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 研究新理念 探讨新模式

更新时间:2023-09-14 05:53:01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习新课标 研究新理念 探讨新模式 ——新课标学习后的点滴体会

随着新课程改革方案的逐步推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教育理念,必将产生新的语文教材、教学策略,积极适应课改,投身教学改革已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教师必须以新的观念来理解和实施课程,否则,以原有的观念看待新课程,无异于\穿新鞋,走老路\。瞄准时机,主动借势,走进新课程,学习新课标,了解新理念,树立新观念,构建新课堂,促进新发展,语文教学改革必将掀起新的高潮。

在运用课标理念上,大家一致认为,驾驭教材是当务之急,也是广大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因为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老师们还有困顿、疑惑,在选择教学方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也略显茫然。

听了体现新课标的全国名师观摩课后,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新课标的实施,有以下点滴体会。

一. 让学生在读中体验

新大纲提出:“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其对阅读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确实,只有多读书,会读书,才能使学生具有开放的视野,才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广阔的智力背景。因

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授之以正确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学会自觉主动地阅读,并且从阅读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1. 读书的时间要充分。

正如《课标》所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开展创造性阅读,就是要改变这种局面,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

阅读教学就应是读的训练,有的老师也想加强读的训练,也认识到有些内容仅靠讲是苍白无力的,但总感到时间紧,不敢把大块时间放给练习读书。事实上,不把书读通,不让学生有读书感悟的空间和时间,极容易滑入繁琐分析的深渊而无以自拔。初读阶段,一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在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上下功夫。例如全国名师于永正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于老师领着学生读完题目后,即让学生一字一句、一逗一点,自由的将课文读两遍,要求读通顺,读流畅。在指读课文后,让学生再读,注意把难读的句子读好,读得不甚了然之处,可以回过头来重读,从整体上感悟。正如袁微子先生说的那样:“要读得贴心些。”贴着作者的心去想去读,对学生整体感知语言材料是很有好处的。

2.读书的主动权给学生。

新课标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倡在课堂上

你最喜欢读什么,你觉得怎样读比较好?没有教师对朗读句段的条条框框的约束,学生凭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凭借对语言文字一种整体的感性的体味,自己主动地积极地来把握朗读的基调,处理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等。以此来体会人物情感,作者的思想感情,引起情感的共鸣。虽然朗读得不完美,体会得不准确,但却是学生自己的感受,是每个学生主动地体验的结果。比起教师分析讲解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只是个别学生能读出情感,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大大增强了,也有利于学生自能读书能力的培养。所以老师们应让学生把自己喜欢读的内容多读读,指名读书时,让学生读最感兴趣的部分。例如我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课文共有九段,我让学生分别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让学生在读中见悟。在《养花》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有感情的、高声的自由朗读课文,选其中你最感动的来给大家读。这样既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民主,也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读书的兴趣靠巧问。

如果说思维是阅读能力的中心,那么疑问则是思维的火花。

有疑问才能促使求知,促进思维,才能使阅读更有意义。因而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心理和读书热情。例如《毛主席在花山》这篇课文,我在板书课题之后,立刻提问: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些什么?设问激趣,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起来。有的问毛主席去花山干什么?有的问花山在哪?有的问毛主席在花山干了些什么?还有的问花山好吗?美吗?甚至还

问毛主席在花山呆了几天?于是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在读书中解决问题。自由读完课文后,我又不失时机的追问,读了课文后你的问题解决了吗?大部分的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同时大家又发现了新问题。这些问题怎么办?当有学生说自己解决时,我立刻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大家读书兴趣大增。教学《从现在开始》时,张陆慧老师先给每一个学生发一顶动物的帽子,然后问学生,你能不能用声音表演这种动物?之后老师装扮成鸽子姐姐,开着小火车,带大家到森林里去玩。这样,对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是有利的。 4.读书的训练贯始终。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板书课题后,即让学生齐读课题。之后让学生自由的将课文读两遍,读通顺,读流利。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心情怎样?体会了“惋惜、难过、气愤、怒、恨”的心情后,我又带着学生研究“恨”的一段,自由读,个别读。那么“怒”在哪呢?自由练读2~4段,之后我又随机问到,如果圆明园还在,你们的心情怎样?“自豪、骄傲”,带着这种心情,学生自由读2、3段。请大家记住这耻辱的一天,全班齐读最后一段。整节课,读书贯穿始终。使读的训练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1.语境中解词悟意。

读中有悟,悟出于思,思需有意。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除 查字典外,还可以采用行之有效的结合环境、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让学生自读领悟。我在讲《丰碑》一课时,当讲到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时,我问大家什么是“丰碑”?有的学生说是“高大的石碑”。军需处长是“石碑”,孩子们都笑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时候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说出来,是对词语最好的意会,在什么语境中运用,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2.关键词句,体味领悟。

理解句子是读懂课文的基础。对于课文的感悟,应在学生有了整体感知后,充分估计学生不懂的词语,针对文中关键性、主导性的词句,体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和指导学生在读中体味领悟。以《桃花心木》为例,“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的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话是要靠多种手段让学生读进去,想得到,才能感知情境,体会意境的。 3.拓展训练,迁移运用。

《乌塔》这课学完后,我问: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通过学习的延伸形成了自己的见解。这样因文设练,意图明确,恰到好处。《咏柳》一课后,我立即设计了拓展性练习,推荐了一些其他诗人关于春天的诗,让同学们说说感受,或者自己即兴赋诗,填诗,举办“赛诗会”,实现对学生的迁移性练习。

三.让学生享受背诵的乐趣

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这些文章都是语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6d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