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知识拓展校本课程——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4-05-19 12: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单元:文言文阅读实践与提升

【单元导读】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留下了丰厚的灿烂古文化。而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学习这个单元,要学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会一些基本的答题技巧。

第一节:文言实词整理

【知识导引】

文言现象之通假字:

文言文中通假字的出现,是原 来古人在写文章时本该用这个字时,却借用了音同或音近意义不相通的字,就形成通假字,严格意义上讲应讲是“别字”了,但古人长期使用,并且得到社会认同,就不算错了。比如《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句话:“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本义是“恩惠”,但若按本义去解释,整句话的意思就不通了,所以“惠”是个通假字,当“聪明”讲,通“慧”。类似这样的通假字在初一阶段的文言文中还有“汤”通“烫”、“齐”通“剂”(《扁鹊见察桓公》,)“说”能“悦”、“知”通“智”(《论语》十则)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结合课文内容详加体味。

文言现象之一词多义:

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阅读时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特别注意根据上下语境确定具体义项。如“去”有“距离”“离开”“消除”等义,而在“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为学》)句中,“去”只能理解为“两地间的距离”的解释。在“得钱千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句中,“去”理解为“离开”之意。

文言现象之古今异义:

词义的变化有扩大、缩小和转移几种情形。词义的扩大即今义所含内容大于古义,如《愚公移山》中的“河阳之北”中的“河”,在汉代以前专指黄河,一般的河流用“水”来表示,所以这个“河阳”就是“黄河北岸”的意思,而现在的河”泛指所有的河流,词义的缩小即今义所含内容小于古义,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里,“妻子”的含义包括“妻子儿女”,而今义指“男子的配偶”,不包含子女在内。词义的转移即今义所含内容与古义之间发生了变化,如古汉语中“涕”指眼泪,而今义指“鼻涕”。

文言现象之词类活用:

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如名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名词用等。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

新的含义。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

【材料搜集整理】

请分类整理出六册书中的重点实词: 通假字: 例句 通假字 解释 出处(课文) 一词多义:

例句 多义词 解释 出处(课文)

古今异义

例句 词语 古义 今义 出处(课文) 词类活用:

例句 词语 原义 活用义 出处(课文)

【例题剖析】 1.考点分析:

十多年来选择题中考过的文言实词有40多个,如:绝、患、过、负、谋、延、易、克、临、并、竟、已、躬、异、直、效、就、绝、哀、顾、暗、宝、许、书、适、贻、梯、具、遗、勉、师、图、居、纵、怪、引等,重点考单音节词、一词多义,其中约30%是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教材中的古今异义或一词多义的文言实词,85%是教材中出现过的义项,考迁移能力。

2.例题剖析:

【2015浙江杭州卷】

(一)

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既罢官,日以 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于古义之晦,于抄写之误,皆一一正之。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於校雠①如此。又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无所不达。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盖藉②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及同时惠栋、戴震所未及。

(二)

刘羽冲,沧州人也,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③,自 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禽。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郁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院,摇首叹息:“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①校雠:校对。②藉:借助。③经年:一年以后。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阅十年而书成(经历) B.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探求) .. C.自谓可将十万(带领) D.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会合) ..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A项中的“阅”在教材中出现过,“可以阅金经”(《陋室铭》)中的“阅”解释为“阅读,浏览”;而此处解释为“经历”,在教材中尚未出现,但结合语境可以自行推断。B项中的“求”,教材中也出现过,“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这里解释为“探求”,和岳阳楼记中的同义,这是一个典型的一词多义的词。C项中的“将”则是在教材中多次出现,“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上使外将兵”,“项燕为楚将”,“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尉醉”,“将兵徇蕲以东”??(《陈涉世家》),还有很多,这也是一个一词多义词。D项中的“会”在《口技》中“会宾客大宴”,《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都解释为“恰逢,碰到,遇到,正赶上”,而这里解释为会合之意,教材中没有出现,根据语境,联系课内所学,很容易判断出解释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D。此题涉及到的四个词都是一词多义词,所以实词的解释,一词多义是重中之重,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和对语境的判断和文言文的课外迁移能力。

【巩固提升】

请完成后面的题目,并写出你解题的思路。

(一)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②,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③何如?”密曰:“可次④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⑤。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⑥,而朝廷无援,乃

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注释】①醮:改嫁。 ②阕:停止,完毕。 ③安公乐:刘备之子刘禅。④次:并列。⑤虫流: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此指死亡。⑥内转:转回朝廷做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躬自抚养(亲自) B.华善之(认为??好) ..C.鲁难未已(停止) D.后卒于家(最终) ..

我的解题思路: (二)

【甲】幽州从事温琏,燕人也,以儒学著称,与瀛王冯道幼相善。曾经兵乱,有卖漆灯椸于市者,琏以为铁也,遂数钱买之。累日,家人用然膏烛,因拂试,乃知银也。大小观之,靡不欣喜。唯琏悯然曰:“非义之物,安可宝之。”遂访其卖主而还之。彼曰:“某自不识珍奇,鬻于街肆。郎中厚加酬直,非强买也,不敢复收。”琏固还之,乃拜受而去。别卖四五万,将其半以谢之。琏终不纳,遂施于僧寺,用饰佛像,冀祝琏之寿也。当时远近罔不推服,以其有仁人之行。后官至尚书侍郎卒。(出《刘氏耳目记》)

【乙】魏鲍子都,暮行于野,见一书生,卒心痛。子都下马,为摩其心。有顷,书生卒。子都视其囊中,有素书一卷,金十饼。乃卖一饼,具葬书生,其余枕之头下,置素书于腹旁。后数年,子都于道上,有乘骢马者逐之。既及,以子都为盗,固问儿尸所在。子都具言,于是相随往。开墓,取儿尸归,见金九饼在头下,素书在腹旁,举家感子都之德义。由是声名大振。 (出《独异志》)

【注释】①灯椸:灯架子。②素书:书籍。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家人用然膏烛:燃烧 B.冀祝琏之寿也:希望 .. C.见一书生,卒心痛:死亡 D.固问儿尸所在:坚持 ..

我的解题思路:

第二节:文言虚词整理

【知识导引】

1、何为文言虚词?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六类。

2、中考常考的虚词

近六年中考试卷中出现的文言虚词:(10个) 2015:乃、以、为、于 2014:于、而、以、为 2013:且、因、于、以 2012:而、以、于、则 2011:为、而、于、以 2010:以、之、于、为 以、于、而、之、其、乃、且、因、为 、则 3、如何判断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首先,要熟练掌握常用的几个文言虚词的意义,搞清它们的性质,学会分析、归纳它们的基本意思。

其次,要随文辨义。所谓随文辨义,就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辨别虚词的意思。因为大多数虚词,有多种意思,一定要根据它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与它搭配的词语的组合关系及句子的语气来推断,否则很难确定。

第三,要善于将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了解古今虚词的区别。

最后,要注意兼词的用法。文言文中有时会见到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情形,这便是兼词。初中教材中见到的几个主要兼词是:“诸”,相当于“之乎”“之于”,如《愚公移山》中的“投诸渤海之尾”一句,相当于是“投之于渤海之尾”。

你还有好的方法吗?和大家分享下:

【材料搜集】

请仿照以下示例,去整理几个常用的虚词。 “以”:

(1)“以”为介词 用法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解释 拿、用、按照、根据、凭借 例句 醒能述以文着 出处 《醉翁亭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因、由于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2)“以”为连词

用法 解释 例句 出处 表并列、承接、修饰 而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杀之以应陈涉 《岳阳楼记》 《陈涉世家》 表目的和结果的关系

以致 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3)“以”为动词 用法 解释 例句 出处 单独作动词 与“为”结合

我的整理: “于”:

用法 认为 认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 愚以为营中之事 《两小儿辩日》 《出师表》 解释 例句 出处 而:

用法 之:

用法 解释 例句 出处 解释 例句 出处 其:

用法 解释 例句 出处 乃:

用法 且:

用法 解释 例句 出处 解释 例句 出处 因:

用法 为 :

用法 解释 例句 出处 解释 例句 出处

则:

用法

解释 例句 出处 我的补充:

用法

解释 例句 出处 【例题剖析】

【2015浙江杭州卷】 文章见第一节

【题目】: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乃撰《广雅疏证》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 先帝不以臣卑鄙

C.全队溃覆,几为所禽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D.州官亦好 事,使试于一村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A项中乃撰《广雅疏证》(“于是,就”)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 B项中差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表目的,来”)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C项中全队溃覆,几为所擒(“被”)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D项中州官亦好事试于一村(“在”)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在”),由此可以判断相同的两项是CD。主要考查了“乃”“以”“为”“于”四个常用的虚词,以上用法在课文中都学过,不一一阐述了,所以虚词的用法判断关键还是要根据课内所学的用法加以归类整理,再延伸到课外。

【方法链接】:对于课内文言字词解释,必须熟悉课文。对于课外文言字词解释,首先思考课内学过的××词是怎样解释的,再结合文意进行选择。课内未学过的,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思考:以今推古法、字形推断法、互文见义法、逻辑分析法、加字法、换字法、成语助解法、代入检验法等。

【巩固提升】

完成下面的题目,并写出你的解题思路。

徙木偾表 洪迈

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①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偾(fèn)表:放倒标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 .②来谒吴起( ) .

③予谓鞅本魏人( )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令于邑中曰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B.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送鲍浩然之浙东 ..C.乃下令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D.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 择其善者而从之 ..

(一)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③,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④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二)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狝猴错⑤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骇骥⑥不如狐狸。曹沫⑦奋三尽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⑧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而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③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④属:同“嘱”,委托、托付。⑤错:离开⑥骐骥:千里马。⑦曹沫:武士⑧铫鎒:农具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魏置相,相田文(以??为相) B. 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信任) ..C. 一军不能当(承当) D. 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放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不足为外人道也 ..

B. 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 故物舍其所长 其喜洋洋者矣 ..D. 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屠乃奔倚其下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

②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4、上面两段文字都谈及用人,但角度不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

(一)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少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①。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选自《厚德录》,有删改)

(二)

范文正公仲淹少贫,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尔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②

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志如故。 (选自《东轩笔录》,有删改)

[注]①如礼:按规定礼节。 ②俾(bǐ):使。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孝基见之,恻然谓曰(同情) B. 孝基怪之(责怪) ..

C. 会术者病笃(适逢) D. 内文正怀中(通“纳”,放入)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

A. 其子丐于途 行者休于树 ..B. 如得灌园以就食 皆以美于徐公 ..C. 而术者气已绝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 文正为谏官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

(2)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如故。

4. 张孝基和范仲淹都不贪财,但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

第三节:文言语句翻译

【知识导引】

1.考点梳理:

中考文言翻译要求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准确到位。不仅如此,还要能识别特殊句式,辨明修辞,并在翻译时调整或补充,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用五个字加以概括就是:

留:人名、地名、年代、官名、物品名等可直接用,不用翻译。

换:句中字词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应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置换。

补: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 调: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删: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2.技法指津: (1)翻译歌谣: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局;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 (2)五种方法:

扩充法:翻译时把古汉语的单音词扩充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如: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政(政治)通(通达)人(人民)和(和睦),百(各种)废(荒废)俱(全)兴(兴办)。

替换法:翻译时用现代汉语中同义或近义的词替换原词。如: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余(我)忆童稚(年幼)时,能张目(眼睛)对日(太阳)。

引申法:翻译时将关键词语的本义翻译成引申义,才能将句意准确地表达出来。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今亡亦死,举大计(即“干大事”,引申为“起义”)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增补法:翻译句子时,在适当的位置适当增加词语,补充出省略成分,让句子意思更连贯,表达更流畅。

( 村里人)见渔人,(村里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省略主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略谓语) 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 (省略宾语) 天下苦(于)秦久矣。 (省略介词) 左手依一(根)衡木。 (省略量词)

调整法:文言文中有些句子,如倒装句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语序,才能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孔子云: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醒能述以文者”,正常语序应为“醒能以文述者” (3)注意事项:

翻译句子时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并准确把握文言固定句式、特殊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和语气。

句子翻译: 一要反复读全文,把握大意、主旨。二要读懂要求翻译的句子,认真研究句子的特点(句式上有何特点,有无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的词等,是否运用了修辞方法,实词在句子中应取哪个意义,重点虚词的作用,句子的语气,作者的情感等)。三要试译、检查、修改。把翻译后的句子放进原文再读一遍,看看与原文吻合的程度,不一致、不吻合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意修改。

做翻译题的时候,首先要有踩点得分的意识,要抓住翻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其次要掌握一定的“猜测”“推断”技巧,如借助字音、字形判断;借助成语(词语)判断;借助课内文言知识积累推断;借助上下文语境推断;借助语法结构推断。

对于课外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掌握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积累把握重点词语的用法,掌握一些特殊句式,知晓一定的古代人文常识和修辞知识,并做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材料搜集】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这些特殊的句式都是翻译中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请从课本中搜集相关的例句并翻译。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判断句 例句 翻译 判断句 判断句 判断句 省略句 省略句 省略句 省略句 省略句 省略句 省略句 倒装句 倒装句 倒装句 倒装句 倒装句 倒装句 倒装句

【例题剖析】

(2014·杭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返葬应山,遂家焉。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①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②,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为捕之甚急,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节选自欧阳修《连处士墓表》,有改动)

【注】①赒(zhōu):救济,接济;②粜(tiào):卖出粮食。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大概这就是所说的只要亲身去做,即使不说也能取信于人吧! ②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弟弟)把他的灵柩运回应山。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整体理解和翻译能力。此类题目要求注意的是关键词语的解释和特殊句式的处理。第一句中“行之以躬”是倒装句,第二句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应补充上去。

【巩固提升】

完成下面的题目,并写出自己在翻译中的疑惑和难点。

(一)

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既至,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但当速反葱肆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衙,乡人咸劝徙衙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官衙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姊适于氏,住在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僧珍常导从卤簿到其宅,不以为耻。

(二)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授臣令尹之职,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不私亲戚(偏袒) B.汝等自有常分(职分) ..C.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担忧) D.姊适于氏(嫁)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乃弃业欲求州官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楚王不知臣之不肖 吾妻之美我者 ..C.乡人咸劝徙衙以益其宅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宋无罪而攻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督邮,官衙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

②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我的疑惑: 4.吕僧珍和孙叔敖都算得上是好官,但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请结合文中材料作简要评析。(4分)

(一)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①。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②,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③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二)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注】:①俭:荒年。②率物:为人表率 ③豁:抛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值水俭(遇到) B. 处之不易(容易) ..

C. 始得补诸生(开始) D. 躬畚土筑垣以居(亲自)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两项是( )( ) A. 虽欲率物 虽乘奔御风 ..B. 勿以我受任方州 此独以跛之故 ..C. 家人且怨且叹 年且九十 ..D. 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而伯乐不常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

②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

4. 殷仲堪与江天一虽身份不同,但同作为读书人,他们认为求学最重要的品质

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回答。

王荆公 朱弁①

王荆公②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所择,自少时则然。苏明允著《辨奸》,其言“衣臣虏之衣,食犬彘③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近人情”者,盖谓是也。

然少喜与吕惠穆、韩献肃兄弟④游,为馆职时,玉汝尝率与同浴于僧寺,潜备新衣一袭,易其敝衣。俟其浴出,俾⑤其从者举以衣之,而不以告。荆公服之如固有,初不以为异也。

又为执政,或言其喜食獐脯者。其夫人闻而疑之,曰:“公平日未尝有择于饮食,何忽独嗜此?”因令问左右执事者曰:“何以知公之嗜獐脯耶?”曰:“每食不顾他物,而獐脯独尽,是以知之。”复问:“食时置獐脯何所?”曰:“在近匕箸处。”夫人曰:“明日姑易他物近匕箸。”既而果食他物尽,而獐脯固在,而后人知其特以其近故食之。而初非有所嗜也。

注:①朱弁:南宋文学家,字少章。②王荆公:即王安石。他曾两度为相,封为荆国公。③彘(zhi)猪。④吕惠穆、韩献肃兄弟:均为宋神宗时朝廷重臣。吕惠穆即吕公弼,“惠穆”是谥号。韩献肃即韩绛,“献肃”是谥号,其弟韩维,另有一弟韩缜,字玉汝。⑤俾:使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潜备新衣一袭(在水里) B.明日姑易他物近匕箸(交换) ..C.荆公服之如固有(穿) D.人知其特以其近故食之(只、仅)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公平时未尝有择于饮食 皆以美于徐公 ..B.人知其特以其近故食之 先帝不以臣卑鄙 ..C.何以知公之嗜獐脯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其夫人闻而疑之 而伯乐不常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公平日未尝有择于饮食,何忽独嗜此?

②俾其从者举以衣之,而不以告。

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文中王荆公是怎样一个人?

第四节:文言内容理解

【知识导引】

1、考点梳理:

理解、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其考查的功能与现代文阅读基本相似,所增加的难度是文言文的阅读,语言障碍较多,因此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子的掌握是基础,阅读时一定要细读深思,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 内容理解题

回答这类题目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去找。若要用自己的话表述,那么找到原句之后还要以将原句转化成现代汉语表述出来。 ? 感悟评价题

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捕捉信息,对人物、事件、主题思想或文学形象等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形成自己的理解。要注意寻找到最佳的出发点,注意扣住文章,由事悟理,由古及今,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实际,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但又不能脱离文本,随意发挥。

2、指点迷津:

做文言文阅读的时候,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是最关键的。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不能粗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要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开始做题目。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多种方法,但归根结底都要忠实于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要把自己的感情凌驾于作者之上。分析课外文言文的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深入文本,有时还应联系相关的课外材料来印证自己的分析,以便获得较为准确的认知与评价。

确定文章要讴歌或批评的对象,他的哪一方面是值得讴歌或应被批判的。在确定了文章的情感倾向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就这些问题在文章中找出依据。人物性格的概括,先归纳出记叙人物有关的几件事。含哲理的文章,先要判断文章是就事论事还是另有所指,防止因为判断事物,犯只见现象不见本质的错误。 3、技法点拨:

? 读准题干,找准答题区域(找出与题干要求相对应的所有段落、语句)。 ? 辨文体和背景。不同文体,内容表述、概括方式不同,辨清文体使概括更准 确。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中心。 ? 理思路,分层次。要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 意思、主要观点和感情倾向。

? 摘拼析,巧表达。表述内容要点和中心可以采用:摘录法,就是直接摘录文 章中相关的原词、原句作答;拼接法,就是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词句有机地拼接起来;分析法,即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分析,提取归纳等。

【例题剖析】

1、仔细分析下列题目,然后归纳出你的发现与思考。

2010:尊卢沙的“善夸谈”具体表现在哪里?你怎样看待这一类人? 2011:人与动物亦可心灵相通。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其思想意义。 2012:作者为什么说“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

2013:许衡与李德辉在志趣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2014:文章用了哪些材料刻画了“连处士”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6m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