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评价及其转变的路径分析

更新时间:2023-11-11 01: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评价及其转变的

路径分析

任保平

? 2013-02-04 15:56:43 来源:《商业经济与管理》(杭州)2012年8期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经济体制转型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文章基于对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统计数据分析,运用经济增长和发展理论来分析资本、劳动、技术进步等因素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综合影响,对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做出评价,认为现阶段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基本还处于投入推动型的粗放式发展阶段,要实现商贸流通业从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在增加物质资本投入的同时,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通过加快流通企业的技术进步,来提高流通效率和效益。在加大技术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流通业的信息化。

【关 键 词】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要素驱动

商贸流通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面貌的重要方面,也是扩大内需的助推器。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既是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本文通过对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式内涵的界定,构建了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评价的指标,建立回归模型,运用计量检验方法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进行了评价分析,总结了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探讨了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与政策。

一、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内容

十七大报告提出把“现在经济增长主要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其次,十七大报告还指出“经济增长的源泉或途径包含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和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也就是所谓的要素生产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注重实现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度达到或超过的同时,更注重经济发展质的提高,注重质和量的统一,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的改善等等。”从十七大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转变,由单纯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最终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增长方式。

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商贸流通逐渐由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变成了重要的中心环节,由末端行业变成了先导产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建设规模、发展速度、流通主体、流通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近年来扩大内需方针的引导下,使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流通领域结构明显优化,我国商贸流通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比较粗放,具体来说,资金周转速度较慢,产品流通速度较慢,流通成本较高,商品库存量较大,流通浪费十分严重。直观表现就是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大。

流通业的发展方式转变关系到流通业实现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可得出在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既要看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

第一,在发展道路方面要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我国商贸流通业经济发展比较粗放,长期以来流通产业只讲究总量而轻视平均产出,资金周转速度较慢,产品流通速度较慢,流通成本较高,商品库存量较大,流通浪费十分严重。因此,在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在流通业发展道路方面要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主要依靠外延增长转变到由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上来,从以数量为核心的粗放、外延扩张型发展方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集约、内涵型发展方式,由速度型发展方式向质量型发展方式转变。讲究经济效益,追求人均劳动生产率、人均销售额、人均利润额、人均商业面积等经济指标的提高。

第二,在流通方式方面要从传统流通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在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流通方式要从传统流通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促进流通方式的创新。一是业态的创新。一方面要遵循商业业态发展的规律,合理规划一个地区的商业业态,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态;另一方面,要鼓励和促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先进流通业态的发展。二是物流的创新。要大力发展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重视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努力提高配送中心的多功能化、现代化、信息化。三是供应链管理的创新。加快商贸流通领域发展方式的转变要重视供应链管理的创新,不断推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重点从原来的销售终端向整个流通环节转变,不断延伸商贸流通的产业链。

第三,在技术手段方面要从传统技术手段向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转变。引导和鼓励信息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的深度应用。现代意义上的商贸流通业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商贸流通领域中已经大量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依靠科技来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的提高也是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要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业在商品销售自动化、信息流通标准化、商品选配自动化、商品流通自动化和标准化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水平,促进商贸流通领域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和推广。

第四,在业态方面要从传统业态向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业态的转变。以推行现代流通方式为主线,以优化商贸流通业为布局,以满足消费需求为主题,以集约化、连锁化、特色化为重点,积极构建经营业态先进、运行模式新颖的商贸新格局,努力增强特色经营、综合经营的竞争活力。逐步改变传统的交易方式和消费习惯,提高销售和购物的技术手段,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倡网上购物。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推进物流业的规模化、社会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

第五,在城乡商贸流通方面要从城乡单项的商贸流通转向双向商贸流通。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我国国内市场形成了两个相互分割的市场: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相比,无论是市场主体的完善,还是市场交易客体、市场载体建设、市场制度环境、居民购买力支出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城乡市场差异已经对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从城乡单项的商贸流通转向双向商贸流通,从物流体系、市场体系、商贸组织体系、商贸服务体系、电子商务体系、连锁经营体系、商贸管理体系等方面构建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

二、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评价

(一)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评价指标设置的基本原则

1.指标的科学性。建立具有科学性的指标体系,直接关系到统计评价的数据质量。对现有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评价的指标建立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梳理,使文中指标体系的建立既科学合理又具自身特点。

2.指标的系统性和可行性。在选择指标时,应该从可操作可掌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有限指标,采用可行方法,突出主要指标,使数据收集、处理和评价都要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3.指标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指标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因条件限制而导致对资料来源的限制,指标设置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其它资料收集渠道的真实可靠程度,建立一套适用、可行、可操作的指标。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的设置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流通理论,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都必须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流通业发展可分为外延型和内涵型两种,考虑到投入规模和产出效率,流通业增长模式在外延型和内涵型划分的基础上还可以划分为集约型和粗放型增长模式。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济转型阶段,同时生产与消费的方式也发生着剧烈变革。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讲,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流通的交易方式会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长引发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发生调整,表现为流通职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60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