金来源做了很明确的定位。但是我们小组认为时代在变化,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转变运用更多的保护条例和准则来规范保护手段。不以保护之名,行破坏之实。

(2)改变原住民对于石库门保护的观念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我们曾经实地采访过那些奶奶阿姨辈的长辈,看看他们对石库门保护的一些看法。可以看得出他们对石库门的关心,也有人这样表示,只要一直住在这里,不让别人碰房子不就不会有破坏那么一说了吗?

实际上,这不是一个正确的观念。就像一个铁质杯子,单单是放在那里,它也会生锈,这就需要时不时的清洗,加润滑剂来防止氧化。石库门也算是一样的道理,它需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手段,让石库门的风貌永存。所以原住民的观念也很重要。

(3)改造必须要保留原建筑的精髓

开发和运用是需要的,但是合理才是保护过程中最需要被

考虑的。有关部门在保护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石库门的核心内涵,尊重原有建筑的结构,在最大程度上标刘原建筑的精髓和精神才是保护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而新天地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新天地是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它以中西融合、新旧结合为基调,既保留了风情万种的石库门风情,又极具现代感。是一个给上海人感觉熟悉洋气,又让外国游客能感受到传统且具有海派风情的地点。是一个不错的改造。

7

值得效仿的保护建筑—外白渡桥

(1)基本资料:

外白渡桥建于1856年,名为“威尔斯桥”,是座木桥。它

是由英国人威尔斯与其他人凑资所建造的1937年上海沦陷,当时中国人过桥都要毕恭毕敬地向在桥头站岗的日本兵鞠躬,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毒打或罚跪,甚至被狗咬。就这样,年逾百岁的外白渡桥默默承载着城市的荣辱和历史。

(2)保护和修葺过程—修旧如旧:

当外白渡桥100年的使用期限到期后,上海特别市政委员会工部局就把修葺外白渡桥作为重点的项目,请修葺行业里的精英团队来主管这个项目。虽说修葺图纸是有手工绘制而成,但线条却是工工整整,每一数据都不差分毫。这就是老桥的“出生证明”

与护身符,它是老桥如何做到“修旧如旧”的最权威依据。

(3)未来对于外白渡桥的保护:

外白渡桥一天交通流量达3万辆次,为了最大限度保证了老桥不会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未来更将进行每10年一次的超声波探测,以确保桥体安康。

四 项目总结

石库门是地道的上海“方言”,它是上海近代文化发展的见证和载体,石库门中孕育了上海的城市精神,体现了海派文化----海纳百川、中西合璧的特色。失去它,将会在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留下一个无法填平的沟壑,会出现一个文化断层。因此,我们今天应该齐心协力让石库门及其所承载的海派文化继续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6n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