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试验

更新时间:2024-06-09 12: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前 言

一、实验目的

《组织胚胎学》属于一门微观形态学学科。其中《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的科学,《胚胎学》是研究水产生物个体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二者有密切联系。通过《组织胚胎学》实验对各种基本组织和器官组织切片的观察,使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组织和器官组织的结构组成与构造特点,借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实验训练学生的显微镜操作技能和镜下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了解组织胚胎学的常用技术和研究方法。

二、实验要求

1、实验前必须认真复习理论内容,并预习《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的目的和具体内容,以便在实验时理论联系实际,保证实验效果。

2、实验时需携带教材、实验指导、实验报告书、绘图笔(普通HB铅笔和红蓝铅笔)、橡皮擦和直尺等。

3、调整好升降凳,养成良好的坐姿与观察姿势,左眼观察,右眼配合右手进行绘图。

4、实验时必须集中注意力,首先是认真听取和领会实验教师示教的讲解,然后对照实验指导进行认真观察和思考,并认真完成作业。注意及时参考教材中的有关插图,并观察相关示教片。观察示教片时不得随意移动示教片,以免影响其他同学的观察。

5、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和实验室规则。 三、实验室规则

1、保持实验室安静和整洁,不得在室内喧哗、打闹和吸烟。禁止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秽物、禁止在实验台、显微镜以及切片盒等处乱写乱画。进入实验室必须穿戴整齐,不得穿拖鞋、背心进入实验室。

2、按安排的座位就座,按指定号码使用显微镜和切片,不得擅自拿用他人的显微镜或切片,不得擅自拆卸和更换显微镜的部件。

3、损坏或丢失显微镜、切片、模型等或显微镜出现故障均应立即报告老师,酌情处理。

4、实验完毕,将切片按号码插入切片盒,并把显微镜和切片盒放回原处。

5、值日生负责打扫卫生,关好水、电灯和门窗。 四、实验方法

1、观察切片应从肉眼、低倍、高倍,循序进行;

2、观察前应注意制片的种类与染色方法(一般切片多为石蜡切片、HE染色),注意切片的不同切面(如纵切、横切、斜切等)与整体的关系,形成立体的概念。 3、实验时参照《实验指导》,认真仔细的观察切片,独立思考,注意分析、归纳和比较。

4、掌握各种基本组织和器官组织的结构组成与构造特点,并进一步联系其功能。

5、在正确辨别组织和器官结构的基础上,找出能代表其结构特点的视野,进行绘图并注释,标注制片种类、染色方法、放大倍数等。

生物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可分为光学系统、光源照明系统和机械装置三部分。下面分别对它们予以介绍。 一、生物显微镜的光学系统

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物镜、目镜、聚光镜和光源系统四个主要部件。其次还包括滤光片、载玻片和盖玻片。 (一)物镜

物镜一般都是在物镜转换器上旋着。它是显微镜的最主要部件。显微镜的放大及分辨作用主要由它来担当。其优劣直接决定了显微镜的主要光学性能。普通物镜的结构如图10-2-1所示。

为了校正像差和色差(所谓像差是指所成的像与原物在形状上的差别,色差是指所成的像与原物在颜色上的差别),物镜都由多块透镜组成,而且放大倍数越高,结构越复杂。

普通物镜所观察到的像面总有些弯曲,即靠中间部分清晰,靠边缘部分比较模糊。要想让边缘清楚,需要调节显微镜的微调钮。但是边缘部分清楚后,中间部分又变得模糊了。这除了不便观察外,更主要地是无法对其进行摄影。平场物镜可以较好地校正像面弯曲,使视场平坦。但其结构也相应地复杂些。 现在,多数高倍物镜和油镜内都装有弹簧。在物镜前端受压时,镜头可以退缩回来。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护镜头,另一方面也不会把载玻片和盖玻片压碎。这种物镜称为弹簧物镜。

1、物镜的分类 显微镜的物镜虽然细分起来多达数百种,但是一般可采用下述三种分法:

(1)按物镜使用空间介质的不同可分为: 干燥系物镜:使用时,物镜与标本之间以空气为介质。

油浸系物镜:简称油镜。使用时,物镜与标本之间以油类为介质。 (2)按物镜的放大倍数不同,可分为: 低倍物镜:放大10倍以下; 中倍物镜:放大10~25倍: 高倍物镜:放大40~80倍; 油镜:放大倍数一般为100倍。

(3)按物镜对像差和色差的校正程度不同,可分为: 消色差物镜(ACH); 复消色差物镜(APO); 平场消色差物镜(PLAN ACH); 平场半复消色差物镜;

平场复消色差物镜(PLAN APO)。

这五种物镜的区别主要是消除色差与校正场曲的程度不同。其性能和复杂程度均是递增的。即平场复消色差物镜质量最好,但其价格也最高,结构也最复杂。 2.物镜的识别 物镜通常都标有表示物镜光学性能和使用条件的一些数字和符号。如“40/0.65”和“160/0.17”。此处的40表示它的放大倍数(有的写成40×或40:1);0.65表示它的“数值孔径”(有的写成N.A.0.65或A. 0.65);160表示使用该物镜时,显微镜的机械筒长应为160mm(所谓机械筒长是指取下物镜和目镜以后,所剩下的镜筒长度。显微镜的机械筒长现已统一规定为160mm);0.17表示使用该物镜时,盖玻片的厚度应为0.17mm。有些低倍物镜,在有、无盖玻片的情况下都可以使用,所以不标0.17 而代之以横线“-”。有些油镜上标有“油(或oil)”字。 (二)目镜

普通目镜的结构如图10-2-2所示。目镜通常插在镜筒上。根据需要可以方便地拔插更换。其作用是把物镜放大后的像作进一步的放大,使人眼能够清楚地观察

标本。它有单目和双目两种工作方式。廉价显微镜多采用单目形式,使用时,只能用一只眼睛观察。双目显微镜配有两个相同的目镜,可供两只眼睛同时观察。一般的目镜是由上下两块或两组透镜组成。下面的一块大透镜叫场镜,上面的一块小透镜叫接目镜。两块透镜之间有一个环状光栏,用它来限制视场的大小,只留下成像质量较好的像供观察,通常把它叫做视场光栏。光栏上一般粘有一个细丝,用来指示特定的观察目标。当此细丝掉下后,可粘一小段头发或细铜丝代替。但要注意,其尖端要落在光栏平面内。否则,观察时,指示不清晰。

目镜可分为惠更斯目镜、冉斯登目镜、平场补偿目镜、平场广视野目镜和其它特殊目镜等多种。其中,上下两块透镜的凸透面都朝下的惠更斯目镜在普通显微镜上用得最多。平场补偿目镜一般标有“p”,国产也有标有“PB”的。它和平场物镜相配用。属于高档目镜。 (三)聚光镜

聚光镜又叫集光器,一般安装在镜台下面。它由手旋螺丝固定,安装方便。通常,它由聚光镜和可变光栏两个部件组成。有的聚光镜的下方还安装有一个放置滤光片的圆环形架子。聚光镜的作用一是将光源来的光线会聚到标本上,以便观察。二是使照明光线获得一个与物镜数值孔径相适应的孔径角,以保证物镜充分地被利用。普通聚光镜的结构如图10-2-3所示。可变光栏又叫光圈或虹彩光栏,装在聚光镜的下方,由十几块金属薄片组成。中央通光孔为圆形,移动可变光栏的把手,可以任意调节通光孔的大小。改变聚光镜的孔径角,以配合物镜的

数值孔径。

聚光器的主要参数是数值孔径。但它的数值孔径是可变的,受光栏孔的大小控制。光孔开大,数值孔径增大,反之则减小。聚光镜外壳上所标的是数值孔径的最大值。

整个聚光镜安装在支承架上。支承架是由滑板连接,利用齿轮齿条,作高低升降够动。聚光镜的光轴应和显微镜物镜的轴重合。当发现偏差时,可调节聚光器支承架两侧的中心调节螺钉,使二者重合。

除了上述普通的聚光镜外,还有暗视场聚光镜、相衬聚光镜、偏光聚光镜等多种不同用途的聚光镜。以满足不同场合的使用。

有的显微镜在镜座部分还有一个聚光镜,此聚光镜仅仅起普通的会聚光线的作用。

(三)其它 1、滤光片

有些显微镜配有不同波长的滤光片供选用。显微镜所用的滤光片通常为几个毫米厚的有色玻璃片。滤光片可以滤出与其本身颜色相同颜色的光。使用不同的滤光片,可以有选择地使用不同颜色的照明光线,使观察效果更佳。滤光片常被放置在聚光镜最下方的圆环内,也有的放置在底座上。 2、载玻片和盖玻片

顾名思义,载玻片是用来承载样本的,盖玻片是用来复盖样本的。即,通常观察标本时,标本被夹在两块玻璃片之间,下面的一块叫载玻片,上面的叫盖玻片。二者一般是用长方形的透明玻璃片制成,只是薄厚有所区别。标准盖玻片的厚度为0.17mm;载玻片的厚度则为1.1mm。即厚的一块为载玻片,薄的一块为盖玻片。二者的长、宽相同,通常为45mm×26mm。 厚的一块为载玻片,薄的一块为盖

玻片。二者的长、宽相同,通常为45mm×26mm。

二、光源照明系统

对采用自然光的显微镜,其光源系统只有一个反射镜。反射镜又叫反光镜。它安装在聚光器下面的镜臂上。反射镜有两个反射面:一面为平面,另一面为凹面。可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任意转动。它的作用主要是改变室内光线的方向

(凹面镜也有一定的聚光作用),使光线射向聚光镜。

现代显微镜多使用电光源进行照明。其光源系统由光源灯电路、光源灯、透镜、反射镜,聚光镜等组成。整个光源照明系统安装在灯座内。光源灯一般使用钨灯或卤钨灯。灯的功率从十几瓦到数十瓦不等。光源灯所使用的电压通常为12V以下的低电压,并要求电压可调,以改变光线的亮度。在光源灯的电路部分通常都设有光亮调节器。通过调节光亮调节器,可以很方便地改变投照在标本上光的亮度。

光源灯的电路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但通常都是采用改变变压器初级线圈电压的方法来进行调压的。常用的改变变压器初级线圈电压的方法有:改变变压器初级所串联的电阻分档来改变变压器的初级电压;用单结晶体管或双向二极管控制可控硅的导通角来改变变压器的初级电压等。具体电路这里不再介绍。

三、机械装置

显微镜的机械装置是为光学系统服务的。只有精密、灵活、准确的机械装置与良好的光学系统密切配合,才能使显微镜发挥出良好性能。 图为一种普通双目显微镜和一种双目显微镜的结构。从图中可知,一般显微镜的机械装置由下列部件组成:

(一)镜座与镜臂

1、镜座 镜座又叫底座,是整个显微镜的基座。用以支撑整个镜体。镜座下面通常装有四个支撑橡胶脚,以使仪器稳定放在工作台上。 简易显微镜的镜座多呈马蹄形,用铸铁制造。

电光源显微镜的镜座多为方形,其内部装有电光源系统。即照明灯、聚光镜、反光镜及光源灯电路等均装在其镜座内。底座侧面装有电源开关和光源亮度调节钮,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亮度。底座后面通常装有电源插座及保险(丝)管。也有的将保险管装在底部的。

2、镜臂 呈弓形,立于镜座的上端。对直筒显微镜来说,用它来支撑整个光学系统的大部分机械零件。其下有一个倾斜关节,用以倾斜镜筒。对斜筒显微镜来说,镜臂是固定的,主要用它来支撑镜筒、载物台等其他光学元件。 (二)镜筒

镜筒又叫目镜头,是金属制的圆筒。其上端可插目镜。单目显微镜镜筒的下端连接物镜,双目及三目显微镜的下端为连接头,被手旋螺钉固定在镜臂上。需要时,旋动手旋螺钉,可以方便地将镜筒从镜臂上取下来。 1、单目镜筒 单目镜筒又有直筒和斜筒之分。双目和三目镜筒则都是斜

筒式的。直筒显微镜因使用不太方便,目前使用量较少。单目斜筒是在镜筒内安装一个反射棱镜,标本通过物镜到达镜筒的光线被棱镜以45度角反射进入目镜。斜筒式可作360度旋转,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2、双目镜筒 双目镜筒由左右两个镜筒组成。镜筒的下部装有一套复杂的反射棱镜机构。如图所示。

来自物镜的光线经半五角棱镜两次反射后,折转45度进入分光棱镜。分光棱镜由两块直角棱镜胶合而成。胶合面上镀有分光膜。当光到达分光膜时,有一半反射,进入下棱镜,另一半光透过分光膜,进入上棱镜。光线被上下两个棱镜(即直角棱镜及空间棱镜)反射后进入两个目镜中成像。

这里为了便于说明,将两个目镜画成上下形式。实际使用的光路是将半五角镜以后的所有部件转动90度,将两目镜变成左右形式。

为了适应不同人的观察,复合棱镜两侧的反射棱镜的间距通常都设计为可调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瞳距不同的人使用。调节范围通常在55mm~75mm之间。双目镜筒一般设计成可伸缩调节方式。这是为了适应视力不同的人使用。调节范围通常在500度近视和远视之间。

3、三目镜筒 三目镜筒是为摄影显微配置的。它是在双目镜筒的上方又增加一个镜筒。在此镜筒上可加配照相机。这样既可以观察,又可以摄影。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安装有一个可推拉的棱镜。推入时供平时观察用,拉出时光线全部进入摄影镜筒供照相用。还有一种是既可观察又可同时摄影的三目镜筒。它的光线20%~30%供观察用,70%~80%供摄影用。 在摄影时,可用摄影目镜进行调焦,当看到清晰的物像时,再摄影,便可摄出清晰的照片。

(三)物镜转换器

物镜转换器装于镜筒下端,用来安装和转换物镜。按安装物镜的孔数不同,可分为两孔式、三孔式、四孔式等几种。以三、四孔具多。按定位方式的不同,物镜转换器可分为外定位式和内定位式两种。但无论哪种方式,其基本结构都是由上下两块凸面朝下的圆盘组成。上面一块固定在镜筒的下端,称为固定盘。下面一块可以绕其中心的大头螺钉旋转,称为转动盘。物镜就分别安装在转动盘的几个对称的螺丝口上。外定位式的转换器,其定位弹簧安装在外面;内定位式的转换器,其定位弹簧片安装在固定盘里面。当转动盘旋转至某一位置时,定位弹簧片上的凸棱落入定位槽中,发出咔嗒一声响,便有一个物镜进入光路。继续旋转转动盘,可将各个物镜依次调在显微镜的光轴位置上。

对物镜转换器的精度有两点要求:同轴和齐焦。所谓同轴,是指每个物镜被定位即调入光路后,物镜和目镜的光轴应在一条直线上。所谓齐焦,是指用低倍物镜调焦后,从低倍转换到高倍物镜,无须使用粗调,即可初见物像(但允许细调)。齐焦又称为“等高转换”。 (四)载物台与移动器

载物台用于承放标本。它与显微镜的光轴垂直。为了便于操作,载物台上可设一个移动器,叫做带移动器的载物台。当标本被夹入移动器后,使用移动器的横向和纵向调节旋钮或手轮,便可以上下左右移动标本,十分方便。这种载物台与移动器是靠移动器上的一只滚花螺丝连接的。安装移动器时,只要把移动器上两个固定销插入台面的螺丝孔内,再拧紧滚花螺丝即行。图10-2-6所示为一种移动器的结构。

6. 8.固定销 7.滚花螺丝 9.纵向调节旋钮 10.齿条

可升降式载物台的结构比较复杂。这样的载物台通常由上下两层构成。在上层的表面,还安装有一个标本夹,用以夹持样本。在载物台的下方,还安装有一个纵、横向调节手轮。见图10-2-4。

下层固定在镜臂上,受粗调及细调控制。调节粗调及细调,载物台可上下移动。 两层之间靠燕尾槽(在下面粗调部分有详细解释)连在一起。在纵向手轮调节下,载物台的上层可以前后移动一定距离。在上层的后部,设有横向移动装置,它受横向手轮调节。调节横向手轮,可使载物台上的样本左右移动。样本移动范围通常为75mm×50mm。 (五)粗动调焦机构

粗动调焦机构简称粗调,是用来快速调焦的装置。它受粗调手轮控制。旋转粗调手轮,可以使物、目镜与载物台相对明显地移动。极限升降距离通常为30mm左右。

粗调有三种方式:一种是镜筒升降式,一种是镜臂升降式,第三种是载物台升降式。无论哪种方式,粗调的基本结构都是由齿轮来带动齿条运动。齿轮固定在粗动手轮的转轴上,齿条固定在镜筒、镜臂上。齿轮和齿条咬合在一起。转动手轮时,齿轮通过齿条带动镜筒(或镜臂或载物台)作相应的上升或下降。其上下运动的方向,由燕尾导轨作精确控制。燕尾导轨是精密加工的部件,由燕尾条和燕尾槽组成。燕尾条在燕尾槽内滑动或燕尾槽在燕尾条上滑动。它们

之间的配合紧密、平稳、没有松动,可保证光学系统作平稳而准确的直线运动。 对一般载物台升降式的粗调来说,其松紧是可调节的。在右方粗动手轮内侧有一个压直纹的手轮,将它顺时针方向旋转,粗动变紧;逆时针方向旋转,粗动变松。

(六)微动调焦机构

微动调焦机构简称微调,是对显微镜作精细调焦用的装置。它的总调节距离一般为1.8mm~3mm,由微动手轮控制。旋转微动手轮时,通过多级齿轮变速传动机构,能使载物台作精细的缓慢升降移动,其光学系统也随之非常慢地移动。通常上升或下降2mm的距离,需要转动十几圈。

微调装置常见的有杠杆式、齿轮式和偏心轮式等多种结构。其具体结构比较复杂,这里不作详述。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携取和位置:一手握持镜臂,另一手托住镜座。放置桌面,距桌沿不得少于一寸。课间休息离开座位时,应将显微镜移向桌内,以免碰落损坏。

(2)对光:上升聚光器,放大虹彩光圈。转动旋转盘,将低倍接物镜对正载物台的圆孔,用左眼从接目镜观察,同时转动反光镜对向光源进行采光,至整个视野达到均匀明亮为止。

(3)调焦 光线对好后,将玻片标本放在镜台上,有盖玻片的一面朝上,被检物体对准镜台孔正中,用标本移动器上的压片夹卡紧,然后调焦。转动粗调焦螺旋调节镜台与物镜间的距离,从侧面注视,以二者间距离5mm为度。然后自目

镜观察,慢慢转动粗调焦螺旋,同时移动标本移动器,直到基本看清标本物像。 (4)低倍镜的使用:用粗调焦螺旋调焦后,再轻轻转动细调焦螺旋,以便得到清晰的物像。如果观察的目标不在视野中央,可调节标本移动器,使之恰好位于视野中央。★玻片移动方向与物像移动方向的关系如何?

(5) 高倍镜观察 在低倍镜下将欲详细观察的标本部分移至视野中央,再转动镜头转换器,将高倍物镜转至工作位置。适当调节亮度后,只需微微转动细调焦螺旋,就可看到更清晰的物像。

(6)油镜的使用:先在高倍镜下将需观察的组织移至视野正中,转离高倍镜。在标本上滴石蜡油一滴(勿使产生气泡)、转换油镜。两眼从侧面观察。同时慢慢上升载物台,使油镜头浸入油滴而不与玻片接触。再从接目镜观察,并转动细调节器,至物象清晰。使用油镜时,注意光线要明亮。

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及保护

(1)搬动显微镜慎拿轻放,使用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观察时应同时睁开两眼。右手书写者,以左眼从接目镜观察、以右手操纵粗、细调节器。用右眼和右手配合进行绘图或文字描述。

(3)显微镜必须经常保持清洁。机械部分可用纱布或绸布擦净;光学部分(反光镜除外)只能用擦镜纸轻轻拭擦,严禁用手或其它物品擦拭、以防污损。

(4)油镜用后应立即用擦镜纸沾少量清洗剂将镜头擦净。

(5)显微镜部件不得拆卸或互相调换、若有故障,应立即报告老师进行处理,不得自行修理。

(6)显微镜用毕,应将接物镜转离载物台中央的圆孔,并上升载物台、放回原处。

(7)打扫实验室卫生前,必须将显微镜放入柜中,以免灰尘沾污。

实验二 上皮组织

一、目的要求:

1、通过观察各种类型的上皮组织的结构,掌握上皮组织的共同特点。 2、了解各种类型上皮组织的结构与机能的关系。 3、了解上皮组织细胞之间的联系 二、实验内容及方法步骤: (一)被覆上皮 1、单层上皮组织:

(1)单层扁平上皮——蛙肠系膜镀银装片

低倍镜观察,可见细胞呈多边形,彼此紧密相接,细胞之间有黑色或黑棕色的波纹线,这是被银染色的细胞间质,细胞中可见染淡黄色的椭圆形的细胞核。

(2)单层立方上皮——肾髓质切片,H.E染色

低倍镜观察,可见到许多含有胶体的滤泡。换高倍镜观察滤泡壁多数都是由单层立方上皮构成,细胞高度与宽度相等,呈立方形,核圆形,位于中央。

(3)单层柱状上皮——胆囊切片,H.E染色

低倍镜观察,可见胆囊壁的一侧有大小不等的突起,突起的表面衬有单层柱状上皮。将上皮移至视野的中央,转换高倍镜,可见细胞呈柱状,细胞排列成单层,细胞核呈椭圆形,位于细胞的基部。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气管横切片,H.E染色

低倍镜观察气管内表面上皮,移至视野中央,转换高倍镜观察,可见细胞排列紧密,有一游离面和一基底面,胞核椭圆形,偏于基底面,分布于不同的水平面上,似乎细胞排列为2~3层,但每一个细胞都和基膜相连,故实为单层。仔细观察细胞的形态,其中主要为高柱状的细胞,其游离面有纤毛,另一端附着于基膜上,胞核位置较高。其次是梭形和锥形的细胞,均附着于基底面上,无游离面,胞核位置较低。

2、复层上皮

(1)复层扁平上皮——食管横切,H.E染色

低倍镜观察,可见管壁内表面衬有复层扁平上皮。转换高倍镜观察,可见表层细胞较厚,排离紧密,为扁平形,胞质染成较深的红色,胞核也扁,呈深紫色。中层细胞大,多为椭圆形,胞核为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排列较疏松。深层细胞为矮柱状,排列较紧密,细胞界限不甚清楚,与基底膜紧密相连。

(2)变移上皮——膀胱上皮,H.E 染色

显微镜观察,可见膀胱壁内表面为变移上皮。上皮由数层排列紧密的细胞组成,有游离面和基底面,基底面与其他组织相连。细胞的形态和层数因器官机能状态而异。观察收缩状态的膀胱上皮,上皮细胞层数较多,细胞变高,表层细胞呈倒置的梨形,核大呈圆形,深层细胞为不规则的多角形,基部为低柱状细胞,当观察舒张状态的膀胱切片时,可见细胞层数较少,表层细胞较扁,深层细胞为

不规则的立方形。

(二)腺上皮——小肠切片,H.E染色

低倍镜观察,可见小肠内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柱状上皮凹陷入肠壁,形成小肠腺,即单管状腺,管壁上皮细胞具分泌功能,即为腺上皮。转换高倍镜观察小肠内表面上皮,可见在柱状上皮细胞之间,夹有一些顶部宽大,下部狭细,呈杯状的细胞,此细胞被称为杯状细胞,此即为单细胞腺。

三、思考题:

1、上皮组织可分为哪几类? 2、上皮组织有何一般特性? 3、腺上皮与被覆上皮有何异同。 四、绘图:

1、单层柱状上皮结构 2、复层柱状上皮结构

实验三 结缔组织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 2、认识各种结缔组织的主要特点。 二、实验内容及方法步骤: 1、间充质——鸡胚标本,H.E染色

可见有多突起的星状细胞,细胞突起互相连接成网,细胞分界不清,胞核较大,染色较浅,核仁明显。胞质少,呈嗜碱性。

2、疏松结缔组织——经过活体注射染料的小家鼠的皮下疏松结地组织铺片,H.E染色

低倍镜观察选择组织较薄、纤维分布均匀,细胞不重叠,轮廓较清晰的部分,转换高倍镜观察,根据细胞和核的形态特征、染色反应、胞质内的颗粒等区分为以下几种细胞:

(1)成纤维细胞

细胞数量最多,胞体大而多突起的扁平细胞,细胞质染色很浅,因此细胞轮廓不清。细胞核大并呈椭圆形,可见核仁一个或多个,胞体界限不清。

(2)巨噬细胞

细胞形状不一,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具有很多的突起,胞质染色较深,轮廓明显。胞核小,染色较深,核内结构不清。

(3)肥大细胞

细胞常成堆的分布在血管的附近。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质中充满大小一致的染成蓝紫色的颗粒。颗粒均匀分布在核周围。核小,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浅,位于细胞的中央。

(4)浆细胞

细胞呈椭圆形,细胞核在细胞的一端,核内含有丰富的染色质,聚集在核的周围,向核中心呈辐射状排列。近核处有一着色浅而透明的区域,胞质嗜碱,染成蓝色。

除上述细胞外,尚有以下纤维: (1)胶原纤维

被伊红染成粉红色,呈带状,它由许多平行均细的原纤维组成,纤维粗细不等,有时呈波浪形。

(2)弹性纤维

被雷镀辛复红染成棕褐色,单条分布而不成束,纤维粗细不等,有分支,并交织成网。

3、致密结缔组织

(1)规则致密结缔组织——腱组织切片,H.E染色

可见大量紧密平行排列的纤维成分和少量的细胞。纤维染成粉红色,为胶原

纤维。

(2)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皮肤切片,H.E染色

低倍镜观察,可见皮肤的表面为复层扁平上皮,即表皮。表皮下可见大量排列不规则的胶原纤维束,纤维束粗大,染成粉红色。细胞成分较少,散在于纤维之间。

4、网状组织——淋巴结镀银切片

可见镀染成黑色的网状纤维,粗细不等,分支交织成网。

网状细胞呈多角形与临近细胞的突起相连,突起顺延纤维的方向。 5、脂肪组织——脂肪组织切片,H.E染色

显微镜观察,因切片在染色过程中脂肪被酒精和二甲苯溶解,故脂肪细胞呈空泡状,呈椭圆形或多角形,胞质和胞核位于细胞的外周,呈一狭窄的指环形。

三、思考题:

1、比较上皮组织与疏松结缔组织的异同。 2、联系机能比较疏松与致密结缔组织结构的异同。 四、绘图: 疏松结缔组织

实验四 软骨和骨

一、目的要求:

1、以透明软骨为主,了解软骨的基本构造。 2、通过骨的构造了解其功能及营养转递。 二、实验内容及方法步骤: 1、软骨

(1)透明软骨——肋软骨切片,H.E染色

低倍镜观察,可见软骨外周有一条染成红色的结缔组织,此为软骨膜。转换高倍镜观察,软骨膜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软骨细胞形态不一,表层细胞为梭形,深部细胞逐渐变为椭圆形或圆形,细胞由2~4个成群组成,这些细胞称为同族细胞群。细胞周围染色深,称为软骨囊。细胞之间淡蓝色的均质组织为软骨基质,其中含有胶原纤维,因折光率与基质一致,故不明显。细胞存在的部位称为陷窝。

(2)弹性软骨——狗耳廓火棉胶地衣红染色

弹性软骨的结构基本上和透明软骨相似。注意:主要区别在于基质中含有被地衣红染色的弹性纤维,纤维形成网状结构,在软骨腔隙的周围较致密。软骨边缘的纤维直接与软骨膜中的弹性纤维相连。

(3)纤维软骨——狗膝盖半月板,H.E染色 注意:

①基质中粉红色的胶原纤维成束平行排列。 ②软骨细胞成行的夹杂在纤维之间。

2、骨组织也是由细胞、纤维和基质组成。由于骨组织本身排列的紧密与疏松可分为两种:骨松质和骨密质。

骨密质——羊长骨横断磨片,美蓝染色

先用低倍镜观察骨磨片。可见骨的外面和内面有平行于骨面的数层骨板。骨外面的称外环骨板,骨内面的称内环骨板。在内外环板之间,可见许多骨板以同心圆形式排成的哈弗氏系统。每个哈弗氏系统有粘合线与周围部分隔开。在圆形的哈弗氏系统之间还存在着一些骨板,彼此也互相平行排列,但不成同心圆,即间板,另外在圆形的哈弗氏系统中央的圆孔称哈弗氏管,与哈弗氏管相通或横过内外环骨板的管道称伏氏管。

换高倍镜观察环绕着哈弗氏管的同心圆排列的环板,其上有许多蚂蚁形的空腔,称骨陷窝。骨陷窝又有无数的微细突起的小管称作骨小管。骨陷窝彼此靠骨小管相通。

三、思考题:

1、软骨基本结构与硬骨的主要区别。 2、联系机能说明硬骨的结构特点。

四、绘图: 一部分透明软骨

实验五 血液

一、目的要求:

1、以人血为例,认识哺乳动物血液的基本有形成分。 2、了解血涂片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内容及方法步骤: 1、制备血涂片,方法如下:

(1)准备两张干净的载玻片 (2)用70%的酒精消毒指腹

(3)用消毒过的针刺破指腹或耳垂的皮肤,用载片的一端与血液接触,取另一张载片,斜置血滴左缘,角度以45°为宜,将沾有血液的载片向前推进,速度要一致,否则血膜形成波浪形,厚薄不均。

(4)待干后,选较薄的均匀的血膜用蜡笔在它的四周划线,作为堤防。 (5)滴入菜氏染液,盖满血膜即可,静放一分钟,然后,用等量的蒸馏水或缓冲液稀释染液,染2-3分钟,如液面浮现一层金黄色金属物质,表示染液起了染色作用,否则染色失败。

(6)用蒸馏水冲去过剩的染料,血膜呈粉红色,晾干即可镜检。如要保留,可滴树胶封固。

染色结果:红血球细胞质染粉红色,淋巴细胞质天兰色。细胞核兰紫色,嗜碱性颗粒兰紫色,嗜酸性颗粒粉红色,嗜中性颗粒细小淡紫色。

2、人血涂片的观察

先用高倍镜再用油镜观察,辨识血液中的三种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红细胞:小而圆、染粉红色的无核细胞。 (2)白细胞:

①粒细胞:细胞质中有特殊染色颗粒,根据颗粒对染料选择性的不同可分为: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体积稍大于红细胞,细胞质染粉红色,胞质中充满细小的兰紫色的颗粒,核紫色,形状变化很大,常分叶,二叶到五叶之间。

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少,只占白细胞总数的2 –4%,较中性大,胞质中充满红色的大小一致的粗大圆形颗粒。细胞核淡紫色,分成1-3叶 ,一般为两叶。

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极少,只占白细胞总数的1%以下,细胞质淡紫色,颗粒大小不一,染成紫色或深蓝色,分布不均,细胞核形状不定,圆形或分叶,染色浅。

②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是无颗粒的白细胞。正常血液中一般看不到大淋巴细胞,主要是小淋巴细胞和一定数量的中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稍大于红细胞,核大,细胞质极少只有一薄层,核的一侧有缺痕,核染深蓝色,胞质染成淡兰色,胞质内有时含有染成深红色的嗜天青颗粒。

中淋巴细胞:二倍于红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染成深蓝色,细胞质较小淋巴细胞稍多。

单核细胞:细胞体积较大,胞质较多,呈灰蓝色,有时含有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胞核圆形、肾形或马蹄形。

(3)血小板:形状不规则的染淡蓝色的原生质小体。内有紫色颗粒聚集,经常成堆分布在红细胞之间。

三、思考题

1、 血液中有哪些有形成分? 2、如何区分三种白细胞? 四、绘图 人血的有形成分

实验六 肌肉组织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肌肉组织的特点,并能区分三种不同的肌肉。 2、了解肌肉组织与结缔组织的关系。

二、实验内容及方法步骤: 1、平滑肌——肠横切片,H.E染色

肉眼观察小肠壁,可见肠壁外染成红色的部分为肌层,衬在小肠内面的紫红色的带状组织是粘膜,二者之间的粉红色部分是粘膜下层。低倍镜观察肌层,可见基层分为二层,内层为环形肌,外层为纵形肌。转换高倍镜观察纵形肌层的细胞,细胞的断面是大小不等的圆形,相互交织存在。观察外层的环形肌层,可见细胞呈长梭形,纵形平行排列,细胞的两端尖细,而中央部分粗大,有染成兰紫色的椭圆形的细胞核。

2、骨骼肌——骨骼肌纵切片,铁矾苏木精染色

先用中倍镜选择染色较均匀的部分进行观察,横纹肌纤维呈长圆柱形,具有明暗相间的横纹,肌纤维表面有肌膜,肌膜内有多个染为蓝黑色的卵圆形核,位于纤维的周围。

用高倍镜观察肌原纤维及其横纹结构,每条肌原纤维都有明带和暗带,明带染色浅,暗带染色深。选择较清楚的部分在油镜下观察,在暗带中央区的透明线为H线,明带中央的暗线是Z线,Z线与Z线之间即所谓一个肌节。

骨骼肌横切,铁矾苏木精染色

在高倍镜下观察横切的肌纤维是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细胞核靠近肌膜,每一肌纤维的外面都包有极薄的疏松结缔组织,称肌内膜,很多肌纤维又被肌束膜包围形成肌束。

3、心肌——心脏切片,铁矾苏木精染色

低倍镜观察,由于心肌纤维走向不同,因而在切片上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切面,选择典型的纵切面,置视野中央。转换高倍镜可见心肌纤维有分支,细胞核卵圆形,染成兰黑色,位于细胞的中央,肌纤维的横纹呈兰黑色,但不如骨骼肌明显,闰盘呈深兰黑色,较骨骼肌明显。

三、思考题:

1、骨骼肌纤维如何形成一块肌肉? 2、联系机能说明肌肉组织有何共同特点? 四、绘图:

1、高倍镜下绘制骨骼肌的纤维结构。

2、高倍镜下绘制心肌纤维的结构。

实验七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组织

2、识别神经胶质细胞。 二、实验内容及方法步骤: 1、神经元——脊髓切片,H.E切片

肉眼观察组织呈椭圆形,左右对称,中央呈蝶形,染深红色,为脊髓的灰质。灰质周围部分染色浅,称为白质。低倍镜观察脊髓灰质,可见在灰质内有散在的染成紫红色、形态较大而有突起结构的细胞,即神经细胞。有些神经细胞内有圆形的细胞核,有的没有。选择一典型的神经细胞,置视野中央,转换高倍镜观察,可见胞体较大,呈三角形,胞质染成紫红色,内含许多大小不一的深紫色颗粒,此为尼氏小体。此外,尚能见到一个至数个突起的断面,但树突和轴突不易区别,胞质内有大而圆的胞核,位于胞体的中央,染色质较少,呈泡状,核仁较明显,圆形,染红色。

观察脊髓横断面切片,苯胺兰染色,可见胞质中染兰蓝色块状物,此为尼氏小体,其形态大小不一,树突内含尼氏体,而轴突于接近胞体处消失。

观察脊髓横断面镀银切片。可见神经细胞的胞质内含有染成棕色有等的纤丝,纤丝在胞体内交织成网,而在树突和轴突中则平行排列,此即为神经元纤维。

2、神经——神经切片,H.E染色

低倍镜观察,可见神经组织中有大小不等,疏密不定的圆形或不正形的团块,此即神经纤维束。神经纤维束内的少量结缔组织,即神经内膜,围绕在神经束外面的薄层结缔组织为神经束膜,位于神经外围的结缔组织称为神经纤维。转换高倍镜观察,可见到不正圆形的结构,此为神经外膜,神经纤维中央有一红色小点,此为轴索。在轴索外周,神经内膜的空隙即为髓鞘。

3、神经末梢

低倍镜观察环层小体,环层小体呈椭圆形。染深蓝色,中央有一棒状物,此即内轴,内轴周围有很多呈同心圆排列的被囊。每层由结缔组织胶原神经纤维及一层扁平形核、染成深蓝色结缔组织细胞组成。小体的一段有染色较深的带状物与内轴相连,此即感觉神经入口处。

低倍镜观察运动终板切片,可见横纹肌染为红色,平行排列成束,其中有染紫色的传出神经纤维。转换高倍镜仔细观察,有髓神经纤维近肌组织时再次分支,伸向肌纤维,形成末短粗大爪形的分支,与肌纤维共同形成运动终板。

4、神经胶质

低倍镜观察大脑镀银切片,可见有呈菊花形的细胞,细胞突起多而短,此积原浆性星形细胞。

低倍镜观察小脑镀银切片,可见纤维性星形细胞。细胞突起长而直,但突起数量少,分支不多,少突神经胶质细胞为球形细胞。胞体较小,突起少而细小,呈串珠状,分枝不多,细胞排列成行,小胞质细胞的胞体最小呈梭形,胞质少,核杆状,突起亦少,且短而细,突起上有小刺。

低倍镜观察脊髓中央管,可见中央管腔面衬有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游离面有纤毛,此即室管膜细胞。

三、思考题:

1、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有何结构特点。 2、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有何差异。 四、绘图:

神经元的形态结构。

实验八 生殖细胞的发生

一、目的要求:

通过精巢切片的观察,了解精子和卵子的发生过程。 二、材料:

鼠精巢切片、猫卵巢切片。 三、内容: (一)精子的发生

取鼠精巢切片于低倍镜下观察,可见精巢外有一层结缔组织膜称为鞘膜,此膜最外层由单层扁平上皮覆盖,上皮下的致密组织称为白膜,白膜下为富含血管及疏松结缔组织的血管膜;精巢实质具有许多园形或椭圆形的小管,即曲细精管,由复层上皮细胞构成,管间由白膜伸入的结缔组织隔膜(精巢小隔)所分隔。

曲细精管复层管壁由以下几种细胞构成:

1、各期精细胞:幼稚的在基膜上,逐渐成熟的细胞即位于管腔内。 (1)精原细胞:靠近管壁基部的1-2层细胞,呈立方形或园形,细胞核内染色质较多,有分裂现象。

(2)初级精母细胞:在精原细胞内侧,为2-3层园形或椭圆形的细胞,是曲细精管中最大的细胞,核大,多处于不同的分裂期。

(3)次级精母细胞:较初级精母细胞小,且位于内侧,近管腔,核呈园形,内有染色质团,因很快地进行成熟分裂,故不易见到。

(4)精细胞:在次级精母细胞内侧,核园形,染色深,呈各种颗粒或纤维状的染色质分散于核内,大部子细胞埋于支持细胞的细胞质陷窝内。

(5)精子:多聚集在支持细胞的一端,分头、颈和尾三部分。头部卵园形,前面有一个帽状物称为顶体,顶体后部为精子核,外有细胞质膜包围;颈部很短,介于头尾之间,其长度由前中心粒至后中心粒;尾部分为中段、主段和尾部三部

分,但光镜下不能区分。

2、支持细胞:

是曲细精管上的一种柱状细胞,分散在各期精细胞之间,与基膜成垂直排列,体积大,细胞着色浅,胞质呈网状,细胞界限不清,核椭圆形或在角形,表面有许多凹陷和突起, 核仁明显。精子头部往往附着在细胞的游离端。其作用是营养,支持生精细胞,并可能起调节精子发生周期的作用。

(二)卵子的发生

低倍镜下可见卵巢实质分皮质、髓质两部分,髓质在中间为疏松结缔组织,其中含有大量血管,神经及平滑肌,包在髓质外的疏松组织,其中含有各种不同发育程度的卵泡。这就是皮质。卵巢最外面为低立方形的生殖上皮,上皮下为致密结缔组织,其中无卵泡,称为白膜。

卵巢皮质中可见到的结构: 1.初级卵泡:

经细胞核的系列成熟分列前期结束时,卵原细胞彼此分开,并在其外由一层扁平或立方的小细胞,即卵泡细胞所包围,而构成初级卵泡。

2.初级卵泡:

在初级卵泡内侧,体积较大,卵泡细胞变为多层,在卵细胞(此时称为初级卵母细胞)与卵细胞之间有染成红色且较厚的膜,称为透明带,结缔组织环绕卵泡所形成的卵泡膜也越明显,在卵泡细胞层中,常见有大小不等,数量不定的卵泡腔,腔中充满液体(卵泡液在切片中为红色),以后卵泡液越来越多,卵泡腔越来越大,迫使卵细胞居于卵泡之一侧,该处卵泡细胞群隆起,包围在卵细胞外,并突入泡腔,形成卵丘,同时卵细胞群排列成数层,构成颗粒层。

3.接近成熟的卵泡

为数较多,大小不等,次级卵细胞发育至最后阶段时成为成熟卵泡,这时卵泡的体积增长很大,凸向皮质的表面,卵细胞外可见透明带处的放射冠,卵泡膜可为两层,内层富含血管,细胞较多,外层纤维较多,在颗粒层及卵泡膜间有透明的基膜。

4.闭销卵泡:

为数较多,大小不等,卵泡闭锁后,失去园形,核也变形,最后消失,只剩下染成红色而且形状不规则的透明带。

5.黄体:

粒层卵泡细胞增殖增长,同时卵泡膜的血管和结缔组织侵入粒层,最终形成临时性的腺体

6.白体:

黄体组织萎缩退化,并逐渐由结缔组织代替,最后形成白色的瘢痕。 四、作业:

(一)绘鼠精巢中曲细精管复层管壁上各期精细胞详图,并注明各构造名称。 (二)绘猫卵巢切片中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和闭销卵泡详图,并注明各构造名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5o6.html

Top